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學年學院專題講座】靈性關懷-為神贏得勝利
「善終有全世界的定義:死而無憾,靈性平安。但不論醫療技術有多進步,我的醫術有多高明,都不一定能幫助一個人得到善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財團法人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長老邱仲峰醫師今早(16日)擔任本院週間專題講座講員,透過自己過去在職場上與服事上的經驗,分享靈性關懷對臨終病者「善終」的影響與幫助。
邱院長指出,靈性關懷是有策略與方法的,其中包括五個面向、三個階段。五個面向是針對靈性的內涵,協助病者:(1) 尋索生命意義與價值、(2) 愛與被愛、(3) 寬恕與被寬恕、(4) 與至高者的關係以及(5) 盼望(經歷希望)。而三個階段的方法分別是:第一階段靈性評估-「自我承認」、第二階段靈性會談-「深入探討原因」、第三階段靈性關懷-「找到解決方式」。
邱院長透過案例分享,說明過去三十年的時間,為臨終者做靈性關懷的經驗,同時也是一場靈性甦醒的推動之路:過去的日子積極推動培訓與領導全國性政府計劃,向全國安寧病房醫院進行推廣與培訓,協助全國設立標準化的安寧靈性關懷專業課程,並完成全台灣、也是全亞洲第一份的「靈性關懷指引」。
邱院長強調,這一切如果沒有「耶和華尼西」的敬拜(為爭戰獻祭、為勝利歡呼獻祭)是不可能完成的。從感動、異象到推動成為全國性的運動,甚至全亞洲的運動,未來更是全世界的運動,這是一場靠主爭戰的靈性關懷與復興的運動。
✨聚會錄影:https://youtu.be/pvrCUYA4dvo
#華神專題講座 #靈性關懷 #邱仲峰長老
臨終關懷定義 在 德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書推薦~家中有毛小孩的爸媽請進‼️
新書上架,本書是為了寵物禮儀師培訓而且寫作的教材,希望能夠為產業提升盡一份心力。
博客來書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0774?sloc=main
作者群
張泮崇獸醫師
東京頂尖寵物醫院 院長
李玉嬋教授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教授
王別玄寵物禮儀師
翡翠森林寵物公園 協理
葉佐倫宗教師
辰信人生資訊館 館長
黃偉琳律師
展正國際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簡介
生離死別,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課題,面對付出一生陪伴在旁的寵物即將離去,我們的心中總是會滿溢著悲傷與哀慟。在寵物生命的最後一哩路不得和牠們不分離時,輕聲的說聲再見並在心裡存著感謝,謝謝牠們曾給了一份深厚的情誼。最後,好好的道別,讓過去溫暖的回憶和情誼,流淌在心中。
全書分為10章,適用於修習生死學相關課程、科系之學生與實務工作者。本書主要以寵物禮儀師之實務觀點出發,從寵物老年期常見的疾病、安寧療護和安樂死相關議題切入主題;接著敘述面對寵物過世時,如何協助飼主調適悲傷與失落;並帶入實務之寵物殯儀與安葬之原則與流程;最後探討寵物過世後之相關法律處理程序。此外,各章節中穿插「案例分享」,讓沉重的主題多些實務軼事,並循序漸進的了解寵物臨終服務之執業內容。
Chapter 1 寵物老年安養
第一節 常見老年疾病及照護──高齡貓
第二節 常見老年疾病及照護──高齡狗
Chapter 2 寵物安寧照顧──如何幫助飼主和寵物面對死亡
第一節 寵物安寧護理與照顧、居家安寧
第二節 寵物安樂死的條件評估與執行程序
第三節 應注意的寵物人畜共通傳染性疾病
Chapter 3 寵物過世飼主的悲傷與失落
第一節 兩度經歷寵物死亡的失落與悲傷故事
第二節 飼主面臨寵物過世的悲傷與失落反應
第三節 悲傷時的正常反應與不尋常反應
第四節 幫助人理解和面對悲傷的理論
Chapter 4 寵物殯儀
第一節 寵物臨終諮詢
第二節 寵物初終準備
第三節 寵物道別儀式
第四節 服務案例分享
Chapter 5 寵物安葬
第一節 寵物安葬處理
第二節 公立寵物殯葬設施──以臺北市、新北市為例
第三節 私人寵物殯葬設施(民間業者)──以翡翠森林寵物公園為例
Chapter 6 寵物殯葬文化與民間禮俗
第一節 寵物與殯葬文化的源起
第二節 寵物與東西方的殯葬文化
第三節 寵物與民間禮俗
Chapter 7 寵物宗教法事與後續關懷
第一節 寵物宗教法事
第二節 寵物後續關懷
Chapter 8 寵物禮儀師的陪伴與悲傷輔導
第一節 寵物過世如何給飼主愛的陪伴
第二節 悲傷輔導的原則與程序
第三節 寵物禮儀師如何提供飼主悲傷輔導
第四節 協助兒童面對寵物過世的悲傷輔導
Chapter 9 寵物的終點站與法律間之關係
第一節 動/寵物在法律上的定義
第二節 動/寵物死亡後之處理程序──以《臺中市寵物屍體處理及寵物生命紀念業管理自治條例》為例
第三節 動/寵物死亡後之處理程序相關法律立法沿革──《臺中市寵物屍體處理及寵物生命紀念業管理自治條例》
第四節 總結
Chapter 10 動/寵物之生老病死與《動物保護法》間之關係
第一節 《動物保護法》之範圍
第二節 動/寵物之生老病死──與《動物保護法》及其相關延伸或授權之法規命令、一般行政法間之關係
第三節 動/寵物之繁殖、買賣、寄養規範
第四節 相關主管機關之監督及查核評鑑事項
臨終關懷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對別人好一點 #對自己也好一點
#慈悲的心 #是減壓的最佳配方
.
在會見社會心理學家、神經學家、內分泌學家、佛教修行者,以及參考我自己的經驗以後,我非常確定,慈悲心的出現需要具備四個條件:
.
1⃣️注意他人經驗的能力、
2⃣️關心他人的能力、
3⃣️洞悉什麼可服務他人的能力、
4⃣️採取行動以增進他人福祉的能力(或至少希望別人一切順利,但不執著於結果)。
.
關注、親社會的感覺、無私的意圖、洞察力、體現是組成慈悲心的關鍵「非慈悲」元素。我從神經學的研究中也了解到,慈悲不是存在大腦的單一位置,而是分布在整個大腦。此外,它似乎是突發性的,也就是說,當組成慈悲的要素都到齊時,慈悲心自然就會出現。
.
一行禪師寫道:「花是由非花的元素構成的。你看到花朵時,會看到陽光、雨水、土地等非花的元素——那些元素聚集在一起,幫那朵花綻放開來。把任一非花的元素移除,就不再有花了。」就像陽光、雨水、土地構成花朵一樣,關注、關心、意圖、洞察、體現構成了慈悲。
.
從這個相互依存的角度來看,再加上我自己的冥想與照護經驗,以及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倫理學方面的研究,最後我設計出一套矩陣,它顯示讓慈悲心出現的主要特質。換句話說,非慈悲因素是促成慈悲心的要素。
.
後來,我開始用這個模型來培訓臨床醫生、宗教師、教育工作者、律師與商務人士,教他們如何在內心與周遭培養一個可以修練慈悲心的領域。我們藉由訓練注意力、培養親社會的特質與無私的意圖,發展辨識力與洞察力,以及為有道德與關懷的參與行動創造條件,來培養慈悲心。慈悲的參與是具體的,也是合乎道德的。它還有輕鬆、平靜、良善的特質,而且當我們服務他人時,它還會讓我們的內心洋溢著一種幸福感。
.
我把這種模式稱為「慈悲的ABIDE模式」。我喜歡口訣記憶法,因為這樣更容易記住一個模式或流程。
「ABIDE」中的「A」代表「注意」(attention)與「情感」(affect,亦即親社會的情感)。這兩個促成注意力與情感的「平衡」(balance),亦即ABIDE裡的B。ABIDE裡的I包括「意圖」(intention)和「洞察」(insight),這是促成辨識(discernment)的認知流程,亦即ABIDE中的D。ABIDE中的E是指「體現」(embodiment)、「參與」(engagement),以及慈悲行(Compassionate Action)。
.
我在國會圖書館擔任訪問學者的尾聲,做了一場簡報,以講解ABIDE模型。接著,我開始投入專案的第二階段:為ABIDE模式開發一種易於傳授的應用方式,目的是支援臨床醫生與其他人在人際互動中培養慈悲心。慈悲心的解析圖很實用,但日常生活才是落實慈悲心的地方,那是我們的生活經驗。
.
#如何修習GRACE法
.
🔺聚精會神(G)
.
這是提醒我們暫停下來,給自己時間冷靜沉澱。吸氣時,集中注意力。呼氣時,把注意力移到體內,感覺到體內一個穩定的地方。我們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或身體感覺中立的部位,例如接觸地板的腳底或交握的雙手。或者,我們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個片語或一個物體上。我們利用這個聚精會神的時刻,來打斷我們內在對假設與期望的自言自語,讓自己沉澱下來,處於當下。
.
🔺喚起意圖(R)
.
喚起當初的承諾,自己要誠正地行動,也尊重他人的誠正。想起我們的目的是服務他人,向世界敞開心扉。這個回顧初衷的動作可能在瞬間發生。我們的動機使自己持續走在正軌上,符合道德,呼應自己心中最高的價值觀。
.
🔺注意自我與對方(A)
.
這是注意的流程——先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感、認知經驗,然後再注意他人的經驗。在注意自己的過程中,把注意力放在身體感覺、情緒、思想上——這些都可以塑造我們對他人的態度與行為。如果我們感覺情緒被互動的對象觸發了,我們的反應可能影響我們清楚感知對方及關心他人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反應,並反思對方苦難的性質與來源,我們也許能以一種不帶偏見又有洞察力的方式重新定義情況。這個注意與重新評估的流程會啟動與同理心有關的神經網路,並支援慈悲的反應。
.
從這個注意自我的基礎,我們轉而注意他人,以不帶評斷的方式去感覺對方的經驗。這是一種積極的「見證」形式。當我們在身體上(身體同理)、情感上(情感同理)、認知上(認知同理)注意他人時,這也是我們發揮同理心的時刻。透過這個注意流程,我們開啟一個空間,讓相遇可以進一步發展。在那個空間中,我們可以面對任何可能出現的事情。當我們讓這種相互交流變得越豐富時,相遇的發展也會越深入。
.
🔺思考什麼有助益(C)
.
這是以傳統理解為基礎的識別流程,同時也受到我們的直覺與洞察力的支持。我們捫心自問:「什麼是睿智又慈悲的道路?什麼是適切的回應?」我們思考什麼可以幫助對方時,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我們也讓洞察力出現,注意對方在此刻可能提供什麼。我們考慮影響情況的系統性因素,包括制度要求與社會期望。
.
當我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經驗,同時保持開放心態,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事物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洞察力落在一個可預測的範疇外。識別流程可能需要時間,所以我們儘量不要妄下結論。考慮什麼有助益時,一定需要注意力與情感平衡,很深的道德感,了解自己的偏見,並注意到受苦者的經驗與需要。謙遜是另一個重要的指導要素。
.
🔺參與,然後結束(E)
.
這是指在合適的情況下,有道德地參與及行動。「慈悲行」會從我們創造的開放、連結、辨識領域中浮現出來。我們的行動可能是提出一個建議、一個問題、一個提案,甚至什麼都不做。我們努力與他人共創一個互動互信的時刻。利用我們的專業、直覺、洞見,我們尋找符合價值觀且支持彼此誠正的共通點。如此衍生的慈悲,是尊重所有相關人員的、務實的、可行的。
.
時機恰當時,我們可以結束我們在這個慈悲互動中的參與,完全轉往下一刻、下一個對象或任務。這是GRACE那個E的第二階段。無論結果超出預期或令人失望,我們都應該注意並承認發生了什麼。有時候我們必須包容自己或他人。或者,這可能是一個值得好好感恩的時刻。不承認已經發生的事情,就很難放下這次相遇並繼續前進。
.
〰️〰️〰️〰️〰️〰️〰️〰️
.
📖本文節錄自《#站在邊緣之境:利他、同理心、誠正、尊重、敬業,回歸五種心理狀態本質,在恐懼與勇氣交會處找到自在》,作者瓊恩‧荷里法斯(Joan Halifax)是一位禪師與人類學家,著有《與臨終共處》(Being With Dying)一書,本書於2020年11月初由 馬可孛羅文化 出版。
.
🏷閱讀這本好書:https://tinyurl.com/y4pcqn5p
🏷閱讀減壓好書:https://tinyurl.com/stressBYEBYE
臨終關懷定義 在 生命教育系列微講座∣人生觀分享-臨終關懷與生命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什麼是善終呢?我們又該如何做到生無慮、老無疲、病無痛,死無憾?讓我們一起從 臨終關懷 看善终這件事。00:38前言03:16善終之 定義 08:40善終四福14:59 ... ... <看更多>
臨終關懷定義 在 華人服務社CASS - 【臨終關懷Palliative Care】 上個星期是 ...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臨終關懷”提供末期病患的整體、積極照顧,給予病患者疼痛控制及其它不適症狀的緩解,再加上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的照顧,目標在協助病患者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