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文摘:英國鬼才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 新作品》
* 《讓工作有趣的兩個方法》羅素
使工作有趣的有兩個元素:第一是巧技的運用,第二是建設性。
每個練有什麼特殊本領的人,總樂於施展出來,直到不足為奇或不能再進步的時候為止。這種行為的動機,在幼年時就開始:一個能頭朝地把身子倒竪的男孩子,在頭向天正式立著的辰光,心裏是不甘願的。
有許多工作予人的樂趣,和以妙技為戲得來的樂趣相同。
一個律師或政治家的工作,其包含的樂趣一定還要美妙得多,正如玩橋牌遊戲時的趣味一樣。雖然,這裡不但有妙技的運用,也有和高明的敵手鈎心鬥角之樂。即在沒有這種競爭元素的場合,單是應付一樁艱難的工作也是快意之事。
一個能在飛機上獻本領的人感到其樂無窮,以致甘願為之而冒生命之險。
我猜想一個能幹的外科醫生,雖然他的工作需要在痛苦的情勢之下執行,照樣能以手術準確為樂。同樣的樂趣可在一大批比較微末的工作上獲得,不過強烈性較差而已。我甚至聽到鉛管工匠也以工作為樂,雖然我不曾親身遇見一個這樣的人。一切需要巧技的工作可能是愉快的,只消它有變化,或能精益求精。
假如沒有這些條件,那麼一個人的本領學到了最高點時就不再感到興趣。
一個三英里的長跑家,一過了能打破自己紀錄的年齡,就不復感到長跑之樂。幸而在無數的工作內,新的情勢需要新的技巧,使一個人能一天天地進步,至少直到中年為止。有些巧妙的工作,例如政治,要在六十至七十歲間方能施展長才,因為在這一類的事業中,豐富廣博的人情世故是主要的關鍵。
因此成功的政治家在七十歲時要比旁人在同年齡時更幸福。
在這方面,只有大企業的領袖堪和他們相比。
然而最卓越的工作還有另一元素,在幸福之源上,也許比妙技的運用更加重要,就是建設性。
有些工作(雖然絕非大多數的工作)完成時,有些像紀念碑似的東西造起。
建設與破壞之別,我們可用下列的標準去判辨。
在建設這件事情的原始狀態是紊亂的,到結局時卻形成一個計劃;破壞正是相反,
事情的原始狀態是含有計劃的,結局倒是紊亂的,換言之,破壞者的用意是產生一種毫無計劃的事態。這個標準可應用於最呆板最明顯的例子,即房屋的建造與拆毀。
建造一所屋子是依照一預定的計劃執行的,至於拆毀時誰也不曾決定等屋子完全拆除後,怎樣安放材料。固然破壞常常是建設的準備;在此情形中,它不過是一個含有建設性的整體中的一部分。
但往往一個人所從事的活動,以破壞為目標而毫未想到以後的建設。他大抵把這點真相瞞著自己,自信只做著掃除工作,以便可以重新建造,但若這真是一句托詞的話,我們不難把它揭穿,只要問問他以後如何建造就行。
對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必是模糊的,無精打採的,沒有重點的,不比他提及此前的破壞工作時說法又確切又有勁。
不少的革命黨徒,黷武主義者,以及別的暴力宣傳家,都是如此。
他們往往不知不覺受著內心仇恨的鼓動;破壞他們所恨的東西是他們真正的目的,至於以後如何,他們是漠不關心的。
可是我不能否認在破壞工作內和建設工作裡,一樣可有樂趣。那是一種更獷野的,在當時也許是更強烈的歡樂,但不能給人深刻的快慰,因為破壞的結果,很少有令人快慰的成分。
你殺死你的敵人,他一嚥氣,你的事情便完了,因勝利而感到的快意也不會久存。
反之,建設的工作完成時,看了令人高興,並且這工作的完滿也不會到達無以復加的田地。最令人快慰的計劃,能使人無限制地從一樁成功轉入另一樁成功,永不會遇到此路不通的結局;由此我們可發現,以幸福之源而論,建設比破壞重要多多。
更準確地說,凡在建設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要大於在破壞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因為你一旦充滿了仇恨之後,就不能再像旁人一般在建設中毫不費力地獲得樂趣。
所以人要治療憎恨的習慣。
—-羅素
* 理想的動物社會沒有盼到,而他們反倒落入了這樣一個時代:誰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動輒狂吠不止的惡犬到處橫行,你不得不眼睜睜看著你的同志在招認了醜惡罪行後,被撕成碎片——她不知道怎麼會鬧成這樣的。—-喬治歐威爾
* 羅斯福自一九三三年就任美國總統,提出一連串百日維新政策,使用的都是憲法裡賦予總統的緊急行政命令權。
到了一九三六年,羅斯福在美國的聲望已經到達最高峰了。
什麼叫最高峰?零負評嗎?不是的。
他的主張等於是抓住社會主義裡某些重要精神,然後補足資本主義貪婪及製造災難後所形成的不平等;雖是資本主義,可是用了部分社會主義的精神。
這個結果是什麼?結果是他兩邊都沒有討好。
美國企業界、政治菁英普遍認為他太左。
而哈佛大學──羅斯福的母校,現在在美國被認為是平等及自由精神的象徵──在當時三百週年的建校紀念會時,羅斯福走進去, 本來以為會迎來美國最高學府學生給予他的掌聲,但他面對的是噓聲!
學生以噓聲對他表達抗議。因為有很多社會主義信仰者認為,羅斯福應該以更符合民情需求的方案,來取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當時左派在美國校園裡已經開始萌芽。
羅斯福怎麼自處呢?他憤怒?委屈?或是討好年輕學子?都不是, 他一跛、一跛的走上台、發表演說,一如往昔,充滿自信。
他告訴學生們:
這個國家現在正步上經濟復甦的路途,我們當然會繼續尋求改善美國工人的工作環境;我們當然也會繼續為降低電價而努力;我們仍會繼續為年輕男女、殘疾同胞、失業保險、老年福利及女性保護等問題而努力。
但是我們才剛開始,有太多類似的問題要被解決,制度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年輕學子沒有耐性,他沒有說服這些學生。
但美國下層社會的人們心中,羅斯福是他們的英雄。那個時候羅斯福所到之處受歡迎的景象是:一位資深記者記錄小羅斯福來到紐澤西州澤西市(Jersey City)這個地方,車隊通過荷蘭隧道(Holland Tunnel)——連結紐約市跟紐澤西的一條隧道──洞口之後,如雷的掌聲已經響起,整個城市沸騰。
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下,舉目所見是一片搖動旗幟的人海。
當時在美國華府最重要的辯論,並不是我說的在哈佛大學,而是剛好與哈佛大學學生批評的方向相反,也就是「羅斯福把整個國家帶離資本主義太遠了。」
所以當哈佛的學生罵他:你還是在保護資本主義啊,你還是在保護貪婪的富人!但共和黨與民主黨參議員對他都有意見,認為他:太左了。
很快的,一九三七年進入羅斯福第三屆總統的競選活動。
選舉有時候是媚俗的,因為民主政治的前提是由老百姓決定國家未來。
當一個制度危機可能連專家都非常困惑時,人民怎麼可能有他們的理性分析、合理及最好的政治選擇?
面對一九三六年年底大選時,共和黨提出競選主張,最重要的四個字叫作「平衡預算」,在美國這可是天經地義。
他們認為,羅斯福拿太多國家的錢創造「新政」,留下太高的國家負債。
共和黨當時批評:美國正處於危急之秋,美國人的福利太高了,高到那些人根本不想工作,美國年輕人沒有任何前途、看不到未來,政府又有這麼高的赤字。
共和黨不是希望贏得總統寶座,他們知道沒有人可以打敗羅斯福, 他們要的是贏得參眾兩院。
但他們不知道正由於那一次的競選勝利之後,共和黨大贏了國會,他們真的如願以償:但代價是:華爾街股市因政府過早走向平衡預算,再度大崩盤,美國走向「二次衰退」,失業率又大升,美國做為世界經濟當時惟一的中心,世界經濟又再度被拖垮。
於是,大西洋這邊納粹主義達到巔峰:太平洋那端日本軍國主義羸得絕望社會的全面支持。美國平衡預算不到一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美國平衡預算剛好兩年又九個月,德國侵佔波蘭。
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掀開序幕了。—-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 1940年二戰已經開打了半年,根據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8%的美國人支持同盟國,只有2%的人支持納粹;可是問他們要不要捲入這次歐洲戰爭,90%美國人說:不。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是不存在的。美國眼看著納粹在整個歐洲連戰皆捷,不動如山。
美國不想捲入戰爭的民意,多麼的深入人心,幾乎在每一個美國人的血液細胞裡流動。
然而,羅斯福對於國際事務的看法不一樣。其實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看到威爾遜總統支持國際聯盟卻被國內批評,他曾經説:自己也很想找各種理由來反對國際聯盟,可是想破頭也想不出理由。
在那個年代,羅斯福很感慨的說:「我們就算中立,也不應該不聞不問吧?」
可是他拿這樣的美國一點辦法都沒有,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敦促國會,廢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禁止軍火出售的規定,也就是可以賣一些軍火到歐洲去。
其中,出口44%軍火都賣到英國。
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春天,經過幾個月的觀戰,德國已經在很短的時間裡不只是打下了奧地利、波蘭,一路打到了北歐,征服丹麥;征服了東歐,打到北歐了。
此時,英國人才從幻想和夢中驚醒,但美國人仍然置身度外。
全英國開始恐慌了,因此邱吉爾出任了首相。德國在歐洲大陸勢如破竹,這個情形一直到一九四○年九月,眼看希特勒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
美國和英國有一種特殊關係,但美國人普遍厭戰,他們深信正是因為一次大戰美國沒有介入,美國才能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大國。
面對反戰的民意,羅斯福採取一項大膽的措施:他以總統的行政命令權,把五十艘服役已久但還可以用的驅逐艦,以退役為由送給英國,交換可以租借英國在海外的海軍基地。
一九四○年,又時逢美國總統大選,羅斯福在這一刻面臨抉擇。過去的慣例,總統連任兩屆就不選了,可是他覺得為了歐陸戰爭,他必須參選。
他知道大多數美國人民並不瞭解,美國人不可以把自己置於國際事務之外,他必須用個人的聲望來領導這個世界,所以他決定競選第三任。
那時候的美國憲法沒有禁止競選第三任或第四任總統;直到一九五○年,美國才通過新的憲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條,美國總統任期最多連兩任。
羅斯福想解決歐洲事務,他覺得只有他可以做得到, 但當時他也沒意識到這即將成為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其實人處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都還未必意識到這就叫做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羅斯福說:我好幾個夜晚都躺著想,自己問自己,身為美國的三軍總司令,是否有權力呼籲美國人,自我訓練為國家效勞,然後拒絕一己之私呢?面對危難,每個人都不應該逃避應負的責任。
但是他自己也知道,在那一刻並不容易。
其實他對於競選第三任,自己也常常處於搖擺之中,沒有那麼堅定,他曾說:「有一部分的我很想退休,回到海德莊園。」
也就是回到他出生的羅氏大宅,寫寫回憶錄。
可是他的良知不允許,所以這次他仍然競選了。當然,輿論的批評就大了, 批評者認為他不該打破慣例,世界大戰干美國人什麼事情;連他曾經在大蕭條時期史無前例的在田納西河谷設立管理局,成立一間水力發電公司,等於是美國第一次有國營事業,也被拿出來批評是左翼,或說這就叫做官僚作風。
選舉的結果,羅斯福還是連任了,得票數是二七二四.四萬張,和他競爭的共和黨候選人叫威爾基Wendell Lewis Willkie,他的得票是二二三○.五萬張,美國人打破總統連任兩屆的傳統,讓羅斯福繼續領導,可是贏的票數就沒有羅斯福第二次連任時這麼多。
這說明瞭其實大多數老百姓未必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危險是什麼;其次老百姓容易很厭煩一個人,我們都已經看了你八年,我還要再看到你?──這當然是老百姓的一種天性。
所有的英雄都會令人厭煩。這是一位很有名的歷史學家保羅• 甘迺迪Paul Kennedy講的話。
美國國內本來還為羅斯福勝選問題繼續吵,但是吵到一九四一年, 突然沒什麼人再吵下去了;因為美國已經變成民主同盟國家的兵工廠,利用了租借法案,將飛機、坦克還有其他用品送到英國。
簡言之,美國從歐陸的戰爭,開始嘗到甜頭,發現了一門好生意。
那時中國也開始因為抵抗日本侵略獲得美國的援助,貸款達到五百億美元。同時,羅斯福凍結德國、義大利這些法西斯國家在美國所有的存款以及信用,接著日本也被列入凍結的對象。
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兩人會晤,共同發表《大西洋憲章》,宣稱確保世界遠景更美好的共同原則──可是請注意,即便如此,美國仍然沒有參戰。
歐陸戰爭打到英國時,美國出口大增,失業率開始大降。美國人突然在那一刻發現一件鬼魅般的事, 原來支持其他的國家打仗,變成軍工廠,可以解決美國大蕭條的問題──這是之前他們從沒想到的,他們只想著如何避免捲入戰爭。
但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這使得美國後來出現「軍工複合體」。他們發現此事,實在太穩賺不賠了。
美國第一次嘗到甜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許多人難以想像,包括最優秀的經濟學家。
等二戰快結束、一九四五年時,美國的失業率只有1.2 %。
從一九四○年的10%,短短四年之內降到1.2%,幾乎達到充分就業。
所以經濟及歷史學家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挽救了美國的大蕭條:也從此改變了美國人的思維。—-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圖片:https://www.archdaily.com/554750/bombay-sapphire-distillery-heatherwick-studio
莊園制度歐洲 在 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股票投資時,
會遇到一個一開始難理解的詞:
證券市場。
什麼是證券市場?
簡單來說,
就是交易股票等有價證券的地方。
股票,
指的是某一個企業的股份。
以前創業必須要豁出去,
因為當一失敗,
就會因為失敗而背負債務。
從古自今,
欠錢不還就會受到懲罰。
例如羅馬不管多小的債務,
如果債務不履行,
所有財產就會被沒收,
這樣的慣例一直延續到19世紀。
所以創業在以前並不是一般人願意去嘗試的,
即使有再好的點子也會考量失敗而放棄,
這樣的機制被稱為「無限責任制」。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
創業變成需要數年甚至長達數十年的企業經營,
依照「有限責任」制度為基礎而產生的「股份有限公司」逐漸成為主流。
在這樣的條件下,
即使失敗了,
只要放棄自己持有的股份,
就不用再被追究責任。
荷蘭由於較沒有中世紀歐洲的「莊園制度」束縛。
莊園制度是領主統治封地中農民的方式,
但是荷蘭由於以填海、開墾沼澤地為主,
並沒有發達的莊園制度,
這樣讓教會、貴族都不容易主張土地所有權。
以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的荷蘭省為例,
貴族所有的土地只佔不過5%。
這一點讓荷蘭出現了最早的股份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不僅改變了世界,
還改變了金融市場。
16世紀末,
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商人開始進行東方貨物、波羅的海貨物貿易,
荷蘭也成立很多貿易公司,
但眾多公司產生良莠不齊、競爭激烈的現象。
為了解決混亂的弊端,
在1602年荷蘭政府出手整合市場上的公司,
用國家的力量整合商業,
合併統稱聯合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
並賦予公司東方貿易的獨佔權,
以及有權利能夠組件軍隊、任命文官、修築要塞。
《世界第一家證券交易所》(2014 年)的作者 Lodewijk Petram寫道:
1602 年,1143 名投資者認購阿姆斯特丹登記的東印度公司。
1679年到1695年,股東人數增加到1770 人。
原本東印度公司只預訂21年,
時間到了就要註銷,
考量有些人會有投資疑慮,
公司設計成立十週年會有進行核算並報告營運狀況,
最後東印度公司卻存在了近 200 年(1602-1799)。
在這兩個世紀中,
荷蘭東印度公司發送了幾乎100 萬人前往亞洲,
超過歐洲其他地區的總和。
指揮著近 5,000 艘船,
並從香料貿易中獲得了巨額利潤。
由於這間公司,
阿姆斯特丹兩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資本主義的金融中心,
荷蘭東印度公司不僅改變了世界,
還改變了金融市場。
很多投資者都在交易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以至於在阿姆斯特丹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證券市場。
隨著時間過去,
東印度公司經歷幾次危機,
但都沒有停止支付股息,
隨著股價上升,
很多股東都成為富翁。
根據2013年Brian Taylor在Global Financial Data 的報告:
在公司 200 年的存在過程中,
股息平均約為資本的 18%,
但在 1782 年之後沒有支付股息……
資本的 20-30% 的平均股息很高,
但由於股票交易價格在公司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
大約為 400 ……
實際股息收益率約為 5-7%,優於荷蘭債券。
網頁版:https://pgfinnote.com/voc/
加入PG的官方LINE@一對一理財諮詢:https://bit.ly/3i9rS44
PG讀書會= 一年100本經典好書 + 15-20分鐘解說音頻 + 心智圖:
https://bit.ly/3BUGQCI
莊園制度歐洲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次一不留神,新的書就一直疊上來不及消化的書堆裡,大概是之前被七月選書《樹冠上》消耗過多精氣神(https://bit.ly/3j22BJr),而這排約莫落在七月中到八月中入手的書籍,先稍微做個紀錄,因為下個月的書單相當豪華,類型遍及電影、音樂、系列小說等等,大概需要先把額度留下來,九月真的非常值得期待。
⠀⠀⠀⠀⠀
這個月的選書並沒有特別獨立出來分享,因為是新版重出,這本在我多年前首度讀到的時候就頗為喜愛,為蕭麗紅的代表作《#千江有水千江月》,而此次恰好是四十周年紀念版本,希望能好好地為這本書寫篇文章。故事以布袋的蕭姓大家族為中心,敘述傳統大家庭的習俗和人情瑣碎,並探討生死、親情、愛情的衝突與矛盾。生於世代養殖漁業維生的大家庭,主角貞觀巧遇表哥大信,開始了一場若有似無的愛戀。這段戀情直到貞觀上臺北工作,大信到金門當兵,兩人間的情愫也因誤解而產生令人唏噓的變化。在蕭麗紅的內容敘述中,充滿了臺灣民俗的瑰麗與趣味,而貞觀與大信古典又含蓄的戀情,為臺灣逐漸失去的純然戀歌,悠悠地低吟了一遍。
⠀⠀⠀⠀⠀
接下來是掛名推薦的兩本,一本為早已提過多次,正在進行贈書活動的馬修麥康納回憶錄《#綠燈》,50 歲的他,花了 42 年的時間釐清自己生命中的謎題,35 年的時間記錄下解答的線索,他想要知道如何當個好人,如何得到想要的東西。如何使生命得到意義,如何更成就自我。他寫下日記,記錄他的成功與悲傷,理解與回憶。他說他書寫,是為了遺忘。敘述該如何在充斥「不」的世界中得到更多「好」,以及如何認出可能是「不」的「好」,關於抓住綠燈、並理解人生中的黃燈與紅燈遲早會轉綠的書。
⠀⠀⠀⠀⠀
再者,也已提前分享過的電影《#火口的二人》白石一文原著小說,故事敘述十天後將舉行婚禮的直子回到家鄉福岡,來到昔日戀人賢治面前。多年後再重逢,沒有一聲問候,也沒有一句質問,只是如昨日才剛分別一般,平淡中透著一股熟悉地拉開序幕。在二人熟悉的老家中,直子翻起一本舊相簿,裡頭盡是她與賢治一絲不掛的黑白性愛照。一頁一頁,往事的物證翩然眼前,那張如回憶之鑰的富士山火山口海報也隨之乍現,直子不禁脫口說出:「我最喜歡這張照片了。」二人之間曾不顧一切燃燒的火焰,在即將被宣判死刑的愛情面前再度復甦。等待直子未婚夫歸來的倒數五天,二人似末日到來般無法無天的徹夜歡合,如乾柴烈火覆水難收。肉體的歡愉、禁忌的血緣、沒有未來的放肆,在愛情與生命都將終結之前,二人最後看見的風景,名叫 —— 活著。
⠀⠀⠀⠀⠀
另一本為曾寶儀《#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透過她真實經歷的四段旅程,在阿姆斯特丹,見到第一位合法執行安樂死的醫生,他說死亡為什麼不能是一場盛宴?在瑞士,和 104 歲的人瑞擁抱,她開始不斷與七年前的自己對話在洛杉磯,見到「Hamony」,世界第一具 AI 人工智能性愛機器人。在美墨邊界,很多人看見了暴力,分離,界線,隔離,但對這裡也有愛,勇氣和希望。在聖地牙哥,一場「長生不老大會」激情展開,那是令人完全無法想像的未來世界。這本書希望是一趟思考的旅程,更靠近真實自我的旅程,直視生命的旅程,以及全然自由的旅程,當旅程結束,你也有了一份屬於自己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
⠀⠀⠀⠀⠀
此次先介紹三本華文作品,若要選一部個人最喜愛的本土劇集,無疑是現在正在播出第二季的《俗女養成記》,而原作者江鵝也推出了另一本散文集《#俗女日常》,有別於上一本以在傳統中藥店家庭養成的台南女兒故事為主軸,最新文集不改幽默詼諧本色,卻更多聚焦於成長後在台北打拚的都會熟女人生。江鵝曾在訪談中表示,她跟「陳嘉玲」最大的共同點,是中年對生活各面向的反思,還有勇敢離開職場,做一個普通女人。這本《俗女日常》,也可說是這位勇敢的「普通女人」醒悟後學著做自己的第一手實驗記錄。回到俗女的日常,說普通也不普通,玲瓏通透的智慧和文采,清爽的文字挾帶著不可言說的魔力,既療癒又提點,不只讓同世代的六年級女生心有戚戚,五至七年級的都會女子讀來應該也都會覺得毫不高深,卻又如獲天啟。
⠀⠀⠀⠀⠀
其次為,胡晴舫主編的《#我臺北我街道》,集合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二十位作家的全新創作,他們各自以詩、散文、小說書寫記憶中的台北街道。小說與詩提煉出意象,散文貼近個人記憶與生活,不同文體、長度產生不同的閱讀效果,就像散步每一條街道感受到各自獨特的氛圍。焦元溥寫消失的羅斯福路唱片行,馬世芳寫來不及參與的麥田咖啡館,張亦絢寫她的木柵路,崔舜華寫她的潮州街,吳鈞堯寫他的重慶南路,何致和寫永遠在他心底流動的西藏路,馬欣寫敦化南路的前世今生,王盛弘、羅毓嘉在這座城市私藏了他們的男孩記憶,郝譽翔在椰林大道度過了她的憂傷青春,以曲折方式學會在台北安置自己的馬翊航、王聰威,更有陸穎魚在台北街頭思念香港,顏訥在往生者帶領下探索她不知道的台北,陳雨航在文章不斷叩問,自己是否是台北人?而被言淑夏形容為春天繼母的台北街道,也有楊佳嫻的 236 公車呼嘯而過,裡頭住有陳宛茜認識的清朝耆老、陳又津描寫的公娼,以及駱以軍眼中身懷內力的各路高人。除了作家視角,更有來自法國的攝影師余白,用鏡頭拍攝他安身立命這麼久了的第二個家。閱讀他們的台北,讓我們更深刻了解這座城市。
⠀⠀⠀⠀⠀
第三本是兼具編劇與作家身分的劉梓潔新書《#希望你也在這裡》,她以這部小說,揭開路上的迷人和迷惘,熱鬧和寂寞。對生命的種種疑問,也許那些錯身而過的風景就是解答。有些人是天生的流浪者,有些人在飽嘗人的來去後才終於能夠出發,也有的人不知道前方有什麼,卻越走越寬廣。生命際遇各自不同的四個靈魂,在人生這張地圖上交錯前行,彼此纏繞又轉瞬消逝。面對旅途中的每個岔路,他們會做出什麼選擇?當漫遊變成探索,漂浪轉為追尋,旅程的盡頭,會有他們想要找的那個人,或者答案嗎?旅人歸來回首一望,種種混亂都已經過去了,一切才剛開始而已。
⠀⠀⠀⠀⠀
此次翻譯小說特別想讀的,有《林肯在中陰》作者喬治桑德斯小巧精美的《#狐狸小八》,他回歸短篇小說場域,加上喬西卡迪諾的插畫,有著喬治歐威爾式荒謬的情節設定,狐狸寫給人類的一封信,卻真實地切中人與自然日益惡化的衝突。不過,桑德斯始終相信本質上是道德的,可以引導我們更好地去愛。只要記得,整個故事的敘事者是隻小狐狸,他嘗試學習語言與「人累」溝通,我們生而為人可以更溫柔地對待自然嗎?人類該如何回覆狐狸小八?闔起書本看著書封,不難發現作者虔心期許眾生的良善、平等與和諧。
⠀⠀⠀⠀⠀
以及另一本同樣短小精悍的作品,西班牙作家胡利歐亞馬薩雷斯寫於 1988 年的《#黃雨》,被譽為是歐洲二十世紀文學的顛峰之作。在庇里牛斯山區一座荒廢的小村艾涅爾,1970 年代,那裡完全廢村。但屋舍仍矗立原地,在靜謐中、遺忘中,在冬雪中緩慢腐朽。老人安德烈斯是廢村僅存的最後一位居民。在寂靜和冬雪的包圍下,在悲涼和屋舍的廢墟之間。嚴冬漫長的十二月夜裡,只剩他孤零零一個人在艾涅爾度過黑夜。他喃喃念起逝者的眼眸、盤根錯節的回憶,那些死寂佔據破落凋殞裡的清醒與夢囈。這座村莊是真實存在的。瀰漫全書的孤獨、絕望、夢境與回憶,難以抵抗的時間年輪,深入存在的虛無,內心的孤絕、無力,理智和瘋狂。訴說時代如何遺棄鄉村,留予靜謐大地深沉的平靜。黃雨洗去一切,沒有人被銘記。
⠀⠀⠀⠀⠀
還有等待許久的《魔戒》托爾金中土三大傳奇最終章《#剛多林的陷落》,繼《貝倫與露西恩》、《胡林的子女》之後,見證了第一紀元走向終結。這三大傳說既是《魔戒》那宏大背景的組成元素,更是《精靈寶鑽》必不可少的基石。講述人類圖奧在剛多林的旅居,包括他與精靈伊綴爾的結合、兒子埃雅仁迪爾的出生、部臣邁格林的背叛、隱匿之城的陷落和諾多族倖存者逃亡的經過。這個故事在托爾金想像的中土世界觀第一紀元中占舉足輕重之意義。遺憾的是,托爾金平生寫出的完整版本便僅止於那創作於青年時期的文稿,他雖曾著手重寫,但並未完成全稿。透過其子克里斯多福托爾金的整理,此書得以面世。
⠀⠀⠀⠀⠀
當然,克蘇魯的話題還繼續延燒,《#夢尋祕境卡達斯:H.P. Lovecraft 幻夢境小說傑作選》仍不容錯過。《幻夢境小說傑作選》,是由一連串異次元空間幻夢境的相關故事所組成,收錄的十篇故事,以藍道夫.卡特的冒險事蹟作為主軸,再加上幻夢傳奇的重要篇章《奈亞拉索特普》、《烏撒之貓》與《末日降臨薩納斯》,和劇情看似獨立、卻對後續故事有重要連結的恐怖短篇經典《皮克曼的模特兒》,以及將上述元素串聯在一起的長篇故事《夢尋祕境卡達斯》。幻夢傳奇與克蘇魯神話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偏向帶有微妙恐怖的奇幻故事,而非完全傾向克蘇魯神話深淵般的太空恐怖劇情。此外,洛夫克拉夫特在其他故事偶爾提及的諸多神祕地名(像是《死靈之書》中經常提及的冷之高原),也會在本書中完整呈現在讀者眼前,讓這個系列,與《克蘇魯的呼喚》相關故事息息相關,卻又展現出自己獨特的生命力。有趣的是,在這裡,作者本人的化身藍道夫卡特,會如同神話故事中的英雄,循序漸進,帶領讀者深入幻夢境,首尾相連,將各個段篇故事拼湊為一個完整的冒險歷程,打造出一個如同《魔戒》般,精彩刺激的傳奇故事。
⠀⠀⠀⠀⠀
同樣帶有奇幻色彩的療癒小說是《#歡迎光臨夢境百貨:您所訂購的夢已銷售一空》,這個百貨公司是睡著後才能入場,客人們入睡後,進入最受歡迎的「達樂古特夢境百貨」,挑選陳列在眼前的各色夢境:想再次相見的人、期待前往的地方、害怕又想突破的事物,以及超乎想像、上天下海的瑰麗夢境等等,每一層樓都提供別出心裁的夢。這棟五層樓的百貨門庭若市,有睡長覺的客人,也有短暫睡個午覺的人類和動物。新人佩妮通過了與達樂古特本人進行的一對一面試,來到夢境百貨上班,準備好好推銷各個傳奇製夢師所設計的夢。然而,當她好不容易稍稍搞懂測量睡意的「眼皮秤」、從「夢境滿意度」轉換的支付系統等細節後,竟然惹下大禍,最貴的夢境費用從她手上被偷走了。眼看工作即將不保,她該如何化解困境?在這神祕的夢境百貨,在清醒與睡夢的邊界,她又將遇見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心中渴求已久的夢?
⠀⠀⠀⠀⠀
若注重推理閱讀樂趣的人,應該不容錯過這本暢銷小說《#喜鵲謀殺案》,當編輯蘇珊拿到艾倫康威最新作品的書稿時,她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本小說即將改變她往後的一生。和這位暢銷推理作家合作多年,蘇珊對他筆下的偵探艾提克思彭德瞭若指掌。而艾提克思彭德系列是蘇珊任職的三葉草圖書出版最暢銷的書。為了工作蘇珊別無選擇,只能忍受艾倫種種惱人的行為舉止。在艾倫的新作中,艾提克思彭德來到派伊府邸,一座鄉村內的莊園調查一樁謀殺案。是的,其中有死屍和許多各懷鬼胎的嫌犯。然而隨著情節的推演,蘇珊不禁越來越懷疑,在這份書稿字裡行間隱藏著另一個故事:一個充斥著嫉妒、貪婪、冷酷的野心,以及謀殺的真實故事。
⠀⠀⠀⠀⠀
接下來兩本是與女性議題有關,首先是關於一場性侵案與一封陳述書,打動上千萬人,也改變了美國司法的花漾女子故事《#這是我的名字》。2015 年 1 月 17 日,香奈兒米勒遭到史丹佛大學生布羅克特納酒後性侵。隔天,香奈兒在醫院醒來,才得知自己成了被害人。她不再只是香奈兒,在法律上,她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匿名身分:無名艾蜜莉 Emily Doe。香奈兒與艾蜜莉各自過著不同的生活。香奈兒繼續上班、社交、過日子,但她開始失眠,還會在沒人看見的地方獨自流淚、崩潰。艾蜜莉活在一個封閉的世界,她活在法院、警局,活在證詞與質問當中。沒人知道艾蜜莉是誰。而布羅克,這位有望代表美國參加奧運泳賽的明日之星,在被捕後不到二十四小時,就以十五萬美金交保,重獲自由。2016 年 6 月,歷經將近一年半,審判結果終於出爐,布羅克僅遭判監禁六個月。數日後,網路媒體 BuzzFeed 刊登了無名艾蜜莉的法庭陳述書,四天內點閱率破 1100 萬,引爆全美輿論。無數人民站上街頭聲援艾蜜莉,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也公開支持。2018 年 8 月,加州針對性侵罪修法,該案法官遭罷免,布羅克的上訴被駁回,史丹佛也將他退學。艾蜜莉獲得了遲來的正義。2019 年,艾蜜莉以本名出版此部自傳《這是我的名字》。
⠀⠀⠀⠀⠀
後者是被稱作少女版《使女的故事》的南韓作家尹異形《#兩封合格通知書》。女孩收到卵子評鑑合格通知書,根據最新生育法案,她必須在卵子迅速老化之前短短三個月內,進入生物資料庫尋找「準爸爸」,準備懷孕。如能順利生下小孩,將會獲得不愁吃穿的財富,簡直比進入理想大學更令人嚮往。自身亦是人母的韓國文壇怪物級新銳小說家尹異形,自道內心的女性主義者於江南站隨機殺人案之後被喚醒,對於女性遭輕視物化的現狀無比憤怒。本書虛構的駭人法案左右著青年的生涯抉擇,「生育」赤裸裸地淪為階級晉升的工具。擁有生育能力,難道就非得拯救人口危機不可?小說直指當今社會制度弊病,讀者驚嘆字字句句引人痛切共鳴。作者多次強烈表示,「不要繼承這個世界,不要繼承我們現在的生活。」無論是對自己生育的孩子,或是對這個世界的年輕世代,她都傳達了不得不把如斯醜陋世界交給下一代的歉疚感。她說自己的名字意思是「奇異的形狀」,特立獨行,敢於說出人所不能言。自從江南站隨機殺人案發生後,尹異形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輕視女性、多麼獨尊父權意識。在數年後迅速席捲全球的 #MeToo 浪潮之下,她仍持續以書寫探索女性在和平狀態與受迫處境之下的各種不公體驗。
⠀⠀⠀⠀⠀
最後是,不知道該怎麼拍進去的金磊《#鯨豚記》,觀賞過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的觀眾對作者應該並不陌生,榮獲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賽」民眾票選大獎、法國「P×3 巴黎國際攝影大賽」金牌 、美國「IPA 國際攝影獎」榮譽獎等國際攝影大獎殊榮,台灣首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大學畢業後,來到花蓮成為海上解說志工,開啟他往後 20 年的鯨豚追尋之旅。從水面上的影像開始,為了熟悉活動於不同海域的鯨豚種類,金磊前往世界各地下水拍攝鯨豚,磨練出深厚的水下拍攝技能與心法。一路追尋,堅持夢想的他,足跡遍及東加王國、日本御藏島、阿根廷巴塔歌尼亞、挪威極圈,與夢幻如抹香鯨、大翅鯨、南方露脊鯨、藍鯨、虎鯨近距離接觸,並拍下牠們的美麗身影,其中包括悠游台灣海域近 30 多種的鯨豚紀錄。全書收錄超過 200 多幅珍貴影像,金磊從拍攝鯨豚中認識自己,享受過在水中與鯨豚共游的震撼奇妙感,突破了恐懼、沮喪、撞牆的內心爭戰,更體悟到自己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透過過往生命歷程的反思,他在書中娓娓道出一張張令人驚奇影像的背後故事,那一段段的海洋冒險,難忘的神奇旅程,亦是他為邁入第 30 個鯨豚拍攝生涯所做的一次深度回顧。
⠀⠀⠀⠀⠀
⠀⠀⠀⠀⠀
⠀⠀⠀⠀⠀
(以上文字部分自出版社書介。)
莊園制度歐洲 在 [請益] 歐洲封建制度如何瓦解? - historia 的推薦與評價
以前唸書的時候學到,歐洲封建制度瓦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火藥的傳入, 老師的 ... 23 F 推Herblay: 瘟疫導致人口銳減破壞了原本的莊園制度 10/13 00:06. ... <看更多>
莊園制度歐洲 在 [資料] 封建、莊園、教會- 精華區NCCU_Fantasy 的推薦與評價
本文寄望能成為有用的資料,用以稍補有關中古時期基本政治社會架構的概念,期待
能對於有意撰寫時空背景類似歐洲中世紀時代小說者有所挹注。因為封建體制、莊園制度
和教會組織都是該時代的一些重要部分,故在此試整理之,有所不足,懇請各位讀者賜教
。另外就是,本篇歡迎睡前觀賞XD
一、 封建制度
(一) 封建制度的構成因素
封建制度一詞feudalism乃源自拉丁文feodum,其意為采邑或封地(fief),可見政
治名位的分封與領地的授與是封建制度建立的關鍵。也就是說,個人的從屬關係、土地的
支配,土地和服務-尤其是軍事服務-的關係,這背景乃為在上位者需兵役武力,而在下
位者需求庇蔭保護,雙方結合成領主(Lord)與附庸(Vassal)的共生關係。
因此,「封建制度」可以粗略定義如下:「基於土地的佔領和私人關係的一種政治形式。
」由此,我們可知封建制度具有三個重要因素:一種政治形勢、土地的佔領以及私人的關
係。其概略如下:
1.「政治形式」的特徵為:國家主權如司法、財稅、軍事警備等,過去是由國王(註1)
來執行,現在轉入私人之手;這些國家主權隨著土地的轉移而移轉,或隨其分割而切裂。
原則上,國王還是一切主權的出發點;但實際上,封建政府的權力並非來自國王,而是來
自土地佔有。總之,封建制度,其政治形式包含三種情況:(1)國家職權傍落於私人之
手;(2)地方政府跋扈;(3)政治權利分裂。
2.「土地的佔領」,土地乃封建政治的基礎,後者乃不能單獨存在之。而土地的轉讓和傳
遞,也影響到政權的轉讓和傳遞。這種土地,封建術語稱為「采邑」(fief(註2) )。
采邑的獲得是由於軍事服務。附庸(Vassal)之所以持有土地,即由領主賜之以求其提供
軍事服務。但除此之外,尚有多種廣義的采邑。國王或大封侯(其土地夠大)可將一個莊
園或土地賜(註1)給一個人,以交換其服務,此亦成為采邑。這乃因當時現金交易幾近
絕跡,土地贈與是為最佳方法,並且贈與土地還有保持服役永久性的優點。
在理論上,采邑的持用既是私人契約的結果,所以也可由雙方同意而終止。可習慣上
,只要受地者履行條件,及沒喪失的可能。而沒收采邑乃封建社會力最嚴重之懲罰。同樣
,如果受地者亡矣,只要其繼承人履行條件,賜地者就不必收回土地;如此采邑的佔用便
漸漸轉為世襲。但嚴格來說,這種繼承實則為一種新契約的建立。而在繼承之時,附庸都
必須捐獻金錢(可能非金屬貨幣),這是為繼承的先決條件。「長子繼承」亦是采邑的重
要因素之一。土地固然可以由眾子分承,但對領主的義務以及和領主的臣屬關係則是由長
子承擔以求其采邑的完整。
3.私人間的「臣屬關係」。封建契約所造成的為「領主」和「附庸」之間的私人義務關係
,或稱為「臣屬關係」;維持這種關係的是一套「權利」和「義務」,領主和附庸都需嚴
格遵守。而此種「臣屬關係」所指的不是身份高低,而是權利義務的所屬。
為建立臣屬關係,先有一種儀式,稱「自獻禮」或「臣服禮」,同時宣誓效忠。附庸
跪伏在領主面前,將雙手放在領主手中;宣誓作領主的人,對他忠信,履行各種義務,至
死不渝。然後領主扶他起立,吻其面,接受其作自己的「人」,並誓許給予保護。有時領
主會給予一袋泥土作采邑之象徵。由於基督教之影響,此多於教堂進行,宣誓亦以手按聖
經為憑。
臣服分兩種,為「主要臣服」和「普通臣服」。因為一位附庸往往有兩位以上的領主
,那便會有先後之別。一般說來,國王和大領主如公、侯、伯爵等為「主君」(Liege L-
ord),其他為普通領主;或者除國王外,第一個賜采邑者為主君。此干係到領主間的利
害關係,譬如某附庸對領主有親服軍役的義務,但若兩位領主同時需要其服役,那對主君
需親自執行,而普通領主則遣一替身代行即可。
(二) 封建權利和義務
領主和附庸的關係是許多由習慣形成的權利和義務維持的;一方的權利便是另一方的
義務,誰也不得違反這「封建法」。違反封建法的稱felon,這是一種犯罪行為,重則可
以導致附庸喪失其采邑,或解除附庸對領主的義務,關於權利義務的概述如下:
1. 附庸的權利:
(1) 有受領主保護之權:凡附庸之生命、生育、家庭和財產等受到威脅時,領主有義務
用各種方法加以保護之;並且不得以計害之。否則附庸可提出抗議,甚至終止關係。這通
常會導致戰爭,附庸若無相實力,多不會嘗試。
(2) 「陪審權」:若一附庸有違封建法規之嫌,該附庸有權要求由「同僚」組成之法庭
審判,領主不能單獨處理之。陪審團制由此發展而來。
2. 附庸的義務:
(1) 軍事服務:農奴和貴族都使用某一領主的土地,但是他們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階級
,前者為勞作的工人,後者則是戰場的鬥士。軍事服務不僅為其之所以為貴族的要素,也
是其能接受采邑的主要原因。附庸必須親自服軍役,除非年紀過幼(十五歲前)或過老(
六十歲後);此情下需尋代理人。服務時限,「防衛戰」無限期直到敵人被驅逐,「侵略
戰」在十二世紀的法蘭西為四十天,超過,一切費用由領主負擔。在指定地域內,附庸有
服務的義務;之外則可拒絕;如接受,費用由領主負擔。
(2) 宮廷服務:僅次於「軍事服務」,及附庸有參加領主所招集的各種會議之義務。當
事物有關整個采邑時,領主需先徵求附庸之意見,而附庸又必須提出之。此乃因就整個采
邑來說,領主和附庸是「伙伴」,有義務共同分擔責任。此外,處理領主和附庸之間,或
是附庸彼此間之糾紛也算是服務項目之一,日後封建王國的朝廷乃由其擴大演變而來之(
如英國的上議院)。有時為了「排場」,附庸亦需參加典禮。
(3) 經濟援助:封建社會下,貴族並不納稅-只有平民有納稅之義務,但其對領主必須
提供若干經濟上的援助。這些經濟援助都有其規定,規定之外若無附庸同意,領主不能任
意增添。經濟援助多半為軍器,盔甲、馬匹和糧食為主;到了十二世紀,則以金錢代替。
經濟援助分如下:
「援助費」:由於某些情形領主開銷太大,附庸需將相助,如領主女兒出嫁、領主長子賜
封騎士、領主被俘,急需贖款和領主要參加十字軍。處此外,領主可以要求其他援助,但
附庸可拒絕之。
「土地轉移稅」:在下列情形附庸應付之:領主死亡,其采邑由其子承之,所有附庸需給
新領主付稅;附庸死亡,其子承之,新附庸應付給領主付稅;附庸出賣土地,新地主應付
稅。
「招待」:領主有權視察其附庸,並接受其款待。此乃大負擔,故視察次數、居留日數和
扈從人數等都有所限制(如冰與火開頭,艾德幹譙之原因)。
3. 領主除上述外之權益:
(1) 「監護權」:在新附庸尚未成年時,領主為其法定監護人,負責教育,處理其財產
。除生活必須外,土地所得均歸領主,其成年後領主需歸還采邑管理權不得要求「土地轉
讓稅」。
(2) 「婚姻權」:次亦繼承人如為一女子,領主有權控制其婚姻,時期不致嫁給領主的
敵人。
(3) 「沒收采邑權」:如附庸嚴重違反封建契約時可行之。
(4) 「采邑收歸權」:如附庸死而無以為繼時。
(三) 再分封:
封建領主除了親自執行軍事服務外,按契約規定,還需供給一定數目的騎士。而此種
騎士之取得乃依憑土地的再分封,將采邑又分封給他人。因此在封建制度裡,每個人都上
有領主,下有附庸;最高為國王,其領主為上帝,最低為騎士,其下是農奴。在理論上此
為一金字塔,但在實際執行面來看則顯的雜亂無章而非整齊畫一。騎士可以直接從國王取
得采邑,而成為其附庸,某伯爵亦可是另一伯爵或子爵的附庸。如香檳伯爵(Count of
Champagne)便有十個領主之多,其中有法蘭西王、勃艮地工爵、神聖羅馬皇帝、理姆斯
和森斯二位總主教等。而其下又有許多的附庸。
「再分封」產生許多複雜的政治關係。領主只能控制其直接的附庸,而不能控制附庸
的附庸。因此可看出封建組織只有上下「縱」的關係,而缺乏左右「橫」的連接。
(四) 封建法庭
每一位領主都有一個「封建法庭」,以處理各種糾紛。法庭係由諸附庸組成,領主僅
為主席而已。如此可保障附庸的權力不致受領主侵犯,而領主也多同時為另一人或多人之
附庸故保護自己附庸權力亦即是保護自己的權利。如果某一附庸控訴對象是自己領主,那
麼第一審視在領主的法庭;若原告不服,可上訴領主的頂頭領主。
封建法庭所遵行的法律是當地的「習慣法」,而習慣法之存在及其效力是由法庭來決
定的。在封建社會裡並無「立法」一觀念。到十二世紀羅馬法復興後,在西歐乃有「成文
法」和「習慣法」之別。此外,每一地區有其特殊習慣,所以「法律的地域性」是封建法
律的又一重要特質。中古之法律,如同其幣制一樣,乃具地方性;審判和住必同為封建政
權的權利。後來王權伸張,首當其衝就是幣制和法律的統一。
封建法庭只處理貴族間的糾紛。平民則有「莊園法庭」、「市場法庭」、「都市法
庭」等。教士則有「教會法庭」。
二、 莊園制度
(一) 莊園制度的意義
封建制度的物質基礎是土地;經理這土地的方式和從而產生農村組織則是「莊園制度
」。所謂「莊園」,在不同場合,有三種不同意義,而三者皆是構成「莊園制度」的重要
因素:
1.「地域單元」,意指一個鄉村,有土地和人民;農業為其生活方式。
2.「農耕單元」,基於一種特殊的土地分配、耕種方法,以及領主私有地和其他農人
持用地間的複雜關係。
3.「政治或法律單元」,在領主統治下,每一莊園自成一獨立的政治系統。在政治和
經濟上,莊園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一部份;但在社會上,這兩種制度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因
為封建制度的主角是貴族地主階級,而莊園制度下則是一班從事「勞役」的農奴。而此為
隔閡的兩個社會,之間關係是政治和經濟而非社會。
(二) 莊園制度的歷史背景
莊園制度的淵源和封建制度般古老,包含羅馬和日耳曼傳統。其形成乃淵源於羅馬帝
國西部崩潰,和迦羅琳王朝解體後的政治社會混亂。和過往不同的是,莊園地主因為多半
為武人而無暇直接管理莊園,為了獲得農奴勞役,乃分割莊園予以耕作,自己則保留「私
地」或稱「直屬地」。農奴無「土地所有權」,和地主無封地所有權類似,但二者皆有「
使用權」。另外中世的莊園地主對農奴有政治權。
(三) 莊園經濟的特質
因為商業衰落,迫使每一莊園走向「自給自足」,經濟制度原始,有限貿易乃為以物
易物,而非貨幣為媒介。此情到十二、三世紀,商業復興,都市興起,再度引來貨幣經濟
,才逐漸影響到期經濟型態。
另一特質為「公社合作」,農奴共同耕作,農具為主人供給而共租用之,故合作焉。
並且領主私有地需共同耕之。第三項特質為「三田制」,土地分「春耕地」、「秋耕地」
和「休耕地」,依序輪耕之(沒錯此便是世紀二裡可研發的技術)。第四特質為「敞田制
」,此乃因應幾體耕作和馬拉(八匹)重犁,調轉不易所致。
(四) 莊園的組織
雖然因地而異,但大致包括如下:
1. 耕地:一部份為領主的「私地」,或獨乘一塊或與農奴土地錯綜分散各處。
2. 公地:如供給草料之草地,供給木料之森林和放牧牛羊的木場等。前二分配每戶有指
定量,而不得任取之。
3. 「邸第」:乃領主住宅,多建於較高處。不少貴族有堡壘(Castle),多處易於攻守
之地(如山頂或懸崖)。邸第附近有儲藏所及侍役和工人的住室。此外有磨坊、酒坊和烤
爐等設備,農奴使用需要代價。
4. 教堂和教士住宅:附近有耕地,以維持教士生活。教堂附近有墳地(用來練習turn?
)。而土地由領主捐獻,教士任命也多由領主決定,故產生弊病。
(五) 農村產物
所有耕地幾乎都種麥類,春天以大麥或燕麥為主,秋天則為小麥和裸麥為多。每家前
後園則種植蔬菜等。肉類農民平日少食,一年僅幾次食豬肉。貴族有狩獵權,能享野味。
肉和乳牛根本缺乏,農民只能在秋天屠宰不能過冬的老牛才能嘗到牛肉。南部因易種葡萄
,葡萄酒為其飲料,北部則多飲果子酒和啤酒(飲食方面未來若有機會另撰專文以論之)
。
(六) 莊園的居民
除了領主及其家人為貴族外,其他幾乎為「農奴」,身份介於自由人和奴隸之間。因其為
耕種土地的勞力,故和土地相綁之。土地易之,農奴隨之。但就人而論,農奴固然無法分
割,但其工作可分之,其身體是自由的,但其工作性質是「勞役」,不能棄之而不自由。
到商業發達貨幣盛後,農奴往往可以金錢代之勞役,甚至自地主購得土地,成為一個完全
自由之人。
有些許「自由農」,對領主不必服勞役,但生活和農奴差別不太大。但在都市興起時因不
受土地束縛而可早早前往之。農奴也有所不同,賦稅勞役各有所異,此依和領主關係而定
各有不同權利義務。一般有分:
1. 擁有土地之佃農,平均農家有地三十英畝,在莊園裡佔最多數。
2. 無土而以散工維持生計之工人,除了簡陋茅屋和小塊菜園外,別無長物。多靠幫農事
或替領主作額外工作,得些食物來餬口。
3. 領主邸第僕役,以及其他技工如鐵匠、木匠、磨工、製麵包工和皮革匠等。
4. 管理莊園和領主財產之人員,其工作雖部屬勞役,但依附於領主並屬於莊園所以
歸之於農奴。
(七) 農奴的權利和義務
一般而言,農奴附著於土地,不能離也不能改業,但相對的,領主也不能剝奪其土,
其土之承子,領主亦不能干涉。農奴和領主間各有其相對的權利義務,領主有保護其農奴
之義務,並且農奴有權使用各類公地如草地、牧場和森林等,而其權力細則,則由各地習
慣來決定。
在義務方面,原則上農奴需繳付領主所指定的稅,做其所要求之工作。但實際上,此
都依慣例來規定之,非經農奴同意,領主不得任意增變。農奴義務可分「勞役」和「雜稅
」兩種:
1.「勞役」:
(1)每週工作:每週三天,應在領主之私地上工作。
(2)例外工作:農忙或其他特別時期,除例行工作天外,尚須額外增加。
(3)強迫勞役:莊園之道路、橋樑、河堤等公共設施由其整修;領主邸第及其他房
屋如教堂等的修理亦是,妻子亦有在邸第幫忙之義務。
(4)防禦工事:戰事是騎士的特權,但和防禦有關的事物則是農奴的工作。
2.雜稅:初以實物繳納,十二世紀後,貨幣經濟復興,多轉以貨幣替代之。
(1)「婚姻稅」:若農奴女兒嫁莊園外,因「人力」的喪失,領主得賠償。
(2)「遺產稅」:農奴繼承父親產業,應按遺產之多寡,按比例繳納之。
(3)「人頭稅」:每戶每年按人口數目繳之。為農「奴」之象徵,故為其所惡之。
(4)「設備使用費」:顧名思義。
(5)「所得稅」:農奴每年所繳之直接稅。
(6)節禮:某些節慶如復活節、聖誕節等,農奴需向領主送禮。
(7)「罰款」:莊園法庭處理糾紛時當事人之罰款。
(8)教會十一稅:每年所得之十分之一捐獻莊園教堂,但教堂多是領主產業,教士
有享用權,因此領主往往保留十一稅的權利,或將徵收全項「采邑」般分贈他人。
(八) 農民的社會地位
中古之社會由三階級所組:第一是教士,使命為祈禱,及引領人民之精神生活;第二
是貴族,任務使打仗,和以武力維持人民安全和社會秩序;第三是農奴,其任務為工作,
以維持整個社會之物質生活。此種制度被認為是上帝所指定的。農奴生活史料少載,但可
確定的,不斷的戰事常使其農作物及財產毀於一旦。因人口為財物,可以交換贖金,故在
戰爭中常受騎士劫財和擄掠人口(土匪!土匪啊!!!)。在平時,農作物也常因貴族之
狩獵而受蹂躪和破壞耕地。教會隨宣揚「愛德」,但教會領主之壓榨不亞於俗人(所以基
督教的陣營是……),凡不付雜稅及什一稅的,教會不惜以除籍迫之。
(九) 農民的生活
中古莊園生活要求已達生存邊緣,衣食住行都極簡。史料記載少之。其穿己織的粗衣
,難以禦寒。食黑麵包和蔬菜及些許乾酪(商業復甦後這又都賣到外地了==),偶有蛋
,一年魚和肉機會極少。聖誕節時,領主招待農民於邸第,他們才能享受難得的豐富飲食
。住方面,泥牆草頂的簡陋茅屋。第九、十世紀時的農家除大門外,並無窗戶,更無煙囪
。此外,人畜雜處,衛生設備差。
農民物質生活差,精神生活亦是,不是字又無任何教育可言。宗教知識來自父母和教
士。其宗教信仰是現實又迷信。跳舞和前往參觀鄰近村的騎士比武和參加宗教遊行是農民
生活少數的調劑。而遊行後的歡飲作樂更是受歡迎。農民生活直到十三世紀末才有顯著改
善,這和都市興起、商業復興所帶來的轉變有關。
三、 教士和教會
當時社會,除了貴族外另一個領導階層便是教士。在此包括「俗世教士」(Secular
Clergy)和「修士」(Monk)。「俗世教士」除教皇外,上有總主教、主教和法政牧師(
Canons);下有堂區神父、輔祭、副祭及其他低級神職。修士屬於修道院,與世隔絕(理
論上),原則上不直接從事傳道工作。
(一) 教會封建化
中古時代的教士──高等教士和修道院長──不僅是宗教領袖,又是政治領導人物。
因為教會封建化,高等教士成為政治上的貴族和經濟上的地主。教會擁有許多土地,其中
許多是王宮貴族的賜地;其目的,有的是為純宗教服務(如彌撒等等),此種賜地稱為
"Frankalmoin";有的則是純俗世服務,此種便和一般采邑無異。領有采邑的教士,對賜
地者而言,是一個附庸,有其權利義務。而有些義務如軍役等,教士是無法親身履行(違
反教會法,雖然上戰場打仗的例子不少==),在此情下,教士乃將土地分封給其他貴族
,以獲得軍事服務。如此一來便具備領主身份,有其應盡的權利義務。而此時代,教會內
部組織易受封建制度影響。
教會封建化和教士捲入封建關係後,首先產生的問題是:如何調一位教士的兩種不同
身份?此表面問題之背後,還有一更重要的問題:教士的任命,此便是「俗人授職衝突」
而實際上,教士任命不能完全自由,故有職非其人的現象發生;同時其任命往往操於俗人
之手,乃又發生買賣神職的毛病。教士生活腐敗和買賣神職,便是十一世紀中期教會企圖
改革的對象。
但無論如何,即使弊端影響了教會組織的健全;但一般說來,當時社會的穩定力量還
是來自於教會。諸如私戰的減少、騎士精神的提倡、婦女和孤弱的保護等,在教會的推動
努力下,一步步進展。並且,信誓的神聖和約束力量又是靠教會來維持。
(二) 教士的任命
由於教士兼具領主和附庸的俗世身份,其任命便是一重要問題。根據教會法規定,教
區主教和修道院長等高級教士的選定是根據選舉:前者由主教所在地的教士和教徒推選,
後者由所屬修士推選。主教人選決定後再由教廷批准任命。但在羅馬帝國時期,皇帝以間
接用政治力左右選舉,或是直接安插自己的人選。中是十古國國王亦多直接任命主教;修
道院長的任命雖非直接受制於國王,但創立修道院的望族往往保留任命院長的權力。總之
,除了宗教領導力外,教士們因為擁有相對的政治經濟力,俗世政權多會試圖加以掌握。
另外,當時教士較具獨寫能力,能擔負政府職。
(三) 俗人授職
一位主教的任命,有兩種必須舉行的禮節,一是「祝聖禮」,是純宗教儀式,使其獲
得主教「身份」;二是「授職禮」,本來亦是宗教儀式,時某任獲得具體的「職權」。但
由於教士的雙重身份,主教的職權在中古時,不僅包括宗教方面的「神牧權」(
Spiritual pastor),而且也包括俗世方面的「領主」。因此「授職禮」因包括「神牧」
和「領主」兩種職權授與,而漸由俗人執行。俗人雖不能型「聖祝禮」,但可利用「授職
禮」來影響主教任命。另外,接受任命的教士對其領主有封建義務和權利,此藉「臣服禮
」來表示。但此具有「隸屬」的含意,此便牽扯出「神權」和「俗權」的相互隸屬問題。
俗人授職的問題,產生了買賣神職的流弊。此時代神職的分配,就和普通采邑一般,
往往成為政治或經濟上的「交易」。領主考量的以政治和經濟上的利害為主,而非適任於
否。因此領主往往將主教職受予自己的子姪,或酬勞有功的部屬。廣義而言,他們授受神
職,以個人利益、家庭關係和政治目的為取捨標準。
(四) 羅馬教廷
1. 教廷組織
教皇(註4)藉以統治教會的最高機構是「教廷」,其組織和行政效力遠勝同期的
「王庭」。其組成分:「秘書處」、「大赦部」、「司法部」和「財政部」四個重要部門
。茲分如下:
(1)「秘書處」經管教廷各種文件。大多數文件均由職員擬稿,負責人過目,然後由抄
寫人繕寫,並且漸生出一固定的文章題材和一定的格式,就如今日的公文。文章題材和格
式有另一目的,便是避免偽造,因為偽造文書在中古極為普遍(汗)。所有國王,甚至是
貴族為重要文件都設計出一套自己的格式;所有「許可狀」下面也列有一場串證人的名字
,其目的便是防偽。
(2)「大赦部」處理「大赦」的頒佈,罪刑和罪罰的赦免,教規的免除等。
(3)「司法部」處理一切有關法律的問題,以及接受來自各地的上訴。
(4)「財政部」是各部中事物最繁雜的。主要任務為經管教廷的財產,稽核各地交納的
錢糧和捐獻。十四世紀前,各地負責替教廷收集此項錢財的或為地方主教,或為羅馬委派
的代表。此後,各地設有較固定的組織,由徵收員專責收集。金錢收集後,再由銀行負責
轉運到羅馬。十三世紀時負責轉運的是聖殿騎士團。此時的聖殿騎士團是西歐最大的銀行
家,各大都市都有他們的會院。和教宗、帝王等經濟往來成為其主要任務。
2. 教廷財源
教廷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羅馬教會的私有財產,通稱「聖彼得的財產」。莊園的收成、
城鎮的賦稅、附庸捐獻等。此外,在教宗國內的過橋費、市集的銷售稅、紛爭調解費等,
亦是。總之,教宗既為領主,他的收入就和其他封建領主一樣,主要是來自土地。除此外
,其他較重要的財源為:
(1) 為擺脫地方主教或領主的控制,要求直屬教廷管理的修道院,每年為維持此特權
向教廷的捐獻(稱"Census")。
(2) 英格蘭、丹麥、斯堪地那維亞和波蘭等地,每戶每年捐獻一便士給聖彼得,故稱
之「彼得便士」(但常被地方徵收員私吞)。
(3) 國王、諸侯的貢獻,多為成任教宗為主君之地,但許多國王拒繳,此項收入不十
分可靠。
(4) 各地主教的奉獻,稱「補助金」。教廷及需時,由各地主教「自由」捐獻。
(5) 教士所得稅。原為支援十字軍而設。實際上教廷無全拿,國王和諸侯有分一部份
去。
(6) 「貢獻」係由高級教士任命後應作的奉獻,相當於該教區或修道院一年收入。
(7) 上訴羅馬法庭,申請某種許可、要求某種赦免,亦有一定捐獻(如赦罪)。
3. 教廷使節
教皇之統治教會,廣泛運用「使節」制度;藉此,教廷命令可下達整個教會。
(1) 在某一地區,教廷往往指定某一教區的總主教,為教廷的大使;此種有「本地大
使」(legatus natus)之稱。也有當地國王兼任教廷大使,以直接控制教會減少教廷於該
區權力的例子(如西西里)。
(2) 「特使」,為教廷所淺使節,專為特別任務,如代表教廷參加新王加冕,或調解
某項糾紛,或處理某項問題。
(3) 「全權大使」大都由書機主教擔任;在任期中他們等於教皇的「分身」,其決定
禁止上訴。
4. 法律的制裁
違反教會法律是一種犯罪行為,良心上應負責任;解除這種良心責任的方法是「懺悔」。
對付屢誡不改的罪人,教會另有其方法。最通行為:「開除教籍」、「停止宗教活動」和
「宗教裁判」:
(1) 「開除教籍」,俗稱「破門」。一個被開除教籍的罪人不能享受教會權利,如行
聖禮等,並且將被社會遺棄,親友禁止與之往來,財產被沒收,債權被取消。貴族間的封
建權利義務也一律解除。許多政府對被開除教籍者亦多採法律制裁。最後,被開除教籍者
死後不得葬於教會墳地(腓特列二世你好強!!!)。
(2) 「停止宗教活動」可說是一種集體開除教籍,他的根據是日耳曼法律原則:社團
應對社圓的行為負責。教會會下令停止該地區一切宗教活動,如舉行彌撒、施行聖事和其
他宗教儀式。有權下令的,除教皇和大公會議外,地方主教、總輔祭和法政牧師在自己職
權範圍下亦可下令。期限一般是一年或兩年,但也有長達三十三年之久,而禁令也有輕重
之別,如有的可行「受洗禮」和「臨終敷油禮」。
(3) 「宗教裁判」因教會法的制度,對異端案件較無效率也不實際。故於1184年下令
主教在教區內主動調查異端份子提出告訴。後變成教廷直接遣特使處理,最後更成立一永
久機構,專門對付異端者或其他重大罪惡如巫術等;新興的方濟會士和道明會士受命主持
,到各教區,設立調查局和特種法庭,直屬教廷,不受地方主教節制。「宗教裁判」目的
有二:一是異端者的靈魂,二是防範邪說蔓延。為達此目的,任何方法皆認為合法(安德
魯神父:阿門~)。審判屬實之異端者喪失財產權,並由俗世政府與教會平分,但在法國
由法王獨得,所以法王支持之(聖殿騎士團淚目~)。
(五) 地方教會和宗教生活
1. 主教
羅馬教廷統治整個基督教會,而地方教會則由主教理之。主教統治「教區」,此為教
會行政組織裡重要地域單元。許多教區和為「省」,省會主教稱「總主教」。「原則」上
,總主教地位高於省屬其他主教,並在省會議擔任主席。在十三世紀前,主教可說是完全
獨立,之後則因教皇權利擴展而削弱。
除神職外,不少主教還是封建領主和政府官員。不僅出入與王庭貴族為伍,甚至有時
隨國王參戰(如征服者威廉他弟)。因為主教職位擁有財富和權利,故成為角逐的對象。
一般來說,主教多出身貴族,有為宗教獻身者,也有為了名利生活如俗人。
2. 法政牧師
此為主教座堂的教士,他們組成議會,協助主教治理教區,如樞機協助教皇。此外,
他們主持主教座堂各項宗教儀式,以及在學校教導學生。選舉主教為其權利,但往往受制
於王公貴族。個教區意味多擁有地產,法政牧師亦多自領有一采邑,做為生活費用。
3. 堂區神父
教會行政最基層的是「堂區」,與人民有直接關係的是「堂區神父」。堂區有土地,
以養該堂神父。此外還有由教徒捐獻的什一稅。堂區設立有兩種型態,一是由俗人領主獻
土建造,並委任神父來替莊園居民服務。此種弊端叢生,因為神父人選受制於領主。另一
種堂區是在主教或修道院土地上,弊端較少。
4. 教士與教徒
只有教士有施行「聖事」的能力,而「聖事」又是獲得靈魂救贖的方法,因此教徒脫
離不了教士,教士的權力地位受到保障。「聖事」共有七種。「聖洗」(Baptism)洗去
人的原罪和本罪,乃進入教會第一步。「堅振」由主教施行,少年男女以此堅定信仰,以
言行實踐受洗時所做的誓言。「終傳」臨終時領的「聖事」。「懺悔」和「聖餐禮」,前
者是赦免罪,後者為精神上的飲食。「神品」為繼承神權的儀式。「婚姻」就應該不用說
了吧!
5. 教徒的宗教態度
教士強調聖事對靈魂援救的重要性;一般教徒心目中。則往往產生一種近乎「迷信」的錯
覺。「形式主義」是中古一般人民宗教態度的象徵:他們無法瞭解聖事的內含意義,而只
顧到外表的一面。形式主義導致聖徒崇拜,尤其是聖母瑪麗亞。神學家將基督教的信仰分
析、綜合和解釋,使之成為一冰冷的知識體系;一般人民的宗教活動卻使基督教有了血肉
、增了聲色。因為崇敬聖人,連帶也崇敬其遺骸和遺物,因此中古人民樂於「朝聖」(最
高對像是耶路撒冷)。當然,「朝聖」除了「紀念」性質外,中古人民更相信此能顯奇蹟
,聖徒能為其上達天聽,且能保護人民以避魔鬼的迫害。然後,聖人就很像一般的小神,
有各自負責保佑的對象(像施洗者約翰是佛羅倫斯的守護者,聖克里斯多福是旅人的保護
聖徒)。
(六) 修道院
修道院是脫離俗世,過著超然生活的地方(就像和尚),被認為合乎基督教理想,能
獲得救贖的途徑。而修道院有其會規,十二世紀前盛行本篤會會規。但隨著時代,有些修
道院漸失其精神。因為許多人投身修道院並非宗教因素,也並非自願。因得不到財產的貴
族男女,被迫進修道院者大有人在;而且他們有可能任院長,以增進家族利益。另外,這
亦是追求名利的途徑,因為修道院有廣大財產,而院長因此躋身封建領主行列,並往往成
為帝王的謀臣(想想看《玫瑰的名字》中的修士)。為導正此情形,而有新興的修道院創
立,如方濟會、道明會,有「托缽修士」出現(顧名思義,化緣的修士)。其實修道院可
以參考《玫瑰的名字》啦,只是智慧表現要下修才符合平均值喔!
註1:如羅馬帝國
註2: Fief一詞通譯為「采邑」或「封土」。但我們必須注意,這句話的原意固然是指
「土地」以及和土地有連帶關係的種種權力。但以後fief亦用指某些和土地佔領毫
無關係的權力。譬如,某騎士可以從某領主接受徵收某一莊園收穫的幾分之幾,或
徵收某橋樑的過橋費;某貴族有某教堂的什一稅等。這種權力亦稱之fief
註3:我們必須注意,所謂莊園或土地並非是一片荒地,而是連帶著房屋、工具、農奴等等。
註4:教皇的全名:「羅馬主教,基督之代表,眾門徒之主之後繼者,最高祭司(教皇),西
方之宗主教,義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長),羅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總主教),梵蒂
岡城國元首及上帝之眾僕人之僕人」
四、徵引書目
1. 王任光,《西洋中古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76)。
2.羅伯特.E.勒納, 斯坦迪什.米查姆,愛德華.麥克納爾.伯恩斯著 王覺非等譯 ,《西方
文明史》,(北京:中國青年,2003)。
--
愛好美食的饕客們一向對英國廚師敬而遠之-他們作的水煮甘藍菜、煮得太老
的牛肉,還有像砲彈一樣硬的布丁。這世上不管是哪一種食才,都會慘遭英國廚師
糟蹋,而變成煮過頭、沒味道的奇怪菜餚。為什麼會這樣呢?法國人相信這完全是
遺傳的關係。
摘自〈英國料理的美妙世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199.2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