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報告(一):《颱風》(1962)
離港數天,來了台北看影展,順道從香港的種種來小休一下。未來幾日希望能把看過片子的一些感想都作分享。
繼年初看過牟敦芾的《跑道終點》之後,就對台灣新電影時期前的「藝術電影」頗具興趣。《颱風》來得更加早,更有台灣文友將之稱為「台灣影史第一部藝術電影」。(參考連結:http://bit.ly/2FRKp1k)觀影後我也發現《颱風》確實有很多同代台灣電影未曾得見、卻在世界電影有所依據的元素。
故事先由女主角君麗的一段長獨白展開:她嫁給阿里山測候站職員志平多年,卻情感日疏,「已經不當自己是女人」。影片初段登場的還有少女阿紅與郵差阿火伯,如此人物設計與安排,竟讓我想起費穆的《小城之春》。《小城之春》的玉紋與丈夫禮言同樣有名無實,跟《颱風》的君麗一樣,但又不能割捨丈夫。
在《小城之春》,啟動情感糾葛的是禮言的友人志忱:玉紋的舊情人。志忱從章家封閉的小城以外介入,令不滿現狀的玉紋情感暗流激盪。在《颱風》,這一系列的事件卻是來自連串的謊言與偽裝。高大豪因為逃避追捕而化名投奔手下的兄長、也就是阿里山上的志平;小姍亦因母親麻將桌上的玩笑而離家「尋父母」,卻隨高大豪走上了阿里山,更有一段比真更真的「父女」情⋯⋯唐菁飾演的高大豪作為介入者,卻有着儼如同代三船敏郎散發的危險氣息!
而隨着故事展開,《颱風》的關係走向比《小城之春》的含蓄明顯更為直接而激烈,高大豪同時與少女阿紅及君麗互探情感底線。另一邊廂君麗與志平的關係張力書寫、君麗自己的內心掙扎場面,跟友人討論時更覺甚有英瑪褒曼的影子。
影片另一個令我感有趣的,是當中對當時正要開始發展的大都會台北的描述:從極高的俯視角度看台北市面、甚至以 Dutch angle 去呈現市面,極具匠心。而小姍家庭的設定也是一個有閒的、有家庭教師的城市中產,聽的故事也是白雪公主!雖然影片最後還是需要在倫理上突出家庭價值、與有罪必然伏法的主旋律(而在阿里山車站,認罪自首標語是與防匪諜標語並置的!),但這些側面書寫也不失是個準確的都會觀察。
#映畫札記
#颱風
#潘壘
#唐菁
#穆虹
#唐寶雲
#小城之春
#臺灣電影數位修復計劃
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
國家電影中心 Taiwan Film Institute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