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民主日 你聽過嗎?
🙋♀️家銨小知識
2007年11月8日由第6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每年的9月15日為國際民主日,國際社會在每年的9月15日透過慶祝與紀念提高公眾對民主的認識藉以強調民主、發展及尊重所有人權和自由相互依存。
近日來國際關注的阿富汗內戰,塔利班取得政權並頒佈了一連串的禁令,阿富汗婦女必須待在家中,不得任意出門,外出必須有男性親屬陪同等等⋯
想想現在的阿富汗、香港,我們身處在自由民主環境下的臺灣,或許很難想像隨時會被剝奪工作、人生自由權利的生活,今日臺灣的自由民主是經過許多人民的血淚努力而來的,守護民主自由,莫忘歷史📜
#國際民主日 #臺灣 #歷史 #自由 #民主 #莫忘歷史
#銨讚就分享
#家家平安張家銨
#家銨用心監督
✅家銨的LINE@
https://goo.gl/ZP7g7T
✅家銨的IG
https://goo.gl/cWFhaz
✅家銨的YouTube
https://is.gd/zsdEaR
✅家銨的臉書
https://reurl.cc/bRp0a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原住民族國際日 譴責羅致政操弄原住民族的「命名政治」 ~高金素梅 2020.08.09 大家好,我是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 今天是8月9日,38年前的今天,聯合國的原住民族問題工作組在日內瓦舉行了第一次會議,為了紀念1982年8月9日的這次會議,1994年聯合國將每年的8月9日訂為世界原住民...
「莫忘歷史」的推薦目錄:
莫忘歷史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雷慎入
過去,殖民者對於女性與原住民的迫害有多嚴重?
《#夜鶯的哭聲》以女性與澳洲殖民歷史講述過去真實發生過的種種,各種壓抑、暴力、憤怒、無處伸張的復仇,也呼籲著我們莫忘歷史傷痛、重蹈覆轍...
#女性 #澳洲
---------------------------------
🔥下載﹝風傳媒APP﹞,更多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2P4VOzg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加入﹝風傳媒Telegram﹞,獨家內幕搶先看
http://bit.ly/2Ta3nWR
莫忘歷史 在 葉大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莫忘歷史
(摘)和平醫院封院可以說是台灣公衛史上最慘痛的一頁,而現在17年過去,對於遭遇封院隔離的一千多人來說,卻永遠無法忘記。有人染疫,後遺症伴隨一生,還有人失去了工作、背負罵名。有四位在當時被迫隔離的醫院員工,認為這是一起大規模的人權侵害事件,向國家人權委員會陳情,要求查明受害事實,給予賠償。
莫忘歷史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原住民族國際日
譴責羅致政操弄原住民族的「命名政治」
~高金素梅 2020.08.09
大家好,我是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
今天是8月9日,38年前的今天,聯合國的原住民族問題工作組在日內瓦舉行了第一次會議,為了紀念1982年8月9日的這次會議,1994年聯合國將每年的8月9日訂為世界原住民族國際日。
就在聯合國宣布原住民族國際日的那一年,中華民國的國民大會通過增修條文第九條第七項,將所謂的「山胞」一詞,正名為原住民。200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了《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在這項條例中,將每年的8月1日,明訂為「原住民族日」。當時是我進入立法院的第一個任期,我參與討論和表決通過了這項條例。
不管是原住民族國際日或是台灣的原住民族日,這個紀念日的制定,從來就不是某個自詡進步的「大人物」所決定的,而是全世界不得不面對幾百年來血淚交織的原住民族抵抗歷史、所做的一個反省的回應。直到今天,在台灣的原住民族仍然還遠遠沒有恢復在這塊土地上「原來主人」的地位,我想,這個紀念日只是要提醒我們族人莫忘歷史,繼續爭取和實現原住民族的集體權利。
2003年,我來到立法院,不管是「反對馬告國家公園」、「跨海到日本抗議靖國神社」、「完成原住民基本法」、「完成禁伐補償條例」、「深化原住民教育」、「推動民族文化傳承」……。這些,都是為了追求原住民族的歷史正義,並促進轉型正義的落實。
但就在今年的「原住民族國際日」前夕,我很遺憾地看到,在立法院,竟然有立法委員提議要利用我們原住民族的各族族名,來為政府的軍事武器命名。他說,用原住民族的名字來命名武器,可以「提升氣勢」,「聽起來就是驍勇善戰」!他還舉例說:美軍就是用北美原住民族的族名「阿帕契」來命名他們的攻擊直升機!
不管這種提議是無知還是有意,想要藉著原住民族名來提升武器威嚇作用的說法,完全就是一種無視原住民歷史的歧視謬論,根本就是在複製美國殖民者的心態,令我感到痛心和不齒。
美國的阿帕契族,曾經是活躍在美國西南部大草原的原住民族。遠在美國擴張到北美洲的西部之前,他們就有兩百五十年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歷史。1848年,美國的加利福尼亞發現黃金、吸引了大量的淘金客前來,居住在這裡的原住民,便開始遭到美軍的驅趕和屠殺,阿帕契原住民族之後又展開了七十五年對美軍的抵抗。對美國人而言,這是肅清原住民族的最後一場戰爭,他們運用了燒光、搶光和殺光的總體戰來對付阿帕契人,阿帕契族幾乎遭到滅絕,殘餘的族人被強迫遷移到又熱又濕的佛羅里達保留地,許多人在貧病交迫中死去。
當年,美軍用進步的武器將美洲的原住民「阿帕契族」屠殺滅絕;現在,美軍用「阿帕契」來命名攻擊直升機,再去屠殺中東的伊斯蘭民族。殖民者的命名邏輯何其殘酷,而在台灣,竟還有這種崇拜殖民者的立法委員。
我要警告那些想利用原住民族名字操弄「命名政治」的人,請不要以原住民族之名,為你們的戰爭武器命名。
我們原住民族歷經戰亂和殖民,是戰爭的受害者,深深了解和平的重要性,我要向那些頭腦發熱的好戰者提出呼籲:止戈為武,維護和平。
莫忘歷史 在 #莫忘歷史傳承 -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莫忘歷史傳承at Facebook. ... <看更多>
莫忘歷史 在 20210128莫忘戰爭歷史傷痛傳遞人權可貴觀念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為了提醒世人 莫忘歷史 教訓,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在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協助下,透過猶太倖存者的故事串聯起戰爭前後,帶領民眾了解人類史上最 ... ... <看更多>
莫忘歷史 在 [分享] 記憶同志,莫忘歷史- 看板ga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5/27(三)晚上七點 台大社會系館101 是 "社﹝色﹞影展" 最後一場次
將會撥放陳俊志導演的《無偶之家,往事之城》
放完會有導演本人映後座談,歡迎大家參與。
..............................................................................
我們可以不被歷史侷限,但我們都應該面向歷史,那些已成過往的可以不被歌詠,但也
絕不能被遺忘。
..............................................................................
記憶同志,莫忘歷史─《無偶之家,往事之城》 文/趙錫彥
發展自七零年代中期的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在八零年代所面臨的一項瓶頸
,是電影學者在倚賴電影設置 (apparatus ) 理論之時,往往將女人單一
、抽象化約為「女性」(Woman),卻忽略了「女人」 (women) 彼此之間的
差異,乃至於個體內在的矛盾。而當理論所強調的是體制霸權式、系統化
的壓迫以及觀眾的消極接收,也常常抹煞了電影觀眾及電影工作者與體制
進行協商 (negotiation)、甚至於反抗體制的可能性。易言之,當主流的
女性主義電影學者致力於抽象父權的批判,常不自覺地壓迫了真實女人的
存在,而陷於父權的共犯結構。
面對這樣的困局,電影研究在八十年代後期出現了一個重要趨勢,是從電
影設置的研究,轉向於對電影觀眾的探討,嘗試將種族、階級、性取向等
身份重新納入理論的考量,並著重於電影觀眾所置身的特定歷史脈絡,試
圖在理論 (抽象同質的理想觀眾) 與現實 (作為經驗主體的真實觀眾) 之
間取得平衡。另一方面,著名的女性主義電影學者竇恩 (Mary Ann Doane)
在一篇名為〈記憶女人〉(Remembering Women) 的文章中則力陳記憶的重
要。由於單一、抽象化的女性呈現,是父權體制收編女人、抹滅女人的記
憶和歷史的重要手段。為了要對抗這樣的壓迫,竇恩主張,我們在呈現、
謹記「真實女人」之餘,創造能夠記憶的女人 (producing remembering
women) 也至為重要。畢竟,「有記憶的女人才有歷史」(p.93)。
我過去讀到這篇文章,感覺竇恩試圖接合理論與歷史的說法頗為精妙,但
是在實踐與辨識上卻顯得曖昧,究竟什麼樣的女性呈現可以喚起觀眾記憶
,成就有記憶、有歷史的女人?儘管竇恩寫作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為
了替欠缺歷史關照的精神分析解套,且酷兒議題向來不是竇恩關注的重點
,但讓我好奇的是,是否有某些同志呈現可以誘發同志記憶,激發同志對
於身份和歷史的自覺,因而算得上是「記憶同志」(remembering tongzhi)?
這個問題幾年下來我一直擱在心底,未有答覆。然而,日前當我看到陳俊
志的新作《無偶之家,往事之城》,在欣喜、感動之餘,我赫然體悟到,
這樣的影像呈現不正是「記憶同志」!?
《無偶之家,往事之城》在精簡的一個小時內,匯集了多位男同志角色,
而以兩位失去伴侶的男同志作為敘事的主軸,兩者交錯進行。從阿生對因
為肝癌過世的阿煙的追憶,到怡謀對死於愛滋(併發)的種生的悼念,當前
者穿插了蔣姨、阿嬤等幾個阿生摯友的生命經歷,並以阿嬤所經營的漢士
三溫暖為重要場景,後者則是以發生在1998年底的「AG健身房事件」作為
敘事的引爆點。
關於阿生與阿煙的故事,其實不待阿生本人開口,阿生那幾個自嘲在三溫
暖做「女工」的姊妹淘,便已七嘴八舌地搶著替靦腆、不善言語的阿生,
向觀眾述說他倆的過往。雖然這個段落 (和其他幾個相關段落) 的重心是
個人的記憶,是異性戀社會不願正視、不屑一顧的同志生命經歷,但透過
攝影機,這幾位男同志不但頑強地出示了他們生命的在場證明,更藉由一
股相互扶持的群體力量,見證彼此的存在 (即便事件主角之一已經往生)
,共同拼貼出同志社群記憶和歷史的一隅。
而就像前述女性主義論述中有強調女人內在差異的聲音,陳俊志在此所反
抗的也不僅止於異性戀霸權,他還同時抵拒著同志文化的內在壓迫。亦即
,當主流的同志文化正以青春、中產品味為尚,《無》片在這部分所關注
的卻是一群中老年台客男同志。這個備受漠視的邊緣群體,正逐漸被時間
的洪流所淹沒,但他們承續同志今昔之歷史存在,實為重建同志社群記憶
的重要一環。而對他們的重視,也是陳俊志社會正義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展
現。
相較於嚴肅、故作中立的「正史」寫作,這群中老年男同志從語言到肢體
動作上充滿戲感、時而嬉謔的表述方式,甚至於現場忽然響起diva歌曲〈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安排,還體現了所謂的camp美學。簡單地說,camp
是轉化自同志對於社會壓迫的體驗,是一種同志以幽默面對悲情、強調戲
劇性的生活美學。而片中這群中老年男同志便是在表述他人和自己歷史的
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將camp美學嵌入了他們的表述風格,成為與他們歷史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說,風格即是內容,而這般帶有camp風格的歷史
表述,正與這群同志的生活體驗互為表裡。
相對於個人式的記憶和歷史,《無》片還含括了幾件在近年台灣同志圈中
別具意義的事件。例如,影片透過阿嬤、蔣姨等人,便順勢帶出了2003年
在台北首次舉行的台灣同志遊行。雖然台灣同志遊行在片中僅屬側寫,而
非焦點,但是對於認同同志的朋友們來說,這些珍貴的歷史片段卻召喚著
同志共同的記憶,和同志對於社群身份的想像與建構。另外,晶晶書庫的
負責人賴正哲,則是在遊行中經由當時剛過世的張國榮和他在《霸王別姬》
裡妖姣的「程蝶衣」古典造型,試圖召喚著同志在華人歷史脈絡中的身影
。有趣的是,透過蔣姨個人所持的遊行標語,同志遊行竟也能扯上轟動一
時的費玉清誹聞疑案,而讓強調集體性的遊行多了個個人化的註腳。
至於《無》片中另一條敘事的核心──AG健身房事件,則是在陳俊志的手
中展現出豐富的意涵。這起警方濫權、迫害同志的社會案件,同志應該多
略有所聞,但要看到衝突當時的歷史性畫面,這可能還是頭一遭。在畫面
中我們不但看到被警方強制拘留在警車內的健身教練 (張座誠) ,也目睹
在事發當時立即趕抵現場進行聲援的多位同運戰將,尤其是口鋒犀利的王
蘋,不畏警方的蠻橫,展現出正氣凜然的風範。當然,帶著攝影機衝鋒陷
陣的陳俊志,也讓我由衷的欽佩。深諳影像力量的陳俊志是國內極少數以
同志運動為己任的影像工作者,而當時的他便拿著攝影機,在現場進行自
力救濟與蒐證工作。當我們才透過畫面上的字幕說明,得知陳俊志當時所
拍攝的畫面,部分已在警方的脅迫之下被強行洗掉;接著,我們便又目睹
在鏡頭前方的警長對著鏡頭 (和現在螢幕前的我們!) 動粗,而該鏡頭就
在慢動作中搖晃,下墜。
這些畫面讓我聯想到傅科所說的「有權力就有反抗」(p.95),以及主體伴
生於反抗的概念。因為陳俊志不但讓我們看到、記起那樁政治事件,更讓
我們在「看」的同時,重新經歷我們曾經 (且依然) 遭受到的壓迫,體驗
身為同志的我們在此刻所應有的憤怒,與該作出的反擊,進而加深我們對
於自身身份和權益的信念。可以說,這些歷史性畫面所召喚的,不只是我
們對於單一政治事件的記憶,更同時召喚著同志群體的政治意識以及身份
自覺(其實AG事件本身就不是個案,它包含了警方對於AG 健身房不下數十
次的騷擾,且警方與同志在年前的「常德街事件」中便結下了樑子,而當
AG事件尚未結案,周美玲在《私角落》中所紀錄的Corner’s 同志酒吧,
就也在警方的惡意臨檢之下被迫歇業)。
雖然一年半之後高院宣判AG的三位被告無罪,且大法官會議爾後裁定「警
察不得不分時、地、以及對象,任意臨檢」,讓AG事件在政治的角力場上
正式落幕。然而,對於該健身房的負責人怡謀來說,該事件所造成的傷害
卻永遠無法落幕,因為怡謀的伴侶和陳俊志的好友種生,在事發幾個月之
內便因纏身的訴訟及龐大的債務,導致身心俱疲、健康狀況急速惡化,而
於英年驟逝。
記得片中有段動人的蒙太奇,結合了2000年年中種生的告別式畫面,以及
2001年年底《藍宇》的兩位主角胡軍和劉燁,在著名的男同志酒吧Funky
對唱男同志國歌「你怎麼捨得我難過」的經典畫面。一方面,這段蒙太奇
傳達了當時以「義弟」身份參加喪禮的怡謀,其個人難以平撫、綿延至今
的傷慟;另一方面,藉由這段創痛的個人記憶,同志個人的生命經歷與同
志社群的集體記憶 (相信許多同志都有被《藍宇》的深情打動的記憶) 竟
跨越時空,於片中再次地取得了連結與共鳴。
關於種生的死因,很多人或許僅憑臆測、或只看到了表象,認定種生「不
過」死於愛滋(併發),但對於和種生有著深交,與種生一起走過這段歷程
的朋友們來說,事情卻非如此簡單。陳俊志就沉痛地表示,「我到今天還
是堅信,AG事件害死了種生」。相較於導演在阿煙與阿生的故事中傾向中
立的拍攝方式,陳俊志在怡謀與種生的部份顯然用情更深,以更積極的態
度介入。從他帶著攝影機 (和螢幕前的我們) 與警方發生「擦撞」,到他
對於種生死因的強烈表態,俊志的積極介入,所代表的不但是許多紀錄片
工作者所抱持的社會使命感,更代表著同志社群不願再承受官方壓制、默
認官方說法的主體反抗聲音。
陳俊志的《無偶之家,往事之城》讓我想起了許多,重溫了許多日益模糊
的歷史片刻。在記憶的往返中,我思索著介乎個人、社群、記憶與歷史間
的多重互動,看到了「記憶同志」的可能。雖然,我不排除每個同志個體
對於「記憶」(remembering) 的可能認知差異 (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
活體驗、歷史和回憶),但我認為「記憶同志」可以代表一種創作態度:
具備政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的創作者,從同志的角度出發,關照同志個人
與社群的生命體驗,並注重兩者的張力、互動以及歷史連結。
雖然《無偶之家,往事之城》的起始點是個人式的失落與追憶,但它最終
所展現的卻是生命與社群記憶的復得。
(特別感謝陳俊志、「公共電視」陳家敏,以及〈自由時報〉曹玉玲)
*參考資料:
1. 莊慧秋(主編),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台北:心靈工坊,2002。
2. Doane, Mary Ann. “Remembering Women: Psychical and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in Film Theory.” Femmes Fetales: Feminism, Film
Theory,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76-95.
3. Dyer, Richard. “It’s Being So Camp As Keeps Us Going.”
Only Enteertainment.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135-47.
4. Foucault, Mich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An Introduction. Trans. Robert Hurle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0.
來源:台灣電影筆記
https://movie.cca.gov.tw/column/column_article.asp?rowid=233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40.112.228.230
--
我__你,但與__無關。
性交的朋友?性交的炮友?性交的情人?性交的交往對象?性交的喜歡對象?性交的愛人?
做愛的朋友?做愛的炮友?做愛的情人?做愛的交往對象?做愛的喜歡對象?做愛的愛人?
複雜言語交織意圖理清一種關係,然而關係終究不過只是一種感覺
先行在概念之外,遠遠的,遠遠的,如此飄邈空泛於言說,卻又最為真實的銘刻心頭。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40.112.4.234
※ 編輯: Thomas629 來自: 140.112.4.234 (05/27 04:3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