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ulan #花木蘭 #迪斯尼 迪斯尼花木蘭用了2億美金究竟拍了什麼東西? 我第一次會看了電影過後,忍不住會做影片來吐槽的,應該只有這一次吧! 應該從何開始呢? 不如我們先從傳說的由來開始,然後再來批評這一次迪斯尼花木蘭電影吧 花木蘭是中國的民間傳說,開始於隋唐時代,也就是唐朝之前,剛開始只是以...
聖木條使用方式 在 寬寬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有比較甘願接受寬寬不去安親班的決定了。
寧願自己打,也不讓別人打!(咦?)
===
寬寬之前上了半年多的全美語班,期間他曾反應過「老師把我的手塞進我的嘴巴」⋯因為實在太誇張了,而且我看老師很好啊,所以我沒有相信他,我竟然沒有相信他!現在看了這篇文章,我想當初寬寬真的是說真的啊⋯
現在叫他去任何美語班和安親班,他死也不要,因為「老師好兇,我們一到美語班,都還沒開始吵哦~~老師就好兇了!!」
但我還是不禁會想:如果你是很乖又能自律,老師也不會這樣吧?可是再反過來想,你就是無法自然的服從啊,那我寧願讓你在家,也不要放你去外面被別人扁。
不要隨便按讚!請您看完再按!
如果,你是一個有「心」的人類,你就應該停留下來讀完我這篇文章。不管你生命中有沒有小孩、是不是從事相關工作,我不是聖人、沒有人是聖人,但請你仔細讀完後,憑良心去好好的思考,並且用你的方式 (我沒有要什麼鬼流量衝什麼人氣,你可以不用從我這邊轉發、你也可以複製、甚至你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總之,隨便你愛怎樣提取這些文字就怎樣轉)但,就是請您們務必、一定、絕對,要分享給身邊有孩子的人知道,並且關心這件事情。
(6/20,不堪其擾,請讀完後自行再讀此則聲明:https://www.facebook.com/…/a.95114003826…/3053274754714337/…)
.
記,6/15「我很無力,甚至無助,還有傷心。我一人的力量非常非常渺小,請大家幫忙,別當幫兇,打造一個『幸福得很可憐的地獄』給我們的孩子!」:
.
我今天一整天的閱讀書寫課程,大致上會遇到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一年級的孩子們,多半混齡上課,且會跨3歲左右的級距授課。下午,我真的難過到很想哭,不過我有忍住,我沉重的裝得一派輕鬆,仔仔細細聽完孩子們跟我敘述的「真實」與「現實」。我突然覺得好悲傷,難過到我半夜還睡不著覺。我今天才知道,這些跟我非常親熟的孩子們,在他們快樂的笑容背後,原來有那麼巨大的痛苦在啃蝕著他們的天真爛漫,我無法忘記他們的眼神,多麼的「看破」、多麼的「無奈」!我們到底在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與生活?離開了我小小的天地之後,孩子們又是怎樣的「被高壓」和「厭惡學習」?教育到底是什麼鬼?
.
下午這個班別,是1-3年級的國小生混齡班,總共12個人,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國小,且大多是從小就在我教室翻轉上來的孩子,與我非常親熟。我的工作室在台南市中西區與東區的交界點,而這些孩子的學區大致分布在台南市的中西、南、北、東、安平、歸仁、仁德、安南區與善化區。我們今天的課程在談《國王的新衣》這個文本,然後我一如往常的引導著孩子用這個故事去做閱讀與書寫,我們今天練習改編故事,在討論的過程中依舊盡興、大家充分發言、且都餵飽了彼此的好奇心與問到過癮後,我們才開始提筆書寫。但,這些都不是我今天要陳述的重點,重點是,這過程中因為一句話,孩子們與我開啟了一個【不能說的】話題!
.
A男孩無意間問我:「小家老師,我如果寫不完會怎樣?」
我說:「咦?不會怎樣啊……寫不完下次再繼續寫就好囉!」
B女孩開玩笑的接話:「對啊!你是第一天來喔!這還要問……」
A男孩笑說:「啊對吼!唉唷!不是啦!我『習慣』了啊……」
我敏感的聽到語病,隨口問了A男孩:「什麼意思?『習慣』什麼?」
A男孩回答:「喔喔……我們在安親班跟同學都這樣問啊……」
這句話大大的勾起我的好奇心,我繼續追:「蛤?為什麼?那你同學都怎麼回答?如果真寫不完是會怎樣?」
這時大家突然一陣安靜、面面相覷,我感到一股奇異的氛圍燃起。好像所有在場的孩子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我這個呆瓜不知道,然後大家欲言又止。我不死心,又再問一次:「是怎麼了……你們這樣我更好奇了……快嘛~跟我說啦!拜託!我小時候也沒有去過安親班……我小時候太頑皮也沒有去補習啊……我真的不知道會怎樣,拜託告訴我!」………一陣沉默,我使出渾身解數的拜託他們,A男孩才忍不住的說:「唉唷!啊寫不完……寫不完就死定了啊!就是會被揍啦!」
.
我當下真的很天真的以為,【會被揍】這三個字是誇飾、甚至認為是他在敷衍我的話。沒想到,卻因為這三個字的出現,讓我震驚到現在還無法平復難過的心情。我回答:「誇張~現在最好是有老師敢揍學生啦!吼!快跟我說啦!你們如果寫不完到底是會怎樣?」孩子們見我一臉不相信的蠢樣,大家除了沉默還一併收起開玩笑的神情,就是這樣,突然非常嚴肅也「異常低調和正經」的跟我說這些我完全無法想像、對我而言簡直比鬼故事還可怕的真實事情。孩子們開始告訴我什麼叫做「會被揍」,並且鉅細靡遺地告訴我,「會被揍」並不是誇飾!12個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安親補習班的孩子裡面,就高達10個人有這樣的「親身經歷」,並且,還再多列舉了「其他朋友或親戚」的「別的安親補習班」所發生的真實事蹟。當孩子跟我說:「我們安親班還不是最誇張的喔,某某某他們那間才是終極版地獄級的!」我的心真的碎滿地,我瞬間懷疑人生、我真真切切的質疑自己:「搞教育是在幹什麼吃的!?」
.
來,讓我跟您們說,我今天他媽的到底是聽到了什麼!抱歉,我真的不是聖人,我真他媽的沒辦法不爆粗口,但,這其實是我要給您們做心理準備的!「他媽的」已經是非常之文雅的形容詞了,大家要先習慣一下,因為從這邊開始往下讀,您們將會看到不可思議的真實事件,而這絕對不能只有我知道而已!以下不同人發言我就不分是哪個孩子了,總之,參與對話者有12個孩子,我是現場教室內唯一的成人。
.
孩子:「小家老師,我們是真的會被揍。」
我:「用什麼揍?」
孩子:「很多東西,妳想得到的都可能!」
我:「例如?」
孩子群起:「像我們的安親班老師最常用的是手!這樣!很大力的弄我們!(手比著拳頭,中指凸起,俗稱〝尻(ㄎㄠ)頭〞)」、「我們老師是隨手拿到什麼就砸過來!」、「我們的是射白板筆或是板擦還有她的紅筆!」、「我們的是用那個橘色的水管,妳知道嗎小家老師?橘色粗粗的那種,我們老師買一綑,然後把它剪很多段,沒寫完或是考不好不會寫就拿那個打手,超痛的!我被打過!」、「某某人他們安親班是用藤條ㄟ!」、「我哥哥的老師也是用藤條,打16痕,我還有數!」、「我們老師還有用牌尺,小家老師妳知道那是什麼嗎?就是打麻將用的,他買超多支,因為打斷很多次了」、「我們老師用掐耳朵的……超痛……」、「還有聽過ㄠ手指頭,就是把手指頭往後折」……
我:「你們剛剛說的都是真的嗎?還是看新聞的?新聞說的、你沒看見的,都不算喔!因為那都有可能是假的、是傳聞ㄟ!」
孩子群起:「是真的!」、「阿就我自己的事啊!」、「我們每天都在發生的事!」、「很多人都會有的經驗」……
我:「好……對不起,我相信了。」(他們實在太認真,而且還指名道姓的說是哪個老師、哪個同學、哪間補習班等等,我今天大概聽到快二十間!)
孩子:「可是我覺得最恐怖的不是被打!」
我:「那……為什麼?不是被打最恐怖?那是什麼最恐怖?」
孩子:「用罵的!」
我:「怎樣罵!?比打更恐怖的罵是怎樣!」
孩子:「酸你!還有挑釁你!激怒你!讓你受不了!」、「對!然後你如果回嘴,就可以被打了!」、「有的爸爸媽媽可以讓小孩被打!」、「但是老師才不管你爸媽有沒有同意,他每個都可以打!因為你頂嘴!」、「老師自己可以罵人髒話,我們完全不行!」
我:「我實在無法想像老師會罵髒話這件事……」
孩子:「嗯啊!老師會罵髒話!」、「而且……是很難聽的那種……」
這時,孩子們自動用了非常貼心的「注音」方式向我訴說!
孩子群起:「就像是……ㄍㄢ四聲、還有ㄐㄧㄢ四聲、還有ㄎㄠ四聲北……」、「老師也會罵我們笨蛋啊、白癡、有沒有帶頭腦來啊!有沒有長眼睛啊!」、「豬都比你們聰明」、「你媽媽沒有生腦袋給你嗎?」、「再考那麼爛,以後你只能當乞丐還沒人鳥你!」、「閉嘴!」、「還有閉上狗嘴!」、「狗嘴吐不出象牙」、「眼殘是不是!腦殘啊你!」、「發出聲音的時候,還會說手怎麼那麼賤!或是嘴巴怎麼那麼賤!」、「罵都罵不聽就是犯ㄐㄧㄢ四聲」、「ㄍㄢ四聲你媽的ㄅㄧ!」、「操你媽的!」、「王八蛋、死小孩」、「我們老師最愛說:你們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就是笨死的啊!」……
.
老實說,你我都不是聖人,沒有人是聖人。我私底下也會講幹話、也會說三小、靠杯、靠腰、他媽的、甚至18歲以前年輕氣盛的時候也曾經操到人家祖宗十八代去、現在開車如果遇到自殺式的三寶也不免會低聲說「幹」給自己聽……但,在我的生活絕大多數的時間,尤其我將近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在我的職場上、在面對孩子、家長或是同事等等,我完全不會口出穢言或狂言,因為在我身邊的孩子們只要聽到「靠」、「屁啦」這樣的詞彙,都會將他歸類為「髒話」,更何況是以上我們看到的那些!?
.
我問孩子們:「這樣的老師是男的多還是女的多?」
孩子們:「女的啊!」、「女生老師比較多啦!」、「會發瘋的幾乎都是女的!」
我:「痾……我也是女的。」
孩子們(笑):「妳不是啦!」、「阿阿我們知道妳是女的,但是妳不是這樣的老師!」
我:「我以前很年輕的時候,剛去幼兒園當老師的時候,我也曾經很兇過啊。」
孩子(幼兒園讓我教過的孩子):「那不一樣。妳那個是嚴厲,兇但是不會亂罵人、亂發瘋、亂揍人!」
我:「原來我那個叫做嚴厲。我那時候以為我很兇,我一個眼神小朋友就嚇死了。」
孩子(露出「妳太嫩」的表情):「安親班和補習班的才叫兇!」、「國小老師也有啊,但比較少是真的啦」……
我:「也是有好的老師吧!」
孩子:「有啊!像妳,妳就是!」、「還有我們那個實習老師!」、「我們教國語的老師也蠻好的!」、「我們有個自然老師她本來都很好,但是上週露出她的真面目了……」
我:「好的老師還是有很多的,我認識很多好的老師,也有很多好的安親班老師和補習班老師。」
孩子:「對啦……是有啦,但是吼……我們在學校上課,每一種老師就兩節課,就算兇,一天也只會兇兩節。但是!我去安親班,尤其半天的時候最可怕,我們要從中午放學之後到晚上八點,都是同一個瘋婆子老師!妳知道有多痛苦嘛!」、「對啊,地獄就是放學之後沒回家去的地方!」、「而且沒有下課十分鐘,上廁所可以啦,但是……妳知道的,都還是在那裡面!」、「根本不讓我們下課休息好不好,評量卷超多!寫不完就死定!電爆!」
我:「那,我想問,你們知道老師會發火、甚至發瘋揍人罵人,你們為什麼還會一直讓她們發怒?」
孩子:「拜託……很多時候是老師自己很愛嗆我們……」、「老師動不動就罵啊!」
我:「你們都不會試著想要讓她不要有機會發怒嗎?」
孩子:「完全不可能,因為不可能大家都考一百分!只要有一個沒有一百分,老師就會發瘋!妳自己想,怎麼可能都一百分啊!」
我:「那你們覺得,老師這樣打、罵,到底有沒有用?」
孩子異口同聲:「當然沒用啊!」
我:「為什麼呢?」
孩子們:「我們會更吵!因為越吵老師會發狂之外,她就會放棄了!」
我:「放棄?」
孩子們:「對啊!他們會覺得我們沒救了,然後就不吼了,但可能用打的啦,不過我們不怕。」
我:「那我再問你們……你們不喜歡這樣被打被罵,為什麼不跟爸爸媽媽說?」
孩子們瞬間安靜、面面相覷,又回到一開始有口難言的模樣。
我再問:「你們既然知道老師這樣打人和罵髒話是錯的,不管是不是你自己被揍被罵,你的同學被揍被罵,難道都沒有人去跟家長說嗎?」
孩子們支支吾吾的說:「痾……也是有人會說,但是很少。」、「而且……有的爸爸媽媽是同意老師打小孩的……」、「重點是,小家老師,沒有人想要把事情鬧大,所以,就算被打被罵髒話,也根本不會有人跟爸爸媽媽說……」
.
你們看到重點了嗎!?
孩子跟我說:「重點是,小家老師,沒有人想要把事情鬧大,所以,就算被打被罵髒話,也根本不會有人跟爸爸媽媽說……」
這就是重點!什麼叫做集體霸凌?這樣的狀態就是集體霸凌。
跟我對話的孩子們1-3年級,就看破了這樣的事情,有沒有問題?有。
多大的問題?非常大。
當孩子自己被霸凌時,為了息事寧人,他選擇不說。
當孩子的同儕被霸凌時,為了息事寧人,他們還是選擇不說。
這時候,無論孩子是處於「觀看的一方」或是「親身被揍被罵的一方」,他們的沉默同樣的是施暴者,因為他們允許暴力的發生;相對的,他們也是被虐者,因為他們承受著心理壓力、擔心下一個是自己、害怕自己說出去害了大家……。合理化所有的不合理,成人們不要每天在那邊吵政治、關心誰要發大財、守護著誰要初選民調,拜託你們行行好,我們孩子如果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受教育」,就算政黨輪替五千次,當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的是個霸凌者的時候,這個社會永遠不長進,說再多都沒用的啦!!
.
我一個人的力量真的非常小,希望大家真的要重視這些問題!不是把孩子丟到安親班狂寫評量卷、考試考一百分好棒棒就沒事了!「要觀察、要詢問、要關心!要適時的介入!」再忙都要這樣做啊!這真的不是一句:「今天還好嗎?」、「好玩嗎?」、「開心嗎?」就可以輕易從孩子口中得到答案的好嘛!?孩子們很聰明也很細膩,他們會選擇性的說你要聽的!我們一定要真心去觀察、詢問和關心……我很傷心,但也很感激和感動,孩子們願意對我訴說這些肺腑之言、這些秘密,所以我總是很驕傲的認為,因為誠心誠懇,「能讓孩子們信任,才是不枉為人師的值得」。
.
老實說,我個人認為,特殊的體能訓練、培訓選手或是當兵和操練的時候,適當的以「操練」體能和「訓誡」的口令執行軍事化的教育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但「操練」和「體罰」、「嚴厲」和「威脅」是不一樣的,往往也都一線之隔,沒有好的智慧和修養,很容易瞬間理智線斷裂,然後鑄成無法彌補的遺憾。我這篇文章主要是在針對「一般大眾孩子放學後去的地方」,諸如安親班或補習班所面對的「不合理暴力」事件作陳述,並且希望「家長」、「經營者」、「從業人員」去正視這件事情!我不管你請的補習班老師或是安親班老師是否有相關的教育背景,畢竟補教業應聘非本科系的狀況不勝枚舉,但,「經營者」有責任與義務去做好教育訓練。因為,只有經營者放任這樣的事發生,老師們才敢這麼做。但,如果你是那種「老師盡量打,只要不打死我都可以接受」的家長,也拜託你仔細思考一件事情,會體罰的老師基本上就是「沒有辦法」甚至是「不專業」的「老師」,嚴格說起來,這樣的人沒有資格被稱做老師,充其量就是一個「剛好會解題目的」而已。我在上面也有說到,以前我剛出社會的時候也當過「兇的老師」,因為我會用音量來控制所謂的教室秩序。但,追根究底為什麼會這樣?老實說,第一,因為我沒有太多管理「一大群」孩子的經驗,就是我的「專業度不足」;第二,我也有夠年輕、情緒管理差,簡單說就是「我沒有方法,所以我只能以暴制暴」。但我的夥伴和我的上司會引導我,會告訴我方法、甚至該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以經驗來教我如何面對「一大群孩子」,所以我很快地可以從「暴戾」中抽離,去調整自己、去悉知環境、直至現在遇到再棘手問題都可以平心靜氣的面對所有,包含任何疑難雜症以及和情緒相關的顛沛流離。這都是是可以練習的,並且可以很有感覺的調整。
.
我必須說,這些狀態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還是一個非常功利主義的社會。課綱再怎樣改,最根本的「家庭」沒有感覺,家長都是幫兇。因為大家對於這樣的狀況眼不見為淨,甚至鼓勵以暴力提升成績……試問,當你只在乎成績,卻不在乎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否正向、人生價值觀是否偏頗,孩子就算永遠都是第一名又怎樣?「身心發展是否正向、人生價值觀健康」才是在社會中待人處事的主要條件,不是嗎?
.
為什麼很多好的幼教老師或是國中小老師,當到最後都會很無力?因為,我們總會眼睜睜看著一手帶大的孩子,進到了安親班、補習班之後,就像投入了大染缸,孩子們整組歪掉、壞掉甚至是爛掉、廢掉!我無能為力陪所有孩子一路長大,也無法撼動所有的人,只能盡力的,把我的傷心訴諸文字,請大家多多關心孩子,真正去了解、旁敲側擊的去觀察他們所處的「環境」!
.
最後,一個男孩在大家都下課回家後,他跑來跟我說:「小家老師,妳知道嗎,我剛剛沒說一件事。」
我:「什麼事?你怎麼了!?」
男孩說:「妳跟我們說人體那次,說到手肘的皮很粗硬、神經分布比較不敏感,甚至掐也不會痛,我們還有試試看那次,妳還記得嗎?」
我:「當然記得啊!我還讓你們用超大力氣掐我的手肘皮,結果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啊哈哈!大家笑瘋了啊,怎麼了嗎?」
男孩說:「妳知道嗎,妳這招救了我一命ㄟ!」
我:「蛤?為什麼?」
男孩:「我們安親班老師有一次用東西砸我,就在我面前,我當時很害怕,因為一定會很痛,我就想到了妳說的這個,所以就馬上把我的手肘舉起來讓他砸!然後就真的不會痛ㄟ!」
我:「那你,是因為發生什麼事,需要要被老師砸呢?還特地跑到你面前砸你?一定是讓她很生氣的事吧?!」
男孩:「我忘了帶作業回來,她就很生氣的罵我很難聽的話。我就嗆她,跟她說:妳罵什麼罵啊!然後她就發狂,先是拿東西丟我,坐我後面六年級的大哥哥們對我很好,就很強,我閃一下,他剛好幫我接住板擦!然後我就忍不住笑出來……然後她就發狂,狂罵我、走過來拿櫃子板子那種粗木條要砸我……」
我聽了,真的很難過。
孩子三年級,但我知道他的天真與單純,他的重點並非是要跟我告狀,而是想要跟我分享「手肘」這件「學以致用」的事,但我真的很難過,孩子在危急的時候想到了我,然後用這個冷知識和好玩的回憶,去做防備的動作,且,施暴者是一個他也要叫「老師」的人。
.
誠心謝謝看完的人、更謝謝轉發的人,我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無論你要用什麼方式,請你告訴你身邊的人,「我們都有責任,去觀察、去關心、去關切孩子;別當幫兇,打造一個『幸福得很可憐的地獄』給我們的孩子!」
聖木條使用方式 在 焦糖綠玫瑰 caramelgre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沒去過安親班
不知道安親班的狀況
本來想說小DA之後會去
但現在...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703494156330606&id=100000101448897
不要隨便按讚!請您看完再按!
如果,你是一個有「心」的人類,你就應該停留下來讀完我這篇文章。不管你生命中有沒有小孩、是不是從事相關工作,我不是聖人、沒有人是聖人,但請你仔細讀完後,憑良心去好好的思考,並且用你的方式 (我沒有要什麼鬼流量衝什麼人氣,你可以不用從我這邊轉發、你也可以複製、甚至你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總之,隨便你愛怎樣提取這些文字就怎樣轉)但,就是請您們務必、一定、絕對,要分享給身邊有孩子的人知道,並且關心這件事情。
(6/20,不堪其擾,請讀完後自行再讀此則聲明:https://www.facebook.com/…/a.95114003826…/3053274754714337/…)
.
記,6/15「我很無力,甚至無助,還有傷心。我一人的力量非常非常渺小,請大家幫忙,別當幫兇,打造一個『幸福得很可憐的地獄』給我們的孩子!」:
.
我今天一整天的閱讀書寫課程,大致上會遇到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一年級的孩子們,多半混齡上課,且會跨3歲左右的級距授課。下午,我真的難過到很想哭,不過我有忍住,我沉重的裝得一派輕鬆,仔仔細細聽完孩子們跟我敘述的「真實」與「現實」。我突然覺得好悲傷,難過到我半夜還睡不著覺。我今天才知道,這些跟我非常親熟的孩子們,在他們快樂的笑容背後,原來有那麼巨大的痛苦在啃蝕著他們的天真爛漫,我無法忘記他們的眼神,多麼的「看破」、多麼的「無奈」!我們到底在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與生活?離開了我小小的天地之後,孩子們又是怎樣的「被高壓」和「厭惡學習」?教育到底是什麼鬼?
.
下午這個班別,是1-3年級的國小生混齡班,總共12個人,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國小,且大多是從小就在我教室翻轉上來的孩子,與我非常親熟。我的工作室在台南市中西區與東區的交界點,而這些孩子的學區大致分布在台南市的中西、南、北、東、安平、歸仁、仁德、安南區與善化區。我們今天的課程在談《國王的新衣》這個文本,然後我一如往常的引導著孩子用這個故事去做閱讀與書寫,我們今天練習改編故事,在討論的過程中依舊盡興、大家充分發言、且都餵飽了彼此的好奇心與問到過癮後,我們才開始提筆書寫。但,這些都不是我今天要陳述的重點,重點是,這過程中因為一句話,孩子們與我開啟了一個【不能說的】話題!
.
A男孩無意間問我:「小家老師,我如果寫不完會怎樣?」
我說:「咦?不會怎樣啊……寫不完下次再繼續寫就好囉!」
B女孩開玩笑的接話:「對啊!你是第一天來喔!這還要問……」
A男孩笑說:「啊對吼!唉唷!不是啦!我『習慣』了啊……」
我敏感的聽到語病,隨口問了A男孩:「什麼意思?『習慣』什麼?」
A男孩回答:「喔喔……我們在安親班跟同學都這樣問啊……」
這句話大大的勾起我的好奇心,我繼續追:「蛤?為什麼?那你同學都怎麼回答?如果真寫不完是會怎樣?」
這時大家突然一陣安靜、面面相覷,我感到一股奇異的氛圍燃起。好像所有在場的孩子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我這個呆瓜不知道,然後大家欲言又止。我不死心,又再問一次:「是怎麼了……你們這樣我更好奇了……快嘛~跟我說啦!拜託!我小時候也沒有去過安親班……我小時候太頑皮也沒有去補習啊……我真的不知道會怎樣,拜託告訴我!」………一陣沉默,我使出渾身解數的拜託他們,A男孩才忍不住的說:「唉唷!啊寫不完……寫不完就死定了啊!就是會被揍啦!」
.
我當下真的很天真的以為,【會被揍】這三個字是誇飾、甚至認為是他在敷衍我的話。沒想到,卻因為這三個字的出現,讓我震驚到現在還無法平復難過的心情。我回答:「誇張~現在最好是有老師敢揍學生啦!吼!快跟我說啦!你們如果寫不完到底是會怎樣?」孩子們見我一臉不相信的蠢樣,大家除了沉默還一併收起開玩笑的神情,就是這樣,突然非常嚴肅也「異常低調和正經」的跟我說這些我完全無法想像、對我而言簡直比鬼故事還可怕的真實事情。孩子們開始告訴我什麼叫做「會被揍」,並且鉅細靡遺地告訴我,「會被揍」並不是誇飾!12個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安親補習班的孩子裡面,就高達10個人有這樣的「親身經歷」,並且,還再多列舉了「其他朋友或親戚」的「別的安親補習班」所發生的真實事蹟。當孩子跟我說:「我們安親班還不是最誇張的喔,某某某他們那間才是終極版地獄級的!」我的心真的碎滿地,我瞬間懷疑人生、我真真切切的質疑自己:「搞教育是在幹什麼吃的!?」
.
來,讓我跟您們說,我今天他媽的到底是聽到了什麼!抱歉,我真的不是聖人,我真他媽的沒辦法不爆粗口,但,這其實是我要給您們做心理準備的!「他媽的」已經是非常之文雅的形容詞了,大家要先習慣一下,因為從這邊開始往下讀,您們將會看到不可思議的真實事件,而這絕對不能只有我知道而已!以下不同人發言我就不分是哪個孩子了,總之,參與對話者有12個孩子,我是現場教室內唯一的成人。
.
孩子:「小家老師,我們是真的會被揍。」
我:「用什麼揍?」
孩子:「很多東西,妳想得到的都可能!」
我:「例如?」
孩子群起:「像我們的安親班老師最常用的是手!這樣!很大力的弄我們!(手比著拳頭,中指凸起,俗稱〝尻(ㄎㄠ)頭〞)」、「我們老師是隨手拿到什麼就砸過來!」、「我們的是射白板筆或是板擦還有她的紅筆!」、「我們的是用那個橘色的水管,妳知道嗎小家老師?橘色粗粗的那種,我們老師買一綑,然後把它剪很多段,沒寫完或是考不好不會寫就拿那個打手,超痛的!我被打過!」、「某某人他們安親班是用藤條ㄟ!」、「我哥哥的老師也是用藤條,打16痕,我還有數!」、「我們老師還有用牌尺,小家老師妳知道那是什麼嗎?就是打麻將用的,他買超多支,因為打斷很多次了」、「我們老師用掐耳朵的……超痛……」、「還有聽過ㄠ手指頭,就是把手指頭往後折」……
我:「你們剛剛說的都是真的嗎?還是看新聞的?新聞說的、你沒看見的,都不算喔!因為那都有可能是假的、是傳聞ㄟ!」
孩子群起:「是真的!」、「阿就我自己的事啊!」、「我們每天都在發生的事!」、「很多人都會有的經驗」……
我:「好……對不起,我相信了。」(他們實在太認真,而且還指名道姓的說是哪個老師、哪個同學、哪間補習班等等,我今天大概聽到快二十間!)
孩子:「可是我覺得最恐怖的不是被打!」
我:「那……為什麼?不是被打最恐怖?那是什麼最恐怖?」
孩子:「用罵的!」
我:「怎樣罵!?比打更恐怖的罵是怎樣!」
孩子:「酸你!還有挑釁你!激怒你!讓你受不了!」、「對!然後你如果回嘴,就可以被打了!」、「有的爸爸媽媽可以讓小孩被打!」、「但是老師才不管你爸媽有沒有同意,他每個都可以打!因為你頂嘴!」、「老師自己可以罵人髒話,我們完全不行!」
我:「我實在無法想像老師會罵髒話這件事……」
孩子:「嗯啊!老師會罵髒話!」、「而且……是很難聽的那種……」
這時,孩子們自動用了非常貼心的「注音」方式向我訴說!
孩子群起:「就像是……ㄍㄢ四聲、還有ㄐㄧㄢ四聲、還有ㄎㄠ四聲北……」、「老師也會罵我們笨蛋啊、白癡、有沒有帶頭腦來啊!有沒有長眼睛啊!」、「豬都比你們聰明」、「你媽媽沒有生腦袋給你嗎?」、「再考那麼爛,以後你只能當乞丐還沒人鳥你!」、「閉嘴!」、「還有閉上狗嘴!」、「狗嘴吐不出象牙」、「眼殘是不是!腦殘啊你!」、「發出聲音的時候,還會說手怎麼那麼賤!或是嘴巴怎麼那麼賤!」、「罵都罵不聽就是犯ㄐㄧㄢ四聲」、「ㄍㄢ四聲你媽的ㄅㄧ!」、「操你媽的!」、「王八蛋、死小孩」、「我們老師最愛說:你們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就是笨死的啊!」……
.
老實說,你我都不是聖人,沒有人是聖人。我私底下也會講幹話、也會說三小、靠杯、靠腰、他媽的、甚至18歲以前年輕氣盛的時候也曾經操到人家祖宗十八代去、現在開車如果遇到自殺式的三寶也不免會低聲說「幹」給自己聽……但,在我的生活絕大多數的時間,尤其我將近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在我的職場上、在面對孩子、家長或是同事等等,我完全不會口出穢言或狂言,因為在我身邊的孩子們只要聽到「靠」、「屁啦」這樣的詞彙,都會將他歸類為「髒話」,更何況是以上我們看到的那些!?
.
我問孩子們:「這樣的老師是男的多還是女的多?」
孩子們:「女的啊!」、「女生老師比較多啦!」、「會發瘋的幾乎都是女的!」
我:「痾……我也是女的。」
孩子們(笑):「妳不是啦!」、「阿阿我們知道妳是女的,但是妳不是這樣的老師!」
我:「我以前很年輕的時候,剛去幼兒園當老師的時候,我也曾經很兇過啊。」
孩子(幼兒園讓我教過的孩子):「那不一樣。妳那個是嚴厲,兇但是不會亂罵人、亂發瘋、亂揍人!」
我:「原來我那個叫做嚴厲。我那時候以為我很兇,我一個眼神小朋友就嚇死了。」
孩子(露出「妳太嫩」的表情):「安親班和補習班的才叫兇!」、「國小老師也有啊,但比較少是真的啦」……
我:「也是有好的老師吧!」
孩子:「有啊!像妳,妳就是!」、「還有我們那個實習老師!」、「我們教國語的老師也蠻好的!」、「我們有個自然老師她本來都很好,但是上週露出她的真面目了……」
我:「好的老師還是有很多的,我認識很多好的老師,也有很多好的安親班老師和補習班老師。」
孩子:「對啦……是有啦,但是吼……我們在學校上課,每一種老師就兩節課,就算兇,一天也只會兇兩節。但是!我去安親班,尤其半天的時候最可怕,我們要從中午放學之後到晚上八點,都是同一個瘋婆子老師!妳知道有多痛苦嘛!」、「對啊,地獄就是放學之後沒回家去的地方!」、「而且沒有下課十分鐘,上廁所可以啦,但是……妳知道的,都還是在那裡面!」、「根本不讓我們下課休息好不好,評量卷超多!寫不完就死定!電爆!」
我:「那,我想問,你們知道老師會發火、甚至發瘋揍人罵人,你們為什麼還會一直讓她們發怒?」
孩子:「拜託……很多時候是老師自己很愛嗆我們……」、「老師動不動就罵啊!」
我:「你們都不會試著想要讓她不要有機會發怒嗎?」
孩子:「完全不可能,因為不可能大家都考一百分!只要有一個沒有一百分,老師就會發瘋!妳自己想,怎麼可能都一百分啊!」
我:「那你們覺得,老師這樣打、罵,到底有沒有用?」
孩子異口同聲:「當然沒用啊!」
我:「為什麼呢?」
孩子們:「我們會更吵!因為越吵老師會發狂之外,她就會放棄了!」
我:「放棄?」
孩子們:「對啊!他們會覺得我們沒救了,然後就不吼了,但可能用打的啦,不過我們不怕。」
我:「那我再問你們……你們不喜歡這樣被打被罵,為什麼不跟爸爸媽媽說?」
孩子們瞬間安靜、面面相覷,又回到一開始有口難言的模樣。
我再問:「你們既然知道老師這樣打人和罵髒話是錯的,不管是不是你自己被揍被罵,你的同學被揍被罵,難道都沒有人去跟家長說嗎?」
孩子們支支吾吾的說:「痾……也是有人會說,但是很少。」、「而且……有的爸爸媽媽是同意老師打小孩的……」、「重點是,小家老師,沒有人想要把事情鬧大,所以,就算被打被罵髒話,也根本不會有人跟爸爸媽媽說……」
.
你們看到重點了嗎!?
孩子跟我說:「重點是,小家老師,沒有人想要把事情鬧大,所以,就算被打被罵髒話,也根本不會有人跟爸爸媽媽說……」
這就是重點!什麼叫做集體霸凌?這樣的狀態就是集體霸凌。
跟我對話的孩子們1-3年級,就看破了這樣的事情,有沒有問題?有。
多大的問題?非常大。
當孩子自己被霸凌時,為了息事寧人,他選擇不說。
當孩子的同儕被霸凌時,為了息事寧人,他們還是選擇不說。
這時候,無論孩子是處於「觀看的一方」或是「親身被揍被罵的一方」,他們的沉默同樣的是施暴者,因為他們允許暴力的發生;相對的,他們也是被虐者,因為他們承受著心理壓力、擔心下一個是自己、害怕自己說出去害了大家……。合理化所有的不合理,成人們不要每天在那邊吵政治、關心誰要發大財、守護著誰要初選民調,拜託你們行行好,我們孩子如果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受教育」,就算政黨輪替五千次,當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的是個霸凌者的時候,這個社會永遠不長進,說再多都沒用的啦!!
.
我一個人的力量真的非常小,希望大家真的要重視這些問題!不是把孩子丟到安親班狂寫評量卷、考試考一百分好棒棒就沒事了!「要觀察、要詢問、要關心!要適時的介入!」再忙都要這樣做啊!這真的不是一句:「今天還好嗎?」、「好玩嗎?」、「開心嗎?」就可以輕易從孩子口中得到答案的好嘛!?孩子們很聰明也很細膩,他們會選擇性的說你要聽的!我們一定要真心去觀察、詢問和關心……我很傷心,但也很感激和感動,孩子們願意對我訴說這些肺腑之言、這些秘密,所以我總是很驕傲的認為,因為誠心誠懇,「能讓孩子們信任,才是不枉為人師的值得」。
.
老實說,我個人認為,特殊的體能訓練、培訓選手或是當兵和操練的時候,適當的以「操練」體能和「訓誡」的口令執行軍事化的教育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但「操練」和「體罰」、「嚴厲」和「威脅」是不一樣的,往往也都一線之隔,沒有好的智慧和修養,很容易瞬間理智線斷裂,然後鑄成無法彌補的遺憾。我這篇文章主要是在針對「一般大眾孩子放學後去的地方」,諸如安親班或補習班所面對的「不合理暴力」事件作陳述,並且希望「家長」、「經營者」、「從業人員」去正視這件事情!我不管你請的補習班老師或是安親班老師是否有相關的教育背景,畢竟補教業應聘非本科系的狀況不勝枚舉,但,「經營者」有責任與義務去做好教育訓練。因為,只有經營者放任這樣的事發生,老師們才敢這麼做。但,如果你是那種「老師盡量打,只要不打死我都可以接受」的家長,也拜託你仔細思考一件事情,會體罰的老師基本上就是「沒有辦法」甚至是「不專業」的「老師」,嚴格說起來,這樣的人沒有資格被稱做老師,充其量就是一個「剛好會解題目的」而已。我在上面也有說到,以前我剛出社會的時候也當過「兇的老師」,因為我會用音量來控制所謂的教室秩序。但,追根究底為什麼會這樣?老實說,第一,因為我沒有太多管理「一大群」孩子的經驗,就是我的「專業度不足」;第二,我也有夠年輕、情緒管理差,簡單說就是「我沒有方法,所以我只能以暴制暴」。但我的夥伴和我的上司會引導我,會告訴我方法、甚至該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以經驗來教我如何面對「一大群孩子」,所以我很快地可以從「暴戾」中抽離,去調整自己、去悉知環境、直至現在遇到再棘手問題都可以平心靜氣的面對所有,包含任何疑難雜症以及和情緒相關的顛沛流離。這都是是可以練習的,並且可以很有感覺的調整。
.
我必須說,這些狀態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還是一個非常功利主義的社會。課綱再怎樣改,最根本的「家庭」沒有感覺,家長都是幫兇。因為大家對於這樣的狀況眼不見為淨,甚至鼓勵以暴力提升成績……試問,當你只在乎成績,卻不在乎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否正向、人生價值觀是否偏頗,孩子就算永遠都是第一名又怎樣?「身心發展是否正向、人生價值觀健康」才是在社會中待人處事的主要條件,不是嗎?
.
為什麼很多好的幼教老師或是國中小老師,當到最後都會很無力?因為,我們總會眼睜睜看著一手帶大的孩子,進到了安親班、補習班之後,就像投入了大染缸,孩子們整組歪掉、壞掉甚至是爛掉、廢掉!我無能為力陪所有孩子一路長大,也無法撼動所有的人,只能盡力的,把我的傷心訴諸文字,請大家多多關心孩子,真正去了解、旁敲側擊的去觀察他們所處的「環境」!
.
最後,一個男孩在大家都下課回家後,他跑來跟我說:「小家老師,妳知道嗎,我剛剛沒說一件事。」
我:「什麼事?你怎麼了!?」
男孩說:「妳跟我們說人體那次,說到手肘的皮很粗硬、神經分布比較不敏感,甚至掐也不會痛,我們還有試試看那次,妳還記得嗎?」
我:「當然記得啊!我還讓你們用超大力氣掐我的手肘皮,結果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啊哈哈!大家笑瘋了啊,怎麼了嗎?」
男孩說:「妳知道嗎,妳這招救了我一命ㄟ!」
我:「蛤?為什麼?」
男孩:「我們安親班老師有一次用東西砸我,就在我面前,我當時很害怕,因為一定會很痛,我就想到了妳說的這個,所以就馬上把我的手肘舉起來讓他砸!然後就真的不會痛ㄟ!」
我:「那你,是因為發生什麼事,需要要被老師砸呢?還特地跑到你面前砸你?一定是讓她很生氣的事吧?!」
男孩:「我忘了帶作業回來,她就很生氣的罵我很難聽的話。我就嗆她,跟她說:妳罵什麼罵啊!然後她就發狂,先是拿東西丟我,坐我後面六年級的大哥哥們對我很好,就很強,我閃一下,他剛好幫我接住板擦!然後我就忍不住笑出來……然後她就發狂,狂罵我、走過來拿櫃子板子那種粗木條要砸我……」
我聽了,真的很難過。
孩子三年級,但我知道他的天真與單純,他的重點並非是要跟我告狀,而是想要跟我分享「手肘」這件「學以致用」的事,但我真的很難過,孩子在危急的時候想到了我,然後用這個冷知識和好玩的回憶,去做防備的動作,且,施暴者是一個他也要叫「老師」的人。
.
誠心謝謝看完的人、更謝謝轉發的人,我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無論你要用什麼方式,請你告訴你身邊的人,「我們都有責任,去觀察、去關心、去關切孩子;別當幫兇,打造一個『幸福得很可憐的地獄』給我們的孩子!」
聖木條使用方式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mulan #花木蘭 #迪斯尼
迪斯尼花木蘭用了2億美金究竟拍了什麼東西?
我第一次會看了電影過後,忍不住會做影片來吐槽的,應該只有這一次吧!
應該從何開始呢?
不如我們先從傳說的由來開始,然後再來批評這一次迪斯尼花木蘭電影吧
花木蘭是中國的民間傳說,開始於隋唐時代,也就是唐朝之前,剛開始只是以口述的方式在民間傳開,到了唐朝,才正式有了書面的描述,由唐初的國師李藥師,根據北朝民歌的傳說特徵,以完整的文字作了【木蘭辭】,用38句短詩描述了木蘭從軍的故事。
其中一段就是:昨晚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兄長,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那這裡大家有看到,他寫的是可汗,不是皇帝,因為裡面就是Khan,現在變成了很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姓。
在古代北方的民族對於君主的稱呼,所以故事背景應該是在北魏時代,大概是公元402年,而最早把君主的名字從‘單于‘改成’可汗,就是柔然汗國,
由於故事的背景是中國少數民族鮮卑族所建立的北魏,因此他們稱他們的君主為可汗。詩句裡面也有講述,木蘭從軍超過十年,由於北方的人常年穿著比較厚的衣服,北方寒冬也鮮少沖涼,加上如果她真的混進軍中十年應該是有可能的。
首先她必須非常的平。。。那麼鬍子怎麼辦?月經來的時候怎樣辦呢?我們就當以前的男生都沒有看過女人啦~也或許北方的女生長得和男生一樣壯,也或許他們看過從軍的女生,已經見怪不怪了。
大概講解了歷史背景,現在開始吐槽了,
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用了兩億美金來拍了什麼東西,只覺得就是請了一大堆中國演員來講英文,我都不介意啦~但是也不要那麼的離譜啦!
首先是劇情,花木蘭這次加進了‘氣’這個元素,感覺好像是春麗出波動拳,但是又沒有哦~~如果有還比較有看頭一些~~花木蘭還會太極拳哦~那時張三豐都還沒出生啦~Ok啦~我就當是一個虛構的中國啦~這次的花木蘭沒有了木須龍,反而加入了一個好像風箏的鳳凰,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還在想誰在放風箏。。。
裡面還說鳳凰是保護皇上的守護者,拜託啦~天子是龍,而皇后是鳳,不是什麼守護者,我還以為劉亦菲要和李連杰在一起哦~~
還有那個一樣運用氣的鞏俐,變成了西方的女巫,還可以變成老鷹飛來飛去,Ok啦~我就當作是虛構的東方巫師加氣功武打飛簷走壁的去去就來,但是在怎樣創造,也麻煩你給一些合理和邏輯吧!我還以為劉亦菲到最後會變成鳳凰和鞏俐的老鷹打架呢!那還有看頭一些,對嗎?
再來就是劉亦菲,我是非常喜歡她的,她永遠是我心目中的小龍女,但是選角選中她的時候,我就開始擔心她能不能Carry到這個角色,並不是她太過仙氣,也並不是她女扮男裝說服不到人,而是打鬥場面太過多剪接,由身形魁梧的替身人員替她上陣,然後轉身就放她甩髮的鏡頭,一個兩個就還好,太多玩弄鏡頭,我也很想說服自己劉亦菲可以打贏身形魁梧的柔然兵,但是不行呢~再來就是那個氣,編輯講了這個氣過後,就沒有看花木蘭在電影裡面如何使用出來,最厲害的不就是用腳踢這個,踢那個飛去殺死敵人咯~~我還以為我在看少林足球呢?劍。。。並不是這樣踢的。。。並不是劉芳菲的錯,是導演和編輯差啦~~而且製作公司還可以通過才搞笑。。。
再來就是甄子丹,我還以為會有更多的武打場面,會教花木蘭更多的武打動作,學習詠春啊~波動拳,鳳凰拳啊~~等等
但是很多東西就用‘氣’輕輕帶過,可能那個不是氣啦~~是主角光環啦~Cincai踢兩腳,轉個筋斗就可以打贏對方的兵。
再來就是李連杰,其實你們不需要找功夫皇帝來演站在那邊不動的皇帝啊!你可以找黃秋生做的劍聖啊~反正就不用武打,不是白白浪費了他嗎?
如果你還沒看過花木蘭的電影,接下來我要劇透了,如果你不介意,那就繼續看下去。給你十秒的時間關掉這個影片。
故事就是出現在福建省的土樓,是的,不符合時間背景,他們不care啦~的確土樓是很好看啦~然後木蘭就代父從軍,偷了她爸爸的盔甲,劍和軍帖自己離開家裡了。但是那個盔甲好像可以縮小一樣,剛好變成花木蘭的size哦~Ok啦~~不care啦~
然後木蘭就迷路了,有一隻風箏般的鳳凰出現帶她去到軍營,就認識了一班兄弟,還和一個同輩的洪輝不打不相識,有點曖昧但又點到為止,由於甄子丹太年長不適合於劉亦菲拍拖,因此他們硬加入一個男主。。。。不是男主吧~應該是可有可無的角色,然後就是軍中的一些訓練,我還以為我看TVB的連續劇,小貓兩三隻的在訓練,打戰場面也是。。。Ok啦~沒有budget了,接下來就是飾演女巫的鞏俐出現要殺了劉亦菲,然後是因為厚厚的裹胸布擋了致命的飛鏢。。Ok啦~不是裹胸布,是盔甲擋了飛鏢啦~而不關硬氣功的關係,我還要劉亦菲煉成刀槍不入了。然後她就殺回去直接回复女兒身,放下飄逸的頭髮,就衝回去救他的同僚。(因為是忠,勇,真,要真嗎!不能說謊言。。。)
回到去後,只見柔然用投石器丟出火球,攻擊那些只會傻傻用盾牌來抵擋的士兵,而且還是甄子丹命令的守著原位,不是吧~感覺就好像任人宰割一樣。我們中國有多少陣法啊,但絕對不會有一種叫活活等死的。
那花木蘭就拿了幾個頭盔,繞到敵方後方,是因為有雪山嘛~所以要引敵方用投石器打向雪山引起雪崩,拜託,你可以以為你聰明,但是不要認為別人是智障好嗎?才幾個頭盔,和幾支箭就要柔然兵轉他們的投石器360度去丟你,真的是丟你咯~~找幾個士兵去殺你不是更快嗎?
OK啦~~是因為花木蘭的 ‘氣’的關係,令一大堆士兵變成智障。。。然後雪崩了,花木蘭還可以騎馬去救洪輝,Ok 啦~我又當那種馬會滑雪的,是我孤陋寡聞啦~沒有看過滑雪的馬。又是氣的關係,她美人救英雄。
然後當然是因為假扮男生從軍被發現,然後就被逐出軍中,鞏俐就邀請她加入,並且還和她說Bori Khan的計劃,Ok啦~我又當鞏俐很天真的覺得可以洗劉亦菲的腦,麻煩你可以懷疑一下嗎?Ok啦~我又當這個女巫入世未深,很天真很傻。。然而花木蘭回到軍中說服將軍甄子丹,甄子丹不止原諒了她,還給她帶隊。。。你這個剛剛進入軍中的小兵,憑什麼帶隊,甚至將軍也跟著你一起瘋。。。Ok 啦~又是 ‘氣‘讓人相信並且追隨她。。
而在皇宮哪裡,皇帝李連杰還會蠢到,被bori 可汗‘邀請‘到新的皇宮裡面,他去的原因就是’要好像殺他父親一樣殺他‘,你不可以找一堆士兵去活抓他,然後抓回來你的皇宮裡面,慢慢享用嗎?
Ok啦~就當他們兩個人惺惺相惜,情不自禁啦~~要相約在新的皇宮決鬥,只帶來幾個手下去,被敵人暗算,(我不暗算你,真的對不起自己哦),那Bori Khan的手下用帶有繩子的箭射他,不是要殺他,只是要活抓他,而且那些箭怎樣射,就是射不中李連杰哦~~要知道不射中來捆著他,是比射中他更難哦!!兄弟,好箭法啊!
然後又是那個風箏。。。。那隻鳳凰帶劉亦菲去到皇宮裡面,在裡面用最簡單的句子就說服了鞏俐,並且還會幫花木蘭帶路去救皇帝,當然啦~壞人一定是在等他的觀眾到來才可以殺他的。結果鞏俐還幫她擋了一支箭犧牲了。看到這裡我真的不知道要怎樣反應了,沒有半點難過。。。
然後就是Bori Khan和花木蘭打了起來,然後跳上一直中間有繩子綁著的木條上,而且白痴的,那個Bori Khan還跳了上去,拜託,你一開始飛簷走壁登上了城門,又飛刀來飛刀去,你飛刀去割斷那隻繩子就好啦!!為何那麼傻孩子。。。跳上去和人單挑啊!
然後就被人割斷繩子掉下去,還不死,還射箭去殺皇上,皇上徒手抓住了箭(可能剛開始太多箭,接不完),然後還好像打排球,不是。。。好像藤球一樣,set 高高,給劉亦菲殺球。。。
講到這裡,我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反應了,這個導演和編輯除了沒有邀請中國人去做顧問,而去找一些外國導演,沒有考察真實傳說背景之下,自己覺得是這樣的自大,傲慢的態度去導演這個電影,除了這些之外,那些一大堆不合理,連騙小孩子都騙不到的三流劇情,浪費了一大堆很好的演員,一大堆金錢,還有那只好像風箏的鳳凰。。
我真的看不到有什麼優點這套電影,你們有發現的話,來留言告訴我。。
好啦!不說了,如果你還有什麼想吐槽的電影,記得給我知道,我是Tommy,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SA2lk2nFRg/hqdefault.jpg)
聖木條使用方式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廢水。青衣另一個艇戶聚居地方是青衣灣避風塘,即今天的青怡花園位置,在1958年動工,1961年落成,收容大量本來停泊在荃灣漁船。青衣塘大約有500-600間木屋,居民約有2500人,他們的房舍全部建在岸邊,用一些殘舊的木條支撐著。因為沒有清潔服務,居民都將垃圾倒在屋腳下,臭氣沖天。全區只有三條街喉。政府為了改善環境及方便居民,在區內設立臨時廁所,又在青衣塘設供水管道。政府又透過消防局訓練青年居民成立志願消防員。理民府曾協助青衣塘居民成立居民互助會。七十年代在附近設立新消防局。上世紀六十年代,青衣的漁民漸改在青衣大街對出的海灣設置魚排,養殖海魚。由於當時漁農處只批准漁民在「合適地方」註冊養魚,青衣並未列入合適地方,所以法例上屬於「無證養魚」。1980年由於政府利用魚排位罝作航道讓駁船運從青衣運載填海物料到荃灣,而且青衣亦填海在即,故當局決定清拆青衣灣魚排,漁民需將魚排搬往其他合法養漁區。由於青衣魚排屬無證養魚,政府不打算發放遷徙補貼,漁民則拒絕退讓。最後荃灣理民官許舒作中間人,一方面請求輔政司署向漁民發放補貼,另一方面遊說漁民接受補償安排,最後達成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不少漁民由內地來港。教會為了幫助窮人,向漁民派發麵粉和米糧。在1960年代,天主教的「美國經援協會」體恤青衣漁民困境,斥資26萬多元,取得青衣塘未端的官地(即青衣公園的小山上),為漁民建屋,約400平方呎,稱為漁民村,今天名為青衣漁民新村 (Tsing Yi Fishermen’s New Village)。後來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改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以短期租約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1966年政府設立魚類統營處青衣小學,為漁民及艇戶子女提供教育。但隨著青衣塘清拆,這所學校亦被淘汰。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後由天主教香港明愛跟進青衣艇戶的徒遷問題,1973年在漁民村旁興建聖保祿村,約300平方呎,容納27戶水上人居住,村內曾有4家士多店舖。初由明愛管理,後來亦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讓村民自行組成合作社管理,以政府土地牌照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改名為青衣聖保祿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The Tsing Yi St. Paul Village Better Living Co-operative Society, Limited)。青衣大街是八十年代前青衣舊墟的主要商業街,居民衣食住行所需品都是主要在這裡所得。青衣公小原校也是在青衣大街中的一段。照地理位置,青衣大街應該是位於現時青衣邨與偉景花園的一段位置。踏入七十年代末期,青衣島已進入全面發展,龐大的開山闢地放渠工程趕緊展開,島上的上下涌美村、大王下村、老屋、鹽田角、藍田、新屋村落原有舊村落,經已夷為平地,面目全非。舊墟一向是青衣島居民最重要的集散墟,其後更成為居民的購物中心。設有多種不同行業的商店,如電器、酒家、什貨店、餅家、冰室、藥房等。一九八六年,政府進行搬村收地計劃,將商戶及居民遷移,位置為現時青衣診所與青衣邨宜偉樓之間。原址90年代初興建青衣公園足球場及網球場。大街清拆後鄰近新建屋邨命名為「青衣邨」,以紀念昔日青衣大街及市集,而市中心路牌至今也是指向青衣邨及青怡花園一帶。當年在第一段棚屋的馬路對面,是一個果樹園,地方不算很大,園內主要是石榴樹。果園隔鄰是牛皮廠,每天,一塊塊染成藍色的牛皮掛在對開空地上,地下滿是細碎的「廢料」,廠內可見巨大的木輪在轉動,發出「隆隆」的聲響,也發出陣陣的惡臭。再隔鄰是一間灰窰廠,每天都冒出濃濃的白煙,沒有風的日子,這一帶都給濃「霧」瀰漫著,夾雜著濃濃的氣味。「黑橋」是當時的地標,也是在未興建馬路前,是當時南北的主要通道。每當颱風過後,潮退的時候,海水由港灣流出大海,橋底的水流很急,細心觀看,原來海面有很多細小的蟹隨水流飄出大海,「黑橋」上便站滿棚屋的居民,利用長長的抄網捕捉水面的小蟹,熱鬧非常。
(註:幾十年前青衣天后誕時是可以找到狗肉吃的,亦有賭檔,最刺激當然各堂口搶花炮,過程激烈,常起爭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C1cDMT4APQ/hqdefault.jpg)
聖木條使用方式 在 關於很多人疑問的聖木使用方法: 於安全空間點燃茶蠟 的推薦與評價
雪松亦可 使用 茶蠟燃燒後置於防火器皿內,亦能淨化氣場。 如需用於冥想,可以 聖木 煙霧薰香,靜坐時手輕握透石膏棒,能量更流暢、更能進入冥想 ... ... <看更多>
聖木條使用方式 在 秘魯聖木淨化教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聖木 同鼠尾草一樣能夠有效為水晶、個人及空間作淨化,清理負面磁場同負能量! ... 使用方法 : 點熄約30-60秒令 聖木 燃燒,吹熄/撥熄後放上耐熱盛載器具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