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職中找回自己
小三最近進入學步期,也逐漸開始準備牙牙學語。小女兒的出生,對於有著兩個大孩子的我,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感受。嫩嬰的可愛,常常讓我回想起兩個大孩子一歲、兩歲時,也曾經被我這樣抱在懷裡哄著,但心境上卻有很大的差異。
我雖然不是婦產科醫師,但是自己當過母親就會知道,剛開始當媽媽的時候,總是想要用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想要做一個「好母親」的念頭,讓許多媽媽很容易兢兢業業去看待自己的母職,深怕一點點沒有做好,就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甚至影響了孩子的未來。
很多媽媽即使疲憊不堪,仍然堅持要全母乳,夜裡擠奶、上班擠奶,要不要辭職自己照顧?要找保母要怎麼找?副食品菜單要怎麼調配?成長曲線有沒有穩定發展?......我們的步伐小心翼翼,只希望讓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照顧。
但越是小心翼翼,就越容易患得患失。
許多媽媽會不自覺把孩子的成長,變成自己的責任,這種情況下,也很容易無意間把社會對孩子的各種評比,當作自己的業績。令人嘆息的是,不僅母親們容易用高標準要求自己,我們的社會也常常用外在的標準,來評價一個母親。於是,從幼兒時期的成長曲線,食量作息,乃至大一點之後的成績,和出社會後的成就,彷彿都變成檢視母親是否盡責的標準。
要滿足每一個自我期待與社會期待,母親們一肩扛起的,是多麼大的疲倦、多麼大的壓力呢?
這也是我在生下小女兒之後,心態上最明顯的突破——用一顆輕鬆、愉快的心,去享受作為母親的這個身份。
第三胎從懷孕到生產,我都慢慢學習,怎麼把「自己」拿回來。這個找回自己的歷程,並不是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而是從「過度努力的母親」這個角色中,重新取得自我與母職之間的平衡。
我除了是孩子的母親,我也是一個有夢想的女人;我有拓展中的事業,我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有些育兒相關的事情,我開始學會放鬆,盡力做到自己能做的,並且專注在每一個可以陪伴孩子的時間。那些真的難以負荷的部分,那些過度苛求自我的部分,一旦覺察到了,我就練習「放手」。
我可以牽孩子練習走路,但無法確保她不會跌倒。
我可以為孩子準備適合的食物,但無法確保她每餐胃口都好。
我可以陪著孩子複習課業,但無法保證他的成績與排名。
我可以陪著孩子探索自己,但無法為他選擇生命的道路。
享受當下,但不去期望未來;盡力而為,但不去要求成果。
如此一來,我們就不容易被那些,社會所謂的「好媽媽」形象給綁架,更不容易把孩子當作實踐我們理想的工具。
這幾年來,看到新聞報導上,許多年輕的學子,為了滿足家長的期待,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科系,輕則休學、退學,重則選擇輕生。許多悲傷的故事,都是一環扣著一環而來,從母親的自我期許,從社會的外在標準,從各種各樣的競爭與比較......我們一方面扼殺了自己夢想,同時也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的想像。
我自己親身走過一遭,更能夠理解,在母職中找回自己的不容易。但也因為理解,所以更希望能把這份心情傳遞給,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做妳能做的吧!希望我們能夠從外在的標準中解放自己,好好享受身為母親這件事,陪伴孩子找到屬於他的人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知大家會怎樣形容自己跟子女的關係?是溫馨和諧,像朋友一樣?還是「火星撞地球」,成日嘈交?但相信沒有人會像美國心理學家Judith Rich Harris,將小朋友和父母的關係比喻為獄卒跟犯人。 大家或者會覺得「有無搞錯,拎獄卒同父母比」,但如果先聽聽Judith的解釋,就會知道這個比喻有助我們了...
自我形象幼兒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成人的魔咒】 #不知不覺替孩子貼標籤
日前好友跟我聊到,擔心孩子上學後沒有被妥善照顧,畢竟0-3歲都是他手把手帶大的,焦慮老師沒有辦法太細膩的對待他,哭很慘怎麼辦?
「孩子第一次離開自己,真的會蠻擔心的,畢竟我們是最了解孩子的那個人,那你做了什麼來幫助孩子呢?」我好奇的問。
『我的孩子只吃高麗菜,不吃紅蘿蔔跟深綠色蔬菜、白飯只吃半碗吃太多容易吐,跌倒的時候要馬上抱他安慰,就不會哭得那麼傷心、午睡的時候一定要拿著被子標籤才睡的著,喜歡被抓背背等等等,我把孩子的痛點洋洋灑灑的寫下來了!我想老師就會很好上手』好友認真的說。
我跟好友分享好好第一天上學的狀況。
「我非常擔心老師不允許好好帶安撫物上學,好好有可能做得到嗎?他可是難過就需要小被子,睡覺時一定要摸標籤,上車時發現忘了帶被子,我們會馬上掉頭回家拿。」
「試圖溝通兩次老師都是溫柔堅定的告訴我,上課時不用帶安撫物喔(微笑)
甚至連讓我放在置物櫃都不肯,要求不許帶進學校!
最後我只好配合老師,提早預告好好上學不帶被子,下車時請他跟被被掰掰。」
說也奇怪,我原以為好好會跟我在車上拉扯,卻很果斷的放下被被說掰掰呢。
好友驚訝的問『那好好上課或是午睡有哭嗎,你有在外面準備隨時送被子進去嗎?』
「當然有啊,我也只是普通的媽咪,那條小被子在我家裡真的對好好很重要」我忍不住大笑。
「送好好入校門後,我還特別告訴學校,我就在附近的咖啡廳工作喔~如果有任何狀況請打電話通知我,我會馬上抵達學校,安撫被我隨身攜帶!請不要擔心打擾我務必打給我」
結果我等啊等,學校沒有來電話,放學的好好笑瞇瞇的絲毫沒有委屈的影子,老師告訴我好好完全沒有找小被子。
🌟那一剎那,我發現了!
原來是我不知不覺的替孩子貼上標籤「好好沒有被子不行」成為好好跟我之間的「緊箍咒」
就像孫悟空戴著緊箍,其他人都沒辦法讓咒語生效,僅有唐僧能使出咒語控制孫悟空的言行。
💡到底是好好不能沒有被子,還是我讓好好認為自己不能沒有被子呢?
📌法國心理學家雅克·拉岡提出的「鏡像理論」支持這個論述!
幼兒心理活動是有層次的,先有感覺活動而後理性活動,最後是想像力活動。幼兒對自我形象的形成,起初是從視覺上的感覺與知識獲得。最後,真正的自我是在鏡中的虛像中產生認同而後形成。
而「鏡像理論」中鏡子隱喻成人對待孩子的態度。
孩子是很敏銳的觀察者,擅長透過察言觀色去理解自己要表現出什麼模樣。
無論是成人對他的態度,或是那些不經意的言語,來堆疊出來 #原來我就是這樣的人 形成自己的影像!
說到這裡,我的朋友點點頭,收起孩子十萬為什麼清單,打算讓幼兒園老師親自去了解孩子。
💡你呢?有準備好清單讓老師還不認識孩子之前,透過你的印象先了解孩子嗎?
🔸我想,面對幼兒園的預備,我們能做的是參考幼兒園的自主程度,作息,規矩,讓孩子在家裡預先練習,掌握流程,減少上學時的挫折感,專心的面對獨立的一大步。
以上,共勉之~
讓我們動動神奇魔法,告訴自己去去標籤走,多一點觀察,少一點預設立場,讓孩子告訴你,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吧✨
🔸不要替孩子貼標籤,但是家裡的物品可是很需要標籤機呢!藍芽款跟美妝機同步團購:https://reurl.cc/eEY9jK
🔸輕盈多一點綠拿鐵:https://pse.is/3m3d2g
🔸Trixie輕便可機洗後背包:https://pse.is/3k99em
🔸主動式防護去去病毒走:https://pse.is/3lz7v6
🔸Irobot掃地/拖地機器人王者:https://reurl.cc/ZG3RQ3
🔸日本食品團:https://reurl.cc/MA5YZ4
🔸康軒在蒙芽: https://gbf.tw/35hxy
📹跟大V讀康軒聊教養:https://fb.watch/7dbxTIpjB5/
✨康軒好朋友Kidsread點讀筆跟基本配件,需要的夥伴私訊蒙芽助理協助!
#好亮育兒日誌
#大V聊教養
#上學
自我形象幼兒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星星的孩子」: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自閉症是天生的嗎?而我們身邊又有多少這樣的孩子呢?這幾年在許多社會事件報導中,常見自閉症與案件的關鍵字連結,有時候傳播媒體中的自閉症樣貌,未必是真實的,我們不應該輕易推論或標籤化這些行為。
近年來自閉症有機會透過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媒體版面中,傳播媒體如何塑造自閉症的形象,大大影響了自閉症的社會印象。在許多社會事件報導中,也有機會看見自閉症與殺人犯、死刑犯、變態等社會新聞連結,最讓人擔心的,是過度簡化的資訊使得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產生偏差的刻板印象。
■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自閉症只是一個人的部分特質,自閉症並不等於偏差或犯罪。即使自閉症是天生的,但後天環境的教養與支持仍然是他們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看到媒體報導中出現自閉症時,請不要驟下判斷,避免直接將犯罪、殺人和自閉症劃上等號。
日前臺北一名媽媽推著雙人嬰兒車搭捷運,卻遭某名男子毆打她的二歲兒子,她見狀大喊「你打他幹嘛啦!」並回打那名男子頭部。這起事件引起社會重視,由於那名男子患有自閉症,因此網路上出現一些貶抑自閉症的言詞,標籤化自閉症孩子,甚至有人羞辱自閉症孩子。
在這起捷運毆打兒童事件後,有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淚訴另一個有自閉症孩子的朋友竟被親戚諷刺說:「你家自閉症小孩要管好,最好出門都不要放他單獨一個人,免得哪天無法控制情緒,跟新聞中那個捷運打人的一樣,聽說他跟你兒子一樣是神經病,其實政府應該設一個院所,把你兒子那種病的都關起來治療,好了才能放出去,不然放出來到處跑,哪天又無法控制情緒打死人,家裡可丟不起那個臉。」這番說法讓自閉症孩子的媽媽心碎,也讓發文的媽媽想怒吼:「誰希望自己小孩是自閉症?他們不是神經病,他們是中樞神經受損。」[1]
■「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也稱為「泛自閉症障礙」,主因是因為症狀多元,不同的病人症狀也會有所差距,因「自閉症」有汙名化之慮,所以醫界目前更常使用「泛自閉症障礙」一詞。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大部分在幼兒時期就會出現症狀,有些人會將自閉症稱為「星星的孩子」,不論是溝通方式,或是某些重複、固執的行為,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自閉症孩童通常會有幾個特點,像是與他人相處困難、難以理解社交暗示(臉部表情、講話語調、身體動作等),甚至常常情緒不佳、無法自己照顧自己。自閉症孩童的治療需要依賴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幫助他們正常發展、並調整不適當的行為,且協助孩童發展個人的興趣。早期發現、治療、復健以及跟教育體系密切合作,才能幫助孩子得到最大改善[2]。
■自閉症種類
►「廣泛性自閉症」
自閉症大部分在幼童階段開始,目前發現自閉症的幼童智商會略低於整體平均,自閉症又能分成「高功能型」以及「低功能型」,「低功能型」在接收以及表達語言上較差,甚至沒有口語表達能力,「高功能型」則相反。
►「亞斯伯格症」
亞斯伯格症的人語言發展大多是正常的,主要的障礙是在動作技能以及肌肉發展上,部分亞斯伯格的人在智商上甚至高於正常人。
►「廣泛性發展障礙」
這類型的人主要是在社交溝通、互動、重覆行為等各方面中缺少幾項顯著障礙,以致於不完全符合自閉症的診斷,又稱為非典型自閉症,某些高功能自閉症孩童能透過學習以及復健可以改善症狀,甚至使症狀消失,也算是廣泛性發展障礙的一種。[3]
■「另類星兒」:亞斯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醫師為維也納的小兒科醫師,但他終生的研究興趣為藉由觀察來了解生命中隱含的定律。因為他對孩童的情緒發展的興趣及仔細觀察的成果,自1944年以來即逐漸報導一些與自閉症類似(具有社交技巧及溝通障礙)又相異(不同的人格特質及較優的認知能力)的亞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醫師在1944年首次報告四位具有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deficit)困難的男孩,並稱之為自閉性精神病態 (autistic psychopathy)。亞斯伯格醫師在這一方面的觀點,與首位報告自閉症的Kanner醫師一樣,採用了Bleuler大師"autism"的來強調這些個案的強烈自我中心 (egocentrism)及關閉與外界的一切溝通的特質。
雖然亞斯伯格醫師在50年前即提出亞斯伯格症候群,然而一直到1994年,第四版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IV及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承認亞斯伯格症候群後,相關的研究才逐漸增加[4]。
■亞斯格症候群
臺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在五十三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童年時期的他和同學無法相處,也常因聽不懂老師的指令而不快樂,喜歡畫畫的他,於是將畫畫當作人生的出口。在他五十多歲確診後,他開始對於過去種種釋懷,原諒自己和他人不同。
日本歌手米津玄師特殊的名字也讓他在求學時期遭同儕欺負。後來他二十歲時,被醫生診斷出患有高功能自閉症,是一種智商中等或較高,自閉傾向不明顯,但是語言表達、人際互動能力有障礙的自閉症。米津玄師也曾在訪談中說,「在此之前,只覺得自己是個來路不明的怪物,被鄭重告知病名後,便坦然接受了。」
而臺北市長柯文哲和太太也多次在公開場合指出,柯文哲罹患自閉症(亞斯伯格症),以致他在公開場合有不得體的發言與行為表現[5]。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妻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任陳佩琪回憶起,兒子小學數學考試的題目是:「媽媽走路送小明上學,請問媽媽走了幾公里?」正確答案是:家裡到學校的距離乘以2,因為媽媽必須來回。結果我兒子卡住了,因為他想到,我媽媽要去上班,她沒有回家(亞斯伯格的人無法理解抽象概念的描述)。
陳佩琪,講到家裡兩個大小亞斯,信手拈來都是笑話,但幽默背後,不敢想像裡頭堆疊了多少挫敗、孤獨、壓力、擔憂。
柯文哲在一封寫給兒子的信也提到,「如果有什麼要告訴你的,只有告訴你要謝謝媽媽。雖然我是你成長過程中缺席的父親,還好你媽媽的加倍付出而彌補過去了,真險!」這是一個難以傳達情感的亞斯父親的浪漫,像盞溫暖的燭火,在暗夜裡閃閃發光。[6]
■「擁抱多元,尊重差異」:醫嘆:社會污名害了孩子!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黃玉書不捨的表示,台灣社會對自閉症仍有污名化,事實上,自閉症最大特徵就是「自己躲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愛跟人互動,很自我、很乖,呼籲不要二度傷害他們。
根據統計,國內自閉症患者中,約有70%屬於智商較差的中、重度患者,黃玉書指出,不少孩子都是經過復健、訓練,克服重重困難,才可能獨自出門、搭車,真有困難,也會主動向旁人求救,民眾遇到時,應該親切伸出援手,拉他一把而非恐懼他。
另有2成左右的患者,屬於智商很高、甚至在某些領域有特殊專才的輕度高功能自閉症,外表完全與常人無異,這些高功能自閉症患者,不乏醫師、科學家等高成就者,在國內還有不少擔任電腦工程師,只喜歡跟電腦互動。
自閉症的孩子,絕對不會主動傷人!黃玉書說,跟任何人都一樣,除非他們遭受外界攻擊,否則自閉症孩子很安全、很乖,不會攻擊人[7]。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 親子天下 )「管好你家自閉兒,別放出來亂打人?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619
∎[2] 康健雜誌-康健知識庫【自閉症】:https://kb.commonhealth.com.tw/library/367.html#data-2-collapse
∎[3] ( 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 )「自閉症分類」:http://www.tpaa.org.tw/OnePage.aspx?tid=136
∎[4]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另類星兒----- 亞斯伯格症候群(兒童心智科 張學岑醫師)」: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60/E_CHL(ASPER).htm
∎[5] (親子天下)「管好你家自閉兒,別放出來亂打人?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619
∎[6] ( 康健雜誌 )「陳佩琪談家中大小亞斯伯格:柯文哲這樣安慰我」: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8312
∎[7] ( Anue鉅亨網財經新聞)「自閉兒被當狂魔 醫嘆:社會污名害了孩子!」:https://news.cnyes.com/news/id/1075280
➤➤照片
∎「從雨人到柯P─家中寶貝是「星星的孩子」自閉症患者嗎?」:https://www.grandmasbear.com.tw/2017/12/28/grandmasbear-and-grace-column-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精神疾病汙名化 #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 #泛自閉症障礙 #廣泛性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 #廣泛性發展障礙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自我形象幼兒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不知大家會怎樣形容自己跟子女的關係?是溫馨和諧,像朋友一樣?還是「火星撞地球」,成日嘈交?但相信沒有人會像美國心理學家Judith Rich Harris,將小朋友和父母的關係比喻為獄卒跟犯人。
大家或者會覺得「有無搞錯,拎獄卒同父母比」,但如果先聽聽Judith的解釋,就會知道這個比喻有助我們了解小朋友對父母和朋友,為可會有兩個不同的模樣!
根據Judith的說法,在監獄中,犯人必須服從獄卒的指令,自然會想辦法跟獄卒搞好關係,否則就不會有好日子過了。這樣的關係和親子間的傳統角力有些相似,子女聽父母話,可以免卻很多「籐條炆豬肉」。
不過,犯人要在監獄生存,不單要守獄卒所定下的規則,還要跟從犯人間的潛規則,一旦違反了,其他犯人就會嘲笑、杯葛、甚至攻擊他。對犯人來說,無論自己跟獄卒的關係多和諧,獄卒始終是獄卒,自己就怎樣都是犯人而已。兩個群體的界線非常清晰,所以犯人的目標從來都不是要做一個成功的獄卒,而是要融入犯人的圈子。
把同一邏輯套入親子關係中,對小朋友來說,大人同樣是非我族類,他們想親子關係好,但不需要成為一個「大人」,反而怎樣能夠融入朋輩的群體,才是孩子們最在意的事。
也因為這個推論,Judith認為影響孩子最深的,就是他們認為自己屬於一個怎樣的群體…
參考資料
Harris, J. R. (1998). 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New York: Free Press.
自我形象幼兒 在 認識嬰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玩鏡子,認自己在八個月以前 ... 的推薦與評價
認識嬰 幼兒自我 概念的發展~玩鏡子,認自己在八個月以前,寶寶其實仍不會分辨鏡子裡的影像和實體間有什麼不同到了十個月左右,寶寶就會知道在鏡子裡看 ... ... <看更多>
自我形象幼兒 在 陪伴聽損孩子成長|早期療育|羅傑斯人本主義|米德社會自我 ... 的推薦與評價
聽損嬰 幼兒 的 自我 概念與自尊,與社會適應及心理健康有關?為什麼心理學家與神經科學家這麼說?而教養聽損孩子的我們又可以怎麼做?12/16下午2:00, ... ... <看更多>
自我形象幼兒 在 聽損嬰幼兒的自我概念/自尊? - 聽覺健康基金會 的推薦與評價
而我們又可以送給孩子什麼祝福? 聽損嬰幼兒的自我概念與自尊,與社會適應及心理健康有關? 為什麼心理學家與神經科學家這麼說?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