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Vito出書 #如果是你 #你也會這麼做嗎
這週三的直播讀書會我們提到一個概念叫做「#將不適感去污名化」(出自於《魅力學》,什麼意思?
人們很常有不適的感覺,不論是生理上或是心理上的。
▌#生理上的不適感
可能是你在洽談一個重要的會議,但是身上穿的衣服過於緊繃或是坐在窗邊太陽過於刺眼,這會在生理上行程不舒服,如果你不跟對方說,你的眯眼、扭動、臉上的不舒服感,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否對他說得話不贊成或是對你產生負面的印象。
▌#心理上的不適感
人不喜歡「未知」,例如我們想要趕快知道結果,不想要提心吊膽的等待最後的結果,面試前不知道是否會表現好,簡報前不知道是否會順利,這都會讓自己的有心理上的不適感。比較所產生的不滿、自我批判(尤其是冒牌者症候群*)、自我懷疑都會在心理上產生很大的不適感。
針對這些不適的感覺,我們需要需要掃除這些心理障礙,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開頭提到的「將不適感去污名化」。
▌#將不適感去污名化的方法
① 看成一種正常、普遍且沒有什麼好焦慮或見不得人的感受,就能降低它的衝擊力。心裡不舒服或負面情緒,是生活中再自然不過的事,每個人都經歷過。
這件事情很重要,我2018年買這本書的時候,因為這句話深受鼓勵。我以前一直很怕自己不一樣(明明自己也不是什麼太特別的人),但刻意尋求合群、不突出,讓我自己有一度很焦慮。
看到這句話之後,我瞬間心情輕鬆了許多,我知道其實我不孤單,我不是唯一的那個,每個人都會有。就算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只要想像每個人都會有我自己就安心了不少。(這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安慰劑效應*」的效果)
② 把它視為許多人共同承擔的重擔,此時此刻非常多人也感受到同樣的情緒,你只是其中一位。
如果說第一點是看成每個人「曾經」有的經歷,那麼第二點就是「同時」不只你一個人正在遭受這樣的感覺。例如不知道好或不好的工作轉換、離婚、親近的人過世等等。
我們的文化常常會告訴我們有負面的想法或是感受是不對的,我們要常保正面的心態,但是這些情緒是千真萬確一定會有的,我們無法避免,我們應該是「阿!情緒來了,那就讓它休息一下,然後再離開吧」。
③ 想看看有誰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特別是你景仰的對象。
如果你需要一個也有同樣類似經歷的人鼓勵自己,那麼你可以找找身邊甚至是自己崇拜的對象。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這麼喜歡看傳記的原因,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力量,重點不在這些人如何成功,而在這些人失敗是如何站起來的。
同時我也在直播中鼓勵大家如果你有這樣的經驗,你可以寫下來鼓勵大家。
我的朋友 Vito就新出版了一本書《#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他在45歲的時候,因為疫情,公司告訴他:如果兩個月內業績沒有起色,那麼只好請他走人。
這是所有人在疫情時期時的夢靨,那時候我做了很多職涯諮詢都是受疫情影響,例如每個月無薪假2週,也就是你的薪資砍半,或是前三個月領半薪,後三個月領全新,第7個月開始領1.5個月,也就是把前三個月的半薪,延後半年發,當然也有直接開除人的,不管你過去的業績如何。
Vito從接到這個消息開始,開了一個粉專 (同書名: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 -上班族都該領悟的道理),Vito從未公開坦承他是這個粉專的主人,我很幸運,我在一場活動中認識Vito,這場活動是他第一次公開這個秘密,而後,我成為保守這個秘密的人之一。
同時因為Vito的年紀根據他本人宣稱可以生出我這個年紀的女兒,所以也不客氣的叫他「Vito把拔」,女兒的壞處就是花錢,所以,去年我舉辦的200個人的日更團創作者派對,他義無反顧到場支持,他甚至是我公布就付費的人,對於這點,我真的非常非常非常感動。
這本書的文字很順,你可以一直看下去,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道理,也不是要教會你什麼,你會看到一個中年大叔,很坦誠的說出自己在這60天的焦慮、過程、生活中的觀察、變化,是那麼的真實。
你會知道,「將不適感去污名化」不只是我們在線上讀書會的一頁PPT,而是一個真實的人生,是每一個人真實的人生。
要能夠每天都挖心剖肺的衷心敘述自己的心境其實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內心的心魔比你想的還多。
週五的早上,寫給你們。
如果是你,你也會這樣做嗎?
▌《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976
▌名詞解釋:
* #冒牌者症候群 (impostor syndrome) :有能力的人並不覺得自己有能力,成天擔心別人會揭穿他們是冒牌者。
* #安慰劑效應 (placebo effect):它是一項假療程,醫護人員給病人實際上根本沒有療效的「假」藥錠,並告知這個藥可以治療他們的疾病。令人驚訝的是,許多病人接受了這種無藥效治療後,病症仍然獲得實際改善。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職場 崇拜 直播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始終傳遞給人一種良性暗示,事情往往就會出現轉機。
來自他們的讚美和期待往往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一個人得到他信任和崇拜的人的讚美和期待,會變得更加自尊和自信,能夠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讓自己脫離原本的負面情緒,使平庸的人也變得優秀起來。
不要吝於讚許你的朋友、伴侶、孩子,因為你的讚許將成為他們生命中最溫暖的陽光,照亮他們的人生,同時也幫助你獲得更多友誼、信任和尊重。
取自《大人的心理學》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書有個重要的價值,這些道理都超級平凡,但容易被忽略,缺少實踐。像鼓舞一個人,尤其是我們在乎的人,其實對大家都有好處。可是,大部分人常用否定,而不是肯定,這常常損人不利己。
基於事實肯定孩子,孩子會更有力量。我們內在以正向語言整理過一遍,能量也能相對飽滿,觀照也全面。不管是暗示或明示,衷心盼望,也就是我們在心中不斷重複的內語,可以產生力量,度過難關。
祝願您,願意把簡單可行的道理放在心裡,讓它滋養我們的生命!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955537721129175
pps. 這本書的內容很生活化,我想今天晚上9點半直播討論這本書,這次直播沒送書
... ... ... ... ... ... ... ... ... ... ... ... ... ... ...
畢馬龍效應—想激發潛能,先給自己正確的暗示
【文/ 夏林】
畢馬龍是希臘神話裡賽普勒斯的一位國王,他非常喜愛雕塑,於是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個美女像,並為她取名「蓋拉蒂」。不久,人們發現這位國王愛上了自己傾注全部心血和情感的塑像,並喃喃禱告期望塑像復活。上帝聽到了畢馬龍的讚美和期待,於是使象牙塑像獲得了生命,成為了他夢寐以求的伴侶。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根據這一「期望與讚美創造奇蹟」的結論,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羅森塔爾在考察某所學校時,隨意從每個班級抽出三名學生,一共十八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並告訴他那些學生是科學鑑定的智商型學生。半年後,他發現這些學生的表現的確超過一般學生,進步幅度很大。他們長大以後果然都在不同領域做出了非凡的成績。
其實這就是暗示的影響,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暗示在本質上使人的情感和觀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因為羅森塔爾的謊言對學校的教師產生了某種心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學生能力的評價;而老師的心理則透過情緒、語言、行為等方式傳遞給了學生,使他們感受到了來自老師的期待,於是取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這就是暗示的積極作用,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和欽佩的人的暗示和影響。
來自他們的讚美和期待往往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一個人得到他信任和崇拜的人的讚美和期待,會變得更加自尊和自信,能夠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讓自己脫離原本的負面情緒,使平庸的人也變得優秀起來。
想要使周圍的人或者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就要給他無限的期待和讚許,給予他「你必將前程遠大」的暗示,這種暗示能夠創造奇蹟,使被期待者向著你期待的方向發展。
戴爾.卡內基很小就失去了母親,變成一個鎮上最討人嫌的「搗蛋鬼」。他九歲時,父親為他娶了一個「繼母」。卡內基一直認為「繼母」這個名詞會為他帶來霉運,心中抗拒她的到來,並打算戲弄她一番。他與繼母見面時,父親指著他的鼻子說:「以後妳可千萬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鎮公認的最壞的孩子,說不定哪天妳就會被這個倒楣蛋害得頭疼不已。」但繼母的舉動卻出乎卡內基的預料,她微笑著走到小男孩的身邊,摸著卡內基的頭說道:「你怎麼能這麼說呢?你看,他怎麼會是全鎮最壞的男孩呢?他應該是全鎮最聰明、最快樂的孩子才對。」
她的話深深打動了卡內基,因為從來沒有人讚許過他。就憑著繼母的一句話,卡內基對她產生了好感,與她建立了友誼。也是因為這句激勵,卡內基長大後成了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幫助無數人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敏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讚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吝於讚許你的朋友、伴侶、孩子,因為你的讚許將成為他們生命中最溫暖的陽光,照亮他們的人生,同時也幫助你獲得更多友誼、信任和尊重。
始終傳遞給人一種良性暗示,事情往往就會出現轉機;而如果始終向他傳遞不良暗示,事情往往會變得很糟糕,所以不要說「謹防……變壞」或者「小心……」,而應當多說「我希望會非常順利」、「你會做得很好」,因為肯定的語言傳遞的是一種信心,這種信心會影響做事的人,使事情變得更完美,過程更順利。
「鼓勵與讚美能夠使白痴變成天才,批評與謾罵會使天才變成白痴。」請記住這句話。
【心理應用】
(一) 如果對某個人抱有一個希望,就要按照那個標準去要求他,把他按照那種人來對待,就會激發他的潛能,使他成為你希望成為的人。
(二) 多給予別人稱讚會溫暖別人的心,使之變得更加優秀,並為自己帶來友誼。
(三) 管理者對於事情的預先期待,要用肯定性的語言去表述,不要事先將風險誇大或者將過程說成曲折的,否則就可能真的變成「曲折的」。
.
以上文字取自
大人的心理學:看完可以馬上用的心理學定律,人際溝通、職場應變全對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0175
高寶書版
https://www.facebook.com/gobooks3
.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職場 崇拜 直播 在 小樹文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反而要喜歡跟謝謝批評你的人
我從小就不是一個好學生,
應該說求學期間一直都是問題人物。
一直到大學才比較像樣,
但其實大學的時候也是許多人眼中的難搞腳色。
在出社會進入職場,
也常常被定義為「非典型」。
小時候,
不管跟同學還是在學校出什麼事情,
總是被要求「先檢討自己」。
這件事情其實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
那時候在學校跟同學起衝突還怎樣,
回家姑姑總是告訴我:
「全班三十幾個就你出事情,
是不是你自己要檢討一下自己。」
這讓我常常遇到一些狀況時,
都會先思考一個問題,
「是不是我才是有問題的」。
我覺得這樣的思維模式
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那就是「自我覺察」。
有時候我們聽到對自己的批評的時候,
會本能性的武裝起自己,
為了捍衛自我價值
而開始進行類似自衛性的反擊,
然後就跟這個對方結下樑子了,
深化成潛意識的反感。
但其實沒有人是一百分的,
再厲害的人都有缺點,
正因為我們不完美,
才有「成長」的空間。
我遇到批評的時候
也常常第一時間感到不悅,
但下一步我往往會思考,
「為什麼會讓人有這種感覺?」、
「這些是事實嗎?」、
「被指出這樣的狀況是壞事嗎?」、
「我是不是該做什麼改變呢?」
有時候這些批評
只是基於雙方的對事物的定義跟理解的不同,
那就是一件小事情。
畢竟是民主的社會,
大家可以有各自的解讀跟思考。
但有時候反而是我們可以改變的契機,
而能指出這樣狀況的人反而不是敵人,
而是一個貴人,
無論他帶有的是怎樣的立場,
我覺得都應該試著假設對方的立意是良善的。
所以我其實很喜歡
那些能直接指出我不足地方的人,
很幸運我在職場上遇到夥伴跟老闆
都是帶著希望我能更加成長的用心而跟我分享他們的看法。
而且有時候都是些自己的腦補,
我們會自己推斷假設對方怎樣看事情,
以及對我們的態度是怎樣,
但有時候這些反而是基於誤解,
或許對方根本沒有這樣的意圖。
那我覺得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面對決,
直接分享感受跟情緒,
尋求積極的反饋跟建議。
而前提是基於承認自己的不足,
跟預設對方出發點為善意的感謝。
所以最近聽到有個朋友跟我說:
「那個誰誰誰竟然批評你沒料,
但他根本連你的分享都沒聽過。
真的很誇張耶,他才是沒料的咖吧。」
聽到這個我當下的反應是
「喔喔,我覺得這個論點很好啊,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因為只要有人認識你,
一定會有人喜歡你跟不認同你,
但就像一個活動的問卷,
如果八成說滿意,
這場活動已經成功了,
另外一成的不滿意,
反而要更珍惜,
那些指出可以更好的細節才是能讓我們更好的。
而且越工作,接觸越多各領域的大神,
我也更加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
可以說我其實什麼都不懂。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的活動
都是以參與者小組討論跟交流的形式為主,
然後每每活動中大力宣傳各領域老師的社群跟課程,
全場我的腳色只是引導跟簡單分享我的看法而已。
我每場分享幾乎都一定會說這句
「一定要保持懷疑的心,
就算我講的也不會是全然正確的,
僅是一家之言而已。」
我一直認為,
不要相信所謂的權威,
不要特別崇拜誰,
所以我也不希望有人「崇拜」我,
我覺得任何的崇拜都是很危險的,
那是放下獨立思考的權柄,
把自己交給別人。
我很喜歡小白姊說的:
「不要去崇拜大神,要做自己的大神。」
因此今天有人說我不夠好,
我完全認同,
因為我也知道自己也只是個年輕小伙,
不論是在職場還是在其他領域,
我反而認為這種讚美之外的批評指教,
才是能讓人進步的動力。
當你假設對方是善意的,
並願意直接去請益。
我相信事情都會往好的地方前進。
所以有時候我們應該更多的
去追求讚美跟認同以外的聲音,
接納自己的弱點,
並且不要認為這是一個貶損,
而是成長的契機。
不管是自己的老闆還是其他夥伴,
這些批評讓我們知道自己離更好還有距離,
而這個空間就是你能邁向成長的區間。
比起那些覺得我很厲害的人,
我更喜歡那些覺得我什麼都不是的夥伴。
因為沒有人會是全知全能的,
正因為不足,
讓我們有動能可以繼續前進追求卓越。
----
順便廣告
下周我會在sofasoda開一個直播課
早鳥優惠只到這周日
歡迎點來看看哈哈
https://sofasoda.co/pb_keynote/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