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篇(二)
IG: @ally_blahblah
https://instagram.com/ally_blahblah?igshid=1jtemurbno3q7
太過自由?
民眾自私?
政府無能?
抑或政治考量?
荷蘭成新一輪疫情重災區,係咩原因導致?
到底係唔係太自由?
荷蘭其中一個核心價值,就係難能可貴嘅自由。喺一般情況下,當地嘅高度自由同包容使其成為「最快樂國度」之一。
抗疫篇(一)提到,呢種自由同包容並唔係得個講字,而係當地憲法保障人民應有嘅權利。荷蘭係最早將同性婚姻合法化嘅國家;另外吸食大麻同紅燈區等喺國際間較具爭議性嘅都係當地合法。
但正正因為如此,令到荷蘭政府抗之路比想像中難。荷蘭人習慣「挑戰權威」,對唔少政府政策都會有所質問。所以當政府想要有抗議政策,如規定聚會人數,執行力度弱,只能依賴市民「自覺」跟從政策。不過,抗議初期政府「開錯左個頭」,表示新冠肺炎同流感差唔多,又話「冇證據顯示戴口罩有用」,說法深入民心;到後期就算政府改口,「強烈建議」戴口罩,唔少民眾都唔願意跟從,認為有社交距離就足夠【註一】。慢半拍又天真地以為民眾會自覺嘅政府,最近先開始積極研究強制戴口罩嘅法例,恐怕要等一排先見到荷蘭人個個「勉為其難」戴口罩【註二】。
雖然市民對抗疫認知及做法不一,可貴嘅係包容度高,當地人甚少因為疫情而對華人有歧視行為。反觀英美德法等地有華人因疫情被冠上「病毒」壞名,甚至遭受攻擊,在荷華人相對安全的多。
民眾自私,定係社會問題?
抗疫及社交距離下,唔少行業大受打擊。餐飲、旅遊、健身美容、酒店業等,首當其衝。呢啲行業嘅人士自然對政府政策有所不滿。但另外有一批人,特別係二三十歲年輕人,有啲會覺得自己年輕力壯,所以「有本錢」,唔怕染病;有啲甚至私下表示想「多啲老人家過身」,原來係因為佢地覺得只要少左老年人口,樓價就會跌。只要你人在荷蘭,大概就會識人/有朋友嘅朋友講過類似嘅嘢。有人覺得係因為大家對整個新冠肺炎情況太震驚,所以有另類coping mechanism。到底係開玩笑定係真心話就不得而知。但反映出當地年輕人都面對住屋問題。疫情目前為止只令大城市租金下跌,但整體樓價波動不大;想樓價重創嘅年輕人恐怕失望而回。
抗疫暴露政府機構協調不足
抗疫初期,荷蘭政府低估疫情嚴重性,已經棋差一著。不過,犯同樣錯誤嘅唔單只係荷蘭,普遍歐洲都面對類似問題。西方國家一向對「戴口罩」不太重視;老實講,香港同鄰近亞洲地區都係經歷過沙士等先有現時防範意識。不過,一次疫情,好快就睇到歐洲各國應變速度,而荷蘭政府,咳咳,真係慢人大半拍(掩面)。連東歐國家,包括保加利亞、羅馬里亞等,一開始應變都比荷蘭快得多。初期冇經驗唔緊要,但足足有半年時間準備秋冬來臨。原本荷蘭有一段時間可以俾任何有病徵嘅市民檢驗,不過後來capacity不足。有傳媒報導,明明德國有大型檢驗設備,可供荷蘭合作使用,但荷蘭就以「語言不通」為由拒絕,寧願要荷蘭本土較細型、需時較長嘅實驗室【註三】。結果呢?檢驗人員同設備唔夠,阿姆斯特丹Schipol 機場只係搞左幾星期嘅自願檢驗計畫中止;(新)衛生部長Hugo de Jonge 仲要話係因為「太多冇病嘅人走去檢驗」⋯⋯大佬啊,嫌太得閒冇嘢好做咩⋯⋯
但係唔係真係單單一句政府無能就能解釋呢?
原來政個部門之間協調都好有關係。話說荷蘭衛生部長同 RIVM(Netherland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ublic Health,中譯 荷蘭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喺政府係獨立個體;RIVM轄下有一隊緊急應對小隊 Outbreak Management Team (OMT),主要提供同公共衛生安全有關嘅「專業建議」,然後國會內閣會討論,指定應對方案【註四】。咁你知啦,國會入面嗰班係政客,唔係專家,指定政策除左有政治考量,都要聽「專家講」。偏偏,RIVM嘅傳染病控制中心主管Jaap van Dissel 認為「戴口罩冇用」、「錯誤戴口罩反而會令人容易感染」、「只要每個人都跟從規矩就冇問題」,唔少民眾都覺得佢過於樂觀,事實上就已經有唔少人冇遵從社交距離等措施【註五】(坊間關於 Van Dissel 嘅評語就⋯⋯大家不妨自己Google下)。
話說荷蘭明年大選,所以政府如何處理疫情會係選戰重要關鍵。總理Mark Rutte 及執政黨VVD 疫情初期得到民眾支持。但後繼無力,疫情急劇反彈,政個部門又準備不足。加上局部封城後,皇室又想去希臘度假,事前知情嘅Mark Rutte 承認考慮不周【註六】,無疑係喺失落嘅民望雪上加霜。
講到底,筆者認為荷蘭今鋪真係多得幾個「自以為是」嘅人唔少。唯有盡量留喺屋企唔出街。如抗議篇(一)所講,唔少大企業,包括筆者所在公司,早以行動表示對政府政策嘅不信任。行內人圍內傾計,有銀行已經叫員工有心裡準備要在家工作至起碼今年年底;有行家更話個別公司會WFH到2021年夏天。呢個時候,深深體會到,跟一間好嘅公司做嘢,安全好多啊!
抗疫篇(一)https://www.facebook.com/allyblahblah/photos/a.276193166080761/1267274203639314
【註一】https://www.dutchnews.nl/news/2020/10/despite-the-government-u-turn-the-dutch-are-still-unwilling-to-wear-masks/
【註二】https://www.dutchnews.nl/news/2020/10/why-is-there-a-legal-issue-with-facemasks-and-quarantine-fines/
【註三】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JUx-kdbKQys&app=desktop
【註四】https://www.rivm.nl/en/novel-coronavirus-covid-19/omt
【註五】https://www.dutchnews.nl/news/2020/10/quarantine-rules-widely-ignored-survey-shows-as-new-infections-touch-8000/
【註六】君主制喺荷蘭日常運作中冇正式作用。但由總理嘅領導總務部負責皇室言行。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54548633
同時也有8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5的網紅? 黃莉莉 Lily in Netherland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爬上這座塔的,就好像初來乍到、融入當地的過程, 很辛苦、被推著往上爬;最終,看見了最美的風景。」 今天,去爬了荷蘭最高的教堂塔樓 #DomTower 哥德式建築風格,是Utrecht城市的象徵之一。 塔樓裡面有神職人員房間、禮拜堂、 還有一個房間共有14個撞鐘,重達32,000公斤 在特殊節日...
荷蘭日常 在 聽說荷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次很榮幸受 歐窺 News 邀請來討論平常比較少談的買房話題,但偏偏這話題不管是在台灣或海外,大家都很好奇。😆
平常在這裡多是碎念職場經驗或是荷蘭日常生活觀察,但「住」對在海外生活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趨。
所以對荷蘭房市,租房及買房有興趣的朋友,這集的討論就參考看看嚕,也歡迎你的回饋與討論!☺️🥰
荷蘭日常 在 Yuek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late I made years ago . Posted @withregram • @malay_mui 🇳🇱
Summer pudding, British’s classic summer dessert when there’s ample of berries
夏日布丁 典型英國式甜品 使用盛夏果實過剩來做的一道甜品料理
.
.
#七月份的荷蘭 #荷蘭日常 #夏日布丁 #增肥記 #英式料理
#JulyinHolland #Dutchdaily #summerpudding #MMcooks
荷蘭日常 在 ? 黃莉莉 Lily in Netherlands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爬上這座塔的,就好像初來乍到、融入當地的過程,
很辛苦、被推著往上爬;最終,看見了最美的風景。」
今天,去爬了荷蘭最高的教堂塔樓 #DomTower
哥德式建築風格,是Utrecht城市的象徵之一。
塔樓裡面有神職人員房間、禮拜堂、
還有一個房間共有14個撞鐘,重達32,000公斤
在特殊節日的時候會敲鐘,響徹整座城市。
(聲音極大,敲鐘的人需要帶保護的耳罩)
.
沿著旋轉樓梯爬到塔樓最頂端,
可以眺望整個Utrecht,
天氣好的時候甚至可以看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
/
爬到頂端的時候心情激動又感動。
第一次從高空俯瞰,我好像又更認識這裡一點。
——————
🙋I'm 黃莉莉,荷蘭烏特列大學交換中
紀錄荷蘭留學生活、所思所想、我的日常。
#莉的荷式生活
#domtoren #domtower #utrecht #netherlands
荷蘭日常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荷蘭日常 在 Yuuuma TV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上次拍到可愛的交流畫面,
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ᐡ o̴̶̷̤ ﻌ o̴̶̷̤ ᐡ)
#荷蘭侏儒兔 #KONG #交流紀錄
\歡迎訂閲我們的頻道哦^q^👇👇/
▶我們的主頻道 - RyuuuTV👫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ZS6YMggfiRV_U7NuiNNsg
▶我們的第二頻道(日文主持) - りゅーTVせかんど / Ryuuu TV 2nd🇯🇵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UOHWbdmvWZThf914vqdwA
▶Ryu的寶可夢頻道 - Ryu`s 遊戲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dZJ0iJb-kE66iez8ESaZg
🔎YUMAの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yumaa0412/?hl=ja
🔎RYUの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yuuu0409/?hl=ja
📘RyuuuTV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yuuutv/?eid=ARDwsLRAYQgx13y0LNEfWYrdEkjORiWk_sR3Oi3lA-rbIE_uUIH75aZU5mX3OiecQfHpZHO2gzJpV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