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 Bloomberg新聞摘要
<亞洲中東新聞>
*中國人民銀行稱所有與加密貨幣相關交易都是違法的 釋放出管制該行業最強烈的訊號
*中國再加大對加密貨幣的嚴格監管 比特幣、以太幣應聲重挫
*中國連續五個交易日注入710億美元的資金 安撫因恆大風暴所觸發的敏感神經
*恆大對周四應支付的8350億美元債券利息何時償付”異常沉默” 未來30天寬限期充滿不確定性
*就算沒有恆大的危機 花旗集團都預估中國房地產市場面臨陷入熊市的風險
*中國大陸有意整合所有的稀土開採商成立南北兩家稀土巨頭 以便在全球市場取得更好的定價權
*由於電力供應問題和強制執行環境法規 中國限電措施擴大至10多個省份
*澳洲計畫重新迎回國際學生但恐排除中國學生 中國是澳洲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
*由於疫苗接種率低 泰國新冠疫情工作小組考慮曼谷及周邊四省延後一個月解封
*確診病例激增 新加坡又重新實施居家辦公以及餐廳內用餐人數限制的防疫措施
<歐洲非洲新聞>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前首長普伊格蒙特發起獨立行動後逃離西國避免入獄 終於在義大利薩丁尼亞島被捕
*德國經濟學家稱三個左派政黨組成的聯盟是德國企業在選前最大的憂慮
*工業出現”瓶頸衰退”德國九月商業信心在選前跌至五個月新低點
*卡車司機短缺導致加油站關閉 英國不排除放寬對卡車司機的移民規定甚至派軍隊運送天然氣
*蘇格蘭2018至2020年間男性平均壽命減少18周以上 除了毒品問題還要歸咎於新冠疫情
*在美國承諾更大的融資以及中國同意停建海外煉煤廠後 格拉斯哥氣候峰會有希望帶來進展
<美洲新聞>
*美國一周來新冠死亡率上升近3% 其中紐約和賓州死亡率上升逾26%
*佛州某郡因強制學生與教職員戴口罩遭州政府扣住經費 美國教育部直接為該郡報銷該筆款項
*美國從幼兒園到12年級在過去一個月內通報近百萬病例 已有2000所學校關閉
*新冠疫情帶來的衰退去年迫使210萬名24歲到54歲女性失業 只有半數重返職場且多為大學以上學歷
*美國眾院民主黨罕見召開週六委員會會議 為3.5兆一攬子經濟計畫下周的投票預作準備
*為縮減因疫情推出的刺激方案 智利政府提交預算將在2022年減少22%的支出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稱該國疫苗接種率10月底可達70% 但並未說明是一劑還是兩劑
*Nike同樣面臨供應鏈和運輸延遲問題 下調全年收入預期至中等個位數成長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
「英國低學歷工作」的推薦目錄: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不列顛娘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經驗] 如何在英國找到工程師的工作?(概念篇) - 看板Oversea_Job 的評價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 倫敦生活] 學歷低讀書不多有什麼工作華人在英國特別吃香 ... 的評價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英國有咩工啱你做?無需學歷,人工高!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英國低學歷工作、倫敦生活成本、帶幾錢去英國在PTT ... 的評價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UKDNA - 到埗英國已一段時間,係時候分享工作及收入的情況 的評價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美國?英國?台灣? - 留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心得] 英國留學回台找工作分享- 看板AdvEduUK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同事間太過「親密」是職場大忌!犯這4個錯,職場菜鳥馬上黑掉】
同事S與同事A的求學過程差不多,都是念完了碩士才就職,但是第一次進職場的他們顯然都忘記,職場不是自己的家。同事S只要一有開心的事發生,就會迫不及待的跑過去與同事A分享,他們的開心的笑聲總會傳遍整個辦公室⋯⋯
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了什麼不順心的事,他們也毫不避諱的在辦公室中窸窸窣窣,刻意壓低音量說話,不知道的人,真的會以為他們又在說誰的不是。然而當兩人聊完各自回到座位上,面對其他同事則會換上另一種態度,彷彿這個辦公室分成兩半:朋友、不是朋友...⬇️⬇️⬇️
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三十餘篇。英國權威出版社 Routledge給予 "中國和西方頂尖學者(lea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 的評價。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higavinchiu@gmail.com
#科興疲苗
#新冠疫苗
#劉利群
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不列顛娘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兩年存到6萬鎊首付的方法不藏私大公開!內容不包含投資理財,分享我如何再有正職工作的情況下,快速主動增加收入
每個月的支配所得,分作三個部分:固定收入、勞務型收入、技術型收入,影片除了分享這些金額,我也會說說我如何找到這方面的工作。
**1.固定薪水收入:每個月的薪水是分淡旺季浮動的,大約2000-3000。為什麼我有機會錄取這個職位,我在之後的影片會再跟大家分享。
**2.勞務型收入:**這類型的收入對我來說,門檻比較低,意思是說「投入花費的成本比較低」,有時間、有力氣,心情也不錯的時候,我就會去做的事情,而且當中我可以得到一點點樂趣。
-接送保母:時薪大約10-15鎊,每次3個小時左右
-代購:利潤約在1-3%和另外有一種利潤高一點的
**3.技術型收入:**這類型門檻相對也高一些的,當然競爭對手也沒有前面一個多喔,只要真材實料的技術,加上合法環境設備和資格,都是可以長久經營發揚光大的好收入
-中文教學:時薪約20-30鎊,
-美甲美睫:1.5小時60-150鎊
**4.有點灰色的收入**
最後,我把前面提到的項目整理成一個每月收入和時間分配表,基本上這兩年沒有太多的零散時間,很明確的目標就是:「兩年,買房子!」,為什麼這麼著急,可以看一下我的另外一集,裡面有說到買房更省錢的生活費分析
因為我沒有英國學歷,也沒有什麼特殊背景專長,然後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我完全不是做生意和當老闆的料」所以我用的方法比較笨蛋一點,唯一知道的就是歐美國家人工貴,我就是朝這個路線發揮
以上這一期的影片,就是分享我用哪些方式快速在兩年內存到六萬鎊的首付方法不藏私大公開,更多的細節都會在後面的影片陸續告訴大家唷~掰掰
#英國 #找工作 #置產 #BNO #投資理財
#打工度假 #留學兼職 #海外面試 #學英文
☀️☁️☀️☁️☀️☁️☀️☁️☀️☁️☀️☁️☀️☁️☀️☁️☀️☁️☀️☁️☀️☁️
►UK賺錢分享系列
‧英國|30歲找正職的四個方法【字幕】https://youtu.be/jJyW-KIo3KE
►
‧英國|開箱我姐寄來的空投物資【字幕】https://youtu.be/T3SvuGFknxo
‧英國|3種別碰的戀愛對象【字幕】https://youtu.be/LzBB0Rn8Ctc
‧英國|完全改變的10個生活習慣【字幕】https://youtu.be/F9yimrnqDEg
►
‧英國|Room Tour|月租4萬海邊花園公寓【字幕】https://youtu.be/r8LsaVXnipU
‧英國|Room Tour|月租8萬的倫敦兩房公寓【字幕】https://youtu.be/3qhdd6c3Al8
‧英國|Room Tour|月貸8萬的倫敦聯排別墅【字幕】(預計發表)
►
‧英文|聽和說的自訓方式【字幕】https://youtu.be/0XyfNtcm358
‧英文|聽和說的自訓素材【字幕】https://youtu.be/y0dUGXnWpLM
☀️☁️☀️☁️☀️☁️☀️☁️☀️☁️☀️☁️☀️☁️☀️☁️☀️☁️☀️☁️☀️
FB:不列顛娘子的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Lady30Y
IG:Lady30Y
https://www.instagram.com/Lady30Y
其他臉書社團請搜尋關鍵字【台灣女生在英國】
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懂事」總經理的30個思考:工作不是湯,不能用熬的
訪問作者: 謝馨慧
內容簡介:
懂事,
比天賦、比苦熬更重要!
★台灣奧美集團第一位實習生當上董事總經理,凝煉26年的職場心得分享
★因應不確定的時代,翻轉職涯最需要的觀念與態度!社會新鮮人、卡關的職場老鳥、搞不定上下關係的三明治主管必看
工作、成就、人生……改變那些令你不滿足的狀況,可以從「懂事」開始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謝馨慧 Abby Hsieh,協助客戶經營品牌、解決危機,次次帶領團隊交出驚豔成績的靈魂人物。然而,她的起步條件並不好,念書時還差點被留級,甚至重考,直到進入奧美實習,她找到適才適性的熱情所在。
謝馨慧並非一帆風順──她自嘲自己大概是奧美做得最久的AE(公關專員),從AE到資深AE,人家花一年多,她卻花了近三年,中間更因不諳工作與調配,最後壓力病倒,經歷離職再回鍋。若用龜兔賽跑來比喻,她感覺自己更像烏龜;擔任業務總監之際,花光一身積蓄跑到英國進修碩士強化能力……願意這般耐磨耐煩堅毅無畏,是因為她懂了:只要方向對,保持一個向上成長的路線,即使遭逢低潮,也可以因「懂事」而屢攀高峰,烏龜跟兔子都可以是贏家。
懂事是直球對決後的智慧,減少不必要的苦熬和艱難
回顧職涯,她發現成功的人、工作快樂的人並不是天生有多麼獨特,而是他們都特別「懂事」:懂領導的事、懂專業的事、懂關係的事、懂人才的事、懂情緒的事、懂失敗的事、懂成長的事……因為懂事,所以面對解決問題時,姿態更加從容輕盈,也能慢慢依著自己的想望和興趣成就美好生活。
以一字之差看似平凡的30組詞彙,串出30個非凡的懂事哲學
這本書是謝馨慧Abby擔任董事總經理第15年之際,時而從基層做起的工作者同理,時而以主管老闆的角度提醒,直白坦率分享一生受用的懂事哲學和實際建言。
◎懂事學,學懂事
◆心情與情緒──solutions是複數,永遠要加s,不會只有一個,當你知道你有解決的選項,心情就會隨之安定下來。
◆關係與關心──每個人都只能做好自己,做不了別人,所以要用不勉強自己的方式去經營關係。
◆真實與誠實──危機處理時的一大重點就是:就算無法說實話,也絕對不能說謊話。舉例來說,當你被問一隻黑筆是什麼顏色時,你回答是黑色,這是誠實,你若回答紅色,那叫說謊。如果遇到不能說實話也不能說謊的情況,你可以回答:「這枝筆不是藍色,也不是紅色。」
◆奇才與勤才──工作是一種利益交換關係,認清並沒有不好。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必須建立自己的credit,提升自己的可信賴度,才可能獲得晉升。
◆生活與生存──要有品質的生活,唯一的方式是多多跟自己對話,因為只有自己最知道自己要什麼。
◆放下與拋下──我們總是很容易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不要什麼,但捫心自問,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嗎?前者可以很快判斷,後者卻要花時間找尋。如果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貿然下判斷,就很容易成為習慣性不顧一切拋下的人。
作者簡介:謝馨慧 Abby Hsieh
現任台灣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
出生於高雄傳統家庭,看著賣滷肉飯的父母全年無休的工作,全家唯一坐下來一起吃飯只有除夕那一晚,讓她從小萌生叛逆的念頭,為什麼做人這麼辛苦?人生這麼難?經歷高一差點留級高二轉組高三重考的她,求學之路並不順遂,直到大學實習找到職涯最愛,卻好景不常,看似美好的前程卻因生病辭職歸零,經歷撞牆思考重回職場漸返順遂。並在一路攀爬的高峰,斷然中止運用一年半的時間在英國讀書與沈澱自己,回國後繼續回奧美服務。從不被看好,到前老闆白崇亮董事長口中的灰姑娘,一路努力成為台灣奧美當年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
經歷:奧美公關行銷公關事業部董事總經理、奧美整合傳播集團360品牌事業部資深溝通總監等
學歷:英國University of Reading國際管理碩士、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
證書:2019年取得霍根測評工具教練認證資格
作者粉絲頁: 懂事總經理謝馨慧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 倫敦生活] 學歷低讀書不多有什麼工作華人在英國特別吃香 ...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人#倫敦# 英國工作 假期# 工作 假期#香港#workingholiday # 英國 移民#移民#倫敦日常# ... [ 倫敦生活] 學歷 低讀書不多有什麼 工作 華人在 英國 特別吃香? ... <看更多>
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英國有咩工啱你做?無需學歷,人工高!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BNO請進】 英國工作 反差超級大 | 英國 人先知道嘅高薪職業!!10個反差最大的職業|最高薪的竟然係...UK JOB HUNTING|移民 英國. Sarah Tang. ... <看更多>
英國低學歷工作 在 [經驗] 如何在英國找到工程師的工作?(概念篇) - 看板Oversea_Job 的推薦與評價
Blog 好讀版:
https://medium.com/dimly-lit/how-to-find-jobs-in-uk-chap-concept-8961894f2749
這篇文章的緣起,是三年前我開始籌備的「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 分享
會。當時活動的投影片一直公開在網路上供大家下載,而我們從 2016 年以來也持續透過
每季一次的分享會,讓更多土生土長的台灣朋友都能獲得站上國際舞台的門票。因為投影
片這個媒介的限制,陸陸續續也總有朋友會來信詢問分享的細節,三年後的現在,我想也
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總結一下我在倫敦的工作經驗了。
----
我一直都很想能有出國挑戰的機會,三年前在台灣擔任前端工程師的我,卻一直苦無門路
。我聽過出國留學再拿學生延簽 OPT 是最快的路,但唸書不是當時的我想做的事;也聽
過在外商公司先待幾年再透過海外轉調的方式出國,可惜我當時就職的公司也沒有這個機
會。網路上很多 FAANG[1] 級公司內推的資訊,可是除了簽證的問題,對於自己的實力也
還不是很有把握;也嘗試過直接向海外投履歷,但找到合適的公司職缺已如大海撈針,渺
無音訊的狀況下更無法確知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你,
不知道是否也曾有過一樣的困境?
也許是純粹的幸運,三年後的現在,我已經達成了我的夢想:在倫敦的一家新創公司與擔
任 Engineer Team Lead。在這趟跌跌撞撞的旅程中,也多少有了些折肱心得和大家分享
。這系列的文章會從「倫敦、新創、軟體工程師」的角度出發,不同地區、產業、和職務
的實際情況或有不同,但尋求海外工作的方法多少仍有可以互相借鑑之處,如果你也是正
在尋找出國契機的朋友,特別是專業能力有中上程度但沒有國外求學或工作經驗的朋友,
不妨參考看看。
我也是半路出家的軟體工程師
在來到英國之前,我也有滿多趟出國旅遊的經驗。可是說到超過一個月以上的遊學、留學
、或國際工作經驗,我一個也沒有。但我一直有個夢想,希望能在至少三個不同的文化圈
都有兩年以上的生活經驗,像個樂府官一樣採集不同地區的風土故事。這個想要出國活活
而不只是玩玩的念頭,就這麼一直推動著我。
從國立大學的生物科系畢業之後,要達成出國這個夢想的方法也很明確:直接出國留學即
可。但我對於這樣直覺的路產生了懷疑: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畢業之後要做什麼。繼續念書
當然還是可以念的,但這麼做有意義嗎?碩班或博班畢業之後,我還是得面對相同的問題
。於是我決定改變途徑:先去業界工作,尋求轉調機會,之後再到海外進修 MBA 之類的
課程,也許一樣可以達成在不同國家輪轉的目標。
但天不從人願,退伍之後我並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學時的朋友於是問我:要一起來創
業嗎?我懷著對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和一點天真的勇氣,下海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事
後回想失敗也是理所當然,但那一年的時間裡,我也被迫學會了寫程式這件事。失業的我
又面臨兩個工作選擇:要維持原始計畫先繼續商務職再出國進修呢,還是要憑著初階的程
式技能轉行再找出國機會呢?我選擇了後者,加入了一家美商在台灣開設的海外工程部門
,本質上就是俗稱的接案公司;著眼的,還是轉調出國的機會。但在工作了一年之後,我
發現公司其實沒有明確的轉調計畫,於是我又開始思考可能出國的方式。這時剛好在一場
聚會裡,聽到一個朋友告訴我英國打工渡假簽證這件事,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想不到
一試中的。孑然一身地來到英國才真正開始找工作,之後便一直待在一家倫敦的新創公司
,從天使輪走到 Series B,最後取得公司的贊助簽證續留,一待便是三年。
說這個自己的小故事,是希望讓更多像我一樣抱著出國夢的人明白:
- 留學不是出國唯一的路
- 不是只有技術大神才能出國工作
- 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也是有直接挑戰世界的可能的
只要你懂得作出選擇,然後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就行了。
為什麼台灣工程師無法直接前往海外工作?
同樣是離鄉背井,為什麼從台灣尋找海外的工作,不像從台中尋找台北的工作那樣直覺呢
?我認為關鍵問題有三個:
- 沒有工作簽證
- 不知道海外的求職管道和面試重點
- 缺乏外語的溝通能力
根據地區差異,這三個問題的重要程度並不相同。舉例來說:
- US: 1 >>> 2 > 3
- London: 1 ~ 2 > 3
- Berlin/Amsterdam: 2 >> 1 > 3
- Australia: 1 > 2 > 3
- Japan: 3 > 2 > 1
- Singapore: 2 > 1 ~ 3
美國沒有簽證的話直接免談。倫敦簽證相對不是最大問題(因為有許多替代方案可以考慮)
,但必須知道怎麼求職和面試會最為有效。柏林和阿姆斯特丹其實完全可以單靠英文,不
會當地語言也能找到工作,但怎麼讓德國和荷蘭的機會找上你需要一點經營2 ;澳洲近年
工作簽證開始緊縮,但對於有工作經驗的軟體工程師而言,仍有很大的機會找到願意贊助
簽證的雇主;日本和新加坡的職缺其實直接從台灣的獵人頭就可以取得機會。
有了這樣的概念之後,便可以根據自己夢想的區域擬定求職策略:
如果目標是美國、澳洲、或英國:取得簽證是最大重點。
如果目標是柏林、阿姆斯特丹、新加坡:讓自己的履歷能夠被當地公司或獵頭看見比較重
要。
如果目標是日本:日文可能會成為是否能站上舞台的重點,特別是排除 Indeed, Line,
Rakuten 這類大手企業之後的選項。
到底去哪國工作最好?
如果問起工程師前往海外工作的動機,大概可以歸類為以下四項:
1. 追求更高的收入
2. 追求更好的個人成長機會 (使用最新的技術、在更大量級的舞台上、與世界級的大神一
起創造更大的價值)
3. 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更合理的工時、更完善的休假制度、更美好的居住環境品質)
4. 對於特定文化的愛
對於正在台灣科技業奮鬥的軟體工程師,這些或許都能感同身受。而美國作為目前世界軟
體業的中心,很自然會是大多數人直覺的第一選擇。光聽到矽谷工程師起薪 10 萬美金和
10 萬美金貧窮線的傳言[2] ,對比於台北 web 工程師平均不到百萬年薪的收入[3] ,就
讓人躍躍欲試。美國量多且銀彈充足的新創公司也提供了大量適合不同經驗值的職缺,各
種尖端技術的聚會和發佈似乎也都是以美國為核心,台灣關於海外工作的資訊常常也是以
美國為主,在在都強化了「要去就去美國」的想法。
但現實的情況是,台灣工程師要直接前往美國工作並不容易,關鍵問題就在於簽證。如果
沒有可以在美國合法工作的身分,還沒進到面試關就會出局了,和你的實力關係不大。會
有這個限制是因為美國的工作簽證供不應求,以今年為例,H1B (即美國的工作簽證) 名
額僅有 65,000 名,但申請人數高達 190,098 人[4],換句話說即使雇主願意幫你申請簽
證,也只有 38% 的機會能夠成功雇用到你,對於任何公司而言這都是巨大的風險,因此
趨勢
是先確定你有身分再開始進行面試。也因為這個限制,對於想到美國工作的人,常見的作
法有二:
1. 去美國念書「買身分」:去美國念碩士一年,畢業後即可以 OPT 續留美國。若畢業於
STEM 相關科系,OPT 可使用三年[5]。OPT 期間可以進行全職工作,也可以利用這段時
間進行 H1B 或綠卡的申請,取得留在美國工作的權利。
2. 去有海外分公司的美國公司再尋求轉調:先在海外分公司蹲點一年後,再透過 L1 (另
一種美國工作簽證) 轉調回美國。這是美國大公司的標準做法,像 Facebook或Google
這類一線公司對於特別優秀的人才,常常會先將工程師放在歐盟或加拿大辦公室,一年
之後再轉回美國總部。
對於已經在職場上工作的工程師來說,在職涯之中多花一年時間念書可能不是一個容易的
選擇。留學高昂的學費和少工作一年的機會成本相加,至少都是 250 萬台幣的投資,這
對要養家的人而言並不容易。FAANG 級公司雖然願意提供全球機會,職缺仍是僧多粥少,
對於還在培養實力的工程師而言可能難度較高。
除了身分取得困難之外,美國─特別是矽谷—的生活也可能並不如想像般的光鮮亮麗。因
為矽谷是一個區域而非一個單一都會城市,開車通勤和生活的便利性對於習慣於台灣生活
的人常常難以適應。無限休假和彈性遠距工作的福利則常常在巨大的專案壓力下變成看得
到吃不到的雞肋。矽谷十萬年薪貧窮線的傳說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的事實,但可能真的不比
台北月薪十萬的生活來的闊綽。這些對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來說—特別是初次到海外工作
的台灣人—也都是必須思考的門檻。
相較之下,前往英國幾乎是「有工作經驗,但無海外經驗的台灣工程師」的最佳選擇。
為什麼英國是初次挑戰海外工作的工程師的好選擇?
選擇英國的原因很單純:因為簽證問題可以解決、因為薪資和生活品質相對平衡、因為工
作機會足夠多元。
1. 簽證問題
如果年紀在 30 歲以下,台灣人都可以申請英國打工渡假簽 (Tier 5 YMS) 前往英國,每
年 1,000 個名額分兩次抽籤[7]。這個簽證的好處是申請方便,除了年齡之外沒有其它前
置條件。申請過了之後就可以獲得
英國兩年的居留機會,期間可以自由選擇任何形式的工作,全職或兼職皆可。雖然申請人
數年年升高,實際的中籤機率缺乏官方數據並不可考 (江湖傳言約在 30% 左右),但沒有
任何門檻的本質仍然讓這條路顯得彌足珍貴。
如果已超過 30 歲,則需要雇主贊助英工作簽證 (Tier 2 General)。 英國工作簽證採取
的是每月抽籤的機制,相較於美國每年一抽的模式,對於雇主雇用失敗的風險較小,這也
是許多大公司選擇英國作為暫置海外工程師的熱門地點的原因。台灣工程師的技術水準在
世界的標準下其實不差,比較吃虧的可能是溝通能力,尤其是以英文溝通的能力。但反過
來說,只要把英文磨練到能流暢溝通的程度,以目前軟體人力市場上需求遠大於供給的趨
勢,要找到願意贊助簽證的雇主並沒有想像中的遙不可及。
對於沒有歐美學歷也沒有國際工作經驗的台灣工程師來說,這兩個管道可以讓你直接無縫
取得航向世界的門票,絕對值得有心站上世界舞台的人試試身手。
更詳細的英國簽證資訊,可以參考之後的《簽證篇》。
2. 薪資水準
倫敦軟體業的薪資水準相較美國來說並不算高,但可能已是美國之外最高的地區之一了。
以 2017 年的數據來說[8],倫敦的薪資水準大略在美國的 60%,歐陸的薪資水準則又是
生活費也十分驚人,所得稅加上健保費大約會佔薪資的 40% 左右,住房和交通費用又常
在薪資的 30% 之譜。如果純就實際可支配所得來說,未必會比台灣年薪百萬的工程師過
得闊綽,但如果願意妥協於歐美的生活習慣 (減少外食盡量自炊、減少紓壓式的購物慾等
),每個月實際能存下來的錢可能相當於台灣的月薪。
那麼實際的薪資是多少呢?如果是無經驗的新人,倫敦大約只會給出年薪 £26,000-£
30,000 的區間,約略等於台灣月薪 NTD 26,000-30,000 的生活水準。有一兩年經驗的工
程師,大概可以談到 £30,000-£45,000 之間。從 mid-level 之後,薪資的成長曲線就
會陡升許多,依照產業和談判能力的不同,從 £50,000-£80,000 都是有可能的。要注
意的是英國常常會期待 senior engineer 也是能帶人的主管(people manager),所以 £
60,000 以上的缺對於英文溝通能力的要求就會大為提高。如果要走純技術的路線,就必
須要技術能達到世界級的水準才有談的可能。
注意這裡討論的薪資是以平均薪資而言,而不是前百分之一的強者的薪資。如果在台灣的
年薪已在 150–200 萬台幣的區間,留在台灣的可支配所得可能還比英國高一些。如果追
求的是絕對的資產累積,先投資 10 萬美元取得美國碩士再想辦法留在美國的科技業仍然
是最好的策略。
3. 生活品質
每個人衡量生活品質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但如果是以工時、特休、生活環境、娛樂、
旅遊等 20–30 歲的族群重視的指標來說,倫敦確實是一個工作和生活相對平衡的城市。
英國一般企業都嚴守每周 40 小時的工時,對於遠端工作和彈性工時的態度也很開放。
新創企業比較多依專案的責任制型的工時,但也通常會有明確的補償機制。
休假部分每年有 20 天可自由使用的給薪休假 (即台灣的特休),另有 8 天的 Bank
Holiday (即台灣的國定假日),病假另計。老闆不會對連休過度刁難,國外同事很常會採
取 「二一一」 的年度休假模式 (每年連續休假兩週、一週、一週),這意味著不管你喜
歡的是滑雪還是衝浪,每年都可以享受春夏秋冬的美好而不必擔心假不夠用的問題。對比
於美國常規的 15 天特休或 PTO 的機制[9],和歐陸 30 天起跳的年度休假[10]來說,來
說,英國恰好落在中間的位置。
倫敦作為世界上前三大的都會區,不管是交通、便利性、還是品味都有城市自帶的好處。
24 小時的公車系統,遍佈各區的超市,多元的食材雜貨和各國料理,蓬勃的咖啡和酒吧
地景,相對於紐約之外的美國城市還是比較接近台灣的。更難能可貴的是,33% 的綠地覆
蓋率[11] ,讓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一個不會過於喧囂的小憩之所。作為世界藝文活動的中
心之一,倫敦各類展覽和表演幾乎等同於全年無休的常態,價格也相對親民:公立博物館
和美術館的常設展全部免費,《悲慘世界》 等知名音樂劇在半價亭也常常可以用 1,000–
2,000 台幣就買到極好的座位,不須搶票。飛往歐陸城市的航班非常密集,羅馬、維也納
、和巴塞隆納大約都在三小時以內的距離,願意搭乘廉價航空的話大概都能找到台幣
1,000–3000 左右的來回票。
當然歐美城市常見的問題倫敦也一個不少。相對骯髒的公共運輸系統、恐攻的威脅、猖獗
的小偷和搶匪、昂貴的外食及娛樂消費、甚至陰鬱的天氣,這些都是長期生活在台灣的人
可能無法適應的。但如果以一般台灣工程師的生活特性來說,這些或許都不會是太重大的
問題。
4. 工作機會
倫敦身在歐陸、金融重鎮、和世界級大都會的特質,讓倫敦的工作機會變得非常多元。一
方面作為跨國企業的歐陸據點所以大公司的工作機會多,另一方面又因為資金充裕和語言
優勢讓新創公司能蓬勃發展,釋出很多新創職缺。和矽谷不同的都市型聚落則讓產業不致
過分其中在純網路服務,比較多科技跨足進現有產業的工作機會,甚至在藝文領域的創新
機會也不少。而金融中心的歷史,則讓 FinTech 和 Blockcchain 相關的新創欣欣向榮。
但不可否認的,寫 Web 和 App 的機會還是遠比寫底層和硬體相關的工作多。這其實是世
界產業發展的趨勢,大型企業如此,新創公司因為初期資源有限,就更容易以低成本、可
以跨平台和易於擴展的技術作為初期選擇。而倫敦作為美國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新創基地,
不管是資金還是新創團隊數量都非常多,股票和選擇權的獎勵機制也比歐陸健全。職缺多
而供給不足,這就意味著即使只是一個中上水準的工程師,也能夠在勞動市場上槓桿出很
有利的合約。只要在 LinkedIn 和國際的人力平台如 Monster, Indeed, AngelList 上建
立起能見度,很快就會發現獵人頭透過電話和 email 全方位餓虎撲羊式的襲擊。至於怎
麼幫自己建立國際能見度,我會在之後的《履歷篇》說明。
倫敦的工作機會還體現在未來上:他能為你未來的海外職涯打開一扇門。有了英國的工作
經驗之後,歐陸的機會全部都會落入守備範圍之內;如果能順利轉進美國公司在英國的分
部,也有轉調至美國的機會。因為英國的工作經驗對於獵人頭或國外企業的用人主管代表
的是:工作級的英文溝通能力、跨文化的合作能力、和跨區移動的能動性,這三項恰巧都
是在台灣工作的本土工程師在履歷上較難展現的。
簽證問題可以解決、工作與生活相對平衡、還能為未來的海外職涯鋪路,英國確實是對台
灣原生工程師來說最可及的一條蹊徑。
出國之後呢?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出國之後都會一帆風順的找到工作落地生根。關於在海外找工作的方
法,可以參考之後《履歷篇》、《求職篇》的說明。
講到這裡,還沒提到出國該有的心理建設。那些關於缺乏家人朋友的孤獨、語言文化隔閡
帶來的滑稽、和失去便利商店之後的慌亂,在網路上已有很多留學生和打工渡假的分享,
我只能說他們確實存在,但其實沒什麼好提前準備的;畢竟這是所有選擇出國挑戰的人都
必須經歷的挑戰,不需要因為自己有這些負面情緒而感到焦慮,只要別忘記初衷繼續自己
的目標前進即可;如果真的無法適應,也沒什麼值得苛責的,因為你已經嘗試過了。
出國之後我常在想,如果沒有剛好在那場幾年前的聚會裡遇到這位朋友,我是不是還會困
滯在純粹的幻想裡裹足不前?反過來說,如果能讓更多台灣的工程師朋友們知道這樣的訊
息,是不是就能幫助更多有著同樣的夢的人一起前進?
這就是我想組織「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這個社群和撰寫這系列文章的起點。
我希望能在台灣建立一個有延續性且定期的英國科技圈分享會,提攜人在台灣卻苦無出國
機會的朋友,並且在大家初來乍到英國的時候,能有能互相照應的平台。不需要大,但能
保持工程師們互助合作的開源精神;也許很累,卻能提攜越來越多溫良有志的台灣工程師
。
在國外遇到的台灣朋友選擇出國的理由都不相同:有單純想要出國遊歷的,有為了職涯想
到更大的舞台挑戰的,有想要談段異國戀曲的,也有只想要「逃離鬼島」的。很多出國之
後的人都感嘆回不去了,但更多的人,尤其是和我們同輩的年輕人,都很認真在思考要怎
麼幫助台灣。除了TEiUK (英國),NEX (美國)、德國台灣人求職版(德國)、台灣工程師在
澳洲(澳洲)、WIJ (日本)、台灣人到新加坡(新加坡), 也都有同樣願景的夥伴正在耕耘
這樣的互助圈,一起創造屬於台灣人的未來。
能夠出國工作並不代表比較優越,但我相信如果更多的台灣人有了海外工作的經驗,並且
持續互相幫忙交流的話,我們就能開始推動台灣的質變。因為有了比較,你就更能體會什
麼是合理的什麼是不合理的;因為有了距離,你也更能理解最值得你珍惜的價值是什麼。
那麼不論你最後選擇留在海外或是回到台灣,我們都能一起讓台灣變成更好的地方。
總結一下這篇的重點:
1. 只要你懂得作出選擇,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即使只有台灣本地的經驗也
有機會出國挑戰。
2. 英國是「有工作經驗,但無海外經驗的台灣工程師」最佳的起步選擇。有決
心挑戰海外的人,趁 30 歲之前抽抽看英國 Tier 5 YMS 吧。
3. 不管最後決定留在海外還是回到台灣,都別忘了提攜身邊的人;我們都有能
力讓台灣變成更好的地方。
後記
工作幾年之後,我也深深感受到職涯上的導師 (mentor) 常常是一個人能否成功進階的關
鍵;這點在國際的環境下尤其如此。但在很多時候,能不能遇到 mentor 全憑運氣。不管
是因為所在的公司或團隊缺乏可以學習的前輩、還是單純因為個性不合而難以為繼,大部
分的人可能都是在跌跌撞撞中獨自摸著石頭過河的。我於是想,如果能有一個跨公司、跨
地域的 mentor 系統,讓 mentor 有機會可以接觸到不同公司的後進,磨練帶人的技巧;
mentee 有機會接觸到大約高自己兩三階的前輩,直接針對當下遇到的困境和盲點作討論
,也許就能創造一個雙贏的局面,擴大台灣人的互助圈。
當然要建立這樣包含兩個群體的平台也會有很多經營平台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但我想只要
能夠確保 mentor-mentee 雙方都有足夠的付出 (commitment),第一步就算是啟動了,且
讓我們試試這個 MVP 看看吧 :)
如果你願意每個月付出三小時的時間,認真參與一段 mentor-mentee 的學習關係,請在
這份表單 (https://goo.gl/forms/7McgN65o89gRMMBc2) 留下你的 LinkedIn 資訊和簡單
背景,我會在審核之後盡快和你聯繫。只要你是已經在工作的台灣人,不管你在世界的哪
個角落,不管是想當 mentor 還是 mentee,都歡迎來共襄盛舉。讓我們一起灌溉這個互
助圈吧。
--------
現在的我們都還只是種子
但只要大家都願意發芽的話
我們就能創造一片森林
而會呼吸的森林是可以改變環境的
--------
附註
[1] 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 Google 這些一線軟體公司的縮寫,在國外財
經或科技媒體上常一起統稱為 “FAANG” (毒牙)。
[2] Amsterdam 的話以 Booking.com 為代表,Berlin 的話較大型的新創如
SoundCloud, Zalendo 也都很願意直接雇用外國人,只要能用英文溝通即可。要注意的
是,純靠英文的機會只在柏林和阿姆斯特丹較多,出了這兩個城市德文和荷語就會變成求
職的基本要求。
[3] 根據 CNBC 的報導,2018 年舊金山四口之家的家戶所得在 $117,400 以下即可稱為
低收入戶。 根據這篇在矽谷工作的工程師的親身觀察,矽谷資工系畢業的新人起薪約為
年薪 $120,000,不含股票獎金 。
[4] 根據台灣知名的人力銀行 104 於 2017 年公布的資料,台灣軟體工程師的月薪平均
約在 50,000 台幣。若在較大的科技廠,薪資加上獎金有可能破百,但仍容易受到產業波
動、部門、和職位的影響。純軟體服務公司的技術職則有「150 萬封頂」的傳說。
[5] 此處係根據美國移民署 2019 H1B 申請結果的最新資料,以碩士以下學歷者作計算。美國
移民署規定,具碩士學位者 H1B 的抽籤有額外名額,先由碩士學歷以上的人抽取
20,000 個名額,再加餘額併入碩士以下學歷申請人,一起抽取另外的 65,000 個名額。
2019 H1B 碩士以上申請人為 95,885 人;碩士以下申請人為 94,213 人。
[6]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 (OPT) 是美國希望將美國高等教育培育出的人才留在
美國的一種簽證措施。在美國修完學士或碩士之後,非美國公民可以獲得一年的寬限期留
在美國工作同時轉申請正式的工作簽證。對於特別稀缺的人才,尤其是 STEM Progra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的人,另可延長至三年。關於
OPT 相關的法規詳情,可參考美國移民署的說明。
[7] 英國打工渡假簽每年開放一月及七月兩次抽籤,一月抽出 800 人,七月 200 人。抽
籤手續容易,只要是年紀在 18–30 歲的台灣公民皆可線上申請。詳情可參考「臺英青年
交流計畫申請注意事項公告」。
[8] 根據矽谷知名的軟體業人力媒合平台 Hired.com 於2017年的統計。
[9] Paid Time-Off (PTO) 是一種美國企業常見的勞工「福利」,概念上會把病假、特休
、婚喪育兒假等所有假期合併計算。對於不生病和沒有家累的人也許可以讓實質特休增加
,但反過來說如果生了一場大病反而可能連一天休假也沒有。對於雇主和勞工而言,皆是
毀譽參半的制度設計。關於 PTO 的討論,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10] 法定特休與國定假日合計:英國為 28 天,德國 29 天,荷蘭 31 天,瑞典 34
天,法國 36 天。台灣 17 天。資料來源:Wikipedia, ”List of minimum annual leave by
country”。
[11] 倫敦的公有綠地及公園佔城市面積約為 33%,計入私有綠地的話會更多。對比於歐
洲其他城市,柏林 14.4%,阿姆斯特丹為 13%,巴黎 9.5%,約略可以理解倫敦綠地的廣
袤與舒適感。同場加映:東京 7.5%,台北:3.5%。資料來源:World Cities Culture
Foru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2.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Oversea_Job/M.1541399575.A.316.html
※ 編輯: kavare (180.176.2.4), 11/05/2018 14:33:13
※ 編輯: kavare (180.176.2.4), 11/05/2018 14:33:25
感謝 miluco 大指出數據瑕疵,已經在內文中更正。同意您說的,如果目標明確的話 (e.g.
嚮往美國生活、想要更高的財務報酬),那麼不需要繞遠路,直接先做前期投資留學美國即
可。但前往歐洲的朋友確實也可能有自己的目標 (e.g. 特別喜歡英國文化、想趁年輕有更
頻繁的歐陸旅行經驗等),至於那究竟值不值的離鄉背井呢?這真的是每個個體必須自己思
考的問題。
我觀察到大多數台灣朋友的問題不是「沒有選到最佳解」,而是「不知道選擇有哪些」,
這也是為什麼這篇文標題是寫在英國找工作,卻也試著去談談其他可能性的原因。
感謝分享第一手的資訊。在 Glassdoor 查 junior software engineer 的話年薪大概是
35k - 45k 之間,可能太過簡單粗暴了。新人在柏林拿到 50k 以上有聽說但好像真的不
是太常聽到就是,有賴更多德國的朋友補充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