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元清非中國論(三)
五、愛國詩人屈原不是愛國詩人
這一系列講到元清非中國論,並沒有直接針對這個理論做很深入的解釋,因為其實現在在台灣流傳的,並不是正統的元清非中國論,但卻是以這個理論為核心的各種變形版。(延伸閱讀1)
你不會看到特別有人、有組織,在大肆推廣元清非中國論,但卻可以在很多綠營的政治粉專或是帶著台派思考的非政治粉專、youtube、老師、學者等身上看到這種思維。
這些人很多是名校出身,卓有所成,有的看起來不涉政治。但是在骨子裡面的那個思維,因為浸入了不知道哪裡來的元清非中國論式的歷史脈絡,一講起中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就邏輯與心態炸裂到你懷疑自己智商。
所以我認為對元清非中國論做狹隘針對性的介紹,其實不能完整呈現我這些年,尤其是這兩年觀察到的,獨屬於台灣的,美日式洗腦智缺氛圍。必須換個方式,用另外一個角度切入。
不過不管怎麼寫,我想要說完我看到的全部,肯定超過上萬字,這對臉書社群的閱讀習慣來說,是個跟天一樣高的障礙,只好切割分段,但分段也有分段的壞處,就是單一篇觀之,恐更加突兀難有完整性。
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就矇著眼寫下去吧。
……
……
屈原是愛國詩人這件事,應該是中華文化裡面的普遍常識,不過只要你有心,屈原也可以是「不愛國」詩人。
這篇文章作者說(圖-3.1,圖-3.12):
“當時的楚國只是一個諸侯國,如果稱他為「愛國詩人」的話,以今天的觀點,那他愛的應該不只是楚國,而該是整個周王朝不是嗎?
所以,若只將屈原視為一個「愛國詩人」,恐怕過於草率了。”
……
……
其實,從那篇臉書文章下面的留言可以看出,作者本來不是寫「周王朝」而是「周帝國」。
所以他上面那段話原文應該是「那他愛的應該不只是楚國,而該是整個周帝國不是嗎?」
這樣違反常態地將周王朝改成周帝國,再搭配上他下面的論述:
……
……
“我們必須知道,「愛國」並不是人類的本能,而是一個後天學習來的觀念。但是,我們對於自己所生長的土地,包含故鄉的山川水土……卻很容易建立起一種不可分割的情感。
屈原也是如此。
他在楚國長大……他關心的,絕對不只是個人的榮辱,而是這個自己土生土長、血脈相連的國家。
對屈原來說,他不會對一個形式上高於楚國的周帝國盡忠,因為他愛的並不是一個形式上的「國家」。他愛的是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楚國……”
……
……
作者寫這篇文章想傳遞的概念是什麼,就呼之欲出了。
如果不夠清楚,那再往下看吧:
……
……
“我們對於家鄉的情感,並不需要透過什麼概念或論述來建立……這樣的情感是不需要被教導的……和我們今天對家鄉產生的情感一樣,並不會隨著時代演進、政治制度改變、國家版圖變革就跟著改變。
我們可以透過教育,或以種種看似合理的論述,告訴一個人他應該愛一個他根本不曾有過連結的土地。但我們不可能能透過這樣的方式,去製造出任何真實的情感連結。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能透過任何方式,去斬斷我們與這塊土地的情感。
畢竟熱愛一塊土地,是如此自然的一件事,不應該受到什麼意識形態左右,或被教導應該怎麼去愛。”
……
……
整篇文章白話翻譯其實很簡單,屈原愛的是鄉土不是國家,這情懷是高尚的,愛國家是被洗腦,就像現在愛台灣是高尚的,愛中華民國是被洗腦。
因為要扣住「愛國家」是虛矯的,因此把慣用的周王朝改成周帝國,被網友指正以後,才改回來。
因為要扣住「愛國家」是虛矯的,因此把比較常被比擬成聯合國這樣國際組織的東周王室改比擬成「國家」,而把當時確有國家之實的楚國,變成家鄉。
反正,寫周帝國或是周王朝,也不能證明作者心中在想啥,反正東周王室像什麼,是沒定論的,我說「比較常被比擬成聯合國」,你也可以否定。
……
……
整篇文章作者做了兩次妖:
1.刻意把愛國與愛鄉土分開。
2.刻意把早已在戰國時期,影響力以及情感上虛化的東周王室再度實體化。
所以在看文章的時候,你會有,他好像說的都對,又會覺得,有哪裡怪怪的彆扭,這就是作者「想借周室楚國之古來暗喻中國台灣之今」,卻不適宜產生的。
若真要拿古代歷史對比今日,東遷的西晉,南遷的南宋,都更加比楚國適合拿來對照今日的台灣與中華民國。
周帝國以後又楚國,難道作者沒發現「楚國」也被他定義成「國家」了嗎?
整篇行文因為要強制把周王朝變成屈原心中的國家,因此產生了很多扭曲。
中華民國是失去了大陸國土,被迫遷移到自己「本有的」的台灣島上偏安。而不是跟周王朝與楚國關係一樣,是一個大國家逐漸分裂成很多小國家,而原來的大國家,只剩下如聯合國般的影響力。
現在大部分人提到春秋戰國時的人物,大多會再附上他所出身的國家,而不會單純只提他是「周人」,這不就更證明,我們大多把春秋戰國群雄視作真正獨立的國家。
這在歷史學上,不都是「常識」嗎?怎麼會有人忽然間就不懂了呢?
……
……
六、愛國家是洗腦、愛鄉土是本性?
文章裡面提到,愛家鄉是本性,愛國家是被教育洗腦而成的,這事實嗎?
試想:
如果有天,郭台銘在歐洲某個荒涼的角落建立了一個跟台灣現狀一模一樣的國家,建築乃至文化、制度等等,都一樣的國家。
而這時候台灣發生了各式天災,十二級地震,超強颶風,中美又在台灣島進行決戰,幾萬枚飛彈,甚至核彈炸過,台灣到處都是斷垣殘壁,根本不能住人,然後還因為核彈後遺症,產生了會吃人的變異人。
你會選擇留在台灣,還是到郭台銘建立的安和國度去?我相信,沒人會留在沒水沒糧,荒涼一片的台灣!
所以,誰有資格說「愛台灣」、「愛鄉土」?
當「台灣」破敗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離祂而去!所以,哪裡有人愛台灣(鄉土)?頂多只說喜歡,喜歡台灣這塊土地的美好,喜歡台灣帶給我們的好處,喜歡利用台灣!
愛跟喜歡,兩回事!愛是付出,喜歡是獲取。
一個父母愛小孩,小孩遭遇橫禍,即是身體衰老了,也咬牙照顧。
我們對台灣並不能說是愛。
作者所說的愛,就只是習慣、喜歡、適應自己出生的地方與國家。
而更重要的是,你的國家之於你的家鄉、鄉土,就像是人的生理機制之於人的皮肉骨血。
你有看過得病而全身皮肉爛光的病人,就會知道,沒有一個中控機制,平時光鮮亮麗的皮膚肌肉,就只會是一堆噁心的腐爛物。
你喜歡這塊土地,那為何這塊土地會不被入侵,你的房子不會被別的國家、民族、別的地域的人,甚至是自己鄉土上的其他強豪,要拿就拿,朝不保夕?
就是因為「有國家」作為你享受這塊土地好處的防護罩。
對家鄉的情感的確不會因為家鄉落入敵國之手而有改變,但是你為何要不愛國,任由國家衰敗,導致家鄉易主,徒增傷感與失去利益呢?
切割愛家鄉與愛國家,本就是種扭曲,一種為了切割愛台灣與愛中華民國而來的扭曲。
家鄉與國家之間,的確有可能出現必須擇一取捨之時,例如國共內戰,很多人東渡來台就是選擇國家不選擇家鄉,而留在大陸的那些,就是選擇了家鄉,而捨棄國家。
可是這狀況不適用在屈原身上,何必為了自己的政治意圖,強制比擬?
……
……
七、哲學、歷史和文學可以是偷渡自己政治意識給群體最好的工具
把愛自己的國家當成被洗腦,因此寫就一篇屈原是否愛國的反思,這很明顯就是先射完箭,再去畫靶。
看起來教的是國文與歷史,但其實藏著的是政治意圖。
在文章截圖裡面,我故意略去作者,但我相信應該有不少人知道這文章來源為何。
這篇文章的來源,是幾年前一度很有名的粉專,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這粉專的人氣,六萬多。更重要的是,他表面上不被定義成政治類粉專。
……
……
說個我曾聽過的故事:
A女與男友是大學同系的學長學妹,根據A女自述,因為男友長得不特別亮眼,所以她一開始也沒特別注意,而她「相信」男友一開始也沒要追她,根據A女所言,她這位男友學長,初見她之時,還對她表示出頗不以為然的態度。
A女之所以會對男友產生好感,是因為剛上大學那學期,她因為太多其他學長約,導致有些女性同學會對她多有閑言,因此她的男友,為了排解她所受的攻擊,維持系上和諧,便以學長的身份,特地將她約出來。
因為當時在很多同性朋友間受到委屈,就在講述這委屈之際,哭了起來,然後得到了學長的安慰,因此對學長產生好感。
好了,故事說完了,到底A女的男友只是無心插柳柳橙汁還是怎的,就以一個連情人眼中都無法變成帥哥的顏值,追到了全系第一美女,也只有天知地知她男友自己知了。
人性本就是如此,面對一個對你有防備心的人,你要改易他的意念跟情緒方向,本就比較困難。
所以,你想用政治粉專的身份將自己的政治意識浸入異溫層人心,比起非政治粉專要難多了。
請問,非綠陣營有這樣的粉專嗎?那種表面上在探討文學、歷史與哲學,但內在卻不斷在偷渡作者政治意念到可以扭曲解釋知識常識的粉專!
不要說綠營跟非綠陣營的政治性粉專,在「人氣量」上有明顯的多寡差異,在「質」上,從上述所言來看,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
……
其實,我寫這些文章,心理壓力都很沈重。因為看的人不會多,但是寫著擺著卻有機會讓自己陷入險地。
別人說自己是歷史粉專、哲學粉專、文學教育粉專,你卻說他偷渡個人政治意識,你這不是小人嗎?不打死你打死誰?
但是看到地表最強國文課粉專作者,陳茻先生,這幾年跑去跟楊翠、朱宥勳、「奇異果文創」,一塊編寫他們心中的國文教科書,也屢屢跟朱家安、朱宥勳兩個政治味道那麼濃厚的「非政治網紅」在一起話事。
甚至在地表最強國文課這粉專撐香港、挺性平,乃至自己個人粉專上以另外一種文筆性調去大肆揶揄韓國瑜。
我只能說……不管其他人怎麼想,我只覺得可怕。
屈原這一篇文章,是寫在2015年的9月,離他粉專開張才四個月,當時執政的是國民黨。其實在2015年那一年,他還寫了不少類似調性的文章。
例如『諸葛亮說清楚』,是在藉著諸葛亮的出師表說:現在的政治人物有必要在做出每個決策的時候,將自己的立場梳理清楚,並將之整理出來告訴人民。
『伯夷叔齊想幹嘛?』是在說掌權者會利用手段操弄民意,而百姓被騙往往不自知。
這些都是在2015年中以後那段選舉緊繃的日子中寫的文章。
但是包括屈原在內的這三篇文章,老實說,都很扭曲。
例如講述伯夷叔齊的那篇,完全無視司馬遷已經在自序裡面寫出為何寫伯夷叔齊的故事,硬是替司馬遷內心開了個司馬遷自己都不知道的小劇場。
……
……
最後,這篇文章實在太長,不停不行。
政治意識,不是在說,我要選哪個政黨、哪個政治人物,更多的是,我要選哪個社會、國家方向,我要選擇哪種看待事物的態度。
例如挺同反同、擁核廢核、親中仇中乃至要採取怎麼樣的教育方向,這點在陳茻先生的國文粉專以及他為關鍵評論網等媒體寫的文章裡面,表現得真是淋漓盡致。
他跟朱家安、朱宥勳等人真可以說是承接了他們前輩們的大旗。
你以為國民黨跟韓國瑜敗是敗在2016或是2020,那就錯了,你以為國民黨是敗在政治能力與辯才不佳,那就錯了,一錯再錯,豈能再起?
這是一座冰山,你只看到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
我一直都說,側翼粉專如只是堵藍、打馬悍將這些只是綠營傳媒勢力,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如果沒有冰山潛於水下部分的支持,這些綠營粉專的粉絲數量又怎麼會隨便都遠勝非綠粉專?
你覺得陳茻、呂捷等人教過的學生、演講過的受眾,人數是超過只是堵藍還是不及?
而陳茻、朱家安、朱宥勳等人的「所知」、「所想」又是怎麼來的?難道是天啟?
這一切都得從數十年前大學內的各種「學術研究」和「課堂教育」開始吧!
其實當年的文革,難道不是從民國初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演變來的?很多人會覺得拿這兩者相提並論很侮辱五四運動。但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一個普通中性的學術研究與思想創建,被有心者拿來利用,又不是第一次。
大家最常嘴的儒家思想,老是想要打破的禮教,不也是如此才被詬病嗎?
更何況,現在很多,站在領導宗師地位的台派思想學者,他們的初心本來就不單純。
到現在,這些前輩們播下的種子,藉著他們教過的菁英學生在網路社群,開出最嬌豔卻也最毒媚的花朵與果實。
更慘的是,有些以前只能在學術領域挖空心思扭曲一切的學者,現在終於進入權力中樞,並建立起新黨國體系。
這樣子的逆行,變成制度內外,盡在我手的絕對優勢,國民黨現在才要還擊,晚矣。
羅智強以為他可以挽回一切,天天上街街講,我看到也只是呵呵。我對他的傻勁與品格是抱持著敬意。但問題是,你根本沒看清楚別人到底做了啥,你做了別人所做的百分之一,又能挽回什麼?
所以,國民黨天天只能在改名被笑,不改名也被笑的窘境中打轉,卻連「看清楚」對手做過啥的意願都沒有,真的是東施效顰。
延伸閱讀:
1.略談元清非中國論-1:https://reurl.cc/R1YXZn
「若狹老師真實身份」的推薦目錄: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柯南] 若狹老師有機會比小蘭強嗎? - 看板C_Chat 的評價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柯南零九】哀醬竟公開表示自己喜歡若狹留美? 柯南和黑田 ... 的評價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柯南】柯南和若狭互相试探!真实身份实在令人存疑!#名 ... 的評價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柯南零九】若狹留美初登場,柯南接二連三說漏嘴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若狹留美身份的推薦,YOUTUBE、DCARD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若狹留美身份的推薦,YOUTUBE、DCARD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米花町柯南情報處Conan Intelligence Agency of Beika City - 在 ... 的評價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漫畫FILE.1098 藥學家(有雷慎入!) - 個人看板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討論] 已知柯南真實身分的人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沈旭暉隨緣家書】這一篇整理了一些觀察,雖然又是相當長,但下篇未完全完成,還在構想中。高手在民間,真心誠徵意見,希望大家對這十點的對策分別思考,可以集思廣益
警惕林鄭月娥「散水辦」十條戰線:光復香港,下一步,怎辦?(上)
2019年6月之後,我們已經活在另一個香港,雖然「五大訴求」未成功,香港人犧牲慘重,但總算也有不少勝仗,例如區議會選舉變天(根據政府文宣,這正是對「止暴制亂」的公投,反映後者不得民心);主流民意持續一面倒(並未對和勇合一割席);美國極速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每一宗警暴都激起民憤……,這些,都是士氣持續的原因。然而踏入12月,更多群眾明白到「五大訴求」不容易短期內達成這現實,但又覺得可以做的都做過,開始擔心運動失焦;新一代本來期望Endgame瞬間出現,現在要轉型持久戰,一時感到迷茫,心境始終要調節;而出現了區選民意、美國法案的制約,「激進建制路線」也有所收斂,即時壓力放鬆了,運動也到了思考的時候,各種一直被掩蓋的矛盾,逐步浮現,令人憂慮。苟延殘喘的林鄭政府在這機會,卻開始了新一輪瓦解運動的部署。雖然,我認為這些部署不會成功,但畢竟防微杜漸,總得知己知彼,才進行相關部署。
林鄭月娥新一輪瓦解運動的十條戰線
1. 制度線:區議會選舉結果,雖然令人鼓舞,但也令北京高度警惕。此刻在民間製造了「立法會選舉也會大勝」的懸念,建制派也刻意營造危機感,但其實,這裏明顯存在期望落差。這次建制派畢竟得到41%選票,總票數也有增長數十萬(有關部門其實是交到功課的,並暫時以此保住烏紗),在2020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只要保住過半數議席,就可以宣傳「民意逆轉」、「一切復原」、「止暴制亂成功」。有功能組別這樣的制度暴力,加上這次被警醒下更積極進行的「你懂的」選舉操作,假如未來局勢相對平靜,沒有了區選那批首投族、海外回流族的投票意欲,建制派對議席過半,他們暗裏是樂觀的。然後是2022年特首選舉,假如北京明顯欽點的候選人再次當選,即使是找到一個形象稍好的候選人,五大訴求的雙普選更不可能,此後「全面管治權」變成既定現實,輕舟已過萬重山。但在目前制度,非建制派要在選委會1200席中,得到超過50%的議席極難。既然北京定性為「政權爭奪戰」,如何保住兩個選舉,選舉前冷操作、選舉後拖散民氣,已成了未來三年的總路線圖,其他一切手段,都以配合這劇本為依歸。
2. 和理非線:民陣舉辦的遊行,無論大家是否喜歡,客觀上會被演繹為「民意還有多支持運動」的指標;但某程度上,人數卻是政府可以通過警察的行為影響,並扭曲來做文章的。由於今後的遊行,無論有沒有不反對通知書,警察佈防都會十分嚴密,必然有隨時使用催淚彈或任何武力的風險,也會不斷作出「今天將會很混亂」一類警告,令再出現扶老攜幼、一家大小遊行的可能性大大減少。缺少了上下兩代,加上因此要留家照顧長幼的成年人,遊行人數比全盛時減少2/3,並不奇怪。基於上述原因,12月8日出現的80萬人遊行,已是意料之外的數字:不要忘記2003年的七一遊行,五十萬人就被認為是奇蹟,製造了當時的政治海嘯,令廿三條胎死腹中、葉劉淑儀辭職、董建華不久「被下台」。但政府現在卻老是和200萬人這數字相比,總之要證明民情已改變、人數已減少、運動已衰亡,手法自欺欺人,但誤導慢慢就變成真理,對拖散民氣的影響不能低估。
3. 勇武線:政府對「止暴制亂成功」的KPI,一方面是大搜補,特別是理大圍城一役,令不少前線或被捕、或被記名,由此而發掘整個抗爭網絡,製造白色恐怖;另一方面是同時增加對連儂牆「衝突」一類小規模拘捕,減少鏡頭下的血腥,手法更pre-emptive,但也更具欺騙性。而踏入考試期,政府相信年輕勇武必然要分心,衝突少了,就可以宣傳一切終結。這是不少和理非忽略的層面:以上手法給予前線的精神壓力,可能比單純的警暴更大,卻在鏡頭前不見血;當交通燈都恢復正常,和理非群眾慢慢淡忘,就是勇武最擔心成為condom之時。減少了後援backup,這也是政府逼使前線勇武激進化、地下化的「陽謀」;假如他們感到絕望,在主流民意未ready的情況下急速升級,令和理不得不分家,政府繼而高調鎮壓,終結整場運動,這是一個可能;但要是不升級,勇武同樣找不到下一步目標,結果同樣可以是連串悲劇。勇武也是香港公民,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本應想辦法解決這些危機,但現有操作卻只是當作敵人去拘捕、打壓,其心可誅。
4. 社區線:區議會掌握不少地區資源,昔日被建制派壟斷,變天後,政府恐怕不會願意讓新一批區議員從此壟斷社區,必然通過其他建制、乃至境內外「你懂的」資源(像前特首梁振英Facebook說的「錢,好商量」),扶植種種地區網絡。通過民政事務局大舉委任建制派到各級委員會已廣被報導,但只是冰山一角,其他親政府團體、企業接收落敗建制區議員,更是無色無痕。勒令大小富豪投放資源到同鄉會、建制公會、社區聯會,作為「影子區議會」,鞏固社區基本局面,也是政府操作另一可能。有實無名的「建制影子地區網絡」,可以無視法定區議會運作,存在目的除了繼續做從前做的蛇齋餅粽,就是為了突顯新一批區議員不懂民生,不時作出滋擾,或又是像前特首梁先生Facebook指示,「打游擊戰」。須知中聯辦港九新界協調部都需要KPI,總需要工作表現;現在有了明確打擊對象,這反而是建制派暗渡陳倉、滲透社區的契機。
5. 教育線:北京官方對反送中運動Root Cause的解讀,始終是外國勢力、土地問題、房屋問題……,還有教育問題;而眾多子虛烏有的「問題」當中,教育,已是特區政府夕陽政權最容易打壓的,相信會成為來年重災區。這次大學、中學成為運動前線核心,不少後援教師也捲入其中;通過文革式批鬥校長(例如中大段校長)、老師作為突破口,不斷施壓教育界要改變(例如取消通識教育),強逼師生之間割蓆,明顯是未來戰線。政府其實也心裏明白,不可能通過打壓改變意識形態,只會越打壓、越堅定,但起碼表面上的官樣文章,可以令部份心領神會的「模範校長」(例如理大藤校長)、老師就範,校園慢慢出現白色恐佈,把任何自由意見表述的行為歸類為「政治運動」、「支持暴徒」。不配合的老師,政府會宣傳後果自負:畢竟教師是最擔心飯碗的行業之一,而以內地教師與香港教師進行資格互認,本來就是既定策略。一旦缺乏了校長、老師對學生享有各種表達意見自由的贊同和諒解,學校恐怕會逐步變成工廠;學生築人鏈、叫口號、唱《願榮光歸香港》、乃至純粹「和理lunch」,也會有越來越大壓力。只要視線範圍內的學生和平抗爭減少,傳遞上去的報告,又會是「一切如常,形勢大好」。
6. 經濟線:運動至今六個月,香港股市、樓市沒有絲毫影響,IPO數字居然還創新高,對北京而言,利用香港作為集資、洗錢、金融避險、貿易戰暗道等經濟功能,因為港人「攬炒團隊」並未認真進行經濟戰和金融戰,可謂絲毫無犯。但與此同時,特區政府卻會不斷宣傳,運動對大小企業的毀滅性經濟影響,無視這是政府責任的事實,希望任何近月收入、財富有影響的人,都會遷怒於運動,讓群眾鬥群眾——製造民怨、拖散運動、以物質主義回應「後物質年代」,這正是2014年傘運後期的劇本。因此,政府所謂的紓解民困舉措,成效、效率固然遠遠及不上李嘉誠基金會,連派錢的出發點,怎樣派、誰能派,似乎也是以製造群眾矛盾為目的,總之一有機會,就要宣傳「是這場運動連累你每月賺少幾皮嘢」這樣的論述。施政報告托市,讓中產借錢上樓,也是政府企圖綑綁「非自願盟友」的策略之一。至於針對成形中的「黃色經濟圈」,被標籤的黃店總會承受風險,政府怎樣給予食環署、消防處一類執行單位,各自的所謂「止暴制亂」指令(例如天天查牌、捉老鼠),也是不少深藍陣營提及的事:溫馨提示,前任公務員事務局長鄧國威在佔中後被免職,據說原因之一,就是與動用公權力打壓佔中不力有關。
7. 對內文宣線:由於知道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特區政府的策略,已經不再祈求解決問題,變成希望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一切都以分化為目的,希望當運動缺乏明確焦點,配合政府的小動作,分裂自然出現。
(1) 第一類分裂,是和、勇對策略的不同理解,例如政府會逐步推出不同的「非獨立調查」和「獨立檢討」,頂多是對個別案例的非脈落性調查(見上週《明報》筆陣文章),策略是剝洋蔥,希望支持運動的和理非民意慢慢接受「袋住先」,製造另一方的不滿。
(2) 第二類是各種運動到了中期的典型問題,「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有了一定momentum,那些財務問題、籌款爭議、位置之爭、人氣高低,很容易構成衝突;政府只要這時候加把勁,進行拉攏收編,事半功倍。
(3) 第三類是互聯網時代獨有的現象:在點擊率經濟結構,虛擬的點擊率可以直接轉化成實質收入,任何主流人和事,都有其「10%效應」:小眾網台、KOL只要堅守運動主流的對台戲,得到主流的10%注視,已經比進行正面論述得到的100%全部注視,更有票房,這已經是一個固化模式。當運動缺乏明確議題時,這類本來無傷大雅的「抽水式存在主義」,卻容易成為討論焦點,於是每一個小議題,都會硬生生的不斷製造運動內部的二元對立。這還是假定政府不做任何推波助瀾的暗黑工作,但假如有某方資助的「網軍」加入參戰,分化後果不堪設想。事實上,不少運動不是敗在對家,而是敗於內鬥,令同路人逐步心灰意冷,這也是2014年的先例。
8. 對外文宣線:特區政府明白,耿爽式對外「文宣」只是笑柄,但也正用回香港的方式重整旗鼓,打國際輿論戰,只是通過的中介人,變成是立場淺藍的傳統精英、或內地海歸精英。這些人是國際媒體最樂意訪問的對象,也知道怎樣掏空「普世價值」內容、而偷用同一名詞的遊戲規則,對逐步污名化香港運動,起著關鍵作用。根據最新劇本,這些代言人對國際媒體談話時,多強調香港這場運動有以下罪名,可見建制陣營也是有進化的:
(1)運動暴力程度甚高、而傷及無辜,進行「無差別襲擊」,破壞人權、自由等普世價值;
(2)運動散播香港人Vs內地人的「薩拉熱窩式族群仇恨」,屬狹隘民族主義、乃至和法西斯主義相連,而不是以崇優的香港核心價值主導;
(3)運動參與者自私自利,以為全世界都欠了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沒有國際視野,只是在小地方縱壞了的孩子(spoiled kids)。
這類批評,避免了觸及教條式的政治、主權等硬綁綁問題,訴諸中產眼中祈求穩定、和「診症式中立」的社會常態,在西方有一定市場;當運動找不到焦點,這類維穩文宣,更容易走進國際主流,反客為主,偷換概念。
9. 內交線:林鄭政府雖然已成跛腳鴨,香港內部的爭議法案都不容易再推,但涉及「留島不留人」思維的結構性政策,同樣會繼續。也就是當一切膠著,其實結構也依然慢慢改變,時間並不在抗爭者這一邊。一方面,特區政府會加速令40%的藍絲人口以大灣區為腹地,以鄰近的平價樓為利誘,同時收回若干對港經濟政策,讓他們感受到「一國」的威逼利誘;另一方面,輸入內地專才的中央政策,也會遍及香港核心位置,特別是那些簽署了資格互認的職業,內地專才可以隨時候命,取代被「DQ」的各行各業香港人。這和大灣區本來應有的設計:內地使用香港金融中心服務,換取香港進一步鞏固與內地的防火牆,以強化香港的國際制度優勢,各取所需而互不干涉,可謂背道而馳,變成9+2的雙輸局面。整個格局,就是通過北京要「懲罰」香港,讓香港的淺藍、中間、淺黃專業人士感受到切身壓力,回到國家整合的大計劃。
10. 外交線:美國通過《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最大影響,正如我們不斷解釋,都是策略性的,例如制約了北京不會在香港製造極端鎮壓,促進世界各國討論類似法案,令香港問題進入國際化視野,建構國際社會的香港人身份認同等。但國際關係在香港並非顯學,各國外交、政府人員的真實思維,畢竟不是一般人容易接觸,令不少人容易誤解國際牌的用途,例如不斷問「美軍何時出現」,或相信特朗普會為「香港2020雙普選」而與北京立刻攤牌,所以「今年成功在望」云云。作為口號沒有問題,但假如真心有上述期盼,最終又失望而回,對群眾士氣,或足以構成毀滅性打擊,這還不用說過程中對其他策略的質疑。而且,一旦對外國支援不夠感到失望,針對的矛頭,又可能變成一直支持香港的外國友好,無論是通過法案的美國國會、支持BNO平權的英國議員、暗中幫助了不少港人的台灣民進黨政府、乃至兩次挑選香港抗爭為2019年封面(但以瑞典環保少女為年度風雲人物)的《時代雜誌》,近日都面對同路人這種「支持不夠」的質疑。須知國際關係自有其潛規則,欲速不達,而自亂陣腳,這正是政府樂於看見的。特區政府正調整文宣,宣傳國際線counter-productive,就是期待出現對國際線的民意逆轉,從而證明前中央政策組顧問劉兆佳教授所言,「某些人想讓香港再成為西方一部分的想法只能是幻想」這立論。那時候,北京才會進一步宣傳「外國勢力論」,當社會看不見國際支援的「電腦遊戲式過關功效」,有了expectation mismanagement,一洩氣,就會開始對耿爽的文宣麻木。
面對以上十條戰線,雖然簡單,但正正是六個月前,不少人「認命」的論述:
(1)和平遊行示威沒有用,
(2)打架反正不夠打,
(3)投票改不了制度暴力,
(4)外國評論香港,只是為了自己利益和抽水,
(5)持續落去,會出現經濟大蕭條,影響民生,
(6)發展始終要依靠祖國,
(7)學校這樣下去,會令學生失去競爭力,
(8)反對派不懂建設社區,支持也是浪費資源,
(9)運動已變質,被政客騎劫,領袖都是為了私利,不要愚蠢地為人抬橋;
(10)不懂見好就,就是不負責任。
這是宿命主義,香港人不能掉以輕心,此刻正是運動能否變成持久戰的關鍵時期。但怎樣反客為主,破解特區政府「散水辦」的陰謀,達到「光復香港」到「真一國兩制」初心、逼使北京放棄全面管治權的目的?拋磚引玉,希望同路人和而不同,在每條戰線逐一思考。下一篇,假如有思考進展,會分享個人對如何回應這十條戰線、整合背後宏觀論述的淺見。
星期日明報,2019年12月15日
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沈旭暉隨緣家書】這一篇整理了一些觀察,雖然又是相當長,但下篇未完全完成,還在構想中。高手在民間,真心誠徵意見,希望大家對這十點的對策分別思考,可以集思廣益
警惕林鄭月娥「散水辦」十條戰線:光復香港,下一步,怎辦?(上)
2019年6月之後,我們已經活在另一個香港,雖然「五大訴求」未成功,香港人犧牲慘重,但總算也有不少勝仗,例如區議會選舉變天(根據政府文宣,這正是對「止暴制亂」的公投,反映後者不得民心);主流民意持續一面倒(並未對和勇合一割席);美國極速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每一宗警暴都激起民憤……,這些,都是士氣持續的原因。然而踏入12月,更多群眾明白到「五大訴求」不容易短期內達成這現實,但又覺得可以做的都做過,開始擔心運動失焦;新一代本來期望Endgame瞬間出現,現在要轉型持久戰,一時感到迷茫,心境始終要調節;而出現了區選民意、美國法案的制約,「激進建制路線」也有所收斂,即時壓力放鬆了,運動也到了思考的時候,各種一直被掩蓋的矛盾,逐步浮現,令人憂慮。苟延殘喘的林鄭政府在這機會,卻開始了新一輪瓦解運動的部署。雖然,我認為這些部署不會成功,但畢竟防微杜漸,總得知己知彼,才進行相關部署。
林鄭月娥新一輪瓦解運動的十條戰線
1. 制度線:區議會選舉結果,雖然令人鼓舞,但也令北京高度警惕。此刻在民間製造了「立法會選舉也會大勝」的懸念,建制派也刻意營造危機感,但其實,這裏明顯存在期望落差。這次建制派畢竟得到41%選票,總票數也有增長數十萬(有關部門其實是交到功課的,並暫時以此保住烏紗),在2020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只要保住過半數議席,就可以宣傳「民意逆轉」、「一切復原」、「止暴制亂成功」。有功能組別這樣的制度暴力,加上這次被警醒下更積極進行的「你懂的」選舉操作,假如未來局勢相對平靜,沒有了區選那批首投族、海外回流族的投票意欲,建制派對議席過半,他們暗裏是樂觀的。然後是2022年特首選舉,假如北京明顯欽點的候選人再次當選,即使是找到一個形象稍好的候選人,五大訴求的雙普選更不可能,此後「全面管治權」變成既定現實,輕舟已過萬重山。但在目前制度,非建制派要在選委會1200席中,得到超過50%的議席極難。既然北京定性為「政權爭奪戰」,如何保住兩個選舉,選舉前冷操作、選舉後拖散民氣,已成了未來三年的總路線圖,其他一切手段,都以配合這劇本為依歸。
2. 和理非線:民陣舉辦的遊行,無論大家是否喜歡,客觀上會被演繹為「民意還有多支持運動」的指標;但某程度上,人數卻是政府可以通過警察的行為影響,並扭曲來做文章的。由於今後的遊行,無論有沒有不反對通知書,警察佈防都會十分嚴密,必然有隨時使用催淚彈或任何武力的風險,也會不斷作出「今天將會很混亂」一類警告,令再出現扶老攜幼、一家大小遊行的可能性大大減少。缺少了上下兩代,加上因此要留家照顧長幼的成年人,遊行人數比全盛時減少2/3,並不奇怪。基於上述原因,12月8日出現的80萬人遊行,已是意料之外的數字:不要忘記2003年的七一遊行,五十萬人就被認為是奇蹟,製造了當時的政治海嘯,令廿三條胎死腹中、葉劉淑儀辭職、董建華不久「被下台」。但政府現在卻老是和200萬人這數字相比,總之要證明民情已改變、人數已減少、運動已衰亡,手法自欺欺人,但誤導慢慢就變成真理,對拖散民氣的影響不能低估。
3. 勇武線:政府對「止暴制亂成功」的KPI,一方面是大搜補,特別是理大圍城一役,令不少前線或被捕、或被記名,由此而發掘整個抗爭網絡,製造白色恐怖;另一方面是同時增加對連儂牆「衝突」一類小規模拘捕,減少鏡頭下的血腥,手法更pre-emptive,但也更具欺騙性。而踏入考試期,政府相信年輕勇武必然要分心,衝突少了,就可以宣傳一切終結。這是不少和理非忽略的層面:以上手法給予前線的精神壓力,可能比單純的警暴更大,卻在鏡頭前不見血;當交通燈都恢復正常,和理非群眾慢慢淡忘,就是勇武最擔心成為condom之時。減少了後援backup,這也是政府逼使前線勇武激進化、地下化的「陽謀」;假如他們感到絕望,在主流民意未ready的情況下急速升級,令和理不得不分家,政府繼而高調鎮壓,終結整場運動,這是一個可能;但要是不升級,勇武同樣找不到下一步目標,結果同樣可以是連串悲劇。勇武也是香港公民,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本應想辦法解決這些危機,但現有操作卻只是當作敵人去拘捕、打壓,其心可誅。
4. 社區線:區議會掌握不少地區資源,昔日被建制派壟斷,變天後,政府恐怕不會願意讓新一批區議員從此壟斷社區,必然通過其他建制、乃至境內外「你懂的」資源(像前特首梁振英Facebook說的「錢,好商量」),扶植種種地區網絡。通過民政事務局大舉委任建制派到各級委員會已廣被報導,但只是冰山一角,其他親政府團體、企業接收落敗建制區議員,更是無色無痕。勒令大小富豪投放資源到同鄉會、建制公會、社區聯會,作為「影子區議會」,鞏固社區基本局面,也是政府操作另一可能。有實無名的「建制影子地區網絡」,可以無視法定區議會運作,存在目的除了繼續做從前做的蛇齋餅粽,就是為了突顯新一批區議員不懂民生,不時作出滋擾,或又是像前特首梁先生Facebook指示,「打游擊戰」。須知中聯辦港九新界協調部都需要KPI,總需要工作表現;現在有了明確打擊對象,這反而是建制派暗渡陳倉、滲透社區的契機。
5. 教育線:北京官方對反送中運動Root Cause的解讀,始終是外國勢力、土地問題、房屋問題……,還有教育問題;而眾多子虛烏有的「問題」當中,教育,已是特區政府夕陽政權最容易打壓的,相信會成為來年重災區。這次大學、中學成為運動前線核心,不少後援教師也捲入其中;通過文革式批鬥校長(例如中大段校長)、老師作為突破口,不斷施壓教育界要改變(例如取消通識教育),強逼師生之間割蓆,明顯是未來戰線。政府其實也心裏明白,不可能通過打壓改變意識形態,只會越打壓、越堅定,但起碼表面上的官樣文章,可以令部份心領神會的「模範校長」(例如理大藤校長)、老師就範,校園慢慢出現白色恐佈,把任何自由意見表述的行為歸類為「政治運動」、「支持暴徒」。不配合的老師,政府會宣傳後果自負:畢竟教師是最擔心飯碗的行業之一,而以內地教師與香港教師進行資格互認,本來就是既定策略。一旦缺乏了校長、老師對學生享有各種表達意見自由的贊同和諒解,學校恐怕會逐步變成工廠;學生築人鏈、叫口號、唱《願榮光歸香港》、乃至純粹「和理lunch」,也會有越來越大壓力。只要視線範圍內的學生和平抗爭減少,傳遞上去的報告,又會是「一切如常,形勢大好」。
6. 經濟線:運動至今六個月,香港股市、樓市沒有絲毫影響,IPO數字居然還創新高,對北京而言,利用香港作為集資、洗錢、金融避險、貿易戰暗道等經濟功能,因為港人「攬炒團隊」並未認真進行經濟戰和金融戰,可謂絲毫無犯。但與此同時,特區政府卻會不斷宣傳,運動對大小企業的毀滅性經濟影響,無視這是政府責任的事實,希望任何近月收入、財富有影響的人,都會遷怒於運動,讓群眾鬥群眾——製造民怨、拖散運動、以物質主義回應「後物質年代」,這正是2014年傘運後期的劇本。因此,政府所謂的紓解民困舉措,成效、效率固然遠遠及不上李嘉誠基金會,連派錢的出發點,怎樣派、誰能派,似乎也是以製造群眾矛盾為目的,總之一有機會,就要宣傳「是這場運動連累你每月賺少幾皮嘢」這樣的論述。施政報告托市,讓中產借錢上樓,也是政府企圖綑綁「非自願盟友」的策略之一。至於針對成形中的「黃色經濟圈」,被標籤的黃店總會承受風險,政府怎樣給予食環署、消防處一類執行單位,各自的所謂「止暴制亂」指令(例如天天查牌、捉老鼠),也是不少深藍陣營提及的事:溫馨提示,前任公務員事務局長鄧國威在佔中後被免職,據說原因之一,就是與動用公權力打壓佔中不力有關。
7. 對內文宣線:由於知道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特區政府的策略,已經不再祈求解決問題,變成希望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一切都以分化為目的,希望當運動缺乏明確焦點,配合政府的小動作,分裂自然出現。
(1) 第一類分裂,是和、勇對策略的不同理解,例如政府會逐步推出不同的「非獨立調查」和「獨立檢討」,頂多是對個別案例的非脈落性調查(見上週《明報》筆陣文章),策略是剝洋蔥,希望支持運動的和理非民意慢慢接受「袋住先」,製造另一方的不滿。
(2) 第二類是各種運動到了中期的典型問題,「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有了一定momentum,那些財務問題、籌款爭議、位置之爭、人氣高低,很容易構成衝突;政府只要這時候加把勁,進行拉攏收編,事半功倍。
(3) 第三類是互聯網時代獨有的現象:在點擊率經濟結構,虛擬的點擊率可以直接轉化成實質收入,任何主流人和事,都有其「10%效應」:小眾網台、KOL只要堅守運動主流的對台戲,得到主流的10%注視,已經比進行正面論述得到的100%全部注視,更有票房,這已經是一個固化模式。當運動缺乏明確議題時,這類本來無傷大雅的「抽水式存在主義」,卻容易成為討論焦點,於是每一個小議題,都會硬生生的不斷製造運動內部的二元對立。這還是假定政府不做任何推波助瀾的暗黑工作,但假如有某方資助的「網軍」加入參戰,分化後果不堪設想。事實上,不少運動不是敗在對家,而是敗於內鬥,令同路人逐步心灰意冷,這也是2014年的先例。
8. 對外文宣線:特區政府明白,耿爽式對外「文宣」只是笑柄,但也正用回香港的方式重整旗鼓,打國際輿論戰,只是通過的中介人,變成是立場淺藍的傳統精英、或內地海歸精英。這些人是國際媒體最樂意訪問的對象,也知道怎樣掏空「普世價值」內容、而偷用同一名詞的遊戲規則,對逐步污名化香港運動,起著關鍵作用。根據最新劇本,這些代言人對國際媒體談話時,多強調香港這場運動有以下罪名,可見建制陣營也是有進化的:
(1)運動暴力程度甚高、而傷及無辜,進行「無差別襲擊」,破壞人權、自由等普世價值;
(2)運動散播香港人Vs內地人的「薩拉熱窩式族群仇恨」,屬狹隘民族主義、乃至和法西斯主義相連,而不是以崇優的香港核心價值主導;
(3)運動參與者自私自利,以為全世界都欠了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沒有國際視野,只是在小地方縱壞了的孩子(spoiled kids)。
這類批評,避免了觸及教條式的政治、主權等硬綁綁問題,訴諸中產眼中祈求穩定、和「診症式中立」的社會常態,在西方有一定市場;當運動找不到焦點,這類維穩文宣,更容易走進國際主流,反客為主,偷換概念。
9. 內交線:林鄭政府雖然已成跛腳鴨,香港內部的爭議法案都不容易再推,但涉及「留島不留人」思維的結構性政策,同樣會繼續。也就是當一切膠著,其實結構也依然慢慢改變,時間並不在抗爭者這一邊。一方面,特區政府會加速令40%的藍絲人口以大灣區為腹地,以鄰近的平價樓為利誘,同時收回若干對港經濟政策,讓他們感受到「一國」的威逼利誘;另一方面,輸入內地專才的中央政策,也會遍及香港核心位置,特別是那些簽署了資格互認的職業,內地專才可以隨時候命,取代被「DQ」的各行各業香港人。這和大灣區本來應有的設計:內地使用香港金融中心服務,換取香港進一步鞏固與內地的防火牆,以強化香港的國際制度優勢,各取所需而互不干涉,可謂背道而馳,變成9+2的雙輸局面。整個格局,就是通過北京要「懲罰」香港,讓香港的淺藍、中間、淺黃專業人士感受到切身壓力,回到國家整合的大計劃。
10. 外交線:美國通過《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最大影響,正如我們不斷解釋,都是策略性的,例如制約了北京不會在香港製造極端鎮壓,促進世界各國討論類似法案,令香港問題進入國際化視野,建構國際社會的香港人身份認同等。但國際關係在香港並非顯學,各國外交、政府人員的真實思維,畢竟不是一般人容易接觸,令不少人容易誤解國際牌的用途,例如不斷問「美軍何時出現」,或相信特朗普會為「香港2020雙普選」而與北京立刻攤牌,所以「今年成功在望」云云。作為口號沒有問題,但假如真心有上述期盼,最終又失望而回,對群眾士氣,或足以構成毀滅性打擊,這還不用說過程中對其他策略的質疑。而且,一旦對外國支援不夠感到失望,針對的矛頭,又可能變成一直支持香港的外國友好,無論是通過法案的美國國會、支持BNO平權的英國議員、暗中幫助了不少港人的台灣民進黨政府、乃至兩次挑選香港抗爭為2019年封面(但以瑞典環保少女為年度風雲人物)的《時代雜誌》,近日都面對同路人這種「支持不夠」的質疑。須知國際關係自有其潛規則,欲速不達,而自亂陣腳,這正是政府樂於看見的。特區政府正調整文宣,宣傳國際線counter-productive,就是期待出現對國際線的民意逆轉,從而證明前中央政策組顧問劉兆佳教授所言,「某些人想讓香港再成為西方一部分的想法只能是幻想」這立論。那時候,北京才會進一步宣傳「外國勢力論」,當社會看不見國際支援的「電腦遊戲式過關功效」,有了expectation mismanagement,一洩氣,就會開始對耿爽的文宣麻木。
面對以上十條戰線,雖然簡單,但正正是六個月前,不少人「認命」的論述:
(1)和平遊行示威沒有用,
(2)打架反正不夠打,
(3)投票改不了制度暴力,
(4)外國評論香港,只是為了自己利益和抽水,
(5)持續落去,會出現經濟大蕭條,影響民生,
(6)發展始終要依靠祖國,
(7)學校這樣下去,會令學生失去競爭力,
(8)反對派不懂建設社區,支持也是浪費資源,
(9)運動已變質,被政客騎劫,領袖都是為了私利,不要愚蠢地為人抬橋;
(10)不懂見好就,就是不負責任。
這是宿命主義,香港人不能掉以輕心,此刻正是運動能否變成持久戰的關鍵時期。但怎樣反客為主,破解特區政府「散水辦」的陰謀,達到「光復香港」到「真一國兩制」初心、逼使北京放棄全面管治權的目的?拋磚引玉,希望同路人和而不同,在每條戰線逐一思考。下一篇,假如有思考進展,會分享個人對如何回應這十條戰線、整合背後宏觀論述的淺見。
星期日明報,2019年12月15日
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柯南零九】哀醬竟公開表示自己喜歡若狹留美? 柯南和黑田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柯南零九】哀醬竟公開表示自己喜歡 若狹 留美? 柯南和黑田依舊懷疑其 真實身份 ... 若狭老师 都表现的不淡定了,柯南:我就喜欢看你装. 探真动漫. ... <看更多>
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柯南】柯南和若狭互相试探!真实身份实在令人存疑!#名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BGM: https://otologic.jp/free/bgm/recent.html初登场:《新 老师 的骸骨事件》https://youtu.be/Bj-Sy135mRw#枫和日丽#FHRL《蜡笔小新/蠟筆小新》 ... ... <看更多>
若狹老師真實身份 在 [柯南] 若狹老師有機會比小蘭強嗎? - 看板C_Chat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