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轉天氣】昨天突如其來的9號風球有沒有令你關節腫痛?
⭐經常自嘲準過天文台
⭐關節痛不只是老人家才有
#星期三CheckCheckMail
年紀輕輕有風濕?
阿佳:「去年打波時扭傷膝頭,最近轉天氣關節便會痛起來,不是老人家才有風濕嗎?」
CheckCheckCin:一般人認為「風濕」是一種慢性關節痛,尤其轉天氣時特別容易發作,其實在中醫理論中「風濕」分別指風邪與濕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中醫稱之為痹證,即凝滯不通的疾病,每逢潮濕下雨天,風邪和濕邪之氣較盛,如果身體受風寒濕邪侵襲,便會使經絡氣血受阻,疼痛加重。風邪為患屬於「行痹」,關節疼痛遊走不定、有時兼有寒熱;寒邪為患屬「痛痹」,關節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得熱稍緩,遇冷則劇;濕邪為患屬「著痹」,關節沉重酸脹、疼痛及腫脹。久病、年老體虛,又或者肢體關節曾受傷的話,外邪更易於侵犯,容易出現風濕痛。「風濕」患者不分年齡性別,只是長者多體虛,患風濕的機會較高,其實年青人同樣有機會患上,不要以為風濕屬於老人病就置之不理,有舊患的話宜諮詢註冊中醫師治理,平日亦可以多按足三里穴及血海穴作保健,如果平素多受風寒冷氣者,也可以做艾灸,有助溫經通絡。
足三里穴
功效: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
位置:位於外膝眼(膝蓋側的凹位)對下4隻手指下的位置。
按法:拇指指腹以陰力按揉約2-3分鐘。
血海穴
功效:有助活血,調理氣血,尤其有助紓緩膝關節和下肢疼痛。
位置:位於大腿前區,髕底內側端上兩吋。屈膝將腿用力繃直,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凹陷上方隆起肌肉,在這個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
按法:拇指指腹以陰力按揉約2-3分鐘。
留言或按讚👍🏻支持一下我們吧!❤️ 歡迎 Follow 我們獲得更多養生資訊。
Rheumatism at a young age?
“I hurt my knees during a badminton game last year. The recent weather change has caused me to experience joint pain. I thought rheumatism only happens to older people?”
CheckCheckCin: Rheumatism is commonly thought as a type of chronic joint pain, and the condition will become worse when there is a change in weather. In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rheumatism refers to the pathogenic factors of wind and dampness. When the three qi - wind, cold, and dampness - gather in the body, it caused the ‘bi’ impediment, the ‘bi’ here refers to ‘Bi Zheng’, or painful obstructive syndrome. ‘Bi Zheng’ refers to the obstruction that hinders body from performing its function.
During rainy season, the pathogenic factors of wind and dampness are more intense. The dampness and wind pathogens can invade the body and disrupt the flow of qi in the meridians. Individuals with such condition will feel greater pain.
The pathogenic factor of wind belongs to ‘Xing Bi’, which causes irregular joint pain, and you can sense heat and cold at different body parts. The pathogenic factor of cold belongs to ‘Tong Bi’, where individuals can feel excruciating joint pain at a specific area, but will improve with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The pathogenic factor of dampness belongs to ‘Zhu Bi’, where individuals with this condition would experience constant sore, pain and swelling.
Physically weak individuals who suffer from chronic diseases or had damaged their joints might be prone to rheumatism, as these conditions allowed the external pathogenic factors to invade the body. Rheumatism is not an age-defined condition.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elderly because they have weaker health system; hence, they would have higher chances of getting the rheumatic diseases.
Young people with conditions above will also have an equal chance of contracting rheumatism, so please do not treat it lightly. Consult a registered Chinese physician for advic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ssage the Zu San Li and Sea of Blood acupoints at your free time. Individuals constantly exposed to wind and cold can try Moxa, or the moxibustion therapy, to improve the circulation of the meridians.
Zu San Li Acupoint
Effects: strengthens the spleen and stomach, clears heat and dispels dampness
Location: on the anterior aspect of the lower leg, four-finger breadth below knee cap.
Method: Gently press with your thumb and massage for 2-3 minutes each time.
Sea of Blood Acupoint
Effects: regulates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 relieves pre-menstrual irritability, constipation and foot edema.
Location: Located in the front area of the thigh, two inch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basis patellae. Bend your knees and stretch your legs, there will be a hollow on the inside of the knee. The muscles are raised above the hollow and the top of this muscle is the Sea of blood acupoint.
Method: Gently press with your thumb and massage for 2-3 minutes each time.
Comment below or like 👍🏻 this post to support us. ❤️ Follow us for more healthy living tips.
#男 #女 #長者 #我畏冷 #我疲憊 #陽虛 #濕熱
「膝蓋上方腫脹」的推薦目錄:
膝蓋上方腫脹 在 物理治療師 佳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髂脛束在哪裡?
髂脛束是大腿外側主要的一層筋膜,從髖關節外側的髂嵴,沿著大腿外側往下,連接小腿上方(脛骨外側),負責穩定膝蓋,與髖關節彎曲/伸直、外展,和內、外轉有關🧠
.
髂脛束是「臀大肌」、「闊筋膜張肌」的延伸🦵🏻
.
髂脛束不是肌肉,不是靠收縮、放鬆來改變位置的,而是整片筋膜的滑動。
膝蓋彎曲時,髂脛束在大腿外側;而伸直腿時,髂脛束往前移動。
髂脛束跟膝蓋的位置是相對的🌓
.
如果是從事需要反覆彎曲膝蓋的運動,像是跑步、跳躍、騎腳踏車、深蹲在最低點的時候🏃🚴🏋️♀️
容易讓髂脛束反覆摩擦,久了就會腫脹不舒服,特別是膝蓋彎曲30度時,外側容易有摩擦卡卡的感覺。
.
認識你髂脛束在哪裡
再來就是如何搭配滾筒來解決髂脛束症候群
你覺得是要放鬆誰呢🤔
.
我準備好影片分享了
想知道的朋友不要錯過❤️
.
標記膝蓋痛、愛跑步朋友👬
膝蓋上方腫脹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長跑者、登山及騎車愛好者,小心跑者膝『 髂脛束症候
群 』找上門
(診次是和我們科最厲害治療師組長 曾鎮華老師合作)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記得年輕時自己還能跑完一場全馬,透過不斷的練 習最終也圓夢了,但卻也因為自己很多應注意而未注意的事情,而讓自己一身 傷,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曾發生在許多馬拉松或騎車選手身上的切身之痛:『髂 脛束症候群』。
髂脛束是由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兩塊肌肉延伸所成,它與大腿伸直、外展、旋轉等動作有關,
髂脛束是沿著髖部和大腿外側往下連到膝蓋下方脛骨的一條粗厚纖維組織, 當跑步的時候,讓身體前進的肌肉是位於腿部前側及後側的肌肉,而腿部內外 側的肌群負責的是提供腿部穩定的功能,髂脛束除了提供腿部 動作與穩定外,也負責膝蓋的穩定。沒有它雙腿連站都不穩定了,更遑論走路。
正常功能良好的髂脛束應該是穩定又有彈性的,然而,不當的使用容易使髂 脛束產生微創傷,當髂脛束反覆出現微創傷而過程中又缺乏適當的牽拉運動, 就容易使組織纖維化而變得僵硬。髂脛束在膝蓋外側非固定位置,當膝蓋彎曲 時,髂脛束在脛骨後側方,而膝蓋打直時,髂脛束位置前移,當從事像跑步、 騎車、登山這類需反覆伸曲膝蓋的運動時,就容易使髂脛束在膝蓋處和骨頭產 生摩擦,易導致受傷發炎,特別是在膝蓋維彎20-30度時,有卡卡脹痛感。
髂脛束症候群容易發生在:
1. 扁平足:腿部過度內旋使髂脛束承受額外壓力
2. 髖外展肌(臀中肌)無力:髂脛束會和臀中肌一起合作負責大腿外側的穩定,當無力時,髂脛束需更過度使用
3. 股四頭肌無力:髂脛束需花更多的力量來代償
4. 下肢肌力不足又突然增加訓練的分量
5. 跑山路(尤其是下坡)
6. 熱身跟收操不足
7. 選用不適當的鞋子(如:訓練時穿著過度輕量化的跑鞋,或使用過度磨損的鞋子...)。
8. 長時間盤腿蓮花坐
9. 骨盆較寬之女性
如何診斷髂脛束症候群?
一般用身體理學檢查和病史來診斷,x 光一般無法幫助診斷,除非懷疑其他骨 頭問題時;超音波檢查也有部分角色,可在靜態影像看到腫脹發炎的髂脛束, 而動態檢查可見在膝蓋外側處與股骨摩擦卡彈;當懷疑其他疾患:如半月板損 傷、外側肌肉或肌腱撕裂傷、外側副韌帶或前後十字韌帶斷裂等,建議核磁共 振排除鑑別診斷。
發生時該如何處裡:
髂脛束症候群一般不用開刀治療,但請記住以下原則,治療並避免復發
1. 當發生當下立刻停止進行中的活動,在受傷部位冰敷
2. 在恢復過程中可執行髂脛束及上方闊筋膜張肌的按摩及拉筋,保持大腿側邊肌肉和髂脛束的彈性
3. 可加強訓練臀中肌及股四頭肌的肌力
4. 嚴重或慢性疼痛,經吃藥、休息或復健仍沒有改善,可選用震波或打針治療
5. 直到受傷的部位做任何範圍的動作都不痛了,才可開始運動。跑步的原則以先增加距離之後才增加速度。
若能有疼痛,但非運動不可,可選擇重量訓練 或游泳,游泳對於減輕膝蓋壓力是很好的運動選擇。
總結:
長跑者或長途單車愛好者有約20%曾經歷髂脛束症候群,運動前的熱身和運動 後的收操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卻時常被忽略。記得傾聽身體的聲音,若是已經 感到不適千萬不要勉強,因為傷害往往發生在這個時候。如果疼痛一直沒有改 善,請立即就醫,尋求進一步的治療。
以下說明
圖一
大腿外側白色的髂脛束,連接我們臀部大腿肌肉至膝蓋的脛骨外側
圖二
髂脛束症候群之站姿伸展(伸展左側髂脛束為例) 患側腳往身體的後方與右方伸直,同時將身體朝右前方伸展,使左側大腿 外側產生緊繃感,維持 15 秒並做 5 次。
膝蓋上方腫脹 在 好文分享膝蓋痛文/臺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醫師膝關節是 ... 的推薦與評價
臨床上的症狀是膝關節內側4公分的下方、脛骨的上方會有疼痛(疼痛有時會反射至後大腿和背部),用手指按壓會感到壓痛,局部有腫、脹、積水,活動時會痛且越動越痛, ... ... <看更多>
膝蓋上方腫脹 在 膝蓋上方腫的影片 第1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推薦與評價
【膝蓋上方腫】「膝蓋上方腫」#膝蓋上方腫,我的膝蓋積水了,Q:水電工膝蓋常腫脹無法行走,曾從膝蓋抽水,並非痛風。如何保養與根除?,如果身體出現有這6種徵兆, ... ... <看更多>
膝蓋上方腫脹 在 [問題] 一個半月未癒的膝蓋腫脹- 看板Doctor-Info 的推薦與評價
各位前輩晚安:
小弟大約在一個半月前 跌倒受傷
絆倒障礙物 重量瞬間壓到雙膝
右膝蓋擦傷大概一兩個禮拜就痊癒
但是左腳的膝蓋..到現在一個半月都沒有痊癒...
中間看了好幾次醫生 也有去復健科看過 最後也有去中醫
以下來敘述左膝看醫生的經歷
-------------------------------------------------------------
左膝受傷的當晚幾乎沒有辦法打直 或是 過度彎曲
動作稍大就會非常疼痛 (腫的地方在膝蓋上 兩根骨頭的交接處)
隔天就送去萬芳醫院骨科看診
這天照過X光 確認骨頭完整 沒有傷到骨頭
有開一些藥物要我回去吃(有點久 忘記藥物種類 好像有消炎 止痛...)
醫生還說是沒有傷到骨頭 大概一個禮拜就好(還說可能更短...)
還說好了就不用回診~
當下家人跟我聽了都很放心
大約一個禮拜後 藥吃完但是...但裡面的腫還沒有消
觀望多天後還是沒有消(距離上回看診大約兩個禮拜左右)
這時我想說家裡附近有復健科 就到復健科看看
當時醫生觸診(有配合多種姿勢確認) 確認骨頭+韌帶沒有問題
評估腫裡面是關節液沒有排掉 當時就用熱敷 光療 電波復健
後來用了一個很奇怪...忘掉名子的機器
先在腫瘤上方塗上透明黏液潤滑 再用一個金屬介面的棒子把超音波打進去
打進去酥麻..到有點痛的感覺...
(當時第一次用 後來旁邊的人跑來說不可以停留太久
金屬介面要在腫瘤上不斷旋轉 停在一個地方會鑽痛骨頭...)
經歷了幾次後確實有消 但是腫還在...
這時又再度到萬芳醫院回診
這天醫生有拿針頭從大腿往膝蓋方向插進去 (沒想到超級痛啊!!)
醫生拿起針頭確認沒有發炎 關節液的顏色很正常
後來再用不同角度照一次X光 也沒有發現異狀
開了消炎藥 肌肉鬆弛劑 要我吃一個禮拜
沒想到這次的藥...對胃的負擔好大...
就算配在飯後吃 胃還是好不舒服啊!!!
這個時候確實腫脹又消了一點
但還是沒有恢復成以前的模樣
又再回診萬芳醫院骨科一次
醫生這次多加了胃藥 消炎藥以及肌肉鬆弛劑部分還沒有變
這次醫生評估大概在兩個禮拜就會好 當時有跟醫生拿藥單
到時藥吃完的話 就到附近的藥房拿藥就好
但吃了兩個禮拜後...腫脹還是反反覆覆
稍微動作大一點又會腫起來 睡久一點腫脹又會消掉
腫脹還是一直沒有消的徹底
最後...到了家人認識的中醫診所診療
當時醫生說是筋膜發炎 (但有說沒有傷到韌帶)
第一個禮拜針灸 + 放血(量真的不多 不到半張衛生紙的量)
當下確實好了很多 感覺整隻腳鬆了很多
醫生也特別囑咐我幾個要注意的事項
1. 不要搬重物
2. 腳一定要穿的保暖
3. 不要爬樓梯
回家有吃中藥(但...無健保的私人診所我就不知道藥單了...)
後來又有再次回診 放血針灸
但前幾天必須要出遠門 後來又腫了一些...
------------------------------------------------------------
以上為本人的就醫紀錄
先講一下回家除了吃飯煮菜必須活動外 偶爾用一下電腦
只要躺在床上不動(睡死的話) 膝蓋的腫就好很快
但只要稍微走動(外出買 倒垃圾) 腫脹又會再起來
坐久一點的話(看電視 或是 用電腦) 腫脹的那腳就會變得冰冷
太久還會有點麻到痛的感覺 這時就會警覺性的回到床上繼續躺著
雖然知道睡死會好很快....
但...很難一直保持睡死的姿勢不動...
更慘的是...似乎消炎藥 肌肉鬆弛劑 以及 止痛劑吃久了..
最近晚上變得異常難睡.... 一直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感覺離完全消腫的真的是遙遙無期....
-------------------------------------------------------
前幾天不得已必須出一趟遠門 確實有爬到一點樓梯 跟 冷到
腫脹又開始浮了起來...
家人有點看不下去... 畢竟已經過了一個半月(45天以上)
中間看過西醫骨科 復健科 還有 中醫 都還沒有治好
(頂多那天出了趟遠門 爬了兩層樓 加久坐了一點外 其他時間都還蠻安分地在家休養)
一直勸本人說 要去照斷層掃描 (怕有些碎塊X光照不到)
這邊要問的問題如下:
1. 醫生都說X光沒有問題... 可以跟醫生加照斷層掃描嗎?
還是可以跟醫生說已經腫太久... 需要詳加檢查而要求照斷層掃描...
還是有其他更好方式檢查+診療途徑... 來讓膝蓋趕快恢復.....
已經好久沒有出門走動 整個人悶到炸掉...
這次膝蓋受傷後已經胖了五公斤以上..好難受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0.172.1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octor-Info/M.1513614689.A.1F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