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吵感情愈好嗎?不見得!但衝突是真正理解對方、改變關係的起點】
(((疫情效應之一:家人彼此厭惡?)))
疫情期間,不少家長私訊給我說家裡的衝突變得很多,除了親子之間,更有天天絕對不連戲、卻沒完結篇的手足衝突,有些連夫妻之間也怒目相對,床頭吵、但床尾也和不了,相看兩厭。
家人之間二十四小時被迫黏在一起,到底是親密的「靠」在一起,還是痛苦地「銬」在一起?相信有不少家庭這一陣子已暗潮洶湧、一觸即發,或是早已煙硝處處、千瘡百孔。
「疫後大未來」作者Scott Galloway精準說到疫情期間全球家庭的兩個共同點:
•開始厭惡配偶
•開始厭惡子女(或是子女更厭惡父母)。
在台灣疫情再度爆發時,一位在美國經歷了一年多封閉生活的同學跟我說,令她非常驚訝的是,不少只羨鴛鴦不羨仙的佳偶經歷了這一年多之後竟變成怨偶,還有人以離婚收場。
另外,則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閉,爸媽看不慣他們,他們也完全不把爸媽放在眼裡,防疫禁令如同關禁閉,親子關係比室友還疏離。沉溺在數位世紀的青少年則有愈來愈高比例的憂鬱傾向。
(((從小一路吵到大的娘家,是我最能自在展現自己的所在)))
說到家庭衝突,我想到了我的國中生物課,其中有一章是講基因配對,有個重點是關於血型的配對。
我記得老師說,若爸媽都是O型,那麼,配出來的孩子就全部都是O型,風趣的生物老師還順便說了血型與個性的關係,最後,她居然下了一個結論:
「如果你們全家都是O型,那你家可熱鬧了,肯定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當時這段課程我上得可認真了,因為當下覺得老師已不是生物老師,而是個半仙,真說準了我家的狀況。老師還問:「有沒有人全家人都O型的啊?」我就傻傻地舉了手,老師報以神秘又同情的一笑。
我娘家共六人,爸媽再加上四個女兒,果真如生物老師的神機妙算,真的三天就有小拌嘴、一週內絕對來個大震盪。
通常一開始只有兩個人吵架,但因為O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雞婆天性,一定演變成四個人吵;最後,六個人全都會跳下海,變成全家大亂鬥,驚濤駭浪、雞飛狗跳,正是我娘家的寫照。
當時我驚訝地看著生物老師,點頭如搗蒜。
可是奇怪得很,一晃眼,快半個世紀過去了,從小一路吵到大的不平靜娘家,如今,卻是全宇宙中,讓我感覺最自在、最肆無忌憚的無偽全真所在。
幾個姊妹感情至真至深至切,濃得化不開的相互依存感,讓年過半百的我開始不大敢想像姊妹們終究會老去的未來。
娘家姊妹的Line時刻叮叮咚咚,一點芝麻豆大的事隨時貼、隨便貼、隨時嘻笑怒罵、感時傷懷、喳呼喳呼沒完沒了,一如小時候天天耍寶逗笑或吵鬧不休,只是,到如今,姊妹只耍寶、訴心曲,少了拌嘴與吵架。
而更奇快的是,從小在沒有教養技巧可言的打罵教育中長大的我們,如今卻是朋友眼中最孝順團結的家庭。老媽幾乎受到皇太后級的高級照護與孝順回報。
我就在想,為什麼一個從小吵到天翻地覆、全家人都伶牙俐齒、吵起架毫不留情的家庭,最後卻最具支持力量、最溫暖照人、最能讓每個成員無須偽裝展現真性情?
我是一個親子作家,但是,我自己也有栽在親子問題上受傷難過的時刻,這些時刻,我的姊姊們才不會在乎我是不是個專寫親子議題、道貌岸然的傢伙。
在她們眼中,我不過就是一個心不平靜、需要倒倒垃圾、抓抓浮木的平凡小妹,她們為一個別人稱呼為「老師」、「親子作家」的家人獻上毫不保留的及時救援。
(((不是愈吵感情愈好,而是愈吵愈懂自己與對方)))
難道,感情真的愈吵愈好?不!從小根本沒機會被教導好好傾聽、好好溝通與對話的我們,往往只會破口大罵、甚至演上全武行。
只不過,年齡增長的我們,馬齒並沒有徒長,各自也修持了幾十年,總歸有點長進,終歸學會了好好溝通的技巧。
但我真正想表達的是,對照一些寧可保持沉默、甚至冷漠疏離也不願把話說清楚講明白的家庭,我的感悟是:因為願意吵架,所以我們愈吵愈懂對方,最後吵成了彼此肚子裡的蛔蟲。
我們非常明瞭解彼此的個性與特質,對方的困境、限制、擔憂、苦楚與需求,一切盡在不言中。
因此,一起長大、一起變老,早就懂得繞過對方的雷、避掉對方的痛點,最後磨成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最佳應援團。
我們姊妹之間連哭點笑點都不必點通,一個眼神、幾個字、一個動作,就能引發連鎖反應,笑出眼淚、哭成花臉。
在這裡我必須鄭重表明,我不是鼓勵吵架。吵架,很不好,代表彼此還沒學會更好的溝通對話技巧,但暗藏於其中有個值得鼓勵的動機,那就是因為在乎彼此,所以很想把話講清楚,有個心想把死結打開來。
我跟所有私訊我的家長說,家有青少年的家庭,千萬別用無菌高標準來衡量親子關係,因為此時期幾乎很難避開爭吵。
因為,孩子在短時間之內迅速變化,大多數的爸媽來不及適應與改變對應之道;而孩子也尚未具備完全獨立自我負責的能力,卻又力斥父母的監督與介入。這種充斥著矛盾的不平衡狀態,本來就處處埋藏地雷,沒有人可以完全不踩到。
我姑且稱此時期的親子爭吵為「激烈溝通」吧,乃是因為,我覺得其中至少也蘊藏著在乎彼此、想表達關心、想相互了解、想把心結打開的良善美意。
(((避免衝突、繞過問題,最後會累積成「衝突債」)))
在「良性衝突」(平安叢書出版)這本書裡,我很認同一個概念,那就是「衝突債」。
作者Liane Davey是組織心理學博士,他認為「每個組織都無法避免衝突、也都需要衝突,但是人們傾向避免衝突、或避免表達不同意見,以規避問題所在,最後就會形成『衝突債』。」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衝突是不好的,所以很多人習慣繞過問題,而非去穿越它們,但是作者說:「衝突是組織的基本要素」、「爭議性的問題必須解決才能繼續往前推動」。
若是問題一直沒有被提出來討論、讓彼此確認界限,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問題與對立就變成一種固定的存在,各自將在自己的玻璃罩下保持慣性且疏離、沒有溫度的關係。這絕對悖離人類合作的群性本質。
一個正常的家庭絕對會產生各種不同意見的擦撞,因為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個性與生活經驗、價值觀與解讀方式都不同,因此,夫妻意見相左、兩代衝突、手足爭吵,絕對不是「和諧」的相反詞,「正是通往真正深層理解與達到動態和諧的必要過程」。
累績過多懸而未決的內心疙瘩、維持脆弱的表面和諧,整個組織勢必在某一天爆發慘痛的代價:互不信任、彼此猜忌、淡漠疏離、不在乎彼此、無法相互支持照應,最後注定是分道揚鑣的平行線。
我省察到的是:我們姊妹若從小到大從不敢有衝突,或沒有勇氣表述自我,就絕對無法因撞擊而帶來彼此的覺知,因而去理解到對方的底線與痛點、在乎與不在乎。這將少掉了刺激自我省思、學習分清人我界線的機會。
良性的衝突,是一種「破壞性創新」,它像一座充滿礦產的危險高山,裡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如果願意好好挖掘資源,我們將學會看清對方的脆弱敏感,也能一次又一次讓我們更精準地預測對方的反應,避免挑釁對方的罩門,而隨著成熟度增長、隨著接觸到愈來愈多有效溝通的好工具,我們終將學會如何「好好的吵架」,甚或,平和有效的溝通。
人若非天生特具慧根,多數凡夫俗子勢必都得經歷一次次的良性衝突,才能提升對人際互動的敏感度,也才可能學會帶著覺知關照自己的表達方式。
但人們都討厭衝突,因為衝突帶來心裡的不平靜、關係的暫時斷線,但我告訴來信的家長們,當有一天連衝突都嫌煩、都懶的時候,那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代表連最基本的「在乎」都已消失。
(((衝突隱藏著豐富的資源,是自我靈性與群性最快速提升的機會)))
所以,請不要對「衝突」抱著這麼大的畏懼與懊惱,它的背後埋藏著豐富的資源,每一次衝突,請好好抓準這些資源,每個人將會對自己、對別人產生更深的覺知,這是讓自我靈性與群性獲得最快速提升的大好機會。
如今,若是家裡發生任何衝突,我已學會先觀照自己的情緒,然後,想一想,這個衝突裡面,我如何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心情、想法、界線與原則?而又如何讓對方知道我之所以有這些想法的原因?
我是否真的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到他的處境、他當下的心情、以及他背後隱藏的錯綜複雜的爆發源?我能展望到這次衝突帶來彼此更深的覺知與一起成長嗎?
這才發現,唯有經歷過意見相左、唯有願意如實表達內心的想法,才有機會成為關係親暱長遠、且值得信靠的真正家人。
任何一方若不斷隱忍、息事寧人,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最後可能造就出一個只懂自己、甚至只能利己而學不會善解、利他的巨嬰。
因為沒有任何浪潮打擊到對方的背脊,沒機會刺激到對方的鏡像神經及深層的心智系統。
這就是為什麼過度隱忍的父母可能養出無法感知別人痛處的自私孩子,但也可能剛好相反,因為這無疑的是一個錯誤的示範,也就是教導孩子,即使不公不義,也絕對不要站出來「用愛心說誠實話」、學習去爭取該有的權益。
規避問題的父母,很可能為子女示範息事寧人、維持脆弱而疏離的和諧,「因為衝突不被允許,你從未學會如何與人進行開誠布公、善意或有效益的衝突。」
我想說的是,沒有家庭是零衝突的,這不是要安慰所有疫情中有衝突的家庭,因為,我深切體驗到,衝突,不見得只會造成傷害,破壞裡隱含著「創造性資源」,且絕對遠遠多於「僅止於表面的平靜無波」,畢竟,有適度力道的浪頭,才能衝擊到石頭,石頭才有機會改變位置。
(((衝突帶來的痛苦,逼使我們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溝通技巧)))
當然,這裡所說的良性衝突絕非口無遮攔、無休止的大吵大鬧,而是,當難以避免義正嚴詞的「積極溝通」時,請絕對不要只有自責與自愧,在情緒過於激動時停下來、各自分開的那一刻開始,很可能就是開始挖掘資源且創造覺知的起始點。
於是,爸媽因而體會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快速改變,開始學著思考如何運用智慧來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如何拿捏介入與監督的分寸,如何締造孩子感受到被相信的正向氛圍。
而這些看似氣氛搞砸弄僵的一次次激烈溝通,似乎撕裂了親子的情感,但是,隨著孩子不斷長大、隨著離家、隨著必須體驗獨自扛起責任的每個新階段降臨,孩子都會在回溯這些衝突中更加體貼到父母一路來的辛苦與無私。
這些效應,不可能發生在當下,但是,每一次的良性衝突,都有可能刺激到孩子去體認到父母的焦慮、難處與無條件的初心。
當然,學習避開引發恨意的溝通技巧,是另一個課題,但是,不斷衝突所帶來的痛苦,痛苦又引發衝突的無限循環,很可能就演變成一股最強勁的動力,逼使我們不得不去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對話與溝通方式。
所以,帶著覺知來看待衝突,就是引發改變的創造起點。
「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討論] 生小孩自私還是不生小孩自私- 看板WomenTalk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勇往向前的雞媽媽日記- 自私的孩子, 都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 的評價
- 關於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WomenTalk - [討論] 生小孩自私還是不生小孩自私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討論] 生小孩自私還是不生小孩自私 的評價
- 關於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過了60,自私的父母最偉大 - KK閱讀 的評價
- 關於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從Selina看生小孩的本質 - 心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Re: [討論] 會覺得生小孩算自私的行為嗎? - 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比起教會孩子分享,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 PTT新聞 的評價
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過多,以至於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沒成本。此時所謂的「愛」,已經轉變成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於是一旦跟孩子的關係斷開,等於一二十年的時間都白白浪費了。此時「戒斷反應」會非常強烈,滋生了潛在的道德綁架可能。
再比如養兒是為了防老,「我現在這麼做,是給我的未來買一份保險」……
我們普遍認為的「愛」裡,就有很多種其實是「非愛」的。當然還有一大堆我們一眼看上去就根本不愛的,比如賣孩子、把孩子當出氣筒等。所以,所謂的「父母總是為子女好的」,這一點已經無須複雜證明就能知道是荒謬的了。
摘錄自《#你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篇在談親子之愛,筆鋒犀利,論述不太一般,有些朋友看了恐怕不會太舒服。不過,這篇文章也描述到了某些親子相處的面向,能發人深省。
祝願您,能保持思考的彈性,勇於挑戰自己思考的慣性!
... ... ... ... ... ... ... ... ... ... ... ... ... ... ...
父母偉大,但沒有那麼偉大
【文/ 蔡壘磊】
■ 父母總是為子女好?
人和人最好的界限就是相互獨立,但僅這樣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弄明白不同人之間的具體邏輯關係。
我經常被人問到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同小異,但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對親子關係的認識模糊不清。許多人由於被「有毒」教育洗腦過久,導致對客觀事實視而不見,只願意固執地相信那些與自己現有的雜亂不堪的認知系統相融的東西,於是,自然對於超出這個範圍的事實難以理解,以至於處理不好一些基礎的事情。
在父親節、母親節的時候,我們都會看到很多形容父母偉大的詞句,煽情異常。還有的學校搞感恩教育,弄得全場哭聲一片。然而,這裡面除了滿滿的噱頭和行銷之外,其實對於我們認識客觀世界毫無說明。
很多人都毫不懷疑地認同,父母永遠為子女好。稍微有一點思考能力的人,會認為父母的出發點的確是為子女好,但有時容易「好心辦壞事」。不過之所以偶爾給子女造成困擾,也僅僅是因為方式和方法的問題。這些理解都沒有正確理順親子關係的核心。
父母這種生物,跟「對子女好」之間是沒有什麼必然的邏輯聯繫的。通常,父母都會盡力將子女撫養到有獨立能力為止,不過這就足夠偉大了嗎?這種行為在鳥類或者哺乳動物中也很常見,是嵌入基因中讓種族得以順利延續的一種天性,非人類獨有,而「偉大」這個詞顯然也不是這麼用的。
如果硬要將這種行為說成「愛」也可以,但這是一種初級的衝動,一種沒有多少理性成分、沒怎麼經過思考的「愛」,跟我們通常說的愛是有區別的。就像你的天性就是要進食,若是因為你的進食行為從而讓某些物種得以更好地生存,那麼該物種就該認為你很偉大嗎?顯然沒有一毛錢關係,但該物種若是沒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也許是會這麼認為的。同樣的道理,子女作為受惠的一方,因為性命得以保全,自然容易將這種天性視為莫大的恩惠。因此,從古至今,在智慧未開化的時候,我們一直將其視為高層次的「愛」。
不過在子女有了獨立能力以後,很多父母還是會繼續盡心盡力地撫養,顯然就不能用天性來解釋了,而是根據社會現實分為很多種原因。比如父母受到社會的道德壓力──「因為周圍人都這樣,所以我不得不這樣,否則會被人指指點點」;比如父母有攀比需求──「誰的孩子更厲害,誰就更厲害」。這就直接導致很多父母用近乎變態的方式逼孩子成長為他們想要的樣子,這背後除了「為孩子好」以外,可能有自己的攀比私心在作祟。比如父母在長期撫養中形成了「默認價值觀」,那就是「撫養孩子天經地義」「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 「孩子是我的延續,跟我是一體的」等,這使得他們人為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了,並用從中得到的快樂強化這種「默認價值觀」(這也導致一旦子女的反應與他們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會憤怒)。比如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過多,以至於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沒成本。此時所謂的「愛」,已經轉變成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於是一旦跟孩子的關係斷開,等於一二十年的時間都白白浪費了。此時「戒斷反應」會非常強烈,滋生了潛在的道德綁架可能。再比如養兒是為了防老,「我現在這麼做,是給我的未來買一份保險」……
我們普遍認為的「愛」裡,就有很多種其實是「非愛」的。當然還有一大堆我們一眼看上去就根本不愛的,比如賣孩子、把孩子當出氣筒等。所以,所謂的「父母總是為子女好的」,這一點已經無須複雜證明就能知道是荒謬的了。
■ 親子「天性」並不天然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很複雜,雖然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父母的那些看似真心實意為孩子好的行為,其內核很多都並不純粹。但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情感,有時又不像是有目的的,這一點我想很多為人父母的人都深有感觸,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在於我們並沒有將情感的物件搞清楚。
我們會對某個老物件有感情,我們會對某個玩了很久的遊戲帳號有感情,我們會對某個人有感情,這些感情的物件是什麼,是老物件、遊戲帳號或是人本身嗎?我想很多人都沒有真正想明白。
人在與世界的互動中,一直進行著塑造與反向塑造。我們不斷地將自己的某些資訊加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同時也通過接收其他人或物的資訊來改造自己。所以當我們對某人或物做出某種行為之時,我們就將這個行為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加在了對方的身上,對方可以拒收,也可以曲解,但那是在對方的世界裡。在我們自己的世界裡,內容是我們自己定義的,也就是說,不管對方收不收,反正我們的大腦是認為我們已經加上了的。
於是,不管老物件、遊戲帳號有沒有意識,對我們而言,那些曾經令我們印象深刻的記憶是存在的。不管孩子領不領情,對父母而言,曾經千辛萬苦的撫養行為是存在的。
你跟這些東西的所有交集,構成了你的情感來源,而非這些東西本身。這句話或許不太容易理解,希望你反覆閱讀一下。那麼,我們情感的物件是什麼?其實是我們自己的「分身」。我們對凝結在其他東西上面屬於自己的那部分產生了情感,我們付出得愈多,情感就愈濃烈。
所以,所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是什麼?
很遺憾,世俗認知中的親情是虛構的,真實存在的只是父母與自己那麼多年付出的心血、精力、勞動之間的情感。如果父親與子女從母親懷孕開始就素未謀面,幾十年後相認,他們之間是根本沒有親情的。如果看似有,那一定是諸如「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續」「不認爹娘就是不孝」等,錯誤認知和社會道德壓力在起作用,這不是情感。同理,當某些富人的寵物犬丟了之後,為什麼這些人甚至願意花費寵物犬原價格的一百倍懸賞找回,而普通人可能不會出這麼高的價格?因為在付出同等時間和心血的前提下,富人的時間價值比普通人值錢,於是他的情感價值自然比普通人值錢。偶爾有幾個普通人也願意出很高的價格,那是因為他們付出的心血更多,於是情感總值就水漲船高。
那麼,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又對父母有哪些「天性」呢?
很遺憾,孩子的確有印刻和跟隨的天性,但並非是對父母的,而是出於生存需求。是不是親生的,這並不重要,在沒有能力獨立生存的時期,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是基於「不得不信任」和「不得不依附」。這裡面當然有情感,關於情感的由來我們已經說得很清楚,刻意昇華情感並自我感動是不正確的。
所以你看有些孩子,父母對他付出了很多,但他往往並不懂得感恩,是他天性特別壞嗎?當然不是,是父母不懂人性,用了錯誤的方式對孩子好,就不要怪孩子「忘恩負義」。
有同父母產生互動,所以僅僅是父母把自己的心血加在孩子身上。那麼父母自然對孩子有感情,因為父母對自己的心血有感情。但孩子並沒有,所以孩子怎麼會對父母有感情呢?就算孩子有那麼一點點「感恩」,那根本就是靠教育強行洗腦出來的,並非出自人的天性。一旦有利益大過了背棄教育的羞恥感, 這種模式馬上就會崩潰。
因此,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間,能夠長時間地保持一個互相有感情的友好狀態,那麼,就得多提供孩子為父母做事的場景。不要以為這是壓榨孩子,其實一味對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因為對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悅的本意,符合本意的當然是自私,但我們的教育卻常常把這種自私扯成無私,實在是荒謬之極。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你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讓你不迷茫,突破盲點的33則人生指引(二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8167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https://www.facebook.com/Walkers.Cultural/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母親的角色,是要排在最後的】
我要講一個我觀察許久的現象,在關係裡,如果你身兼三職:自己,妻子,母親。
若想未來家庭和樂、孩子尊重你、敢跟你溝通,其實你的排序最好是:自己、妻子、母親。
對,女人要把「母親」的角色放到最後面。
我知道這是很奇葩的思想,但這是我觀察好幾個我母親客人的晚年狀況有感,連我媽甚至都告訴我:「以後生小孩,妳還是要最愛妳自己。」(ok,可能我媽比較前衛)
我發現,排除掉不負責任、根本就不愛小孩的媽媽,在滿心期待之下所生下孩子的女人們,一旦做了媽媽,百分之百會傾情投入,百分之百。
雖然我還沒當媽,但我相信我未來也會如此,無私地愛我的寶貝。
至於妻子,結婚20年以上跟老公感情還是很好、彼此還有戀愛感的,其實很少,通常不會放太多心在彼此身上。
於是,孩子就更遭殃了,因為父母的重心就會移到你身上。(這個前提,是父母對孩子有愛的情況喔,其他虐兒社會案件的不在此列)
我常常提到《易經》的話:凡事過度了,都會在未來造成反噬。做媽媽也一樣,必須提醒自己,也提醒其它女人。
對你的孩子別太over了,別以為你是「為他好」、「保護他」、「提醒他」,沒有,有時候你只是越界了。
拉回來,從自己開始吧。
---
當你把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懂得用心呵護自己的內在小孩,你的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被影響,逐漸生長成一個有思考、有創見、有愛的個體。
舉例來說,曾有人問王菲,你要不要替竇靖童找一個爸爸?結果王菲回答:「她已經有一個爸爸了,我只想找我愛的人。」
也許有人會認為王菲自私,但我不這麼想,粗淺看她處理竇唯和李亞鵬的兩段婚姻,以及與謝霆鋒歷經分合後選擇彼此。
她知道自己每個階段的任務是什麼,該放手就放手,如果心情不好關在房間念經,出來又是一條女漢子。
孔子說「推己及人」,大前提也是要把「自己」做好,你才能去愛別人,所以「照顧自己」永遠是一生最重要的課題,直到你死。
但,照顧自己跟自私自利,兩者完全不一樣。
---
我這邊講的照顧自己,其實是情緒管理,你要學習體察每一刻的情緒,懂得有邏輯地分析自己的負面思維從哪裡來,並練習擁抱這份感受,理性跟感性雙管齊下。
在和負面情緒一來一往的過程,你的心志會被鍛鍊得越來越強大,也會越來越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裡。
就我個人經驗,正視負面情緒的存在,同時可以幫助你直面自身的不安全感、不自信,最後找出適合自己的解法。
正因足夠了解自己,你不會輕易被他人的評價控制,更不會被別人的詆毀影響,因為你天天都在認真跟自己對話,你知道你比別人更懂自己是誰。
說實話,老是喜歡八卦別人、或是過度在意別人想法的人,我後來發現都是源於你不夠瞭解自己、不夠相信自己所致,年輕沒感覺,但未來大多會出現中年危機。
以上,才是我所謂的「照顧自己」:練習跟好、壞的情緒和平相處,自己的身心平衡了,關係很難不和樂,同樣地,你也會懂得斬斷不適合你、讓你不開心的關係。
---
之前專訪小禎,她的女兒就對她說,媽媽離婚之後更光芒耀眼,想跟媽媽學習。
你的孩子,你不用擔心他,你的成長,他都會看在眼裡,也會無形砥礪自己。我們不是常常看到有些孩子會說「我死都不要變成我媽媽(或爸爸)那個樣子」嗎?
與其緊抓不放,讓自己變成他們的負面教材,不如在適當時機時,慢慢鬆手,重新整理排序吧。
我再重新講一次:自己、妻子、最後才是母親。
很難,I know,不可能完全切割得開,反正就是不要勉強自己,別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擔,累了就耍廢,還沒發生的事情就不要過度緊張。
Relax~
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勇往向前的雞媽媽日記- 自私的孩子, 都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 的推薦與評價
自私的孩子 , 都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千萬不要覺得疼愛孩子, 就是讓他們予取予求。 更重要的,應該是讓孩子了解: 沒有任何東西, 是你「應該」得到、擁有的, ... ... <看更多>
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WomenTalk - [討論] 生小孩自私還是不生小孩自私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有興趣的人可以查詢Antinatalism的學派論點關於人口過剩、飢餓與能源消耗問題許多論派都有在討論我不覺得這是在戰或者無聊議題, 相反的,這很有趣也能增進交流論點 ... ... <看更多>
自私的孩子都 是無私的父母教出來的 在 [討論] 生小孩自私還是不生小孩自私- 看板WomenTalk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有興趣的人可以查詢Antinatalism的學派論點
關於人口過剩、飢餓與能源消耗問題
許多論派都有在討論
我不覺得這是在戰或者無聊議題,
相反的,這很有趣也能增進交流論點
至於惡意解讀曲解的,我就不回應啦
現在很多不生小孩的人
都會被戴上自私的帽子
例如只顧自己
不顧人口老化、勞動率減少與未來國家發展等問題
但是台灣不是人口密度很高嗎
而且人類在地球上
是最不會被滅絕的物種
以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看
人類已經供給旺盛了
更何況人類的醫療科技等發展
都使人類受到更妥善的保護
不像瀕臨絕種的動物
為了保持生態多樣性應該鼓勵生育
甚至人工介入幫助受孕
對我來說活完這一輩子就夠了
也不用立碑造墓,燒一燒種樹就好
很多人都會說不生小孩的很自私
但是不生小孩的人繳更多稅讓生小孩的人有更多扣除額
到底是生小孩自私還是不生小孩自私啊
為什麼都要說不生小孩的人自私
孕婦和媽媽們很偉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16.4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24335404.A.E80.html
※ 編輯: Savart (1.34.16.43 臺灣), 06/22/2021 13:34:5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