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舉行畢業典禮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張哲生 攝)
昔日去逛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時,常會經過臺北工專(北科大的前身)的新生南路側校舍,當時它的校門在新生南路上,現在在忠孝東路則出現一個更大的校門,校址為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之校史:
1912年(明治45年)7月5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北科大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隈本繁吉先生擔任所長,所內分設「木工」與「金工及電工」兩科,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
1914年(大正3年)6月23日,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8年(大正7年)7月18日,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五年制,並設機械、應化、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9年(大正9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1921年(大正1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在同一校舍上課。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州立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建築科及應用化學科、機械科、土木科共五科。
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
1939年(昭和14年)4月8日,臺灣總督府於本校另設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採夜間授課。
1945年(民國34年)12月31日,校名在二戰後更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分初級部、高級部,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學、採礦六科。杜德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1946年(民國35年)1月,成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同年9月1日,王石安先生接任校長。同年10月1日,簡卓堅先生接任校長。
1948年(民國37年)8月,奉令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初設五年制機械、電機兩科。原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同年11月1日,開學上課,此日定為校慶紀念日。同年12月,成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
1949年(民國38年)7月25日,顧柏岩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增設五年制化學及礦冶兩科,增設三年制電機科電力及電訊兩組,電訊組後併入電子科。同年10月,原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9月,增設五年制土木工程科。
1951年(民國40年)9月,增設二專土木科。
1952年(民國41年),增設二專化學科。同年12月4日,宋希尚先生接任校長。
1953年(民國42年),二專停招,增設三專機械科、電機科、紡織科。同年5月11日,康代光先生接任校長。
1954年(民國43年)8月1日,增設三專土木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1957年(民國46年),原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改稱為臺北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附屬技工訓練班。
1958年(民國47年)2月10日,張丹先生接任校長。
1961年(民國50年)7月7日,增設二專機械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3年(民國52年)8月,增設二專電機工程科。
1965年(民國54年)2月18日,趙國華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成立夜間部。
1966年(民國55年),增設三專工業工程科。增設二專工業工程科及工業設計科。同年8月,土木工程科工業設計組建築組併入工業設計科。
1967年(民國56年)6月13日,增設三專礦冶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71年(民國60年)3月1日,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同年8月1日,紡織工程科更名為纖維工程科。同年12月30日,唐智先生接任校長。
1972年(民國61年),增設二專電機科工業訓練組一班。成立空中高工補習學校,設機工、電工二科。成立臺灣省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附設建教合作中心。
1973年(民國62年)2月1日,與臺灣電信局合作,辦理電訊專科班。
1975年(民國64年),增設三專工業設計科。
1977年(民國66年)7月20日,奉准設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機械、電機、化工、工業工程四科。
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纖維工程科紡織組、化纖組分別更名為紡織工業科紡織工程組及紡織化學組。
1980年(民國69年)10月,頒發畢業證書編列第一號予俞石獅校友。
1981年(民國70年)7月,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83年(民國72年),增設臺灣第一所二專核能工程科,為建教合作專科。
1984年(民國73年)12月31日,張文雄先生接任校長。
1987年(民國76年),增設三專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二月,本校實習輔導室 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同年8月,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獨立為建築設計科。
1988年(民國77年)7月31日,礦冶工程科更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1989年(民國78年)8月1日,張天津先生接任校長。
1990年(民國79年)8月8日,奉教育部核准成立改制技術學院籌備規劃小組,並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改制工作。
1991年(民國80年)6月,成立自動化科技中心,主要任務在整合本校機械、電機、電子及工工等各系有關自動化方面之人才設備。
1992年(民國81年)1月25日,教育部同意國立臺北工專以台北縣萬里鄉中萬里加投段及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段等部份土地作為第二校區預定地。同年8月,增設光電科技中心。
1994年(民國83年)8月1日,國立臺北工專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及資源工程、土木工程、紡織工程、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十個技術系。停招二專及三專,五專學制繼續招生。
1995年(民國84年)5月1日,成立校內第一個研究所-機電整合研究所。同年8月1日,校內共同學科成立七組教學研究會,設主任一人。同年8月,首次藉由遴選制度產生11位系主任。設置進修推廣部。
1996年(民國85年)9月29日,臺北縣萬里第二校區正式獲撥用。
1997年(民國86年)4月25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獲頒八十五年度服務貢獻、辦學績優、行政考核優良、師資考核優良及視導評鑑優良等五個獎項。
1997年(民國86年)8月1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機電、工程、設計、管理四大學院,並增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同時增設車輛工程技術系及冷凍空調技術系。同年11月1日,北科大首度校慶,副總統連戰先生蒞臨賀勉。
1998年(民國87年)7月,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奉准升格改制為進修補習學院,為二技3年學制,改招專科畢業生修業學生。同年8月1日,停招五專。同年8月19日,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電力與能源技術研究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1999年(民國88年)7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補習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同年7月15日,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生化與程序工程研究所、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增設經營管理系(二技)、應用英文系(二技)。
2000年(民國89年)2月,為提昇行政效率,加強服務品質,成立「ISO 9001品質驗證推動小組」,積極推動取得國際驗證工作。成立水環境研究中心。同年3月3日,迎千禧年共同宣言紀念碑於校內紅樓前揭幕,由張天津校長及各級主管和師生代表數百人參加,鐫刻嚴文方副校長題撰之千禧宣言碑文-「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我們曾經參與,從兩千年起,我們更要共同努力追求卓越。」同年8月1日,增設車輛工程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科技研究所、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創新設計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工業工程技術系。
2001年(民國90年)5月15至18日,慶祝9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同走過從前校園影展暨座談活動,敬邀孫運璿資政、法務部長陳定南及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參與。同年8月1日,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光電科技系。
2002年(民國91年),成立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增設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2003年(民國92年)8月1日,增設電機工程系博士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博士班。同年12月19日,成立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2004年(民國93年)2月2日,李祖添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設立四年制資訊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經營管理系,二技學制停招。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同年10月1日,甘比亞石油專班開學典禮,該班為北科大與西非甘比亞共和國合作而開設之四年制學士專班,亦為國內與西非建教合作之首創。
2005年(民國94年)2月1日,成立藝文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及電資碩士在職專班。
2006年(民國95年)8月1日,成立電資學院。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大學部四年制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等四學士班。
2007年(民國96年),成立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士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班。同年9月,增設甘比亞電資專班。
2008年(民國97年)8月1日,增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甘比亞土木專班。
2009年(民國98年),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華友聯 前身」的推薦目錄:
- 關於華友聯 前身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華友聯 前身 在 吳恩文的快樂廚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華友聯 前身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華友聯 前身 在 現年31歲的陸炤廷在29歲時就接下華友聯開發公司董事長職位 的評價
- 關於華友聯 前身 在 還在賣的華友聯世界觀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華友聯 前身 在 1997.8.27 力霸友聯林青蓉主持的《台北華爾街》專訪張哲生 的評價
- 關於華友聯 前身 在 Re: [請益] 請問高雄什麼建設公司品質比較好呢? - home-sale 的評價
華友聯 前身 在 吳恩文的快樂廚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劉玉嘉,他是我政大新聞系的學長,資深新聞記者、主播、節目製作人。美國俄亥俄大學國際事務傳播發展研究所碩士。
曾服務於台視新聞部、東森新聞台及其前身力霸友聯、U2、TVBS、華視新聞部、壹電視新聞台,澳門澳亞衛視,擔任節目部副總經理,並兼任《兩岸焦點》主持人。2015年轉往新媒體發展,擔任大雲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去年花30多天走了一趟西班牙800公里的朝聖之路,對旅行有了新的體驗和感受。 今年剛好在一個因緣下,參加馬里亞納觀光局舉辦的「馬里亞納七日實習生」甄選,雖然已年過半百,但是生命有無限可能,只要敢去追尋,年紀真的不是問題,從400人中入圍前14。
拜託拜託,花一分鐘動動您的手指,支持「大人」「高年級實習生」追求自己的夢想。
https://2019mariana.com/#vote 6號,劉玉嘉。
華友聯 前身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生化科技產業與職涯發展研討會」推動新藥及生技產業大未來】
為慶祝本校90周年校慶,生化科技學系、生化科技學系系友會、生化科技學系產業系友聯盟於9月15日聯合主辦「2018生化科技產業與職涯發展研討會」,邀請產業界優秀系友齊聚一堂,讓在校學生瞭解生技產業的前景與挑戰,同時作為未來職涯發展的指引。與會貴賓中研院客座講座吳金洌教授表示,創新研究是生科職涯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國策顧問何美玥女士認為免疫療法、再生醫學、精準醫療的發展都帶動生技業的發展,生技產業的時代已經來臨。兩位貴賓都是生化科技系系友,鼓勵同學們要進行跨領域的學習。
主講人基亞生物科技張順浪研發長給學弟妹的建議是,除了要有終身學習的概念,興趣才是職涯中能夠一直往前走的動力,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溝通能力很重要。主講人華安醫學總經理陳翰民2010 年開發出 ENERGI 藥物技術平台,以小分子化合物活化 (AMPK),藉由調節代謝途徑以及增加細胞能量 (ATP),作為治療疾病的目的。華安為全球第一家以「增加細胞能量貨幣- 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促進人體受傷細胞自癒 (healing)」為機制解決疾病問題,公司發現利用ENERGI增加 ATP為機制的自癒 (healing)。陳翰民認為新藥開發時程長,投入經費高,但是進了廚房就不要怕熱,只要選定道路就要勇往直前。創業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如果重來一次,還是會選擇創業的道路,創業的甘,來自於創業過程中經歷的苦,與學弟妹共勉之。
豐華生技郭仲偉董事長表示,創業初期資源有限,在產業選擇上要考量機會、環境與未來性等三個要素,年輕人要多去探索世界,學習與犯錯。中油綠能科技研究所蔡承佳組長則分享生技事業與研發管理經驗,令人大開眼界。恩揚生物科技翁豐嶽副總則帶來「牛樟芝子實體生技產業發展與挑戰」。好德智權服務有限公司許淑婷總經理分享「無形資產評價發展現況與專利檢索佈局分析的重要性」。
寰瀛法律事務所蘇佑倫合夥律師,舉了許多業界案例分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加深與會人員的法律常識。萬國專利商標事務所陳孚竹副所長,分享進入專利領域的緣起與心得。南非商安沛藥廠陳韋琮總經理,帶來藥廠產業發展及職涯的分享,在工作中保持正向思考是最重要的事,進入職場考驗的是EQ而非IQ。創益生技(股)公司陳泰宏行銷資深處長則帶來了醫藥行銷與市場定位的分享。仲恩生醫科技伊央.撒耘協理分享「新興生醫產品生產場所設計與規劃」。
生化科技系前身是農化系農產製造組,傳承了農化農製的傳統,並重基礎與應用,努力開創新局,致力於培育學術研究及生技產業的優秀高階人才。本校生科院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因應台灣目前及未來的生物科技發展,培育基礎及高級生命科學研發人才。生科院大學部由兩系組成,生命科學系將強調生物方面的學習與訓練,而生化科技系則注重化學方面的背景與技術,可說是 「以生物為目標,以化學為工具」。(註: 本文轉載自107年9月19日工商時報,已獲轉載同意https://m.ctee.com.tw/industrynews/t/46426)
#臺大九十 #創新世紀 #臺灣大學創校90年紀念活動
華友聯 前身 在 還在賣的華友聯世界觀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聽他們小姐說,華友聯還會在那一區蓋大樓,我只是很疑(台南市第1頁) ... 請問這間房子的前身土地是什麼地,這附近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嗎, ... ... <看更多>
華友聯 前身 在 1997.8.27 力霸友聯林青蓉主持的《台北華爾街》專訪張哲生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1997年8月,「力霸 友聯 」(東森電視 前身 )林青蓉主持的財經節目《台北華爾街》,特地前往張哲生的工作室拍攝採訪,當年剛成為網路SOHO族的張哲生, ... ... <看更多>
華友聯 前身 在 現年31歲的陸炤廷在29歲時就接下華友聯開發公司董事長職位 的推薦與評價
現年31歲的陸炤廷在29歲時就接下華友聯開發公司董事長職位,稱得上是全台最年輕的上市櫃營建產業的企業負責人。其實從18歲開始,陸炤廷就愛玩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