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那個鴿醫生跟沙沙的大戰?呃...
想法可能跟一般人不大一樣,不過我個人倒是認為,這是一個去認識政治正確怎樣形成,很好的出發點,至少不是基於偏見。
我自己下去教書,碰到各種學生,常被家長罵不務正業(雖然成績出來後就不在乎了),亂教一堆不考的東西。但透過大量詢問、閒聊,混進幾打的學生群組,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課本有教過但你可能一輩子不知道的東西。
而且,當數據累積夠多,就是統計,已經可以大聲宣告其他人的個人見解,代表性不足。
進入主題,政治正確的出現,其實就是同溫層的現象衍生物。
你說,一隻醫鴿痛扁民俗療法,算啥政治正確教學?
嘿,來說點故事吧。我自己的學生,從國中小出去,再追蹤他們臉書交友,分享的資訊等等,會發現到一些很顯而易見的狀況,僅對於政治跟各種意識形態解釋,那種小圈圈人際關係的就不提。
大體上,學生的娛樂是很雜的,根本不存在主流,這現象大概10年以前,Youtube跟FB開始流行後就這樣。這種娛樂分眾的現象,在許多學者的敘述中叫做後現代現象,我是不這麼認為啦,從學生為何追這些娛樂,跟怎樣吸收知識,可以發現到,關鍵的分野在高中。
進入前三志願那種頂大保證班後,同學開始出現大量的白領菁英,藍領小孩進去後多半不會帶來什麼底層思維,而是被吸納。接著看他們進大學就很清楚,關心的議題就直接進入白領中產(如果把階級分七層,大概是上三以上),這些同學不管怎麼說自己出身藍領,多了解底層.....................
我覺得,他把同樣的話,拿去對真的去做工的國中同學說,被臉上直接尻一拳的機率很大。因為,真如此貼近底層,同學啊...你的好友怎麼全都是那些邁向全球菁英之路的人啊,你又怎會對著底層臉帶不屑?
娛樂在現在國中生就已經嚴重分層,到了高中之後就是分流,然後進入大學開始匯合。過去只有電視的年代,你沒得選擇,而在網路之後,小眾已經可以透過各種管道聚集在一起,大家赫然發現:
「原來我們人很多啊」
呃,一百個人裡面有一個不能算多吧?就像前幾年我有一批學生,200個裡面總共有4-5個V家的愛好者,占了全體比例的2.5%...但至少全校就湊得到一個群,全國要聚集幾千個不是難事。順道一提,因為米津玄師的Lemon多了一批新支持者,還可以看到他們內戰,吵米津玄師(Hachi)的歌曲到底算不算動漫歌。(大叔眼神死)
政治正確跟這有啥關係?關係可大了,基本上就是,原本根本沒人在乎的議題,或者說佔了人數中不多的意見,透過網路全球串聯,覺得自己人數眾多,具有強大影響力。
是嗎?我是不覺得,心裡默算一下,真的很在乎2020政治面正確的議題者,就我那些已經上大學出社會的學生來說,比例大概是1:15:2,就是1個堅決支持,對上15個無所謂,以及2個徹底反對。
而這15個的無所謂者,並不是漠不關心,只是覺得「關我屁事」,所以當你用各種宣傳,個人情緒化的故事,好比廢死不廢死,不講數據跟法律,只用各種情感訴求,效果絕大。這很容易透過簡單的故事讓上面那個比例,在某一個瞬間變成8:3:7,極化兩者的意見,但好像支持者多。
政治正確者就會認為,透過有效的宣傳,可以吸引到大量的支持者,而這些支持者都是鐵票。我是覺得你嘛醒醒,把路人抓來灌酒到爆醉,讓他簽下賣腎臟契約,這合法嗎?你用了大量超級催淚的故事,去推一個影響眾人甚多的法案,結果會怎樣?
結果就是,大量「關我屁事」的群眾,發現火燒屁股後,反過來去踹政治正確一腳,然後我們就看到一堆人崩潰怎麼這個社會一堆反動沒知識的智障。
好了,講這些的意思是,政治正確會出現,幾乎都是中產白領菁英的意見居多,你幾乎見不到底層天天喝阿比的人,他的意見會成為主流。
簡單說,那些透過娛樂分眾的概念,最後匯集在一起,就會成為小部分的同溫層。而眾多小同溫層,哪一個可以成為主流?
「掌握麥克風的那一個」
現在應該可以加入「控制網路要你看哪個的那個」
然後拿到麥克風的,開始說別人都是小眾自己才是主流。
獲得權力的,對待異議者一個比一個納粹。
不過,他們的說法是
「我們用納粹的手段對付納粹是一點都不納粹的事情,因為對付納粹本來就要用納粹的手段,但因為對象是納粹所以手段納粹就並不納粹,而我們站在納粹的另一邊,即便手段再怎樣納粹都不是納粹。
你懷疑我講話?你一定是納粹。」
台灣的教育制度太過死板,反倒是另一個優點,讓各種政治正確的意見,極難透過政治手段,強迫教師教學。而另一個重點是,絕大多數學生,想要徵求的意見,到頭來還是學校老師,而且還是那一些看來最保守穩重,可以提供具體建議的那些。
藍鴿醫生應該要感到欣慰,就目前的結果來說,台灣的基礎教育真的不爛,至少比例上來說,比其他國家要好太多了。
問題是,我們有意識到,國民素質的提升,在網路時代需要的是什麼?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4的網紅陳永隆博士的6D思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1-01-11 最後一堂課,學期回顧影片 [美麗的意外,意外的美麗] 我常告訴自己,不在計畫中的事,就是神安排的事, 是神安排的事,就順服去、盡心去,好好為神做光做鹽。 這學期,不在預期中,應中華大學趙瑀教授的邀請, 為大學生開了一門通識教育的課─自我探索:職場爭霸。 我重點沒有放在履...
菁英教育優點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化的西方 | 盧斯達 on Patreon】
西方越來越像中國。西方不是那麼容易有獨裁者,但文明上,人類社會的墮落形態都是殊途同歸。
文明的發展階段,好像都是「質」與「文」不斷交替——草創階段與繁榮階段。在草創階段,通常都是伴隨戰爭;官僚架構和法令相對簡單;社會的觀念不會很複雜,還未到分化階段。不論是統治者和民間,都是一股創業之風,大家在泥濘裡打滾出來,多數比較務實。一個文明發展到後段,就會充滿觀念上的矯飾,一切事物包括政治都會出現泛道德化,有「文勝於質」的衰世景象。
蘇聯倒台之後,福山馬上就認為歷史將會終結,但後來成為思想界的笑談;日本的年輕學者與那霸潤還更厲害,指出一千年前的宋朝,已經完成了歷史終結。在北宋開始的中央集權、文官政治、經濟自由化、科舉取士、身分自由流動,業已完成「可持續的集權體制」。
如此聽來,其實也開始有現代社會的苗頭。然而理學和重視道統道德的風氣,也碰巧是北宋開始的。「歷史終結」和政治生活道德化之間,似乎互有相關。是不是歷史已經終結,體制和觀念的鬥爭已經分出勝負,反而會滋生包攬一切、天羅地網式的道德政治學?當一個國家的人認為自己已到達了人類文明的頂峰,外在已經沒有可以征服之處,人們關注的重點就會轉移到內在領域,即精神世界、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秩序。理學最後去到變成吃人禮教,是因為它開創的時候,是為了「糾正」五代十國的實力山頭主義。
宋初的歷史學家要重寫歷史,寓史於教,特別寫臭像馮道這類不斷轉老闆的政治家,就特別強調忠君愛國,後來道德規範也伸展到平民生活的各個層面。日本也是這個原理,作為社會階級的武士,歷史比「武士道」古老得多。「武士道」是為了在行為上心理上規範武士而被推廣,因為武士已經登堂入室,掌握了政治走向。五代十國之後的道德政治,也就是宋朝的「武士道」,要社會菁英不要隨隨便便就打算改朝換代,要好好做人。也就是說,道德教化通常是為了阻礙社會進化得太快。國家創制之後,制度移動得很慢,內部改革通常是失敗。如果官僚制度失去技術創新的能力,而社會的發展卻製造了新的歷史問題,就會出現動亂。
宋朝體制作為「歷史終結」,以及宋明理學 (強制而有力的道德同化),都是同時發生,並一直為後世所傳承。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講李贄的那一章,便講及他思想上的痛苦來自於明末的整體。那個時候,人們為了符合集體的風俗和古老的孔孟之道,只能將私人慾望和個人權力收藏起來,久而久之大家都是口裡一套、心裡一套,不可能成為心口如一的君子。然而正統的思想,就是鼓勵士人成為君子。
黃引李贄「自我批評」的一段,就十分驚心動魄:「志在溫飽,而自謂伯夷叔齊;質本齊人,而自謂飽道飫德。分明一介不與,而以有莘藉口;分明豪毛不拔,而謂楊朱賊仁。動與物迕,口與心違。」他的痛苦在於對自己的處境太過敏銳,他知道自己學的那套如果認真,在現實中只會淪為偽善。
李贄家道中落,但之後也做過官,知道做官不是為了為人民服務,無非是為了名利,但大家都會落力粉墨自己,更是不粉墨不行。李贄刻意做道德的素顏,希望透過回歸「童心」要找到真正的道德。他是否找到了我們不知道,但他所身處的世界卻接受不了他「分化」。最後指控他妖言惑眾,將之囚禁,著作亦被官方 cancel。
李贄距今約四百多年,美國則二百多年。小時候我們學美國和西方,印象是西人將公私分開,例如克林頓和女秘書食雪卡,美國民眾不覺得有問題,是他對調查者隱瞞事情的細節,覺得有違政治道德。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分開。四百多年後,中國仍然是政治道德化的。中共也是靠道德治國的。你打出「打土豪,分田地」、世界大同、男女平等,就站穩了道德高地,難道你反對分配平等嗎?49 年建國之後,幾波清算運動,其實都是道德化政治的高峰。人有成份好的,有成份不好的,就是說你道德上好,道德上不好。道德上不好的黑五類,不只不能做官,更要入勞改營接受再教育,改好才有出監可能。不可能有人相信黑五類同時可以是一個好的技術官僚。你必須是「好人」才能做一個好官。文革時期的革命至上、要紅不要專,其實也是這個中國邏輯的演變,並不怎麼馬克思的。或者說,馬列那一套其實都很中國。
到我們長大之後,不知是我們變了,還是西方變了,情況也開始不同。道德成份也慢慢重要。種族平等、男女平權、性小眾權益、環保、自由民主人權,就像人性本善、君子固窮,一樣是好東西,但一經「提倡」,由政府和有力人士推廣,就慢慢變味。同性婚姻爭取成功,爭取者就繼續爭取易服、變性等其他性小眾的權利,並且不可避免是透過攻擊其他「建制」。這個時候,白人、男人、異性戀者、家庭、宗教,都一一成為不良成份。一旦被套上「白上至上」、「法西斯」的帽子,你水洗都不清;歷史人物因為與黑奴歷史有關被打倒;電影戲劇因為涉及蓄奴,要 cancel;
有宗教金句廣告被世俗政黨投訴要求下架;社交傳媒說你「仇恨言論」就可以封禁;拜登說要團結,但他們陣營的人一聽到他選到,就開始要羅織清算「撐侵美國人」,還有一些加拿大人說要搜羅中港台海外的撐侵人,暗示應該交給美國影響其移民通路。Pornbub 因為別人上傳的影片有問題,就被信用卡公司抵制,社媒因為要打擊「煽動暴力」的前總統,可以暫時不理會言論自由無限制使用權力;知名人士受到性侵家暴,現在不是先找執法部門,而是先跟傳媒告狀刷一量流量和光環,Johhny Depp 就身受其害——萬物是沒有標準的。
還有很多很多,總之都是慢慢走向以理殺人。群眾壓力之下,你都會為了自己的生路而加入批鬥。
這個道理是好的,你不聽便是你有問題,要施以懲罰。他們說再教育營違反人權,然而軟性的「再教營」的概念,在西方也有。中國自古以來很重視教育,到長大之後才明白,這是他們很在乎社會穩定。如果不教育,你會有別的思想,之後就不容易「修正」。
現在美國那套,據說是二戰之後反威權、反越戰的自由世代所推廣,他們進入傳媒和學院,就得以播道,下一代不可能有太多其他思想;美國在蘇聯倒台之後,進入「歷史終結」。歷史終結只是一種意識,就是「自滿」的另類講法。當人自滿了,就回到內在,想要一舉解決觀念上的終極問題,也就是「公平」的問題。「政治正確」成為政學商媒幾個大領域的通貨,每個人不持有一點,在現實裡都會吃虧。所以結果和李贄那個時代一樣,挖空了就是人人爭相偽善。
在一些資深左派眼中,據說拜登也只是個老白人,也是華盛頓建制,是不可能為基層打拼的,但他起碼肯騙你,也不會示現對自身的驕傲。任何人的意志和行動一旦有所創衝,都會導致其他人有被貶低的感覺。之所以要談種族平等,最重要是為了多民族帝國自身的安全系數,類似的東西在解體前的奧匈帝國也提倡過。一個穩健的系統,大家都要盡量齊一,任何民族主義式的亢奮都會帶來系統當機的風險。
黃仁宇在那章說:「李贄自然無法理解,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以為數眾多的官僚治理億萬農民,就要求整劑劃一、按部就班,不能鼓勵特殊份子或特殊成份,發展新的技術或創造新的法則。」
與那霸潤談宋朝達成了歷史終結的那本書,叫做《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美國二百多年,十分年輕,但也極盛了,是否也走到了中國化的階段?「中國」在最初不是指某個特定國家,而是「人類文明的頂點」。美國的中國化,不是說中國得到了美國主權,而是說美國的文化文明終於也「進步」到好像以前的中國,進入了被觀念統治的情況,變成超穩定而壓抑的狀態。
每個文明凡到達了頂點,民豐物埠、傲視天下,就會撞鬼一樣出現差不多的病徵:與現實脫節的道德提倡、系統穩定壓過了個人的各種自由。最終美國國父們的理想,像民主、分權、自治、新聞及出版自由這些東西,都會因為要維持現在的權力架構而有所妥協。為了應付侵侵這個「緊急狀態」,他們都無疑損害了自己的不少理想,越來越走向一個中國式的國家,進入「文」的階段。
黃仁宇這樣談李贄的歷史觀:「……在他看來,歷史的治亂既循環不斷,又與『文』『質』相關連。一化仁君如果專注於『文』而使之臻於極致,則已經開了禍亂之基:反之,息亂創業之君,則專注於『質』,只求使百姓免於饑寒而不去顧及是否粗糲。這種認為文化生活與生活水平和國家安全不能相容的看法,是中國傳統歷史的產物,也是官僚政治的特點……根深抵固的儒家歷史觀,又使他深信天道好還,文極必開動亂之機,由亂復歸於治,有待於下一代創業之君棄文就質,在 1601 年,李贄提出這一理論……也可以說不幸而言中。」
那一年,努爾哈赤組織了八旗制度,比起發展到盡頭而僵化的大明朝,正如旭日初升。中國網民談美國時愛談「入關學」,視自己為代表「質」的滿清,視西方為龐大但也腐朽的大明朝,準備「入關」,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自信。因為落後者的優點正在於其落後和質樸。關內關外,究竟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還是「飢渴 慕義的人有福了 . 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呢?文明之間的競爭好像鬼店的升降機,一打開來就流出了一走廊的鮮血,來自我們所有人的鮮血。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菁英教育優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化的西方 | 盧斯達 on Patreon】
西方越來越像中國。西方不是那麼容易有獨裁者,但文明上,人類社會的墮落形態都是殊途同歸。
文明的發展階段,好像都是「質」與「文」不斷交替——草創階段與繁榮階段。在草創階段,通常都是伴隨戰爭;官僚架構和法令相對簡單;社會的觀念不會很複雜,還未到分化階段。不論是統治者和民間,都是一股創業之風,大家在泥濘裡打滾出來,多數比較務實。一個文明發展到後段,就會充滿觀念上的矯飾,一切事物包括政治都會出現泛道德化,有「文勝於質」的衰世景象。
蘇聯倒台之後,福山馬上就認為歷史將會終結,但後來成為思想界的笑談;日本的年輕學者與那霸潤還更厲害,指出一千年前的宋朝,已經完成了歷史終結。在北宋開始的中央集權、文官政治、經濟自由化、科舉取士、身分自由流動,業已完成「可持續的集權體制」。
如此聽來,其實也開始有現代社會的苗頭。然而理學和重視道統道德的風氣,也碰巧是北宋開始的。「歷史終結」和政治生活道德化之間,似乎互有相關。是不是歷史已經終結,體制和觀念的鬥爭已經分出勝負,反而會滋生包攬一切、天羅地網式的道德政治學?當一個國家的人認為自己已到達了人類文明的頂峰,外在已經沒有可以征服之處,人們關注的重點就會轉移到內在領域,即精神世界、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秩序。理學最後去到變成吃人禮教,是因為它開創的時候,是為了「糾正」五代十國的實力山頭主義。
宋初的歷史學家要重寫歷史,寓史於教,特別寫臭像馮道這類不斷轉老闆的政治家,就特別強調忠君愛國,後來道德規範也伸展到平民生活的各個層面。日本也是這個原理,作為社會階級的武士,歷史比「武士道」古老得多。「武士道」是為了在行為上心理上規範武士而被推廣,因為武士已經登堂入室,掌握了政治走向。五代十國之後的道德政治,也就是宋朝的「武士道」,要社會菁英不要隨隨便便就打算改朝換代,要好好做人。也就是說,道德教化通常是為了阻礙社會進化得太快。國家創制之後,制度移動得很慢,內部改革通常是失敗。如果官僚制度失去技術創新的能力,而社會的發展卻製造了新的歷史問題,就會出現動亂。
宋朝體制作為「歷史終結」,以及宋明理學 (強制而有力的道德同化),都是同時發生,並一直為後世所傳承。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講李贄的那一章,便講及他思想上的痛苦來自於明末的整體。那個時候,人們為了符合集體的風俗和古老的孔孟之道,只能將私人慾望和個人權力收藏起來,久而久之大家都是口裡一套、心裡一套,不可能成為心口如一的君子。然而正統的思想,就是鼓勵士人成為君子。
黃引李贄「自我批評」的一段,就十分驚心動魄:「志在溫飽,而自謂伯夷叔齊;質本齊人,而自謂飽道飫德。分明一介不與,而以有莘藉口;分明豪毛不拔,而謂楊朱賊仁。動與物迕,口與心違。」他的痛苦在於對自己的處境太過敏銳,他知道自己學的那套如果認真,在現實中只會淪為偽善。
李贄家道中落,但之後也做過官,知道做官不是為了為人民服務,無非是為了名利,但大家都會落力粉墨自己,更是不粉墨不行。李贄刻意做道德的素顏,希望透過回歸「童心」要找到真正的道德。他是否找到了我們不知道,但他所身處的世界卻接受不了他「分化」。最後指控他妖言惑眾,將之囚禁,著作亦被官方 cancel。
李贄距今約四百多年,美國則二百多年。小時候我們學美國和西方,印象是西人將公私分開,例如克林頓和女秘書食雪卡,美國民眾不覺得有問題,是他對調查者隱瞞事情的細節,覺得有違政治道德。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分開。四百多年後,中國仍然是政治道德化的。中共也是靠道德治國的。你打出「打土豪,分田地」、世界大同、男女平等,就站穩了道德高地,難道你反對分配平等嗎?49 年建國之後,幾波清算運動,其實都是道德化政治的高峰。人有成份好的,有成份不好的,就是說你道德上好,道德上不好。道德上不好的黑五類,不只不能做官,更要入勞改營接受再教育,改好才有出監可能。不可能有人相信黑五類同時可以是一個好的技術官僚。你必須是「好人」才能做一個好官。文革時期的革命至上、要紅不要專,其實也是這個中國邏輯的演變,並不怎麼馬克思的。或者說,馬列那一套其實都很中國。
到我們長大之後,不知是我們變了,還是西方變了,情況也開始不同。道德成份也慢慢重要。種族平等、男女平權、性小眾權益、環保、自由民主人權,就像人性本善、君子固窮,一樣是好東西,但一經「提倡」,由政府和有力人士推廣,就慢慢變味。同性婚姻爭取成功,爭取者就繼續爭取易服、變性等其他性小眾的權利,並且不可避免是透過攻擊其他「建制」。這個時候,白人、男人、異性戀者、家庭、宗教,都一一成為不良成份。一旦被套上「白上至上」、「法西斯」的帽子,你水洗都不清;歷史人物因為與黑奴歷史有關被打倒;電影戲劇因為涉及蓄奴,要 cancel;
有宗教金句廣告被世俗政黨投訴要求下架;社交傳媒說你「仇恨言論」就可以封禁;拜登說要團結,但他們陣營的人一聽到他選到,就開始要羅織清算「撐侵美國人」,還有一些加拿大人說要搜羅中港台海外的撐侵人,暗示應該交給美國影響其移民通路。Pornbub 因為別人上傳的影片有問題,就被信用卡公司抵制,社媒因為要打擊「煽動暴力」的前總統,可以暫時不理會言論自由無限制使用權力;知名人士受到性侵家暴,現在不是先找執法部門,而是先跟傳媒告狀刷一量流量和光環,Johhny Depp 就身受其害——萬物是沒有標準的。
還有很多很多,總之都是慢慢走向以理殺人。群眾壓力之下,你都會為了自己的生路而加入批鬥。
這個道理是好的,你不聽便是你有問題,要施以懲罰。他們說再教育營違反人權,然而軟性的「再教營」的概念,在西方也有。中國自古以來很重視教育,到長大之後才明白,這是他們很在乎社會穩定。如果不教育,你會有別的思想,之後就不容易「修正」。
現在美國那套,據說是二戰之後反威權、反越戰的自由世代所推廣,他們進入傳媒和學院,就得以播道,下一代不可能有太多其他思想;美國在蘇聯倒台之後,進入「歷史終結」。歷史終結只是一種意識,就是「自滿」的另類講法。當人自滿了,就回到內在,想要一舉解決觀念上的終極問題,也就是「公平」的問題。「政治正確」成為政學商媒幾個大領域的通貨,每個人不持有一點,在現實裡都會吃虧。所以結果和李贄那個時代一樣,挖空了就是人人爭相偽善。
在一些資深左派眼中,據說拜登也只是個老白人,也是華盛頓建制,是不可能為基層打拼的,但他起碼肯騙你,也不會示現對自身的驕傲。任何人的意志和行動一旦有所創衝,都會導致其他人有被貶低的感覺。之所以要談種族平等,最重要是為了多民族帝國自身的安全系數,類似的東西在解體前的奧匈帝國也提倡過。一個穩健的系統,大家都要盡量齊一,任何民族主義式的亢奮都會帶來系統當機的風險。
黃仁宇在那章說:「李贄自然無法理解,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以為數眾多的官僚治理億萬農民,就要求整劑劃一、按部就班,不能鼓勵特殊份子或特殊成份,發展新的技術或創造新的法則。」
與那霸潤談宋朝達成了歷史終結的那本書,叫做《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美國二百多年,十分年輕,但也極盛了,是否也走到了中國化的階段?「中國」在最初不是指某個特定國家,而是「人類文明的頂點」。美國的中國化,不是說中國得到了美國主權,而是說美國的文化文明終於也「進步」到好像以前的中國,進入了被觀念統治的情況,變成超穩定而壓抑的狀態。
每個文明凡到達了頂點,民豐物埠、傲視天下,就會撞鬼一樣出現差不多的病徵:與現實脫節的道德提倡、系統穩定壓過了個人的各種自由。最終美國國父們的理想,像民主、分權、自治、新聞及出版自由這些東西,都會因為要維持現在的權力架構而有所妥協。為了應付侵侵這個「緊急狀態」,他們都無疑損害了自己的不少理想,越來越走向一個中國式的國家,進入「文」的階段。
黃仁宇這樣談李贄的歷史觀:「……在他看來,歷史的治亂既循環不斷,又與『文』『質』相關連。一化仁君如果專注於『文』而使之臻於極致,則已經開了禍亂之基:反之,息亂創業之君,則專注於『質』,只求使百姓免於饑寒而不去顧及是否粗糲。這種認為文化生活與生活水平和國家安全不能相容的看法,是中國傳統歷史的產物,也是官僚政治的特點……根深抵固的儒家歷史觀,又使他深信天道好還,文極必開動亂之機,由亂復歸於治,有待於下一代創業之君棄文就質,在 1601 年,李贄提出這一理論……也可以說不幸而言中。」
那一年,努爾哈赤組織了八旗制度,比起發展到盡頭而僵化的大明朝,正如旭日初升。中國網民談美國時愛談「入關學」,視自己為代表「質」的滿清,視西方為龐大但也腐朽的大明朝,準備「入關」,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自信。因為落後者的優點正在於其落後和質樸。關內關外,究竟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還是「飢渴 慕義的人有福了 . 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呢?文明之間的競爭好像鬼店的升降機,一打開來就流出了一走廊的鮮血,來自我們所有人的鮮血。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菁英教育優點 在 陳永隆博士的6D思維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1-11 最後一堂課,學期回顧影片
[美麗的意外,意外的美麗]
我常告訴自己,不在計畫中的事,就是神安排的事,
是神安排的事,就順服去、盡心去,好好為神做光做鹽。
這學期,不在預期中,應中華大學趙瑀教授的邀請,
為大學生開了一門通識教育的課─自我探索:職場爭霸。
我重點沒有放在履歷自傳的打造,或是面試、簡報的技巧,
反而刻意給了課程一個副標題:斜槓職場的職涯發展力
我告訴學生,即使有了好履歷和面試技巧進去一家公司,
但是不懂得熱愛工作、當責盡職、包容多元、柔和謙卑,在職場仍會是風雨飄搖。
我設計了九個單元,並在每個單元課前都先給一段主題演講(約1小時),
接著設計符合每個單元的空白學習表單(共35張),強化學生實際操練、認清自己、多元思考。
最神奇的事是,別小看這群大學生(七、八十位)的心胸,他們是如此的寬廣,
竟然大方接受我在【單元2】的主題演講中,分享認識神的見證(感謝神給我溝通的智慧)。
【單元1】 盤點自己,定位自己
主題演講:茫茫人海,你在哪裡?─做個不一樣的Z世代
(看清自己不完美;放大優點,縮小缺點;隨時保持第二專長;捍衛自己的熱情)
【單元2】 放大優點,接受缺點
主題演講:不斷修剪,終將豐盛
(大學四年寫日記的收穫;從迷失到覺醒之路;建立自己的夢想;從社團中學會給予)
主題演講:恩典之路─美好的祝福
(分享我認識神的歷程;從病痛、難關的試煉中學會順服;在蒙福的路上學會做光做鹽)
【單元3】 定義成功,設定目標
主題演講:當責+執行力
(檢視工作、學習的定位;菁英是自律的;以策略地圖訂人生藍圖;PDCA與甘特圖的應用)
【單元4】 適應變動,包容多元
主題演講:小習慣決定大未來─不再跟改變擦身而過
(持續你的好習慣;改掉你的壞習慣;讓改變成為一種習慣;學會看見每件事的三正三反)
【單元5】 積極行動,適性發展
主題演講:正向積極X效率優雅
(學會一分鐘看見十個幸福;正面思考的七項修練;效率優雅的人與窮忙瞎忙人的區別)
【單元6】 熱愛生命,熱情工作
主題演講:創造心流,愛上工作
(如何在工作或學習中達到心流;哈佛的幸福學;優質工作的快樂秘訣;1.01法則)
【單元7】 專業主義,成為菁英
主題演講:問題分析與解決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工具;菁英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人)
【單元8】 跨域學習,成為斜槓
主題演講:斜槓青年與跨界思考
(T型人與斜槓職場;跨界創新的三個驅動力;如何在無關中發現有關:跨界思考三招式)
【單元9】 柔和謙卑,俯就卑微
主題演講:示弱的強大力量
(會讀書,不代表甚麼都很強;示弱,是為了照亮更多人;用6D思維延伸思考寬高深)
期末報告結束前,我知道這一生不一定有機會再見到這群學生,
我珍惜學生相信這位老師的機會,送上七段上帝的智慧話語,希望陪伴他們未來的旅途。
【愛】(希望他們一生有愛)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 13:4~8)
【饒恕】(希望他們面對犯錯的人時...)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 18:21~22)
【施捨】(希望他們有機會行善時...)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 6:1~4)
【不論斷】(希望他們面對不同觀點的態度)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 7:1~5)
【試探】(希望他們面對挫敗苦難困境時...)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 10:13)
【謙卑】(希望他們身處成功順境的時刻...)
要別人誇獎你,不可用口自誇;等外人稱讚你,不可用嘴自稱。(箴言 27:2)
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 2:3)
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 4:6)
【向著標竿直跑】(希望他們保持夢想,永遠向前看...)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着標竿直跑。(腓立比書 3:13~14)
課程已結束,你們和老師都還有許多新故事才要展開,願大家都平安喜樂。
#這群學生心胸很寬廣
#為他們的未來好就是做光做鹽
#做光做鹽就是傳福音
菁英教育優點 在 每個孩子都應該是菁英!微型學校在台北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微型學校兼具私校與自學 教育 的 優點 ,既可以挑選適性的優質教材,又能讓孩子在團體中發展人際關係,因此蔚為風潮。華砇官網:http://www.hwgl... ... <看更多>
菁英教育優點 在 Future education - 菁英教育學習顧問 的推薦與評價
Future education - 菁英教育學習顧問. 5011 likes. -我們是由臺大學生、校友組成的教育顧問團隊-我們提供國、高中各科家教服務,也提供讀書心法、筆記術技巧、職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