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安納金5000多字導讀全文(分享可抽新書)
【給國際金融市場投資者的警訊】
在2008年金融海嘯屆滿十週年之後,經濟史學家亞當‧圖澤將其多年來對於全球政經局勢的深入觀察與研究撰寫成了《崩盤》,在得知八旗文化取得此書的繁體中文版的出版權、並將於2019年10月上市,我為在台灣關心國際政經情勢與金融市場的同好們感到高興!此外,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此時上市,恰好提供跨國投資者們極佳的一部教材,可做為研判未來局勢發展的良好參考。
此書中詳實記述了2008年金融海嘯前後所發生的盤根錯節的歷史,其目的不僅僅是重溫危機而已,畢竟在許多國內外著作、期刊、論文、甚至電影(例如2010年上映的《華爾街:金錢萬歲》,或2015年上映的《大賣空》)已經一再重現了,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說過:”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意思是歷史不會重演,但是就像文章的押韻一樣,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此書藉由檢視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相關的金融政策以及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關係,加上金融海嘯之後的十年之間,它們如何持續演進、發展、甚至突變,據以指出當前世界經濟與金融市場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爆發的幾個危機。也就是說,此書所談論的重點在於未來,而非過去。檢視歷史,為的是幫助我們具備預判未來發展所需的智慧。
本書也透過既廣且深的不同層面,闡述了當今的國際金融市場,經過時間不斷的淬煉交相演進的過程,儼然輔車相依融合成一體,並且與國際政治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儘管作者本身著墨的焦點雖不是在金融投資決策方面,然而,我認為有些時候金融市場的動盪是可以從幾個主要國家的政治局勢分析中提早被洞察出來的,而重要的政治大事件往往對於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趨勢發展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中長期進行跨國投資者來說,是必須在資產配置決策的戰略層級上同時納入擘劃考慮的。本書明確點出了當前全球主要國家或區域之間的局勢發展、以及未來可能產生的幾個潛在危機,值得持續追蹤留意其後續發展,而我認為,對於過去較少接觸國際政治或金融歷史的投資者來說,此書將提供很好的啟發,並且有助於建立更正確的思維模式。
此書分為四大部分、共二十五章,詳述了全球各地所面臨的政經挑戰,滿滿的重點值得讀者細細挖掘,而我僅就四大部分提供初淺的導讀,以期能夠幫助剛接觸國際市場的讀者們,提供一個低門檻的入門。
第一部分 風暴齊聚
一九七○年代以來,中國一直是美國在地緣政治上最引人關注的焦點,美國藉著協助中國擺脫蘇聯的懷抱,緩和冷戰時期的交鋒。在蘇聯解體後,長期冷戰的歐洲戰場也隨之消失,然而,當美國強權的新目光轉向亞太地區時,今日的中國儼然已成為了美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一個最可能威脅美國持續稱霸全球之路的絆腳石。
把中國推向全球化的是柯林頓政府,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美國鼓勵中國申請加入新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是最關鍵的一個轉捩點,似曾相似的場景美國在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對西歐國家、一九五○年代對日本、一九六○年代對其他東亞國家,以及一九九○年代對東歐國家也都上演過。中國在加入WTO之後,經濟飛快成長,不僅大幅度貢獻了全球的經濟成長,更重要的是其龐大的內需市場,讓美國從過去二十多年之中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無論是美國或海外的投資人也經由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當中獲取了極高的回報。
然而,中國在政治與意識型態的立場上顯然相悖於美國,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的武力鎮壓,敲醒了全世界的警鐘,中國共產黨發出強烈的一黨領政意圖,讓全世界恍然明白中國的民族主義等於共產主義,中國只想利用國際貿易的機會獲取了龐大且迅速的國力發展,其心態昭然若揭無論就內需市場、或資本市場皆是如此,對全世界期待完全開放中國市場的想法從沒有支持過。巨大的中國經濟體採取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所帶來的穩定狀態持續吸引了外資大量流入、更加速了國內經濟活動,創造一個從國外大量融資而失衡的貿易狀態,顯然中國享受了多數好處卻是立足在一個不公平的競爭前提之下。
失衡的狀態終究無法持久,中國對釘住美元匯率的政策,選擇低匯率的利己貿易往來,儘管日本和德國分別在一九五○年代和一九六○年代也如出一轍,這是藉由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訣竅,然而卻是犧牲部分美國的成長來完成(美國承受貿易赤字、甚至財政赤字),當面臨美國的反撲而被迫調整匯率時終將招致國內經濟與金融市場大動盪。中國當權者也深知,不可能永遠侵占美國利益卻不付出代價,因此中國也必須小心翼翼的應付來自美國的反撲。二○○五年七月,為了緩解美國經濟停滯的壓力,中國開始允諾人民幣緩步的升值,最後總計人民幣升值達二三%,適時緩解了中美之間的貿易與經濟的失衡,然而,隨著時間的經過,人民幣遲未再做升值調整,期間中國亦累積龐大來自美國的貿易順差,直到美國總統川普於二○一八年三月,揭開了對中國貿易戰的序幕。
作者也針對跨大西洋金融體系的形成背景、以及目前現況作深入的剖析,這個部分在台灣發行相關著作中較少談及的,相當值得一看。此外,從二○一○年開始的歐元區危機緊接在美國房貸泡沫破滅的腳步之後,雖然美國危機始作俑者是過度擴張的銀行和房貸借款人貪婪與財務過度擴張的驅動所致,但是歐元區的危機卻是圍繞著典型的歐洲財政和國家主權問題打轉,然而,資金透過可自由流動的國際金融市場,卻又讓這些不同的風暴之間,相互牽引交織在一起。我們必須以更廣泛的國際政治背景來考量各種金融危機,才能夠更清楚的看見事件背後的邏輯、面對未來局勢發展才能掌握更正確的判斷。
第二部分 全球危機
此部分延續了第一部分的發展,從美國次級房貸泡沫破滅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開始談起,這場危機的影響甚鉅,跨越美國國境而撼動了全世界,釀成了全球經濟集體衰退。二○○八年三月十四日,美國大型券商貝爾斯登面臨倒閉,《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Martin Wolf)表示,這是「全球自由市場主義夢想死亡的一天」。隨即美國政府宣布要拯救貝爾斯登,意想不到那只算是金融危機的正式開始而已,包括美國、冰島、愛爾蘭、英國、法國、德國、荷比盧三國和瑞士,整個大西洋金融經濟圈全都加入了紓困大作戰,承諾投入的資金就超過七兆美元。然而,風暴顯然沒有被控制住且持續蔓延中,當二○○八年九月十五日創立已超過一百五十八年的美國第五大券商雷曼兄弟宣告倒閉,金融市場的信用緊縮至此如骨牌般地迅速擴散到了全世界所有金融機構。
事後來看,似乎是二○○八年十月第一周,美國政府對於雷曼倒閉所釀成金融風暴,所下的決策決定了未來的事態發展。當時,美國一致地往銀行資本重整的方向發展,然而在歐洲,德國否決美國的提議,從那時開始,危機發展成一系列的民族鬥爭,二○一○年之後再與歐元區危機的形式緊密交雜。二○○八年十月起銀行間同業拆款市場瀕臨關閉,對全世界的美元融資市場帶來龐大的壓力,而以歐洲承受的壓力最為嚴重,即使是最強大的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都無力改善這樣的資金缺口。
與此同時,以美國利益優先的聯準會掌握了最佳情勢,在沒有任何公眾諮詢下,讓自己成為世界最後的放款機構,此舉也成就日後逐步將全球金融市場交相融合為一體結構的關鍵一役:透過換匯協議,聯準會成為「全球最後貸款人」,也更加穩固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緊密相連的全球貨幣體系至此逐漸形成。然而,加入這個換匯協議俱樂部的標準是什麼?
根據美國聯準會國際金融部(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所列出的標準,要接受換匯協議的央行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一、具有重要的經濟和金融規模,因此有可能影響美國。
二、擁有良好「審慎的政策」,因此他們遇到的問題顯然是從美國和「其他先進經濟體」蔓延所導致的結果,所以美國的援助有其必要。
三、當地銀行面臨的其中一項問題是美元融資壓力,因此換匯協議確實會產生影響。
聯準會的各項措施終究以考量美國的利益優先,對於經濟規模太小的其他國家,採取沒有必要性援助行動;如此遭受承壓的國家在無法得到換匯協議的幫助,結果貿易或商品價值因此崩盤,這正是繫於上述的第二點條件當中所強調「審慎的政策」下,提供了政治歧視的空間,也造成了在二○○八至二○○九年嚴重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名單上,包括俄羅斯、及前東歐共產集團的轉型經濟體全都名列名中。
在此書的這一部分,也探討了中國的崛起、以及二十國集團(G20)的形成。其中,對於全球金融體系相當關鍵的一次會議,是在二○○八年十月的G20財政部長會議,獲與會部長支持通過,全世界所有系統性的重要機構都不允許倒閉(也就是俗稱「大到不能倒」)。兩年後,於二○一一年十一月公布第一批受完整第三版巴塞爾架構規範的二十九家「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名單,總資產合計達四十六兆美元,約占全球金融總資產的二二%。
第三部分 歐元區
此書作者身為德國最負盛名的經濟大師之一,對於歐洲的經濟、政治、以及歷史有著更深遠且透徹的觀點,因此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他深入剖析了歐元區各國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以及難解的問題,並提出足夠的論點來支持他對於歐元區未來發展抱持相當悲觀地立場。書中論述,歐元區因執政者偏頗的政策,把數千萬公民帶進類似一九三○年代蕭條的深淵,而這禍端是有史以來由政府所主導釀成最嚴重的一場經濟災難。
二○○八年九月到十月初,當雷曼兄弟倒閉所引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傳遍全世界,歐洲第一時間對金融危機的反應是否認、缺乏決斷力與協調力,這是山雨欲來的前兆。二○○八年秋季在危機發生第一階段時,各國還能控制,當時間跨入二○一○年時危機已經蔓延遍及整個歐洲的金融業都深陷在泥淖中,歐洲的單一貨幣機制幾乎分崩離析。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及西班牙陸續陷入了自一九三○年代大蕭條以來前所未見的危機中,義大利也受到牽連,法國的主權評等不保,總理被轟下台,政黨崩潰,民族主義的狂熱高漲到失控。
二○○九年夏季,銀行業的緊急危機逐漸緩解,美國在聯準會與財政部築起防火牆下,止住金融體系內嚴重壓力的衝擊。然而在歐元區,繼金融危機的慷慨解囊之後,接踵而至卻通過特別戲劇性的大翻轉形式,改採緊縮財政政策,使得希臘與愛爾蘭雙雙陷入財政困境,緊接著,葡萄牙也陷入危機,這就是二○一○年統稱為「歐債危機」的源起背景,後來歐洲第四大經濟體義大利也相繼出現財政困難,連帶衝擊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甚至全球,二○一一年下半年的全球股市大跌,當時全世界的投資人都明顯感受到了來自歐洲的震撼教育,無論是否有投資到歐洲,都無法躲過波及而遭受資產的減損衝擊。
隨著歐元區危機惡化,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的關鍵性角色日漸鮮明,爭論也更趨白熱化,抗議民眾揮舞著海報,德國總理梅克爾的臉被畫上希特勒的鬍鬚。這反映出一般人對於德國處境根本性的誤解,當被輿論冠上帝國主義的罪名時,德國主政者們誠實地表示,他們完全沒有要控制歐洲大陸的野心,只希望歐元成員國之間建立經濟與財政紀律,唯有得到所有成員國同意,德國才會採取行動進一步整合歐洲。梅克爾認為,基於全球競爭力考量,必須嚴格控制政府支出與債務,然而此一樽節派立場與歐元區其他某些政治人物的反樽節立場,產生了極大的對立衝突,也使得民粹主義興起、歐洲持續自缚於不安定的政局中。
第四部分 餘震
經歷過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的全球金融政策大洗牌、以及持續演進的歐洲債務危機,時序流轉進入2019年全球經濟並沒有顯著地走出之前衰退的陰霾。即便經濟數據看起來最為強勁的美國,在二○○九年至二○一三年之間實質GDP明顯跟不上該有的潛在GDP成長,而產官學界不同立場的人對此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我們應該要遵循哪一派的分析、做為決策的參考呢?作者認為,在掌握二○○九年以後的消費與投資崩盤、失業率激增,以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選擇動態,或許需要凱因斯經濟學派的論點;但需深度分析全球化經濟體系所引爆的金融危機時,則必須超越凱因斯的總體經濟學,以及那熟悉的國家經濟統計機制。
個人相當同意作者提到新一代「總體金融學」最重要的思想家申鉉松(Hyun Song Shin)所說的:「我們需要分析的全球經濟並非以『島嶼模型』為條件,分析各國間的國際經濟互動,而是要透過企業資產負債表的『連鎖矩陣』來分析銀行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全球有將近三十家大到不能倒的「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如果再加上各國國內足以影響該國金融系統穩定的最主要銀行,全球或許有一百家大型金融機構同時必須納入「總體審慎監理」的決策評估範圍內,這也意味著,當今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被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連鎖關係環環相扣綁在一起、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我們想宏觀地判斷未來新一波金融危機發展時,最好的分析起點,也是身為一位全球投資者,最需要去留意的關鍵點。
我認為,若把全球主要國家的央行合起來視為全球經濟的心臟,當我們要衡量身體健康狀態就需要量測血壓的變化,檢視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健康度就是血壓;我們都知道如果心臟停止跳動會導致死亡,但在心臟停止跳動前,最好的指標就是血壓。
最後,我想以作者所寫的這一段話做為此篇導讀的結尾:「危機事實上並沒有結束。我們面對的不是重複發生的危機,而是危機的突變與轉移。」這同時也是給國際金融市場投資者一個必須正視的警訊。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作者:亞當‧圖澤,中譯版八旗文化出版,2019/9/27博客來可預購,當天也是博客來會員日。)
❤️ 2019/9/27(五)19:00之前對此貼文按讚、分享者,將抽出3位獲贈此一新書喔!
❤️若為博客來會員,建議透過Jaff Liao以下文章說明的連結來購書,舉手之勞為弱勢團體做公益!
https://vocus.cc/@jaffbuda/5cd4103bfd89780001dfca43
華爾街金錢萬歲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國女星西爾維亞.邁爾斯(Sylvia Miles)辭世,享耆壽94歲。她曾以《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 ,1969)和《再見,吾愛》(Farewell, My Lovely ,1975)兩度提名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
西爾維亞.邁爾斯出生於紐約格林威治村,父親從事家具製造商。早期經過演員工作室的訓練後,她在1949年登上舞台,並在1960年進軍大銀幕,在提名奧斯卡獎的《Murder, Inc.》出演一角。
.
60年代至70年代是邁爾斯演藝生涯的黃金時期,除了在電視圈頗具盛名,她在《午夜牛郎》中飾演妓女凱絲,與強.沃特(Jon Voight)有精彩對手戲,獲得了首次奧斯卡提名。在改編自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同名小說的電影《再見,吾愛》中,她更是該片唯一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演員,而她在片中的戲份僅有五分半。
.
隨著性解放的來臨,西爾維亞.邁爾斯又以《Heat》(1972)中的大膽演出知名,這是一部由安迪.沃荷(Andy Warhol)監製的X級電影。邁爾斯在歐洲版的海報中坦露雙峰,引發不少爭議。但邁爾斯絲毫不以為意。
.
在70年代,以交際花形象著稱的她,甚至使《時人》(People magazine)刊出了一則標題為《如果曼哈頓的派對上沒有西爾維亞.邁爾斯會怎麼樣?》(What Would a Manhattan Party Be Without the Ubiquitous Sylvia Miles?)的文章,足以彰顯她的盛名。
.
但這也同時伴隨了一些負面的聲譽,她曾經為了抗議劇評人約翰.賽門(John Simon)給她主演的劇作負評,而在一場派對上將一份韃靼牛肉倒在他的頭上以示抗議。
.
80年代,西爾維亞.邁爾斯持續演出了一些好萊塢主流製作,包括廣受好評的《華爾街》(Wall Street ,1987),也在《女人心海底針》(She-Devil ,1989)中飾演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的母親。
.
90年代後,她漸漸淡出影視圈,曾在2002年客串演出《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 ,1998-2004),又接演了《華爾街》續集《華爾街:金錢萬歲》(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2010)。其遺作《Japanese Borscht》預計將在今年七月公映。
.
一生擁有太多傳奇經歷的西爾維亞.邁爾斯卻從未嘗試留下回憶錄,在2001年的一個訪談被問到此題時,她的說法是:「我不知道,我的人生對我而言是一個謎。」
.
2019年6月12日,她在住了一輩子的紐約曼哈頓辭世,結束精彩一生。
.
.
(圖為《午夜牛郎》劇照,圖左為西爾維亞.邁爾斯,圖右為強.沃特。)
華爾街金錢萬歲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國女星西爾維亞.邁爾斯(Sylvia Miles)辭世,享耆壽94歲。她曾以《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 ,1969)和《再見,吾愛》(Farewell, My Lovely ,1975)兩度提名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
西爾維亞.邁爾斯出生於紐約格林威治村,父親從事家具製造商。早期經過演員工作室的訓練後,她在1949年登上舞台,並在1960年進軍大銀幕,在提名奧斯卡獎的《Murder, Inc.》出演一角。
.
60年代至70年代是邁爾斯演藝生涯的黃金時期,除了在電視圈頗具盛名,她在《午夜牛郎》中飾演妓女凱絲,與強.沃特(Jon Voight)有精彩對手戲,獲得了首次奧斯卡提名。在改編自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同名小說的電影《再見,吾愛》中,她更是該片唯一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演員,而她在片中的戲份僅有五分半。
.
隨著性解放的來臨,西爾維亞.邁爾斯又以《Heat》(1972)中的大膽演出知名,這是一部由安迪.沃荷(Andy Warhol)監製的X級電影。邁爾斯在歐洲版的海報中坦露雙峰,引發不少爭議。但邁爾斯絲毫不以為意。
.
在70年代,以交際花形象著稱的她,甚至使《時人》(People magazine)刊出了一則標題為《如果曼哈頓的派對上沒有西爾維亞.邁爾斯會怎麼樣?》(What Would a Manhattan Party Be Without the Ubiquitous Sylvia Miles?)的文章,足以彰顯她的盛名。
.
但這也同時伴隨了一些負面的聲譽,她曾經為了抗議劇評人約翰.賽門(John Simon)給她主演的劇作負評,而在一場派對上將一份韃靼牛肉倒在他的頭上以示抗議。
.
80年代,西爾維亞.邁爾斯持續演出了一些好萊塢主流製作,包括廣受好評的《華爾街》(Wall Street ,1987),也在《女人心海底針》(She-Devil ,1989)中飾演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的母親。
.
90年代後,她漸漸淡出影視圈,曾在2002年客串演出《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 ,1998-2004),又接演了《華爾街》續集《華爾街:金錢萬歲》(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2010)。其遺作《Japanese Borscht》預計將在今年七月公映。
.
一生擁有太多傳奇經歷的西爾維亞.邁爾斯卻從未嘗試留下回憶錄,在2001年的一個訪談被問到此題時,她的說法是:「我不知道,我的人生對我而言是一個謎。」
.
2019年6月12日,她在住了一輩子的紐約曼哈頓辭世,結束精彩一生。
.
.
(圖為《午夜牛郎》劇照,圖左為西爾維亞.邁爾斯,圖右為強.沃特。)
華爾街金錢萬歲 在 movie - [討論] 華爾街:金錢萬歲有鬧鬼嗎? 的推薦與評價
標題. [討論] 華爾街:金錢萬歲有鬧鬼嗎? 作者, katiewan. 時間, Wed Jun 1 19:05:14 2016. 人氣, 推:0 噓:1 留言:5. 更多katiewan文章 · 相同討論串 · 返回movie看板. ... <看更多>
華爾街金錢萬歲 在 [普雷] 華爾街:金錢萬歲-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PO寫了一段時間,但遲遲沒有PO文
因為之前爬了幾篇文章,我也不確定自己的觀點正不正確
但還是想把心得PO出來分享
=======內文有雷========
影評說這部片是影射金融風暴的高盛和雷曼兄弟
說真的 我不懂 一點認知都沒有
原因很簡單 因為 我不覺得自己有受到甚麼影響
因為從以前到現在 錢都是這麼少 能縮水的空間也有限(嘆)
但我有種很深的感覺
錢對下層的人來說 是命
對中層的人來說 是錢
對上層的人來說 是遊戲的籌碼
投資人把錢存到銀行或投資公司等等
本來應該是期待銀行或公司可以把自己賺回更多的錢
但 這些資金不過也就是從「自己的」變成「對方的」資金而已
一夜致富當然是很美的夢 但也很不切實際
所以這部片對我來說 不過就是看看不同的世界,
一個我永遠不可能踏進的世界
對於銀行和企業的關係 我的認知僅來自於山崎豐子的《華麗一族》
但大致而言 影片中所呈現的銀行及投資的專業問題 也能略知一二
再加上在電影版爬文 對這方面倒沒有甚麼太大的疑問
比較讓我疑惑的還是人性的部分吧!
首先是蓋柯葛登的「貪婪為善」
我不否認人性有貪婪的一面
這就很像問你:你愛錢嗎?誰不愛呢?
劇中雅各問布瑞頓要賺多少錢才退休
布瑞頓笑著說:MORE
說實話,我非常欣賞這個答案! 野心與自信沒有甚麼不好
劇末雅各說了一席很有意思的話
同樣的事情不斷上演,但我們卻期待不同的結果
泡沫化經濟在十六世紀的荷蘭已經上演
數百年後人們依舊在重蹈覆轍
人性的貪婪是不會改變的
我有個很大的疑惑
葛登到底是真的想跟女兒復合還是只是想把錢拿回來?
(葛登告訴雅各說薇妮的瑞士銀行有一億美金,
要雅各勸薇妮把錢轉到雅各名下,再叫雅各把錢匯給葛登,
葛登再投資核融合技術──雅各負責的產業)
說真的 我不是很能接受把這樣的電影演成溫馨親情劇
所以我總認為 事實上:葛登想求女兒原諒,但更想把錢拿回來
如果雅各沒有去倫敦找他、沒有把嬰兒的光碟給他
葛登有可能會良心發現 把錢還回去嗎?
不可能! 因為那本來就是他的錢,只是暫時借放在女兒的帳戶
這才是葛登的本性(深深覺得結局鳥掉)
葛登出獄時對雅各說:錢不是最重要的資產,時間才是。
聽起來似乎是反悔,但隨著劇情的走向
我想他懊惱的是少了八年的時間賺錢 =.=
西亞李畢福飾演的雅各看似聰明、自信、認真,深愛女友,
但我覺得事實上好像不完全是這樣
為了幫恩師老闆報仇 他製造謠言要扳倒史華茲銀行
最後反被延攬進到該公司
對於這部分 我也有很大的疑惑
有人說這部片很寫實 但真實生活中,會因為要報仇而害對方公司倒閉嗎?
如果說是為了併購、追求更大的利益,我相信他們會不擇手段
但如果只是想報仇(恨對方N年前不伸手援助?) 似乎說不過去
更何況是像雅各這樣的職員,會為了幫老闆、公司報仇就這麼做嗎?
我總覺得這只是在凸顯雅各的熱情和正義而已,但似乎不是很成功
同樣的問題,為什麼雅各對環保能源這麼執著?
因為他熱愛環保,想對地球盡一份力量?這樣好像很牽強
我怎麼覺得是因為他自己也有投資,所以不希望公司倒閉
(是我的想法都太黑暗了嗎?)
才會那麼積極的拉攏中國的資金
雅各找上葛登為的是甚麼?
我不否認他希望葛登父女和好
但更重要的目的應該是如何打倒史華茲
如果沒有後面這個原因
他會那麼積極,甚至不顧女友翻臉的風險拼命促合他們嗎?
同樣的 雅各深愛薇妮無庸置疑
但如果可以,他還是希望薇妮可以幫自己做些甚麼
例如:報導核融合技術的前展性以求資金的投入
要求薇妮把錢拿出來投資
報導史華茲銀行的內幕……
看起來好像有點偽善,甚至利用女友,但更有人性
所以我不完全認同雅各是個正面的角色
(同樣的,葛登也在利用雅各:修復父女關係、洗錢、抓布瑞頓的把柄)
我總覺得所謂的投資,不單單只是賺錢這麼簡單
就像葛登說的:人心的爾虞我詐
這才是金錢遊戲最迷人的地方
也是我對這部戲最期待的部分,但似乎沒有很過癮
反倒是被一些溫馨情感片段弄得哭笑不得
本來應該要很有張力或爆點的片段也因此弱掉
(我不是不喜歡大團圓,但來得很突然,反倒顯得突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7.42.11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