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環保公園不明原因發生火警|
今日花蓮市環保公園因不明原因發生火警,火勢延燒周圍植物並產生大量濃煙,消防隊、海巡署及花蓮市公所清潔隊均到場共同協力滅火。在火勢撲滅之後消防局有安排水車及人員到場監控,以避免夜間發生復燃,消防局後續將會針對起火原因進行調查。
#花蓮市 #環保公園 #火災 #海巡署 #清潔隊 #消防隊
花蓮市消防隊 在 張美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蓮5/30新增6例
累計31人確診,還有99人隔離中。
花蓮縣的防疫工作要再加把勁
6例確診者,包括:
🔺5月中旬前往台北的7675案家族感染4例(已5人確診)
🔺萬華6556案家族感染1例(已11人確診)
🔺遠傳8176案客戶被感染1例(已2人確診)
花蓮縣府今日疫情說明會:
ㄧ、縣府秘書長張逸華説,今天起,縣府會公布確診者的詳細疫調足跡。
⬆️⬆️⬆️➡️花蓮從5/22出現確診案例以來,廣大縣民每日每日要求公布詳細足跡的怒火吶喊聲,花蓮縣政府終於聽見,願意面對。👏🏻
二、縣長徐榛蔚說,今天在花蓮市衛生所的快篩站,上午211位全數陰性、下午有200人篩檢,明天開始電話預約篩檢。
⬆️⬆️⬆️➡️1️⃣因確診者足跡範圍有擴大趨勢、天佑帽行的感染源依然不明,所以縱使今日快篩全數陰性,並不表示危機解除,不會有偽陰性情形嗎?或是真正的被感染者並未前往快篩。
⬆️⬆️⬆️➡️2️⃣花蓮縣政府上週追加1千萬元預算、緊急採購5萬劑的快篩劑(每劑200元),花蓮縣議會5/28接獲縣府通知,目前尚未收到縣政府的整體執行計畫案公文。
快篩並不是普篩,因快篩偽陽性的比例高,是逼不得已的做法,因為只要檢出陽性,就要立刻送醫,如果連續產生案量,想問的是,花蓮的醫療資源足以應付嗎?後續的連結是否都整備好了?
先前澎湖就發生過乘客下機後檢出偽陽性病例,離島醫療資源本來就不足,又更加人仰馬翻。
我認為緊急採購的快篩劑,衛生局必須提出完整的使用計畫,包括期程、對象、數量、配置等,要公開透明化,並依照計畫執行;快篩採預約制是正確做法,才能分流,避免群聚,但其中,也必須讓接觸不特定對象的高風險族群優先篩檢,像是消防隊員、清潔隊員、傳統市場人員等,正確使用,才有意義。
⬆️⬆️⬆️➡️3️⃣關於快篩站的設置,需安排醫護人力、配合鄰近醫療資源、醫療能量,所以要評估承載量,而非無目標性的任意設置。
二、衛生局長朱家祥說,專責加護病房再清理出20床,希望備而不用,也請大家安心。
請問:
1️⃣花蓮縣以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為主權責的防疫團隊,專業能力?應變能力?人力調度能力?
2️⃣以及,花蓮縣防疫決策能力?
3️⃣花蓮縣是否已納入流行病防治公衛專家學者提供諮詢協助?
以上充滿疑問。
防疫工作要積極主動、要有前置性作為,目前花蓮縣的狀況,看來都是被動性、應付壓力的做法居多。
面對嚴峻的疫情,每日增加的確診人數、隔離人數、範圍持續擴大的確診者足跡。
病毒不會等你準備好才來。
花蓮縣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花蓮市消防隊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家庭醫學】~ 看新聞學高山症評估
以下節錄自新聞內文:
-----------------------------
女童媽媽告訴警方,出發前詢問醫師,確認沒問題才帶女兒上山,原計畫在合歡山過夜,但在海拔2000多公尺關原地區,女兒身體不適,連吐4次,且全身失去平衡,一度站不穩,趕緊求助警方。
花蓮縣警察局新城分局合歡派出所副所長阮漢魁表示,提供2瓶氧氣瓶讓女童吸氧,頭暈、嘔吐等症狀仍沒改善,女童也因不舒服哭鬧,當下決定送下山治療,由消防隊派救護車在半山腰接駁。
-----------------------------
先說結論,警方處理的超好。
因為高山症的診斷原則就是,當海拔爬升,身體新出現的症狀,在無法歸因於其他疾病造成之前,都先當成是高山症處理。
所以,休息、停止上升高度、給氧(或其他高山症處置),症狀沒改善--->下降高度。
再來,才是來討論細節。
1. 有人會問,關原的海拔大約2374公尺,還沒有2500公尺,有可能會高山症嗎?
易感性體質的人,的確有可能在海拔超過2000公尺之後,出現高山症。
2. 還會有人好奇,不是高海拔暴露後6小時左右才會出現症狀嗎?
因為新聞中看不出行程是怎麼安排的,所以無法確定在高海拔停留的時間。還是回到一開始強調的,反正你找不出原因,就先當高山症。
3. 松雪樓不是有緊急醫療站嗎?怎麼不就近送過去?
等等,松雪樓的海拔位置比較高,如果真的是高山症,不是送死嗎?而且,上面路面積雪結冰,絕不是個好選擇。
4. 要怎麼評估3歲小朋友是不是高山症呀?
之前有寫過,可以去看看
https://www.facebook.com/FMOMdoctor/posts/2737843889780000
主要就是用「哭鬧」(時間&強度)再加上「吃」、「玩」、「睡」,來做為評估重點。
〖題外話〗
最後,問過醫師沒問題才上山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是本來就有不舒服,去看診時,問能不能上山賞雪?還是超前佈署,先去做高山症風險評估?
不論是怎樣,計畫趕不上變化,反正記得高山症處置的黃金準則就是
「下降高度、下降高度、下降高度」
就像即便拿了適航證明,也不代表在飛機上不會有緊急的醫療需求;更何況是變數更多的冬季高山。
祝大家賞雪平安。
https://tw.news.yahoo.com/3%E6%AD%B2%E5%A5%B3%E7%AB%A5%E5%90%88%E6%AD%A1%E5%B1%B1%E8%BF%BD%E9%9B%AA%E7%96%91%E9%AB%98%E5%B1%B1%E7%97%87%E5%98%94%E5%90%90%E4%B8%8D%E6%AD%A2-%E8%AD%A6%E9%A7%95%E8%BB%8A%E8%AD%B7%E9%80%81%E4%B8%8B%E5%B1%B1%E5%B0%B1%E9%86%AB-03304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