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愛的藝術》
何謂愛?
——人類內心世世代代的追尋(蘇絢慧)
當我們在談愛自己、愛別人時,所談的「愛」是什麼呢?
常有人覺得談「愛」是空泛的、捉摸不定、也無法測量,很玄,用感受去摸索也是忽有忽無,不可確定。
佛洛姆認為「愛」不是空泛、捉摸不定的,也不是憑感覺的,而是像一門技藝,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與任何專業技能一樣,只要肯下功夫練習,都能趨近愛的能力。
在1956年,佛洛姆以「愛的能力」談愛的專書《愛的藝術》問世了。在本書,佛洛姆認為愛和世上所有的技藝、學問一樣,有紮實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法。
既然如此,愛就需要從「知識面」去探討,也從「情意態度面」去了解該具備的態度和狀態,再從「方法面」去了解如何能駕輕就熟、熟能生巧,創造出更多的層次意義。
從佛洛姆所談的《愛的藝術》內文中,他認為大多數人從小孩開始,總關注自己如何被愛,只在乎自己怎麼被愛,因此愛是要等待,也是無能為力的。如此,常讓人陷於困境,期待愛及要求愛,卻無法成為一個有愛的能力的人。
若我們要能讓生命感受到愛及體會愛,等著被愛,等著別人來關心我、陪伴我、懂我⋯我們其實都只是坐在孩子的位置,以孩子的心智等著被餵養、被滿足,將無法站立,成為一個有愛的能力和行動力的人。
因此,在真正懂得如何愛人之前,先能朝向自我人格的成熟,明白如實的自愛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所謂如實的自愛,是能以自我生命的本質去探索和發展,願意給予自己發展的動力,去完整的活出自己的成熟個體性。
從小被要求要無私,要一無所有為別人捨己的人,會從依賴的狀態,被迫要求自己給予和提供給別人關注,必須「為別人而活」,這將導致雖然表面上是提供了照顧或關懷,卻壓抑著對所關懷的對象的敵意。然後以過份關心,來掩飾這一份敵意,以彌補心中其實沒有能力愛別人的內疚。
而訴求無私,所產生的精神官能症狀往往以疲勞和憂鬱出現,即使當事人自豪,然而不論他們如何無私,也無法覺得快樂。和親密關係的人之間,也無法令他們滿意,反而更多憂心忡忡。
本書在自私、無私和如何愛自己,進而有能力愛別人的歷程上,有諸多的探討,是我個人覺得十分精闢和精彩之處,十分推薦大家閱讀。
本書雖然是闡述和說明愛,但不抽象和空泛,而是從紮實的社會心理角度,從家庭、社會環境和文化來談愛為何對多數人來說,皆如此匱乏和失能。
要學習自愛是什麼,什麼又是愛人,絕對不容錯過閱讀《愛的藝術》。佛洛姆對愛的闡述及思想,讓對於愛感到茫然的現代人,無疑指出了一條明路,同時滋養了我們內心乾枯的心靈,引領我們洞察關於愛的真理。
心理學經典《愛的藝術》: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購書入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645?sloc=main
同時也有2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14DaysYogaChallengeFlowwithKatie Yoga for Awareness 越是充滿挑戰的時期,越是需要慢下來站穩腳步,透過自我覺察,有意識的掌控自己的思想!為什麼自我覺察很重要? 當你無意識地行動時,就像是一個夢遊者,但是,當你有意...
自我關懷練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自我異化
次級創傷裡的疏離常會稱為「自我異化」(self-alienation)。身處創傷的餘波中,會覺得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於是可能會認定周遭的人都不再理解自己了。因此會開始將自己和身邊的人拉開距離,覺得沒有歸屬感。漸漸地,開會的時候不再發表意見,午餐埋頭自己吃,不回電話也不回訊息。你覺得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會想要遠離大家,自己一個人就好。
另外,創傷還可能造成另一種自我異化,那就是失去自我認同。
創傷可能會攪亂我們對「我是誰」的認知,讓你變成自己的陌生人。同時,還可能會讓人認為自己沒有想像中的勇敢、堅強、有能力或是安全無虞,這種自我認同危機可能會釀成憂鬱、無助以及低自尊的情形。
想要解開自我異化,必須努力經營與自己、與他人的連結。建立連結是孤立狀態的解藥,即使重建連結很辛苦,也要努力去做。
【練習】體察善意
只要做錯就苛責自己,只要事情不如意就不放過自己,這是許多創傷倖存者會落入的思維陷阱。由於經歷過創傷,人會想方設法來阻止災難再次發生,可能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會對自己嚴加批評,以免重蹈覆轍,於是容易會對自己說出非常難聽的話—但那是我們絕對不會拿這一套去對待小孩、伴侶或是朋友的惡言。
這時,自我疼惜(自我慈憫)就是解方:接受自己做為人的本質,承認人性,想想我們面對其他受傷的人會付出多少照顧和關懷,回過頭來肯定自己也值得同等的待遇。
想要關掉次級創傷導致的自我負評,需要一點時間練習,慢慢將內在的批評轉為靜音。與此同時,也可以轉向社交網絡去尋求支援。想一想認識的人當中誰最善良,大家遇到問題都會去問誰的意見,有沒有誰會非常認真聽你講話,然後去找這些人,花點時間與他們相處,留意他們如何傾聽、回應以及表達關心。
下次當自我對話又朝負面走去時,就用仁慈朋友們說的正向的話,取代掉那些糟糕的內在負評。
.
以上文字摘自
《#療癒次級創傷》
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Healing secondary trauma : proven strategies for caregivers and professionals to manage stress,anxiety,and compassion fatigue
.
作者: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博士(Trudy Gilbert-Eliot PhD)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自我異化,這個詞所指涉的概念我其實提過不少次,只是沒特別用過這兩個字。當自我感一致的假象被創傷動搖,在解構自我感的過程中,我們會失去對自己的信任。延伸來說,我們也開始會覺得不被他人理解。
在青少年時期會看到類似的狀況,但不一定每個青少年都體驗過這種狀態,這是我的經驗。可是,在創傷之後,通常自我異化的現象在某些人身上就會比較明顯。
有些人傾向安安靜靜獨處,喜歡用自己感覺舒服的步調走出來,可以重新見山是山。但有些人則特別需要陪伴,因為自我異化可能伴隨比較強烈的恐慌,這時只靠自己就特別難忍難耐。
這也可能是一種自我關閉的歷程,我們先透過閱讀上面的摘文,讓自己有多一點覺察,算是打預防針。等自己哪天真的遇到這種狀況,能提早一點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採取適合自己的行動也好。
祝願您,能一直是自己的好朋友,並且多體會自我的無常性,這能強化定義自我的能力!
自我關懷練習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條件的「假愛」
恩希認為自己毫無理由被差別對待的意識相當強烈,與我諮商期間也不斷哭訴,自己被妹妹與父母孤立的排擠感與自卑感,我問恩希覺得是什麼原因才導致父母的差別待遇。恩希聽到這個提問時露出驚慌,看來她原本預想我會說「身為父母怎麼可以這樣差別待遇?」,我緊跟著向驚慌的恩希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雙方付出、累積互動而來的,要不要先想想自己為父母付出了什麼?」
「妹妹愛撒嬌又會準備相關紀念日的活動,也願意聆聽爸媽說辛苦的事情,這些我都不會。」
「因為沒做而被父母差別對待,又為什麼不願做呢?」
「就是不喜歡,覺得很累,也不知怎麼做。」
「那妹妹覺得很簡單嗎?」
「這個嘛⋯⋯我沒想過。」
「恩希,那妳要不要試試看跟妹妹做一樣的事呢?」
「這我沒辦法。」
「就算妳能獲得認同也不願意嗎?」
「我沒有辦法做得好。」
恩希與妹妹對父母的情感表現方式相當不同。恩希自小就相當有主見,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都會說出口,但妹妹就不同了,她很會迎合父母心情,甚至沒說過「不要、不喜歡」等這類表達自己想法的用語;與恩希的相處也都會忍耐讓步,所以父母自然而然疼惜並稱讚恩英很乖,以及認為只顧自己的恩希很自私。
然而我覺得恩希跟父母之間的關係看起來更像一般父母子女的關係,而妹妹恩英與父母的關係卻是常見的與他人的關係。所以認為恩希要求太多、自私的行為,其實只是基於恩英完全不這麼做的反差,並非恩希展現出不適當的樣貌。
恩希的家境不算好,所以小孩時常會有交不出營養午餐費的情況,更別說有零用錢可以在放學後和朋友們去吃點心。每一次恩希因為沒錢而覺得丟臉不斷吵著母親時,媽媽都會很傷心,但也會掏出一點錢給恩希當點心費或零用錢。
妹妹卻正好相反,不生氣也不胡鬧,也不曾有過任何負面的言語,所以母親覺得恩英比較乖、不會找麻煩,再加上每一次恩英都較為順從、聽話,這讓母親像是擁有全世界的開心。每每看到母親跟恩英這樣,恩希就覺得自己被排擠而產生自卑與挫折感,也就更加討厭她們了。
於是趁父母不在時恩希便會修理妹妹,只要妹妹向父母告狀的那天,恩希就會被父親打得很慘,然後又將滿腔怒火再一次燒向父母與妹妹,所以整個童年的印象就在修理妹妹後被爸爸痛打的惡循環中度過。恩希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因為渴望父母的愛而生氣,反而認為自己遭到虐待、自己受到差別待遇而怨恨父母。
「妳認為自己想要的愛被妹妹拿走,那妹妹看起來幸福嗎?」
「不知道,我沒有想過也沒有問過,有時妹妹會跟我說,很羨慕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我聽不懂,也就右耳進左耳出地當做沒聽到。」
我要求恩希幫忙確認,妹妹怎麼看待父母對她的態度,恩希雖然有點猶豫但還是答應問問看。
結果妹妹恩英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只是怕像姊姊那樣地被罵、被打,所以才不敢表現出任何情緒,認為只要乖乖聽話就不會被父母討厭,但成長過程中一直不覺得真的被疼愛。
這一種「假愛」是個人中心治療創始者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所說的價值條件(conditions of worth):「一個人不是以本來樣貌被認同與尊重其存在價值,而是必須完成某些條件後,其價值才會被認同的狀態。」一般來說,這是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採用了錯誤教養方式所造成的結果,諸如「你要乖乖聽話」、「不要無理取鬧」之類的說法,對孩子來說就等於「你要乖乖聽話才是有價值的人」、「妳若無理取鬧就是沒有價值的人」。
當恩希聽到妹妹這樣說感到相當衝擊。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被差別待遇、不被父母疼愛,同時也深信自己被他人討厭,卻在此時此刻發現過去的那些確信竟然都是不真實的,頓時感到空虛。她發現那段時間的誤會只是造成自己的委屈與嫉妒,覺得很不值得。
我跟恩希說,她錯過的那些新事實和自己原本的樣貌,才是最珍貴、最有價值的存在。和恩希說的這些話,正是羅傑斯所主張的,為了治癒被困於價值條件中的來談者,諮商者最重要的姿態就是「無條件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在那之後的諮商,恩希對於我完全接受她的話語與態度,依然有點茫茫然,不過她開始接納自己是最珍貴存在的這個事實。更令人開心的是,恩希再也不會覺得為了獲得父母的愛,就必須強迫自己做出和妹妹一樣的事。
.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
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
作者:姜賢植(Nudasim), 崔恩惠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7)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有條件的愛,這也是我們傳統教養中的重要特色—如果孩子的表現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彷彿沒有資格存在。然而,別說有條件的愛了,有些父母是連「愛」都不願意表達,說不能肯定鼓勵孩子,不然孩子會驕傲懶惰。
傳統父母也喜歡拿孩子來比較,偏心也很常見,例如傳統的重男輕女。但大部分的傳統父母,不太能覺察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只會理所當然地要求孩子要孝順,即便父母給每個孩子的資源大大不同。
我常感恩,幸好現在這些事可以談了,幸好現代的父母相對開放且願意成長,可以盡可能免去代代相傳的悲劇。手足之間彼此多溝通,也能還原我們對幼年經驗的片面認知,非常鼓勵。
祝願您,能先練習給自己無條件的愛,這樣才給得出真誠的愛!
自我關懷練習 在 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14DaysYogaChallengeFlowwithKatie
Yoga for Awareness
越是充滿挑戰的時期,越是需要慢下來站穩腳步,透過自我覺察,有意識的掌控自己的思想!為什麼自我覺察很重要? 當你無意識地行動時,就像是一個夢遊者,但是,當你有意識地行動時,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使你的感覺變得清晰,以至於可以感知、觀察、思考、聆聽。
瑜珈練習中最有趣的部分在於你的身心總是會不斷的變化狀態,當你開始有意識的練習時,你會發現自己與前一天完全不一樣!練習就不再只是要達到特定的目標或掌握姿勢,而是要更加掌握處於姿勢的感覺和體驗!
每當你踏上墊子時,都可以藉此機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透過瑜珈練習,提高身體意識和自我接受能力!讓每天的練習都成為一個新的機會,以便你更了解自己的真實身份!
一起瑜珈,使我們的頭腦清晰、敏銳,並保持鎮定和快樂❤️持續對這個世界付出關懷與愛,感謝這一刻的我們都平安健康🙏
邀請你加入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每天用10-20分鐘跟自己好好相處對話!
邀請所有程度的瑜珈練習者,嘗試用 14 天的時間去感受身體的變化⚡️
☑️這個挑戰是完全免費的,5/20(四)~6/2(三) 每一天,我都會在『凱蒂瑜珈 Flow With Katie』YouTube 頻道更新影片!
時程表規劃如下:
DAY 1
接地穩定紮根
DAY 2
重心轉移
DAY 3
側身延展
DAY 4
創造空間扭轉
DAY 5
脊椎活動
DAY 6
旋轉移動
DAY 7
核心與中線
DAY 8
畫大圈
DAY 9
改變速度
DAY 10
滾動起來
DAY 11
改變呼吸
DAY 12
輕盈跳躍
DAY 13
擁抱不確定
DAY 14
大休息
請訂閱我 YouTube ►http://bit.ly/2DUlsio
邀請你一起幫 Katie 的影片上字幕: http://bit.ly/38pwL14
請訂閱頻道,加入 Katie 的瑜珈旅程,讓我們一起深度練習:)
For more videos like this, subscribe to my YouTube channel!
想找 Katie 凱蒂
STAY CONNECTED WITH ME!
=========================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FlowWithKati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flowwithkatie/
歡迎來信: flowwithkatie@gmail.com
=========================
Song: Ikson - Spring (Vlog Music No Copyright)
https://youtu.be/EVGAjPzWHro
片頭與圖示設計:https://www.instagram.com/yannnnn_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HqaeXHm9Xw/hqdefault.jpg)
自我關懷練習 在 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14DaysYogaChallengeFlowwithKatie
Yoga for Awareness
越是充滿挑戰的時期,越是需要慢下來站穩腳步,透過自我覺察,有意識的掌控自己的思想!為什麼自我覺察很重要? 當你無意識地行動時,就像是一個夢遊者,但是,當你有意識地行動時,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使你的感覺變得清晰,以至於可以感知、觀察、思考、聆聽。
瑜珈練習中最有趣的部分在於你的身心總是會不斷的變化狀態,當你開始有意識的練習時,你會發現自己與前一天完全不一樣!練習就不再只是要達到特定的目標或掌握姿勢,而是要更加掌握處於姿勢的感覺和體驗!
每當你踏上墊子時,都可以藉此機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透過瑜珈練習,提高身體意識和自我接受能力!讓每天的練習都成為一個新的機會,以便你更了解自己的真實身份!
一起瑜珈,使我們的頭腦清晰、敏銳,並保持鎮定和快樂❤️持續對這個世界付出關懷與愛,感謝這一刻的我們都平安健康🙏
邀請你加入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每天用10-20分鐘跟自己好好相處對話!
邀請所有程度的瑜珈練習者,嘗試用 14 天的時間去感受身體的變化⚡️
☑️這個挑戰是完全免費的,5/20(四)~6/2(三) 每一天,我都會在『凱蒂瑜珈 Flow With Katie』YouTube 頻道更新影片!
時程表規劃如下:
DAY 1
接地穩定紮根
DAY 2
重心轉移
DAY 3
側身延展
DAY 4
創造空間扭轉
DAY 5
脊椎活動
DAY 6
旋轉移動
DAY 7
核心與中線
DAY 8
畫大圈
DAY 9
改變速度
DAY 10
滾動起來
DAY 11
改變呼吸
DAY 12
輕盈跳躍
DAY 13
擁抱不確定
DAY 14
大休息
請訂閱我 YouTube ►http://bit.ly/2DUlsio
邀請你一起幫 Katie 的影片上字幕: http://bit.ly/38pwL14
請訂閱頻道,加入 Katie 的瑜珈旅程,讓我們一起深度練習:)
For more videos like this, subscribe to my YouTube channel!
想找 Katie 凱蒂
STAY CONNECTED WITH ME!
=========================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FlowWithKati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flowwithkatie/
歡迎來信: flowwithkatie@gmail.com
=========================
Song: Ikson - Spring (Vlog Music No Copyright)
https://youtu.be/EVGAjPzWHro
片頭與圖示設計:https://www.instagram.com/yannnnn_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X20y-U5dXk/hqdefault.jpg)
自我關懷練習 在 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蕾黛絲 運動內衣很特別是用胸晃分級的喔
97%消費者穿過會想推薦給朋友!!
Katie 影片穿的是 |運動| 胸晃層級4 https://bit.ly/3fVazkO
#蕾黛絲 品牌也很貼心,全力力挺沒事少出門,
推出O元免運+10天鑑賞期,還有$380首次開卡禮,
讓大家安心在家動起來! https://bit.ly/3wNI2Vn
【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14DaysYogaChallengeFlowwithKatie
Yoga for Awareness
越是充滿挑戰的時期,越是需要慢下來站穩腳步,透過自我覺察,有意識的掌控自己的思想!為什麼自我覺察很重要? 當你無意識地行動時,就像是一個夢遊者,但是,當你有意識地行動時,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使你的感覺變得清晰,以至於可以感知、觀察、思考、聆聽。
瑜珈練習中最有趣的部分在於你的身心總是會不斷的變化狀態,當你開始有意識的練習時,你會發現自己與前一天完全不一樣!練習就不再只是要達到特定的目標或掌握姿勢,而是要更加掌握處於姿勢的感覺和體驗!
每當你踏上墊子時,都可以藉此機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透過瑜珈練習,提高身體意識和自我接受能力!讓每天的練習都成為一個新的機會,以便你更了解自己的真實身份!
一起瑜珈,使我們的頭腦清晰、敏銳,並保持鎮定和快樂❤️持續對這個世界付出關懷與愛,感謝這一刻的我們都平安健康🙏
邀請你加入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每天用10-20分鐘跟自己好好相處對話!
邀請所有程度的瑜珈練習者,嘗試用 14 天的時間去感受身體的變化⚡️
☑️這個挑戰是完全免費的,5/20(四)~6/2(三) 每一天,我都會在『凱蒂瑜珈 Flow With Katie』YouTube 頻道更新影片!
時程表規劃如下:
DAY 1
接地穩定紮根
DAY 2
重心轉移
DAY 3
側身延展
DAY 4
創造空間扭轉
DAY 5
脊椎活動
DAY 6
旋轉移動
DAY 7
核心與中線
DAY 8
畫大圈
DAY 9
改變速度
DAY 10
滾動起來
DAY 11
改變呼吸
DAY 12
輕盈跳躍
DAY 13
擁抱不確定
DAY 14
大休息
請訂閱我 YouTube ►http://bit.ly/2DUlsio
邀請你一起幫 Katie 的影片上字幕: http://bit.ly/38pwL14
請訂閱頻道,加入 Katie 的瑜珈旅程,讓我們一起深度練習:)
For more videos like this, subscribe to my YouTube channel!
想找 Katie 凱蒂
STAY CONNECTED WITH ME!
=========================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FlowWithKati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flowwithkatie/
歡迎來信: flowwithkatie@gmail.com
=========================
Song: Ikson - Spring (Vlog Music No Copyright)
https://youtu.be/EVGAjPzWHro
片頭與圖示設計:https://www.instagram.com/yannnnn_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0dEwriDeGA/hqdefault.jpg)
自我關懷練習 在 自我關懷的力量 - 博客來 的相關結果
自我關懷 是當今社會高壓下人們共同缺少的一種心理能力。因為自尊、自我批評的主流地位,人們在善待別人的同時,卻不能同樣善待自己。 作者為我們打開了另 ... ... <看更多>
自我關懷練習 在 惜自己 的相關結果
「自我疼惜」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善待自己. 當你受苦時,嘗試理解自己,. 對自己溫柔。 ... 嘗試以下練習,在心中創. 造一個充滿關懷、沒有批. 判的空間。 ... <看更多>
自我關懷練習 在 【自我關懷】學習關懷自己學懂自我關懷三部曲 - 醫理說 的相關結果
自我關懷 (self-compassion),是現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意即人能夠關懷和體諒自身所面對的困境,體察內心承受的傷痛。這種關懷就如對待你最好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