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讀書心得:
吃,是件大事,不僅關係口腹,更關係甜美的記憶。吃,是靈魂棲息的所在。用白話文說,吃得,安心。
從小吃老媽做的紅燒肉,一大碗上桌,老姐舉步維艱地拿筷子夾,如臨薄冰地小口咬,我看不順眼,拿湯匙搯,朝飯上一淋,嘿嘿,這是《舌尖上的中國》製作人陳曉卿對於吃飯的一大原則:
「一切不能拌飯的菜都是耍流氓」
老媽的紅燒肉費功夫費心思,精華全進碗底的醬汁,拿湯匙搯,連肉帶汁,這飯,味道就豐富了。
老媽走得早,三十歲之後,我的吃飯有一大部分的目的其實是尋找她留在我大腦皺摺裡的記憶。朋友都曉得我愛紅燒肉,有回請我吃飯,在上海一家用人民幣計算新潮指數的館子,他神秘地說:
「這家做的菜,秀氣。」
才聽到「秀氣」,心裡有數,八成毀了。果然,日式份量、法式裝盤,每人面前帶金邊的碟子內分到三小塊肉,不好意思問:「你家燒肉的鍋子呢?」
將就地夾起肉,拚了老命朝飯上抹……………..老實說,肉燉得不錯,可惜和飯無法發生水乳交融的親密關係。飯是飯,肉是肉,說句難聽的話,吃得疙疙瘩瘩。
陳曉卿這本書談吃,談感情。
吃飯沒有感情,白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簡單歌唱 Singpl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你在看完這集彈舌唱歌技巧教學影片之後,還是不知道如何訓練彈舌音唱歌技巧的話?立即索取每日開嗓菜單練習音檔增加你對聲音的唱歌掌控度: http://bit.ly/thisissingple-warmup 你唱歌的時候總是覺得很卡、很吃力嗎?現在點擊下方連結,我將告訴你如何讓唱歌就像講話一樣自然,...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我是張國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林日曦 Lam1He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Rudi Leung 廣告風涼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簡單歌唱 Singpl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Thomas阿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心得] 舌尖上的中國-蒙古族美食篇- 看板documentary 的評價
-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舌尖上的中國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一口气看完火爆全球的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 ... - YouTube 的評價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林日曦 Lam1He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幾日有人Tag我問:《果籽》溝《黑紙》做《墨子》有冇得諗?
Um...我覺得功夫加足球溝埋嚟做瀨尿牛丸會比較彈牙。
【散播果籽 栽種品味 - 徐緣】
果籽 網站:as.appledaily.com
「怎樣才是一份好副刊?」
自三個月前受命執掌《蘋果日報》副刊,我一直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溯本求源,我嘗試從歷史中尋找靈感。有說華文報紙的副刊源於光緒十二年的《字林滬報》,當時為與競爭對手《申報》抗衡,編纂副刊《玉琯鐫新》,收錄古詩文詞,開中國報業文藝副刊之先河,業界爭相仿效。早年副刊不受重視,曾有「報尾巴」、「報屁股」等衊稱,寓意無甚內容、無關重要。但一場五四運動,改變了副刊的社會地位。
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 ——《晨報》的〈晨報副鎸〉、《民國日報》的〈覺悟〉、《京報》的〈京報副刊〉及《時事新報》的〈學燈〉,成為新思想的孕育地,致力宣揚反封建思維,提倡西方民主思想,也有李大釗等人倡導馬克思主義,引發公民對社會及政體的反思。啟發政治覺醒外,副刊亦推進新文學發展,刊載各式白話小說、詩歌和劇本,並透過繙譯西方文學及自然人文科學著述,向國民介紹海外的新知識、新觀點,擴闊讀者視野。
鑑古思今,我認為一份優質的副刊,應該能啟發大眾思維,弘揚新知,推動社會文化上的議題設定。當中的選材與取態反映其品味,進而影響整份報紙的形象。以此為目標,蘋果全新副刊追求內容上有「質」與「格」的提升,我相信有深度的題材不一定趕客,透過深入淺出的處理,加上趣味包裝,深刻議題也能廣論,專門知識亦可普及。
《蘋果日報》以本地為根,在雞蛋與高牆之間,一直站在雞蛋一方,固守香港正被收窄的言論空間,故其副刊亦應循此方向,捍衞文化多元,讓各界別的弱勢族群,能借《蘋果》的龐大平台發聲,抗衡各路文化霸權。本土關懷題材當不能缺,但我更重視內容如何連繫世界。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惟現今特區政府太強調認識及懷抱祖國,忽略鼓勵大眾放眼世界,我認為是錯誤一着。曾幾何時香港藉着東西文化薈萃的獨特城市定位,在軟實力上領導亞洲。環球視野,是重要競爭優勢之一。我心目中的副刊,正是要成為連結本地與國際的文化橋樑。
今天誕生的全新蘋果副刊,取名「果籽」,寓意蘋果內藏的新生命,由副刊仝人在過去三個月嘔心瀝血細意培植,冀能孕育知識、栽種品味。〈果籽〉的欄目種類比以往更廣,每日輪替刊出,各版有清晰信念與定位,接通普世價值。
旅遊籽
推廣深度旅行,從外國與本地遊蹤體驗文化;追源尋味,往原產地探究各類商品食材的物種起源與演變,也會介紹義工之旅、生態旅遊等新興潮流。
扮靚籽
以宣揚美麗真義為本,報道各類美容時尚資訊。用求真精神、科學角度研究化妝護膚用品,不鼓吹整容文化,找正常身高的素人作示範模特兒,破除坊間對美的曲解與誤導。相信真正的美,源於內心。
飲食籽
介紹美食珍味,亦論淡食素餚;培養識食文化,分享煮食技巧;推廣惜食精神,精製搵食地圖。舌尖上的品味,由閱讀開始培養。
汽車籽
內容設計以愛車人導向,在傳統車訊介紹與新車試駕外,另設駕駛相關的專題報道,訪問車壇的核心人物與無名英雄,評論政府運輸署制度,深研引入外國技術的限制,研究智能城市與未來運輸系統。座駕的事,一籽無遺。
科技籽
緊貼科技最新資訊,火速分享試用心得。為增添報道趣味,資深科技版記者組成Gadget Guy特別評論團,代入不同用家心態,提供最直接最抵死的評測意見,或作針鋒相對的矛盾對決辯論。
男潮籽
搜羅各類男士潮流訊息,培養一眾型男宅男潮男頹男的生活品味。
親子籽
反對怪獸家長文化,推動健康親子互動,每周介紹一家大小周末好去處、優質童書與精選玩具。養兒育女,不是起跑線的爭奪,而是賽道上的支援與打氣。
寵物籽
宣示動物生命的可貴,探討其應有權利,介紹大小奇趣動物,報道棄置領養的悲喜個案,訴說人寵之間的真情故事。至善無分大小,人與動物皆應以同理心共處。
文化籽
涵蓋本地與國際藝術文化題材,藉藝術家、文化人、收藏家的故事,體現世間美學與人文善道。推廣閱讀,為讀者在浩瀚書海領航。另外,不少男性好友知道我改革副刊,都笑問我會否復活風月版。今天我給他們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風月版確會重現副刊,但壞消息是新版並無甚麼肥龍骨精強,取而代之是以文化角度探討情色議題及藝文作品,亦設風月科普,情挑大眾的科學好奇心。
科健籽
藉過癮題材引發大眾對科普的興趣,並增強對養生食療、運動健康的認識。
專題籽
設「舖仔小店」、「音樂入魂」、「一樓一故」三個當然專題。「舖仔小店」專研香港特色小舖,剖析小店背後的人與情,推動港人幫襯弱勢商戶;「音樂入魂」向有理想有熱誠的音樂人致敬,採訪對象未必是當紅歌手樂人,但從他們對音樂的投入與奉獻,可感受到夢想所發出的生命光芒。「一樓一故」則以不同建築物作導引,重溫香港歷史與文化的變遷,反思空間與生活的關係。當然專題以外,亦有每周的浮動題材「胚芽故事」,探討社會各類有意義有深度的專題,果籽面世頭炮的故事,由記者遠赴紐約,帶大家了解及見證美國環保達人Lauren Singer,如何在現今的物質世界,以自創技術與用品實現零垃圾生活,並將此發展為一門環保事業。記者回港後再將所見所聞親身實踐,體驗零垃圾生活在港的施行難易。
在各式內容籽之外,名釆專欄續由名筆坐陣,議論時政,風花說月。〈果籽〉同時開設純網上版的「奇聞」與「Prism」。「奇聞」網羅全球趣味新聞及古怪新知;「Prism」則是網絡相集畫廊,讓攝影及美術愛好者有一個作品分享平台,或將以圖像構建的專題故事公諸同好。
今次的副刊革新不單文字內容作變更,連版面及網頁的設計,也改用全新的簡約風格。影片報道的數量與質量也有所提升,並加強不同動畫種類的應用,更催生果籽吉祥物:周遊列國知識淵博的智者「看透鳥」,以及好奇的「Seed」與「粉果」,配合動畫報道以增添觀賞趣味。〈果籽〉也會開設facebook專頁,主動與讀者互動交流,並收集改善意見和有趣內容。
〈果籽〉的面世,亦是開拓一項嶄新廣告類型的契機。傳統副刊向為廣告集中地,由於牽涉題材多與消費相關,故此內含不少分類廣告與鱔稿。今天香港副刊隨各大報紙走向網上化,廣告形式亦轉為網絡互動,但類型還是跳不出分類廣告與鱔稿的框架,分別以Banner Ad與假扮網上新聞報道的形態呈現。惟這兩類廣告的成效漸受質疑,因為現今消費者都習慣迴避廣告,識破假新聞真宣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這股趨勢,引發近年外國傳媒一種新生網絡廣告類型Native Advertising的興起。
Native Ad與傳統鱔稿近似,在呈現手法上講求視覺設計與傳媒報道的格式盡量相近,猶如報紙內容的一部份。但鱔稿的廣告客戶一般要求盡量隱藏廣告痕迹,亦着緊產品名稱與功能有否在報道內提及。Native Ad則反其道而行,重視內容對讀者的價值多於一切,但會明確標示品牌作為內容贊助者的身份,當中沒有太多的產品介紹,卻對品牌形象的塑造大有助力。簡而言之,Native Ad不怕廣告迴避,因為其邏輯是將廣告化為讀者感興趣的內容,IBM在外國傳媒一系列介紹大數據的專題報道,便是良好一例。大數據是商界趨之若鶩的營運新概念,IBM的相關專才向合作傳媒提供資料,撰寫成不同應用案例,內容中不用多提及IBM的產品與業務,但藉着欄目上一句清晰的「Presented by IBM」,讀者透過文章了解大數據而想找合作夥伴,IBM必然是其第一印象之選。
媒體代理與策劃公司 IPG Mediabrands 於2013年作了一個Native Ad與傳統Banner Ad的成效比對研究,從近五千名受訪者中得出結論,前者廣告效果明顯較佳,觀看Native Ad的人數比Banner Ad多出52%,最重要的品牌好感度和所引發之購買意欲,分別高出9%與18%。鑑於Native Ad功效顯著,外國客戶與廣告公司紛紛研究其相關應用,引致較為保守的傳媒巨擘《紐約時報》,在2014年也引入這廣告類型以拓展收入。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與Netflix合作,以一則探究美國女子監獄狀況的深度專題,推廣題材相同的劇集《Orange Is the New Black》。這則專題引發社會對女子監獄狀況的關注與討論,是《紐約時報》和Netflix的一場雙贏之作。
Native Ad講求品牌與合作媒體形象的搭配,我冀望〈果籽〉的形象改造,以及題材的多元開發,能為香港締造一個引入Native Ad的傳媒選擇。以《蘋果》的龐大讀者群,加上新聞影片與動畫技術能進一步提升內容吸引度,我相信Native Ad的功效在〈果籽〉的平台上可以大放異彩。優良廣告與優質內容可以融合共生,廣告以往給人那些欺騙與負面的形象,我希望能藉Native Ad的普及得以平反。
〈果籽〉,蘊含着我對改善傳媒與廣告生態的理想使命:為香港人孕育更有質素的報紙媒體,倡導文化知識普及;為廣告業開拓更合人心的宣傳形態,推動網絡廣告發展。感激每位為〈果籽〉誕生出心出力的同事與合作夥伴,抱歉讓捱更抵夜,成為你們過去三個月的生活常態。
2015年3月9日,二十四節氣之驚蟄剛過,進入傳統春耕季節,我們選在此時散播〈果籽〉,盼能為香港這片土壤,種滿品味與文化的果實。
文章連結:http://bit.ly/1FxsF2J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Rudi Leung 廣告風涼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學畢業後,我搵工搵了幾個月都未搵到,幸好當時《經濟日報》的石鏡泉先生收留了我,那個時候,有一個叫專題組的小隊,是現今U-Magazine、e-Zone、i-Money等等的雛形,換另一種說法,那其實亦是副刊。
入得行做報紙,總有點使命感,又總覺得副刊只是茶餘飯後的話題,對於副刊,難免看扁。
但石Sir對我們整組人循循善誘,教導我們一份報紙如何透過副刊傳遞報章的核心價值,與此同時,也可以透過不同專題報道(並非收了錢的鱔稿),吸引到不同的讀者群,同時亦間接吸引不同的廣告客戶(我們都並非不吃人間煙火)。
《蘋果日報》副刊今天改版了,《果籽》是一個很大的變革,同時亦為該報注入一股新動力。
如果你問我,感覺上,《果籽》是與近年愈來愈嘩眾取寵的《蘋果日報》或《蘋果動新聞》格格不入的,但我相信,這亦是《果籽》可貴之處。
今個早上,一邊閱讀《果籽》,我想起20多年前剛剛畢業的自己,那個時候,我還是《經濟日報》副刊的小記者,我希望這個世界,會有多幾把善良的聲音。
【散播果籽 栽種品味 - 徐緣】
果籽 網站:as.appledaily.com
「怎樣才是一份好副刊?」
自三個月前受命執掌《蘋果日報》副刊,我一直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溯本求源,我嘗試從歷史中尋找靈感。有說華文報紙的副刊源於光緒十二年的《字林滬報》,當時為與競爭對手《申報》抗衡,編纂副刊《玉琯鐫新》,收錄古詩文詞,開中國報業文藝副刊之先河,業界爭相仿效。早年副刊不受重視,曾有「報尾巴」、「報屁股」等衊稱,寓意無甚內容、無關重要。但一場五四運動,改變了副刊的社會地位。
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 ——《晨報》的〈晨報副鎸〉、《民國日報》的〈覺悟〉、《京報》的〈京報副刊〉及《時事新報》的〈學燈〉,成為新思想的孕育地,致力宣揚反封建思維,提倡西方民主思想,也有李大釗等人倡導馬克思主義,引發公民對社會及政體的反思。啟發政治覺醒外,副刊亦推進新文學發展,刊載各式白話小說、詩歌和劇本,並透過繙譯西方文學及自然人文科學著述,向國民介紹海外的新知識、新觀點,擴闊讀者視野。
鑑古思今,我認為一份優質的副刊,應該能啟發大眾思維,弘揚新知,推動社會文化上的議題設定。當中的選材與取態反映其品味,進而影響整份報紙的形象。以此為目標,蘋果全新副刊追求內容上有「質」與「格」的提升,我相信有深度的題材不一定趕客,透過深入淺出的處理,加上趣味包裝,深刻議題也能廣論,專門知識亦可普及。
《蘋果日報》以本地為根,在雞蛋與高牆之間,一直站在雞蛋一方,固守香港正被收窄的言論空間,故其副刊亦應循此方向,捍衞文化多元,讓各界別的弱勢族群,能借《蘋果》的龐大平台發聲,抗衡各路文化霸權。本土關懷題材當不能缺,但我更重視內容如何連繫世界。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惟現今特區政府太強調認識及懷抱祖國,忽略鼓勵大眾放眼世界,我認為是錯誤一着。曾幾何時香港藉着東西文化薈萃的獨特城市定位,在軟實力上領導亞洲。環球視野,是重要競爭優勢之一。我心目中的副刊,正是要成為連結本地與國際的文化橋樑。
今天誕生的全新蘋果副刊,取名「果籽」,寓意蘋果內藏的新生命,由副刊仝人在過去三個月嘔心瀝血細意培植,冀能孕育知識、栽種品味。〈果籽〉的欄目種類比以往更廣,每日輪替刊出,各版有清晰信念與定位,接通普世價值。
旅遊籽
推廣深度旅行,從外國與本地遊蹤體驗文化;追源尋味,往原產地探究各類商品食材的物種起源與演變,也會介紹義工之旅、生態旅遊等新興潮流。
扮靚籽
以宣揚美麗真義為本,報道各類美容時尚資訊。用求真精神、科學角度研究化妝護膚用品,不鼓吹整容文化,找正常身高的素人作示範模特兒,破除坊間對美的曲解與誤導。相信真正的美,源於內心。
飲食籽
介紹美食珍味,亦論淡食素餚;培養識食文化,分享煮食技巧;推廣惜食精神,精製搵食地圖。舌尖上的品味,由閱讀開始培養。
汽車籽
內容設計以愛車人導向,在傳統車訊介紹與新車試駕外,另設駕駛相關的專題報道,訪問車壇的核心人物與無名英雄,評論政府運輸署制度,深研引入外國技術的限制,研究智能城市與未來運輸系統。座駕的事,一籽無遺。
科技籽
緊貼科技最新資訊,火速分享試用心得。為增添報道趣味,資深科技版記者組成Gadget Guy特別評論團,代入不同用家心態,提供最直接最抵死的評測意見,或作針鋒相對的矛盾對決辯論。
男潮籽
搜羅各類男士潮流訊息,培養一眾型男宅男潮男頹男的生活品味。
親子籽
反對怪獸家長文化,推動健康親子互動,每周介紹一家大小周末好去處、優質童書與精選玩具。養兒育女,不是起跑線的爭奪,而是賽道上的支援與打氣。
寵物籽
宣示動物生命的可貴,探討其應有權利,介紹大小奇趣動物,報道棄置領養的悲喜個案,訴說人寵之間的真情故事。至善無分大小,人與動物皆應以同理心共處。
文化籽
涵蓋本地與國際藝術文化題材,藉藝術家、文化人、收藏家的故事,體現世間美學與人文善道。推廣閱讀,為讀者在浩瀚書海領航。另外,不少男性好友知道我改革副刊,都笑問我會否復活風月版。今天我給他們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風月版確會重現副刊,但壞消息是新版並無甚麼肥龍骨精強,取而代之是以文化角度探討情色議題及藝文作品,亦設風月科普,情挑大眾的科學好奇心。
科健籽
藉過癮題材引發大眾對科普的興趣,並增強對養生食療、運動健康的認識。
專題籽
設「舖仔小店」、「音樂入魂」、「一樓一故」三個當然專題。「舖仔小店」專研香港特色小舖,剖析小店背後的人與情,推動港人幫襯弱勢商戶;「音樂入魂」向有理想有熱誠的音樂人致敬,採訪對象未必是當紅歌手樂人,但從他們對音樂的投入與奉獻,可感受到夢想所發出的生命光芒。「一樓一故」則以不同建築物作導引,重溫香港歷史與文化的變遷,反思空間與生活的關係。當然專題以外,亦有每周的浮動題材「胚芽故事」,探討社會各類有意義有深度的專題,果籽面世頭炮的故事,由記者遠赴紐約,帶大家了解及見證美國環保達人Lauren Singer,如何在現今的物質世界,以自創技術與用品實現零垃圾生活,並將此發展為一門環保事業。記者回港後再將所見所聞親身實踐,體驗零垃圾生活在港的施行難易。
在各式內容籽之外,名釆專欄續由名筆坐陣,議論時政,風花說月。〈果籽〉同時開設純網上版的「奇聞」與「Prism」。「奇聞」網羅全球趣味新聞及古怪新知;「Prism」則是網絡相集畫廊,讓攝影及美術愛好者有一個作品分享平台,或將以圖像構建的專題故事公諸同好。
今次的副刊革新不單文字內容作變更,連版面及網頁的設計,也改用全新的簡約風格。影片報道的數量與質量也有所提升,並加強不同動畫種類的應用,更催生果籽吉祥物:周遊列國知識淵博的智者「看透鳥」,以及好奇的「Seed」與「粉果」,配合動畫報道以增添觀賞趣味。〈果籽〉也會開設facebook專頁,主動與讀者互動交流,並收集改善意見和有趣內容。
〈果籽〉的面世,亦是開拓一項嶄新廣告類型的契機。傳統副刊向為廣告集中地,由於牽涉題材多與消費相關,故此內含不少分類廣告與鱔稿。今天香港副刊隨各大報紙走向網上化,廣告形式亦轉為網絡互動,但類型還是跳不出分類廣告與鱔稿的框架,分別以Banner Ad與假扮網上新聞報道的形態呈現。惟這兩類廣告的成效漸受質疑,因為現今消費者都習慣迴避廣告,識破假新聞真宣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這股趨勢,引發近年外國傳媒一種新生網絡廣告類型Native Advertising的興起。
Native Ad與傳統鱔稿近似,在呈現手法上講求視覺設計與傳媒報道的格式盡量相近,猶如報紙內容的一部份。但鱔稿的廣告客戶一般要求盡量隱藏廣告痕迹,亦着緊產品名稱與功能有否在報道內提及。Native Ad則反其道而行,重視內容對讀者的價值多於一切,但會明確標示品牌作為內容贊助者的身份,當中沒有太多的產品介紹,卻對品牌形象的塑造大有助力。簡而言之,Native Ad不怕廣告迴避,因為其邏輯是將廣告化為讀者感興趣的內容,IBM在外國傳媒一系列介紹大數據的專題報道,便是良好一例。大數據是商界趨之若鶩的營運新概念,IBM的相關專才向合作傳媒提供資料,撰寫成不同應用案例,內容中不用多提及IBM的產品與業務,但藉着欄目上一句清晰的「Presented by IBM」,讀者透過文章了解大數據而想找合作夥伴,IBM必然是其第一印象之選。
媒體代理與策劃公司 IPG Mediabrands 於2013年作了一個Native Ad與傳統Banner Ad的成效比對研究,從近五千名受訪者中得出結論,前者廣告效果明顯較佳,觀看Native Ad的人數比Banner Ad多出52%,最重要的品牌好感度和所引發之購買意欲,分別高出9%與18%。鑑於Native Ad功效顯著,外國客戶與廣告公司紛紛研究其相關應用,引致較為保守的傳媒巨擘《紐約時報》,在2014年也引入這廣告類型以拓展收入。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與Netflix合作,以一則探究美國女子監獄狀況的深度專題,推廣題材相同的劇集《Orange Is the New Black》。這則專題引發社會對女子監獄狀況的關注與討論,是《紐約時報》和Netflix的一場雙贏之作。
Native Ad講求品牌與合作媒體形象的搭配,我冀望〈果籽〉的形象改造,以及題材的多元開發,能為香港締造一個引入Native Ad的傳媒選擇。以《蘋果》的龐大讀者群,加上新聞影片與動畫技術能進一步提升內容吸引度,我相信Native Ad的功效在〈果籽〉的平台上可以大放異彩。優良廣告與優質內容可以融合共生,廣告以往給人那些欺騙與負面的形象,我希望能藉Native Ad的普及得以平反。
〈果籽〉,蘊含着我對改善傳媒與廣告生態的理想使命:為香港人孕育更有質素的報紙媒體,倡導文化知識普及;為廣告業開拓更合人心的宣傳形態,推動網絡廣告發展。感激每位為〈果籽〉誕生出心出力的同事與合作夥伴,抱歉讓捱更抵夜,成為你們過去三個月的生活常態。
2015年3月9日,二十四節氣之驚蟄剛過,進入傳統春耕季節,我們選在此時散播〈果籽〉,盼能為香港這片土壤,種滿品味與文化的果實。
文章連結:http://bit.ly/1FxsF2J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簡單歌唱 Singpl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如果你在看完這集彈舌唱歌技巧教學影片之後,還是不知道如何訓練彈舌音唱歌技巧的話?立即索取每日開嗓菜單練習音檔增加你對聲音的唱歌掌控度:
http://bit.ly/thisissingple-warmup
你唱歌的時候總是覺得很卡、很吃力嗎?現在點擊下方連結,我將告訴你如何讓唱歌就像講話一樣自然,
輕鬆唱出好聽的歌聲!點我看答案:https://www.thisissingple.com/5-day-challenge/
受夠了唱歌一直沒進步,想要在能夠馬上在朋友面前唱出好聽的歌聲?
點我了解一針見效的方法:https://www.thisissingple.com/become-pro-in-90-day-yt/
總是唱歌被鄰居抗議嗎?戴上這個降噪口罩【練唱必備神器-beltbox台灣】馬上解決你的困擾:
https://shopee.tw/product/214571033/4834642875?smtt=0.0.9
【FB粉專場】有任何唱歌技巧問題?來找我們吧!
https://m.facebook.com/thisissingple
【唱歌診療室投稿】你也想知道自己的唱歌問題在哪?點我馬上投稿!:
https://thisissingple.typeform.com/to/gf5U3gVn
----------
關於 簡單歌唱 singple. #75 :
在此次的歌曲教學影片之中,Orange老師會教各位星伙伴如何做出影片開頭中的Orange彈舌技巧,如果你正在找彈舌的教學影片的話,看完今天這集,你也可以跟著我們Orrrrrrrrange
0:41 Orange老師在開頭時提到,在學會彈舌之前必須要準備的物品,同時也解釋學會彈舌的步驟以及彈舌技巧的原理。
1:23 在這裡,Orange聲音教練講解,彈舌是用氣帶出來的,而非舌頭的肌肉,要學會彈舌的話必須要利用氣把一個物品吹動,在利用這種原理應用於舌頭上。
1:37 聲音教練Orange也說,自己本身是不會彈舌的那一種人,最初在學彈舌的時候也找了很多彈舌教學影片,之後才學會彈舌的,所以今天他選擇了一個他認為最有效的彈舌練習方式來教導大家。
2:24 Orange教練實際演示一次,彈舌的原理,同時也提到在聲帶閉合的秘密三部曲第一集也有這個訓練,你就會知道聲帶是如何作用的,我們可以利用相同的原理應用於彈舌中。
2:51 在這裡Orange老師操作一次彈舌的練習,並且教導各位星伙伴,我們在練習彈舌時舌尖必須要對準,到後面練成功了你就會發現,吹哪邊其實都可以。
3:56 Orange在這邊講到,彈舌的好處其實非常多,因為彈舌可以幫助你舌頭放鬆,同時今天當我們在唱歌的時候就可以幫助我們唱歌唱好,因為如果舌頭很硬的話就會很容易用到舌頭出力,當我們舌頭出力的時候唱歌就不會那麼順暢。
4:44 Orange聲音教練在這裡舉例,當我們在練習唱歌的時候,可以先使用彈舌來達到這個音高,之後再轉換成你想要唱的字,這樣子你就可以唱到了
6:53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練習的正不正確的話,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彈舌來把歌曲唱實的話,你可以參加銀牌星伙伴來讓專業的老師幫你評估
----------
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各位的星伙伴們,你在看完每一集唱歌技巧訓練方式的影片後,是不是也覺得自己的聲音有在變化呢?
如果你也想要得到老師(對症下藥)的方式指導的話,就感覺加入我們銀牌星伙伴的行列中
在直播線上課程中讓Orange老師幫你解決各種唱歌問題!
點我報名銀牌星伙伴▼▼▼▼
http://bit.ly/2Rf8k0T
----------
歡迎大家留言
你在練習彈舌技巧的時候,你的氣速大概是怎麼樣子?
----------
點我立即查看,就是這三個錯誤害你唱歌不會進步!!:https://youtu.be/4mZLAvcZgsQ
想饒進中國新說唱? 我想分享一些心得... :https://youtu.be/N7zu9PwS6tw
這集會教你如何唱,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https://youtu.be/MkMpIKJ1Hpk
#彈舌教學 #彈舌好難 #學會彈舌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Thomas阿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凤爪是我的最爱! ! !
美食 吃播 小吃 广州 中国 cantonese 深圳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舌尖上的中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為做好泡菜收集近300個老壇一別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一集在CCTV正式亮相開播,沒有讓「舌尖」粉失望,新一季的節目以「器」為開篇,講訴了美食的前世今生。 ... <看更多>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一口气看完火爆全球的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舌尖上的中国 1 # 舌尖上的中国 2 #ABiteofChina #纪录片#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 》通过极其细腻的场景,以非常舒服的节奏,将中国美食呈现给观众, ... ... <看更多>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 在 [心得] 舌尖上的中國-蒙古族美食篇- 看板documentary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Mongolia 看板 #1L8E0j5z ]
作者: Davidking (雖千萬人) 看板: Mongolia
標題: [心得] 舌尖上的中國-蒙古族美食篇
時間: Sun Apr 5 15:11:39 2015
《舌尖上的中國》是我近年來看過最具水準的中國紀錄片,中國大陸限於制度因素,
紀錄片常常無法暢所欲言,看《穹頂之下》這部探討霧霾的紀錄片迅速被禁便可得知,不
過大陸地大物博,避開敏感題材,還是有許多主題可供著墨研究,此次推出以中國大江南
北之美食的紀錄片便是非常好的上乘之作,透過「食」這個富含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的題
目,大秀中國飲食,甚至讓飲食與家鄉、生活、傳承等概念相結合,再搭配上戴白帽著白
衣的大廚端坐合影、袒胸赤膊的工人揮汗畫面,以及片尾形形色色中國人的微笑,傳遞出
濃厚又深刻的動人文化意涵,徹底將美食紀錄片提升到另一境界,實在是難得一見的佳作
啊!
該片包羅萬象,特別是以文字介紹美食的文稿實在值得學習,但五花八門的美食技法
、食材、刀工等我也不便一一轉述,僅揀選片中蒙古族牧民的特色重點摘錄呈現:
肉食與奶食是草原民族食譜的主角,但相較於知名的烤羊背、手把羊肉等肉食,奶食
才更貼近草原生活。採用磚茶、黃油、炒米與一鍋鮮奶便組成人手一碗的奶茶,而由鮮奶
發酵成的奶團,加熱與奶清分離後成為酸奶豆腐,更是蒙古族過冬的存糧,甚至雲南大理
乃至東南亞風行的乳扇之乳製品作法也是忽必烈時期蒙古人南征的遺跡。至於草原上的手
把羊肉,塊大量足,大灶旺火,40分鐘即可出鍋,在烹煮過程中不加任何作料,僅搭配草
原特有的野韭花醬,便風味十足。富含維生素的野韭花醬,是草原獨具特色的調味品。草
原上還有口蘑生長,蘑菇可供燉雞肉,也能外銷貼補家用,同樣是罕為人知的草原美食。
順帶一提,本片也來到台灣取景美食,主要有蘭嶼的飛魚季與宜蘭眷村的紅燒牛肉
麵,恰好兩地我都未去過,有機會定當造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223.17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ngolia/M.1428217901.A.17D.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Davidking (118.167.34.90 臺灣), 06/10/2019 10:27: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