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四大名山】
居台近年,我也環台多次。台灣中部動輒都是三千公呎以上的大山,萬綠叢中,最搶眼的建築,往往都是紅墻綠瓦的寺廟,或巨大的彌勒佛雕像、釋迦牟尼佛像。果然是「世間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戰後台灣人口增加,慢慢形成所謂的「四大名山」: 東部慈濟、南部佛光、中部中台以及北部法鼓。
香港「三大名剎」寶蓮禪寺、青山禪院及凌雲寺都是指一間實體的寺廟,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也是指四座大山。而「台灣四大名山」指的「名山」,泛指佛教道場,並非限於一座真正的大山。四大名山的信眾之多、影響力之大、分支機構眾多、經營媒體包括電視台/報紙,似乎在兩岸三地的佛教道場之中, 遙遙領先。四大名山的發源地剛好分布於台灣北、中、南、東,影響遍及全台大城小鎮,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四大佛教組織。其信徒約占全台一半人口之強。
這四間道場的成立時間均為戰後。東部代表為釋證嚴法師於1966年於花蓮縣新城鄉創立的慈濟,全名是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在台灣有7所及印尼一所慈濟醫院。南部代表為次年星雲法師於高雄市大樹區創立的佛光山,在全世界共設有200餘座別院或分院道場。北部代為法鼓山,1989年於新北市金山區創立,開山住持為聖嚴法師。最年輕的是2001年於南投縣埔里鎮創立的中台山,開山住持為惟覺法師。上期介紹的靈鷲山,雖然規模龐大,並不屬於四大名山。
台灣四大名山雖不及中國大陸四大名山歷史悠久,但時代風格也截然不同。有的強調禪淨雙修、有的更不再強調宗派之分、推廣文化教育、慈善醫療、社會救助事業等等,四大名山已經擺脫了傳統漢傳大乘佛教僧侶結廬在山中的出世思想,而深入社會人羣,皆以「佛法生活化」為宣教重點。例如,今年佛光山及慈濟就積極購買數量龐大、困難重重的新冠疫苗,這在其他地方的佛教團體實在難以想像。
四大教團除慈濟外,都屬禪宗。其中佛光山、中台山繼承臨濟宗、法鼓山同時繼承臨濟宗與曹洞宗。
@溫暖人間 574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擁有朝鮮時代瓦屋的北村從以前起就是眾所皆知的兩班貴族居住地區,直至今日仍然完整保存了上流階層的建築形式。北村韓屋村位於景福宮、昌德宮和宗廟間,是與首爾一同走過600年歷史歲月的住宅區。緊鄰兩大宮闕之間的傳統韓屋聚落,依然能看到像樹枝般分岔的小巷弄,更可觀覽600年歷史都市的迷人風景。如今這些建築活用...
臨濟曹洞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心正念的大能量〉
台灣有一段時期,西元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這段時間又稱為日據時代,這個時候的台灣人因為受到日本對台特別法的關係,本土的台灣人其實在很多方面是沒有自由的,也沒有參與公共事務的資格,包含所受的教育以及一切的待遇等等都是不一樣,其中最明顯的便是宗教信仰。日本人移入了固有的神道思想,利用鄭成功有其日本人的血統,講稱因為鄭成功過往曾經管治過台灣,把其合理化,並且在台南創立了開山神社,其形制、模型都沿襲自日本的神社格局,漸次地日本人認為要統治、日化台灣人民,最快的方法便是融入本地的宗教信仰和習俗,例如把傳統原有道教宮廟融入日本的佛教神祇、佛像,並且派設日本僧人進駐寺廟,所以早期台灣人的宗教信仰由於日本人統治的緣故,最後便成佛、道混合的信仰居多,也有人把它稱做齋教⋯⋯這類寺廟的原貌至今在台南、高雄或基隆都還有遺跡存留⋯⋯。
日本人在台灣隨著進駐的時間日久,漸漸便有僧人也為了布教來到了台灣,最多的便是曹洞宗與臨濟宗,當時是以大石堅童等僧人為主,分布在台灣各處。大石堅童是日本東京駒澤大學畢業後,在曹洞宗體系學習,擁有布教資格後被任命來台傳教的代表僧人之一,也曾在台灣設立了佛教中學林,並且擔任校長⋯⋯。
其實根據我所接觸過台灣早期的老輩有學習過佛法的老居士,據他們所稱,日本僧人在日據時代,在台灣傳布佛教思想的並不在少數,例如劉老居士,雖然他已往生多年。他是民國前所生的人,現在早已過百歲,他會接觸佛法純粹是因為在日據時代他擔任通譯士,精通日文,閱讀和溝通都十分暢通,因為家中自小也信奉佛教以唸佛為主並也持齋至其往生,我從他口中其實聽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尤其是日本早先淨土思想。無論是日本的曹洞宗和臨濟宗,許多都改為唸佛法門為其信仰主修,有許多都是在日本受到法然和尚和其弟子親鸞的影響力,幾乎都以唸佛為主,日本近代淨土思想的崛起,法然的因緣是主要的主流,法然上人早期也是依聖道法門所修持為主,到最後受到了《無量壽經》和中國善導大師思想所及回歸到阿彌陀佛本願唸佛法為主,由於他的影響力太大,以及日後親鸞和尚推波助瀾所及,在日本唸佛便成了人們生活和思想最大的所依,直至目前為止淨土唸佛法門在日本,信仰人數早就超過兩千萬人以上⋯⋯。
我尊敬的劉老菩薩,他唸佛的精神架構主要也是來自於善導大師為主的淨土思想,早年和他接觸,聽他所引述的淨土教義和我從老和尚處所聽聞的並無出入,因此,有時便也會向其請益,所說、所言也都不離《無量壽經》所言及的阿彌陀佛本願,因此我認為他是一位很堅定阿彌陀佛信、願、行的一位長者。據他所稱,法然上人以下弟子頗眾,但有些其實已經偏離了本願,原因是都有附隨著聖道門的思想,雖然也都有發至誠心、深心,和迴向發願心,但因有的流派主張諸行歸本願的說法,也有的卻把諸行視為唸佛本體的功德,亦有他的弟子主張十八大願和十九大願毫無異同之別,也有的流派主張如果修本願行也好,非修本願行也好,未來可以往生報土也好,或者往生化土也行,主張這些都非平生業成,而是完全要看最後臨命終最後一念⋯⋯他說其實這些支流的觀念都和法然上人當時所主張的本願唸佛法是有違背的⋯⋯。
其實不管如何,能夠執意如此一位堅定信仰阿彌陀佛本願唸佛的老菩薩,這也是如春雨膏油般難能可貴,當然在此人心混亂信仰未必堅定的時代中,要能堅持一門深入安如磐石,無可摧動,更屬難能⋯⋯。
最近重新觀看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時,特別有想起當年和老菩薩所聊起的善導大師在解釋三心時的一段往事,我記得最重要的便是我們對阿彌陀佛哀憫眾生所悲喚的一句「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都特別地感動,並且對於阿彌陀佛的化現,善導大師更加地感佩和信解。
每當我唸佛再憶念到阿彌陀佛從不停歇地為了救度十方一切的眾生,在彼岸不斷地對眾生慈悲地呼喚著——你要「一心正念直來」,便會感動到無法自已。十方諸佛中也唯獨阿彌陀佛有如此永不放棄,如慈父招喚迷失的親兒一般,懇切再三地要我們從內心深處不偏不倚地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願力,無時無刻自心信解喜樂不斷,毫無猶豫懷疑,專心持唸著「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即便在臨命終時從一唸到無數唸的佛號,佛都會憑藉著祂的願力讓十方所有一切的眾生,只要相信祂的眾生都可以直接進入到祂的安樂國!
為了感念和信受阿彌陀佛的慈悲,我們娑婆世界所有的眾生應該要有很深的願力,超越一切的信解認定只有相信阿彌陀佛和持誦聖號這條道路是唯一可以救度我們的唯一白道,否則最終將會墮落到水裡溺亡、火中滅頂之惡,如此豈不枉費擁有人身和有聽聞佛法的機會!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臨濟曹洞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王薀老師的雲端講堂】
學生:「老師好,想要請教老師一個問題,在禪宗裡面我們有時候會看到說,誰參禪然後頓悟這樣。但是其實是不是所有的頓悟都是有個漸修的過程?就是其實沒有頓悟這件事情,都是有一個長久的累積,然後才有可能在哪一刻開悟這樣嗎?」
王薀老師:「是啊!尤其目前我們這時代很難有頓悟這件事情。漸悟跟頓悟差別在哪裡?這個要回到禪宗在我們中國的第五代的祖師黃梅大師,黃梅的下面出了兩大高徒,一個是惠能大師,一個是神秀大師。所以你們應該都會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個每個人都朗朗上口。那後來黃梅知道說六祖才是真正他要傳的門人,神秀固然已經也有見性的味道出來了,可是不透脫,他不是他心中所屬意的傳人,但是他還是給他安撫。後來鼓勵他你的禪也很好,但是你要對另外一些根器不同的人去推廣。這一支,後來就開始傳到韓國、日本,這個就叫做漸修。五祖傳給惠能之後,接下來一花開五葉,雲門宗、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等等五個支派,一直傳遞到今天中國所有的禪宗的發展。
那如何說現代人頓悟是不可能呢?因為一個人要頓悟,你看看五祖跟六祖,他們之間的對話,旁邊的人是聽不懂的。那為什麼六祖有這樣子的本事呢?他在過去生,過去世已經累積了不曉得多少劫的福報跟智慧,等待這一世開悟的,他才有可能啊,對不對?那我們現在的人最好一定要經過一些次第的修鍊,從小乘、大乘,一步一步這樣修。所以我覺得上佛學院是應該的,像出家人上佛學院最少要12年的基礎。那在家人呢?一定要從基本的人天乘的概念先理解。最起碼,要做到心的妄念,不要那麼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先要去完全理解。先多去同理及關懷身邊的人,先多累積自己的福德,這是最基本的。聽了一句話就可以開悟的,現在很少有這種人。每個人都希望聽幾句話就能證悟嘛,可是事實上可能嗎?」
節錄自王薀老師與學生的上課問答集
若對此問題有任何疑問,✅歡迎點擊「發送訊息」
臨濟曹洞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擁有朝鮮時代瓦屋的北村從以前起就是眾所皆知的兩班貴族居住地區,直至今日仍然完整保存了上流階層的建築形式。北村韓屋村位於景福宮、昌德宮和宗廟間,是與首爾一同走過600年歷史歲月的住宅區。緊鄰兩大宮闕之間的傳統韓屋聚落,依然能看到像樹枝般分岔的小巷弄,更可觀覽600年歷史都市的迷人風景。如今這些建築活用於傳統文化體驗館或韓屋餐廳等,能夠間接感受朝鮮時代的氛圍。首爾市為了把北村建設成在首爾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遊勝地,指定了8個最佳欣賞地點,並為遊客設置了拍攝點。所指定的風景,堪稱北村主要旅游資源的韓屋景觀和盡顯韓屋獨特風情的小巷風貌。小巷路雖如迷路一般縱橫交錯、層層疊疊,但充滿濃濃的歷史氣息,這裡留下了人們的生活痕跡,且到處散佈著珍貴的文化和寶物,適於漫步欣賞的村莊。北村本身當然並非供遊客觀賞修建的民俗村,確是人們實際居住生活的村莊,包括11個洞900多座韓屋。隨著韓屋畫廊、傳統作坊、韓屋餐廳等的入駐及韓劇大量取景,這裡更成為一個倍受矚目的新文化藝術區。北村韓屋村有很多已經開放為參觀場所的傳統韓屋,比如建於1874年的嘉會洞93-1的白麟濟家屋,是1920年代堪稱韓國名醫白麟濟先生的故居。其建築材料是利用鴨綠江的黑松建造的,門房高聳,院落內裡屋和廂房相連,配上傳統的韓服拍照,的確很美。此外,這裡還有韓國第四任總統的故居,深宅大院、門扉緊鎖,如今是他的長子一家在裡面居住。韓屋村被稱為城市中心的街道博物館。在朝鮮時代(1392~1910),統治階級們多在這裡居住,遺留下許多傳統房屋。最近最熱的是穿著一套韓服在古宮和在韓屋村裡復古。
景福宮경복궁建於1394年,是朝鮮王朝的正宮,也是朝鮮五大宮闕中規模最大的。位於今韓國首爾市。景福宮位於漢陽城(今首爾)北半部中心偏西的位置,北為北嶽山。韓國獨立後,開始了景福宮的重建工作。光化門1968年在總督府前面重建(原先被移到今天國立民俗博物館的地方)。朝鮮總督府在1995年開始拆除,1996年拆除完畢。光化門從2006年開始進入整修,往南移動14.5公尺到100年前的舊址,2010年完成重建。日帝時期拆毀的資善堂、乾清宮、泰元宮等宮殿也被修復重建。目前宮內有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此宮也是電視劇《女人天下》及《明成皇后》的拍攝地。光化門,景福宮正門。門內為守門將廳。是建在白色石造城台上的城樓式建築,下面的城台辟有三道門券。光化門的南邊是官署區,設有議政府、三軍府、吏戶禮兵刑工六曹、以及司憲府、司諫院、中樞院等官署建築。東西十字閣,即景福宮的東南角樓和西南角樓。西十字閣在日據時代被拆毀,東十字閣保存至今。興禮門,在光化門之內,是第二道正門。原名弘禮門,大院君重建時為避清高宗弘曆名諱而改名。1911年為修建朝鮮總督府大樓而被拆毀,現已重建。用成門,在光化門內御道西側,通往內司僕院。勤政門,在興禮門之內,國家舉行重要儀式或典禮時,正門才會被開啟。在平時,文武官需各別從兩側的日華門與月華門通行。在世宗、世祖、成宗、中宗、宣祖時期,勤政門也是舉行朝參禮的地方。景福宮在壬辰倭亂中被焚毀之前,朝鮮王朝諸國王去世後,嗣王通常在勤政門舉行嗣位禮。勤政殿,韓國國寶第223號。為五間五進、重檐歇山頂的建築,坐落於兩層丹陛之上。又稱「法殿」,是朝鮮君舉行對中國禮儀(正至及聖節望闕禮、皇太子千秋節望宮禮、拜表儀、為皇帝舉哀儀、成服儀、舉臨儀、除服儀)、朝賀儀式、王世子冠禮、國王納妃禮、冊王世子禮、王世子納嬪禮,以及召開養老宴、飲福宴等宮廷宴會時的地方。接見外國使臣也均在此殿進行。殿前的廣場上,有品階石於東西兩側整理排列著。文官居東,武官居西,並依照階級高低排列。慶會樓,位於修政殿之北,為一座二層樓的建築,四周有圍牆,東為含弘門、西為天一門。慶會樓建築為干闌式,底層用24根石柱架空,上為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的歇山頂樓閣,四面開敞,景色優美。為朝鮮君王招待外國使節時所使用之樓閣,也曾在此舉行殿試。慶會樓坐落於方池之內,池中另有兩座小型方島,象徵「一池三山」之制。燕山君時期,曾在慶會樓西側築有萬歲山,山上設蓬萊宮,周圍設萬歲宮、鳳來宮、日月宮、禮珠宮、白雲宮等五宮,實為小型的單體樓閣建築,裝飾以金銀綢緞和各種彩絹。燕山君造龍舟,泛於慶會樓池上,又做黃龍舟,可乘百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DPDYhZYFS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