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為時不晚》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你從學校畢業、即將踏入職場的時候,曾經期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成為一個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的人嗎?我相信,一定沒有人這麼期許過。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這些我們最不想成為的樣貌,卻總是悄悄地爬到我們身上。我們該怎麼辦?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dnt-see-i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為時不晚》的作者是加拿大牧師暨思想領袖凱瑞.紐霍夫(Carey Nieuwhof),他也主持「Leadership Podcast」訪談各界成功人士,持續分享活出更好人生的秘訣。他曾經是個執業律師,但是在三十歲那年內心受到召喚,轉行當起了全職牧師,引導人們邁向心中嚮往的人生。
在他經營教會和傳道的經驗當中,他發現人們總是會面對到七種「內在危機」,分別是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這些狀態就如同英文書名「Didn’t See It Coming」,我們根本「沒有預料到它們會發生」,但是每個人都一定會遭遇到這些經驗。
幸好,這些內在危機都是「有跡可循」的,也可以提早「防範於未然」。作者在這本書教我們透過「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的方式,去發現潛在的危機訊號,並且透過具體的行動指引,讓我們能夠提早修正、避免自己身陷這些危機當中無法自拔。
這本書在 Goodreads 書評網站獲得了 4.46 顆星的高分好評,書中沒有老掉牙的故事,多的是作者多年傳道授業的真人真事,以及他本人非常露骨的真心表白。以下分享三個對我最具啟發的內在危機的察覺方法和處理方式。
.
1.#憤世嫉俗
.
有時候我會納悶,為什麼社會上(尤其在網路上)充滿許多憤世嫉俗的人,這種情緒有時候也會悄悄地影響我們自己。作者認為,憤世嫉俗其實是一種「選擇」,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生活不會讓人變得憤世嫉俗,是你讓自己變成了那樣。他用自己的切身經驗進一步說明。
在他仍是新手牧師的時候,在地方的小鎮認真經營教會,而且總是親力親為每天都拜訪教友。其中有一對教友夫婦,他們的生活並不寬裕,在財務和家庭關係上面充滿危機。因此作者特別撥心力照顧他們,幾乎對他們的各種需求有求必應。但隨著教會人數持續成長,這對夫婦的需求卻越來越像個無底洞。
在某一次的教會主日因為子女不守規矩地吵鬧,夫婦倆跟作者起了衝突,丈夫吼道:「這地方已經不適合我們,你不再關心我們了,我們要離開!」
作者滿頭疑惑地追問:「我當牧師以來從未花這麼多時間一對一關心一個家庭,整個教會也為了服務你們而一再犧牲。我到底哪裡做得不夠?」這個問題無濟於事,那對夫婦從此離開了教會。
一股憤世嫉俗的怨氣湧上作者的心頭,他感到浪費時間、不想再關懷別人、不要再為人付出了。這麼憤怒的原就是因為掏心掏肺卻幾乎沒有獲得回報,或者得到的回報與預期相反。事後他反省這件事情時說:「憤世嫉俗的形成,不是因為你有一顆封閉的心,而是因為你的心胸曾經敞開。」
這種痛苦的經驗,會讓我們面臨抉擇。我們很可能將過去的失敗經驗投射到未來的情境,我們也可能從此停止信任和盼望,結果會怎樣?如果我們任憑這種想法自由發展的話,最終我們會封閉自我,憤世嫉俗終將接管了我們。我們能有什麼解藥?
首先是再次「盼望」。我們必須體認到,各種創傷和背叛都是敞開心胸的人必然會遭遇的狀態,唯有擁抱相信的力量,對未來再度敞開心胸。不要讓過去的苦痛傷害了未來的璀璨。其次是運用「好奇心」,保留思考時間想像更多可能,多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讓自己嘗試新做法,讓開放式的問題引領自己前進。在好奇心的面前,憤世嫉俗沒有立足之地。
.
2.#道德妥協
.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經在《與成功有約》書中鼓勵每個人去想像自己的「喪禮」,在你人生的最後被蓋棺論定時,別人會怎麼評論你?作者說他擔任牧師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在哪個喪禮見過為人子女的展示自己父親的履歷。也從來沒有聽過子女站在棺木前討論著父母的身價淨值。跟你最親近的人,不會在你的人生歡送會上,朗誦你最近一季的業績數字。
作者用了一個很趣味的方法描述這個概念。當你過世之後,你認識的人在餐桌上聊到你時會說:「喔,凱瑞啊,他是一個______的人。你可以把莎莎醬遞給我嗎?」雖然聽起來很難接受,但是「人的一生,終究會被活著的人簡化成一個句子。」這個空格裡面填寫的,通常就是一個人「品格」的濃縮,一個正直或友善的人;一個虛偽或易怒的人。
在作者年輕時的律師生涯中,他見到許多同儕曾經面臨道德危機的訊號,包含在人前人後差距越來越大、掩蓋事實、無法說到做到、合理化自己的不良行為和決定、眼中只關注自己。如果不加以調整,就會漸漸走上道德妥協的不歸路。具體的方法是每天付出微小的努力刻意培養,例如承擔責任、言行一致、挪出時間保留給自我反省和成長。
我在讀這段的時候,也思考著作者為什麼選擇牧師當「志業」Calling)的這條路,因此我在自己的子彈筆記上面塗塗改改,最後寫下這段想法:「一個志業的召喚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指的是把微小的信念好好地實踐出來。它就是每天履行正直、體面、誠信。偏離這些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只是偽裝之下的慾望罷了。」品格的養成不是一夕之間的壯舉,而是每天微不足道的累積。
.
3.#身心俱疲
.
「疲勞過度」(Burn-out)是現代人常見的內在危機之一,無論是受雇於人的上班族,或者是看似自由自在的自雇者,都很有可能面臨這個狀態。作者在他四十歲一場空前盛大的演講之後,體驗到了猶如自由落體般的倦怠感。他描述那是一種「沒有期待,沒有喜樂,雖然還活著,但實在不覺得自己完全活著」的感覺。
然而,我們該如何自我察覺到自己即將陷入倦怠?明顯的警訊有:熱情消退、不再感到情緒起伏、因為小事情抓狂、活力流失、憤世嫉俗、無法滿足、無法正確思考、生產力下降、再也不笑、睡眠也無法使你重振活力。如果我們面臨上述的狀況越多,就越接近疲勞過度的懸崖。作者提供了幾個方法幫我們調整自己的步調遠離倦怠。
首先是不要試著去否認倦怠,因為這麼做只會加速情況惡化。比較好的做法是「告訴別人」自己當下的感受,找個懂得聆聽的親友聊聊,善用人際關係的力量,因為當你不再相信自己的時候,你需要有人相信你。
其次是「調整步調」通常比「調整負重」更容易帶來緩解,因為步調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請一天假、關掉手機、取消會議,在狀態不好的時候讓自己退後一步、休息一下。放慢步調去回想這一切忙碌背後的意義,釐清思緒後再重新出發。
最後是「接受自己的破碎」,人生的境遇就如同潮水有高有低,我們總會遇到狀況差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時時刻刻堅持「完美」的姿態,而且要放下自以為可以處理完所有事情的「驕傲」。作者認為,要體認到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適時尋求親友、信仰和諮商,是修補身心疲勞的良方。勇於接受「破碎」的人才有機會意識到自己能力的盡頭,找到超越和改善的力量。
作者也引用神學家兼作家達拉斯.威拉德(Dallas Willard)談提升心靈健康的方法:「你必須痛下決心,除去生活中的匆忙。」面對疲勞的前兆,必須主動採取放慢步調和尋求人際協助的策略,不要著急,也不要拖延,容許它該多久、就多久。放慢腳步和調整步伐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
#後記:危機就是轉機
.
《為時不晚》的作者雖然是一位牧師,但是上帝和聖經的文字內容不至於喧賓奪主,反而在一些重要的章節扮演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透過這本書可以提醒我們自己,憤世嫉俗、道德妥協、身心耗竭、無足輕重,這些都不該是我們人生的結局,而是可以預見的必經狀態,而且我們有能力提前做出準備。
在書中,作者一再提醒了「自我察覺」的重要性,要先能察覺這些內在危機的跡象,才有機會防範於未然。如果你本身不是基督徒沒有禱告的習慣,我很推薦參考另外兩本書《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或《靜下來工作》來培養「正念」的習慣,正念能夠幫你關閉漫不經心的自動導航模式,透過有意識的自我覺察、感知情緒,對世界做出正確且善意的回應。
最後,我想引用擅長教人克服恐懼的專家克莉絲汀.烏梅爾(Kristen Ulmer)的這段話:「別浪費任何一個危機。那是宇宙在考驗你學習一件新的事物,讓自己的潛能更上一層樓。」當你遇到任何一種內在危機的警訊,不要害怕它的到來,要知道,那或許是成就美好人生的重要轉機。
.
感謝 格子外面 提供抽獎贈書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聖經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實現夢想的慾望與實現夢想的能力 | 盧斯達 on Patreon】
清醒夢
由《尋秦記》的鉅子,到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山中老人,搞特種部隊,多向孤兒招手。因為孤兒無親無故,自覺在世間無人無物,這些人作為部下,忠誠和熱情有保證。邪教、傳銷、紀律部隊、宗教組織、政治運動,要在短時間培養人的黨性,都是走「刀耕火種」這條捷徑。先摧毀目標原來的精神世界,在原地重建另一套世界觀。一個全新而巨大的夢想繼而出現,不管是墨家人想用武力達致世界和平、或者代真主主持公道,都是近乎夢的宏願,吸引很多人追隨。
每次的大政治改變,都是由於千萬無數充滿缺憾的普通人在做一個集體夢想。這些年人們以「發夢」代稱示威和爭取活動,也許都說明了公共世界裡面現實與幻想不能調和的張力。
現代講法一般認為,夢是現實的代償,人在現實社會實現不了的慾望就偷渡在夢裡實現。夢可能是慾望需求狂迷,也可以是追求更好世界的理想。很多地方的革命性改變,都是因為有先知和英雄敢於發夢,當摩西說要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這無疑是發夢,但沒有這個夢,以後就沒有以色列人。
當然聖經故事,筆法有時亦很殘酷。摩西領了人民到曠野,大家一齊受苦,也有人開始埋怨摩西為甚麼要搞咁多,現在的生活比起之前更差。最後他們轉為敬拜一頭金牛。即使摩西雖然成為領袖,亦據說曾經冒犯上帝而受罰。除了上帝,經文裡面沒有凡人永不腐化。
發夢時,人的腦波和狀態都會改變。我們根據科學而明白入睡是一個境界,跟清醒時不同,反過來說,我們自以為清醒的時候,其實未必清醒,因為我們都有人生的driving force,這driving force 就是夢想。我們清醒時仍活於夢想之中。小至人們去上班,打算儲錢結婚買樓,或者大到想征服世界,都是夢想。而在實行夢想的時候,例如上班或者在政治中搏鬥,即使理論上是清醒,實際上也是半邊入夢。
入睡的時候,現實和規則將會溶解,內在與外在的界線逐漸熄滅,每個人內心的缺憾和不滿全部跑出來。所有人都在睡夢中體驗過惡夢包圍自己,被惡性的自己完全吞滅,直到扎醒。
人們在現實中「為夢想奮鬥」的時候,也會經歷這樣的惡夢化,我們在夢想之前尤如飛蛾撲火,被吸進去,而且奮力搏鬥,搏鬥期間,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失控。夢想是光明的,但追逐者都不是聖人,發夢的時候,面對外面沒人明白的壓力接踵而來,人的缺憾也會浮出來。
夢想越明亮澄澈,追隨它的飛蛾就越發焦躁,變成所有時間線裡面最差的自己。各國的革命組織都是以實現某個夢想開始,最後要不成為統治者而復歸「務實」,就是自覺無人無物,而最終真變了恐佈份子。
夢是偉大的,因而也是危險的,一旦進入,就會面對精神的考驗。我們在進入遊樂場之前,當然不會看那個夢想的免責聲明:追求這個夢想時,你可能變得更可怕,會慢慢認不出自己,而你也會面對其他發著同一個夢的暴走者的傷害。
《新世紀福音戰士》講到最尾,「教育意義」就是「不要逃避」(現實世界),自己是動畫,但主張毒宅不要沉迷明日香和綾波零,即使會被其他人的AT力場傷害,都要積極入世,與其他人建立關係。今敏的《盜夢偵探》(Paprika, 2006) 則描繪了集體妄想一旦被釋放的現實破壞力。
合作做夢
改編自筒井康隆科幻小說,這部電影裡面,有一班精神科學家發明了「DC mini」,這種裝置讓人們在睡夢中共享同一個夢。裝置最後因為一宗陰謀而失竊,並且無限制使用,使兇手可以操控其他人的意識,使之進入別人的夢境而發狂。最後有幾個角色的夢境世界連成一塊,而機器的製作人時田博士為了去拯救同事,最終也迷失在集體夢境,要女主角也入去救人。
他們發現幕後黑手是跛腳的董事長,他想重新站起來,而且通過濫用機器,而令夢境世界不斷變大,最後入侵了現實世界,由於夢境與現實已經融合,董事長即將成為統治世界的大魔王。
集體夢境匯聚了城市中所有人的妄想,視覺呈現為光怪陸離的物品大遊行,包括青蛙、人偶、舊汽車、舊郵箱、招財貓、自由神像、佛像、鳥居等都活了起來,當妄想進入現實之後,路人都開始「放飛自我」,在大魔王的大妄想之中迷失自己,也被潛意識控制了自己。有穿著西裝的上班族排隊大笑著跳樓自殺,說明他們內心的渴望是死;有一堆政客爭做「皇帝」;有男人偷拍水手服高中生的裙底,他們的渴望是裙底。性、權力、生存。
在遊行隊伍的最高點,是一個高舉納粹式敬禮的日本娃娃。這個娃娃在電影多次出現,隱喻強人(董事長)的妄想召喚了所有的做夢者,他們寄生於獨裁者的大妄想,自行造夢,脫離現實,造成一連串無視現實的大破壞。
文化大革命之後,世人對於毛澤東有許多看法,但近來也有人探究其他人在運動中的角色和責任。人們多數認為文革是由於受到毛澤東煽動,但王紹光 (《超凡領袖的挫敗, 2009》) 卻提到中國當時有很多人都是寄託於文革的號召,但有意識地做有利自己的事。今敏片中「大遊行」中,人們會加入一個更大的妄想,去發展自己的妄想;眾人的妄想又哄熱了領袖的大妄想。
能力 > 慾望
2014年我大學畢業。當時行畢業禮拿證書,佔領運動還沒完,心當然不在畢業禮。記得當時畢業禮沒有異常,除了社工系的同學拿證書前集體舉黃傘表態。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個致辭的社會賢達大致說,你們畢業之後,在社會裡面無論做甚麼,都要記得休息,因為上帝吩咐我們休息。
浸會,基督教色彩很濃厚。
後來我知道,以色列人仍然會守安息日,那天就連政府部門都休息,就因為要「遵照祂的指示作息」。作「息」,即是有休息。這種話好像很阿媽係女人,但後來發現這些總有道理。不只是勞動,即使是追尋著甚麼,都要保持安全精神距離,在熱忱裡還要記得做正常人。實現夢想的能力很容易被實現夢想的慾望毀滅。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聖經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實現夢想的慾望與實現夢想的能力 | 盧斯達 on Patreon】
清醒夢
由《尋秦記》的鉅子,到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山中老人,搞特種部隊,多向孤兒招手。因為孤兒無親無故,自覺在世間無人無物,這些人作為部下,忠誠和熱情有保證。邪教、傳銷、紀律部隊、宗教組織、政治運動,要在短時間培養人的黨性,都是走「刀耕火種」這條捷徑。先摧毀目標原來的精神世界,在原地重建另一套世界觀。一個全新而巨大的夢想繼而出現,不管是墨家人想用武力達致世界和平、或者代真主主持公道,都是近乎夢的宏願,吸引很多人追隨。
每次的大政治改變,都是由於千萬無數充滿缺憾的普通人在做一個集體夢想。這些年人們以「發夢」代稱示威和爭取活動,也許都說明了公共世界裡面現實與幻想不能調和的張力。
現代講法一般認為,夢是現實的代償,人在現實社會實現不了的慾望就偷渡在夢裡實現。夢可能是慾望需求狂迷,也可以是追求更好世界的理想。很多地方的革命性改變,都是因為有先知和英雄敢於發夢,當摩西說要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這無疑是發夢,但沒有這個夢,以後就沒有以色列人。
當然聖經故事,筆法有時亦很殘酷。摩西領了人民到曠野,大家一齊受苦,也有人開始埋怨摩西為甚麼要搞咁多,現在的生活比起之前更差。最後他們轉為敬拜一頭金牛。即使摩西雖然成為領袖,亦據說曾經冒犯上帝而受罰。除了上帝,經文裡面沒有凡人永不腐化。
發夢時,人的腦波和狀態都會改變。我們根據科學而明白入睡是一個境界,跟清醒時不同,反過來說,我們自以為清醒的時候,其實未必清醒,因為我們都有人生的driving force,這driving force 就是夢想。我們清醒時仍活於夢想之中。小至人們去上班,打算儲錢結婚買樓,或者大到想征服世界,都是夢想。而在實行夢想的時候,例如上班或者在政治中搏鬥,即使理論上是清醒,實際上也是半邊入夢。
入睡的時候,現實和規則將會溶解,內在與外在的界線逐漸熄滅,每個人內心的缺憾和不滿全部跑出來。所有人都在睡夢中體驗過惡夢包圍自己,被惡性的自己完全吞滅,直到扎醒。
人們在現實中「為夢想奮鬥」的時候,也會經歷這樣的惡夢化,我們在夢想之前尤如飛蛾撲火,被吸進去,而且奮力搏鬥,搏鬥期間,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失控。夢想是光明的,但追逐者都不是聖人,發夢的時候,面對外面沒人明白的壓力接踵而來,人的缺憾也會浮出來。
夢想越明亮澄澈,追隨它的飛蛾就越發焦躁,變成所有時間線裡面最差的自己。各國的革命組織都是以實現某個夢想開始,最後要不成為統治者而復歸「務實」,就是自覺無人無物,而最終真變了恐佈份子。
夢是偉大的,因而也是危險的,一旦進入,就會面對精神的考驗。我們在進入遊樂場之前,當然不會看那個夢想的免責聲明:追求這個夢想時,你可能變得更可怕,會慢慢認不出自己,而你也會面對其他發著同一個夢的暴走者的傷害。
《新世紀福音戰士》講到最尾,「教育意義」就是「不要逃避」(現實世界),自己是動畫,但主張毒宅不要沉迷明日香和綾波零,即使會被其他人的AT力場傷害,都要積極入世,與其他人建立關係。今敏的《盜夢偵探》(Paprika, 2006) 則描繪了集體妄想一旦被釋放的現實破壞力。
合作做夢
改編自筒井康隆科幻小說,這部電影裡面,有一班精神科學家發明了「DC mini」,這種裝置讓人們在睡夢中共享同一個夢。裝置最後因為一宗陰謀而失竊,並且無限制使用,使兇手可以操控其他人的意識,使之進入別人的夢境而發狂。最後有幾個角色的夢境世界連成一塊,而機器的製作人時田博士為了去拯救同事,最終也迷失在集體夢境,要女主角也入去救人。
他們發現幕後黑手是跛腳的董事長,他想重新站起來,而且通過濫用機器,而令夢境世界不斷變大,最後入侵了現實世界,由於夢境與現實已經融合,董事長即將成為統治世界的大魔王。
集體夢境匯聚了城市中所有人的妄想,視覺呈現為光怪陸離的物品大遊行,包括青蛙、人偶、舊汽車、舊郵箱、招財貓、自由神像、佛像、鳥居等都活了起來,當妄想進入現實之後,路人都開始「放飛自我」,在大魔王的大妄想之中迷失自己,也被潛意識控制了自己。有穿著西裝的上班族排隊大笑著跳樓自殺,說明他們內心的渴望是死;有一堆政客爭做「皇帝」;有男人偷拍水手服高中生的裙底,他們的渴望是裙底。性、權力、生存。
在遊行隊伍的最高點,是一個高舉納粹式敬禮的日本娃娃。這個娃娃在電影多次出現,隱喻強人(董事長)的妄想召喚了所有的做夢者,他們寄生於獨裁者的大妄想,自行造夢,脫離現實,造成一連串無視現實的大破壞。
文化大革命之後,世人對於毛澤東有許多看法,但近來也有人探究其他人在運動中的角色和責任。人們多數認為文革是由於受到毛澤東煽動,但王紹光 (《超凡領袖的挫敗, 2009》) 卻提到中國當時有很多人都是寄託於文革的號召,但有意識地做有利自己的事。今敏片中「大遊行」中,人們會加入一個更大的妄想,去發展自己的妄想;眾人的妄想又哄熱了領袖的大妄想。
能力 > 慾望
2014年我大學畢業。當時行畢業禮拿證書,佔領運動還沒完,心當然不在畢業禮。記得當時畢業禮沒有異常,除了社工系的同學拿證書前集體舉黃傘表態。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個致辭的社會賢達大致說,你們畢業之後,在社會裡面無論做甚麼,都要記得休息,因為上帝吩咐我們休息。
浸會,基督教色彩很濃厚。
後來我知道,以色列人仍然會守安息日,那天就連政府部門都休息,就因為要「遵照祂的指示作息」。作「息」,即是有休息。這種話好像很阿媽係女人,但後來發現這些總有道理。不只是勞動,即使是追尋著甚麼,都要保持安全精神距離,在熱忱裡還要記得做正常人。實現夢想的能力很容易被實現夢想的慾望毀滅。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聖經 在 《蜘蛛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幾分鐘說電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蜘蛛人》是漫威漫畫的超級英雄,本名為彼得·班傑明·帕克,由作家/編輯史丹·李及作家/畫家史蒂夫·迪特科所創造,首次登場於《Amazing Fantasy》 ... ... <看更多>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聖經 在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3.3K views 1 year ago. 王嘉璋. 王嘉璋. 539 subscribers. Subscribe. 51.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 <看更多>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聖經 在 水深之處(水深之处) -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With great ... 的推薦與評價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電影蜘蛛人從初代陶比麥奎爾主演,到第二代安德魯加爾菲德,一直到近日回歸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