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蒙的王子雜誌半月刊;208、209期;民國64.10.01-16出版)夸父收藏。
【善的漣漪如投石湖水】
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黃旭昇的「擴善」人生
撰文│奚莉亞
照片提供│黃旭昇
人物簡介
黃旭昇,現任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中心新北市記者,所跑路線包括文化、圖書、市政、教育、環保、醫藥、衛生、警察、消防和海巡,編採資歷32年。曾在2011、2018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2014優質新聞獎優勝、中央社新聞報導攝影獎第一屆的優勝和第二、三屆的佳作。工作之餘以當志工為志業。
…………………………………………………………
「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話,我希望是投石湖水,藉由善的漣漪,讓這個社會慢慢的良善。」身為記者的黃旭昇,在32年的工作生涯中看遍人間世事,不論是天災人禍、悲歡離合,或是各種不公不義,他只願自己的報導能夠照亮幽冥,把良善傳遞出去。他強調,「既然是一輩子可能只做這件事,那麼就要想盡辦法把它做好。」
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說自己從小就無法抗拒文字的魔力,小學四、五年級已經開始投稿國語日報,但「長大後才漸漸發現文字可以影響人」。民國77年,他在服完兵役後進入新聞界,開始用筆尖發聲,一晃眼過了32年,人生的三分之一歲月都獻給了這份工作。
從少年到成熟大叔,儘管媒體的大環境已不如以往,記者也常被譏笑是「妓者」或弱智,但他從未想過要轉職或退休,問他為何如此「矢志不渝」?黃旭昇笑笑說,記者的確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耗費的時間精力跟所得不一定成正比,「但迷人的是,它可以參與第一線,將訊息告訴大眾,可以利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細數工作生涯中印象深刻的幾則報導:例如「拯救流落異鄉的船長」,這位台灣船長因為漁船遭到海盜洗劫,只能流落索羅門群島,想家人但船上的無線電無法呼叫台灣,想回台又沒有錢買油,也找不到船東援助,但透過了他及其他記者的報導,喚起政府單位重視,台灣船東也因輿論壓力,想盡辦法把船長拯救回來,圓滿了整件事。
還有「台裔芬蘭青年尋找生母」,當事人僅憑著一件33年前從台灣穿著抵達芬蘭的小嬰兒服,和嬰兒時期的照片,在人海茫茫中尋找生母,原本是件大海撈針的事,但在黃旭昇及海外同仁連線走訪下,促使了公部門動起來協尋,終於讓分離了33年的母子可以再相聚,這一刻令他激動不已。
旭昇也看到這人間許多不公不義的事,秉著為弱勢發聲立場,或許得罪過惡勢力,但也結下更多良緣,例如金門的鳥友、關心生態與文史的工作者、教育崗位兢兢業業的夥伴,大家都在默默扎根,悄悄幫助小農與老農,讓他的眼界因此更廣,也常常從別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心,再照亮他人。
努力「揚善」不棄守
黃旭昇在記者的身分上,堅持著「濟弱扶貧」的理想,也一直把這想法落實在工作領域上;但在媒體搶即時、搶點閱率的狀況下,或因立場與角色不同、位階與職權的分別,看法與溝通的誤差,不時跟長官有了些許火花。朋友常勸他說,做好最保守的就是最安全的,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比較萬無一失;但對他來說,新聞工作若都是先想到如何保護自己,如何不犯錯,如何不觸怒當局,如何維持良好關係,那麼就會失去守門人或吹哨者的角色與天職,這是他不願棄守的底線。
在社會氛圍普遍嗜腥羶的重口味中,「揚善」未必獲得重視,這對於兢兢業業下筆的他難免覺得挫折,但大環境如此,只有積極尋求轉念,而他找到的方法就是利用網路散發出去,或者把訊息分享給同業,透過不同的平台管道讓這些社會微弱的光持續點亮,如此也不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他說,若一直把不好的事情記掛心裡是無濟於事的,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
工作之餘,他也身體力行「揚善」工作,挽袖當起志工,甚至遠赴海外助人,把志工和記者身分融合一起,既療癒了自己、轉化挫折,也可適時發掘新聞素材,實踐自己的信念,「我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身分,時而以旁觀者角色紀錄,時而以參與者角色進入災區報導、深入部落服務,總是角色互換,但『莫忘初衷』的信念只有更強烈,從沒變更過。」
讓美好的事「被看見」
現今社會對媒體價值觀與評價逐漸式微,網路上各式各樣「速食」的爆料和被放大的負面消息,還有人戲稱新聞業是「製造業」,或把記者和狗仔畫上等號,對此,黃旭昇偶爾也有無力感,但他反求諸己,「我常常想自己還能報導什麼?還可以做哪些事?我既然無法改變社會,但至少可以藉著我的職業,讓一些美好『被看見』吧!」
因著這個「被看見」理念,所以他當個「投石者」,報導地方文創產業,傳達「希望」;寫國家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以音樂協助弱勢孩童逆轉人生;也報導為偏鄉學子拍畢業紀念冊的攝影師大愛,這些新聞在社會上激起不少漣漪,讓人在負面嗜血及充滿「行車紀錄器」畫面的新聞中還能看到「美好」。
他也常看到一些在社會底層的小民百姓,即使話語權不及有權有勢的人,但仍默默為社會付出,甚至還不求回報,遇到比自己更辛苦的人,縱然本身也需要他人幫助,但依然願意如甘霖般伸出援手,這讓黃旭昇更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要為這有情人間守護一豆燈火,為自己的內心保有一方淨土。
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
今年,他工作的媒體有5名資深記者放棄新聞戰場,同業間也有不少年輕有衝勁與理想的記者,紛紛轉換跑道或暫時休息、離開媒體圈,不同的媒體平台也轉型因應新媒體時代,媒體的環境轉變,讓他感受良深,但不論環境怎麼變,他仍盼望自己和繼續堅守崗位的同業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扮演好烏鴉與守門人的角色,護住美好的核心價值。
「人生總是變化無常,無常不知哪一天早到來。人生總是無能改變,知足常樂就是快意人生。若打開心窗,解開心結,煩惱自然就少很多。淡看人間事,瀟灑人間, 缺憾自然就成幸福。祈願人間多一些祥和睿智,多一些正向建議,祈願人間少一些狡猾詭辯,少一些陰溝酸語。」長久的記者生涯,黃旭昇看到了「因為愛,讓小人物能捨,化身為實現願望的菩薩。因為愛,讓小人物有得,內修為豐厚己身的大德。」
人間多情,世間多愛,讓他更想藉由採訪社會的人事物,去關照並傳播這些人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冀望大眾都能在他的報導中有所感悟或有些許獲得,「當有機會為長者折枝,不吝伸手,當投石湖水,不斷擴散(闊善),如果不願意當那顆石頭,就當一名手心向下的人或播種的人」,這也是他將邁入「六旬老翁」的心得,持續看下去、寫下去、拍下去,觸動善心,繼續做對的事。
「菩薩位階圖」的推薦目錄:
- 關於菩薩位階圖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菩薩位階圖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菩薩位階圖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菩薩位階圖 在 Re: [討論] 悟道的機率? -- 五十二菩薩位階- 看板soul 的評價
- 關於菩薩位階圖 在 位階圖- 大宇宙仙佛位階確實圖大宇宙至尊天...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菩薩位階圖 在 神明的位階組織圖 - 靈異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菩薩位階圖 在 神佛位階圖、太上老君、神仙階品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菩薩位階圖 在 神佛位階圖、太上老君、神仙階品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菩薩位階圖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黃旭昇,現任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中心新北市記者,所跑路線包括文化、圖書、市政、教育、環保、醫藥、衛生、警察、消防和海巡,編採資歷32年。曾在2011、2018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2014優質新聞獎優勝、中央社新聞報導攝影獎第一屆的優勝和第二、三屆的佳作。工作之餘以當志工為志業。
…………………………………………………………
「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話,我希望是投石湖水,藉由善的漣漪,讓這個社會慢慢的良善。」身為記者的黃旭昇,在32年的工作生涯中看遍人間世事,不論是天災人禍、悲歡離合,或是各種不公不義,他只願自己的報導能夠照亮幽冥,把良善傳遞出去。他強調,「既然是一輩子可能只做這件事,那麼就要想盡辦法把它做好。」
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說自己從小就無法抗拒文字的魔力,小學四、五年級已經開始投稿國語日報,但「長大後才漸漸發現文字可以影響人」。民國77年,他在服完兵役後進入新聞界,開始用筆尖發聲,一晃眼過了32年,人生的三分之一歲月都獻給了這份工作。
從少年到成熟大叔,儘管媒體的大環境已不如以往,記者也常被譏笑是「妓者」或弱智,但他從未想過要轉職或退休,問他為何如此「矢志不渝」?黃旭昇笑笑說,記者的確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耗費的時間精力跟所得不一定成正比,「但迷人的是,它可以參與第一線,將訊息告訴大眾,可以利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細數工作生涯中印象深刻的幾則報導:例如「拯救流落異鄉的船長」,這位台灣船長因為漁船遭到海盜洗劫,只能流落索羅門群島,想家人但船上的無線電無法呼叫台灣,想回台又沒有錢買油,也找不到船東援助,但透過了他及其他記者的報導,喚起政府單位重視,台灣船東也因輿論壓力,想盡辦法把船長拯救回來,圓滿了整件事。
還有「台裔芬蘭青年尋找生母」,當事人僅憑著一件33年前從台灣穿著抵達芬蘭的小嬰兒服,和嬰兒時期的照片,在人海茫茫中尋找生母,原本是件大海撈針的事,但在黃旭昇及海外同仁連線走訪下,促使了公部門動起來協尋,終於讓分離了33年的母子可以再相聚,這一刻令他激動不已。
在微笑裡看到成就感
他也曾幫助一位住在上海的曾老太太找到父親的舊照。曾老太太的爸爸是抗日名將,在緬甸戰區浴血奮戰有功,當年老將軍參加抗戰時,她年僅八歲,67年的歲月過去,爸爸在腦海裡僅剩模糊影像,她踏遍了美國、新加坡搜尋父親的文物,最後在黃旭昇報導及協助下,找到了老將軍珍貴的黑白照片。而老太太跨海來台看到父親照片,激動又哽咽地喊「這是最珍貴的禮物」的畫面,黃旭昇至今仍難忘懷。
種種的新聞事件,不論是在嘉義檳榔林園裡的長照需求者,在台灣最遠南端部落的長者,甚至幫流浪的無名屍找到回家的路,為身障兒童與朋友辦了歲末溫馨圍爐活動,或前往花蓮強震災區採訪……,這種傳達希望、成就他人,「在別人臉上的微笑看到自己的成就感」,就是他在記者生涯上一直努力不輟的動力。
透過這份工作,黃旭昇也看到這人間許多不公不義的事,秉著為弱勢發聲立場,或許得罪過惡勢力,但也結下更多良緣,例如金門的鳥友、關心生態與文史的工作者、教育崗位兢兢業業的夥伴,大家都在默默扎根,悄悄幫助小農與老農,讓他的眼界因此更廣,也常常從別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心,再照亮他人。
努力「揚善」不棄守
黃旭昇在記者的身分上,堅持著「濟弱扶貧」的理想,也一直把這想法落實在工作領域上;但在媒體搶即時、搶點閱率的狀況下,或因立場與角色不同、位階與職權的分別,看法與溝通的誤差,不時跟長官有了些許火花。朋友常勸他說,做好最保守的就是最安全的,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比較萬無一失;但對他來說,新聞工作若都是先想到如何保護自己,如何不犯錯,如何不觸怒當局,如何維持良好關係,那麼就會失去守門人或吹哨者的角色與天職,這是他不願棄守的底線。
在社會氛圍普遍嗜腥羶的重口味中,「揚善」未必獲得重視,這對於兢兢業業下筆的他難免覺得挫折,但大環境如此,只有積極尋求轉念,而他找到的方法就是利用網路散發出去,或者把訊息分享給同業,透過不同的平台管道讓這些社會微弱的光持續點亮,如此也不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他說,若一直把不好的事情記掛心裡是無濟於事的,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
工作之餘,他也身體力行「揚善」工作,挽袖當起志工,甚至遠赴海外助人,把志工和記者身分融合一起,既療癒了自己、轉化挫折,也可適時發掘新聞素材,實踐自己的信念,「我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身分,時而以旁觀者角色紀錄,時而以參與者角色進入災區報導、深入部落服務,總是角色互換,但『莫忘初衷』的信念只有更強烈,從沒變更過。」
讓美好的事「被看見」
現今社會對媒體價值觀與評價逐漸式微,網路上各式各樣「速食」的爆料和被放大的負面消息,還有人戲稱新聞業是「製造業」,或把記者和狗仔畫上等號,對此,黃旭昇偶爾也有無力感,但他反求諸己,「我常常想自己還能報導什麼?還可以做哪些事?我既然無法改變社會,但至少可以藉著我的職業,讓一些美好『被看見』吧!」
因著這個「被看見」理念,所以他當個「投石者」,報導地方文創產業,傳達「希望」;寫國家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以音樂協助弱勢孩童逆轉人生;也報導為偏鄉學子拍畢業紀念冊的攝影師大愛,這些新聞在社會上激起不少漣漪,讓人在負面嗜血及充滿「行車紀錄器」畫面的新聞中還能看到「美好」。
他也常看到一些在社會底層的小民百姓,即使話語權不及有權有勢的人,但仍默默為社會付出,甚至還不求回報,遇到比自己更辛苦的人,縱然本身也需要他人幫助,但依然願意如甘霖般伸出援手,這讓黃旭昇更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要為這有情人間守護一豆燈火,為自己的內心保有一方淨土。
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
今年,他工作的媒體有5名資深記者放棄新聞戰場,同業間也有不少年輕有衝勁與理想的記者,紛紛轉換跑道或暫時休息、離開媒體圈,不同的媒體平台也轉型因應新媒體時代,媒體的環境轉變,讓他感受良深,但不論環境怎麼變,他仍盼望自己和繼續堅守崗位的同業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扮演好烏鴉與守門人的角色,護住美好的核心價值。
「人生總是變化無常,無常不知哪一天早到來。人生總是無能改變,知足常樂就是快意人生。若打開心窗,解開心結,煩惱自然就少很多。淡看人間事,瀟灑人間, 缺憾自然就成幸福。祈願人間多一些祥和睿智,多一些正向建議,祈願人間少一些狡猾詭辯,少一些陰溝酸語。」長久的記者生涯,黃旭昇看到了「因為愛,讓小人物能捨,化身為實現願望的菩薩。因為愛,讓小人物有得,內修為豐厚己身的大德。」
人間多情,世間多愛,讓他更想藉由採訪社會的人事物,去關照並傳播這些人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冀望大眾都能在他的報導中有所感悟或有些許獲得,「當有機會為長者折枝,不吝伸手,當投石湖水,不斷擴散(闊善),如果不願意當那顆石頭,就當一名手心向下的人或播種的人」,這也是他將邁入「六旬老翁」的心得,持續看下去、寫下去、拍下去,觸動善心,繼續做對的事。
菩薩位階圖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黃旭昇,現任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中心新北市記者,所跑路線包括文化、圖書、市政、教育、環保、醫藥、衛生、警察、消防和海巡,編採資歷32年。曾在2011、2018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2014優質新聞獎優勝、中央社新聞報導攝影獎第一屆的優勝和第二、三屆的佳作。工作之餘以當志工為志業。
…………………………………………………………
「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話,我希望是投石湖水,藉由善的漣漪,讓這個社會慢慢的良善。」身為記者的黃旭昇,在32年的工作生涯中看遍人間世事,不論是天災人禍、悲歡離合,或是各種不公不義,他只願自己的報導能夠照亮幽冥,把良善傳遞出去。他強調,「既然是一輩子可能只做這件事,那麼就要想盡辦法把它做好。」
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說自己從小就無法抗拒文字的魔力,小學四、五年級已經開始投稿國語日報,但「長大後才漸漸發現文字可以影響人」。民國77年,他在服完兵役後進入新聞界,開始用筆尖發聲,一晃眼過了32年,人生的三分之一歲月都獻給了這份工作。
從少年到成熟大叔,儘管媒體的大環境已不如以往,記者也常被譏笑是「妓者」或弱智,但他從未想過要轉職或退休,問他為何如此「矢志不渝」?黃旭昇笑笑說,記者的確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耗費的時間精力跟所得不一定成正比,「但迷人的是,它可以參與第一線,將訊息告訴大眾,可以利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細數工作生涯中印象深刻的幾則報導:例如「拯救流落異鄉的船長」,這位台灣船長因為漁船遭到海盜洗劫,只能流落索羅門群島,想家人但船上的無線電無法呼叫台灣,想回台又沒有錢買油,也找不到船東援助,但透過了他及其他記者的報導,喚起政府單位重視,台灣船東也因輿論壓力,想盡辦法把船長拯救回來,圓滿了整件事。
還有「台裔芬蘭青年尋找生母」,當事人僅憑著一件33年前從台灣穿著抵達芬蘭的小嬰兒服,和嬰兒時期的照片,在人海茫茫中尋找生母,原本是件大海撈針的事,但在黃旭昇及海外同仁連線走訪下,促使了公部門動起來協尋,終於讓分離了33年的母子可以再相聚,這一刻令他激動不已。
在微笑裡看到成就感
他也曾幫助一位住在上海的曾老太太找到父親的舊照。曾老太太的爸爸是抗日名將,在緬甸戰區浴血奮戰有功,當年老將軍參加抗戰時,她年僅八歲,67年的歲月過去,爸爸在腦海裡僅剩模糊影像,她踏遍了美國、新加坡搜尋父親的文物,最後在黃旭昇報導及協助下,找到了老將軍珍貴的黑白照片。而老太太跨海來台看到父親照片,激動又哽咽地喊「這是最珍貴的禮物」的畫面,黃旭昇至今仍難忘懷。
種種的新聞事件,不論是在嘉義檳榔林園裡的長照需求者,在台灣最遠南端部落的長者,甚至幫流浪的無名屍找到回家的路,為身障兒童與朋友辦了歲末溫馨圍爐活動,或前往花蓮強震災區採訪……,這種傳達希望、成就他人,「在別人臉上的微笑看到自己的成就感」,就是他在記者生涯上一直努力不輟的動力。
透過這份工作,黃旭昇也看到這人間許多不公不義的事,秉著為弱勢發聲立場,或許得罪過惡勢力,但也結下更多良緣,例如金門的鳥友、關心生態與文史的工作者、教育崗位兢兢業業的夥伴,大家都在默默扎根,悄悄幫助小農與老農,讓他的眼界因此更廣,也常常從別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心,再照亮他人。
努力「揚善」不棄守
黃旭昇在記者的身分上,堅持著「濟弱扶貧」的理想,也一直把這想法落實在工作領域上;但在媒體搶即時、搶點閱率的狀況下,或因立場與角色不同、位階與職權的分別,看法與溝通的誤差,不時跟長官有了些許火花。朋友常勸他說,做好最保守的就是最安全的,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比較萬無一失;但對他來說,新聞工作若都是先想到如何保護自己,如何不犯錯,如何不觸怒當局,如何維持良好關係,那麼就會失去守門人或吹哨者的角色與天職,這是他不願棄守的底線。
在社會氛圍普遍嗜腥羶的重口味中,「揚善」未必獲得重視,這對於兢兢業業下筆的他難免覺得挫折,但大環境如此,只有積極尋求轉念,而他找到的方法就是利用網路散發出去,或者把訊息分享給同業,透過不同的平台管道讓這些社會微弱的光持續點亮,如此也不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他說,若一直把不好的事情記掛心裡是無濟於事的,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
工作之餘,他也身體力行「揚善」工作,挽袖當起志工,甚至遠赴海外助人,把志工和記者身分融合一起,既療癒了自己、轉化挫折,也可適時發掘新聞素材,實踐自己的信念,「我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身分,時而以旁觀者角色紀錄,時而以參與者角色進入災區報導、深入部落服務,總是角色互換,但『莫忘初衷』的信念只有更強烈,從沒變更過。」
讓美好的事「被看見」
現今社會對媒體價值觀與評價逐漸式微,網路上各式各樣「速食」的爆料和被放大的負面消息,還有人戲稱新聞業是「製造業」,或把記者和狗仔畫上等號,對此,黃旭昇偶爾也有無力感,但他反求諸己,「我常常想自己還能報導什麼?還可以做哪些事?我既然無法改變社會,但至少可以藉著我的職業,讓一些美好『被看見』吧!」
因著這個「被看見」理念,所以他當個「投石者」,報導地方文創產業,傳達「希望」;寫國家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以音樂協助弱勢孩童逆轉人生;也報導為偏鄉學子拍畢業紀念冊的攝影師大愛,這些新聞在社會上激起不少漣漪,讓人在負面嗜血及充滿「行車紀錄器」畫面的新聞中還能看到「美好」。
他也常看到一些在社會底層的小民百姓,即使話語權不及有權有勢的人,但仍默默為社會付出,甚至還不求回報,遇到比自己更辛苦的人,縱然本身也需要他人幫助,但依然願意如甘霖般伸出援手,這讓黃旭昇更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要為這有情人間守護一豆燈火,為自己的內心保有一方淨土。
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
今年,他工作的媒體有5名資深記者放棄新聞戰場,同業間也有不少年輕有衝勁與理想的記者,紛紛轉換跑道或暫時休息、離開媒體圈,不同的媒體平台也轉型因應新媒體時代,媒體的環境轉變,讓他感受良深,但不論環境怎麼變,他仍盼望自己和繼續堅守崗位的同業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扮演好烏鴉與守門人的角色,護住美好的核心價值。
「人生總是變化無常,無常不知哪一天早到來。人生總是無能改變,知足常樂就是快意人生。若打開心窗,解開心結,煩惱自然就少很多。淡看人間事,瀟灑人間, 缺憾自然就成幸福。祈願人間多一些祥和睿智,多一些正向建議,祈願人間少一些狡猾詭辯,少一些陰溝酸語。」長久的記者生涯,黃旭昇看到了「因為愛,讓小人物能捨,化身為實現願望的菩薩。因為愛,讓小人物有得,內修為豐厚己身的大德。」
人間多情,世間多愛,讓他更想藉由採訪社會的人事物,去關照並傳播這些人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冀望大眾都能在他的報導中有所感悟或有些許獲得,「當有機會為長者折枝,不吝伸手,當投石湖水,不斷擴散(闊善),如果不願意當那顆石頭,就當一名手心向下的人或播種的人」,這也是他將邁入「六旬老翁」的心得,持續看下去、寫下去、拍下去,觸動善心,繼續做對的事。
菩薩位階圖 在 位階圖- 大宇宙仙佛位階確實圖大宇宙至尊天...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宇宙仙佛位階確實圖大宇宙至尊天帝大宇宙主宰靈霄寶殿聖后天宮玉皇上帝 ... 佛,日光菩薩,東王父,西王母,啪八叭天尊,毗盧遮那佛,觀世音菩薩( ... ... <看更多>
菩薩位階圖 在 神明的位階組織圖 - 靈異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從前以為玉皇大帝是最大的,原來是類似行政院長的位階,現在才知道,太上老君才是總統,權力最大,還有我最愛的觀世音菩薩是外部顧問,太有趣了, ... ... <看更多>
菩薩位階圖 在 Re: [討論] 悟道的機率? -- 五十二菩薩位階- 看板soul 的推薦與評價
: 推 batman2005:五十二位階菩薩可信嗎
這個問題細究起來很複雜,
因為要對小乘佛教史, 經籍背景,
各派成道理論等
要有點概念才能跟你詳論
(不過我也沒時間詳寫,
畢竟逛這板也是次要的事),
在靈板也實在沒必要剖析太仔細,
因不是每人對佛教有興趣,
我只重點提一下就好.
大小乘這些位階,
都是後代論師慢慢人為建立起來.
剛開始是沒有華嚴宗五十二位階那麼完整的系統.
當初般若系經典中,
首先出現的只是零碎的階位
ex. 三位、四位、五位不等都有,
看是指哪一本般若經而定,
例如八千頌般若提到 三位.
這些小階位可能來源自
大眾部,法藏部等一些階段理論.
到了大乘,
經過人為的串聯起來,
有多套版本出現,
如: 唯識宗立四十一階位,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立五十一位
禪宗沒明顯階位,
但也有指 廓庵十牛圖,
洞山五位
也有指這是一種隱含開悟的進程
諸如此類.
其問題是,
部份階位,
如十信,等覺,
可能純粹是中國佛教人士添加,
根本不見於諸印度佛典.
其它階也有借用,互用,合用情形,
因此部份佛教人士或學者
批評它們無關於現實體驗.
以上是大約寫,
我把許多細節略去了.
這也是日本,中國早有研究過的題目了,
印順也對此仔細認真寫過一些看法.
大小乘的悟道階段固然有共不共的地方,
但為簡化問題,
當它是一種求解脫輪迴 得寂滅的努力好了.
我以為,
這根本是純切割法的問題.
正如小乘上座部,
見道前分七賢,
見道後亦分七聖四果,
甚至在有學位也進一步分18份
(簡稱 十八學人):
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家家、一間、
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
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般.
都是一種分類法.
52階, 高興參考看看就好,
不用去費心,
更不要擔憂做不到那52階而庸人自擾!
管好要如何走淨化自己(修道成道)這個過程就夠,
中間分幾級都是隨你怎樣去切.
就像切生日蛋糕,
有人要切4份,
有人要切8份,
都隨個人,
都是假名相而已,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何吃這個蛋糕.
把握現生今生就好
(甚至確切點說,
把握當下就好,
因為人只有現前一刻才可把握).
正如我可以跟你憧憬,高談地球人類3013年後的榮景,
也不排除地球千年後真的可和平幸福,
但談這個對活在2013年的你這個個體實在不切實際!
何不回到現下?
同理,談三大劫修行
或妙覺位,金剛心位等怎樣怎樣的,
對我也是無太大積極意義的事,
人死後就只剩下神識
(大乘喚之第8識),
移植到下生的另一陌生肉體上,
你今生的一切,
就只是下生某人的記憶data而已.
那個人有自己的舞台,
已不是你可控制的範圍了
(雖說主魂/原靈還是同一個).
唯有此生(或者說,此刻)
趁你還握有對這肉體工具的話語權及行動力,
做多少算多少吧~
現在(非過去,未來)的你(非別人或鬼神仙佛)
才是主導自己命運的主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7.198.250.17
過程:
1. 原型蘊釀階段:印度, 中國各位拼湊
|
V
2. 集大成階段:《菩薩瓔珞本業經》52位階(其它經也有)
|
V
3. 流行階段:受中國諸派(如華嚴)青睞, 廣為引用.
但印度及西藏佛教,
不存在52位階.
藏地探討位階論的學問叫
(*藏文字不知為何無法顯示, 其羅馬拼音為salam),
其波羅蜜多乘也只提到小乘八地及大乘十地.
詳參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電子書) 的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十住與十地”及 “十地說的發展”等.
(如會日文的,則再推薦一些書)
但印順此書只談印度,
沒觸及西藏佛教的情況.
但沒空詳寫印藏2地過程了,
有勞大家自行尋寶了.
※ 編輯: jefflok 來自: 117.198.253.62 (03/21 10: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