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獨」背後:英國獨立運動的歷史淵源 - 何越
100年前,愛爾蘭與英國分家靠打仗;因為英國過去70多年政治力量急速向人民大眾方面傾斜,獨立運動已轉化成了和平的全民公投形式。
作為曾經的獨立國,蘇格蘭已與英格蘭合并逾300年。走到2021年,分家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上周英國地方選舉結束後,「蘇格蘭民族黨是否將會舉行第二次獨立公投」成為英國媒體的高度關注點。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包括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國(nations)。其領土是過去幾百年中多次分合的結果,其中英格蘭一直是構建英國的主體部分,其語言英語亦是英國國家語言。
威爾士在 1535年成為英格蘭的一部分,至今保留威爾士口語以及文字。1603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兩國成為共主邦聯(當時的蘇格蘭詹姆士六世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指定為駕崩後的英格蘭王),1707年正式合并為大不列顛王國。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并,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不過100年後,愛爾蘭首先鬧獨立,和英國軍隊打了一場硬仗,最後分成兩家,北愛爾蘭繼續留在英國,愛爾蘭直接獨立了出去。英國國名也在1927年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如今英國繼續朝分家方向演化,蘇格蘭是目前的領頭羊。威爾士獨立的聲音亦已開始,不過仍很微弱。100年前,愛爾蘭與英國分家靠打仗;因為英國過去70多年政治力量急速向人民大眾方面傾斜,獨立運動已轉化成了和平的全民公投形式。
愛爾蘭獨立運動(1870-1919)
隨著英國白人中產男子開始獲得選票,19世紀的英國政治越發開明。此時的英國兩大黨是保守黨和自由黨。與今天工黨的位置類似,當時的自由黨支持社會弱勢群體,願意團結一切支持本黨的選票。
早在1886年,自由黨就開始支持愛爾蘭自治。不過那時英國上議院(貴族院)的權力還在,要通過一項法案,第一關是要通過下議院,第二關是上議院,然後才送到王室手中(這一關往往就是走程序了)。威廉•格拉德斯通(William Gladstone)的自由黨政府在1886年提出愛爾蘭第一自治法案時,因為自由黨內部分裂,在下議院被挫敗。格拉德斯通於1893年提出了第二次地方自治法案,該法案通過下議院,但在上議院被挫敗。
到了1911年,上議院的否決權被撤消了,這等於為通過自治法案除掉了一大障礙。時任自由黨首相阿斯奎斯 (Asquith,1908-1916年在任)於1912年提出了第三次自治條例法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頒布了該法案。不過直到戰爭結束之前,該計劃的實施都一直暫停。
愛爾蘭的獨立,最後是由發動戰爭實現的。愛爾蘭獨立戰爭從1919年1月21日始,到1921年7月11日簽訂休戰協議。這場獨立戰爭始於愛爾蘭共和軍在愛爾蘭發動的游擊戰,最終獲得成功。但其後爆發的愛爾蘭內戰,其傷亡遠大於之前的愛爾蘭獨立戰爭,並為愛爾蘭社會留下深刻裂痕,對今日愛爾蘭與北愛政治的影響仍顯而易見。
蘇格蘭獨立運動(1835-)
與愛爾蘭獨立幾乎同期起步的蘇格蘭,走的則一直是和平路線。
要想獨立,首先要有自治政府。1835年,蘇格蘭成立了「全國維護蘇格蘭權利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Vindication of Scottish Rights),儘管其活動影響不大,但奠定了蘇格蘭脫離英國的第一步。
19世紀,在當時的自由黨政府心裡,蘇格蘭自治問題並沒有愛爾蘭問題那樣的緊迫性。當格拉德斯通的自由政府在1886年提出愛爾蘭第一自治法案時,蘇格蘭人也想效仿,但被自由黨政府認為條件不成熟。
第一個蘇格蘭自治法案於1913年被呈送到了下議院,但1914年一戰爆發,法案被擱置。
1930年,蘇格蘭發起要求英國政府建立蘇格蘭自治政府的請願,稱為Scottish Covenant。請願獲得200萬蘇格蘭人(1951年人口普查顯示當時蘇格蘭人口超過500萬)簽名。但請願沒有達到多少政治效果。
成立於1934年的蘇格蘭民族黨一直默默無聞。1967年,其黨員尤因(Winnie Ewing)意外贏得「漢密爾頓補選」(Hamilton by-election),成為第一位進入英國國會的蘇格蘭議員。蘇格蘭民族黨第一次在全英國層面嶄露頭角。
蘇格蘭最終在1999年得以建立自治政府,此前經過了兩次權力下放的全民公投。第一次在1979年,但因為支持權力下放的票數沒能達到總投票人數的40%,故此失敗。
第二次是1997年,當時狂勝大選的布萊爾領導了蘇格蘭第二次權力下放的全民公投,並獲通過。次年,英國頒發了1998年蘇格蘭法令,賦予成立蘇格蘭自1707年以來首個議會的法律依據,並規定議會成員的選舉程序和法則。1999年5月6日,蘇格蘭舉行首次議會選舉,工黨奪魁,但因未能取得多數,故與自民黨組建聯合政府。蘇格蘭民族黨那時還未成大氣候,地位在工黨之後。
但工黨在蘇格蘭的地位很快受到了民族黨的挑戰。因為民族黨自建黨以來就是走「蘇格蘭獨立」路線。距離成為獨立國家,蘇格蘭只剩下獨立公投一個障礙。但工黨代表的是全英國利益,絕對不會支持蘇格蘭獨立。故此,當時民族黨的當務之急,是要取代工黨成為執政黨。
2007年,蘇格蘭民族黨在選舉中以一席之差擊敗執政多年的工黨,並組成少數派政府。
2011年蘇格蘭議會選舉,蘇格蘭民族黨取得大勝,首次取得蘇格蘭議會的控制權,工黨在蘇格蘭的得票大幅下降,成為最大反對黨。此後舉行獨立公投成為該黨重中之重。2012年1月,時任首相卡梅倫同意蘇格蘭議會舉行獨立公投。他為自己的決定辯解說:這是蘇格蘭人民選舉出來的政黨的決定,我不希望看到蘇格蘭議會和英國議會就此糾纏不休。讓蘇格蘭人舉行公投是公正的。但2014年公投失敗了。
在上周結束的地方選舉中,蘇格蘭民族黨在129個議席中取得64席,聯手同樣支持獨立的綠黨第四次執政。黨魁尼古拉•斯特金表示疫情過後將再次舉行獨立公投。在2016年脫歐中,大多數蘇格蘭人選擇留在歐盟,蘇格蘭獨立為那些希望留在歐盟的蘇格蘭人提供了希望。與前任卡梅倫不同,約翰遜已經明確表示反對第二次公投。但英國政府也已經表示,不會走高等法院路徑去阻止公投。鑒於約翰遜在脫歐的幾番衝殺中曾奇招百出,疫情之後,英國政府將如何與蘇格蘭鬥法,有待觀察。
英國曾經是依靠科技與戰爭打遍天下的「日不落帝國」,在世界各地,其殖民活動的後遺症仍無處不在,英國本國對此反省不夠。但作為現代民主的發源地,英國內政仍然是世界的標兵和典範。從以暴力治國的王朝時代,在光榮革命後進入上流社會統治的和平時代,其中民主力量不斷進化,政治天平最終在二戰後向廣大人民傾斜,人民最終成為國家力量的源泉。這樣的國家權力源泉力量大反轉,扭轉了英國人對國家安全與利益的定義。例如,新聞自由和遊行示威曾被視為對國家利益和安全的損害,現在,它們成了維護英國利益和安全的重要手段,因為所有不滿都能得到儘快宣洩與表達,而不會被掩藏,以防日後成為火山爆發的隱患。
英國脫歐,是人民的決定,所以就是符合國家利益的決定;蘇格蘭如果日後投票要獨立,那也將是人民的決定,亦是符合國家利益的決定。英國的和平內政方式,改變了世人對何為國家利益的舊認識,不再以國土面積、經濟利益與國家實力作為第一判斷條件。21世紀的英國,處於世界民主先鋒試驗地的第一線。
原文:金融時報
#政治 #社會 #歷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是一座位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
英國國會 組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1)冰川報告:
法國圖盧茲大學於戈內(Romain Hugonnet)領導的研究團隊,將1999年美國NASA發射的特拉(Terra)衛星獲得的圖像,作為主要數據來源。
在比對全球21萬7175條冰流,過去20年的衛星圖後,研究人員發現,在21世紀的前20年,每年有近2700億噸冰消失。
科學家將結果公布在《自然》期刊,目前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五分之一的水來自融化的冰。
2)梅克爾彼得堡氣候對話。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最後一次擔任總理的氣候峰會上,對來自約40個國家的代表表示,碳定價體系將有助於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她在今年舉行的彼得堡氣候對話(Petersberg Climate Dialogue)上表示:從我的觀點來看,如果我們在全球範圍內也有一個二氧化碳稅價格,那將有助於減排。
3)COP26 什麼意思?(資料來源:BBC)
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是指197個國家每年一次的首腦峰會,討論氣候變化和各國的應對方案、承諾和行動。
這個峰會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簽署的這份公約,主要目標是管控、限制人類活動對氣候的衝擊。
《公約》1994年3月21日生效,COP26是自那以來第26次峰會,定於2021年11月1日至12 日在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舉行。
{內文}
龍捲風。
自拍民眾:我們就在龍捲風正中心。
大淹水。這裡是美國,5月的美國。正當南方遭受暴雨,狂雷,龍捲風吹襲的時刻,美國的西部,陷入極度乾旱
新聞片段:這是加州史上第4嚴重乾旱。目前全加州97.5%的土地,正承受著程度不等的乾旱。其中灣區,洛杉磯更是超過一半的地區,已經進入D3等級「極端乾旱」(Extreme Drought)。
台灣也是,從日月潭水庫。到新竹寶二水庫,再到石門水庫,這是我們對氣候暖化的切身之痛。隨著地球暖化,還有另一個地方的水,也在大量消失。
新聞片段:像這樣的畫面,令人痛心的成為了常態。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幾乎全球所有冰川,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融化。研究作者/英國阿爾斯特大學 Robert McNabb博士:導致冰川急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氣溫。
新聞片段:在他刊載於《自然》雜誌的報告稱,自2000到2019年,地球每年有近2700億噸冰消失。目前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其中1/5的水來自融化的冰。自2015年起冰川的融化加速,比先前平均每年多消失700億噸冰。
這不是想當然耳的推測,而是研究團隊對比了過去20年,地表上21萬7175條冰流(ice streams),由NASA衛星拍下的照片,得出的結論。
新聞片段:研究人員警告,冰川快速融化或釀成水患,或導致缺水。
Sky News新聞片段(2021.2.7):這是喜馬拉雅的南達德維冰川(Nanda Devi glacier),突然斷裂,掉入恒河的畫面。強大的水流撞破下游兩個水壩,並且摧毀沿岸整片房屋和村莊。
這是今年2月才剛發生的悲劇,也是快速融化的冰川,所帶來的水患,最直觀的災難。喜馬拉雅山上一塊冰川的斷裂,代價是近200人死亡及失蹤。但是快速融冰,為何也會導致缺水呢?再以喜馬拉雅山脈為例:原本在旱季,融化的冰是恒河,雅魯藏布江,印度河重要的水源。一旦冰川迅速的縮小,下游的印度和孟加拉,將在數十年後,面臨缺水及食物缺乏的困境。
氣候分析公司Jupiter Intelligence CEO Rich Sorkin:你可以視氣候變遷為癌症,你拖的越久,存活下來的機會越低。
也因此,2021年11月1日,於蘇格蘭舉行的COP26,被視為是2015年的巴黎COP21之後,最重要的一場氣候峰會,也是搶救地球的最後機會。
Channel 4記者 Alex Thomson:英國政府希望其他國家,能共同分擔減排的責任,這也意味著英國,必須以身作則。
新聞片段:英國在減排上確實有點成積,英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了49%,是過去十年G20國家中,表現最佳的國家。自柴契爾夫人起,英國就一步步擺脫煤炭,使英國成為全球離岸風電的領頭羊。曾經是最大碳排放來源的電廠,自2008年起碳排減少了67%。目前發電排出的二氧化碳,只占英國碳排的13%。然而英國仍可見到,與首相強森「綠色革命」(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相抵觸的項目。例如英國8座機場的增建計畫,270億英鎊的道路基建計畫,以及新北海油田探勘計畫,還有短命的《綠色房屋補助金計劃》,今年英國的Cumbria,還表示願意審查新煤礦開採計劃。
英國國會議員 Philip Dunne:這些錯誤的舉措,令英國政府臉上無光。
不管你信或者不信,地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都正在發生。而且政府是有能力,「做點什麼」的。
新聞片段:德國總理梅克爾,促請全球各國像對待新冠危機一樣,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危機。她在今年的彼得斯堡氣候對話(Petersberg Climate Dialogue)上,與英國首相強森共同舉行視訊會議,梅克爾表示推行全球公定的碳稅,將是迫使全球減排的一項有力工具。
DW新聞主播:梅克爾與強森呼籲全球各國,必須立場一致對抗氣候變遷,不要讓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打消了對拯救地球暖化的投資。
德國總理 梅克爾:我們德國,並沒有因為對抗新冠疫情,而減弱了對振興經濟的投資。我們沒有減少對氣候變化,或是減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反而是在這些領域裡,我們做得更多了。
新聞片段: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在過去30年呈翻倍增加,增幅超過60%。然而其中70%的污染源,可追溯回到僅僅100家企業。這些企業多半是石油或是煤炭公司。
新聞片段:等時候到了,人們必須會放棄燃燒化石燃料。無論是不是自己的「選擇」,抑或是「被強迫」。總之等到放棄燃燒化石燃料那一天,世界的面貌,將會與現在大不相同。
這一天何時到來沒有人知道,但我們知道時間不多了。
新聞片段:誠如各國政府在對抗新冠病毒上,毫無準備,將全球各國逼入絕境。這個教訓警醒著人們,必須立刻對抗氣候變遷的急迫性,而不是乾等著問題惡化再處理。
前英國氣候變遷特別代表 David King爵士:我們未來5年做出的行動,或將改變未來1000年人類的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Uz2WtkA10
英國國會 組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ノ排程中晝發文 #國際法法理建國 Q&A
Q64:有些人會說就算台灣住民自決公投通過建國,也會像北愛爾蘭、加泰隆尼亞、蘇格蘭獨立那樣的結果…不被世界承認,也製造了中共入侵的藉口…
A64:
「英國」是國際法上的主權國家,實際上是叫做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國際標準簡稱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縮寫作UK)或不列顛(英語:Britain)
英國由四個構成國組成,分別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主權母國都是屬於英國。
#北愛爾蘭 目前是英國的一部份,之所以不是「愛爾蘭共和國」的一部份是因為當初「愛爾蘭」要從英國獨立時,有一群人主張要繼續跟英國在一起,所以就分道揚鑣;北愛爾蘭繼續是英國的一部份,其他地方則獨立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愛爾蘭 (Ireland) 早就已經是獨立國家了,首都在都柏林。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public_of_Ireland
#蘇格蘭 本來是一個擁有國家法人格 (statehood) 的獨立國家,後來被「英格蘭」併吞而喪失國家法人格,從此不再是主權國家;蘇格蘭成為英國的構成國之一,領土主權屬於英國,雖然外交、軍事、金融、總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蘇格蘭 2014 年獨立公投結果沒有通過,蘇格蘭獨立程序根本沒完成,沒有「不被世界承認」的問題。雖然蘇格蘭還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是英國用country 稱呼蘇格蘭,所以以後看到country 先不要直覺認為它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也可能只是一個政治實體政權,掌控一個區塊,但不一定具有主權國家的身份。
(國際法規上,稱主權國家是sovereign state,而country、Nation也稱作國家,但這兩個不一定是國際法上的主權國家。)
—
#加泰隆尼亞 領土主權屬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若要進行有國際法效力的獨立公投,必須在西班牙政府同意下舉辦,但加泰隆尼亞卻由「自治政府」自行舉辦,獨立公投從一開始就有瑕疵,而且這場獨立公投的投票率連過半也沒有,其投票結果根本不具代表性。換句話說,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公投舉辦不合法,結果又不具代表性,國際社會當然不會承認。
從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失敗的案例告訴我們的,不是自決建國不可行,而是「行使自決權請依照國際社會認可的規矩來進行」,要不然只會白忙一場。
-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要辦的不是獨立公投的原因,台澎的法理狀態「領土主權歸屬未定」,因為台澎不屬於任何主權國家,所以不是由哪個主權母國中獨立。
台澎住民行使自決權建國,並不是主張自己從中國獨立,而是以台澎為「原日本殖民地」的史實及「台澎領土主權歸屬未定」的法律狀態為基礎,在「去殖民化」脈絡下行使自決權建國。
換句話說,台澎住民行使自決權的基礎是從根本否定中國(包括中華民國政權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想代表的中國)對台澎的領土主權主張,並在國際社會二戰後「去殖民化」共識下自決建國。因此,早在台澎住民行使自決權建國前,隨著台澎法理地位的廣為人知,中國早就喪失一切主張台澎主權的理由與藉口。在這個情況下,台澎自決建國後,不會有被中國武力侵犯的問題。
再來,台澎之所以會面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武力威脅,正是因為台澎還不是國家,然後被中華民國政權這個堅持因為「台灣光復」取得台澎主權的中華民國流亡政權治理。
因此,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無法再叫囂武統的最佳方法,就是「依國際法自決建國」;如果是依照「中華民國政權體制內」的公投法辦獨立公投,或主張台澎要從「中華民國政權」獨立出來,則仍舊不會改變台澎國際法法理地位,且依然是往「一中兩政權」的泥沼裡去。
Q&A29獨立是什麼?建國獨立跟獨立建國不一樣嗎?:https://reurl.cc/Q7Wlpp
(關鍵字搜尋🔍國際法法理建國,敬請期待明天的問與答)
👉🏻台澎人做著夢中夢中夢: https://reurl.cc/8yqAdj
👉🏻法理建國派的目標:https://reurl.cc/ZQynqW
👉🏻Apple podcast 推薦:https://reurl.cc/a5qZjQ
👉🏻[英語繁中字]台灣在國際上不被承認的原因與解決方法:https://youtu.be/lss2OdMhi90
👉🏻聖峰演講實錄Podcast:
https://anchor.fm/rotpnetwork-shin-hong-ng/episodes/2019-03-29-ep8kln
👉🏻演講影片Youtube :
https://youtu.be/-a_qHXh_URM
👉🏻《台澎法理建國指南》電子書: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FXTxYOtkqrwEyV11w0kQyKujxEZsU8N/view?usp=sharing
英國國會 組成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是一座位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大英博物館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漢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當時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後遺留下來的個人藏品達71000件,還有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根據他的遺囑,所有藏品都捐贈給國家。藏品最後被交給了英國國會。在通過公眾募款籌集建築博物館的資金後,大英博物館最終於1759年1月15日在倫敦市區附近的蒙塔古大樓(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對公眾開放。博物館在開放後通過英國人在各地的各種活動攫取了大批珍貴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館傾向於收集自然歷史標本,但也有大量文物、書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參觀者。到了19世紀初,蒙塔古大樓已經顯得不敷使用了。於是1824年博物館決定在蒙塔古大樓北面建造一座新館,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樓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館建成後不久又在院子裏建了對公眾開放的圓形閱覽室。由於空間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館將自然歷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離,大英博物館專門收集考古文物。1900年,博物館再次重新劃分,將書籍、手稿等內容分離組成新的大英圖書館。大英博物館目前分為10個分館: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東方館、史前及歐洲館、版畫和素描館以及西亞館。
倫敦塔橋(英語:Tower Bridge)是位於英國倫敦一座橫跨泰晤士河鐵橋,因位於倫敦塔附近而得名。倫敦塔橋有時被誤稱為倫敦橋(London Bridge),其實真正的倫敦橋是另一座完全不同的橋樑,位於倫敦塔橋的上游。
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目前是英國王室溫莎王朝的家族城堡,也是現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時期,城堡的地板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尺。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裡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城堡中的地標之一,也就是被稱為圓塔的建築,實際上外觀一點也不像是圓柱狀,是因為它位在城堡中央的人造山丘上,雖然山丘是不規則但是看起來還是環狀的,所以被稱為圓塔。現在溫莎城堡內建築的分布可以追溯到中古時代時的防禦作用,圓塔將城堡分割成兩個部分,也就是上區及下區。下區包含了聖喬治教堂在內,上區則包括了私人的皇家套房與許多國家外交大廳,也包括了聖喬治大廳。聖喬治大廳是一個巨大的房間,在天花板裝飾著許多過去的紋章與現在的嘉德勳章。聖喬治教堂是王室的禮拜場所,是溫莎城堡中最經典、最豪華的哥德式建築,以繁複豔麗的彩繪玻璃著稱,被稱為“不列顛皇家聖殿”。這裏埋葬了英格蘭10位國王與6位王后,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騎士勳章“嘉德勳章”的授勳典禮也在這裏舉行。禮拜堂規模不大,但其精美華麗程度令人讚歎。兩邊唱經台與上方的那一排醒目的家族錦旗、騎士的徽章紋樣、鬥蓬、頭盔、毛飾,無不透出高貴、顯赫、豪華的皇家氣魄與騎士風度。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7e9Cry9jWE/hqdefault.jpg)
英國國會 組成 在 解讀英國議會上議院... - 英國日報The UK Times - فيسبوك 的推薦與評價
Kingdom,直譯為貴族院,是英國國會的上議會,英國國會同時也由經過君主與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有大約70 0多名非選舉產生之議員,當中包括英國國教會的26名大主教及主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