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得不是福
飲食文化,除了要解決飽肚的問題,還追求饗宴之樂,孔聖說「食不厭精」,從烹調食物的方式,也可判斷文明的粗野或精緻。
但是全球人口急增,一八○四年全球人口剛剛突破十億,直到一九二七年才增加到二十億,接下來卻只用短短三十年,就到達三十億,此後平均每十二年就增加十億,比十九世紀的增長速度快了十倍。
全球有七十億人,人人每天一睜開眼都要吃飯,關心飲食,就不只是吃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這樣吃下去,地球能不能受得了?
全球化二十五年,有幾十億人的飲食習慣都已經西化,或者更確切一點是美國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軍的平均身高只有五呎三,但今天日本男人平均已達五呎七。山田洋次的電影「東京小屋」有一段對白,普通日本國民不相信能夠戰勝美國,因為日本人吃的是海帶豆腐,美國人卻一餐可以吃八安士的牛扒,體格上相差太遠。
全球飲食美國化,結果是人工畜養數以百億計不見天日,甚至足不著地的「生物機器」,經過屠宰加工,送到餐桌上,一刻工夫,就經由人體消化腸道排出體外。 人口爆炸,密集養殖,化學飼料,工業化屠宰,惡性連鎖,把肉食習慣推到最壞的地步。
本來,中國也有依四季進食的智慧,春天吃新鮮蔬果,夏天以涼補為主,秋天是稻米、蓮藕、魚蟹成熟的季節,唯一可以饗宴的機會,到了冬天,主責是抗寒防病。這一智慧,正如中國所有好東西,又東傳去了日本,今天日本人津津樂道的「昭和養生術」,即從此經驗而來,食材以自然果實為主,譬如海藻、牛蒡、芝麻、紫蘇、甘藍、納豆、芋頭、冬瓜、銀杏、菊花、秋葵,佐以河鮮、海產、雞蛋,肉類只佔很少部分,尤其豆腐是蛋白質的來源,古人吃不起肉,但可以由豆腐補充。
但二十世紀中爆發大饑荒,中國人開始迷信「背朝天的都能吃」,歷代戰亂飢餓威脅的記憶大反彈,順天應時的飲食文化無以為繼,慘遭破壞,追求口舌之慾,結果是視生靈如糞土,在中國飲食文化的記錄之中,活殺、生滾、鮮炸的名堂,多不勝數,從不把虐待當一回事,如何減輕動物的痛楚,從不在考慮之內。
天造萬物,當然不是為了由人盡享口腹之慾,拯救地球,減輕殺業,也不可以只靠吃齋唸佛。佛教悲憫眾生,境界超凡入聖,但世上有幾十億凡人,不可以要求所有人都有菩薩心腸,像環保一樣,要從源頭減廢,與其呼籲人人吃素,不如從源頭革命。西方耶教文明外向而勇於開拓,與佛家與世無爭的精神相反,從屠刀下拯救眾生,結果還是由美國人最先動手,誰是領導文明潮流的人,還不是一清二楚?
(全文見 CUP Magazine 154 期十一月號專題「放下屠刀 造肉成佛」)
CUP Magazine 154 期十一月號《放下屠刀 造肉成佛》經已出版,承接前期食物科技與公義的專題,繼續探討食物科技的發展。無痛牛肉、植物漢堡、素蛋會否置於未來的餐桌上,取決於人類的道德選擇。
陶傑:天造萬物,當然不是為了由人盡享口腹之慾,拯救地球,減輕殺業,也不可以只靠吃齋唸佛。佛教悲憫眾生,境界超凡入聖,但世上有幾十億凡人,不可以要求所有人都有菩薩心腸,像環保一樣,要從源頭減廢,與其呼籲人人吃素,不如從源頭革命。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