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9] 細說分鏡 Vol.16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21
🖍正是因為如此,讓我們體驗到,攝影是一個剎那間的永恆
🖍沒有任何人能複製的他人的感動,
🖍每一個感動都是私密的,只有自己清楚
🖍因此我們才如此的著迷
照片帶來的意義,除了我們眼睛看得到的「 內容」,點線面組成的線條、曲線、圖案,色彩與亮暗表現之外,再加上作者的創作目的,這樣子就代表了這張照片的生命與價值嗎? 當然不只,想一想,是不是每次看自己的照片總是一看再看,縱使說不出千百字形容它對你的好,但若看著他人的作品,他人口沬橫飛地訴說照片的故事,我們也不容易觸動心弦,這代表我相信無論如何,照片與作者、觀者三人之間,總是有完全觸及不到與不同的心境。
🟥永恆、照片、與我們
太陽與月亮交際,照片地表上每一生態角落,這地球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長久永恆,萬般生物皆有生命周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不過這樣想法也有些狹礙,「非生命」的物體也是有可能「永恆」的保存,就像是「數位照片」就可以透過電磁記錄方式一直保留下去,只要妥善的保存,比如定期的更新硬碟,小心使用,那麼一張數位照片哪怕過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都能一如按下快門那一刻的模樣,「永恆」地保存下去。
🔹將照片透過拆解,透過電磁特性記錄,這個動作,只是記錄一張照片「01010001…」等二進制的數位資料,只是拼湊成圖案,我們稱為「照片」,若只把照片的「永恆保存」挶限在 0 與 1 的電磁特性記錄,若從這個角度來定義「數位照片的永恆」,就顯十分可惜,因為我們知道,電腦等物理電磁特性,只是保存了照片的「物理形式」,卻無法保存了「代表的意義」,那顯然不足以說服許多人,物理電磁性能如實永恆地記錄照片,一張照片除了這些 01 組成的資料以外,應該還有更多東西才對,沒錯,那就是「照片的故事」。🔹
就像前數篇文章提到「照片的故事」,就無法透過電磁特性記錄下來,除非像我這樣子的透過電腦、作業系統、中文輸入,將每張照片背後故事保留記錄下像,或著像是這篇文章存在目的 - 將我把這隻影片,每一分鏡、畫面、旁白等,再多說一點「分鏡後面的故事」,再透過數位檔案記錄下來,若能為照片做到這種方式的記錄,我才覺得那達到「永恆」更進一步。
🟥照片故事的生命
由於工作的關係,為了寫文、備課,我會有特定目的,在電腦硬碟裡不斷尋找某些照片,這時間的幅度可能一跨就是五年、十年,看到多年前的照片,有時會有一種陌生的感覺 – 像是在看別人的作品一樣陌生,有一種「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觸,這些照片無疑是我親手拍的,卻又有點距離,有些還想得到為何這個角度拍、拍來做什麼,但隨著時間越久,對這張照片解讀的空間也越有限,對一張照片記憶不斷的流失,而且還是數萬張照片,想想是有些可惜、恐怖。
🔹如果數位照片背後的 0 與 1 能保存所有的照片與故事,那就不會有上面的感觸,以及「照片意義在我們心中滋長」的可能。🔹
回到「照片背後的故事」這點,今天看這張照片,拍攝當下有了感受,了解為何這麼做、為何這麼拍,按下快門回家欣賞後,同時再為這張照片寫下故事,這樣子就結束了嗎? 不,還差得遠,當你時過境遷,過上好段時間,無意間再翻看同一張照片,你又會對這一張照片的故事,心裡又會有更多不同的感想 – 多年前的照片不變,同時留在照片底下的故事說明也一字不動,它就是電磁特性永恆不變數位記錄特性,但變得是我們,一張照片所帶來意義又更加延伸,好像他會跟隨著我們,隨著我們的人生滋長下去。
若真的有興趣,做一個實驗 (雖然我自己也沒這麼做過,相信挺好玩的),隨機挑一張最近拍的作品,寫下當下的感受,最好是字數多一點比較能記下更多的想法,過了半年好了,再把檔案打開來欣賞一下,再參考底下的照片故事,也許心裡不會有什麼變動,但如再過個半年、一年、二年再重看這份照片與資料,我相信心裡的感受絕對又更加不同。
照片與當時寫下的故事都是不變的,變的是我們,一張照片故事,似乎可以又再更加的無止境的延伸下去,若是以這個觀念看待照片的「永恆」,那就沒完沒了,一張照片對自己的意義與價值不斷的增生下去,但我們人生肉體生命有限,直到那一刻,照片生命或許才算是真的結束,自那時才開始「永恆」保留下去。
而正是如此過程,才會讓我重新體會「照片」「照片故事」與「我們」三者的關係是會不斷的變化,有些照片不但讓我重新回想起當下的感受,更因時間因素產生了模糊的距離,讓日後的我重複看這些照片,賦予了新的感受、價值,這樣子的心情每天都在我的大腦裡不斷的上演類似的劇碼,我才更去想著一些我們常說的「一張照片真的訴說千言萬語嗎?」「照片故事真的一成不變嗎?」「如何保留這樣感動持續下去」…等各個有趣的話題。
🟥剎那間的永恆
撰文的今天,我在擷取影片裡的畫面,想想當初製作這影片時,挑選適當的素材放進來,那時在挑選素材,也都是為了要傳達旁白所說的事情,比如說這句話「攝影是一剎那間的永恆」這句好了,為何挑選那張照片,我當然知道為什麼,因為這張照片一定要有一種「多踏一步、快慢一秒就失去眼前畫面的感動」的感受,所以我挑選了一段影片,我走在德國國王湖山林路徑時,不時抬頭欣賞這片湖邊森林的美,不時陽光自林間透射錯落進來的感受,那真的就是「多踏一步」就會錯過一些景像的場景,於是我選了這個片段影片、這張照片來說著「剎那間的永恆」。
🔹前面說到「永恆」,在我看來你很難去為永恆做一個邊界,我自己的邊界,就是直到我離開人世為止,這張照片所代表真正的故事,到此為止,沒了,再多的他人解讀都是個人多元詮釋,不是我的故事,但如果加個「剎那」兩個字,就更加簡單一些「剎那間的永恆」,就是那一個身體感受環境後的瞬間感受,所按下的快門,產生的照片,將照片生命剪裁至「那一刻」就好,我想還算是可以辦得到「永恆的保存那一刻」。🔹
意思是,若我們同意照片生命是會伴隨我們不斷的成長 (或是消失),我們只限定「某時、某刻」,也許就那 3-5 秒,那樣子來解讀一張照片「剎那的永恆」就稍微講得通了,至少按下快門當下前後一刻的心情,較不容易隨著我們時間生命的推移,而有太多不同的解讀。
🟥照片是私密的感動
到現在看到那張選進影片的照片,仍可回憶我胸前背後滾滾發燙的感覺,那天天氣正好,說不定超過 40 度絕對有的,但好在濃密林間給了旅人遮避的空間,流動的風讓我這一路稍感舒適些,不時仰望、回頭看看身處的環境多麼美好,還可聽到接駁船電動馬達,以及水面波動的聲音,這一路真是享受,若時間再給我多點,我更願意放慢腳步想想「我幹嘛來這裡」「走那麼快幹嘛」「幹嘛帶這多的相機與鏡頭在背後」等等雜念。
上頭這段短短 188 個字,你能感受多少? 我相信多或少,能帶給你近似的經驗,但與我當下拍下照片的感動仍有不少的距離,一來單單 188 個字是無法說完當下我所有的心情寫照,再乘個 10 倍來到 1880 字放在這裡,只能更拉近你,與「我跟照片」之間的距離,再極端想像一下,你跟我同一時刻走在一起,肩並肩步伐步速一樣,同樣抬起頭來,採著相同的構圖,但這一路來我們對那一刻旅程的感受絕對不同,相同的畫面,採用的曝光決定也不同,「你拍你的,我拍我的」,我們擁有各自對自己照片的感動,當下馬上交換看彼此的作品,還是無法百分之百感受對方心裡的那份心境。
🔹所以,每張照片帶來的感動,都是無法複製的,也是非常私密的故事,也只有自己最清楚,我們已經重複過類似的經驗無數次,相信你我都有類似的感受過,而這一層「私密的感動」如此的珍貴,而將照片「剎那間的永恆」解放開來,照片故事又隨著生命不斷的滋生出更多意義出來,唯有你與照片之間的「連結」,這種關係才得已存在,他人只能遠遠、盡可能感受,無論如何貼近你,始終只是隔在門外,透過細縫看著你與照片、作品間是如何的相知、相愛。🔹
我了解這層關係,多麼想為每張照片寫下與照片的連結與故事,但可惜那是一輩子無法做完的功課,我只能盡可能保留其 0 與 1 的電磁特性記錄下來,讓未來不同的我再次看到,除了帶來回憶,也希望給未來的我更多剌激與想像空間..
🔹「現在拍的照片,都是給未來自己的一份禮物」,當你這麼想,也許你會更珍惜每一張自己拍的照片,無論好壞,不用與他人比較,都是你自己的寶藏、禮物。🔹
最後再回到一個場景,聽著他人分享作品,無論表達過程如何,我們始終感到「照片與說者」與「我們」之間,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怎樣都能抓到說者與照片之間的感動、連結,對我來說,始終還是覺得「故事表達得好如隔層紗,反之表達拙劣如同隔座山」,那樣的感受,而我也能同樣換位思考,當別人聽著我如何分享我的作品,也是有著相同的感覺,最直接的例子就是 – 寫到這裡近 3400 字,你能感受我多少心境上的想法呢?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萬般皆是命意思 在 畫說女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是鯉躍龍門還是揠苗助長?】※文長慎入
前陣子看完一部探討韓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變態升學教育及父母心態的影集「天空城堡」,無獨有偶美國也出了部「買進名校」影片,講述美國上流社會父母透過重金賄賂老師讓子女進入名校、由真實醜聞改編而成的影片,突然有些小小心得想跟大家分享。讓子女進入一個以他自身能力無法達到及應付的學習環境,究竟是讓兒女鯉躍龍門,亦或是揠苗助長?寶寶媽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令人鼻酸的真實案例。
寶寶媽是大學裡某個負責學生申訴及爭議處理的諮詢委員會(永遠有開不完的會)的可憐委員之一,某日受理一個學分已被當到達到退學標準的學生案件(該生大三及大四大量缺曠課),當天除了申訴的女同學出席之外,她的爸爸也來了(事實上申訴案是他爸爸提出的),心裡正在OS又是一個爸寶跟一個恐龍家長時,目光停留在申訴報告書上一處說明-這位申訴學生是特殊身份生(意即以特殊身份加分入學的)。
整場會議都是女學生的家長在代表發言和求情,女學生則有氣無力靠坐在座位上,一副生無可戀的厭世模樣,再看了看她大一到大四的成績,大一二大概都是低標或不及格,大三四基本上是完全放棄了,在場除了她的父親之外,所有的人心裡都很清楚,這位女同學的自信心已經完全被擊潰了,當初透過加分進入了一個身邊都是成績比自己優異的同學的學習環境,她在大一二已經被打擊到完全沒有自信和尊嚴,所以大三四選擇曠課和自我放棄。這個可憐的小女生在那當下最需要的是休息及大量的心理諮商輔導重建自信心,可是在她爸爸的眼裡,名校的光環似乎遠比他女兒的人生重要多了。
寶寶媽也經常擔任大大小小美術比賽的評審,低年級作品評審們最頭痛的事,莫過於有太多明顯是“想得獎父母”代筆或幫忙完成的作品,寶寶媽常想,透過父母的幫忙讓小小孩得獎只是高興一時,但如果因此讓小小孩對自己產生了不切實際的期望,從越高的期待天花板掉落在現實地面的痛是越大的,就像那位透過加分擠進學校的可憐女孩一樣,看到她完全失去自信及生命熱情的模樣,寶寶媽除了心疼也很替她往後的人生感到擔憂。
揠苗助長及不切實際的期待容易傷害小孩脆弱的自信,那父母要怎麼做才能建立小孩的自信呢?寶寶媽覺得要先能充分的理解並接受小孩與生俱來的特質。寶寶的個性稍微比較害羞(慢熱,不是內向),有高敏感特質,對聲音、觸覺、疼痛感異常敏銳,喜歡專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不感興趣的就敷衍帶過,是個聰明但也是個令老師頭痛的小男孩,但其實看在我這個媽媽的眼裡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因為我自己就是個標準高敏感特質的人,所以我非常能理解他在老師口中所謂的“特殊狀況”,事實上,我自己的情況還比寶寶更加嚴重。
看過一本很不錯的韓國教育書叫「致,被兒子搞瘋的媽媽」(聲明一下我沒有被兒子搞瘋,但對於如何面對頑皮的小男孩的確感到棘手),作者是一位致力透過美術教育讓小男孩特質得以適性發揮的韓國教育專家,書中有個地方講得很好,他說小男生和小女生本來發展速度就不同(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女生有生育的生理機制,所以身心會比較早熟),如果用同一標準來看待小男生是不公平的,此外,個性沒有所謂好壞,每種個性特質都有雙面性,有自閉傾向的小男孩多半有專注的學者症候特質,而容易分心及好動的小男孩,通常想像力和創造力驚人。
寶寶媽小時候因過度害羞有社交障礙,所以習慣透過畫畫舒壓和表達,沒想到後來因為畫畫開啓了人生許多的可能性,以前也非常討厭自己的害羞,常常話還沒說出口就已滿臉通紅,但後來才發現,自己高敏感的特質是豐富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泉源,所以長大後的我很喜歡自己的高敏感特質,也能和自己的高敏感特質相處愉快。
寶寶很喜歡在我的面前表演和搞笑, 常常把媽媽我逗得樂不可支, 有回他在表演一段精彩的自創舞步時,我跟他說:「你表演得超棒的,可不可以也在老師和班上同學的面前表演呢? 」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不敢……我會害羞」,原本要鼓勵他試試看的我突然停了半晌。「沒關係,媽媽小時候也很害怕在大家面前表演呢!」我說,聽了這句話的寶寶回道:「真的嗎?」然後就開心的繼續玩他的玩具去了。
小孩身上有父母的基因,孩子的個性和特質有我們的影子,當我們否定小孩的能力和特質時,其實某種程度是父母不夠肯定及欣賞自己,所以將對自身的不滿和挫敗感轉換成否定小孩,行為和想法可以藉由教育來改變,但個性和氣質多半是與生俱來的,寶寶媽認為能理解並接受小孩原本的樣貌、肯定並欣賞小孩自身的個性與天生特質,不僅是最好的教育,也是父母對自己最大的肯定😉祝大家連假愉快囉~💕
萬般皆是命意思 在 三頭六臂.英格蘭主婦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鎮上的公立學校已經放假,難得私校還在上課,頓時有『賺到』的感覺,我們聊起復活節假期比別人短,但是暑假多二十天,『放假很好,但是我會想念我的朋友』皮蛋說。
我無限寬慰。想起去年此時學校停課,不用上學皮蛋歡呼,換了個學校、明明課程緊湊,年初封城她倒連說可惜,不曉得是長大了還是環境不同。
這陣子網上許多媽討論歐美國家的升學壓力,異口同聲、風聲鶴唳的說「國外哪有比較輕鬆」,啊哈,其實轉念一想,沒有比較輕鬆的原因本來就不是國內國外,而是「人」、而且通常建築在「父母的期望」上。
人工昂貴的國家,有一技之長的重要性和高大上的名牌學歷不分軒輊;我常想到多年前參觀過一間帶五個臥房的漂亮房子,屋主有三個孩子,進門就看到地板上的馬路動線和小孩乘坐的電動法拉利,太太是髮型師,先生邊泡咖啡邊閒聊,『昨晚挖馬路到五點所以有點睏』。
蛤?當時還殘留萬品讀書高遺毒的我以為耳背、或者「挖馬路」是什麼特殊厘語,出了門問佛地魔「挖馬路」... 他的意思是...工人... 也就是像 Bob the builder 那樣的職業嗎?......
Holy 靠。挖馬路住豪宅!
人生有很多可能性,每個人天份不一樣,並不是否定讀書的好處或壞處,但是至少在英國、如果以財富作標竿,名校畢業並不一定比水電工高明,有的水電工還特別傲驕、千喚不一回,有錢不見得想來、來了不一定準時、不來呢?沒有熱水暖氣沒有電燈網路馬桶塞住漏水,看你多厲害的博士也沒輒!
「升學壓力」說穿了是自己造成的,**不升學照樣能過得妥妥的。通常有亞洲人背景的家庭比較捨不得孩子受苦,望子成龍、多半希望下一代成為醫師律師工程師銀行家這些聽起來光鮮的職業,想進這些科系很殘酷地、不管在世界上哪個國家它就是一樣都很難,然後拼得你死我活進了門,來個疫情,當醫生的首當其衝無處可逃,更甭說未來人預言這個世紀的某個夏天股市將一夕崩塌造成萬人失業...
想了很多、焦慮很多,結果萬般皆是命、紅塵一場空。
雖然話又說回來我們家也準備考 11+
😂😂😂😂😂😂
倒不是希望孩子有什麼光宗耀祖的學業成就,單純怕她在普通學校學壞而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皮蛋是個容易隨波逐流的小孩,我們鎮上兩所中學雖然之前得到 good 的評比,但是看過他們學生放學時的德性,抽菸、喧嘩、對經過的車輛丟石頭砸空酒瓶、女生裙子折得短短 (again, 全世界中學生都做一樣的事)... 我們在搬來的第一年就知道上中學前必須另謀他路。
寫了這麼長一篇沒什麼重點,可能昨天收到學校信、裏面提到今年畢業的學生拿到哪些中學錄取資格有點感嘆。十多位畢業生、沒指名道姓,卻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那串長長的中學名單好像二十年前聯考之後的榜單,看著都心急胃痛了起來。
感謝上帝。我們這區沒有、所以也不用擠考公立的文法學校。畢業生的出路全是私校,劍橋各大名校和往北 (AKA 更鄉下) 的中學都有,也有人拿到獎學金。
雖然我的第一志願是某間女校,但是我女兒的第一志願應該是有她迷戀的安東的學校:「媽咪,安東夏天之後不在我們學校他會去哪裏?」小少女憂心忡忡問我。
『他應該會去 *****,不用擔心,妳好好用功,三年之後又可以跟他同一個學校了』
世上父母的推辭到哪也都是一樣的 😂
** 「不升學」不是不上學,而是「不擠名校」。坊間盛傳英國的課業競爭白熱到「出生開始佔位子、搶買學區房」並不是常態、也不是大家都這麼做。
絕大部份本地人從小到大讀免費的公立學校一樣好好的,「會讀書的人到哪裏都一樣」在這裏也適用,我們鎮上的『爛學校』每年還是有人得到劍橋牛津或者醫學院入學許可 (只是很少 🤣 前年三位)。
之所以覺得「壓力大」那是因為硬要擠 selective schools,事實上不用通過考試、由政府分發一樣有中學讀,只是像上面提到的,生源沒經過挑選良莠不齊,可能會遇到三教九流跟著興風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