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師長看過來 ]
隨著暑假的來臨,第二波疫情的升溫,您是否有留意家中或鄰人的孩子的變化呢?
以下文章是我針對暗網的藍鯨遊戲,做出初步的解析。上個學期,也許是因為疫情的升溫,也許是其他因素。孩子在家中的頻率提升了,無聊感和好奇感也提升,有心人士更運用這些機會,設立陌生的群組,邀請孩子加入並且自我傷害。
.
若你是學生,也請注意,別被有心人士以英雄任務的緣由,實則誘導你成為世界上最無能的人,因為沒有人有資格左右你身而為人的價值。
倔強如你,你得積極奮力的繼續度過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當自己生活中的真英雄!
.
所以,無論你身在何方,你是這麼奮力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看見這篇文章,也請你好好看看,別因誘惑或好奇讓自己踏入險境,進而傷害自己。
另外,如果你曾不服氣這個世界待你不公,那請你試著反向去做更多更好的事,證明給大家,看讓他們知道他的想法是錯的
。
另外,基於遊戲機制的逆向操作,身為師長和家長的我們,除了多關懷孩子,教導孩子在網路上不暴露個資,不隨意假若陌生群組之外,也可以將藍鯨遊戲反向操作「設立50個生活中正向的小任務」。
早晨,是一個人最容易被暗示的時光,趁還睡醒模模糊糊時,被暗示出任務,讓孩子慢慢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記得任務得「短、小、可立即做」然後,給予一個明確的時間點,讓參與者去執行,回來回報。
例如:
day1.出門去向三個人說早安。
day2.八點多去搭公車,並讓座。
day3.到家附近,找到一位長輩,問他「吃飽沒、今天打算怎麼過」
day4.到附近公園,找到20個垃圾,並且丟到垃圾桶。
day5.到學校中,發現你右邊同學的三個優點,並寫在聯絡簿中。
...
一天一個任務,並且有人可以檢核和查詢。
之後,可以讓學生們分享:
「哪一些,是你從來沒做過的事?」
「做了之後感覺如何?」
「在做的過程,發生了甚麼很困窘的事,但你勇敢度過了」
「在做的過程中,發生了甚麼有趣的事?讓你很難忘。」
「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和長輩慰問的經驗,你怎麼做?」
「去公園撿垃圾的途中,發現大多是怎樣的垃圾,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
以上舉例老師們可以依照自己設定的任務作調整,建議"可以針對這些事件的討論,目標在"讓孩子從生活細節的點點滴滴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
讓他們知道好事,可以從生活實踐起。
.
而因為他們時見這50個小任務,老師也看見他們和一般人已經非常不同,有實踐力、勇氣、決心,和觀察的能力。肯定實踐者
「做了,才知道自己可以不一樣」
「做了,才發現這事這麼有價值的事」
.
文末附上文章連結,如果你也覺得受用,歡迎分享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6989-/?c=84
自我概念 舉例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FB答客問】「找回失去的童年」及「療癒童年創傷」
。
A、找回「失去的童年」
泛指該有的孩童天性與發展沒有經驗到,例如:玩耍、同儕、飲食、好奇、信任、被愛、依賴、安全感、冒險心…等涵蓋生理與心理層面的項目,多數較易發生在經濟困難與父母繁忙的家庭,孩子被迫要獨立早熟,成為小大人,成為勞力協助家裡,或懂得交際應酬替家裡打交道。當生活狀況穩定後,通常孩子也成年了,「那個失去的童年」也開始再次出現,呼喊著要補足沒有的童年經驗。簡單一點的比喻,以前家裡辛苦度日極少吃零食的孩子,在有經濟能力後,會有一陣子補償式的狂吃,補償期把經驗補足就好,就對零食失去興趣了。複雜一點是親密關係的依附,要把它補足比較抽象,也容易偏歪,此時若沒有自覺,專注面對這個人生事,靠運氣通常不會有好結果。
如何找回?
1.與孩子一起重回童年,重新成長一次。這是多數書籍提到的,有其道理,和你的孩子一起長大,加入過去你缺乏的部分。
2.靠自我覺察,整理自己的故事,研讀心理學相關書籍,把這些缺乏變成可以談論之物,可以執行之物,最後看怎麼安排生活讓自己再次體驗。這部分也可以求教心理諮商。
。
B、療癒「童年創傷」
創傷指更嚴重的情況,如缺乏基本需求吃喝穿住、親情親密的嚴重匱乏、親人意外死亡,更甚者來自性侵、家暴。創傷也可能來自家庭外。童年所受的創傷,超超嚴重者孩子當下就會崩潰,問題行為不斷,有些孩子則可以忍受,壓抑至成人期生活穩定後才浮現那個傷的影響(其實成長期都會浮現,仔細觀察他的故事都可以發現)。
以「信任」舉例說明,A指的是沒有經驗到,空白的,然人有發展潛力,要補其實很快。;B則指被破壞殆盡,後者再建立是有困難的,因為負面印象在先,要重建不是蓋上去而已,而是要先清除/彌補那些毀壞的,不再害怕。
嚴重童年創傷者甚至是產生「邊緣性人格」的前身。人格發展需要很多元素,失去童年是缺乏某些次要的,感覺不完整,但童年創傷卻是匱乏,全體不完整,沒有自我概念的核心,無法組織各類經驗。童年創傷者的生存是用社會角色與面具,初期都是必要的,後期則會感到虛空,因為主體不在。
如何療癒?這非常複雜,比較類似「重建」的經驗。底下僅提出重要概念。
1.要有理想的對照客體。簡單說,要有個類似理想父母的角色,存在深沉的親密關係,以「涵容」過去創傷後易咆哮攻擊的怒氣,最後則是生存技術的教導,學習如何那個受傷的我相處。通常這是心理治療的領域了,重建需要長期。
2.仍然要有自我覺察,這是培養主體性的開始,學習表達,再吸收那些表達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排出過去創傷的負面自責。
暫時先這樣淺談吧。
自我概念 舉例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FB答客問】「找回失去的童年」及「療癒童年創傷」
。
A、找回「失去的童年」
泛指該有的孩童天性與發展沒有經驗到,例如:玩耍、同儕、飲食、好奇、信任、被愛、依賴、安全感、冒險心…等涵蓋生理與心理層面的項目,多數較易發生在經濟困難與父母繁忙的家庭,孩子被迫要獨立早熟,成為小大人,成為勞力協助家裡,或懂得交際應酬替家裡打交道。當生活狀況穩定後,通常孩子也成年了,「那個失去的童年」也開始再次出現,呼喊著要補足沒有的童年經驗。簡單一點的比喻,以前家裡辛苦度日極少吃零食的孩子,在有經濟能力後,會有一陣子補償式的狂吃,補償期把經驗補足就好,就對零食失去興趣了。複雜一點是親密關係的依附,要把它補足比較抽象,也容易偏歪,此時若沒有自覺,專注面對這個人生事,靠運氣通常不會有好結果。
如何找回?
1.與孩子一起重回童年,重新成長一次。這是多數書籍提到的,有其道理,和你的孩子一起長大,加入過去你缺乏的部分。
2.靠自我覺察,整理自己的故事,研讀心理學相關書籍,把這些缺乏變成可以談論之物,可以執行之物,最後看怎麼安排生活讓自己再次體驗。這部分也可以求教心理諮商。
。
B、療癒「童年創傷」
創傷指更嚴重的情況,如缺乏基本需求吃喝穿住、親情親密的嚴重匱乏、親人意外死亡,更甚者來自性侵、家暴。創傷也可能來自家庭外。童年所受的創傷,超超嚴重者孩子當下就會崩潰,問題行為不斷,有些孩子則可以忍受,壓抑至成人期生活穩定後才浮現那個傷的影響(其實成長期都會浮現,仔細觀察他的故事都可以發現)。
以「信任」舉例說明,A指的是沒有經驗到,空白的,然人有發展潛力,要補其實很快。;B則指被破壞殆盡,後者再建立是有困難的,因為負面印象在先,要重建不是蓋上去而已,而是要先清除/彌補那些毀壞的,不再害怕。
嚴重童年創傷者甚至是產生「邊緣性人格」的前身。人格發展需要很多元素,失去童年是缺乏某些次要的,感覺不完整,但童年創傷卻是匱乏,全體不完整,沒有自我概念的核心,無法組織各類經驗。童年創傷者的生存是用社會角色與面具,初期都是必要的,後期則會感到虛空,因為主體不在。
如何療癒?這非常複雜,比較類似「重建」的經驗。底下僅提出重要概念。
1.要有理想的對照客體。簡單說,要有個類似理想父母的角色,存在深沉的親密關係,以「涵容」過去創傷後易咆哮攻擊的怒氣,最後則是生存技術的教導,學習如何那個受傷的我相處。通常這是心理治療的領域了,重建需要長期。
2.仍然要有自我覺察,這是培養主體性的開始,學習表達,再吸收那些表達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排出過去創傷的負面自責。
暫時先這樣淺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