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產業行腳 #紡織工藝技法】
【#MIT產業行腳 #紡織工藝技法】
打中織品微型創業夢!──紡拓中心服裝打樣中心
想要自創服裝品牌嗎?想要將腦中的創意點子實體化嗎?想要進入紡織業發展嗎?來來來!緊來了解打樣中心。
過去在北中南自然形成紡織產業聚落,包括北部三重、新莊、樹林到桃園與苗栗一帶;中南部大甲、虎尾、斗六,彰化和美、社頭,還有臺南從官田往南至仁德的紡織產業廊道。不過,隨著下游廠商外移嚴重,現在仍留在臺灣的多數為大型中上游廠,以及為數不多的接案工作室。這讓近年有心投入服裝、織品創業的生力軍,常因產業斷鏈或規模無法銜接等問題,而遭遇困難。
2012年,紡拓會受經濟部委託,成立「服裝打樣中心」,由專業製作團隊,提供業界打樣,除提供各種機能布料廠商的媒合,也會在打樣過程中提供修正建議,可以說是微型創業者的福音!除了打樣,也提供100件以下小規模量產服務,是服裝設計工作者與工作室的好幫手,一年到頭都工作訂單滿檔,十分熱門搶手,往往要提早2~3個月前預約,才有機會排入量產時程。
此外,為媒合學界與產業,特別邀集資深打版技師進駐,親授服裝科系學生打版實作技法,可正式取得教育部學分,手把手的傳承專業技藝,縮短學用落差,一來補足業界人力缺口,二來也讓學生畢業前夕即可獲4~6個工作機會,專業打版師待遇優渥前景看好,有夢最美的年輕人要把握。
「服裝打樣中心」除充實設計新稅能量、建立數位版型資料庫,也引進業界最新機器。如製版完成後使用的紙版切割機,讓機器代替手工割紙,省時省力;四針六線倂縫機,讓縫合時平整堅固,減少接縫處與皮膚摩擦;超音波雷射切割機,可於各種面料上雕花,增加設計上的細節變化;另外還有超音波無縫貼合製衣加工機、數位昇華轉印噴墨印刷機等等超厲害的機器,讓製程技術及成品精緻度都UPUP!
另一處服務中心為「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引進無車縫橫編織造設備及數位噴印機,並導入O2O概念,讓一般人可以發揮想像力創造自己的服飾。臺中的「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則為袋包箱快速打樣中心,提供包袋實務打樣與學習課程。
紡織業瞬息萬變,但是人還是需要穿衣服,面對推陳出新的布種與設計,快速打樣是具體呈現優勢的方法。紡織業未來的人才仍在技術與創意,打穩根基、善用資源與科技加速前進,依然有機會為MIT織品開創美好的未來!
DATA
▴臺北服飾快速設計打樣中心
02-23417251#2719、2720 │ 臺北市中正區愛國東路22號1樓
▴西園2 9 服飾創作基地
02-2336-7599 │ 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9號
▴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
04-2359-0112 │ 臺中市西屯區工業區八路11號
#中衛中心
#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
#臺灣紡織業好棒
#貼文轉載自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milemit/
#更多台灣產業故事請持續鎖定產業行腳臉書與MIT微笑標章臉書
臺灣紡織業好棒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IT產業行腳 #紡織發展史 之4】
MIT的機能衣在成為全球運動休閒服飾焦點之前,臺灣在推廣機能性面料也曾費盡苦心。紡拓會秘書長黃偉基表示:「過去多數設計師對於Polyester(聚酯纖維)都很陌生,於是紡拓會就跟業者們一起想辦法,在德國ISPO、TECHTEXTIL及法國TEXWORLD等重要展場,現場裝設一個水柱,墊一塊透氣防水布封住水,再從底下往上打氣,波動布料也讓氣泡往上冒,水裡面還養金魚!」雖然這個展示情境有點浮誇,但卻精準傳達出功能性面料透氣防水的特色,因此立即吸引到Nike、Adidas等龍頭品牌注意。
2004年在經濟部協助下,紡拓會與紡織所合作成立「TFT臺灣機能性紡織品驗證標章」,以具公信力的第三方角色為廠商提供驗證服務。經評比遠東Top Cool、中興Coolplus,一點都不輸美國杜邦的Coolmax,臺灣多元化功能性面料也站穩一哥的地位。
在優秀面料帶動之下,相關下游鞋、襪、手套、包袋、毛巾等業者,也都紛紛拿出看家本領,端出各式機能獨特的產品。而且隨著大家對環保議題的關注,在回收寶特瓶紗這一塊臺灣持續保持領先,不但降低快時尚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又能解決寶特瓶氾濫問題。
快時尚的紡織業一直在跟時間賽跑,關稅、人工成本與製造業短鏈供應趨勢,讓成衣廠玩起大風吹。早在2003年旭榮即率先佈局非洲,現在宏遠及不少中日韓同業也都把工廠搬到衣索比亞;另一個潮流則是重回美國製造懷抱,但在人工貴森森的美國,就得改以自動化一貫作業為主。
當賣書的Amazon開始賣衣服、Adidas也開賣機器人Sewbot生產的T恤,顯示了紡織業不再是我們印象中的傳產,臺南老紡織廠和明也傳出成功導入Google雲端機器學習,建立更有效率的作業模式,種種跡象顯示網路與AI科技應用正在改變紡織業的發展生態……
從媽媽阿姨們在鳳飛飛的歌聲中車縫成衣首部曲到現在,紡織業彷彿經歷一波波高潮迭起的變奏曲。不論下游廠在東南亞或非洲,臺灣堅守研發指揮中心,持續掌握跨界整合、跨國管理能力,應用科技島優勢編織MIT精彩的未來,讓臺灣現存的4200家紡織業者有機會再造奇蹟!
#中衛中心
#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
#臺灣紡織業好棒
#貼文轉載自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milemit/
#更多台灣產業故事請持續鎖定產業行腳臉書與MIT微笑標章臉書
臺灣紡織業好棒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IT產業行腳 #紡織發展史 之3】
對許多老一輩的人來說,「麵粉袋衣」可能是一段難忘經驗。現在聽來雖然克苦、難以想像,但麵粉袋畢竟還是純棉製造,在物資有限的年代裡,可能甚至還是相對溫暖舒適的衣著呢。
麵粉袋首次出現,是在二次大戰後,據統計,在整個50年代,小麥、棉花、黃豆、油脂等民生重要物資,有六成是來自於美援進口。美援的綿花,也因此成為紡織業的重要起步。
缺乏天然原料的臺灣,紡織一開始即從「來料加工」的成衣代工起步,織布業則以進口美國棉(Cotton)開始,60年代特多龍(Tetoron),接著變TC(棉混特多龍),一路發展到80年代,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上游為天然原料棉、毛、絲、麻,或石化原料;經中游紡紗製成天然或人造纖維、織布廠織造成布匹、染整廠定色;再進入下游成衣廠縫製成衣服或其他成品。
紡拓會秘書長黃偉基分析,90年代當下游的成衣廠外移,回頭大量採購臺灣中上游織布,缺乏天然原料的臺灣業者也開始考慮化纖材質。當時有積極發展石化業的時代背景,所以具指標性的大廠遠東、中興、新光都相繼擴建化纖廠,1分鐘7千公尺的高速抽絲技術,驚人產量恐怕會讓花木蘭嘆息一輩子。當時,全臺紡織業增加到6600家,在1997年創下出口值166億美金的歷史新高,不只產能嚇嚇叫,外匯進帳更是滿懷笑!
不過沒多久,紡織業就面臨大陸崛起的新挑戰。大陸因為本身有棉花、有蠶絲,天然資源豐富,再加上14億人口內需市場的底氣,可說是一登場立即攪亂紡織市場這池春水!面對不對等的競爭,臺灣在成本、產量上都拚不過大陸,苦思之下,唯有找出「差異化」力求轉型。
一直以來臺灣業者也經常赴日取經,業者們發現在2000年之後,日本帝人等八大化纖廠都已經極力發展功能性纖維,這給靈活的業者們開啟了一個方向,轉而迎向強調吸濕排汗的功能性面料研發。近年來,適逢運動休閒風潮興起,MIT機能服飾遍地開花,也為所有人帶來更舒適的穿著體驗。
#中衛中心
#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
#臺灣紡織業好棒
#貼文轉載自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milemit/
#更多台灣產業故事請持續鎖定產業行腳臉書與MIT微笑標章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