小學三年級時,我的班導師是國語老師。有次我考了全班第一名,老師送給我一本書當禮物,就是子敏的《小太陽》。
在那之前只看過圖畫書或白話大字國語注音的童話書,《小太陽》是我這輩子第一本看的文學作品。也是在那之後,我才開始在家翻箱倒櫃,到處找書來看,到國小六年級,已經開始看《朱自清全集》那一類的書了。
雖然看書的習慣沒有持續下來,我現在反而是以不看書聞名的人了,但是到國中畢業前,幾年間的大量閱讀,為我成年後的文字能力打下了重要基礎。
這一切,都是來自那第一本的《小太陽》,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當被問到影響最深的師長時,我都會說是當年的那位導師,國光國小的王萬峰先生。
謝謝子敏,直到今日,我只要坐車往南,都會形容自己是「南下找太陽」,埋怨別人總是「急急忙忙地『搶』到依法不可能被搶的座位」。
你豐富了不只一代人的詞彙與視野,會繼續活在許多人的心與記憶中。
耆的注音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去年七月看到這篇文章,「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就一直很想邀起辛靜婷老師來分享,總算在10個月之後讓這事情成真。
人類學真的可以跨領域帶來創新與改變,因為我們都在乎在體制壓迫下被扭曲的價值,都期待真正的需求被看見。
不管是辛靜婷老師還是推動教育的陳韻文老師,都在用人類學的方法讓在地的文化被看見,讓多元文化的價值真正被落實。
歡迎大家明天晚上一起來聽她們的故事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窺看百工(四)原民教育x戲劇教育】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eve…/register/1604261635071193904086
------------------------------
建立文化教學系統 期待由部落接手
辛靜婷的「語文與文化增能」課程採平衡教學,兼顧技能取向課程,以遊戲、音樂、律動、及動手操作,教導孩子學習注音符號和認字;採取全語言課程,透過閱讀繪本、繪畫、及功能性讀寫,讓孩子享受閱讀樂趣,在「有意義」的情境中發展讀寫技能。課程中也會閱讀原住民故事繪本、邀請部落耆老和文化工作者口述族群故事、介紹文物,更設計語文教案融入原住民文化與知識,讓孩子同時學習讀寫技能與部落文化。
數學增能課程則以遊戲、動手操作、故事、唸謠、律動等有趣方式,教導數學概念,融入原住民生活事物,減少孩童的疏離感;英語增能課程則讓孩子認識英文字母和簡單單字,單字以孩子日常生活經歷的事物為主。
第一學期課程結束了,孩子們學得開心又有成就感,家長們也從一開始的質疑觀望,在看到孩子的成績與學習自信後,感到欣慰。
辛靜婷期待,「達魯瑪克部落課後增能課程:強化學業與族群認同之雙螺旋計畫」有機會應用到其他地區。她深信,原住民學習主流文化,不是為了消滅自我認同,而是為了掌握與主流社會對話的能力,而認識自己的文化,並擁有話語權,是自我賦權(empower)的重要一步。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