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覺得日本人生活壓力真的很大...
常常為有的沒的顧慮很多很多...
話說日本於2020年7月1日開始
全國實行「膠袋徵費」
鼓勵市民自備購物袋以達至環保
而膠袋徵費約3-5円不等
但徵費政策一出
社會就出現了「レジ圧」一詞
レジ圧 - 「レジ」是收銀,「圧」是壓力
字面來說就是「收銀壓力」
原因是...自膠袋徵費後
自備購物袋的客人購物後要自行把商品入袋
導致比沒自備購物袋的客人花更長時間
有新聞報導指出膠袋徵費實行前後
兩者收銀所花的時間可差約37秒!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就是怕麻煩到別人
導致自備了購物袋的客人因害怕阻礙到後面的客人
明明帶了袋也聲稱自己沒帶
付錢購買膠袋
大家去日本旅行時
便利店/超市/賣店等等的店員永遠都一弄咀講問很多問題或說話
例如:「有沒有會員咭?」
「要不要加熱?」
「收了XX円。」
「找回XX円。」等等...
因為膠袋徵費後
店員還要問:「要不要膠袋?」
「請問要那一個大小的膠袋?」等等
變相店員要講得話變更多
而且日文的「いい(好)」「大丈夫(沒問題/好/不需要)」等等都是一些語帶雙關的字
(有機會再分享!)
弄得店員也分不清客人到底要膠袋還是不要
對應時間變長壓力也變大
對於我來說
我在香港已經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
平常也習慣帶大包包外出
很快手就把商品放入袋中
而且我最常去的超市有讓客人整理商品的地方
可以讓我在這個範圍內慢慢弄
不過我個人覺得香港的膠袋徵費比較人性化
例如一些必須用膠袋袋的商品
如:飯盒、濕答答的餸等
膠袋徵費是豁免
但日本是所有膠袋都要徵費
不論你買什麼
(有時候不用付錢不是豁免,是店家幫你付)
去便利店買熱到辣手的便當就給人收了3円
雖然3円很少
但是覺得日本膠袋徵費未免太一刀切吧!
另外有店家推出「垃圾袋代替膠袋」
因日本的垃圾袋是要付錢買的
反正客人都需要膠袋
所以有商家索性單賣垃圾袋
市民直接用垃圾袋把商品袋走
回家後可重用垃圾袋
一舉兩得
最近真的看到不少人用垃圾袋裝東西😂
無論如何為了環保
膠袋徵費勢在必行
單一小事就看出日本人害怕「迷惑かける」的民族性格
有趣但有點替他們覺得辛苦🌚
我還是做一個行動快又環保的小薯仔🤪
不知道大家對於這樣的Post有什麼看法?
最近多開了一個只講日本的instagram
文字比較多
有點重拾寫blog的感覺
而且會介紹一下相關日語
還有我真人發聲 哈哈📣
幫幫忙請Follow才有動力 哈哈
https://www.instagram.com/hkstrangerinjapan/
#香港人在日本
#在日香港人
#在日港人
#日本生活
#レジ圧
#レジ袋有料化
#エコバッグ
#マイバック
#膠袋徵費
#自備購物袋
#迷惑行為
膠袋徵費豁免 在 蕭家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澳門一周新聞回顧:人臉辨識爭議 學社再促擱置測試.司警局抑增國安情報單位.遲來的膠袋徵費】2019/11/18至2019/11/24
這次選的三宗新聞,有兩宗都與「監控」拉上關係,究竟會是越控制越穩定,抑或越控制越不受控呢?
1.人臉辨識爭議
政府計劃在明年首季選取部分「天眼」試行人臉辨識監控。新澳門學社於上月約見個人資料保護辦公室後,上星期再舉行記者會,
重申要求當局詳細交代在實行人臉辨識監控的法律依據、具體的執行計劃,以及公眾監察機制,否則,應立即擱置有關測試。
會上,學社代表指出,人臉辨識在國際社會都是極敏感的議題,屬於「大規模監控」的一種,涉及收集可識別任何個人的生物和行為特徵,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被監控、追蹤,更指過去的約見後,都未收到警察總局的執行計劃,欠缺詳細資料;強調若沒有充分的法律保障和監察機制,全澳市民的私隱權將被置於相當危險的境地,應予擱置。
其實,有關人臉辨識的爭議並非澳門社會所獨有,遠至歐美,有不少民眾告上法庭的例子;近至台灣、中國,前者就因私隱問題,煞停在台鐵站的人臉辨識技術裝置,後者亦有法律學者因不被進動物園要掃臉而掀起了「人臉辨識第一案」。監管與私隱的界線如何劃定,是各地政府都不能迴避的問題。
然而,政府似乎沒有停步之意,警察總局其後發出新聞稿表示,計劃以「後台」人臉識別技術去進行應用測試,因後台不屬「天眼」的組成部分,已符合現行法律規定,毋須向個資辦申報。
2.司警局抑增國安情報單位
行政會今(20日)上星期舉行新聞發佈會,表示鑑於國際環境不斷變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全的執法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會向立法會提交《修改〈司法警察局〉》法律草案,當中最引起人注意的,當數新增的部門。
草案中表示,司警局將新增「保安廳」、「恐怖主義罪案預警及調查處」、「國家安全情報工作處」、「國家安全罪案調查處」、「國家安全政策研究處」等特定附屬單位;且建議賦予其主管人員及督察長刑事警察當局的身份,同時,未來亦會逐步擴充編制。換言之,是加人加部門加權力。
另外,草案亦建議明確將資訊網絡安全犯罪、以及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列入司警局專屬職權;亦有權根據法律規定,建議採用包括資料互聯在內的任何合法方式,查閱民事及刑事身份資料,而不僅限於現時的書面方式。
3.遲來的膠袋徵費
澳門的膠袋收費終在11月18日起正式生效。按照法律,除未事先包裝的食品或藥品,或機場禁區零售業場所取得且受攜帶手提行李安全限制的貨品,這兩種情況獲豁免外,商戶要為每個所提供的塑膠袋收取定額1元。
遲到多年,希望這膠袋徵費會是小城起步,往普世環保大勢走去的標誌。
===============�面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lvissio�Medium:https://medium.com/@alvissio�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lvissio/
#澳門Guide #看見澳門 #澳門
膠袋徵費豁免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垃圾徵費討論多年 3-4人家庭每月約33元徵費是否有效減廢?】
我喺D100 PBS台嘅節目「#超雄出沒注意」,將會喺今晚7:30播出。
先要說聲抱歉,因為腰傷尚未痊癒,未能主持節目,要靠另一位主持幫手,不過,我們仍然堅持每一集都會邀請嘉賓,分享社會大小議題。今集我們請到工黨社區幹事夏希諾,及綠領行動高級公共事務主任王珮芝,來到D100講講垃圾徵費。
還記得上次我們也訪問過基層組織及劏房街坊,垃圾徵費對基層生活的影響。不過,環保團體則極力推動垃圾徵費,王珮芝表示,垃圾徵費已反覆諮詢及討論10多年,環境局終於將垃圾徵費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現正積極遊說議員支持草案。她回應基層市民的擔心,指以一個三至四人家庭為例,每戶每月大約多付33元購買指定容量的垃圾袋,認為金額是家庭可負擔得到,「如果拎綜援嘅話,每月仲有10蚊津貼。」
她亦指出,香港人對於回收再造的意識比以前已提高了不少,去年底五個環保團體就垃圾徵費進行意見調查,有八成半受訪者支持污者自付原則處理垃圾;逾八成三的基層受訪者亦支持實施垃圾徵費,以減少廢物量。
不過,香港人的確對於「回收」缺乏信心,昨天也有一宗新聞報道,指某屋苑的清潔工將玻璃回收筒的玻璃瓶直接倒入垃圾車,居民質疑回收只是假象,屋苑物業管理則回應指因為回收的瓶子不多,要擺放一段長時間才可送到回收的承辦商,會造成屋苑衛生問題,故清潔工有時逼不得已這樣清理玻璃瓶。
夏希諾服務的社區是中產區,他亦發現居民其實是願意分類、回收可循環再用的廢物,不過如果要花太多時間清洗清潔廢物才拿去回收,的確亦會減低市民回收的意慾,「其實清洗步驟可以由中央處理,可能喺某啲垃圾站進行分類及清洗,鼓勵更加多人可以做咗回收呢一步先」。他同時提出,政府應豁免因健康問題而產生的醫療垃圾徵費,如尿片、造口等。
此外,夏希諾亦指出,長遠而言亦必須制定「生產者責任制」,生產產品的商人必須負上減廢的最大責任。此外,他亦關注到垃圾徵費或會引起一些居民將家居垃圾非法棄置在街上,加重食環署清潔工的負擔,惟食環署未有因應垃圾徵費而計劃增加人手,最後苦了基層清楚工。
最後,夏希諾亦呼籲市民關注超市食品過度包裝問題,「好多長時間返工嘅打工仔,可能收咗工都要去超市買嘢,但你會發現,一個生果,出面包完發泡膠,然後仲要包多兩層膠,其實呢啲先係最唔需要。」
直播傳送門︰
http://www.d100.net/radio.php?c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