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礎課,我一直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是沒有什麼進階課程,但經過數次的課程更新,上課速度放得慢一點,增加更多說明與例子,再把一些我覺得「真的對學生稍難」的課程,另外獨立出來,我的入門課程,從 2012 年初的 6 堂課,到現在共有 12 堂,再另還有 6 堂進階課,所以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課程設計想法不同
「蛤? 你單就對焦、光圈,就花 2 堂課,4 小時來教哦?」 別人一節課不但都講完,也把快門、ISO 等等全都講完了,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
嗯,雖然沒有上過別的基本攝影課,但有參考別人的課程大綱、講義,如果真的要我一堂課講完曝光三元素 – 快門、光圈與感光度,我當然可以,甚至快的話,可以在 10 分鐘全部講完,有什麼難的? 但為何我不這麼做? 單單「對焦」我就可以講近 2 個小時,因為背後對於「整個所有課程設計想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幾篇文章,約略談到「構圖」對我的意義,也提及到「構圖技巧」與「構圖」的關係,但有一點是沒有提到的,當要開始「構圖」,也就是要說一個故事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第一步 – 對焦,先將一張照片主角放進去,透過對焦,讓主角更加清楚,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誰,是這張照片該看的」,不用其它的言語輔助,對焦就能達到這一點。
這樣就要花 2 個小時去講嗎? 這當然不只如此,要簡單認識相機、鏡頭結構、如何達成對焦、對焦在不同處,清楚的「主角」不同,背後隱含的意義有什麼差別? 又或著問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幹嘛要對焦」,一張照片可不可以不要對焦? 如果要對焦的話,在實際拍攝流程,該放在一開始? 還是邊構圖邊對焦? 構好圖再對焦可不可以?
更常看到的,很多初學者根本「完全不在意對焦」,無論是手動、自動對焦、對焦的形式,一點也不去管,彷彿「對焦」這件事,在他拍照過程完全消失,只管照片裡頭元素的擺放、呈現形式,遇上更誇張的是,有些初學者拍了一整天,相機一直切換至「MF 手動對焦」都不去在意。
🔹這些問題在這幾年都會被台下同學問到,進而重新調整講義,希望在同學舉手發問時,不是後頭的講義有準備到答案,不然就是等著同學提問,好讓我進一步來談談「對焦」更重要的意義 – 一張照片的故事、靈魂就從「對焦 – 主角」展開,一個故事,沒有主角,自然就沒有下文,更難去構圖,甚至就算拍完照片,這張照片也說不出個故事,也更無法呈現你與這張照片的「連結、關係」也答不出所以然。🔹
🟥談談故事的「主角」
.「即將上映的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上映了」
.「電影 “魔戒” 若是一句話講完,就是一個人,千辛萬苦把戒子帶到大老遠的地方,把它熔掉的故事」
.「ㄟㄟㄟ,聽說 A 跟 B 他們有點曖昧,每天中午經常一起下樓買飯,他們會不會是情侶啊」
.「我聽說隔壁東西要漲價,這樣子以後我就可能不去吃了」
.「今年第 3 號颱風 – 櫻花颱風已經成形,位於我們東南方海面 1500 公里…」
任何一篇故事、小說、電影、戲劇、舞台劇、歌舞劇,還是我們市井小民日常生活閒談、八掛,或是電視新聞,甚至是氣象預報,無論時間長度、字數多少,以上每一種「故事」裡頭都隱含著我們討論的焦點 – 主角,在裡頭,整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推展。
如果你打開電視,隨意看著一部播到一半的電影,你該如何判斷出誰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鏡頭最多的那一位」(這一定是)
「對話最多的」 (這通常也是)
「最帥的、最美的」 (大多都是)
「正義的一邊」 (通常)
「主角,通常不會死」,這是最常聽到的說法,總是死裡逃生,槍林彈雨總是沒任何一發子彈打中他,就算打中了也不會致命,總是在身體邊邊角角不礙事的角落,就算命中要害,沒事的,很快救援就來,沒事沒事,但也是有主角最後真的死去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就是「鐵達尼號」,裡頭主角「傑克」在全長近 3 小時的電影,最後十幾分鐘才沉入冰凍的海裡。
若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主角在電影播放第一分鐘被賜死了、消失了,那故事還能如何推展下去呢? 即使主角真的第一分鐘就「消失了」,那應該也是採用「倒敘法」方式訴說後頭的故事,若整個電影沒了主角,自然就沒有意義,更不會被拍攝出來。
🟥對焦與主角
🔹電影,某程度可以說是「連續不停播放的照片」,在電影播放時,你按下「暫停鍵」,不就等於是一張「照片」了嗎? 🔹
無論在何時暫停,每一秒的鏡頭,都是導演與剪接精心設計的「分鏡」,想傳達一些概念在裡頭,讓故事合理、節奏流暢、或是輔助說明,沒有一個分鏡浪費時間,若是以奧斯卡眾多獎項中「最佳剪輯獎」或許可以說明,好的剪輯可以讓一部原有的故事更加出色,既然可此,無論電影播放到哪,任何一刻按下暫停所呈現的畫面,我們都可視為充滿「故事性」的照片。
🔹我們並不是拍電影,也不是微電影、短片,我們拍的是「靜態攝影」,相對就簡單多了,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好,並且為了要訴說這張照片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作動機」,我們得要好好朝著這目標,在眼前的景像,眾多的事物中「尋找出主角」,並且搭配「構圖技巧」,好讓一張照片完成後,有著你想說的故事,有著這張照片代表的意義在裡頭。🔹
當在說明這張照片故事,必然說說創作動機,而「為何這個放這裡、為何比例是如此、為何曝光如此呈現」這些都構圖技巧,最後你仍需要說明這張照片,所要傳達的「故事」,故事自然是從主角開始展開,那麼「對焦」這件事情,必定為選定一張照片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從主角開始展開,自然是故事的重心。
🔹照片的「重心」,並不是視覺上的重心,而是所有這張照片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他」才開始一連串拍攝工作的準備、路途的跋涉,全都是為了「他」,照片才有存在,才有了背後的故事,又或著是說,這張照片就是為了證明事件的存在、證明你的心中的追求,又進一步可以說,在眾多你所拍照的照片,背後隱藏的主角,其實就是「你自己」。🔹
「好的導演,會從電影最後一幕開始推起整個故事」,當電影第一秒開始,所有的故事鋪陳、轉折、悲歡離合,就是為了最後一幕所準備,隨著電影謝幕升起才算是最後的 ENDING 。
我覺得這觀念跟「攝影過程」蠻像的,無論拍攝一張照片中間歷經多少曲折、起伏,觀眾所看到的「就是成果而已」,事前所有的準備,包含每個攝影工具的準備、行程規畫、拍攝技巧的磨練,不就是為了「最後的照片」存在嗎? 這所有的過程就是為了最後一幕能夠完美誕生 – 也就是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去想你一張感動自己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有著蠢蠢欲動的念頭,也來想試著動動筆、動動口,來為這些作品說說背後的故事,其實也就是交代與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HOW 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WHY」,我認為「為什麼 WHY」比「怎麼做 HOW」來得先、來得重要,也許這跟我從小學習的個性有關,我總是希望知道「為什麼這門課是必修」,而想著不是「如何把這門課學得好」。
讓我想到求學時期的故事,面對一題數學問題,不懂當然問懂得同學,他們給我的感覺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說「就帶 XX 公式就好了啊」,心裡不免「蛤,你們都這樣子死記哦? 都不去想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嗎?」這種感覺,但最後到底誰對? 當然他們是對的,誰對或錯又該如何判別? 看誰考高分、誰過關、誰被當,一翻兩瞪眼,沒有好爭論的。
偏偏我又是理組的,計算數字哪怕差個 0.01 都是錯的,用誇張一點的比喻的話,這個 0.01 的誤差可能會炸掉一間工廠,或是燒掉一隻手機,確實數學「計算得精準」是很重要的,至於為什麼要用 XX 公式? 在那時候對我「並不重要」,若我真想證明可以不要用 XX 公式也能計算出來,可能要到研究所,或是更高深的學位,這問題才比較適合被提出來。
我這「WHY 比 HOW 看得更重的個性」,不大適合讀理組,轉到社會學門就太適合了,社會學門面對問題,通常比較不給定一個確定的答案,比較傾向思考答案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可能,只要你說得通,理論帶進來解釋得好,就不像是理組考題「不是對就是錯」,而社會組的答案,比較像是「哪個理論解釋得更好、更適合」,這樣子我反而駕輕就熟,讀得自在也符合我的個性。
🟥課程設計精神
🔹若是在戶外拍攝時,你我只是片面之緣,問我「拍的太亮怎麼調整」,我用「十秒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操作「曝光補償」來達到你想要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要清楚了解曝光補償,我得要花 4 小時時間先講講「測光」與「測光公式」,再花 2 小時講講曝光補償原理,以及實際相機操作過程學習,懂了以後你才了解「曝光補償」那不到 10 秒的動作,原來背後是 6 小時的學習,是這麼多要學的概念。🔹
你想要哪一種? 不同的學生要的不同,攝影教學快 10 年,遇上各式各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總是得因應不同學生上課目的,選擇一種適合的教法來迎合學生才行,現在,不如也想想這問題「你願意花上近 6 小時間來學習 10 秒鐘就能操作完的動作」還是「我只要知道怎麼做,背後為什麼我不想知道」。
🔹課程設計大綱越是看起來精彩、豐富多元,當然在競爭的市場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一點我並不否認,我的課程大綱,無法帶著你爬上山、跳下海,讓你知天文通地理,因為每一堂課的內容,我總是希望帶著更多的 WHY 在裡頭,讓你在懂得 HOW 之前,是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當你更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基礎是這麼一步步推展而來,這並不是走冤枉路,而是為你打下更多未來創作的基礎,也許課程結束短暫時間你無法體會,但相信若你繼續朝著更深、更多元的攝影主題鑽研,你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在那時會漸漸現出來,這點是我設計課程的精神,也正我對攝影教學的堅持的地方。🔹
你說若採用這樣子精神,設計每一課、每一個觀念、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投影片,直到每一句話,有辦法在短短的時間,教會你更多東西嗎? 我,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我們講求「速效」,簡單了解基本做法與原理,然後帶著設備直接開始拍攝,遇到不懂再回頭來討論問題,這樣子不好嗎?
也沒有什麼不好,這點在前幾篇文章我也提到過,因為學習攝影不是個「單程車票」,總是在「基礎 – 創作」之間不斷的來回,從偉大的作品中發現精華點,再回頭看看自己哪裡不足,再做更多嚐試重新創作,但如果你的基礎不夠好,是無法識讀那些讓人感動作品背後的心血如何達成,反之若你不適當踩個煞車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缺失檢討,要再突破自己的界限也是有限。
先準備齊全後再出發、再回頭檢討? 還是先有了簡單的認識,先出發再說,遇到困難再回頭,哪一種教學課程設計比較適合?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是哪種方法適合你,而我的課程設計採取「前者」,希望你準備更齊全後再出發,失敗了、遇上問題了再回頭檢討、再出發,同時我的求學過程那些挫折經驗,以及轉換不同領域後學習的經驗,讓我強調「為什麼 WHY」,比起告訴你「如何做 HOW」來得更重要,不希望你一開始朝著飛翔前進,只希望在往前踏第一步前,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走得好」。
🟥蘇格拉底之死
我常問學生「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學生認為「人,總是一死」帶過這問題,知道故事的學生會說是被賜毒酒死的,但我總是開玩笑說「他是被人 “討厭” 死的」。
🔹為何這麼說? 蘇格拉底總是到處問人「為什麼、為什麼」,最敏感也不能問的問題 – 為什麼你要信上帝? 上帝是誰? 真的存在嗎? 信他有什麼好處? 這些不該問「為什麼」的問題惹怒了掌權的人,覺得他是個挑戰威權的無神論者,要他做二個選擇,要嘛認錯相信上帝,不嘛就喝下毒酒去見上帝,此時我相信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後可能心裡還在想「喝下毒酒,人為什麼會死」吧,我猜。🔹
我不敢拿我自己跟蘇格拉底相比,我也不想淪落到蘇格拉底最後的結局,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以及市場彼此競爭之下,儘管我多麼想在一個觀念上做更多的「為什麼的討論」,但學生總是需要更多的實作,以應付未來,或是即將到來的問題 – 我需要學會攝影,來做一點什麼事情,而近期的課程,也試著平衡「WHY 與 HOW 」的比例,這才是我更該做的。
所以我自認我的課程大綱,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本身設計也不追求速成速效,更無法讓學生能有一種「哇,一門課可以學到超多東西」的感覺,這些都是我自認的缺點,也只有認同我的想法的學生,願意嚐試上上我的課程,我都非常感激。
也有學生、朋友建議我「既然課程內容這麼多,再拆細一點,多元一點」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更多,如果一味追求「開課、賺錢」,似乎又與我的個性相違背,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好好開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來分享,這裡,就讓我們跳過吧。
或許目前開設的線上課程 – 終生閱讀的線上課,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想學得快一點,每天都看一集,並且用 1.5 倍速度播放,觀念學到了,不懂再重頭看;若想要慢慢看的也沒關係,一周看一集,一集看二次都沒關係,享受每天都進步一點的感覺。
再應因疫情下的困境,所以,這樣子的線上課程就這麼「上線」。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致命 計 畫 線上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二戰期間,一名馬戲團小丑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渾身表演慾的他,看見這裡的猶太孩子總是愁眉不展,決定重拾小丑本色。泯滅人性存在的所在成了馬戲團舞台,他帶給了這裡的孩子歡笑,乃至希望⋯⋯。
.
是不是覺得劇情與羅貝托.貝尼尼(Roberto Benigni)的《美麗人生 Life Is Beautiful》(1997)有點像?雖然精神有些雷同,但這其實是一部早在1972年就完成的電影,名叫《小丑哭泣的那天 The Day the Clown Cried》,由美國喜劇泰斗傑利.路易斯(Jerry Lewis)自編、自導、自演。
.
只不過當年完成之後,傑利.路易斯便將之雪藏,所以實際上根本沒有人看過這部電影。
.
隨著《美麗人生》在1990年代末期征服全球觀眾,終於開始有人想起了它。雖然大家也都是「聽說」而已。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小丑哭泣的那天》變成了一個傳奇,傑利.路易斯對此反倒覺得很難為情,對外表示:「你永遠不會看到它,沒有人會看到它,因為這是一部令我感到尷尬的拙劣之作。」
.
端看《小丑哭泣的那天》的劇情,便已經可以看出它完全具有成為偉大電影的潛力。首先,它是影史上最早對集中營的生活進行戲劇性處理的作品。結局的處理也無比動人。小丑最後淪為納粹利用的工具,請他安撫一批準備被送進毒氣室的孩童。他知道孩子們會感到害怕,自願走進去陪他們「淋浴」。在孩子們被集體毒殺的最後一刻,他依然不忘帶給孩子歡笑。
.
為了讓這部電影更完美,傑利.路易斯親自造訪了奥斯威辛集中營與達豪集中營進行調查,瘦身16公斤飾演主角小丑。作品完成後,一度有入選坎城影展的消息。但後來因為種種版權爭議,發行計畫就此耽擱。其中編劇的杯葛尤其致命性,他們主張路易斯未經允許擅改劇情,揚言會盡一切所能阻止這部電影上映。
.
就這樣,《小丑哭泣的那天》的發行計畫一路耽擱,甚至一度被歷史所遺忘,就連傑利.路易斯自己本人也不願再去面對這部作品。後人常常論起,如果這部電影當時真的在1972年上映,可能會引發什麼迴響?
.
以《美麗人生》為例,大家都知道這完全不是一個寫實的故事。貝尼尼其實是有意識性的將布景陳設的宛如劇場,也刻意忽略集中營裡的殘酷場面,如果現實生活中真有一個爸爸跑上去假冒翻譯、偷用廣播設備,早已被公開處刑。但這終究是一個以療癒為目的、以兒童視角去理解父親的愛的故事,所以編導刻意以一種童話的角度來創造這個世界,淡化了暴力場面。
.
既然事件與觀眾已經有了距離,許多受難者已經作古,人們對納粹集中營的認知也都有了一定的共識。《美麗人生》這種創意的戲仿與重現,自然不太會引起太多爭議。
.
但劇情精神相同的《小丑哭泣的那天》,卻要在二戰結束不到30年就做出這樣的嘗試,便無疑面臨許多風險。在當時,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許多人都還在世,他們是否會同意自己的悲慘故事被一個小丑代言?更最重要的是,納粹滅絕猶太人的事實在當時也並不是「常識」,學術界也幾乎沒有對大屠殺的研究,世人對集中營的了解遠不如現在。
.
美國喜劇演員大衛.克羅素(David Cross)便直言,《小丑哭泣的那天》的概念完全是走在時代最前沿,「如果他(傑利.路易斯)再等上25年,那麼就是他從座位上跳過去,搶下奧斯卡獎」。(註:當時貝尼尼就是從座位上「跳過去」領獎的。)
.
但傑利.路易斯的堅持也有他的道理,基於這部沒人看過的《小丑哭泣的那天》已經快要被捧成影史經典。他無奈地說:「《小丑哭泣的那天》的名氣已經變得如此之大,以至於它要麼比《大國民 Citizen Kane》(1941)還好,要麼就是史上最爛的電影。」事實上,也真的有不少人聲稱自己看過《小丑哭泣的那天》的粗剪等版本,但評價也是完全兩極。這反而為本片更添傳奇性。
.
2015年,傑利.路易斯終於軟化立場,同意將他保有的《小丑哭泣的那天》拷貝捐贈給美國國家圖書館,但他也提出了一個但書,那就是這部電影在2024年六月之前不得放映。距離未來的這個時間點,僅剩不到三年。而傑利.路易斯本人也已經在2017年辭世。
.
在看見《小丑哭泣的那天》之前,不妨先來重溫羅貝托.貝尼尼的《美麗人生》吧!
.
.
《#美麗人生》 myVideo 影音隨看 線上看: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0/334757
#RobertoBenigni #TheDaytheClownCried #JerryLewis #小丑哭泣的那天
致命 計 畫 線上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全球最富裕的地區之一,面對洪災眾生仍無語問蒼天 德國執政黨梅克爾接班人基民盟拉舍特一笑失江山 綠黨可能贏得歐洲最大國八月大選》
德國發生了千年一見的洪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傷亡損失,但是德國也將在短短的兩個月之後,將迎來德國近二十年最重要的一場大選:誰能在梅克爾之後,領導德國?
這場大選也關乎歐洲,尤其是爆發洪災的同一時間,歐盟出台了要在2050達到碳中和的一攬子計畫「Fit for 55」。而其中最重要的兩項旗艦提案:一是要在2035終結化石燃料,二是徹底改革排碳交易市場,都將會對身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產生最大的衝擊。財力雄厚的德國並沒有要求歐盟援助救災,但是歐盟碳中和的計畫,不能沒有德國的支持。因此進入倒數兩個月的德國大選,將是一場讓全歐屏息以待的關鍵選舉。
洪災發生之前,一直被民調唱衰的執政黨基民盟,在6月6日的地方選舉(九月大選前最後一場的地方議會選舉)中,獲得的選票比 AfD和Linke(極左派)加起來還要多,搶灘成功扳回一城,基為民盟主席兼總理候選人拉舍特打下一劑強心針。
而拉舍特同時也是災情最為慘重的北威邦(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的總理。在德國的近代歷史上,洪水救災的表現曾經數次影響了災後的選舉結果。1962年的社民黨施密特,和2002年的施洛德,都是在成功指揮救災之後,扭轉了選情,贏得大選出任總理。
拉舍特當然在第一時間出現在災區。他是災區總理的身分,也讓他陪同聯邦總統和總理再次造訪災區。但是一段他在總統神情凝重發表講話的同時,被媒體捕獲到他在總統身後哈哈大笑的鏡頭,可能會是他的致命失誤。
但是他還沒有出局,因為拉舍特最強勁的對手,是已經躍升為德國的第二大政黨的綠黨,所推出的女性候選人安娜萊娜·貝爾博克,也被一系列的醜聞纏身。
貝爾伯克最近被德國媒體揭露,她的新書《現在如何更新我們的國家》中,內容有大幅的剽竊抄襲。而她在幾週之前,也被指控修飾履歷上有關學術生涯及經歷,作了不實造假的陳述。她雖然已經公開承認錯誤搶救選情,但是民調已經滑落到20% 。落後於基民盟和姐妹黨CSU合計的29%。
洪災敲響了氣候變遷的警鐘。離9/26的大選只剩下兩個月,但是目前兩位最有希望的梅克爾接班人,都面臨個人的選情困境,使得無法把大選聚焦在真正關鍵的氣候變遷議題之上。
{內文}
你還記得上一次大笑是什麼時候嗎?你曾經為自己的開心大笑後悔過嗎?當整個德國還驚魂甫定,找不到字彙,來形容這場毀滅性洪災造成的重創時,竟然有人可以一派輕鬆地哈哈大笑。
德國總統 史坦麥爾:
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很早就明確表示,那些遭受如此慘重損失的人,我們將為他們提供幫助,已經承諾的補助也應該用於社區。
當德國總統在視察災區後,表情凝重地評估所目睹的損壞的同時,身為災情最為慘重的北威邦(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總理,拉舍特竟然在總統身後笑得合不攏嘴。這個鏡頭立刻引起了廣泛的憤怒,因為拉舍特不是別人,他是基民盟主席,兼兩個月之後,9月大選的總理候選人。
新聞片段:1962年2月16日,風暴從冰島抵達北海沿岸,德國高達12級使船隻陷入困境,漢堡面臨災難的威脅。
1962年暴風雨海水倒灌,造成漢堡一片汪洋的慘劇。當時的漢堡社民黨的參議員施密特,因為不顧危險全力救災而一戰成名,後來在1974成為德國總理。
2002年8月,德國東部遭洪水嚴重衝擊,當時的總理施洛德正在競選連任,他的民調落後處於困境。但是他穿著雨衣和橡膠靴指揮救災,充滿同情和關懷的照片,扭轉了選情,兩個月後,施洛德贏得大選獲得連任。
拉舍特身為北威邦的地方首長,當然在洪災發生後第一時間,到場視察,也在引起公憤之後立刻推文道歉:「我感謝聯邦總統的訪問,災區受害者的命運,與我們息息相關。我更後悔談話造成的印象,這是不恰當的,我很抱歉。」
德國總理 梅克爾:
在柏林的內閣會議上,我們將制定一項關於財政援助的議案,正如邦首長告訴我的那樣,這是關於將通過的,由國家一起支付的,摒除官僚主義的直接援助。經濟援助必須盡快到達人們手中,他們通常除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之外,一無所有。並且將要完全依靠援助。
尤其是在他談笑風生的第二天,梅克爾以一句,「德語中幾乎沒有字彙來形容這場災難」,和另一個重災區萊法邦社民黨總理,手拉手的畫面,讓德國人在質疑拉舍特的同理心之外,進一步質疑他的危機處理能力。
基民盟主席兼德國總理候選人 拉舍特:
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我們將為該邦受影響的地區,提供加倍的財政援助,因此我們也可以做出貢獻。申請表格和程序必須盡可能簡單。他們必須在一周內就準備好,以便儘快支付第一筆款項。
財政部長舒爾茨,已於7月21日宣布,德國聯邦政府,將對災區提供緊急援助,將用於修復倒塌的房屋、街道和橋樑。
德國財政部長 舒爾茨:
最重要的信息是,我們將像幾年前的洪災之後一樣,立即提供緊急援助,我們粗略估計總共需要4億歐元,這意味著聯邦政府需要2億歐元。
但是緊急救援的資金,將不設上限,而且承諾的金額,不會影響到聯邦預算。經濟部長Peter Altmaier則表示,還將為受洪災影響的小企業,提供1萬歐元的短期救濟金。
法國高級金融研究所所長 Philippe Dessertine:
受創最為慘重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是歐洲最大的經濟區,是全歐GDP產值最高的地區,超過巴黎地區,根本就是歐洲的經濟心肺區,當然也是德國的重鎮。而其鄰近的萊茵蘭-普法爾茨邦,包含了西歐的地理中心,在這個地區裡,有德國的萊茵蘭-普法爾茨邦,有法國的洛林省薩爾斯省,有盧森堡和比利時的瓦隆地區,有比利時的列日市。這裡是歐洲的十字路口,是一個經濟生產重中之重的地區,當然也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地區。
這個包含了德國工業大區北威邦,法國煤礦重地洛林省,和荷比盧的交界,正是今天歐盟的前身,在1952年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核心。
歐盟執委會主席 馮德萊恩:
氣候轉型將伴隨著社會氣候基金,該基金將支持收入並將支持投資,以解決能源貧困問題,並為弱勢家庭和小企業削減開支,因此當碳定價生效時,這是對最需要它的人的真正支持,這是成員國之間和成員國內部,真正的團結。
這是一個沒有人敢設計的巧合,這場毀滅性的洪災,就發生在歐盟出台,實現2050碳中和的一攬子計畫,「Fit for 55」提案的,同一時間。而其中最重要的兩項旗艦提案:一是要在2035終結化石燃料,二是徹底改革排碳交易市場。
德國鋼鐵業協會總監 Martin Theuringer:
而對我們企業來說平衡意味著,一方面我們需要對鋼鐵等基礎產業,向碳中和邁進提供更強的轉型激勵,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國際競爭。在我們看來所謂的「Fit for 55」套餐,無法滿足這一要求。
終結化石燃料,將衝擊德國的汽車工業,而德國還有38%的能源需要,來自煤炭,是歐洲最依賴煤炭的國家。即使德國已經決定,預計在2038年前,關閉所有的燃煤電廠,碳定價,仍將嚴重影響德國的生產力。洪災發生之後,財力雄厚的德國,並沒有要求歐盟援助,但是歐盟「Fit for 55」的計畫,不能沒有德國的支持。因此進入倒數兩個月的德國大選,將是一場讓全歐,屏息以待的關鍵選舉。
新聞片段:綠黨在最近幾年取得了重大進展,躍升為德國的第二大政黨,這是首次綠黨領袖是一種可能,貝爾伯克說她準備好了。
選前突如其來的這場洪災,更重磅敲響了氣候變遷的警鐘,再加上基民盟對手,拉舍特的脫稿演出,綠黨的貝爾伯克,似乎是勝券在握,但是拉舍特還沒有完全出局,因為貝爾伯克最近被德國媒體揭露,她剛剛才出版的新書,《現在如何更新我們的國家》中,內容有大幅剽竊抄襲的嫌疑。而這是她被指控修飾履歷,有關學術生涯及經歷上,不實造假的陳述爆發的幾週之後。她雖然已經公開承認錯誤,搶救選情,但是她的人氣迅速滑落,導致綠黨的民意支持,已經降到20% 。落後於基民盟和姐妹黨合計的29%,而拉舍特在9月大選中,最大優勢,可能只是主要對手貝爾伯克的弱點。
是的,「德語中幾乎沒有字彙,來形容這場災難」。德語裡除了「梅克爾」也沒有別的字,可以形容信任與危機處理。
https://youtu.be/JDINSn7DvQ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