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和BCG諮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創新工場投資的Insilico Medicine,看AI新藥研發平臺如何賦能傳統藥企,一起進行“AI+生命科學”的顛覆式創新!
改造者系列:AI醫藥的下一站是長壽 -- 本文来自BCG微信公眾號,經授權轉載。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領先生物技術公司,通過發明和迭代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變革創新藥物和療法的發現方式。
英矽智能的AI藥物研發平臺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在今年2月和8月,半年的時間內,先後公佈了兩種臨床前候選藥物,分別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和腎臟纖維化。
在采訪中,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AI醫藥企業的下一個重要問題將是如何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和跨物種生物學,長壽業或者抗衰老技術將會是未來的方向。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AI製藥領域於2014年左右興起,在2018—2020年間全面爆發。AI能夠快速識別大量樣本中的客觀規律,加速尋找和測試潛在靶點的過程。「有了AI,我們50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比得上一個典型的製藥公司5000人所做的事情」,英矽智能創始人Alex Zhavoronkov在「未來呼嘯而來」一書中如是分享。2
1 「改造者」 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2「未來呼嘯而來」,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Diamandis)和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著。
■本期受訪嘉賓:Alex Zhavoronkov
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領先生物技術公司,通過發明和迭代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變革創新藥物和療法的發現方式,加速研發進程,為癌症、纖維化、抗感染、免疫和抗衰老等未被滿足的臨床治療需求提供創新的藥物和療法方案。
Alex Zhavoronkov是英矽智能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他擁有皇后大學學士學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技術碩士學位,以及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和數學博士學位。
■對談實錄
Q1 英矽智能原來在美國創立,後來為什麼選擇遷至中國?
Alex:中國構建了一套完善的體系和土壤,吸引創業企業、大型企業紛紛入駐。中國大陸多樣化的投資者,包括傳統藥企、科技巨頭、PE/VC等各類投資者,能將最優質的AI人才、CRO、藥企融合在一起。投資者能為初創企業提供資質牌照、幫助招聘、企業管理和宣傳等等。英矽還與許多學校開展了合作研究,擁有豐富的內部研發管線。中國完整的生態夥伴體系使得像我們這樣的企業能夠迅速擴大研發規模,甚至與大藥廠競爭。
Q2 英矽智能和輝瑞、安斯泰來、楊森製藥等諸多藥企都有合作,在和大型藥企合作的過程中有什麼心得或者經驗?
Alex:創新型的AI生物技術公司按照創立時間可以分為三大類:2014年之前成立、2014年—2015年左右成立、最近5年成立。2014年之前成立的企業通常不運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或者不具備向藥企提供解決方案所需的行業知識。2014—2015年間成立的企業則創立的正是時候,生成式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出現,AI製藥開始興起。同時,許多藥企缺乏AI的專業知識和AI團隊,如果想要獲取AI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就必須與初創企業合作。作為交換,那時候的藥企也通常願意向初創企業提供資料和各類資源。英矽智能很幸運,創立時間(2014)正處於大藥企對外部合作最為開放和寬鬆的時期。而最近幾年成立的企業就沒那麼幸運了,很多藥企已經開始自建AI團隊、自研AI應用,只有具備非常特定細分領域AI技術的初創企業才有可能成功撬動藥企,與之建立合作。
然而據我的觀察,儘管許多大藥企都建有自己的AI部門和數據科學家團隊,但他們並沒有足夠強的AI能力——他們往往缺乏具備足夠AI知識的團隊。以生物醫藥方面的論文發表為例,在2014—2019年間,英矽智能發佈了上百篇AI相關的論文,然而發表AI論文數量最多的藥企阿斯利康則只有65篇,位列其次的諾華有54篇。
藥企往往也不知道從何處開始應用AI,而這正是AI初創公司能夠創造價值的地方。但是,在AI初創公司開始接觸藥企和銷售方案之前,首先要充分理解大型藥企錯綜複雜的組織架構和部門分工,針對不同部門銷售定制化的模塊,而非從一開始就銷售整體性、綜合性的解決方案。這是因為藥企內部通常很難有一個部門能夠處理所有的模塊,部門之間的協同往往沒有那麼強。因此,AI初創公司在提供解決方案的時候也要靈活地劃分模塊,對症下藥,英矽智能通常一次只銷售一個模塊。
儘管銷售是模塊化的,AI初創公司需要具備端到端、全鏈路的解決方案。英矽根據不同的研發週期,設計了三大AI平臺——新藥靶點發現平臺、分子生成和設計平臺、臨床試驗預測平臺。據我們瞭解,中國還沒有任何一家同行,同時擁有生成生物學和生成化學兩大AI平臺,能把靶點發現和小分子化合物生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公司很少。此外,英矽智能的AI系統可以用軟件形式呈現,藥企可以自行操作,用自己的數據運算測試。這些都為我們創造了差異化的優勢。
最後,對於藥企而言,如果想要應用綜合的AI解決方案,需要有整體性的戰略為引領。咨詢公司可以充當整合各部門組織、統籌整體戰略的角色,AI企業可以選擇與之合作。
Q3 在您看來,未來AI醫藥領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Alex:在未來,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而是如何將AI和行業特定的實驗數據或模型結合。現在市場上已經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技術企業,他們在不斷精進演算法模型和數據。未來的競技不會是關乎演算法或者算力,而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應用AI的新方式。
AI初創公司需要積累足夠的行業專識,理解藥企的需求,學習藥企的經驗,並向藥企證明自己提供的模塊能夠在真實的商業環境下應用,並且模塊之間能夠很好地兼容,能融入業務流程,且符合監管要求。比如機器學習加速了藥物識別,但還有很多步驟和流程並不能被加速或跨越:實驗論文不能被跨越,你依然需要向藥物監管部門提供大量實驗數據和模型來證明研究的有效性;實驗中的生物過程不能被加速,你依然需要等待生物體自然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活動,你也不可能直接從大鼠實驗跨越到人類實驗。而這些都涉及到更細分的新技術問題。
所以,對於AI醫藥企業而言,下一個重要的問題將是如何能夠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如何理解跨物種生物學?正因如此,我判斷長壽業或者抗衰老技術將會是未來的方向,即如何運用AI來監督和追蹤生命體在漫長時間裡無數細微的實時變化,來創建數字孿生(digital twin),進行跨物種比較、跨疾病模型比較。我相信AI是説明我們更好地認識生命體的最佳工具。
■要點回顧
1、中國的資本環境天然地聚集了垂直產業領域的優質企業,幫助AI初創公司,即「改造者」,迅速汲取經驗、擴大規模,加速行業創新與賦能。
2、在與垂直行業企業合作時,「改造者」既要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也要有靈活、敏捷的銷售和服務模式。端到端、全鏈路的方案有助於「改造者」更靈活地根據傳統企業的需求組合方案,能夠擴大服務範圍和客群,提升「改造者」的競爭優勢。
3、未來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而是如何將AI與行業特定的實驗數據或模型結合。限制因素並不是演算法或者算力,而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應用AI的方式來實現行業定制化。
莫斯科大學碩士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_Music_for_Food_公益慈善音樂會《雪炭》將於今晚1/8(三)19:30 於新北市的蘆洲功學社音樂廳演出
新北場次邀請到台灣知名小提琴演奏家簡名彥與輔仁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簡祥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中提琴首席何君恆、旅美大提琴家林宏霖、北藝大鋼琴教授范姜毅、實踐大學鋼琴副教授顏華容、旅德鋼琴家余涵雯、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徐惟恩、真理大學音樂系副教授林聖縈,來自各地的音樂家集聚一堂,為公益與你獻上最動人的音樂。
❤ 購票請上兩廳院售票網>> https://bit.ly/357tjHm
🎼 新北場演奏曲目:
德弗札克 –第二號A大調鋼琴五重奏, 作品81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雙鋼琴版本)
貝多芬 –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 - 第四樂章 (雙鋼琴八手聯彈版本)
演出人員介紹:
★小提琴-簡名彥
茱麗亞音樂學院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退休教授,為臺灣第一位活躍於國際舞台的近代台灣小提琴演奏家。在美國期間曾先後師事及應邀擔任過二十世紀美國一代小提琴巨擘葛拉米安(Ivan Galamian)及馬可夫(Albert Markov)兩位教授之教學助理多年,室內樂則師承於茱莉亞四重奏(Juilliard String Quartet)、Lenox String Quartet、Felix Galimier、Lilian Fuchs、William Lincer、Josef Gingold。 近年來許多名揚國際亦或各大交響樂團的首席及提琴演奏家們均深受其影響而雨露均霑。
★小提琴-簡祥峻
現任輔仁大學助理教授 。 保加利亞小提琴國際比賽"Emil Kamilarov"(2011)首獎得主德國德勒斯登音樂院小提琴最高演奏家文憑演奏博士,目前活躍於樂壇的台灣青年小提琴家。2014 年獲保加利亞愛樂 (Sofia Philharmonic) 邀請至保加利亞音樂廳 (BulgariaConcert Hall) 協奏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5 。曾多次與國內外樂團協奏,如 NSO 國家交響樂團,武陵愛樂管弦樂團等,定期舉辦獨奏會,並積極參與室內樂演出。
★中提琴-何君恆
現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中提琴首席,並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輔仁大學等音樂科系。國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高級室內樂文憑及高級演奏家文憑。自一九九四年加入法國著名的現代音樂樂團2E2M後,就經常在歐洲各地的國際現代音樂節中演出,如葡萄牙、賽浦路斯、羅馬尼亞及巴黎國家廣播電台的國際現代音樂節。
★大提琴-林宏霖
現任東吳大學助理教授。美國曼哈頓音樂院碩士,美國天主教大學音樂藝術博士。自幼受熊士蘭老師指導成長, 高中期間即嶄露頭角,獲美國權威古典音樂電台 K-Mozart 的邀請,於賓恩劇院(Bing Theater)的實況演出中被轉播。2009-2010更受邀為亞斯本國際音樂節(Aspen Music Festival)大提琴首席暨聲部指導。返國後同時以教育家及音樂家的身份活躍於樂壇
★鋼琴 - 范姜毅
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專任助理教授,畢業於漢諾威音樂院博士,曾擔任第十九屆西班牙IBIZA國際鋼琴大賽評審。至今定期受邀在美國、歐洲、亞洲各國家演出,並且在德國、中國及台灣多次受邀舉辦鋼琴講座及大師班。
★鋼琴-顏華容
現任實踐大學鋼琴副教授顏華容,為首位獲得俄羅斯國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紀念音樂學院 琴演奏博士的台灣籍音樂家,曾與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首席克利屈柯夫(L. Klychkov)多次合作演出、與中提琴之后今井信子於2009國台交國際藝術節合作演出;2015年五月於國家演奏廳現場演出獲邀成為全球首張以奈米技術研製黑膠唱片,柴科夫斯基《四季》於2016年春天正式發行。
★ 鋼琴-余涵雯
旅居徳國柏林萊比錫音樂院博士鋼琴家,曾為美國葛萊美獎得主Kim Kashkashian 的主要學生伴奏 (Studio Pianist),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專屬伴奏,演奏足跡遍佈台灣、美國、義大利、德國、捷克、波蘭、西班牙、法國、英國、瑞士、比利時與瑞典等地。
★ 鋼琴-徐惟恩
現任香港演藝學院副教授與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曾獲2010年美國洛杉磯國際李斯特鋼琴大賽冠軍並曾受邀於大紐約地區指揮《魔笛》《托斯卡》《糖果屋》《女人皆如此》《費加洛婚禮》等劇。近年來除鋼琴演奏之外,並以指揮家、作曲家、管風琴家、大鍵琴家、聲樂指導、教育家之身份活躍於亞美歐樂壇。
★ 鋼琴-林聖縈
現任真理大學副教授。美國新英格蘭音樂院鋼琴演奏博士。先後師事Gabriel Chodos、Patricia Zander和Veronica Jochum等教授。在台期間師承劉淑美、呂雪櫻、宋允鵬、張瑟瑟等教授。回國之後,除了經常於國家音樂廳及國家演奏廳舉行個人獨奏會及室內樂之外,也時常熱心參加公益演出,同時積極參與社區和校園音樂會,致力於音樂藝術文化的推廣。
★ 鋼琴-王文娟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取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師事魏樂富、陳泰成、蔡佳憓、Mikhail Kollontay、Marina Drozdowa、吳瑩珊等教授。曾擔任北藝大駐校藝術家、入選兩廳院林肯中心室內樂工作坊、獲2007國臺交鋼琴協奏曲大賽之「最佳國人作品演奏獎」、2004建華愛樂古典菁英獎「建華獎」。
莫斯科大學碩士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校與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締結姐妹校
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Plekhanov Russi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成立於1907年,位於莫斯科,為一公立大學。該大學是俄羅斯最大的經濟商管高等教育機構之一,也是歐洲大學協會的一員。設置的學院有:經濟學院、國際經濟關係學院、公共服務與勞動雇用學院、高等教育學院、商學院、情報系統學院、數理經濟學院、市場學院、財政金融學院、法律與政治學院及通訊學院等。學校位於莫斯科市中心,交通便利,距離俄羅斯聯邦政府行政總部克里姆林宮僅有2個地鐵站的距離。世界排名方面,該校於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世界第751-800名,在企業管理領域(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tudies) 排名第251-300名。
本處於2019年歐洲教育者年會上與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代表洽談合作。締約完成後,雙方每年可有2個學士或碩士級交換學生互訪學習,交換領域限管理類(包含企業管理、會計及統計)、金融類(合作金融及財務金融)及經濟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