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失智的老人家,
照顧起來相當的辛苦。
一位失智的老人家,
經常在外面遊蕩,
行為並不具有任何的攻擊性,
只是在碰到可愛的小朋友,
會主動去摸小朋友的臉頰,
所以經常造成小朋友家長的誤會,
有一次碰到一位非常生氣的家長直接提告,
讓照顧者的家屬疲於奔命。
失智者本身並不願意失智,
照顧失智的家屬,
看到失智的老人家退化心情也非常痛苦,
我提出這個案例是要提醒大家,
我們人都會一直老化,
老化的過程當中,
骨骼肌肉的老化你會感受到,
你會想辦法訓練回來,
可是腦部退化,
你可能並不會察覺到,
一旦到達失智的情況,
可能腦部萎縮的速度就會加快。
造成失智的原因除了中風、腦外傷以外,
因為腦部的發炎造成腦部細胞像是類澱粉沉積的物質,
干擾腦部的運作,
或者是毒素造成腦神經的退化,
都有可能。
要保護好腦部,
充分的睡眠、
學習新奇的事物,
不要久坐、
運動、
吃好油、
控制好三高、
多吃蔬菜以及少量水果、
適當舒壓、
調整好荷爾蒙都是重點。
如何降低失智的發生,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書籍。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8611?loc=P_br_r0vq68ygz_D_2aabd0_B_1
早安!
#當覺得記憶力開始不好的時候就趕快做預防的生活調理。
#照顧失智症的患者家屬自己也要做好重要的照顧原則!
#失智照顧者辛苦了!
腦外傷 失 智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張雁霖藥師課後第2篇論文
#最新梯次即將額滿
#新思惟學員天天有發表
腦外傷患者,由於可能會產生外傷後癲癇,臨床上有時會使用抗癲癇藥物做預防。不過,在實證上,到底抗癲癇藥物用於腦外傷,是不是真有預防癲癇的效果,目前資料不多。
張雁霖藥師團隊,預計使用臨床實際資料,回溯研究,並使用傾向分數匹配,盡量減少誤差,來回答這個問題。
研究收入了 2010 到 2017 年的 1316 位患者,並以傾向匹配分數,配出有使用抗癲癇藥物預防腦外傷後癲癇的 138 位患者,以及沒有使用抗癲癇藥物預防的 138 位患者。基本資料與臨床狀況都是類似。經過統計,兩組患者之後產生癲癇的機率並無顯著差異。
作者群認為,目前對於腦外傷患者,使用抗癲癇藥物以作癲癇預防的臨床作法,應該被重新評估。
這是個蠻有意思的研究,有些臨床上的應用,實證力量不見得很強,像是本例來說,在一般癲癇患者,使用抗癲癇藥有效,但腦外傷造成的癲癇,其機轉未必一樣,使用抗癲癇藥,是否真能有預防效果,的確難說。
如果能用真實數據回溯比較看看,得到一個大概的方向,除了能作初步發表,也能啟發未來研究的方向。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9 年的 2.1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3/165) 期刊。
🔔 2020 / 10 / 17(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名額僅剩幾席|即將額滿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新思惟校友(月)論文發表再創新高 💖
🎉 登上 NEJM!🎉
太驚人了!太驚人了!
2020 年 8 月 PubMed (SCI) 追蹤_共有 68 位 (72 篇)。
以下是 2020 年 8 月這 72 篇的組成:
Original article x 46(Clinical 30, Basic 5, NHIRD 8, Meta-analysis 3)
Letter x 8
Review x4
Case report x 12
Image x 1
Editorial x1
🔔 2020 / 10 / 17(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名額僅剩幾席|立即報名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前前後後跟著老師寫論文、跑統計、投稿,但有種不踏實的感覺嗎?
覺得實際上缺乏扎實的寫作方法論嗎?
對於投稿策略也沒有想太多,投稿常常被拒絕,寫論文越來越失去熱情,但又想成為一位獨立研究者,到底該怎麼做比較有效率?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內科 #陳一銘醫師,復健科 #吳爵宏醫師,放射科 #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20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 近期校友傑出榮耀 #每天都有學員發表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greatachievements/
[快訊] 張譽耀醫師團隊,以糞便測試預測潰瘍性大腸炎黏膜癒合狀況之研究,獲 PeerJ 刊登!
[快訊] 陳建翰醫師團隊,關於減重手術後,以評分系統預測半年後體重下降幅度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胃造口管在更換時錯位之個案報告,獲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刊登!
[快訊] 劉文智醫師團隊,報告兩例嚴重膝蓋外傷併發感染並重建成功之個案,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Hong Kong) 刊登!
[快訊] 李紹榕醫師團隊,關於混合式手術醫師作為微創時代的心臟手術主力之致編者信,獲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刊登!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論文苦手必上。
名額僅剩幾席|立即報名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腦外傷 失 智 在 吱吱復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風後的認知復健】
大腦就像是電腦,負責處理人大大小小的行為,例如說看到桌上的水杯我們會思考現在有沒有口渴,有的話就拿起來喝,沒有的話可能會把杯子移開。
中風是大腦的損傷,雖然說大部分的人都是傷到動作控制的部分,但仍有三成的人可能有輕度到嚴重的認知功能損傷,也就是大腦沒辦法處理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碰到的訊息,做出適當的行為
例如看到自己的親人,卻忘記那是自己的親人,對他很冷漠,這就不是適當的行為反應。
這類的個案確實照顧起來不容易,動作損傷最起碼還可以聽到他的需求,但認知損傷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這會讓照顧的難度大大提升,且每個人的損傷程度也不太一樣,不過還是整理幾個大項目提供參考:
#大量的練習
#無錯誤學習
#旁人的反應很重要
#提示漸漸減少
認知復健一開始應該要先以基本日常生活的活動為主,也就是盥洗、沐浴、如廁、進食、穿衣等,當這些活動他都能自行處理好時,也就代表他可以照顧好自己,身旁親友的負擔會減少許多,接下來才會是安排休閒活動、甚至返回職場等。
每個人過去的經驗、性格、生活習慣、傷到的程度不同,所以認知治療是非常個別化的,所以以上的方式都只是舉例,應該要根據每個人的狀況調整,調整外在的環境、調整活動步驟、調整相處互動的模式,循序漸進地增加練習與挑戰,幫助他陪伴他慢慢地進步下去囉!
http://relive.tw/cognitive-reh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