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創業的時候,有一間蛋糕店很紅,一天可以賣好幾千個蛋糕。
負責人接受採訪時,很自豪的告訴記者,自己奉行的哲學,就是東西一定要便宜!
那時他的蛋糕,六寸不到200元。
幾年之後,售價漲了一倍,然後整個團隊被撤換(包括老闆自己)。
之前我有提到,不建議小公司玩價格戰。
並不是說打著低價策略不會成功,而是相對來講,成功率比較低。
為什麼我會這樣講?
1. 我自己的經驗
2. 看到其它人,低價策略的下場
3. 西蒙顧和管理顧問公司,負責全球各大企業的訂價策略(例如保時捷、德國鐵路),經過幾十年的統計後,得出這樣的結論:高價策略成功的比例要比低價策略成功的比例高。
要得出這樣的結論,先從低價策略要付出的代價來談起。
兩間公司,假設名字分別是郝便怡、鋼鋼好,賣一模一樣的產品,而郝便怡想把價格訂得比鋼鋼好低,能砍的地方只有幾個,我列出大家最熟悉的幾個點,廣告、設計、流程效率等等那些比較複雜的先不提:
1. 原料
2. 人事
3. 房租
4. 利潤
第一個,原料:
做低價的大公司能成功,很多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把原物料壓到最低,因為進貨量超級大。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IKEA的真相》這本書,裡面說了為什麼他們有能力做這麼便宜,除了進貨量大,他們甚至買下森林、伐木場!
一般中小企業,進貨量根本比不上大企業,更不用說買下森林這種事,用價格戰能玩嗎?
當然如果供應商是你老爸,那你就可以拿到最便宜的原料。
第二個,人事:
想要價格低、CP值高,靠著壓榨員工薪水、體力,也是其中一個方法。
但我非常不建議這種方法,一來是因為違法,再來是不可能持久,流動率必然高,然後員工一定會報復你。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你有能力讓員工的工作效率,比其它公司提高好幾倍,就能節省一點開銷。
就算如此,產品也不可能因為這樣就便宜多少,因為高效率的員工,待遇一定要比較好,再來,很多中小企業老闆並不知道如何讓員工產生高效率,這是專門的學問。
第三個,房租:
就算房子是你自己的,不用付房租,而對手的房租一個月3萬元,這樣你的產品可以省多少錢?
假設一個月賣出3000個產品,那你平均一個產品成本也只能比對手少10元!
更何況,房子是自己的這種好事,普通人不用想了。
再者,租金較貴的房子,通常有它的廣告效果,或是便利效果在,對於業績有幫助(至於幫助多大又要另外計算了),並不一定房租便宜就是好。
第四個,利潤:
“我少賺一點,客人就會多,這樣就划算了。”
有一些小公司,會這樣跟顧客講,但是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開發票、壓榨員工到極限、用很爛的原料,才有可能做到低價!
今天最好是這些公司照規矩來,有開發票、有勞健保、有加班費、有特休,還有辦法維持低價,除非他們有上面所提的那些本事:效率高、流程優化到最好、談判能力強,拿到最便宜原料;或是下面將要提的,真的犧牲淨利。
少數幾個我認識的經營者,他不壓榨員工,他壓榨自己的健康,來讓自己的產品維持低價。
我家旁邊有一個賣湯包的老先生,一個湯包跟女孩子的拳頭一樣大,只賣10元。
只有自己一個人,做得半死。
你會想要用自己的健康,來玩低價戰爭嗎?
我自己的朋友就是用健康作為玩低價戰的代價,把自己操得半死,產品cp值爆表,然後三十多歲過勞猝死。
最後,有一些業者,是真的犧牲利潤,來得到低價。
值不值得,這裡來算算看:
一樣這兩間公司,郝便怡、鋼鋼好,賣一樣的東西。
假設一個產品450元,淨利率10%,也就是淨利45元,但郝便怡想要比鋼鋼好便宜,所以需要犧牲淨利。
要比鋼鋼好便宜多少錢,消費者才會有感?消費者才會願意多走五分鐘的路,來買你這個便宜幾塊錢的東西?
這個答案根據不同產業,會不一樣。
假設便宜15元,消費者才有感,售價435,你的淨利剩下30元。
原本的淨利是10%,本來一個月賣1000個產品的情況下,45 (一個產品淨利)*1000個產品=45000淨利
砍價之後,30 (一個產品淨利)*1000個產品=30000淨利
現在,降了價之後,需要多吸引幾個客人,才能讓淨利回到45000?
45000/30=1500,需要賣1500個!
只便宜了區區15元,你就需要額外多賣500個產品,才能跟之前成績一樣。
西蒙顧和公司就說,許多企業,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售價只便宜了一點點,銷售量就需要提高這麼多。
業績要提升這麼多,你知道難度有多高嗎?
而且就算提高到1500,只是讓你獲利成績跟之前一樣而已。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這裡,大部份的情況是,降價之後,業績並沒有從1000成長到1500。
原因有很多,例如價格降得不夠沒有感覺、別間公司的客人有忠誠度,比較信任他們、大家不願意省15元,多走5~10分鐘的路(這就是為什麼7-11東西貴,還是賣得好)等等。
降價衝量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各項開銷也會增加,例如請的員工需要更多。
危險的地方,就是當碰到淡季、各種危機時,龐大的人事費用就是龐大的風險,沒生意做時,薪水還是要照付!
只賣1000個產品時,需要2個員工,碰到淡季頂多賠2個員工的薪水。
降價之後賣1500個產品才能維持同樣獲利,但需要請3個員工,淡季一到就是賠3個員工的薪水。
然後用犧牲淨利的方式來玩低價,對手也很容易模仿。如果你是因為有能力,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對手可能模仿不來,但只是犧牲淨利,對手一定可以學。
對手低,你再更低,然後對手再更低,最後會有什麼下場?
還有一件要說的,那就是要玩價格戰,初期的建置成本很可能大過你的想像。
例如你需要有自動化機器,才能節省流程、人事費用,而機器至少都是百萬千萬起跳。
還有以蛋糕為例子,兩百元的六寸蛋糕,和一千元的六寸蛋糕,所花的製作時間根本一模一樣,差別只在原料。
(有一些千元蛋糕花非常多的時間在裝飾,製作時間就不同了,但這屬於另一種情況,他們將價值放在外觀,但是我這裡的外觀很樸素,價值是在食材本身)
兩百元的六寸蛋糕需要做大量才有獲利,做大量,初期就要聘請一堆人,風險能說不高嗎?
這是為什麼我選擇高品質的蛋糕做為定位,一開始我只有一個人在做,如果我六寸蛋糕只賣200元,做到死都賺不到錢,而且200元只能用很爛的原料,這是我不能接受的事。
總結來說,低價策略是會成功的,但是低價策略成功背後所需要的技術、財力,往往被忽略。
我偏好的方式,是提供最高的價值給客戶,不是讓人單純只因為低價而光顧。
-------------------------------
作者簡介
我是繁捷,貝克街巧克力蛋糕的創辦人。
創立這間公司時,我沒有背景強硬的股東、也沒有多金的富爸爸,一切從2張工作桌的大小開始做起。
一開始真的很慘,1個月蛋糕賣出去不到10個;太太帶著小孩出門時,也養成了低頭在地上找零錢的習慣。
我每天工作10幾個小時,睡在堆滿包材紙箱的房間裡(感謝太太和小孩陪我一起睡在這裡)。
剛創業什麼都不懂。
成本過高、宣傳方式不對、請到錯誤的人幫忙等等,讓情況更加雪上加霜。但是我們撐過來了。
從1個月不到10個蛋糕,到1個月數千個蛋糕;從被記者嫌棄不願意報導(是真的被記者打槍,説我們不夠格被報導),到現在遠見、東森、壹週刊、自由時報、TVBS、年代等等的報導。
我要將這個過程記錄下來,並且未來開課傳承這些經驗。
也因為一開始,我沒辦法伸手要錢來解決創業的各種問題,所以我有了寶貴的實戰經驗;不管在行銷、經營管理、技術製造等等都是。
如果你正在創業,或是未來要創業,我的經歷將對你很有幫助,好好享受這一趟旅程吧。
我寫了一篇關於如何籌到創業資金的經驗,這是PDF檔,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這個連結填寫email,文章就會寄到你的信箱:
https://baco-street.com/FOW
另外一篇是我做網路行銷的訣竅,我把這幾年來我常用的一個技巧,做成一份PDF檔,一樣在這個連結寫上email之後,文章就會寄到你的信箱:
https://baco-street.com/FMW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30的網紅數位時代Officia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公司簡介 歐美國家的物業與居家服務產業需要能管理臨時人員進出,樂邦安控看到現有門禁和房產服務應該做更有效地結合,將門禁管理透過4G/5G連上雲端,提供更完整的權限管理以及連結相關房產服務,以因應日益增多的物業管理及居家服務自動化需求。整體解決方案包含硬體、管理軟體及雲端平台三要件。硬體解決方案為電子...
「自動化產業公司」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王繁捷 Wang, Fan-Chie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生活服務業創新孵化器 Life Industry Incubato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數位時代Officia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黃香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工程師媽咪的斜槓實驗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Re: [請益] 台灣的自動化設備廠有哪些? -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高雄自動化工業展Kaohsiung Industrial Automation Exhibition 的評價
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生活服務業創新孵化器 Life Industry Incubato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創新案例】 自己的菜自己選!智慧農場咖啡廳超新體驗
自己的菜自己選!智慧農場咖啡廳超新體驗
南韓的農業產業👨🌾近年來正遭受到生產力下滑、勞動力人口老化👵等問題造成農民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
南韓政府期待透過推動智慧農業的科技力量,提高農作物產量、培育更多的年輕農民,積極推動科技農業的升級💪
一間韓國農業科技新創公司N.Thing,日前開設了韓國第一家智慧農場咖啡店☕️Sik Mul Sung Dosan藉由透過在咖啡廳架設方塊垂直農場🌾,結合溫室的環境控制技術及自動化機器人進行栽培種植,讓咖啡廳的顧客可以直接觀賞到自己食用蔬菜🥬的成長經歷,也透過體驗更瞭解生態農業。
#創新案例 #生活服務 #智慧農場 #農業科技
https://www.find.org.tw/index/wind/browse/36defcf9e1d1932d89819b8e55d2a3c5/
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創業小聚#129 Series4 不必擔憂新技術導入耗時, 打造快速自動化機器學習
分享新創團隊:杰倫智能科技 Profet AI
>> 鎖定台灣製造業場域,開發有如製造業的虛擬資料科學家 Profet AI 技術,打造隨插即用的自動化機器學習(AutoML)平台,以便於工廠進行知識管理,保存自身數據資產。主打一週快速 POC 以驗證技術可行性,降低產業應用 AI 技術門檻,協助製造業跨出 AI 機器學習的第一哩路。
#交流來賓
研華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專案經理 陳建宏
🎉創業小聚資源站
中文網站:https://pse.is/3kdc47
國際網站:https://pse.is/3d43pr
Linkedin:https://pse.is/3k569b
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數位時代Officia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公司簡介
歐美國家的物業與居家服務產業需要能管理臨時人員進出,樂邦安控看到現有門禁和房產服務應該做更有效地結合,將門禁管理透過4G/5G連上雲端,提供更完整的權限管理以及連結相關房產服務,以因應日益增多的物業管理及居家服務自動化需求。整體解決方案包含硬體、管理軟體及雲端平台三要件。硬體解決方案為電子化鑰匙盒,其重要的環節是身份驗證,樂邦安控使用的動態二維碼識別已在美國申請專利,透過這樣的驗證方式,不只安全度提升、免除許多物業管理雜務,更有助於串連各項物業管理服務與居家服務,同時達到服務創新的目的。
At Lubn, we are enabling data-driven property management through an integrated hardware & software platform.
Did you know there were 138M properties in the US and near half of them were being managed by realtors or property managers last year? Yes, we want to help Property Manager’s and Realtors become more efficient at managing the properties. We developed an intelligent property management platform by integrating hardware, software and services. The hardware is an LTE connected smart key box with an embedded camera. The device collects the data with its embedded sensors and sends to Lubn Dashboard where we can provide Managers business intelligence. During the pandemic, Lubn enables contactless property management with our wireless technology.
公司網站
https://lubn.com/
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黃香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後疫情時代如何超前布署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生活及消費模式,更造成職場板塊大位移,市府應把握加速產業轉型,吸引廠商投資高雄。
#疫情衝擊餐飲零售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6月失業率增至4.8%,經濟部預估7月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減幅將再擴大,何時是推出振興措施的適當時機?
#市府如何帶動地方經濟復甦挽救失業率
彭博社報導指出,疫苗覆蓋率需遍及全球人口達70%至85%以上,才可望達到群體免疫,預估需七年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後疫情時代,市府如何帶動地方經濟復甦、挽救失業率,市民相當關注。
#失業潮及轉型潮市府如何因應
台灣職場板塊大位移,美國顧問管理公司麥肯錫研究指出,疫情下各種電商是明日之星、企業加速AI及自動化及產業消長,低薪職位成長有限等現象,恐掀起失業潮及轉型潮,市府須做好因應策略。
#三大產業契機市府如何把握時機
後疫情時代帶動三大產業契機,包括防疫科技湧現、零接觸經濟興起及建構強韌生態鏈,建議市府推動轉型同時,把握疫情中浮現的新契機。
#5GAIoT具體成果為何
市府積極推動5GAIoT,但許多市民仍然「霧煞煞」,市府應針對5G AIoT帶來多少產值、工作機會,向市民說分明。
#台積電到底來不來
台南因台積電而翻轉,2020年台南製造業產值為1.1兆元,南科佔8600億元約78%,其中台積電就貢獻一半,是否進駐高雄讓市民引頸期盼。
#鐵路地下化三民大躍進
規劃鐵路綠園道及自行車道同時,一併完善周邊排水工程,解決淹水問題,另建議市府「經發兼都發」,多元開發地下化沿線,讓綠園道不僅僅是一條自行車道,創造更高價值。
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工程師媽咪的斜槓實驗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嗨~大家好我是工程師媽咪Jean,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2021年在網路創業盛行的時代,為什麼我們要做個人品牌?
今天會分享三個理由,為何你必須趕快開始發展個人品牌,
你在做個人品牌時,要注意什麼事情,當然也包含了心態要如何調整?
在這個網路事業大亂鬥的時代,要如何呈現你的價值,讓網友知道你是認真想把事業做好,而不是把自己的網路事業搞得像是老鼠會或網路詐騙。
#工程師媽咪的斜槓實驗室 這個頻道,主要會分享關於網路陌生開發、網路創業,甚至是組織行銷,還有因為我本身是一位二寶媽媽,我也會分享更多關於女性創業思維,如何成為媽媽創業家,居家就能低成本擁有自己的事業,透過網路個人品牌,找回自己的信心和成就感。
我從事網路品牌教練有一年時間,雖然不是很資深,但曾經很單純就透過網路製作高價值的內容,10個月吸引了超過15名的事業合伙人,另外也發展出自己的小團隊,裡面大部分都是媽媽,也有一群想要逃離上班生活的小資女孩。
我也透過一本電子書,陸續吸引了上千名的精準潛在客戶,這一切的成果,超越了我過去辛苦經營兩年的實體店面,我完全都是在家不需要出們就達到這個成就。
我希望能透過,在自媒體上分享更多精彩的內容,幫助更多想在家創業的媽媽,或是想要發展一人公司的小資族。
=====
今天看完或聽完我的節目,你可以會知道,做個人品牌的好處,能幫助你在你的網路事業上帶來很好的成果,可能是賺到錢或是吸引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合夥人。
當然,當大家都知道個人品牌一定要做的時候,今天也會分享三個方法,開始經營你的個人品牌,要注意哪些事情。
=====
#首先為什麼要做個人品牌
#這裡有3個原因:
一、低成本(預算與時間),提高你的報酬率
二、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減少溝通成本
三、專注在做個人,不需因換了產業或代理而重新經營
#當你明白為何要做個人品牌後
#你一定會想知道
#如何開始怎麼做?
一、專注在內容,要有實用性而且沒有時效性。
二、什麼平台開始?
三、試著在網路上賣東西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細節和方法,
可以到我的YouTube頻道觀看影片
#連結放在留言處!
如果你對於【內容行銷工作坊】有興趣
想知道我是如何幫助我的學員,在短短三小時完成吸睛且能吸引精準客戶的社群內容,可以在下方留言『888』
我會主動與你聯絡~
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高雄自動化工業展Kaohsiung Industrial Automation Exhibition 的推薦與評價
2020高雄自動化展登場引爆採購潮| 自動化產業| 商情| 經濟日報 ... 了解更多關於#瑞時貿易有限公司(東誠行) 智慧製造,鍊結未來~掌握工業4.0轉型升級商機,歡迎 ... ... <看更多>
自動化產業公司 在 Re: [請益] 台灣的自動化設備廠有哪些? - 看板Tech_Job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gatsu (william)》之銘言:
: 雖然這篇文章已經有一陣子了,不過因為標題看了讓我有點感慨
: 想想還是花些時間給你一些資訊:
: 台灣的自動化設備產業,以工具機產業較為成功
: 友嘉,台中精機,東台,恩德,亞崴,程泰,瀧澤等(均是上市公司)
: (上銀不算是自動化設備產業,也不算工具機製造商
: 但上銀的產品被大量應用於工具機產業,因此被列為工具機產業)
: 某些工具機廠商也有開始轉型做電子產業設備
: 如東台與恩德這幾年在PCB鑽孔機成型機產業攻城掠地。
: 電子產業機械設備則與產業起伏有直接關係
: 面板產業的設備商已經淒慘很久了
: 曾經大鳴大放的由田,宏瀨,均豪,東捷,晶彩(上市櫃)
: 目前剩下均豪與東捷還維持穩定的狀態
: 更有更多中小型的面板設備公司營運不良
: 半導體產業的設備公司,除漢微科(半個外商)以外
: 還有世禾(清洗)和日揚(真空)算是比較成功的設備商
: 其餘均為後段製程設備,本土廠商目前並無法導入前段製程設備
: 另外可以一提的是均華精密這家由均豪分割出來的半導體設備公司
: 算是國內少數自主研發的半導體設備公司。
: 後段封裝設備則廠商相當多,包含久元電子,博磊、禾宇,旺矽與大量中小企業。
: PCB產業則廠商相對較多,並且許多競爭的公司
: PCB曝光機如志聖,川寶與許多較小型的公司,由於PCB曝光為1:1的曝光
: 因此CD尺寸與機械設計差是許多台灣公司能夠進入的市場。
: 檢測設備廠商也是相當相當多,競爭也相當激烈
: 光學檢測如致茂,德律,牧德,亞亞科技與大量的小型廠商。
: 值得一提的是致茂這家公司,產品相當多元,算是台灣設備產業中比較俱有特色的
: 還有一個產業是叫特別的設備產業,雷射加工設備產業
: 這個產業聚落很小,但供應鏈一應俱全,廠商通常規模不大
: 目前台灣尚未有專業雷射設備廠商達到可上市的規模
: 但許多較大型的設備廠商也”兼做“鐳射設備如均豪,東捷,盟立等
: 在設備產業這些年來,很深的感觸是台灣的設備商真正深入研發技術的真的有限
: 很多設備商是走在韓國,日本,歐美後面的,一有終端使用者希望找較便宜的替代方案
: 讓設備商嘗試做出可以替代的設備是一個常態,而機構工程師與電控工程師
: 許多人的工作是,嘗試找到便宜但堪用的零部件,然後進行系統整合。
: 當然有部分公司持續在進行自主研發,如有家公司東遠精技,專精於網印設備
: 或有家公司叫嘉原科技,自主開發原子力顯微鏡等。但比例還是不夠高
: 我期待看到更多的設備商自主研發新的製程技術,而不是花費大量的精力
: 只是做出Me Too的產品,用價格優勢取代外國的設備,而非提出某種創新技術
: 你可以在下面網站找到許多設備商的資訊:
: 電子設備協會
: https://www.teeia.org.tw/
: 自動光學檢測聯盟
: https://aoiea.itri.org.tw/
: ※ 引述《patrick0418 (PATRICK STAR)》之銘言:
: : 各位前輩大家好
: : 小弟四大碩機械
: : 先前有使用過c++ & LabVIEW
: : 對機台設計頗有興趣的
: : 想請教大家台灣有哪些比較大規模的自動化設備開發的廠商
: : 有些大公司好像會自己養設備開發的團隊
: : ex. 和碩 台達 鴻海 上銀等等
: : 有沒有專門在做自動化設備開發的廠商啊?
: : 麻煩請大家提供一些名單
: : 謝謝大家的回答
: : 感謝
最近剛完成光電週活動,加上客戶的一些案子推展的情況,在設備產業這些年來,有點感
觸想抒發一下。
今年的光電展有三大特色:第一,規模特別小。光電展今年的光電週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小
的,大概只有南港展覽館四樓的一半不到。當年,光電展可是是世貿一館塞滿還不夠,奇
美友達都各佔據了巨大的展館,設備商與材料商也是百家爭鳴,當年的光電產業,是今年
的光電慘業。當然有些朋友表示,光電週之所以萎縮的原因,在於各式主題展分家的原因
,例如八月底觸控展,十月的雷射展,甚至太陽能光電展等,這些展的參展廠商,在以往
都是光電展的重要廠商,現在許多廠商則不展出光電展,而選擇其他主題展去展出。而光
電週不僅規模縮小,連展出的產品許多也跟光電搭不上關係,工業用的手工設備,3D列印
等(好吧,3D列印勉強算的上,但是僅止於粉末雷射燒結,但是一堆樹脂固化做玩具的3D
列印設備,算什麼光電?) 第二,大型設備商不參加。以往,光電展會是設備商的兵家
必爭之地,每年推出新的設備,強調產能與精度提升等等,今年設備商缺席的情況很顯著
,均豪,鈦昇,東捷,盟立,川寶無一參加,最大的大概就屬於元利盛了,但展出的機台
與過去沒什麼差別,而外商設備部分,常見的奧寶,茂太(LPKF)都沒有出現,剩下剛取得
代理的長鴻展出相關Precitech加工機“型錄”等等。最後,中國廠商比例增加,今年的
中國廠商已經快要佔據整整一排空間了,明年大概會達到1/3,隨後也許會達到1/2以上,
這代表著許多跡象,問題,與結果。
講完光電展,講一下現在設備產業的現狀,我覺得現在的設備產業是“吃不飽但餓不死”
的狀態,需要注意喔各位,我講的台灣設備業講的是“自主開發設備的公司”,像是ASML
,AMAT,LAM,KT 這些外商,都是一直往前進的,我比較不擔心,我憂心的是台灣自主開
發自動化設備的公司。最近有客戶向我表示,要開發某高階機台,表示終端客戶很大,會
很有潛力。但我第一個問題,製程需求是否已經了解?答案是不是很了解,第二個問題,
是否有資金?答案是沒有資金,需要向政府申請,第三個問題,是否打算自行開發製程?
是否要找研究單位合作?答案是不打算自行開發,因為開發要花很長時間和金錢,也不打
算找研究單位合作,因為他們無法達到業界量產需求,最後打算去國外買技術,或者買模
組回來”都“。而這類客戶層出不窮,光是今年我就遇到三,四個類似的,有些是評估到
最後因為經費或某些情況放棄不做,有些是做了,但製程失敗,整個案子就胎死腹中。許
多設備商,抱怨大環境不好,抱怨大陸設備公司價格競爭,但沒有思考自己在做的研發究
竟是什麼研發?
逆向工程不叫做研發,去看國外半導體設備,嘗試抄襲做出更便宜的不叫做研發,純粹買
技術,(好吧,系統整合也算是研發,但是關鍵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台灣許多的設備
公司已經很多年沒有開發出創新技術了,漢微科這種公司大家覺得股價高技術好,但關鍵
技術是在美國開發出來的,許多台灣公司的研發團隊,不搞技術,搞的是量產規模經濟,
搞的是管理會計原則,而當我詢問他們有沒有打算開發新技術,竟然有許多公司表示,今
年度沒有這個打算,主要的要求就是降低成本!這是多麽可怕的現象和趨勢,也是台灣設
備商的悲哀。我了解我身處在自動化產業,想協助自動化產業提升,但看到這些現象,越
覺得台灣自動化產業已經快要走到一個盡頭。
--
Sent from my Androi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8.20.17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436366590.A.62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