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歐馬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用你的意識之光 照亮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就像吸血鬼 在你心智的暗處吸取憤怒、嫉妒、悲傷、憎恨等能量 它靠這些食物壯大 並掌控你 有的人使用信仰與之對抗 但其實,只要把窗簾拉開 你的意識之光就是它的弱點 意識之光之於痛苦之身 就如同陽光之於吸血鬼 一旦被照到,它就灰飛煙滅 訂閱我的頻道: htt...
「能量吸血鬼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歐馬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小尾巴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能量吸血鬼的特徵 能量吸血鬼幾乎只能提出 ... 的評價
- 關於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能量吸血鬼意思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能量吸血鬼意思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你需要一份藏寶圖】
1.
小學一年級左右,看了一部電影,對結尾印象深刻。
英勇的主角戰死,但仍然要人把他屍體固定在馬上率眾出征.....
在韓國,電影片名直接音譯,聽起來像是「 艾西德」。
直到長大後,才知道那部電影講的是《熙德之歌》(El Cid)的故事,台灣電影譯名為《萬世英雄》。
但直到我讀《溫德斯談藝術》,才注意到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安東尼.曼(Anthony Mann )。
溫德斯說他最早的人生志向是當一名畫家或作家,後來卻成為一名電影導演,而影響他走上電影之路的,正是因為有一年夏天,他在法國電影圖書館連續看了安東尼.曼一部又一部電影。
『安東尼.曼是「導演的導演」。
(我的意思是,
很多人從他那學到了東西。
有些人將他視為典範,
卻沒有人真正地認識他......』
安東尼.曼影響溫德斯成為導演最關鍵的一部電影是《西部人》(Man of the West)。
我跟著溫德斯的推薦去找了這部電影。
雖然是1958年的電影,但真是歷久彌新,今天看來也讓人目不轉睛,並且跟著溫德斯可以偷學到好多東西:
『每個景框都是如此深刻入石,
而每個畫面都是如此簡潔,
且言簡意賅。 ....
『一個畫面接著一個畫面,
安東尼.曼自信地運用了同樣的空間.....
與人物的角色層次,
一如經典的荷蘭繪畫,
還有驚人的景深呈現。』
2.
溫德斯在書裡還寫了另一個人:彼得・林德柏格(Peter Lindbergh) 。
在溫德斯筆下,他給這位在1990年代開啟「超模時代」的攝影師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在彼得・林德柏格的照片中,
那些絕美的女性散發出優雅與耀眼的光芒,
卻「毫不遮掩」,
沒有那道常用以示人的表面「高牆」。
他就像是從牆的一旁繞了過去,
但這難道就不是種褻瀆嗎?
儘管呈現的是率真的一面,
魅力卻「絲毫不減」。
那些女性毫不裸露,
更不袒胸露背,
甚至完全相反。
這就是神奇之處,
亦即我在開頭所說的,
彼得・林德柏格科幻電影般的傑作,
以及他的烏托邦。』
我之前對彼得・林德柏格所知不多,跟著溫德斯說的去查,
看到彼得・林德柏格在2019年去世時,所有的超模給他真誠流露的留言,才體會到這個人的能量有多大。
所以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是<這男人是如何做到的? >
3.
其實,這本書的書名如果叫《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副標「溫德斯談藝術」可能會更好。
溫德斯選了包括英格瑪.柏格曼、愛德華.霍普、碧娜.鮑許、小津安二郎 、詹姆斯.納赫特韋、山本耀司、塞尚等共十五個人。
而貫穿整本書的主軸是,從畫家到電影導演到舞蹈家到攝影師到時尚設計師等等,「解讀各個不領域的創作者從什麼角度創作,為什麼,以及如何與眾不同的秘密。」
因為溫德斯自己的創作地位,由他來寫這本書,具備了至少三個特色。
一是他自己就是傑出的創作者。觀察、分析的角度犀利又深刻。
二是因為他的創作者身分,所以和許多人發展出特別的情誼,寫起來現場感特別強。
三是因為溫德斯自己本來就想以寫作為志業,文字的書寫當然是很有韻味的。
這樣綜合起來的特色,看他怎麼寫愛德華・霍普這位畫家就知道了:
『對於畫中的靜物,霍普更像是敘述者,而非畫家。他不只捕捉了美國的表面形象, 更深掘了美國夢、探索了裡頭表面與實際之間極端差距的美國困境。可能一部關於美國的電影巨作便 包含了這些所有的問題,而每個問題都包含了不同的故事.....
『從霍普的畫作可以明顯看出,他相當為電影院與白色銀幕著迷,像是他在工作室中經常面對的白色畫布, 即是他的好友同盟。他為所有事物都描繪了具體的形象,並賦予了具體的位置,透過將事物捕捉到白色平面上來克服空虛、焦慮和恐懼:這便是他的作品與 電影院的共通之處。這讓霍普成為他畫架銀幕上的偉大說故事者,與電影銀幕上的偉大畫家並肩齊驅。』
4.
我該懺悔一件事。
其實四月初我剛看了書裡兩個人就想趕快推薦給大家看這本書,但是又想等全部看完再寫。
但後來發現實在不能等全部看完再說。
溫德斯描述的人和創作,讓我一個一個地挖下去,牽聯下去。
光是讀安東尼.曼、彼得・林德柏格、愛德華・霍普、詹姆斯.納赫特韋四個人就花了我一個月。(詹姆斯.納赫特韋是一位戰地攝影記者,我從他身上又去認識了Josef Koudelka) 。
總之,溫德斯介紹了十五位很特別的人,每個很特別的人又牽連出其他特別的人事物,很像是畫了一幅巨大的藏寶圖,所以當真是流連忘返,真不能等到全部看完才說。
(就像我剛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再整理一下彼得・林德柏格的資料,發現他竟然也是Tony Scott在1983年的電影Hunger電影海報的攝影。Hunger 由大衛.鮑伊、凱撒琳.丹尼芙、蘇珊.莎蘭登合演,是我看過只能說最「驚心動魄」的一部吸血鬼電影。三十多年前看過一遍之後,至今不敢再看,或者說不忍心再看。)
如果你想探索許多不同藝術創作領域的秘密,又想找一位大師級的人物來幫你選題、分析,請不要錯過《溫德斯談藝術》這幅藏寶圖。
博客來:http://bit.ly/38WwV2S
誠 品:http://bit.ly/3r4d08e
金石堂:http://bit.ly/2OM9fr3
讀 冊:http://bit.ly/3bZZhes
MOMO:https://bit.ly/2OFx7g9
大 塊:http://bit.ly/30Y4hKk
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歐馬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用你的意識之光
照亮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就像吸血鬼
在你心智的暗處吸取憤怒、嫉妒、悲傷、憎恨等能量
它靠這些食物壯大
並掌控你
有的人使用信仰與之對抗
但其實,只要把窗簾拉開
你的意識之光就是它的弱點
意識之光之於痛苦之身
就如同陽光之於吸血鬼
一旦被照到,它就灰飛煙滅
訂閱我的頻道: http://bit.ly/OrMARC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rMarc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marc_orange
工作連絡請來信▶barleyorange@yahoo.com.tw
_更多說書影片_ https://goo.gl/7viXT4
_給妳/你的有用提醒_ http://bit.ly/2UpUrjx
來幫影片上個字幕吧:http://bit.ly/2ZwKgZ8
#馬克讀書會 #當下的力量 #痛苦之身
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小尾巴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小創作尾巴 #原創歌曲
其實還是有點DEMO的狀況,這裡的我不幹了有兩層意思,
一個是我不願意再自己困住自己作個不快樂的人,
一個是我再也不願意聽你的建議,試圖作個快樂的人。
我還不知道我應該要選哪個答案,
所以把歌詞寫的很曖昧,
也許會再推出其他的正式版。
--
周末的夜晚 無力感 席捲而來
還剩下什麼 可以依賴
你說要快樂 我明白 卻做不來
像缺了零件少了開關
我討厭你說 我討厭你說
我討厭你總說是為了我好
我討厭你說 為什麼不能更開心
這事也不是由我決定
我不幹了 我不幹了
什麼都不想管了
什麼願望 什麼努力
只卻帶來更多傷心
我不幹了 我不幹了
漂亮話全都不想聽
反正 也沒人真正在乎我
如果我是魚 卻嚮往 空中的世界
是否太奢侈 何以兌現
我說不快樂 你明白 卻向後退
沒人想要能量吸血鬼
我討厭自己 我討厭自己
我討厭總覺得自己受委屈
好討厭自己 憑什麼不能更開心
渴望逃脫自己的監獄
我不幹了 我不幹了
什麼都不想管了
什麼願望 什麼努力
卻帶來更多傷心
我不幹了 我不幹了
漂亮話全都不想聽
反正 也沒人真正在乎我
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能量吸血鬼意思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在Facebook上關於能量吸血鬼意思的文章與內容. 能量吸血鬼意思作者頭像. By. at 2021-09-29 09:14:28. 善解人意 ... ... <看更多>
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能量吸血鬼意思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在Facebook上關於能量吸血鬼意思的文章與內容. 能量吸血鬼意思作者頭像. By. at 2021-09-29 09:14:28. 善解人意 ... ... <看更多>
能量吸血鬼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能量吸血鬼的特徵 能量吸血鬼幾乎只能提出 ... 的推薦與評價
能量吸血鬼 的特徵△能量吸血鬼幾乎只能提出問題,鮮少能提出解決方法。 △他們談的大多是相同的話題,比如終年抱怨另一半有多糟,或是令人討厭的主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