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致癒的參賽曲!對,今年很快樂的參加了兩首🙌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嵐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好意思!上傳發生錯誤,現在終於好啦😭 我所在的團隊—聊齋致癒,共同創作的歌曲:「願哉」 參加舊愛新歡總決賽的原創曲,1/31下午就是總決賽喔XD 想免費索取現場門票或觀賞線上直播請FB搜尋「舊愛新歡-古典詩詞譜曲創作暨歌唱表演競賽」點進去就有更多資訊囉! - 製作人:海棠 策劃:海棠、嵐提 作...
聊齋 詩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827)
通俗文化的記憶
有讀友問我能不能多寫些戰後香港的事,如平日生活、物價、交通等等。
我不是寫香港歷史,也不是寫生活記事,只是寫自己記得並想記下來的事。說交通,五六十年代港島與九龍的交通都靠渡輪,我隨父親坐汽車渡輪來往港九也不知多少次了。海底隧道和地鐵,都是七十年代才有的,相信是六七左派暴動之後,港府施政理念有改變所致。原委以後再談。
物價也記不得許多了,但從報紙售價可以大體上反映當時的物價和市民生活狀況。報紙售價一毫(一角)大概維持到七十年代初。1963年我參與創辦的《伴侶》半月刊,每份五毫;1970年我創辦《七十年代》每份七毫。
一毫子一份的報紙,那時有幾十份,可見有很多人願意投資。每間茶樓門口都有一個大報攤。許多茶客買一份報紙去嘆茶,嘆一兩小時後,就在報攤補五分錢(一個斗零)去換另一份報紙帶走。
嘆報紙嘆的就是港聞、狗馬、副刊,副刊主要是追小說。因此,那個時代,副刊的小說寫手是報紙要爭奪的。副刊專欄大都是報紙老闆親自管。寫手們寫的,有偵探小說、社會言情小說,而其中,又以作家高雄在報紙寫的連載,最能反映當時的流行文化和社會思潮。高雄生於1918年,1981年去世,原名高德雄(或名高德熊),筆名有經紀拉、小生姓高、石狗公、史得等,六十年代為《明報》寫怪論用筆名三蘇,而廣為人所知。他開創了「三及第」文體,並開創以貼近時事的社會處境小說《經紀拉日記》和《石狗公自記》。在眾多為報紙寫連載的通俗作家中,高雄可說是代表人物。他寫作題材之廣、產量之多、語言風格之奇,可說無人出其右。很多市民每天閱報都為了追讀他的專欄,最多的時候,他在十多二十份報紙的副刊有連載專欄,每專欄一千字,每天寫近二萬字。每一個專欄的小說都有連續性,他的奇才是要交稿才寫,居然記得每一個專欄昨天寫到什麼情節而可以續下去。而且可以引起讀者追看。他寫稿速度極快,曾經形容是像「縫衣車」那樣,右手拿筆不動,左手將稿紙往上推,大約二十幾分鐘就「推」出一千字。比抄要快得多。1966年我辦《文藝伴侶》時,約過他寫連載,看過他的手稿,他字跡固然潦草,但字體大都是有古代草書所本的簡字,那時的排字工人都是辨字專家,高雄的字跡雖草但不難辨認。
另一位是著名流行曲《今宵多珍重》的作詞者馮鳳三,他是1950年從上海來港的南來文人,以前在上海小報撰文為生,來港後成為寫稿佬,他稱之為「爬格子動物」。他在《新生晚報》以馮衡的筆名寫極短(三百多字)色情小說「仕女圖」,用聊齋體的古文去寫,看不懂的人不會去看,看懂的就會津津有味,當時也吸引我去讀。他另一個寫隨筆的筆名是司明,論述、見解也獨特,尤其是可以看到真正南來的上海人的觀念。他也日寫萬字,通常早上寫稿,下午就親自一家家報館去送稿。副刊稿都是二日前交,於是他在送稿的同時也順帶校閱次日要刊登的文章。
另一個日寫萬言的奇人叫王季友,以宋玉的筆名寫歷史人物的小說。他是寫舊體詩詞的高手,擅長以粵語入詩。他父親是舊學專家,原名陳文統的新派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就師承他父親,而王季友又是韓中旋學寫舊體詩的師傅。王季友以酩酊兵丁的筆名在《新晚報》每日寫兩首粵語打油詩,緊貼時事,抵死啜核。我最記得1957年,當時結第三次婚、年方25歲人稱玉女的伊麗莎白泰來,與新婚富商米高·鐸來港,酩酊兵丁賦詩曰:「情場幾度起風波,玉女終歸變玉婆,待到美人遲暮日,能否傾倒後生哥?」,說「終歸」,也是事實,一時成為絕唱,玉女之名號也瞬即在媒體被玉婆代替了。
這幾個都是在金庸、倪匡之前就名聞一時的副刊寫手,而且也同時被左派報紙羅致。他們是不計左右,有稿費就寫。我當時以讀左報為主,所以對他們印象頗深。有些只跟右派報紙寫的副刊寫手,我知道他們的名字,但較少去讀。
當時的新聞界雖分左右,但中共在1950年已經敲定了對香港的政策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也就是為了中國的利益,願意讓英國長期在香港維持殖民統治。儘管中國大陸政治風波不絕,左派在香港的活動仍然以「團結大多數」和融入社會為主要方針。新聞之外,左派電影業和出版業,那時也盡可能融入香港社會。到六十年代中期,左派的新聞、電影、出版都較被香港市民接受,算是建立了一定的基礎,想不到1967年發生左派暴動,就自我毀滅了。(55)
圖1,網上找到一張五十年代西環的照片,散發著沉鬱的美。
圖2,六十年代初與堂兄李晨風一家合影,前坐右起李晨風、堂嫂李月清、陳琦(父親那時的妻子)、父親、我、李月清弟弟;後立者是李晨風五個子女:兆英、兆熊、兆安、兆燊、兆勳。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聊齋 詩 在 Yim Mau-Kun Studio 冉茂芹畫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聶小倩
中國畫 四尺條幅 1981年 香港
Nie Xiaoqian
Chinese ink painting Hanging Scroll (138x69cm) 1981 Hong Kong
文革結束那些年,在廣東美術界流行起中國畫來,原來畫油畫、作工藝美術的都來畫國畫。我原來的同學、朋友中就有不少國畫高手,我開始動筆摸索就在那段時間。取材不外乎「詩經」、「聊齋」,粵北瑤族生活。累積幾年小有所得。1979年我的作品與國畫人物畫高手林墉為香港「明報月刊」同期刊登。
In the years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ate 1970s), Chinese ink painting became popular in Guangzhou art circles. Oil painters and industrial design artists all started doing Chinese ink paintings. Many of my fellow classmates and friends were already exceptional Chinese ink painters and my own forays into the field took place around that time. The subjects were invariably the Classic of Poetry, Liao Zhai (a collection of ghost stories), and the lifestyle of the Yao people in Yuebei (north of Guangdong province). I developed some expertise in the discipline after several years. In 1979, my artwork was featured in Hong Kong's Ming Pao Monthly in the same issue as Lin Yong, a master of figurative Chinese ink painting.
八十年代初到香港那些年,白天畫油畫,晚上就畫水墨畫。每畫必作構圖小稿,甚而初稿,再行落墨揮寫。畫詩經「碩人」,畫曹植筆下的「洛神」,畫「聊齋」的鬼狐,畫瑤族姑娘。何以那時對中國畫水墨人物如此狂熱?還想以此有番作為?回想起來,我也不明所以。來台之初還未放棄畫國畫,直至八十年代末尾才徹底轉入油畫,再也沒有時間碰水墨畫了。
In my first few years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1980s, I worked on oil paintings during the day and painted with ink at night. For every painting, I would create a small sketch or even initial draft before putting ink to paper. I painted 'Shuo Ren' from the Classic of Poetry, 'Luo Shen' as depicted by Cao Zhi, the demon fox of Liao Zhai, and Yao maidens. Why was I so obsessed with painting characters in ink? Why did I seek to make a career out of it? My reasoning at the time now eludes me. I had not yet abandoned Chinese painting when I first came to Taiwan, but by the end of the 1980s my attention was fully directed towards oil paintings and I had no time for ink paintings any longer.
聊齋 詩 在 嵐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不好意思!上傳發生錯誤,現在終於好啦😭
我所在的團隊—聊齋致癒,共同創作的歌曲:「願哉」
參加舊愛新歡總決賽的原創曲,1/31下午就是總決賽喔XD
想免費索取現場門票或觀賞線上直播請FB搜尋「舊愛新歡-古典詩詞譜曲創作暨歌唱表演競賽」點進去就有更多資訊囉!
-
製作人:海棠
策劃:海棠、嵐提
作詞:嵐提、蘇軾《題西林壁》
作/編曲:海棠
和聲編寫:嵐提
歌手:嵐提
和聲:嵐提
混音:Mr.曾經
錄音/配唱:On-Kaku 音画培訓中心
曲繪:蘇文萱(A-Li)
影片:細菌
創作理念文案:嵐提、海棠
音樂指導:王綺睿 Angus Wang
特別感謝:王綺睿、音画培訓中心
出品:聊齋致癒原創音樂
聊齋 詩 在 嵐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家好我是嵐提
最近參加了舊愛新歡的原創歌曲比賽,這次負責了作詞、和聲編寫以及演唱的部分
在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很有趣的共通點:像我是第一次參加校外的原創音樂比賽、海棠則是第一次編曲、A-Li是第一次接觸曲繪、就連細菌也是初次接觸類古風性質的PV,也是直到我們做完才後知後覺,啊!原來我們這是一個首次組合處女秀??!
另外感謝混音曾經的超棒混音技術、音画培訓中心的錄音跟配唱指導及王綺睿的音樂指導,協助了整首作品的完成(X
希望大家會喜歡,如果可以的話麻煩幫忙點進影片按個讚!有什麼感想也歡迎在影片下方留言,期待大家的反應XD
🔔完整歌曲連結:https://youtu.be/yXOpIIyIuxE
-
製作人:海棠
策劃:海棠、嵐提
作詞:嵐提
作/編曲:海棠
和聲編寫:嵐提
歌手:嵐提
和聲:嵐提
混音:Mr.曾經
錄音/配唱:音画培訓中心
曲繪:蘇文萱(A-Li)
影片:細菌
創作理念文案:嵐提、海棠
音樂指導:王綺睿
特別感謝:王綺睿、音画培訓中心
出品:聊齋致癒原創音樂
聊齋 詩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足本食譜: https://bit.ly/2D3Jkp5
雞翼是最平常不過的菜式,不少人都從小吃到大,充滿童年回憶。雞翼有眾多烹調手法,黃詠詩就自創獨門秘方,就是用粟米一起煮,因粟米本身有甜味,醃雞翼時,連糖也可以省掉,是一道有菜有肉、簡單又快手的家常菜。
粟米雞翼
材料:
雞翼 8隻
粟米粒 1碗
水 1大碗
豉油 適量
蒜頭(剁茸)適量
示範:黃詠詩
攝影:陳秉謙、魯雋華
黃詠詩Profile
來自打齋家族,香港著名編劇/舞台劇演員/監製,作品有《破地獄與白菊花》、《香港式離婚》、《賈寶玉》(何韻詩主演)、《聊齋》(張艾嘉主演)、《胎Story》等。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相關影片:
【筲箕灣東大街】魚蛋河名店對決!名廚食評人實試 王林記魚蛋有水準 安利切腩似湯渣(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vYjGxQtbgxU)
【大廚出軌實錄】居酒屋大廚挑機做小炒 堅持飲住酒開工 蟶子炒到又燶又韌 自家製辣霸鮑魚好惹味 (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hdKT95_zh3E)
【中環燒臘】78年燒臘老舖 十年前月蝕幾十萬瀕執笠 孫女上場改革延續三代 (飲食男女)(https://youtu.be/qN8b7v3pjrM)
【告別街舖】有人鬧$100紅豆沙搵笨 有人排足個半鐘 車仔麵店老闆娘:「終於輪到我揀客!」(果籽)(https://youtu.be/ZRxuvymM7j4)
【窮茫青年2/4】五人迫爆300呎公屋 低薪青年嘆香港閹割夢想:「搬去劏房為有喊的角落」(果籽)(https://youtu.be/WOQdpMG11Z8)
【「猛鬼戲院」金茂坪】情侶放火自殺?睇戲有怪聲?金茂坪荒廢30年重建 觀塘友:鬼故源於山泥傾瀉(果籽)(https://youtu.be/nu03OL8jXzM)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雞翼食譜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