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
#借鏡他國遠距教學經驗
#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的第一線教學現場實況初步蒐集
#數位落差不只是硬體
#監督各部會局處整合改善
疫情警戒期間,我辦公室收到來自老師、家長、校方等各方許多意見,反應因應「停課不停學」的 #遠距教學 問題。例如老師必須緊急應變、準備、進修、處理軟硬體設備;學生家裡網路頻寬不夠、家長必須邊工作邊協助小孩上課蠟燭多頭燒;學校擔心有學生學習進度落後等等。
但其實遠距教學不光是因應疫情而來,已是數位科技快速成長下的各國趨勢。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完善遠距教學的各項準備,當時的重點在保障 #弱勢或偏鄉學生 的學習權益。
七月警戒期間,我請我辦公室在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服務的同仁柯青余、王格致和徐邱宜婕,請教多位校長、教師及家長在教學現場的實際狀況,以下重點整理跟大家分享。
📊 #花蓮縣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共訪問:11位校長5位教務主任1位老師4位家長(涵蓋11所小學、7所國中與1所高中)
➡到課率
學校間差異頗大,有學校到課率為百分之百、也有學校的到課率和實體一樣、還有學校的到課率變為60-80%。有趣的是,還有一所學校表示,到課率比以往實體上課時高。
➡數位硬體資源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校有告訴我們比較明確的狀況,他們表示,硬體部分沒有問題,缺少部分學校都已想辦法補及借給學生。有提到借用數量的學校,通常學生出借平板率為2%到5%;有兩間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出借平板率為20%。
➡教學現場實況
① 除了兩間學校表示出席率幾乎百分之百外,不少學校都有零星缺席狀況,並表示。比實體上課時差,需要老師加倍努力克服。包括打電話提醒學生上線,像有受訪者提到,有時學生是睡過頭,老師電話提醒後就會上線。四所學校表達他們有事前演練過,其他則未告知演練狀況。
② 一所缺課率高達20-40%的學校的校長提到,過去實體上課時,出席率其實非常好。他認為遠距學習會造成高缺課率,主要因為該學區位於都市與鄉村的交界,許多家長已另外花錢將學生送往都市學校就讀;留下的學生多數來自隔代教養家庭或社經弱勢家庭,部分家長較不重視學生數位學習,但許多則是因為家中無人照顧小孩,只好將小孩帶到工作場所,到田裡或到工廠,導致學生無法專心遠距上課。
③ 針對線上缺課部分的彌補:
部分受訪校長認為,學校的老師都已經非常盡力去叮嚀與家訪,但要改善家長的重視還是很難;但,學校已經準備規劃實體補課,希望可以彌補線上學習不足的地方。也有受訪老師及校長表示,老師已針對少數缺課學生特別聯繫家長,透過家長手機進行個別補課。
④ 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部分學生表現比實體上課時好,更能發表意見;但也有些校長認為遠距數位學習效果並不好,只能是過渡作法,希望能早日回到實體上課。
⑤ 有家長擔心無法進行實體考試,會影響未來升學。也有家長反應,老師之間數位能力落差相當大,效果很不一。也有家長建議,希望讓北部都市的老師與花蓮進行數位交流,交換課程,讓學生透過多元師資幫助學習。
📊 #北市大安區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受訪者:20位校長、1位主任、1位老師、6位家長(分布於21所公立國中小學)
➡到課率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知道、也願意提供比較具體的狀況,他們提到學生到課率95%以上、幾乎百分之百(有些睡過頭就沒辦法到課;或是低年級有家長因防疫把小孩送到鄉下阿公阿嬤家,比較沒在管。)
➡數位硬體資源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一半的受訪者有回應數位軟硬體資源的部分,他們表示硬體設備上沒有問題。其中有四所學校的受訪者很具體的提到,全校需要借平板或網卡的只有一兩位或個位數。
➡教學現場實況
① 有三所學校提到事前演練過,多數學校表示在調整後,整體教學狀況良好。有些國小因低年級注意力較難集中,會以非同步教學方式進行或在晚間上課,因為需要家長陪同。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遠距效果沒有實體好,期待早日回到實體上課,因為前一兩週新鮮感降低後,學生專注力容易下降。
② 帶給家長的挑戰與機會:
部分受訪者提到,家長都很配合,只是過去實體上課時老師負責的課堂管理,會移轉成為家長與學生間的衝突。但,也提供了機會,讓有些家長更了解孩子狀況,與老師更緊密合作。
③ 對體育藝能等課程的挑戰很大:
部分受訪者提到,體育課與表演藝術課等過去很靠實體互動的課程,受到很大影響,非常依賴老師能否找出新方法,例如利用互動軟體來保持學生興趣。
④ 評量方式的公平性:
有些家長相當擔心評量方式能否公平;也有家長擔心,學生上網時間過久,變成網路成癮。
⑤ 部分受訪者提到,原本資訊能力較弱的老師特別辛苦,需要自學或學校資訊小組的協助。當然,資訊能力強的老師,對學校幫助也很大;例如,龍門國中因為有老師資訊能力特強(被稱為龍門國中唐鳳),還自行開發了軟體,成立「龍門雲端聯絡本」,讓學生家長與老師透過這個系統互動。
【#數位落差 不是只是硬體】
相比其他國家因為疫情超過一年以上的遠距教學,台灣的教學受到影響的程度相對較小,且也有較多的準備時間,但,我的團隊蒐集到的訊息顯示,準備的仍然很不足。特別是,硬體的電腦、平板或網卡相對仍比較容易快速補足,可是,數位學習高度挑戰家庭的支持能力,因為家庭空間環境、家長職業或家庭照顧支持系統不足所導致的學習上的落差,卻沒有解決。
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參考國外經驗來完善準備,包含網路建置、強化頻寬、充實載具及設備、軟體與數位平台的支援,特別是教師的數位能力以及教育的整體思維等各面向;我尤其強調必須要保障各類弱勢學生的學習權益,不能讓數位落差成為他們的學習阻礙。
但可惜的是,即使教育部都有努力,但,這次停課不停學開始後,實務現場的狀況看出還是準備的不夠好:教學使用的軟體、硬體及教學方式等各面向,規劃應變多半只能靠學生、教師、家長、行政人員自己,辛苦測試執行;不少學生學習也因此中斷,根據民間團體調查,全班皆能在家線上學習的國高中小學生僅佔50%(之前記者會訊息)。
【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借鏡他國】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蒐集的各國資訊顯示,疫情下的停學以及遠距教學,會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教育上的不平等,更加的擴大。
也因此,這些國際組織建議政府增加教育資源,優先關注如何彌補學校停課或改為線上教學時,學習機會受到較大影響的弱勢學生。另一個重點建議則是,全面協助教師培養數位能力。教師的數位能力不是只是會技術操作電腦與軟體,還包括如何更為彈性地結合數位與實體教學,以及,有能力依學生個別差異而調整的教學方法。最後,各國教育政策都相當關注學生以及老師在疫情期間及之後的心理健康與情感支持。
【重返學校後該做的事】
📍彌補不平等與跟上計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政府以鼓勵課後輔導,以及鼓勵建立學生的同儕教練網的方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核心課程跟上。OECD也認為建立學生彼此教導的關係,有助於同時幫助學生的學習與社交。
法國政府去年就宣布增加教師額外150萬小時的財務支持,讓老師能在課後輔導落後的學生。荷蘭政府則額外拿出244百萬歐元幫助學校彌補covid-19帶來的影響,主要也是補助各校舉辦假期中與課後的補課活動。
📍支持老師們發展數位能力、共學交流,以及安全的數位平台與教學軟體
政府應拿出資源協助老師們學習如何專業地將數位工具與教學整合,並支持老師們建立共學網路,交流並發展創新的教學方式。
此外,政府也有必要,開發或提供能夠保護個人資料安全的平台以及教學軟體,確定所有的學習者都能安全地使用。
📍關注與提供學生心理與情緒支持
疫情期間,許多學生在家庭中,以及缺乏社交活動,往往面臨更高的心理壓力或情緒沮喪,恢復上課後,非常多國家提供了更多的心理諮商支持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韓國與希臘決定聘用更多的學校醫護人員以及心理諮商人員。
【監督教育部 如何全面縮小數位落差 讓每一個老師與學生都被培育】
去年審查前瞻三期預算時,我已提案要求教育部應加快培育 #教師數位教學能力 以及 #學生數位學習能力。
近期,綜合以上第一線實況以及國外經驗,我在紓困4.0預算審查中,持續針對遠距教學及停課提出4個提案,包括教育部應先全面盤點居家線上學習實際執行現況(特別是針對資源不足之偏鄉、弱勢及特殊需求的學生)、針對遠距教學進度落後的學生提供 #補救教學、針對遠距學習常遇到加倍困境的 #特教生 須成立專門小組處理,以及停課期間學校仍應提供學生 #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 。
目前教育部已執行:
❶ 公告放寬學習扶助要點結餘款的繳回條件,讓受疫情影響學習進度的學生可以獲得補救教學。
❷ 正在推動編纂 #各類特教生線上學習參考指引。
❸ 發佈「嚴重特殊傳染性疾病期間各級學校及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參考原則」,確保學生輔導支持不中斷,接住上萬學生。
保障學生受教權,特別是弱勢學生,一直是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我會持續追蹤。最後,數位教學,並不會如同許多師長認為的,只要回到「正常」生活,就不用再面對。從國際組織的趨勢看到,數位學習勢必是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教育趨勢。我們如何幫助老師在能力與思維上準備好,也才能將其整合到教育中,真的是未來的重中之重啊!
**感謝花蓮縣與台北市大安區這些願意受訪的校長、老師與家長們的寶貴意見,讓我們對遠距教學的現況與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花蓮都市計畫整合系統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文很長 #真的有點長
#大概快2000字
#但是非常重要
#你準備好閱讀了嗎
🚗【籲請縣府跨處室整合花蓮交通藍圖】🚌
今天,是我議員生涯裡,又一個小小的里程碑:第一次擔任專案會議的召集人。是什麼樣的專案會議呢?請聽我說囉,蠻長的,要有耐心喔。☺💪
大家應該都同意,花蓮火車站不但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花蓮的門面,更是花蓮發展的龍頭。火車站前的整體規劃,包括:轉運站的設立、停車設施的建置、火車站周邊交通動線的設計、路幅的寬窄、行人用路的考量,綠美化及休憩的空間、公共服務與秩序維護的設計等,這些不僅是觀光發展上的重要課題,也是民眾日常生活關心的切身議題。但是,花蓮火車站二期工程已經於9/19完工,蘇花改也將於2020年1月5日通車,但是到目前為止,民眾尚未看到縣政府對於火車站前交通有具體作為。😢😕
因此我在縣議會第4-5次臨時會提組專案,並在今天辦理「花蓮市火車站周邊交通疏導配套措施及停車空間規劃事宜」專案會議,請縣府各業務單位,就火車站前交通等面向的規劃,提出具體實施方案與因應策略,並與民眾進行對話。🗣👀
今天的會議裡,首先,觀光處交通科針對花蓮市交通的短、中、長期規劃做報告說明。短期部分,因應蘇花改國道客運通車,將於站前石頭公園處設立先期轉運站,預計民國109年4月完工。過渡期間將於國聯一路新光人壽大樓做為客運上客點,花蓮火車站站前廣場為下客點。隨著蘇花改國道客運通車,客運業者也將新闢四條客運路線,強化花蓮市區、以及花蓮到羅東間的客運接駁。停車場規劃上,除了增設臨時停車空間外,也申請前瞻計畫經費,於花蓮車站前增設地下停車場。中長期規劃上,則申請花東基金規劃辦理智慧站牌或智慧候車亭,提升花蓮大眾運輸服務效能。而為紓解花蓮市內交通壓力,計劃於花蓮市福德段與四維段規劃外圍大型停車場,鼓勵民眾善用市區內大眾運輸系統。永久轉運站則規劃設置於現今花蓮火車站前花蓮客運原址。👩🏫🚏
就現今的交通願景規劃,各位議員同事們不約而同指出,將轉運站、停車場、接駁區都集中在前站,人潮與車潮擠在同一個地方,是否會有交通打結的疑慮?莊枝財議員提出,讓國道客運走國興一街轉十六股大道,國興一街的路幅是否能承受?對此,黃馨議員建議,是否要徵收土地拓寬路幅,同時,可考量在花蓮市與吉安鄉之間設置轉運站,紓解花蓮車站的交通壓力。鄭寶秀議員也提醒,廣設停車場是否不利於推廣大眾運輸的使用,希望縣府能夠綜合思考相關利弊。蔡依靜議員則希望縣府思考大眾交通的規劃要能串起海線居民和火車站的連結。🚉🅿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則建議,針對花蓮火車站前站與後站提出交通接駁功能評估,讓前、後站分流,避免把所有接駁壓力往前站集中。期待縣府能強化公共運輸班次接駁系統,落實大眾運輸的接駁效能。🌎🙆♂
東華大學戴興盛教授則提到,目前規劃多停留在地方民眾以及車輛使用者的考量,而忽略了遊客來到花蓮的觀光需求。戴興盛提到,外國觀光客來到花蓮,採漫步城市的比例相當高,所以整體規劃上,如何在主要幹道方便行人一邊步行一邊觀光,讓城市本身就是景點,是縣政府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散步花蓮 也提出 #人本交通 的概念,法采時光 負責人賴冠羽也呼應戴興盛老師的提醒,進一步強調在規劃上應該要有生活圈整體路網的規劃,並納入花蓮軟體文化,同時強調循序漸進培養花蓮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習慣的重要。 台灣好漾社會發展協會 的賴威任也擔心目前交通科提出的藍圖,把火車站前當成「無敵鐵金剛」,雍塞了所有的交通建置。😟🤔
最後,李正文議員表示,樂見今天的專案會議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
我也在會議最後強調,交通規劃不是找地蓋工程設施,它涉及城市的規劃與願景,這責任不應該落在單一科室上:請縣府務必要有足夠高度的單位作跨處室的整合,以城市整體藍圖的角度,策劃花蓮內外移動的網絡。而會議中提到的包括人車過於集中前站、國興一街的負載能力、人本交通與行人路權的思考、民眾知的權利、大眾運輸的推廣等問題,也請相關業務單位帶回去討論與回應。之後我也將安排在火車站周邊會勘,持續邀請民眾共同關心花蓮交通與發展的議題。💕👊
最後還是要提一下:今天與會者有 台灣鐵路局花蓮運務段吳金添段長、李正文議員、張懷文議員、Lamen Panay議員、黃馨議員、鄭寶秀議員、監督的力量-花蓮縣議員莊枝財議員、笛布斯.顗賚議員、張美慧議員辦公室陳志強主任、花蓮縣議員新選擇-吳東昇議員助理陳肯、張峻議長服務處議長助理陳葎、觀光處張志翔副處長、行政暨研考處林金虎處長、觀光處交通科、建設處下水道科、建設處都市計畫科、建設處工務工程科、地政處重劃科、花蓮縣警察局交通隊、花蓮市公所、國聯里林靜芬里長、以及關心花蓮交通規劃的民眾。謝謝大家的蒞臨,以及熱烈的討論。
花蓮都市計畫整合系統 在 陳其邁 Chen Chi-M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推動防災型都更 建構智慧防災城市
鑑於日前花蓮地震所衍伸的都市防災問題,立委陳其邁提出打造高雄市為智慧防災城市,並對於危險及老舊建物健檢與防災型都市更新的五個建議與主張:
一、建構智慧防災城市,診斷都市防災危害度,進行減災規劃。
透過整合各項地理資訊,例如斷層帶、地盤狀況、液化潛勢區、火災危險度等調查資料,並組織專家團體診斷高雄市內的老舊建築物,包括座落區位、樓層數、屋齡、構造別等,透過大數據綜整各項災害潛勢,分析地區危害度,建構智慧防災城市基礎資料庫。
並透過智慧城市的減災規劃,進行防災公園、防災道路、建物補強、防災社區推動、防災志工培訓、災後物流及物資供應、災後工作等計畫,讓市民了解所處地區對因應地震等災害時各項應變機制,降低受災危害。
二、推動防災建築再生自治條例,加速老屋健檢及重建。
催生「推動高雄市防災建築再生自治條例」,加速海砂屋及耐震係數不足的危險建物即刻進行補強或重建。搭配中央計畫,由市府編列預算針對老舊建築物進行建築結構安全快篩與診斷、分級,原有建築物重建給與提高容積獎勵至50%,及簡化處理程序,並由市府銀行提供重建融資管道。
三、成立都更及住宅法人,公私協力加速都市更新。
成立都更及住宅法人,與專業團體共同協助輔導危險老舊建築物診斷、補強、重建,並透過公私協力的都更機制,加速危老建物重建及具公共性的都市更新案之推動進程。
四、深化都市防災體系,健全社區防災作為。
藉由宣導與深化市民全方位危機意識等各項防災觀念,以「生存優先」、「降低衝擊」的理念,進行「都市參與式防災系統整體規劃」,建立守望相助、市民協力、自助人助的都市防災系統,並進行持續性「全民防災動員」的規劃、訓練、組織、演練。
經由大數據及智慧治理模式,建置高雄災防的「生存地圖、路徑與支援」系統,並針對災害高風險地區及建築,災害預估及模擬,建立威脅與風險分級的治理模式,提供各社區防災輔導與支持。
五、以防災型都更活化區域經濟與環境品質。
透過預估危老建築重建與都市改造的整體經濟規模,資金流動與循環、產業行為與就業,進行經濟效應的佈局。藉由媒合「生產與消費」的合理誘因,積極促成重建工程的進行。
最後,成立專責辦公室,以大數據勾勒未來市場,全方位整合智慧城市佈局,獎勵建築物智慧升級,同步帶動智慧城市相關產業成長與群聚。打造建築重建以及智慧城市共同的金融資金平台,結合銀行界與民間資金,善用融資、貸款、優惠利息、節稅獎勵等政策工具,媒合營建、工程、及相關服務業,參與危老重建與都市更新並創造就業市場。
花蓮都市計畫整合系統 在 花蓮縣綜合發展實施方案的貼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都市計畫 書圖重製暨整合應用計畫(103-107年)」計畫, 及搭配108~109年推動之「大花蓮都市計畫區基礎圖資檢修測計樁位系統管理效能提升計畫(因應0206震災)案」,縣長徐榛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