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俯拾皆是故事,暑假,跟孩子一起《看故事學寫作》】
這套書有兩冊,第一冊提示23個寫作靈感,教你如何打破束縛、解放思考!
其實,人人看似平凡的日常都有故事,只是你有沒有覺知到那些是可以寫下來感動自己、觸動他人的故事;許多孩子只是缺了一點覺知,缺了一些自信大膽揮灑、告訴自己”我想寫下來!”,"我可以寫下來!"
生活中種種喜怒哀樂、都是線索。只要生活有感,寫作不可能沒有溫度,這些生活中小小蛛絲馬跡的感覺,就是寫作的靈感。
一個小小的線頭,端看你怎麼拉動,拉對了方向,就能啟動原本就存在於人人內心深處的磅礡豐沛情感。
靈感到底是什麼?它們在哪裡?請來看《看故事學寫作》第一冊(靈感篇),一起找到它們。
除了靈感,當然還要搭配技巧,《看故事學寫作》第二冊則提供了24個寫作技巧,讓靈感能突破框架,而用更好的創意包裝呈現出來。
寫作,不僅僅只需要感性的溫度,更需要不著痕跡的設計感、更引人入勝的鋪陳架構技巧,才不枉生命中這些真實發生過的動人歷程。
我想,就用寫作大師〈蔡淇華〉老師和閱讀寫作高手老師〈林怡辰〉的推薦序,來呈現這兩本書的精華內涵。
暑假,這套書值得中高年級以上親子一起悅心學習。
.................................................................
★林怡辰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
讀到這本《看故事,學寫作1—靈感篇》,我不禁眼睛一亮!
一直以來,常常被許多老師或家長請求推薦寫作書,但這點其實很困擾我。對我來說,寫作是種思考,在指導寫作的過程,是寫作者在心中不斷的和自己對話,將思考的軸線一點一滴的記錄下來。如果需要指導,實在很需要指導者和寫作者不斷的交會討論,依據學習者的需求、興趣、想法、提問、回答,作個別化的回應和指導,實在很難從一些類似造樣造句式的練習本中,全然解決所有寫作困難。
而這本《看故事,學寫作1—靈感篇》,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從一個吸引孩子的故事入手:六年級女孩,寫也不出來、無法下筆,在心中對於寫作有著濃濃的抗拒和害怕,在一次次的故事軸線中開展,一點一滴的溶化內心的恐懼,看見自己害怕和掙扎,發現自己的獨一無二,不須和他人比較,將心中思考化成文字流瀉,抒發自己心中的點滴、用文字交流情感,原來,這麼簡單。
「靈感篇」從自由書寫開始。我最喜歡從好好生活開始,生活中不是沒有美麗,而是缺少看見的目光。每個孩子心中都有特別的寶藏,缺乏的,往往是看見和把寶藏寫下來的勇氣。從勇於寫下爛作文開始、書中找尋材料的閱讀心得、看見平凡中的不平凡、季節感受、花市等,打開探索的感官,啟迪接收的靈魂,生活中,處處是文章。
整本「靈感篇」一共有二十三節課,還有畫面感、思考力、字句詞彙的文字力量等,跟著故事主角一次次的體驗、學習、探索,彷彿也跟著突破、思考、前進、安心。
過程中,不說教、沒有標準答案,有的是故事及主角在面對寫作時的內心獨語,一而再再而三的,跟著主角的思緒,把腦中空白的畫面轉為抓住漂浮的靈感。也會遇到瓶頸,但書中在過程中說明、舉例、對比,甚至在讀故事過程中,不自覺讀完許多形容詞和思考脈絡,都是這本書和一般寫作書不一樣的地方,可見作者的巧思。就彷彿有位了解孩子的老師,正在對面輕輕和你聊著,說著故事,談笑中,靈感紛紛飛來。
每課之後,還有「牛刀小試」。在前面老師作足示範、引爆想像思考、給足信心、吊盡胃口後,小讀者們已經忍耐不住想要自己動筆試試。不管真正書寫,還是說說想想,都可。最後再參照「請你跟我這樣做」的貼心提醒和重點回顧,參與思考的寫作書,有了小讀者的真正練習,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完成。
內容,不落俗套;引導方式,創意無限;跟著思考寫作,有趣好玩有成效。對了,更棒的是,這本書還有「技巧篇」,年齡層是中學生,由第一本的創意寫作銜接到考試作文,並且導入文學性的表達與自我探索,非常全面且實用。
很開心遇見這本書,讓我面對師長推薦需求時,《看故事,學寫作》是害怕寫作孩子的第一選擇,在此誠心推薦!
.................................................................................................
蔡淇華 老師 推薦序
(充滿蟬鳴、風聲、對話、與故事的作文寶典)
你的孩子是否有小時候作文還不錯,作文變成考試後,就愈寫愈差的問題?或是作文時好時壞,有的題目剛好有靈感,有的題目完全不知如何下筆?還是容易偏題,看不懂題目,寫了半天還沒寫到重點?
如果有上述寫作的困難,沒關係,現在有李崇建與張佳詩合著的《看故事,學寫作2--技巧篇》,可以讓以上問題迎刃而解。這本書教導學生如何從「審題」到「選材」,一步步跟著引導練習,掌握寫作技巧。
例如在上一本「靈感篇」,「讓畫面定格」這一課,教你如何「再靠近一點」、「為文章進行3D改造」,最後「讓畫面說話」;又例如在這一本「技巧篇」裡,「因題制宜的審題練習」這一課,教你從「面對挫折(歷程)」、「戰勝挫折(行動)」、「挫折,使我成長(收穫)」、以及「名為「挫折」的朋友(定義)」等四個面向發散思考,以蒐集素材,最後一定可以整理出一篇好文。
還有聯考最常出的「雙軌式命題」,由兩個獨立詞語組成題目,如「失去與擁有」、「快與慢」、「成功與失敗」、「寬與深」、「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等兩個概念的題目,這本書也會教你從「對立」、「並重」、「兩者互為因果」等要素連結。教作文,更教生命思考。
這本書用三個青少年的生命故事串起專欄文章,希望藉由故事的渲染力,能開發寫作書的不同面向。角色的原型,其實是佳詩老師自己。佳詩老師在寫書的過程裡不斷回溯、探索,試著穿越時空把過去的缺口帶到未來,成為微光,分享給更多青少年讀者。
佳詩老師是說故事教作文的高手,崇建老師更是最厲害的說書人。現在兩人連璧出書,真是所有孩子的福音。
推薦大家入手這一本作文寶典,不僅可以充當教學參考,更可讓孩子讀完後,作文紙不再一片空白的,而是充滿蟬鳴、風聲、對話,與有趣故事的大作!
【書訊】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342?loc=P_0001_004
金石堂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8593503448?zone=book&lid=search&actid=WISE&kw=%E7%9C%8B%E6%95%85%E4%BA%8B%E5%AD%B8%E5%AF%AB%E4%BD%9C&pi=0
讀冊TAAZE
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937487.html
MOMO購物網
https://www.momoshop.com.tw/goods/GoodsDetail.jsp?i_code=8939320&Area=search&mdiv=403&oid=1_1&cid=index&kw=%E7%9C%8B%E6%95%85%E4%BA%8B%E5%AD%B8%E5%AF%AB%E4%BD%9C
自我提問的力量momo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學習:承擔與接納】
🔥MOMO《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75折限定https://reurl.cc/3NNM10
昨天文化部宣布今年的書展,因應疫情的關係,確定取消了。
連著兩年,我都在年底出版新書。連著兩年,新書都被安排了書展的座談。當然,也連著兩年,書展因為疫情,而被迫無奈的宣布取消。
若說聽到消息時,有些無奈,倒不如是心疼,心疼那些勞苦準備書展的所有工作人員們。
因為以前從事出版,每年的書展就是出版業的盛事,早在半年多前就會開始規劃展場的設計的設計藍圖,從零到有,一步步建立書展的熱內與氣勢。所以當聽到書展今年停辦時,我想到的是,多少個出版業的無力的臉,以及產業的損耗。
然而這些損耗,是為了建立一個安全的環境,因為再多的無奈與惋惜,都遠遠比不上生命安全。
這個信念,也是我在經營家庭、養育孩子的信念。
再多的損失,都乃身外之外,只要生命健在,孩子安全,一切都值得了。
我在新書《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首次提出「承擔」的觀點,並且將之運用在親師溝通的場景中,提出「養成對戒」的工具,而「成」意指「承擔」。
在許多場合,我都會提起「承擔」,那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可以承擔的重量,孩子也是如此。
養育孩子的過程,我會視孩子的成長歷程,適時的將責任還給孩子,從最日常所需「洗澡」、「吃飯」、「刷牙」開始一步步放手,到「上學」、「讀書」、「寫作業」、「考試」等等,依次讓孩子去為自己負責。
台北場新書分享會上,一位母親提問面對霸凌,父母該在什麼時候介入。
我的答案是:因人而異。
脆弱而敏感的孩子,我會選擇立刻介入,藉由我的示範,讓孩子學習保護自己的方法。
強悍有韌性的孩子,我會選擇觀望,並且在觀望中,與孩子有密切的連結,詢問孩子是否需要我的協助,藉此來判斷我介入的時間點,以及介入方式。
分享會當天,來了一位特別的朋友,是位女性心理師,名為陳雪如。她以自己獨特的身份與敏銳的見解,詮釋了當天我的價值判斷。
過去工作關係,我與女性的心理師多有來往,如趙安安、胡美齡,以及完形大師曹中瑋,以及我的老師成蒂,他們身上都散發著各自的優雅從容與寧靜。他們在寧靜中,細細的覺察環境與自己的變化,是我深深喜歡與佩服。雪如亦是如此。
我不認識雪如,但分享會後,她走向我,與我說了些話,我便能感覺她的敏銳與自信。
我很喜歡雪如心理師在分享會後寫下的分享,透露著她對事物到位的觀點,喜歡她文章的朋友,可以前往她的粉專追蹤。#陳雪如心理師粉專 https://reurl.cc/0DDbYl
新書分享會當天沒辦法出席前來的朋友,今天下午4:00,我在momo有直播,歡迎透過直播學習。
直播的表定時間是1小時,但我猜也許每個人都忙,看直播的人數不多,所以各家直播的時間都限縮為40-50分鐘。往常透過這個平台看直播的朋友其實頗多,我很希望為大家爭取直播一小時,但得看收看人數,今天能撥空看直播粉友,留言告訴我你們會來,若觀看時分享給朋友,在書展取消的同時,也不失為一種形式的陪伴~
底下是陳雪如心理師在座談當天寫下的分享,與大家分享.
《#Ashley說書系列-#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我的伴侶在學生時代,是那種被老師討厭的學生。因為他上課愛講話、調皮。
依照我心理師的判斷,他有點過動中的注意力不集中,要安靜專心的上好上滿,對他而言是有困難的。
但那時代的老師不會知道。所以很討厭他。可奇怪的是,他沒有因為被老師討厭、被同學欺負,而產生心理問題。
他的學生時代充滿快樂的記憶。
我一直很不解。
照理說他這樣被老師同學霸凌的孩子,應當要在學生時期過得不快樂啊!
所以,是否被霸凌本身,並不見得是問題。但差異到底在哪?為什麼有些人被霸凌很痛苦,有些人好像無關痛癢?
我去了 #李儀婷 老師的新書分享會《#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我才恍然大悟。
儀婷老師在講座中提到,她有兩個女兒,個性迥異。
一位女兒比較敏感,另一位性格比較大而化之。當遇到一樣的問題,兩個女兒需要的介入處理不一樣。
例如同樣都是孩子跟導師之間的衝突,如果是個性敏銳的大女兒,身為媽媽的她知道,大女兒會需要媽媽的介入,當保護的屏障,撐起安全感的空間。
但個性大而化之的二女兒,則是拜託媽媽不要介入,她自己可以搞定!
所以,教養沒有一套標準。事件本身也不是問題。即便同樣發生霸凌事件,每個孩子需要父母給予的協助是不一樣的。
從儀婷老師分享的案例中,我看到了 #尊重 與 #連結。這也是我即將出版的青少年教養書中,非常重視的概念。
「#尊重」是根據孩子的需求,來做介入。而不是成人的需要。
例如家長覺得老師或同學不該那樣對待自己孩子,所以用自己的方式介入,但這方式或許不是孩子需要的幫忙。
我從儀婷老師的書中看到,她為孩子做介入之前,會詢問孩子的意願,核對孩子的需求,才做出相對應的介入。
「#連結」則是在日常互動中,不斷認識理解孩子,當孩子發生問題的時候,願意信任家長、找家長求助。
連結在親子之間特別不容易做到,因為是最熟悉的人,所以不會刻意花心力認識、經營關係,日子過著過著,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孩子開口嘗試跟家長求助時,家長漏接球,用指責、命令的方式給予引導,卻讓孩子選擇逐漸疏離,失去信任與連結。
我在諮商中,看到很多家長,為了孩子不要變壞,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卻失去了跟孩子之間的「連結」。
但我一直認為,跟家長有聯結的孩子,才不會變壞。
孩子在人生迷惘的時候,至少知道可以找家長傾訴,有個成人指引自己。即便孩子或許最後做出的選擇跟家長不同,但孩子知道,無論做怎樣的選擇,父母都愛他/她,都有人陪伴理解自己,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會長出對自己的信任,勇於選擇,並敢於負責。
負責的孩子,不會故意做出爛選擇找自己麻煩。將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父母需要的,是支持與陪伴孩子,讓孩子長出自我力量。
至於該如何「尊重」與「連結」,這是心法,不好學。但學習最快的途徑就是模仿。儀婷老師的新書中有很多她跟孩子之間的相處案例,我一邊看書,不知不覺就用書中老師的回話方式,改變跟我身旁的人互動回應,透過閱讀,浸泡在好的溝通模組中,自然就可以改善舊有且無效的應對方式。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新書直播:
① 1/21momo:下午4:00~5:00
② 1/22李儀婷VS.陳品皓:晚上8:00~9:00
♥新書座談:
① 3/7高雄誠品大遠百 https://reurl.cc/7y9NG9
② 3/13 台中金石堂秀泰站前店 https://reurl.cc/6yVM6V
🔥 MOMO《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75折限定https://reurl.cc/3NNM10
🔥 2021年3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bRDa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