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旅遊][有感]
中國版法式小鎮
記得在薩爾瓦多的海龜義工營時,遇上來自奧地利情侶,我不免俗跟他們說,貴國小鎮Hallstatt漂亮極了,他們回應說:「你們中國人真的很喜歡Hallstatt!喜歡到一個地步,居然在國內複製一條一模一樣的村落,完全仿建裡頭的一草一木,真令人費解。」「不會吧?一模一樣?」我不敢相信,大陸已經將不少西方元素硬塞至古城,弄得不倫不類,現在還要照板煮碗,建一個山寨Hallstatt?實在太丢臉了。
當時我不明白,大陸為何要直抄歐洲小鎮,來吸引遊客。
中國文化及歷史深厚,挾著文明古國的名號,尤其對歐美遊客來說,精緻又神秘,充滿異國風情,吸引他們的景點及生活點滴,俯拾皆是。無論是自然景觀黃山或九寨溝、歷史古蹟兵馬俑或萬里長城,還是宏村或鳳凰古城等等,都是教人神往的旅遊勝地。只可惜短視貪財作怪,好端端一個個山明水秀,靈氣襲人的地方,為了奉迎觀光客,統統給弄得污煙瘴氣,面目全非。例如鳳凰古城,沈從文筆下安寧的邊城不見了,河面反照刺眼的霓虹燈,俗不可耐;天色轉黑,麗江古城則被震耳欲聾的流行音樂包圍;嵩山少林寺,居然是假和尚表演花拳繡腿,還可以上市賺大錢等等。在中國境內給盯上,發展旅遊業的地方,根本是接上死亡之吻,從此內涵底蘊不再。
我很懷疑,中國大陸如此努力迎合歐美遊客,但他們真的喜歡如斯虛假膚淺的一面嗎。
這陣子看了部好看的紀錄片,叫《上書院》。故事背景為四川白鹿鎮,一百年前法國天主教傳教士來到此鎮,興建上書院為神學院,本已日久失修,一場四川地震,將上書院震成敗瓦。豈料錯有錯著,市政府打算重點開發白鹿鎮旅遊業,重修上書院之餘,更索性計劃將小鎮,重建成法國風情小鎮。故事的恩怨情仇不多述了,反正最後白鹿鎮變成沒有個性的4A旅遊景點,一排排矯情的法式房屋,吸引一車車遊客來來去去。
故事其中一幕,說到市長強調要將所有東方建築拆毀,以蓋上法式房屋。當下我不明白,歐美遊客長途跋涉來到他國,斷不會想看到跟自己國家相似的事物,而且是虛假複製版本。反而翠綠山巒包圍法式建築的上書院,混合中國原始風味的農家生活,才是賣點吧。
但我錯了,因為那一車車旅客,一樣來自中國大陸。無論是白鹿鎮,還是翻版Hallstatt,對象都是沒有甚麼機會出國的本地遊客。
這些二三四線小城小鎮,要突圍而出,選擇放棄本身面貌,將自己強行變成歐美模樣,以滿足本地人的出國慾,比迪士尼更迪士尼,效果滑稽,實在委屈。雖不贊成做法,但尚能理解。可是一線的景點,以相似形式經營,怎不叫人扼腕。
好好的中甸,挪用英國小說《消失的地平线》的虛構地方「香格里拉」一名,叫中甸消失;張家界本身已攝人,卻因為一齣「阿凡達」,就改叫自己阿凡達而棄絕張家界;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仿佛只有叫「東方威尼斯」,才能彰顯水鄉特點。
有趣的是,中國大陸經常自詡五千多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不容忽視,但另一方面,自毀城牆的,也是中國自身。一邊利用古文明為口號宣傳自己,另一廂卻迫不急待「破舊立新」,結果變成不倫不類的豬八戒,裡外不是人。中國文化淪為表面包裝,內涵所剩無幾,換上西方習慣表皮,卻學不到精萃。
就單單看旅遊業,歐美國家深知己國特色才是王道,就算商業化,也不會改頭換面變成其他面貌。頂多是在威尼斯河上的貢多拉,船夫唱首《茉莉花》哄中國遊客開心,又或多賣幾個法國意大利名牌手袋,說句彆扭的「歡迎光臨」,叫金主買得開心。但說到底,他們在本土只會輸出本土文化,貢多拉是意大利的,Chanel 是法國的,卻不會弄個歐洲版的萬里長城。
畫虎不成反類狗。想要畫虎,不能只畫虎紋,更要抓緊虎的氣勢。之不過,龍本就比虎更威猛,為何要龍刮去鱗片,而披上虎皮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