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旅人會問我:「為何旅行時很快樂,但回到家鄉卻快樂不起來?」
我是這麼想的,旅行只是人生的局部,並非全部。若當成全部,生活中的其它事物當然沒有容身之所。所以我時常提醒自己「除了旅行,生活中應該還有重要的事物值得關心吧?」
然而以前我是把旅行當信仰的人,幾乎走火入魔。我深信人生若沒旅行,就找不到工作的意義;若沒旅行,就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若沒旅行,就抵達不了夢想目的地。
特別是當我看見某些書本上頭印著「旅人聖經」四字,我會毫不猶豫帶回家敬拜與閱讀。任何人質疑旅行,我都當成異教徒要擊倒對方。
這樣的瘋狂祟拜,並沒有讓我更加了解自我,反而陷入自我中心,直到出門後經常處於一種無法捉摸的低潮,急於把自己藏進世界裡。
當時我一直以為只有盲目的求學與工作會讓人不快樂,沒想到盲目的旅行更會讓人加倍不快樂。
後來,經過回臺灣後的沉澱與稀釋,發現錯不在旅行、工作或讀書,而是心路走太偏,所以失去重心。
最近看了《菜根譚》裡的一段話,更加相信人生不能只有旅行。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白話是這麼說的。在靜寂無聲中保持寧靜,不算真正的靜。能在喧嚷的環境中靜得下來,才算真正達到靜的境界;在快樂的境遇裡感到快樂,不算真正的快樂。能在困苦的環境中體會到快樂,才是真快樂。
是啊!過去我在旅行路上獲得的快樂與平靜,一回臺灣就消失,立刻焦躁不安。原來是我太迷戀旅行時的快樂與平靜,不願正視家鄉生活的不平靜與不快樂,所以慌了手腳。
或許有人會接著問:「那滿腦子只有旅行的人,還該去旅行嗎?」
「當然要!」
但記得,旅行時獲得的平靜與快樂有可能是假象。當回到家鄉後,練習在喧嚷的環境中靜下來,學習在困苦的環境中體會到快樂,超越環境變化所體會出的感受,才能磨練出真平靜與真快樂。
《給回來的旅行者》書摘(新書上市!)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1162
菜根譚白話 在 陳鴻禧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俗諺:「聽某嘴,大富貴」,從去年開始,我「婦唱夫隨」跟著老婆參加羅東社大每週五晚上的論語課。授課老師是著作等身,退休自羅東高商的國文老師:戴朝福先生。戴老師精研儒學,上課非常認真,以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大小事來印證論語中的精深哲理。課程有趣而不枯躁,跳脫論語說教的印象,讓我們認識了論語是生命的智慧,不是道德教條。最近我的菜根譚已全數PO完,經戴老師應允,將開始PO他的著作<論語闡義>,本書是戴老師歷經十二年,嘔心瀝血之作,內容參酌古今中外賢哲之卓見,以學術觀點,生活導向,深入淺出,依序註解《論語》全書之各章義理,除了白話譯文外,每章更有非常詳盡的釋義導讀。將從明天(6/19)開始上PO,歡迎好友們繼續支持閱讀。並希望更多同好一起到羅東社大論語班來上戴老師的課,相信你會有很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