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孩子」: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自閉症是天生的嗎?而我們身邊又有多少這樣的孩子呢?這幾年在許多社會事件報導中,常見自閉症與案件的關鍵字連結,有時候傳播媒體中的自閉症樣貌,未必是真實的,我們不應該輕易推論或標籤化這些行為。
近年來自閉症有機會透過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媒體版面中,傳播媒體如何塑造自閉症的形象,大大影響了自閉症的社會印象。在許多社會事件報導中,也有機會看見自閉症與殺人犯、死刑犯、變態等社會新聞連結,最讓人擔心的,是過度簡化的資訊使得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產生偏差的刻板印象。
■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自閉症只是一個人的部分特質,自閉症並不等於偏差或犯罪。即使自閉症是天生的,但後天環境的教養與支持仍然是他們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看到媒體報導中出現自閉症時,請不要驟下判斷,避免直接將犯罪、殺人和自閉症劃上等號。
日前臺北一名媽媽推著雙人嬰兒車搭捷運,卻遭某名男子毆打她的二歲兒子,她見狀大喊「你打他幹嘛啦!」並回打那名男子頭部。這起事件引起社會重視,由於那名男子患有自閉症,因此網路上出現一些貶抑自閉症的言詞,標籤化自閉症孩子,甚至有人羞辱自閉症孩子。
在這起捷運毆打兒童事件後,有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淚訴另一個有自閉症孩子的朋友竟被親戚諷刺說:「你家自閉症小孩要管好,最好出門都不要放他單獨一個人,免得哪天無法控制情緒,跟新聞中那個捷運打人的一樣,聽說他跟你兒子一樣是神經病,其實政府應該設一個院所,把你兒子那種病的都關起來治療,好了才能放出去,不然放出來到處跑,哪天又無法控制情緒打死人,家裡可丟不起那個臉。」這番說法讓自閉症孩子的媽媽心碎,也讓發文的媽媽想怒吼:「誰希望自己小孩是自閉症?他們不是神經病,他們是中樞神經受損。」[1]
■「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也稱為「泛自閉症障礙」,主因是因為症狀多元,不同的病人症狀也會有所差距,因「自閉症」有汙名化之慮,所以醫界目前更常使用「泛自閉症障礙」一詞。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大部分在幼兒時期就會出現症狀,有些人會將自閉症稱為「星星的孩子」,不論是溝通方式,或是某些重複、固執的行為,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自閉症孩童通常會有幾個特點,像是與他人相處困難、難以理解社交暗示(臉部表情、講話語調、身體動作等),甚至常常情緒不佳、無法自己照顧自己。自閉症孩童的治療需要依賴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幫助他們正常發展、並調整不適當的行為,且協助孩童發展個人的興趣。早期發現、治療、復健以及跟教育體系密切合作,才能幫助孩子得到最大改善[2]。
■自閉症種類
►「廣泛性自閉症」
自閉症大部分在幼童階段開始,目前發現自閉症的幼童智商會略低於整體平均,自閉症又能分成「高功能型」以及「低功能型」,「低功能型」在接收以及表達語言上較差,甚至沒有口語表達能力,「高功能型」則相反。
►「亞斯伯格症」
亞斯伯格症的人語言發展大多是正常的,主要的障礙是在動作技能以及肌肉發展上,部分亞斯伯格的人在智商上甚至高於正常人。
►「廣泛性發展障礙」
這類型的人主要是在社交溝通、互動、重覆行為等各方面中缺少幾項顯著障礙,以致於不完全符合自閉症的診斷,又稱為非典型自閉症,某些高功能自閉症孩童能透過學習以及復健可以改善症狀,甚至使症狀消失,也算是廣泛性發展障礙的一種。[3]
■「另類星兒」:亞斯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醫師為維也納的小兒科醫師,但他終生的研究興趣為藉由觀察來了解生命中隱含的定律。因為他對孩童的情緒發展的興趣及仔細觀察的成果,自1944年以來即逐漸報導一些與自閉症類似(具有社交技巧及溝通障礙)又相異(不同的人格特質及較優的認知能力)的亞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醫師在1944年首次報告四位具有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deficit)困難的男孩,並稱之為自閉性精神病態 (autistic psychopathy)。亞斯伯格醫師在這一方面的觀點,與首位報告自閉症的Kanner醫師一樣,採用了Bleuler大師"autism"的來強調這些個案的強烈自我中心 (egocentrism)及關閉與外界的一切溝通的特質。
雖然亞斯伯格醫師在50年前即提出亞斯伯格症候群,然而一直到1994年,第四版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IV及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承認亞斯伯格症候群後,相關的研究才逐漸增加[4]。
■亞斯格症候群
臺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在五十三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童年時期的他和同學無法相處,也常因聽不懂老師的指令而不快樂,喜歡畫畫的他,於是將畫畫當作人生的出口。在他五十多歲確診後,他開始對於過去種種釋懷,原諒自己和他人不同。
日本歌手米津玄師特殊的名字也讓他在求學時期遭同儕欺負。後來他二十歲時,被醫生診斷出患有高功能自閉症,是一種智商中等或較高,自閉傾向不明顯,但是語言表達、人際互動能力有障礙的自閉症。米津玄師也曾在訪談中說,「在此之前,只覺得自己是個來路不明的怪物,被鄭重告知病名後,便坦然接受了。」
而臺北市長柯文哲和太太也多次在公開場合指出,柯文哲罹患自閉症(亞斯伯格症),以致他在公開場合有不得體的發言與行為表現[5]。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妻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任陳佩琪回憶起,兒子小學數學考試的題目是:「媽媽走路送小明上學,請問媽媽走了幾公里?」正確答案是:家裡到學校的距離乘以2,因為媽媽必須來回。結果我兒子卡住了,因為他想到,我媽媽要去上班,她沒有回家(亞斯伯格的人無法理解抽象概念的描述)。
陳佩琪,講到家裡兩個大小亞斯,信手拈來都是笑話,但幽默背後,不敢想像裡頭堆疊了多少挫敗、孤獨、壓力、擔憂。
柯文哲在一封寫給兒子的信也提到,「如果有什麼要告訴你的,只有告訴你要謝謝媽媽。雖然我是你成長過程中缺席的父親,還好你媽媽的加倍付出而彌補過去了,真險!」這是一個難以傳達情感的亞斯父親的浪漫,像盞溫暖的燭火,在暗夜裡閃閃發光。[6]
■「擁抱多元,尊重差異」:醫嘆:社會污名害了孩子!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黃玉書不捨的表示,台灣社會對自閉症仍有污名化,事實上,自閉症最大特徵就是「自己躲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愛跟人互動,很自我、很乖,呼籲不要二度傷害他們。
根據統計,國內自閉症患者中,約有70%屬於智商較差的中、重度患者,黃玉書指出,不少孩子都是經過復健、訓練,克服重重困難,才可能獨自出門、搭車,真有困難,也會主動向旁人求救,民眾遇到時,應該親切伸出援手,拉他一把而非恐懼他。
另有2成左右的患者,屬於智商很高、甚至在某些領域有特殊專才的輕度高功能自閉症,外表完全與常人無異,這些高功能自閉症患者,不乏醫師、科學家等高成就者,在國內還有不少擔任電腦工程師,只喜歡跟電腦互動。
自閉症的孩子,絕對不會主動傷人!黃玉書說,跟任何人都一樣,除非他們遭受外界攻擊,否則自閉症孩子很安全、很乖,不會攻擊人[7]。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 親子天下 )「管好你家自閉兒,別放出來亂打人?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619
∎[2] 康健雜誌-康健知識庫【自閉症】:https://kb.commonhealth.com.tw/library/367.html#data-2-collapse
∎[3] ( 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 )「自閉症分類」:http://www.tpaa.org.tw/OnePage.aspx?tid=136
∎[4]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另類星兒----- 亞斯伯格症候群(兒童心智科 張學岑醫師)」: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60/E_CHL(ASPER).htm
∎[5] (親子天下)「管好你家自閉兒,別放出來亂打人?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619
∎[6] ( 康健雜誌 )「陳佩琪談家中大小亞斯伯格:柯文哲這樣安慰我」: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8312
∎[7] ( Anue鉅亨網財經新聞)「自閉兒被當狂魔 醫嘆:社會污名害了孩子!」:https://news.cnyes.com/news/id/1075280
➤➤照片
∎「從雨人到柯P─家中寶貝是「星星的孩子」自閉症患者嗎?」:https://www.grandmasbear.com.tw/2017/12/28/grandmasbear-and-grace-column-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精神疾病汙名化 #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 #泛自閉症障礙 #廣泛性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 #廣泛性發展障礙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自閉症特徵嬰兒 在 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孕第30週-懷孕可以喝酒嗎?有沒有安全劑量?只是小喝一點~~會怎樣嗎?]
直接講結論吧!
1. 酒精是一種致畸胎劑,妳喝什麼,寶寶就喝什麼。
2.目前沒有所謂的「多少酒精使用量以下就安全」。也沒有哪個孕期是絕對安全。
3.管他什麼酒,只要含酒精,葡萄酒,啤酒,各種調酒,對寶寶還是有風險。
4. 如果我曾不小心喝了點小酒該怎麼辦!-->就不要再喝就好。
全文連結🔗在這:
http://doctorhsh.blogspot.com/2019/09/30.html?m=1
談到「少量飲酒」對妊娠結果及胎兒影響,過去的確有產生不良影響的個案,
但「明顯有害」,「有因果關係」的相關研究仍不夠充足。
(少量飲酒於此研究的定義是每週飲用少於32公克的酒精)
意思是曾少少喝一點,過去的確曾經有案例造成不良影響,
但不是說一定會發生在妳身上。只是.....有喝有風險~~妳懂的!
以下正文開始
酒精是一種致畸胎劑,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可能導致大腦體積減少,或損害大腦內部結構。
孕媽咪無論在哪個孕期接觸酒精,對胎兒都可能造成影響。
第一孕期大量飲酒會使嬰兒臉部和大腦異常可能性增加,
第二孕期則可能使自然流產發生率增加。
最後在第三孕期,高度飲酒與嬰兒身高,體重及腦容量下降有關。
又從動物實驗得知,產前酒精暴露會通過多種機制影響大腦發育的各個階段,
其中最重要的會導致認知,運動和行為功能障礙。
胎兒酒精譜系障礙(Fetal Alcohol Spectrum Disorder,FASD)又稱胎兒酒精症候群,
是泛指婦女在懷孕時,因飲酒所導致的胎兒缺陷,
包括
1. 出生前後的生長遲滯,
2. 顏面發育異常,
3. 結構與功能上的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等。
生長遲滯: 指孩子身高體重發育落在同年齡層的倒數十個百分位內。
顏面發育異常
主要有三典型特徵:眼瞼裂短小,人中長而平,上唇較薄。
其他可能還有臉部輪廓較平,眼皮下垂,鼻樑扁,
耳朵發育不良,多毛症,心臟發育缺損等。
研究指出,在任何孕期飲酒,(就算是避開第一孕期,或不喝過量,只是適度喝),
顏面發育異常都有可能發生。
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
外觀上以小頭畸形最常見,
且孩子可能隨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認知功能與行為發展的障礙,
例如自閉症,過動,心智遲緩,語言,學習,記憶方面出現問題,
及發生癲癇或精神疾病等。
痛心的是,上述問題是終生存在的。
當然產前酒精暴露越多,胎兒酒精症候群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也會增加,
但懷孕期間酒精暴露在多少以下就是安全的呢?這方面還未有研究定論。
懷孕期間飲酒,也沒有所謂不會影響胎兒的安全時間。
無論哪個孕期,酒精都會致畸。
動物實驗發現,酒精對胎兒所造成的毒性,在母體懷孕各個時期都是相當的。
在老鼠身上,即使母體於懷孕期間只攝取過一次相當於24盎司的酒精量
(約680毫升的啤酒),仍有可能造成幼鼠的大腦細胞缺損。
總之,懷孕期間任何時候消耗的任何酒精量都有可能對胎兒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但若已經不小心喝了點小酒,也莫急莫慌莫害怕,不要再喝了就好。
因為若討論「少量飲酒」對妊娠結果及胎兒影響,的確過去有產生不良影響的個案,
但「明顯有害」,「有因果關係」,
「就算喝少量“一定”會出事」的相關研究仍不夠充足。
(少量飲酒於此研究的定義是每週飲用少於32公克的酒精)
站在我的立場,當然不贊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但若曾懵懵懂懂經過虎身邊,似乎沒事回來,
放下憂心忡忡吧,
之後不要隨便再賭運氣就好了。
但母親在整個懷孕期間確實做到滴酒不沾,
的確是避免胎兒酒精症候群最保險也最容易的方法唷。
自閉症特徵嬰兒 在 那火星來的據說是空姐。ah-y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幾個飛機師收工後坐在一起happy hour。甲乙丙丁談起不用飛的日子健身飲酒好無聊,不如做些什麼幫下人啦。這種水,你我在happy hour吹過幾億次 (外加滿腹生意大計);但,這班人突然認真起來,註冊了一個慈善機構,向很有錢的公司每年申請撥款幫助智障和殘障兒童。
撥款捐過小孩們上學的特殊巴士、圖書館等等硬件,還有定期贊助不同活動:遊船河宿營聖誕自助餐派對等等等。
第一年報名參加,源自機心很重的相信善有善報,希望為家人積福和減輕一下平日作的孽,始終在街上扶婆婆過馬路也未必找到咁多婆婆嘛,不如做下義工幫人啦。果然,真的善有善報,第一次陪小朋友游泳,另一個參加的組織竟是消防隊 ! ! ! ! ! ! 同消防員哥哥游水呀 ) ) ) ) )
好啦,不要誤導大家,消防員只見過一次咁大把。無啦。但和小孩混熟了,私下曾被邀請參加特殊學校的運動會幫忙打氣,大家更會電郵分享生活近況。
這幾年,也參加聖誕義工。上星期,到匡智會某家學校和小朋友開派對。
1) 那是一家嚴重智障的學校,和上幾次中度智障或肢體殘障小孩不同的是,小孩需寄宿。某部分活動力較好的,一星期回家一次。大部份孩子,一年365日住校。
2) 當日負責照顧一個叫小明的孩子(嗯,一看就知是假名)。老師說小明不喜歡陌生人,所以希望鼓勵他能多接觸。他會簡單的發音表示要或不要 (只向老師,不睬我的),會單手慢慢吃飯。
3) 小明,像個小嬰兒。整夜和他說得最多是「不要吃手啊」、「不要偷玩口水啊」,做得最多是拿著小手巾幫他抹手抹口。當了九個月媽媽,這任務做得又快又好。後來像教我女兒一樣,直接抓著手講道理:「這種大冷天你再吃手,口水沾在手指上會黏黏的然後風吹到會紅皮膚痛,特別是關節位置又痛又痕又想再吃就惡性循環.......」,下刪三百字的碎碎念。大概是煩得太恐怖,他後來把手收在桌下按捺住。嘿。
4) 小明的同班同學,小貝。一開始已留意到他,長得白白嫩嫩很精緻的孩子。說是智障,他看起來像是自閉症,拿著紙條一變四四變十二的慢慢撕成一粒粒。老師說,他專注力很強、愛研究,整天在學校跑來跑去拿泥土和花草在玩。
5) 在禮堂舉行聖誕晚會時,小貝一臉悶悶不樂。老師說,這類活動很多家長會來,他有點不是味兒。我說,噢他爸媽很忙吧。老師答,他是孤兒啊。我嗯了一聲,摸摸他的頭,不知道該如何接下去。
6) 每個學生走過,坐我身旁的老師也能叫出他/她的名字,驕傲地和我細數每個小孩的個性特徵。這個是小欣,她情緒有點反覆,但很易哄,別人讚她漂亮就開心。噢這個小文,他不吃牛肉的,魚又怕腥,好啦老師幫你拿點豬排飯。好乖呀今天吃很快.......幾十個學生,像是自家孩子一樣,帶著憐愛和你分享他們有多棒。
7) 另一位約四五十歲的姑娘,在聖誕晚會時過來摟著小貝親親抱抱。小貝像小貓一樣挨在她身上,二人牽手在呢喃細語。她摸著小貝的頭說「叫媽媽」,小貝微笑。姑娘說,我當他是自家孩子啊。知道小貝是孤兒後,更明白那個「叫媽媽」意義有多大。後來聊下去,這位姑娘原來在這裡工作廿五年了。
8) 生了小孩,有一卡車的人告訴你要贏在起跑點,將來小孩讀名校當專業人士才是人生勝利組。那夜,望著一個個工作十幾廿年,特殊孩子根本不易照顧但還是耐心愛心無限的教育工作者,我突然想.......嗯,敬業樂業的才叫人生勝利組。
9) 晚會上,其中一個遊戲是家長戴著眼罩,伸手去摸手或腳認出自己的小孩。某位媽媽只摸了一下大腿,高高興興的大叫「是我的 ! ! ! 哈哈,我一摸就知道是我的 ! ! ! 」。
當了媽媽後知道,別說特殊的孩子,普通嬰兒也不易照顧。但自家孩子,如何的不完美有缺憾沒人家混血兒精緻臉孔又或是位磨娘精,你還是會有「這是我的」那種給我什麼都不想換走的連繫。
10) 整夜不太理睬我的小明,在離開前我和他說聖誕快樂。他點點頭回了四個音節代表聖誕快樂。謝謝你啊,聖誕快樂。
11) 離開時我問老師,除了申請撥款這類經濟上的幫助,實質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來陪伴玩玩當然開心,但有時會想,人家不缺人手,我沒受過專業訓練,有時老師更要照顧多你一個人阻住地球轉。做義工呢,不是你滿腔熱血去幫忙就夠,究竟你們需要什麼?
12) 老師說,義工來一天半天照顧學生,沒錯是幫不到什麼的。但香港社會對特殊孩子的誤解仍是存在,像是有些人仍以為智障=精神病=亂出街斬人。要消除誤解,不是走出街外大叫不要歧視就可以。老師的角色,是在學校教好小孩簡單禮儀,令社會大眾明白智障孩子只是智力低,像孩子一樣而已。義工呢,最有用就是把自身經驗分享出去。誤解大多來自少接觸,接觸過後耳濡目染地去分享給家人朋友路人甲乙知道,他們究竟是如何如何的。就算只是聽聽別人轉述,也可幫助社會多了解這一班小孩啊。
13) 因此,我就長篇大論地寫了這啦(笑)。接觸了幾年,很少提起所見所聞。一來覺得關乎孩子的私隱,二來覺得做義工不用大鑼大鼓啦,一年也只是去一兩次。但那天聽老師分享後突然想,應該寫出來和大家開心share吧 ?
# 故事返回很多很多年前,我還是個小二的學生。某次跟著幼童軍到白沙灣宿營,另一個童軍小隊是輕度智障的小孩。吃早餐時,某個男生坐我旁邊,吃完麵包後突然扯著我的頭髮來吃。小女孩奮力扯回自己的頭髮,看著髮尾沾著一堆口水麵包屑,哇一聲的大哭。童軍隊長帶我去洗頭髮,再帶小男孩來道歉。小時候我不是能體諒他人的孩子,人家道歉了,我還哭哭鬧鬧說怎麼吃人家的頭髮喎嗚嗚。回家後,別人媽媽打來再次道歉。這個死小孩,還是重複著怎麼吃別人的頭髮呀頭髮不能扯的。
那天聖誕晚會,頭髮被扯了最少十次。老師說哎呀不好意思。我笑說沒關係,我女兒也是這樣扯的反正頭髮會長回來。
很感激上天讓我有機會修好兒時沒能學好的人生功課。
http://mars-ahyo.blogspot.hk/2015/12/blog-post_22.html
自閉症特徵嬰兒 在 自閉症在嬰兒時期可發現的跡象,把握時機進行早期療育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症狀和嚴重度,一些父母在孩子6-12個月大時即可認出自閉症。Frazier博士提醒:「多多留意寶寶是否會對身邊的人事物有所反應。在生命的第一年內,嬰兒 ... ... <看更多>
自閉症特徵嬰兒 在 [寶寶] 自閉症嬰幼兒時期的特徵-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我本身從事早療,對象大多是6歲前的ASD(泛自閉症光譜)幼兒
學生年齡最小的有到一歲半左右的孩子
當我自己有了寶寶後,其實我對寶寶的發展一直感到很緊張
自閉症是目前孕期檢查中,任何產檢都檢查不出來的發展疾患
我的學生很多外觀都很正常,長得很可愛很可愛,也很活潑
但就是在行為模式、社交和語言上與一般人有很大的差異
其實只是想要分享
我自己的經驗(這只是我自己的經驗 專業的還是要找醫生)
還加上我和我的學生家長們蒐集到的一些資料
許多自閉症兒童在一歲前的一般發展跟常人無異(也有一些會發展較慢)
有些在適當的月齡翻身、長牙、坐起來、走路、嘴巴發出許多聲音等等
但是在一~兩歲後 會發現孩子退化了,學習都停滯了
我先生(也是早療人員)曾經在某些文獻中看到這與自閉症孩子腦中的突觸發展有關
至於突觸是怎樣發展的等等 這太醫學專業了 我就不多說了以免打自己的臉
(也請專業人員撥冗分享相關研究)
但是家長要怎樣提高警覺呢?
其中一項是從孩子的眼神去觀察
眼神這塊是蠻多家長會去忽略的部分
因為孩子在一歲前大家大多都只關注在肢體發展跟牙牙學語
但眼神卻是自閉症患者最大的障礙
分享一些一般孩子在一歲前所具備的眼神能力
而這些能力是我向我的學生家長求證 他們的孩子在嬰兒時期較少出現此種能力
1. 開始會看著大人笑
2. 想要東西的時候會看大人哭
(重點是會看著大人哭不是看著物品哭(重點是看不是哭))
3. 當大人的臉靠近時,眼睛看向大人的眼睛
4. 當大人移動時,眼神會隨著大人移動
5. 當玩到好玩的玩具時,玩一玩會看向大人分享
(不是分享玩具,是眼神的分享=分享式注意力)
6. 叫名字的時候會轉頭看人(就算是在玩玩具 也會轉頭看)
7. 聽到環境中有突發的聲音,會轉頭看向聲源 (例如敲門聲音、爸爸的聲音)
8. 看人會想看到人的眼睛(很明顯的會去找人的眼睛)
9. 做了厲害的事情會看向大人(例如拍手、站起來之類的)
10.當大人用手指向某樣物品時,寶寶眼神會望向該物品
(這些能力是在一歲前會慢慢發展出來,我自己的女兒在6M左右具備這些能力)
以上是目前想到的,這些對一般的孩子來說根本不需要學習
自己就會發展出來...但在我的學生(大多2Y以上)身上卻很難展現這些能力
從嬰幼兒時期就能觀察出來與一般人的不同
給一些想要觀察孩子眼神發展的家長一點參考~
這邊也有一篇對於自閉症嬰幼兒的文章,可以參考
https://kramoi.wordpress.com/2013/12/09/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4.245.2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461217354.A.EFE.html
※ 編輯: minitina (59.124.245.26), 04/21/2016 13:43:40
我只是從眼神的部分下去做分享(這是在嬰幼兒時期最好觀察的)
其他的例如語言、行為模式跟社交等
在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還要再做評估
推 littlecoffee: 感謝分享 04/21 14:04
一直到我生孩子後,真的能體會我們的家長有多累多辛苦多煎熬
這條路真的很漫長!孩子需要家長和專業人員的陪伴...陪他走過這條充滿挑戰的路
跟lin大講的意思一樣 謝謝您幫忙補充^^
我女兒一直到8M才會翻身,之前我一直非常擔心緊張
狂找我的OT同事還有每次打預防針時找醫生諮詢跟求助
他們都安慰我說是我孩子太胖(97%),要我再多觀察多練習
結果我的擔心在老人家眼裡看起來是在唱衰我女兒..
還直接念我們說"怎麼有像你這樣的爸媽,這麼不相信小孩"
雖然後來我的孩子在8M的某天會翻身了,但我就在想
連我家的老人家都這麼不相信我了,更何況是特殊幼兒的家長
他們在面對家中長輩時一定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哀 都是辛苦!!!!
或許能夠在接受密集療癒後在各領域接近一般人表現
我有好幾個學生在早療後,入小學前的再次評估就拿掉診斷了,
只是就他們父母的觀察,這些孩子還是會比較特立獨行或是有點和團體格格不入。
社交人際,這幾乎是他們終身必修的功課
(講白話點,就像某政治人物也是一直在學習講話的藝術一樣..)
但也有一些孩子,雖然有接受療育,但是因為伴隨著智能障礙或其他認知習得的困難
還是會在某些階段卡關,而趕不上一般發展的同儕。
每個自閉症孩子都不同,每個人的症狀都不一樣
也不是同樣一套教學方法或標準放在每個自閉症兒童身上都有效...
提供參考
※ 編輯: minitina (61.231.176.55), 04/21/2016 19:26:14
以往的學生年紀大多都是3~4歲才被發現,最近都下降到1.5~2歲就被發現
但有時候在網路上還是看到有些很"樂天"的家長會覺得小孩不理人也沒關係
或是甚麼我小時候也是都不看人長大還不是好好的
還有覺得自閉症的小孩就是只會在牆角畫圈,會跑會跳就不是自閉症
會說話(包含火星話)會笑就不是自閉症...
就覺得...大眾對於自閉症的認識還是太少了.....
還是希望能夠有專業人員可以多把這類的知識帶給社會大眾
不僅是幫助有些需要幫助的孩子能夠早點接受療育
也是希望其他的重要他人或是一般民眾能夠用正確的態度面對我們的孩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