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具你去年種在花園裡的屍體,
發芽了嗎?今年會開花嗎?
——艾略特《荒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
艾略特荒原 在 宋尚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錯覺〉
0.
「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佛說無常經》
1.
我以為我
時時恨
恨不能將體內
燃燒著的火
取出來讓它自然地散去
像人自然地死一般
2.
我以為三月
是最殘忍的月份*
昨天是最冷的日子
今日的太陽
差點就點燃我的影子
我們的根
在土裡結冰
在土裡死去
註:
原句為「四月是最殘忍的季節」,借句艾略特‧〈荒原〉
3.
我以為我
握著無數把鑰匙
有無數個門
待我開啟
最後發現全是同一把鑰匙
沒有那扇門。
4.
我以為我們
有足夠的語言能被詮釋
我們有更多的語言
久未被造訪
我知道有這麼多、這麼多
從未被發現的謊言
在陰影裡流竄
5.
我知道陰影
轉身就能成為光
不是本來就是
而是它可以變成
6.
我們的城被雨掩埋
在雨的身體裡
就像自己是雨
我在更遠的地方
看見自己,在很近的
雨中看見無數個自己
7.
每一個都是
仍在荒蕪中的我
8.
我知道有太多事情
無法談論,彷彿
語言刻意迴避彼此
我看見有更多
更多的時刻,大雨落下
成為嶄新的河流
9.
我閉上眼
知道自己在黑暗裡
感到安心,我以為
自己和世界成為一體
有時我看見黑暗
從身體的枝幹開始蔓延
有時我
看見自己就是黑暗
10.
語言從身體抽離
緘默成為彼此的訊號
我知道語言
是多麼脆弱的存在
我知道,我知道
有形的事物都逐漸
步入虛無的世界
有時我看見他人的黑暗
像看見自己的黑暗
同樣地沒有道理
11.
大雨落下。
大雨就要落下
大雨正在落下
成為我們的身體
12.
你來,告訴我這一切
在醒與睡之間
有任何分別嗎
我們看見的
是同樣的事物嗎
13.
我不敢繼續問下去
像你不敢繼續看一般
14.
我在自己體內點火
我以為自己想
將它熄滅
讓自己像是灰燼
被風揚起
被雨打落
後來才發現
世界在每個人的身上
都放了一把不滅的火
15.
你告訴我
所有的記憶
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有可能被混淆、塑形
捏造,甚至是刪去
像我們的愛
16.
我以為
世間一切物
都特別地真
17.
像是海市蜃樓那麼真
走到面前
才看到光影散去的荒蕪
18.
我知道,關於感受
像躺在泥土裡
讓所有的蟲子爬到身上
以為自己是橋梁
每一個細微的縫隙
都要仔細地堵上
思考如何才能更像萬物
更像純粹的自己
19.
觸碰後才能發覺
人是如此地冰冷
我們觸碰每一個細節
每一個細節
最後都成為禁區
冰冷、僵硬,像是
一塊沒有溫度的金屬
20.
我以為每一顆塵土
都有自己的感情
我們是無數的塵土聚合
大雨落下
讓我們擁有自己的身體
雨水停歇時
也會再度變回塵土
21.
你告訴我,仔細傾聽
萬物都有自己的呼吸
我以為萬物
都有自己的判斷
能夠選擇自己要成為的事物
22.
我知道我的雨還在下著
我的身體
已經有太多太多的雨水
你那邊的雨已經停了
我知道,我知道
我只是以為
你那邊和我這邊一樣
我們擁有同樣的身體
擁有同樣的謊言
23.
甚至擁有同樣的錯覺
艾略特荒原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艾略特荒原 在 英國詩人艾略特(TS Eliot, 1888-1965),以春天振奮律動的音樂 的推薦與評價
《荒原》.艾略特詩的藝術 帶領讀者領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中哲思~NTU Press New Book Release~ “The Waste Land” and the Poetic Art of T. S. Eliot 諾貝爾文學獎 ... ... <看更多>
艾略特荒原 在 艾略特—荒原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