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那個「井」…….
不得不說時報編輯把書名取的超級好!《沙漠化為一口井》,多美,多有意境啊,而且還是從三毛歌詞《沙漠》來的,好會取書名喔~,超強大!
多數人對撒哈拉的印象就是連綿不絕的沙丘,美美的那個有迷有?騎騎駱駝啊,沙灘車橫衝直撞超爽的啦,帶啥奇裝異服去那裏角色扮演的啦,還有去拍啥唯美婚紗照之類的啦,把沙漠當襯托自己強大浪漫形象的布景,只怕這世界不知道自己多優秀多厲害多獨特有多了不起,而不是放下自我,去看看沙漠有什麼──對啊,我一直都是這麼淡漠地看著種種觀光客熱愛的活動,難怪到現在都還沒發大財.
然而唯有深深走入沙漠且愛上沙漠的人,才能領悟「井」的諸等美好,例如《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讓沙漠愈發美麗的,是在不知名深處藏著一口井.」
例如三毛在《沙漠》歌詞裡寫的:「沙漠化為一口水井,井裡面,一雙水的眼睛,盪出一抹微笑.」
又例如在下蔡阿任我(撥髮~),不僅在沙漠深處鑿井,灌溉樹苗並與遊牧民族分享水資源,跟貝桑在帶導覽時,若遇到野驢家族在井邊等水喝,貝桑也都會下車,特地汲水給野驢解渴.
水是生命的起源,我想沒有其他地方比沙漠更能體現這個真諦.
而井呢,是把生之歡喜給含藏在地底,保護著,不受豔陽侵襲.
這些年來,撒哈拉帶給我的教誨之一便是,生命是一張相互牽動的網絡,讓這張網絡可以生生不息的,不是個體獨大或囤積,而是資源流通與分享.
雨來時,遍灑大地,長出各種野花野草,餵養羊群,人便得以維生,而耐旱的聖柳、金合歡與椰棗樹更是庇蔭諸多生命.
每逢我們在沙漠深處為野驢汲水時,我常很深地感受到那是一份單純的愛,單純與野驢及萬物分享神的禮物.尤其在沙漠吧,唯有互助合作與相互照顧,才能一同在艱困環境裡生存.
這樣的想法與意念,面臨疫情帶來的種種考驗,不僅並未改變或動搖,甚至是更徹底細微地執行.
一個人在海城,陸陸續續跟舊貨商買了不少哩哩叩叩,一剛開始的起心動念真的是想幫這些被疫情打趴的旅遊相關業者「紓困」,雖然我同樣是備受打擊的旅遊業者,雖然我也是沒啥錢啦老實說.
開始動筆寫下《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之後,很玄妙地,跟舊貨商買的哩哩扣扣竟也自然而然走進文字裡,甚至成為探索三毛筆下撒哈拉的冒險歷程裡的「帶領者」與線索,這讓《沙漠化為一口井》成了有很多照片的書,而書裡那些撒哈拉小物,全都是我掏出不多的積蓄,跟舊貨商買的,因我就不是那種拍了照就落跑的人,相反地,我很謝謝這些舊貨商讓我可以看到這些特出文物,自然以金錢回饋之,把這些老東西光明正大帶回家,聆聽他們的故事.而這樣人與人、人與物的交流及對話,全在《沙漠化為一口井》一書裡.
金錢不過是資源的某種形式,從我這裡,流向舊貨商,滋養他與他的家庭,而我,換來藏有故事的撒哈拉小物,細細解讀出來,寫在書裡,與讀者分享,形成美好良善的交流.
我不怕餓著,只要還有讀者願意買書、讀書,我便能有足夠資源繼續做這樣的美好交流,也希望在這一來一往的流動裡,藉由這本書,讓讀者感受到撒哈拉絕美豐沛的能量,以及豐富的人文故事,也讓方格子平台持續維持下去,提供網路發表空間給所有創作者,更讓時報可以持續做好書.
想參與這一整個連結沙漠與島嶼,橫跨非洲與亞洲的美好獨特的流動網絡嗎各位?
很簡單唷,訂閱方格子專案並買時報出的這本,就可以了唷!
方格子推出獨家優惠方案,詳見留言,3Q~!
2021.10月新書上架!
《沙漠化為一口井: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
#台灣購書請見留言1
#海外購書請見留言2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絆禮裝-高德隆西蒙 Caudron C.630 Simoun。 註冊名為「F-ANRY」。 作家安托萬·德·聖-修伯里的乘坐的飛機。 這是那架飛機的精巧木制模型。宇津見繪里世將其作為父親的遺物保管著。 修伯里在用這架飛機挑戰巴黎到西貢之間的航空比賽時,因為事故被迫降落在利比亞沙漠。 據說,他在...
聖 修 伯 里 沙漠 在 Paris Eye 看巴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看不見的,得用心去感受----《小王子》
今天是法國國慶日,每年都會在香榭麗舍大道舉行閱兵儀式,最經典的就是9架掛著三色旗的飛機,飛過凱旋門的那一刻。萬年不變的老梗,但是永遠最讓人期待😁
今年卻和往年不大一樣,為了紀念《小王子》出版75年,今年的飛行小隊成員還有小王子和作者聖修伯里。
作為全世界最熟悉的法文小說《小王子》,其實是在1943年紐約先出版的,法國則是在作者聖修伯里逝世兩年後1946年才發行。
聖修伯里原是飛行員,書中因為飛行意外,迫降在沙漠中與小王子相遇的故事,就是作者本身的親身經驗。
後來時值二次世界大戰,作為飛行軍人的作者聖修伯里不願歸順與納粹合作的法國維希政府,而遠走美國,所以這本書才會最先在美國出版。
出版同年不久,聖修伯里就響應戴高樂總統的號招離開美國,為了抵抗納粹加入自由法國軍,隔年殉職在地中海
今年藉由小王子出版75週年,法國在國慶日紀念這位出色且愛國的飛行員,他除了是作家也是一位傑出愛國者
也想讓大家不要忘記
朱冠甍中校
潘穎諄上尉
羅尚樺中尉
還有每一位為國家犧牲的飛官,因為有他們在,每一個小王子才能存在
照片來源:Crédit : Lucas BARIOULET / AFP、France 2截圖
聖 修 伯 里 沙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王子:「人都在哪呢?沙漠裡有點寂寞。」
蛇:「人多的地方也很寂寞。」
蛇,是對的。旁邊沒有具體的人陪,叫孤單,心靈的空虛才叫寂寞。有些時候身邊人擠個半死,人也會寂寞啊。
我關在家裡,孤單但是一點也不寂寞🤣🤣🤣
吳淡如人生不能沒故事【小王子|第22集】
如果你的星球上有一朵玫瑰花,晚上你看星星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他充滿了意義。這就是小王子,它讓每個大人,在傾聽它的時候,都變成了孩子⋯
吳淡如重新翻譯朗讀 聖-修伯里的名作《小王子》!
Apple:https://reurl.cc/l0eo0Q
Google : https://urrl.cc/B2s4U
Spotify : https://reurl.cc/kVE1Zr
KKbox : https://reurl.cc/ynMrED
#Podcast小王子
麻煩你如果喜歡的話請每次聽完,有空的話給我們五顆星 感激不盡!謝謝有氣質的你
#吳淡如人生不能沒故事
#小王子
#每日更新
#Podcast
( 圖片from #花藝師章譯中 )
聖 修 伯 里 沙漠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絆禮裝-高德隆西蒙
Caudron C.630 Simoun。
註冊名為「F-ANRY」。
作家安托萬·德·聖-修伯里的乘坐的飛機。
這是那架飛機的精巧木制模型。宇津見繪里世將其作為父親的遺物保管著。
修伯里在用這架飛機挑戰巴黎到西貢之間的航空比賽時,因為事故被迫降落在利比亞沙漠。
據說,他在這次遇難經歷中獲得了《小王子》的創作的靈感。
打從心底里喜歡飛機的修伯里,雖然在墜機後負債累累,但還是買下了新的飛機。
在一生中經歷過多次墜機事故的他,23歲時因事故原因而被取消婚約,
35歲時墜毀在沙漠中,在遊牧民族救出他之前,他依靠1天分的水活了4天。
然後在44歲時,為了完成軍隊的偵查任務乘坐非武裝飛機出征,最終飛機墜毀,這次他沒有生還。
他既是一位出名的作家,也是一位追求著天空的可愛飛行員。
「……嘛,他就是有著這樣的傳說。
拿墜毀的飛機做模型有點遜,不過我還挺喜歡的呢。」
#FGO #宇津見繪里世 #寶具
聖 修 伯 里 沙漠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按照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傳統,上帝將摩西埋葬在這座山上,登上海拔約817米的尼波山,可清晰地眺望約旦河流入死海之美景,聖經上所提的「迦南美地」儘在眼前。2000年3月19日,教皇保羅二世在其朝聖之旅期間,參觀了這一遺址(尼泊山是約旦最重要的基督教聖地之一)。在拜占庭式教堂旁種植一棵橄欖樹,作為和平的象徵。2009年5月9日,教宗本篤十六世來此參觀,發表了演講,並從山頂眺望耶路撒冷的方向。站在尼波山被封侵蝕的懸崖上,可眺望死海、約旦河谷、耶利哥、耶路撒冷的群山,以及當年先知摩西也看過但始終沒能進入的聖地迦南(Canaan)。在申命記最後一章,摩西從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與耶利哥相對的毗斯迦山頂,觀看以色列全地。根據基督教的傳統,摩西被安葬在尼波山,雖然沒有指定他的埋葬地點是。一些伊斯蘭傳統也表示同樣的,雖然在耶利哥以南11公里、耶路撒冷以東20公里處的曠野有摩西的墳墓。1933年,在尼波山的最高峰發現了4世紀教堂和修道院的遺址。山上的銅蛇雕塑是義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凡托尼的作品。馬達巴位於約旦首都安曼西南33公里處,在尼波山東南約10公里,也是在古代君王大道上。早在距今4500多年前,人類就已在此定居。現今,這裡是約旦的基督教徒(主要是東正教)重要聚居地;基督教徒佔約旦的總人口8%。馬達巴是世界上馬賽克鑲嵌製品種類最多的城市,享有「馬賽克之城」的美譽。當地最著名的古蹟是聖喬治東正教教堂(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的地面上用馬賽克鑲嵌的古中東地圖。
佩特拉古城Petra in Jordan(西元前9年—西元40年),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它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跡區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古城距首都安曼約260公里、海拔1000米的高山峽谷中。它幾乎是全在岩石上雕鑿而成,佩特拉遺址的岩石帶有珊瑚寶石般的微紅色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亮。特殊的地貌使它呈現出絕美的顏色,所以又被稱為“玫瑰古城”。佩特拉為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王國首都,西元前 1 世紀時極其繁榮,西元 106年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所以現在還能看到很多在古羅馬文化中常有的建築。3世紀起,因紅海貿易興起代替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直到1812年為瑞士旅行家重新發現而重見天日。通往佩特拉的必經之路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長的峽谷通道。進入峽谷,可以看到在岩壁上的許多空洞,這是一些鑿岩而成的墓碑群。這些墓碑群根據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規格不一,雕刻的圖案也各不相同。廣場正面聳立著一座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哈茲納赫殿堂,意為“金庫”。傳說裏面曾收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也有人說它是一座陵墓。哈茲納赫殿堂造型雄偉,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樑和門簷雕有精細圖案。穿過哈茲納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羅馬劇場遺跡。劇場後面有一片開闊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這是一座隱沒於峽谷中的城市,懸崖絕壁環抱,城牆天然而成。當然現在已經風化瓦解所剩無幾了。(多謝觀賞,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