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防空洞自己蓋,有錢就是任性 (#紅紅火火編)
#石屋 #清朝 #軍事 #遺址 #戰亂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自己 蓋 防空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奶奶」
晚上八點,《如夢之夢》正在上演。盧燕女士(飾演老顧香蘭)此時位在上海市的徐匯區的「上劇場」的東側舞台的黑幕後的走道上,她的雙手被孫強先生(飾演五號病人)攙扶著,近十位演員站成一條黑窄窄的航道,不到五米的路上,她小步小步走著,就要去那光鮮亮麗的舞台上,唸出那大字報只能在腦中,屬於舞台劇式長長的獨白。就要騰空起飛的靈魂,瞬間被地心引力牢牢抓回。盧奶奶突然停下腳步,停頓兩秒,她說:「我的腳壞掉了,我走不動。」喂!趕緊的,黑衣人一把輪椅從她身後連忙遞了過來,接到她膝蓋,一夥人護駕,孫強安撫著:「沒事,咱們坐輪椅。」我們六七個身著旗袍的天仙閤妓女像在擠防空洞似的暗黑側舞台,二十秒之後傳來如救援廣播,她低低的氣音:「媽媽說得對,花開,花會謝……」,側台一群古裝人這才鬆了一口氣。
《如夢之夢》真正的內在主題是佛法:「看見自己」、「活在當下」、「自他交換」是其子題。戲一開始第十分鐘,她站在歌隊中給大家說上一句台詞:「但是不管是故事裡的夢,還是夢裡的故事,那都是真的。」如果一個92歲的演員開場說「浮生何如?如夢之夢」七個小時半後(戲有八小時)她以顧香蘭的身份,臨終前說「……這些好人壞人都是我們自己編的……我恨了你好多年……現在我終於有機會跟你說說我心裡的話……現在什麼都是透明的……我們就不要緊緊抓著不放了……噓,讓我們安安靜靜……」這……到底誰受得了啊?今年已經是巡演第六年了。(轉頭向黑暗處喊)你們怎麼就安排她演這個?!(抱著盧燕)盧燕你怎麼敢接這種戲啊?!(看向小道具組員)這不會太殘忍嗎?和我一樣又站在側台聽戲,在幕縫裡偷偷看戲的人兒,我們在哭什麼呀?都看了幾次戲了還哭是怎麼回事啊? 比起劇場幻覺,這種疊影更幻覺,這種真實,更不真實。前幾年是震撼、驚悚,這幾年則是更理解她,更融入她,看清一種自由的靈魂形狀。
如果一個92歲高齡的演員在台上講錯台詞,其實觀眾都會知道她講錯了,然後觀眾也會假裝沒聽見並覺得無所謂。觀眾愛她,演員愛她,帶著尊敬與呵護的心。我們一下場就忍不住談她,『哎呀奶奶今天好~可愛,你看她給強哥說籠中鳥故事的時候多~精神啊手在那兒比劃比劃都要唱起來了……呀呦我快被奶奶逗死了他今天又要坐飛機(正確台詞是坐“火車”)去里昂了……』她老說和我們年輕的藝術家一起演戲覺著好快樂;覺得自己今天演得不夠好,她板著臉那沮喪旁人路過皆可知;她是否許多次在上台前半分鐘,也輕輕自語說這腿今天壞掉了?她調皮地跟劇組一起胡鬧,在試音時也唸起揶揄老鐵的打油詩,讓後台正在換衣服、化妝、上廁所的所有人笑出來;還有一天她在台上麥克風試音沒說台詞,給我唱了生日快樂歌,我整個從後台飛奔上舞台擁抱她;她會老派地輪流偷偷個別送小禮物給演員們,就像疼愛太多孩子的癡心長輩;當她認真要我給她的戲“整一整”吧,她唸了三個版本的台詞,問我哪個詮釋好,這?我嘴裡說一套心裡只覺得差別太不大了這個盧燕你也太了不起;她會當你的面告訴你她好喜歡你,她好期待相遇一起演出,她好想念大家。
我經常想,現今她的每一分一秒,每個時日、天氣與話語,對她都是何等重要,何等不可預測。如果你聽過孩子笑到肚子痛那種笑聲,你會跟著笑,如果你聽一個92歲的演員在台上嗚咽、對上蒼求助,你會跟著心碎。她的參與扮演,對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有次我對學生們說:越是成功越是了不起的演員,他們越是謙卑、越是樸實,而且,演員有時候年齡是飄忽的,性別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專業都是在試著了解別人。她的話總是異常地直白,溫暖,無需掩飾。在舞台劇我們近距離的接觸中,她永遠向你伸出手,握著你,凡被她那雙溫暖柔軟的手握過的人,都變成跟她一樣純淨的小朋友,金士傑、許晴、賴聲川這一輩,我或剛大學畢業這一輩,在她眼前全自動轉成童心模式。她的感懷超越台上台下的區別,她想說的,經常是等不及時空的醞釀,突破日常語直接燙金成獨白,在你眼前直接撼動你,因她是演員啊,她生動著表情強調著她的發現。你知道有種蒼老的風采,在生與死的換日線上,虛幻地閃動著,這感動已經遠遠超越我對戲劇審美的範圍。(原載於《文訊》401期)
自己 蓋 防空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西雅圖也失去了愛情故事時:Bill Gates離婚前推薦的書籍》
這幾天,朋友不斷的傳Bill Gates離婚協議的訊息給我。而我恰恰好是對這類訊息沒有太多感覺的人。他人的人生,千轉百迴,外人沒有什麼好議論。Bill Gates是天才,但在愛情面前,天才也可能變儍子。何況婚姻,愛情只是一樁婚姻的基礎小要素之一,可能不到10%,構成一樁「可循環再使用」的婚姻,有太多的條件:它比宇宙天文還不可測。
他們的宅邸在西雅圖,我想起了那部電影:Sleepless In Seattle 。
所以,我惟一的評語是:西雅圖也未必保證了愛情故事。
當然許多人關注的是財產分配,全球第四富豪。這只再度呈現了我們當代的庸俗及不堪。連繫愛情與婚姻的,一開始可能摻和了「麵包」(財富條件),但它持續不了。這對夫妻的離婚消息重點,只突顯了多數人金錢觀的偏差。首富!離婚!錢!閲讀者被驅動,錢取代了性衝動,它是當代人的荷爾蒙。
於是相處一生的夫妻,或是半生的伴侶,離婚時只剩下一個議題:財產爭奪戰,而且鬧上法庭。
我對Bill Gates有興趣的反而是這段時間他在閱讀什麼?以他和妻子的長久信賴,離婚應該是一個促膝長談的過程,或者雙方試著溝通、改變對方,終而放棄(我不喜歡用失敗兩個字,他們可能未來仍然是好友,只是彼此放下了夫妻關係,那是放手,是改變,而不是失敗。)
對酷愛閱讀的Bill Gates,此時他選擇的閲讀,格外特別。一般人可能是療癒之書,Bill Gates?
他沒有讓我失望。他選擇一本大歷史中描述二戰期間英國民衆天天躲防空洞的細述書籍,那是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悲劇,也是更具備情感的歷史,另一個視角。
他也選擇了討論當代快速發展經濟(Good Economy)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特別是貧富差距。
他離開自己當下的心情,或者痛,眼光走到遠方。或是過往,或是當代的難題。
畢竟人不是為成全一樁成功的婚姻而誕生,何況Bill Gates。
以下是他2020年12月19日推薦的書籍:
1)《The New Jim Crow: Mass Incarceration in the Age of Colorblindness》
By Michelle Alexander |
比爾·蓋茲:與許多白人一樣,近幾個月來,我一直嚐試加深自己對系統性種族主義的理解。亞歷山大的這本書提供了一個令人眼界大開的視角,用來看待我們的刑事司法體系,如何不公地對待有色人種群體——尤其是黑人群體。
2)《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
By David Epstein |
比爾·蓋茲:在看了愛潑斯坦 2014 年精彩 TED 演講後,我開始關注他的工作。在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中,他指出雖然世界似乎需要越來越多的專業化(例如在你的職場上),但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更多「起步時涉獵廣泛,並在進步中擁抱不同經驗和觀點」的人。
他舉的例子從費德勒到達爾文,再到冷戰時期的蘇聯問題專家。我認為他的想法甚至可以解釋一部分微軟的成功,因為我們僱用兼具領域內和跨領域知識的人才。如果你是一名通才,感覺被周圍專才型同事掩蓋了光芒,這本書就是為你寫的。
3)《The Splendid and the Vile: A Saga of Churchill, Family, and Defiance During the Blitz》 |《輝煌與邪惡:閃電戰期間邱吉爾、家人與反抗的傳奇》
By Erik Larson |
比爾·蓋茲:有時,歷史書使人產生的代入感要比作者想象的更加強烈。這本書對 1940 和 1941 年的精彩記敘就是這樣的例子,當時德國試圖用轟炸讓英國人屈服,這使得後者幾乎每一夜都要擠在地下室和地鐵站裡。他們感受到的恐懼和焦慮似曾相識——但比我們在新冠疫情中經歷的要嚴重得多。
拉森令你生動地感受到,在這個可怕時期,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樣的。他還出色地描寫了一些帶領人民度過危機的英國領導人,包括邱吉爾和他親近的顧問們。這本書的記敘範圍十分狹窄,以至於不足以成為你閱讀的關於二戰的唯一書籍,卻是對關於那段悲慘歲月的文學作品的極大補充。
4)《The Spy and the Traitor: The Greatest Espionage Story of the Cold War》|《間諜與叛徒:冷戰時期最偉大的間諜故事》
By Ben Macintyre |
比爾·蓋茲:這個非虛構故事主要描寫了兩個人:成為英國雙重間諜的克格勃特工奧列格·戈德爾維斯基,以及可能出賣了他的美國叛變者奧爾德里奇·艾姆斯。麥金泰爾重新講述了他們的故事,不僅引述了西方的內容來源(包括戈德爾維斯基自己),而且也站在了俄羅斯的角度。它的精彩程度與我最喜歡的諜戰小說不相上下。
5)《Breath from Salt: A Deadly Genetic Disease, a New Era in Science, and the Patients and Families Who Changed Medicine》|《從鹽來的呼吸:致命的遺傳性疾病、科學新時代、以及改變醫學的病人和家庭》
By Bijal P. Trivedi |
比爾·茲:這本書實在令人振奮。它記錄了一項傑出科學創新的故事,講述這項創新如何改善了幾乎所有囊腫性纖維化病人及其家屬的生活。這個故事對我尤其具有意義,因為我認識一些家庭,他們已經從書里描寫的新藥獲益。隨著生物醫學奇跡從實驗室以更快的速度誕生,我想我們將在未來幾年見到更多這樣的書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