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26日電)數位雙生新興科技整合導航與混合虛擬與實境的創新醫療,可精準定位手術器材,協助醫生微創內視鏡手術時避開血管或重要軟組織,並隔空操作虛擬介面,增加病患手術穩定安全。
衛福部雙和醫院今天發表「數位創新科技應用場域實證」,院長吳麥斯表示,2018年引進ROSA機器人定位輔助(Robotic Stereotactic Assistance)並運用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內視鏡,執行超過百例以上脊椎與腦部手術,有效改善術後疼痛,預後恢復狀況良好。
他說,「科技是為了生活與生命更美好」,尖端醫療科技引進大量機器手臂導航系統與內視鏡,但臨床醫生要面臨完全無菌環境下操作電腦的考驗。
資訊工業策進會推動數位雙生(Digital Twin)科技,結合病人數位醫療影像3D(3維空間電腦繪圖)模型,與導航系統精準定位臨床手術,並整合應用MR(混合虛擬與實境)以提升手術效率與可靠度。
數位雙生是指將現實生活中具體存在的「物品」,透過電腦軟體或感應器去擷取其參數,以軟體的方式模擬「物品」運作方式。
耳鼻喉科醫師袁聖博說,切除鼻內、顱底、腦下垂體腫瘤時,需抬頭注視不同螢幕視鏡與斷層2D影像,並比對3D模型中內視鏡位置,相當不便且提高手術風險。
今天發表內容是將患部的電腦斷層掃描(CT)資料匯出,利用AI人工智慧建置軟/硬組織的數位雙生資料,搭配MR混合實境開發技術,將導航電腦利用無線傳輸串聯到智慧眼鏡,可精準定位手術器材。
雙和醫院表示,傳統內視鏡手術需高度仰賴醫師的經驗與判斷才能精準辨認病灶位置,避免傷及神經、血管及其他重要器官。有導航系統、智慧眼鏡,器械可明確朝目的地前進,醫師可隔空操作虛擬桌面,並結合3D影像與手術影像結合,大幅提升手術效率與安全。
雙和醫院神經外科AI機器人手術專科主任林明錦表示,新科技有助於人機合一,並在無菌環境中,醫師可隔空操作。
經濟部工業局電子資訊組長林俊秀表示,希望新創科技與醫療產業結合,加速打造台灣為科技島。(編輯:卞金峰)1091126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的推薦目錄:
- 關於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科技產業資訊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貝醫師的急診無間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知情同意】認識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國語版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文/大林慈濟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暨外傷科主任吳宗憲... 的評價
- 關於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內分泌失調「腦下垂體」關係大! 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 媽媽經 的評價
- 關於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心得] 腦下垂體腫瘤發現、開刀及術後- 看板Doctor-Info - Mo PTT 的評價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科技產業資訊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數位雙生(Digital Twin)科技,結合病人數位醫療影像3D(3維空間電腦繪圖)模型,與導航系統精準定位臨床手術,並整合應用MR(混合虛擬與實境)以提升手術效率與可靠度。
數位雙生是指將現實生活中具體存在的「物品」,透過電腦軟體或感應器去擷取其參數,以軟體的方式模擬「物品」運作方式。
耳鼻喉科醫師袁聖博說,切除鼻內、顱底、腦下垂體腫瘤時,需抬頭注視不同螢幕視鏡與斷層2D影像,並比對3D模型中內視鏡位置,相當不便且提高手術風險。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貝醫師的急診無間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子宮腺肌症
某天一名42歲女性看起來臉色泛黃、唇色蒼白,正閉著眼、摀著肚子被人扶著進急診室,表情痛苦,額頭正冒著汗,主訴是經痛、經血量大、頭暈,檢傷篩檢時心跳每分鐘130多下,血壓102/67 mmHg。後來抽血檢查,血色素低至1.9 g/dL如此誇張的危險值,成年女性血色素一般為12~14 g/dL,正常人的六分之一不到!
對於不少女生來說,對於生理期的不適,例如疼痛、疲倦、腰酸、頭痛、頻尿等症狀習以為常,以為這只是正常的生理期,不過若嚴重疼痛或是經血量很大,建議進一步前往婦產科檢查,是否可能有子宮肌瘤或是子宮腺肌症的問題,經過治療,症狀能夠獲得改善。
什麼是子宮腺肌症呢?大多數人較熟悉什麼是子宮肌瘤,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增生形成在子宮壁內或表側的良性腫瘤,而子宮腺肌症,則是子宮內膜組織異位長入子宮肌層,正常經期時,子宮內膜會剝落出血,這即是經血,而在子宮壁深部的經血排不出來,便會造成劇烈的經痛。這些瘀積在深部的經血,長年累積在肌肉層裡,會造成子宮肥大,慢慢破壞正常的子宮肌肉纖維,造成子宮無法正常收縮,因而造成經期血崩。若不經治療,除了嚴重經痛與血崩之外,越來越肥厚的子宮也可能會壓迫膀胱,造成頻尿、漏尿的症狀,壓迫腸子,造成便秘等症狀。
筆者在急診曾經在急診遇過不少女性患者,因為嚴重經痛以及血崩造成嚴重貧血來急診就醫,打針止痛與輸血。
子宮腺肌症治療的方式與療程因人而異,有口服藥物、注射藥物、放置治療用避孕器、懷孕等方式,減少刺激子宮內膜增生,以達到讓子宮休息的目的,另外,對於已無生育需求的患者,也可考慮手術子宮切除。
1.口服避孕藥:對於輕度子宮腺肌症患者,功用是緩解經痛和血崩的症狀,但是對於重度子宮腺肌症,效果有限。常用劑量為一天一顆,停藥3天左右,月經便會來潮。副作用為體重增加、水腫等。
2.口服合成之類固醇荷爾蒙:這是抗黃體脂酮的類固醇賀爾蒙藥物,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抑制卵巢合成雌激素。一次療程為4~6個月。常見副作用有粉刺及油膩、體重增加、熱潮紅、頭痛等。一般而言,服藥二到四個月後,85-95% 的患者會達無月經狀態,平均約停藥18-36天後,便會恢復排卵及月經週期。
3.注射腦下垂體性腺刺激素抑制藥物:每三個月皮下注射一針,注射兩劑,療程為六個月。直接從腦下垂體抑制性腺刺激素分泌,造成假停經現象,而達到子宮內膜異位症組織萎縮的目的。此藥的副作用主要是更年期症狀,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此項藥物。
4.黃體素塗藥避孕器:子宮內放置表面塗有黃體素會穩定釋放的治療用避孕器,降低子宮腺肌症的復發。每3至5年更換一次,等到將來準備懷孕的時候,再將避孕器取出即可。副作用為放置初期可能會經常陰道不定量出血、裝置時疼痛、可能會脫落。
5.懷孕:懷胎十月,子宮內膜可以休息十個月不崩落。但是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的狀況。
6.手術:子宮切除。副作用必須承擔麻醉風險、手術風險、術後腸阻塞、傷口疼痛等風險,無法生育。
筆者身為女急診醫師,同時亦是子宮腺肌症患者,在接受治療前三年有意識到日漸嚴重的經痛,從生理期可以忍受的疼痛,到每次生理期期間需要服用一到兩次普拿疼,到治療前生理期前三天需要規則服用普拿疼以及消炎止痛藥才能度過生理期。生理期的經血量亦從正常增加到前三天28公分的衛生棉莫約每兩個小時全滿的情況。嚴重的經痛開始影響到生活品質,於是前往婦產科檢查與尋求協助,才知道原來是子宮腺肌症在作怪。
經過口服避孕藥以及黃體素投放避孕器治療,治療期間經歷過持續嚴重血崩長達數個月,在持續口服鐵劑補充的情況下,血色素從12g/dL落到7.5g/dL,曾經一天之中,一面上急診外科班血色素流掉2 g/dL,每隔一小時28公分衛生棉全滿的血量在血崩,同時急救病人、替兒童病人縫合、做超音波檢查、看診。經過16個月的治療,終於成功止血,血色素得以回復到更早年前的14 g/dl 。
網路上有些女性部落客分享自身治療經驗,而留言板往來互動之間,不難察覺深受子宮腺肌症所困擾的女性為數不少,其中不乏在治療過程當中遭遇身心的煎熬,對治療過程成效不穩定和缺乏信心,身為過來人的患者,感同身受,回首過去那段宛如人生的黑暗期,嚴重貧血導致頭暈走平地會喘、記憶能力與反應能力衰退、嗜睡,疼痛造成失眠,曾經連續兩週沒有連續睡眠超過三小時便會被痛醒,半夜經常痛到無法入睡甚至被內膜剝離的疼痛從睡夢中刺醒,貧血的虛弱與睡眠不足加以疼痛的精神耗弱,服用止痛藥物加劇原本十二指腸潰瘍的症狀等,症狀反反覆覆好好壞壞,讓人相當煎熬,尤其自身已是理解醫學和藥理的專業人士,仍經歷那對治療成效失去信心的低潮期,遑論非醫療背景的患者,希望以自身經驗,鼓勵同樣為子宮腺肌症所困擾的患者接受治療,女性患者朋友們值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
圖為 2013年在俄羅斯 血崩日 臥床照
曾經血灑芬蘭國鐵臥舖火車和斯里蘭卡民宿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文/大林慈濟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暨外傷科主任吳宗憲... 的推薦與評價
從沒動過大刀的蘇女士害怕手術風險,四處打聽醫師、醫院,最後帶著檢查片子到門診尋求協助。 對於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可利用經鼻內視鏡手術及3D定位手術導航系統加以 ... ... <看更多>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內分泌失調「腦下垂體」關係大! 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神經外科醫師使用內視鏡,由鼻腔進行顯微鏡經蝶竇移除腦下垂體腫瘤手術。術後,患者的血糖和血壓都逐漸回復正常。林怡瑄醫師說,即使患者外觀沒有明顯 ... ... <看更多>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風險 在 【知情同意】認識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國語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http://ok.tzuchi.com.tw/okban/index.html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其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