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到你不明白?故宮南院美圖秀秀】 #佛教藝術展廳
來到故宮南院的佛教藝術展廳,除了會看到昨天提及的,一尊又一尊佛像頭頂上的肉髻以外,你也會看到如同圖中一尊具有帥氣面容的彌勒菩薩,實在帥到讓人無法直視他的光芒呀!
等等!這個彌勒菩薩就是那個方方黃黃伸縮自如(並不是),袒胸露出圓滾滾肚子的彌勒佛嗎?
在傳統大乘佛教的信仰中,有著「三世佛」的說法,其中的「未來佛」就是彌勒佛。而彌勒與釋迦牟尼兩者的關係十分密切,密切到甚至在某些經典,像是《佛說彌勒上生經》之中,就有「彌勒」就是「現在佛」釋迦摩尼的弟子的說法呢。
普遍來說,雖然說法各有不同,但大致上都承認「彌勒」之所以不斷地修行,就是為了等到適合的時機,重返人間並使眾生脫離輪迴。也因此,大乘佛教順著這樣的脈絡,發展出了「人間淨土」的理論。
仔細一瞧,帥氣彌勒像左手拿的淨瓶,正是他於未來世要淨化眾生的代表象徵唷!而事實上,隨著大乘佛教於一世紀後的興起,對於佛像的刻畫從早期不表現出神的樣貌,到「神人同形」的造像藝術。這一尊來自古代犍陀羅(今天的巴基斯坦)地區的彌勒菩薩像,是該段時期國內信奉彌勒興盛的證據之一。
那又是在什麼時候,彌勒變成我們現在熟悉大肚腩的樣貌呢?
這個問題就要考考讀者了,「518世界博物館日」,不妨直接到佛教藝術展廳尋找答案吧!
#我要變成彌勒粉絲了
#參觀故宮南院沒想到也會戀愛
沙龍對談|一路向「南」─到博物館探索不明白
對談報名由此去:http://bit.ly/2HQttqY
※本系列圖文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Southern Branch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與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共同策劃,精選常設展與特展內容,呈現南院豐富的「亞洲文化交流」的共通性及貼近一般大眾的「庶民生活史」,進行一場線上的南院之旅!
#故宮南院 #南到你不知道 #518博物館日 #一路向南
#故宮南院美圖秀秀 #gushi #故事
肉髻象徵 在 王姿尹 工筆佛畫 .花鳥 書法 素描 色鉛筆彩繪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菩薩脖子上的三無礙頸紋
菩薩脖子上的三條頸紋簡稱〝三無礙〞!
它代表著三無礙的意境分別是:
一、辯才無礙:菩薩具足此能力,能夠與外道辯論無礙。
二、溝通無礙:菩薩具足此能力,能不需透過言語與六道眾生溝通無礙。
三、說法無礙:菩薩具足此能力,無論眾生根器利與鈍,菩薩所說之法都能讓眾生開悟,因此稱為說法無礙。
唐代是炳靈寺開窟造像的全盛期,有窟龕130多個,這些窟龕多為平頂方形或馬蹄形,造像題材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一佛二菩薩等,由於淨土宗信仰廣泛,所以阿彌陀佛、藥師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形象較多。按風格類型,唐代造像可分為初唐、盛唐前期、盛唐後期和中晚唐四個階段。
91、92窟是初唐造像代表,佛作磨光肉髻,面相豐圓,略帶清秀之氣,頸刻三道紋,衣紋呈平階梯式;菩薩也是面相豐圓,頸刻三道紋,然而身材已開始略呈S形。這裡特別說明一下,唐以前的造像是極少有頸刻三道紋的,為什麼呢?唐人以胖為美,頸刻三道紋正是脖子豐滿的象徵。盛唐時期,特別是儀鳳至永隆(670-681年)的盛唐前期,造像多且美,
笈多式佛像主要有兩種地方樣式,一種是馬土臘式,另一種是薩拉那特式。馬土臘式佛像是從犍陀羅佛像和貴霜馬土臘佛像演化而來,其造型比犍陀羅佛像更加印度化,比貴霜馬土臘佛像更加理想化。笈多馬土臘式佛像有著印度人的臉型和希臘式的鼻子,頸部有明顯的三道折痕
北周佛像頸部出現三道紋,以及其手印的組合,均表露出對於印度傳統的回歸。結果是,北周造像比梁、北齊都更為接近印度佛像,在印度化風潮中亦能獨樹一幟。北周得以與北魏漢化的佛像“傳統”決裂,可以說,印度風格為它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契機。這令人聯想到北周政治上的相似做法。宇文氏借由《周禮》作為政治架構的藍本,安撫漢人民心,實際上卻在社會中恢復鮮卑的傳統習俗。這樣看來,北周在各個方面均不拘傳統,推陳出新,而其中所蘊藏的則是它對外擴張、統一中國的宏偉抱負。
肉髻象徵 在 孟慶而 Che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兵馬俑」這個名詞,在離開國高中後也與我漸行漸遠。小時候認真讀,長大用力還給老師,來看展居然有股莫名興奮感,近鄉情怯啊⋯畢竟我們不都花了點青春期跟秦始皇約會嗎~。
這兩天跟好友到故宮看了秦俑特展,終於又再稍稍溫習了泱泱秦國之神秘的遺留,除了略顯輕浮智障的照片,也有一點無聊筆記與大家分享,盡情見笑無妨!
兵馬俑位於陝西西安,建於西元前246年,歷時39年動員70萬人力完成,,屬於秦始皇陵墓一部分。40多年前被民眾挖井打水時發現,據說當時還是色彩鮮豔的,因為出土氧化變成了現在的泥土色,它的原貌可以參考我的照片。老實說,本來還疑惑展覽為什麼要將兵馬俑上色卡通化呢?回家查資料恍然大悟⋯。
本次最大發現!所有的秦俑髮型一律中分!甚至是鬍子,以及「馬的鬃毛」!!請參考圖四,展內不能拍照所以我找了網路圖片。據說中分是貴族的象徵,不知真假,但馬也一律中分真是太可愛了,剛好我當天也中分喔喔喔喔喔喔~~好!我知道我很無聊。
但是!髮線分中間,髮髻又一律左偏喔。查了文獻發現,「土人結髻于右,漢種結髻于中」,這裡的土人只的是邊疆偏遠地區的民族,與秦發源地西北隅不謀而合,酷!從側丸子頭與中分瀏海學歷史!好嗨好嗨~
近距離觀察,秦俑作工精美,連髮絲、鞋底的紋印都刻畫細緻,很具寫實風格。士兵們平均身高都180 model身材,可能是遊牧民族身形高大,又或許是刻意加高顯示秦軍威武。秦俑每個人的表情都各具特色,資料顯示當時的手作製程以八種臉型模具為基礎,再加以變化細修,於是俑就變的感性(不是性感哦),彷彿有感情意志!2000多年前就能有這樣的工藝sense跟技術真的太狂了,我想不排除有外星人幫忙!
展覽中其中一項展品是當時貴族的墓穴,骨肉都風化消逝,但在塵土裡的金銀、瑪瑙、各色彩石依舊。其實⋯跟現在流行的相去不遠耶!大概是波西米亞混搭搖滾重金屬風格,大大的項鍊是半月形,真的,現在街上都在賣。
最後,秦俑分類大致歸為:
立射俑、跪射俑(前方跪姿及後方站姿弓箭手)
武士俑、軍士俑(一般士兵)
騎兵俑(簡單來說騎馬射箭的就對了)
馭手俑(負責駕駛戰車,the driver!)
軍吏俑(指揮作戰階級,包含將軍俑)
馬俑(鬃毛一律被梳到前方整齊中分的馬兒)
看展當下只有名詞霧煞煞,回來查資料後整理出屬於我個人的理解。
以上,覺得秦俑真的很酷!!純湊熱鬧不看門道,歷史課本和維基百科有詳述的也不用我囉唆,展期到31號,有興趣的朋友快去一睹中分的風采!
最後,小小希望台灣的展覽可以再深入一點,展品的基本解說再多一點,讓民眾在不花錢買語音導覽的情形下,也能有概略的認識,像是:軍吏俑,後面能再敘述詳細,只有一個名詞帶過,有點覺得空虛、寂寞、覺得冷。另外,像是國外很常見的app導覽服務也希望儘快普及,台灣應該是可以做到的,一個更完整精彩的展覽,期待不久的將來。
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秦始皇兵马俑
秦俑的髮型暗示了什麼:http://w.baike.com/ea083fd9816d41cba80752ab98d141b8.html
#寫了好多字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