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上這個課程,但不太瞭解這課程對我自己的人生會有多大幫助?」
——如果給他5千馬幣,他有沒有更好的運用方式?
——去交一個女友、投資賺更多錢、或找到更好的工作?
5千馬幣以上的,他都做不到。
曾經有中國學員討論:如果要用一筆錢買一個像老胡一樣的師父,你有沒有想過會用多少錢?
他們的結論是:一萬人民幣也未必有這個機緣!
遇到老師是緣,上課在求悟,會節省你的時間!
恰恰心戰局內有一個秘訣,這個秘訣就是只要給你一個機會看到高手出招,你就有這個可能將這個高手的招數變成自己的招數!
這個更快捷地再節省你的時間!
曾經有一個經濟學家做過統計,
如果你想創業,但是,你在創業之前,就購置了新房子。
此後,這個人就很難衝出區域性,甚至乎難有突破。
這是有房子不遠行的微妙心理。
在我當講師這麼多年當中,
我發現,很多想上課的人,嘴巴是告訴你他要上課,
可是行動上,他是違背想上課應該做出的嘗試。
因為一旦想開始嘗試,未嘗試前,他們就開始退縮,
我怎麼可以看出他們退縮呢?
退縮的前奏,總是有很多顧慮:
我有沒有辦法記住這兩天的課程呢?
我怎樣保證我上了課之後就能學會這些技巧?
沒有任何保證!
我也不會給你任何保證!
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學會」你們所教的?
不是!!!
但這裡有一個很根本的邏輯問題:難道他不參加課程,他就會無緣無故學會了我們的技巧?
如果任何一個「教派」和「講師」一旦鐵齒地告訴你,是的,每一個人都能學會!
一,他很可能是老千,
再不然,他對自己所「教的」認識水平有限!
還有一個可能,這個講師對「學」以及人類」大腦的接收系統「認知膚淺」!
再說,如果世界上真有一個人人都學會的東西,同時都操作成功的話,它存在一個可能性:你很難將這個智識發展出你獨特的風格!
譬如:任何人都可以「學會」下棋、運動、打球——每一個人都可以「學會」基本規則與運作。
如果你要求的「學會」是這個意思,我會告訴你,你懂中文,你也可以「學會」。
再說,如果你學會的意思是,你想成為你社區的棋王、運動常勝軍、打球大贏家,那麼,你認為,怎樣的師父,才可以直接幫助到你「學會」呢?
第一、他可以给一副眼镜,你看穿这个游戏规则真相的秘密阴暗规则,运作漏洞;
第二、他告诉你的要跟市场上、书本上、其他说法,有不同的诠释角度;
第三、你会让你自己看清楚,你离开师父之后,你跟其他人交手时,你是怎样给其他人“打死”(打败你)。
我們只會告訴你:「上課之後,我們不會保證你變得像我們這麼厲害,但,上課後,如果你遇到高手,你是很清楚知道自己是怎樣被高手弄死的,而且你會很清醒看到高手用什麼招數把你弄死!」
知道自己怎樣死,和不知道自己怎樣死,分別很大!
知道自己怎樣死,意味著你看出了對方出招的脈絡,出手的時機,動作的速度。
不知道為什麼而死,無論奮鬥多少次,無論跌多少次,失敗還是失敗!
先不要人保證你會不會成功,要確保自己怎樣可以死而復生,更不是死了多少次還要繼續堅持下去。
如果這些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死,一個連自己怎樣死都不知道的人,然後他還要繼續堅持下去,結果他是無法死而復生的!
想要不死,就不要去做任何嘗試,更不需要經歷被高手打敗的滋味!
至於你要不要上課,不要問任何人,問自己!
根據行為經濟學的說法,任何人都不是理性的,都有不當行為!
由於人是不理性,所以更加會在自我對話當中,自己騙自己。
人不敢嘗試離不開兩個理由,擔心自己做錯決策,
擔心這個付出這個成本之後會後悔。
表面看來,這個人好像在計算當中,
實際上他們內心交戰,不是理性計算,
他們只不過兩股是情緒交戰。
任何決策都有風險,不做決策也會有風險,
人唯有在願意承擔所有風險的前提下,
他才會有勇氣做所有的決策。
不嘗試,不決策,機會是零,是被動者;
嘗試,決策,有可能會出錯,但出錯不等於不會成功!
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
如果想要什麼,就靠自己的雙手確實地抓住,不用等著他人來說服你,更不需要任何的保證。
日期:2020年3月14日~15日(星期六~星期日)
時間:9:00am~5:30pm
地點:Hotel Royal Kuala Lumpur
Jalan Walter Granier,
55100 Kuala Lumpur
原费:RM4000
(馬上聯絡,馬上折扣RM300)
(馬上匯款者將享有特別通道的折扣)
*(优惠人数限制数量)*
(特別優惠價名額有限,Facebook私訊我,微信我:kofflee)
(可接受信用卡匯款,有需要,私訊我)
舊學員複習價:RM 300
特別通知,匯款後,截圖電郵通知我:
Public Bank
635 339 3827
Lee Min Keat
自我诠释意思 在 李民傑(奸的好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很想上這個課程,但不太瞭解這課程對我自己的人生會有多大幫助?」
——如果給他5千馬幣,他有沒有更好的運用方式?
——去交一個女友、投資賺更多錢、或找到更好的工作?
5千馬幣以上的,他都做不到。
曾經有中國學員討論:如果要用一筆錢買一個像老胡一樣的師父,你有沒有想過會用多少錢?
他們的結論是:一萬人民幣也未必有這個機緣!
遇到老師是緣,上課在求悟,會節省你的時間!
恰恰心戰局內有一個秘訣,這個秘訣就是只要給你一個機會看到高手出招,你就有這個可能將這個高手的招數變成自己的招數!
這個更快捷地再節省你的時間!
曾經有一個經濟學家做過統計,
如果你想創業,但是,你在創業之前,就購置了新房子。
此後,這個人就很難衝出區域性,甚至乎難有突破。
這是有房子不遠行的微妙心理。
在我當講師這麼多年當中,
我發現,很多想上課的人,嘴巴是告訴你他要上課,
可是行動上,他是違背想上課應該做出的嘗試。
因為一旦想開始嘗試,未嘗試前,他們就開始退縮,
我怎麼可以看出他們退縮呢?
退縮的前奏,總是有很多顧慮:
我有沒有辦法記住這兩天的課程呢?
我怎樣保證我上了課之後就能學會這些技巧?
沒有任何保證!
我也不會給你任何保證!
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學會」你們所教的?
不是!!!
但這裡有一個很根本的邏輯問題:難道他不參加課程,他就會無緣無故學會了我們的技巧?
如果任何一個「教派」和「講師」一旦鐵齒地告訴你,是的,每一個人都能學會!
一,他很可能是老千,
再不然,他對自己所「教的」認識水平有限!
還有一個可能,這個講師對「學」以及人類」大腦的接收系統「認知膚淺」!
再說,如果世界上真有一個人人都學會的東西,同時都操作成功的話,它存在一個可能性:你很難將這個智識發展出你獨特的風格!
譬如:任何人都可以「學會」下棋、運動、打球——每一個人都可以「學會」基本規則與運作。
如果你要求的「學會」是這個意思,我會告訴你,你懂中文,你也可以「學會」。
再說,如果你學會的意思是,你想成為你社區的棋王、運動常勝軍、打球大贏家,那麼,你認為,怎樣的師父,才可以直接幫助到你「學會」呢?
第一、他可以给一副眼镜,你看穿这个游戏规则真相的秘密阴暗规则,运作漏洞;
第二、他告诉你的要跟市场上、书本上、其他说法,有不同的诠释角度;
第三、你会让你自己看清楚,你离开师父之后,你跟其他人交手时,你是怎样给其他人“打死”(打败你)。
我們只會告訴你:「上課之後,我們不會保證你變得像我們這麼厲害,但,上課後,如果你遇到高手,你是很清楚知道自己是怎樣被高手弄死的,而且你會很清醒看到高手用什麼招數把你弄死!」
知道自己怎樣死,和不知道自己怎樣死,分別很大!
知道自己怎樣死,意味著你看出了對方出招的脈絡,出手的時機,動作的速度。
不知道為什麼而死,無論奮鬥多少次,無論跌多少次,失敗還是失敗!
先不要人保證你會不會成功,要確保自己怎樣可以死而復生,更不是死了多少次還要繼續堅持下去。
如果這些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死,一個連自己怎樣死都不知道的人,然後他還要繼續堅持下去,結果他是無法死而復生的!
想要不死,就不要去做任何嘗試,更不需要經歷被高手打敗的滋味!
至於你要不要上課,不要問任何人,問自己!
根據行為經濟學的說法,任何人都不是理性的,都有不當行為!
由於人是不理性,所以更加會在自我對話當中,自己騙自己。
人不敢嘗試離不開兩個理由,擔心自己做錯決策,
擔心這個付出這個成本之後會後悔。
表面看來,這個人好像在計算當中,
實際上他們內心交戰,不是理性計算,
他們只不過兩股是情緒交戰。
任何決策都有風險,不做決策也會有風險,
人唯有在願意承擔所有風險的前提下,
他才會有勇氣做所有的決策。
不嘗試,不決策,機會是零,是被動者;
嘗試,決策,有可能會出錯,但出錯不等於不會成功!
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
如果想要什麼,就靠自己的雙手確實地抓住,不用等著他人來說服你,更不需要任何的保證。
日期:2020年3月14日~15日(星期六~星期日)
時間:9:00am~5:30pm
地點:Hotel Royal Kuala Lumpur
Jalan Walter Granier,
55100 Kuala Lumpur
原费:RM4000
(馬上聯絡,馬上折扣RM300)
(馬上匯款者將享有特別通道的折扣)
*(优惠人数限制数量)*
(特別優惠價名額有限,Facebook私訊我,微信我:kofflee)
(可接受信用卡匯款,有需要,私訊我)
舊學員複習價:RM 300
特別通知,匯款後,截圖電郵通知我:
Public Bank
635 339 3827
Lee Min Keat
自我诠释意思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
昨晚的上课,我觉得助人者的讨论很棒。所以我把它记录下来。
每一次的谘商对谈,其实助人者都很忙。忙着听、忙着回答、忙着询问、忙着同理、也要忙着想。每一个细节,如果要做得好,一点都不容易做到。
很多时候,我觉得在很忙碌的过程里,我们需要停、看、听。
我的意思是:“停”下来,花一点时间做逐字对白,用第三只眼睛“看”逐字对白(或录影、录音),看看自己到底在对谈过程里做了些什么、然后“听”事后的自己会对辅导室里的自己说些什么。
停看听的训练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增强你对于“概念化”的能力。
Conceptualization,很多时候,我们翻译为“概念化”,可是这个字眼不够平民化,许多助人者抓不到。后来,我用的字眼是:
1。你的解读
2。你的假设
3。你的诠释
4。你的方向
概念化的意思就是你听、你看、你闻及你所搜到一切有关个案的资料及背景之后,你如何把个案的生命及呈现问题(presenting problem)成为你的解读、假设、诠释及方向,进而协助个案应对他自身的呈现问题。
昨天我们听了一个个案的录影大约五分钟之后,我邀请大家学习如何概念化。大家很踊跃说了自己对个案的解读、假设、诠释及方向。
我也说出了两个我的假设及诠释。 (必须要澄清,个案的录影,个案本身是清楚知道我们会拿来做团体讨论,及教育用途。 )
以前我被教导的是,概念化之前要搜寻足够的资料(那是有一套 format 及 formula 的),才开始进行概念化。
可是,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我觉得概念化是一旦开始辅导对谈,就就开始需要处理的事情。
就好像建房子, 每一步的工作,你都是正在建筑这间房子。每一步现在的工作,都会影响下一步的方向。所以,几乎走每一步,都需要逐步“概念化”。
所以,不到五分钟之后,我要求大家开始需要学习如何概念化。
因为昨天的分享及提问,我们对于概念化,说了几个重点:
第一:请尊重你自己对个案的“概念化”。
尽管你的“概念化”不圆满、不完整,不过请你尊重自己对个案的“概念化”。你有这样的“概念化”一定是有原因、有你的道理的。
我最担心的就是,督导一直对辅导员的“概念化”否认掉,最担心的就是督导硬要辅导员认同督导自身的“概念化”。
这样做,辅导员会不尊重自己的思维及概念化,变成辅导员会依赖督导给他正确的“想法”。到最后,我们无法产生属于自己的思维及“概念化”的能力。
督导的功能就是鼓励辅导员继续对自己的“概念化”时而肯定自己、不时对自己的“概念化”产生怀疑,然后进行自我批判。
越能够做到这个自我批评的部分,辅导员概念化的能力会越坚韧及踏实。这也为何心理学有这么多学派。如果每一个人都听 Sigmund Freud 的话,那么这个世界的心理学派就不会五花八门了。
第二:所有的“概念化”的“营养”都是来自于两个部分。
一部分的营养来自于“Professional self”,是来自于你上课的、老师教的、书本写的,督导告诉你的等等等。
另外一个部分的营养来自于“Personal self”,是来自于生命的你及生活的你。你的生命经验教导你如何看待生命、看待痛苦、看待改变。
所以当每一个个案坐在你的面前,你都会不禁地用上这两个部分的营养。
你会用“上课的知识”、“书本写的文字”、“老师讲的道理”、“督导教的学派”、“生命活过来的困境”,来和眼前的个案核对。
这么多选择中并没有对错,可是你的头脑就是会有这么多 elements 来和个案核对。你看,辅导员会不会很忙?
第三:没有一个“概念化”是完整的。
不要以为督导或大师讲的永远都是对的。他的概念化也会涉入不完整的状况。因此,要多听、多学、多讨论、多发问。
让自己的“概念化”能力一直处于在流动的状况,而不是停顿的状况。
我鼓励助人者不要停留自己是属于那一个学派来学习。因为个案问题种类这么多,你怎能如此笃定你一招走天涯?
我认同几位老师的说法: many models many tools。(Robert Neimeiyer 及 Irvin Yalom就是什么都学的人。最后,“概念化”的能力丰富得不得了。)
这是我羡慕的,也是我追求的。让Many tools and many models 来到你的生命里,你再继续整合他。你的中心核心是不会跑掉的,请欢迎其他学派的说法来刺激你的思维,进而丰富你对个案的概念化。
第四:你如何“概念化”,就决定你会带领个案走去哪个方向。
你如果觉得个案的问题来自于“内在小孩的创伤”,那么你就会探索他的创伤及童年撞击的部分。
你如果觉得他的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那么你的发问都会引领他探讨原生家庭的一切。
你如果觉得他的问题来自于“非理性想法”,那么你的发问及引导都会要他去思考、去整理他一连串的非理性想法。
问题是,到底是那一个“概念化”才是对个案有帮助、有效的。这也为何有些时候,个案在市场上跳来跳去寻找对他有效的辅导员,每每听到这么多种有关自己问题的“概念化”,个案连自己都搞到团团转。
个案听太多,其实也不会有所帮助。 所以,要很清楚个案的思维、他要什么、那一种说法对他有所共鸣,而他愿意朝向那个方向去整理。“概念化”是要协助对方了解自己的状况。
第五:所有的“概念化”都需要和个案核对。
所有不曾和个案核对的“概念化”,都存粹是自己的假设及诠释而已。也就是辅导员自己讲自己爽。那是站不住脚的。
只要和个案核对而成立的“概念化”,对方会有一种 “ah ha,原来如此!”的感觉。
能够这样做到的话,你就提升对方自己对问题的觉察力了。
核对,变成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可是,要有能力“概念化”是要不断的磨练的。
说到这里。谢谢伙伴们对谈下的刺激。“概念化”不容易,不过值得下功夫去学习。
谢谢一切的学习及成长。
以量 祝福个案们、祝福辅导员们、祝福督导们。
28/1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