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念安頓疫情期間的身心反應]
很開心被 #睡眠管理職人 點名參與【疫情期間,心理師教你的心理照顧秘訣・文章串連】活動,剛好近期在防疫期間帶完四週的線上正念靜心活動,也整理分享一些方法與心得,這段居家防疫期間,正是時候學習與練習正念。:)
居家防疫期間,不能出門感覺無聊、煩悶?生活事務突然間都被迫暫停,感到不知所措?跟人相處的機會大減,感到孤單寂寞;和同住者相處時間增加,又感到諸多摩擦與不快?面對疫情變化的不確定升起強烈的焦躁不安?在疫情影響下,我們 #意識到生活諸多的不確定與無常,感受身心變動。這何嘗不是個機會,讓我們更認識與了解自我呢?或許我們會認為是疫情造成改變,才引發諸多身心反應,然而,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目前遇到的困擾是現在才發生的嗎?那些關於自我、關係、生命的困難。或許它們早已存在,但在過去自動導航般的生活模式下,可以暫時迴避這些議題?
讓我們練習以正念的態度,試著覺察、關照自己的身心經驗,在接納、允許與跳脫慣性框架、重新選擇的過程中,逐步的安頓自我。
#正念是什麼?
正念 (mindfulness) 定義為:「刻意的」將注意力放於當下,對一刻接著一刻的經驗「覺察」而「不給予評價」。經過科學研究證實對身心有益,已發展成提升身心健康的方案,及對焦慮、憂鬱、慢性疼痛等的心理治療方式,除了用於醫療領域之外,目前也被運用於教育、企業、政治界。
#練習正念有什麼好處?
透過正念覺察,能幫助我們在習慣的身心反應中,稍稍暫停下來,以好奇、接納、允許的態度面對當下經驗,並重新選擇合適的回應方式。研究顯示正念練習能改變大腦結構,提升認知功能表現,更有效決策與執行;強化調節情緒反應的大腦網絡,穩定情緒,減緩壓力的負面影響;強化感受悲憫能力的神經網絡,改善人際關係,提升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
#怎麼開始練習?
讓我們 #帶著正念的態度自我覺察,意即帶著 #專注、#好奇、#接納、#不評價(或不被自動化評價帶走)的方式,#探索與覺察自己時時刻刻的經驗,#包含當下的身體感受、#情緒、#想法、#行為衝動或行動。看似很簡單,要執行起來卻不容易。好在透過一遍遍的練習,我們會漸漸熟悉正念覺察本身的意涵,就像為心智進行重訓一樣,會越來越強壯。就如重訓一般,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舉過重的重量,會從較輕的重量開始舉起,再慢慢加量,不貪心、不求速效,一點一點來。以下提供三種練習培養正念的方式,也呈現一些願意分享者的練習體驗,一起來認識正念。
1️⃣#正念飲食練習
挑選一餐的一口飯菜、一口飲料,在自動化的進食之前,先打開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的感官觀察一下食物,練習跳脫習慣反應。看一看食物的外型、顏色、質地、光影變化,聞一聞食物的味道,聽一聽觸碰或咀嚼發出的細微聲音,感受手指、嘴唇或身體部位接觸食物的感受,觀察食物在口腔、舌頭、齒縫間的移動,以及品嚐到的味道。注意力很可能被其他的想法、畫面帶走,就溫柔的把注意力帶回到感官經驗上。
🙋#成員心得分享:
「『活在當下』這件事情對我而言並不容易,雖然平常知道吃飯要專心,偶爾還是會不自覺拿出手機回一下訊息,而沒有一心一意地用完一餐;又儘管沒有拿出手機,腦中的千頭萬緒還是會淹沒大腦,思考著剛剛老師上課的內容、等會的行程等等,鮮少能真正地感受當下的食物。」
「很幸運地正念活動給予我機會,專注地去面對眼前的這一份食物,其實每一份食物,或大或小、或濃或淡、或平價或高昂,都是值得人們用心看待它,完食的時候我感到幸福、覺得感謝,平常儘管也知道要抱著感恩的心對待任何食物,而我又何曾真正地發自內心去感謝、尊重眼前那一份同為生命的植物呢?這是今天結束後,我想放在心上的事情,每一天的每一餐,每一餐的每一份食物,『真的謝謝你們:)!』」
2️⃣#靜態正念練習
以溫柔、好奇的態度覺察、關照呼吸、身體,讓注意力定位於每一次的呼吸、每一個當下的身體感受。每一次覺察分心,都是一個機會再次選擇回到當下。
#正念呼吸
呼吸是練習正念最基礎入門方式,每次呼吸都發生在當下。自在的呼吸,觀察呼吸的細微感受,可以觀察鼻腔、胸腔、腹部隨著呼吸的起伏變化,如果注意力飄走了,就再一次溫柔的帶回來。讓呼吸成為回到當下的定錨,把注意力帶回此時此刻。試著從1分鐘、5分鐘到10分鐘做做看。
🙋#成員心得分享:
「透過靜坐、呼吸練習,我感覺到自己和自己是貼近一些的,是同在的;也發現自己的思緒飄忽的軌跡(能夠一下子就跳到好遠的地方)。很喜歡老師說的概念:不要小看每一個小小的觀察、小小的開始,所有的累積都是這樣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
「過去可能會以為正念靜心是在教人如何往好的方面想,然而經過這次的活動後,發現更重要的是覺察,像自己在做一件事時,有時候可能因為慣性而沒發現自己做事情時會有一些冗餘的動作,導致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完成一件事情,覺察練習讓我能夠對於自己平常的習慣再重新去做審視。」
#正念身體掃描
可以坐著或躺著,讓注意力先聚焦在呼吸,安穩後再讓注意力跟著呼吸自由的在身體移動。吸氣時,想像把空氣吸到左腳大拇指,吐氣時,注意力跟著空氣從鼻子離開,來回幾次。
再次吸氣讓注意力聚焦左腳大拇指觀察一下感受,慢慢擴展到旁邊的腳趾、左腳掌、腳踝、小腿、膝蓋、大腿,觀察一下內外的細微感受。接著換到右腳大拇指開始,逐步往上覺察右腿的感受,讓注意力就像掃描機一樣,繼續一段一段的觀察臀部、後背、肩膀、雙手臂、手心、手背、手指頭、胸部、腹部、頸部、頭部、臉部。注意力可能會飄散開來,沒有關係,溫和的在將注意力帶回來身體感受。
以溫柔、好奇的態度覺察、關照身體,讓注意力回到身體感受的當下。
🙋#成員心得分享:
「原本覺得心情滿雜亂、滿焦慮的,但在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過程中,這種感覺神奇地慢慢消失了,現在覺得很平靜很舒服。」「靜下來做身體掃描時,能夠細微地發現身體肌肉的狀態。掃描完成後,緊繃和痠痛似乎也減輕放鬆。」
「正念作為觀察自身變化的一種方式,提供我一個機會審視身體想傳達的訊息,過程中能夠回想到底是生活中的哪件事影響了我,哪怕這件事情無法立刻解決,我認為對於自身狀態擁有清楚的意識,也能夠多少減少身心狀態混亂時的壓力」
3️⃣#動態正念練習
讓注意力定位於身體移動時的呼吸與身體感受,觀察時時刻刻的體驗。
#正念行走
在一段移動的路線上觀察一下身體行走的感受,例如從房間走到客廳時,觀察站立時雙腳腳掌踩踏地板的感覺,行走時先踏出哪一隻腳?踩好一隻腳、再移動另一隻腳,當一腳抬起時,腳掌、腳踝、腿部肌肉、關節、上半身的肌肉等身體感受是否有變化?怎麼變化?一開始可以速度稍慢的行走,方便觀察這些變化,比較敏銳後,在自由速度的過程中觀察行走歷程。
沒有趕著要去哪,每一步都是目的地,每一步都在當下。踩穩這一步,再踏出下一步。
🙋#成員心得分享:
「正念練習很有幫助,像是在重新審視自己身體既有的習慣跟動作。接受自己的身體,而不是去譴責。我有一點點長短腳,之前走路時會很責備自己走路狀態,但正念讓我有新的觀點看待自己。」
#正念伸展/運動
在家伸展四肢、活動筋骨,或居家運動時,可以讓注意力觀察身體移動時的動作與感覺。像是皮膚的觸感、溫度、濕度,肌肉、關節的緊繃或放鬆,血液的流動、脈搏的跳動、重量感受的變化...等等。過程中保持對呼吸與身心反應的觀察,尊重身體的限制。
🙋#成員心得分享:
「大學後偶爾會聽到『正念』,但一直不知道是什麼,今天體驗過後發現原來平常睡不著或是思緒太混亂時,會用類似的方法讓自己專心回到當下,冷靜下來。今天的體驗算是讓自己步調更緩慢,除了注意力回到當下以及注重一吸一吐外,更多覺察肢體的擺位、重量等等的,是相當特別的經驗!」
讓我們開始帶著正念覺察自己的身心經驗,沒有「正確」的經驗,只是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從今天就開始試試看,以正念練習安頓自己,也 #歡迎留言分享自己練習的身心經驗,讓更多人一起來學習體驗喔!
下一棒,想點名邀請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繼續接力跟我們分享防疫期間的心理照顧秘訣喔!
其他串聯文章請見留言區!都非常推薦閱讀喔!
文、圖/洪千惠心理師
臉部肌肉跳動 在 物理治療師 佳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嗨我的朋友,常常感覺頭昏眼花嗎?
一起來認識身體可能出了什麼狀況
_
在你的頭部後方有一群肌肉,默默的在
幫助你維持姿勢以及活動頭部
一起來認識『枕下肌群』💪🏼
枕下肌群總共有四位成員,分別是
🔘頭後大直肌
🔘頭後小直肌
🔘頭上斜肌
🔘頭下斜肌
肌肉群長得像金字體一樣,都會從枕骨連接
到第一二頸椎,除了頭下斜肌以外🦴
_
枕下肌群會協力讓頸椎伸直、旋轉、控制眼球
活動(試著手摸後腦杓,眼睛左右看,可以
感覺到肌肉在跳動)同時傳遞大腦訊息、
維持姿勢與動作協調性🧠
此外枕下肌群上有大量的肌梭,肌梭負責感應
肌肉張力,枕下肌群的肌梭是臀肌的50倍,
跟臀部比起來脖子更需要精準控制🕹
當長時間讓頭過度前傾,除了會讓頸椎排列位置不佳,也會為了要看東西而過度抬頭進而讓枕下肌群變得緊繃,在後腦勺產生激痛點,
甚至往前延伸到眼眶🌋
一個簡單的方法分享給你,讓你感受枕下肌群的張力,可以試著先駝背,把頭往前,最後把頭抬起來,摸著後腦勺,之後拉直身體,再摸
一次後腦勺,比較看看這兩個姿勢下,摸
到後腦勺的感覺是不是有不一樣呢💭
_
當你的枕下肌群出問題的時候,可能會
1️⃣感覺上頸部、顱底不舒服
2️⃣感覺後腦杓、前額、眼睛後方的不舒服
3️⃣頭昏眼花
你有出現上面哪一個情況呢?
可以在貼文下方留言👇🏻
_
我會在後續的貼文,分享給你改善方法
來幫助你提升生活品質💡
如果這部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
可以請佳緯喝一杯咖啡☕️
用行動支持佳緯,連結在下方
以及自我介紹中可以找到👇🏻
https://linktr.ee/cwrehab
祝福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_
保養身體除了透過充足的睡眠、補充水分、
規律運動以外,皮膚的保養也很重要,
收到仲安家的美妍膠原飲之後,讓我
的皮膚保養變得簡單,每天一罐的
膠原蛋白同時帶出門也很方便✨
圖片右下角的仲安家美妍膠原飲
可以在連結中找到🔗
https://shp.ee/259u93x
_
#頭痛 #頭皮護理 #頭痛改善 #頭蓋骨矯正 #頭暈 #頸 #頸枕 #斜頸 #睡覺 #睡不著 #睡 #睡眠 #睡眠改善 #保養 #保養品 #臉部保養 #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 #訓練 #徒手訓練 #重量訓練 #核心訓練 #運動 #運動女孩 #運動員 #運動不足 #健康 #健康生活 #健康人生 #眼睛 #眼
臉部肌肉跳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好開心啊,我明天就要出發去內觀中心十天了,
今天我下班時,開心的跟辦公室的大家道別,說:
「接下來十天我會從這世界上消失,失聯,你們別擔心,反正這世界沒有我依然運作得好好的」
「是哦~才十天」
聽得出來,他們跟我一樣失望,老闆才只消失十天。
如果可以,我也希望可以去內觀二十天,或是長達好幾個月,真的進入自我探索的旅程。
因為那真的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旅程。比我去過的任何風景明勝都還令人難忘,比任何的六星級飯店都還讓人痴迷。
時間回轉到去年第一次內觀,進行到第五天時,
那時已經開始在要求我們必須一小時打坐連動都不能動,這個要求叫作「堅定的打坐」。
對當時肌肉緊繃的我,這樣課程的困難度又比一般人還辛苦,因為我就像任何熱愛運動的男生一樣,都會有追求肌肉線條跟追求核心肌群的迷思。所以我們的髖關節跟腿外側肌群都會很緊。
可以跑長跑,游泳,打球好幾個小時沒問題,但反而是靜坐才短短一小時卻是比登天還難。
但我要求自己做到了,代價是每次的一小時靜坐都是痛到全身冒冷汗,一天要換七八次衣服。
但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我知道自己的條件就是比一般人差,所以我每天不眠不修的練習, 一天平均只睡二小時,而且在自己房間還挑戰自己的極限到底可以撐多久。
終於在第五天的半夜一點半, 在全身冒冷汗,長達二小時不動的全身麻痺的狀況中,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打通任督二脈。
就像武俠小說所講的那樣,有一股極大的電流,從我的會陰開始流串到全身,那股電流大到像是被電極棒打中,全身筋攣無法動彈。
然後我的臉部神經起了前所未有的感受,全臉像是密密麻麻的有螞蟻在爬動,但神奇的是,我可以讓臉部做出非常不可思議角度的表情動作。
這樣我不禁想起了天龍八部裡面金剛經所談到的,面部起伏誇張,金剛怒目之相。
神奇的事情不止如此,我感受到胸口也有密密麻麻的神經跳動,以及一股氣的存在,所以我好奇的吸了一口氣, 沒想到天啊,我竟然能閉氣長達三分鐘之久!!
再來是我的肚子也有一股氣,於是我好奇的做實驗,想像自己是瑜珈大師可以做Nauli 的胃部洗胃法, 沒想到竟然真的成功了!我真的可以控制我的腹部肌部像最後一張圖一樣可以讓腹肌像一根柱狀滾來滾去。
而且是可以滾到膀胱有尿意的那種,而且還會很快就有便意。
於是我暫時停止了玩弄自己身體的遊戲,先去大便再說。
沒想到,竟然是血便!!!
這真的嚇壞我了,我的身體被我玩出毛病來了。
我驚慌的思考,一邊盯著自己的血便,同時努力回想自己究竟做了什麼不可逆的錯誤。
才突然恍然大悟,「啊~~我中午吃了火龍果啦!!!」
大完便後,我覺得全身虛脫,就先去睡了,因為再二小時就又要清晨四點去靜思堂群體打坐了。
第六天,又有更神奇的事發生。像是我的眼睛視力明顯可以看得更清楚,嗅覺可以聞到空氣中的芬香,聽覺更敏銳。甚至還出現了靈動。
但我覺得接下來的事情會越寫越讓沒有親身接觸過的人,覺得我在胡說八道,怪力亂神。
我問身邊很多也有去內觀的朋友,他們都說他們沒有像我這麼離奇的體驗。
我猜,應該是我特別認真打坐的關係吧, 我在那十天,每天平均只睡二小時,其他的時間就是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身體的極限。
從第四天開始,到最後一天,我每次的一小時堅定的打坐,都是真的讓自己痛得要死,也堅持不動分毫。
我想,要有這樣堅定的意志,才能獲得這麼特別的體驗。
但我自從回到俗世,又開始吃肉喝酒之後,那些靈性的超能力又離我遠去。
所以我很期待可以回到與世隔絕的深山,又重潛回自己身體內那浩瀚的深海。
我相信,擁有這樣的體驗的人,並不是只有我而己。
臉部肌肉跳動 在 臉部肌肉一直亂動,無法控制該怎麼辦? - 長安神經醫學中心 的相關結果
半面痙攣多是中老年發病,有半邊的臉部會沒辦法自主閉眼、或是無法控制嘴角抽搐現象,症狀明顯時會影響眼睛視線以及造成嘴角無法控制的流涎。 初步治療以 ... ... <看更多>
臉部肌肉跳動 在 眼角跳動抽搐是怎麼了?醫師揪出腦部元凶 - 健康2.0 的相關結果
顏面痙攣為無法自主控制連續開閉眼角及面部肌肉的疾病,初期表現可能只是眨眼次數增加、眼睛容易痠澀;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常會伴隨嘴角抽動、臉部 ... ... <看更多>
臉部肌肉跳動 在 衛生福利部【台灣e院】-神經內科 常見問題 的相關結果
您好: 肌肉跳動(muscle twitching) 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病因其實是壓力、電解質異常、睡眠不足、脫水(水分不足)、咖啡或是興奮劑吃太多、某些藥物、疲勞、腎臟疾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