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之前有個說法,大概是說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在於散文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
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討論的也是散文,作者王充閭提到「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的看法,甚至舉了《史記》《左傳》中的例子來說明散文寫作時的創作技巧。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 王充閭
一
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這是歷史文化散文寫作中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散文必須真實,這是散文的本質性特徵,一向被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而散文是藝術,惟其是藝術,作者構思時必然要借助於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張開想像的翅膀;必然進行素材的典型化處理,作必要的藝術加工。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尤其是,歷史是一次性的,它是所有一切存在中獨一以「當下不再」為條件的存在。當歷史成其為歷史,它作為「曾在」,即意味著不復存在,包括特定的環境、當事人及歷史情事在整體上已經永遠消逝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在場」的後人要想恢復原態,只能根據事件發展規律和人物性格邏輯,想像出某些能夠突出人物形象的細節,進行必要的心理刻畫以及環境、氣氛的渲染。因此,海德格爾說,歷史的真意應是對「曾在的本真可能性」的重演。史學家選擇、整理史料,其實就是一種文本化,其間必然存在著主觀性的深度介入。古今中外,不存在沒有經過處理的史料。這裡也包括閱讀,由於文本是開放的,人們每一次閱讀它,都是重新加以理解。
很難設想文學作品沒有細節描寫,因為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史記》中寫漢初名相「萬石君」石奮一門恭謹,就採用了大量細節。石奮的長子石建謹小慎微,有一次書寫奏章,皇帝已經批回來了,可是,他還要反復檢視,終於發現「馬」字有誤:這個字四點為四足,加上下曲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現在少寫了一筆。他驚慌失措,唯恐皇帝發現了怪罪下來。石奮的少子石慶,一次駕車出行,皇帝在車上問有幾匹馬拉車,他原本很清楚,但還是用馬鞭子一一數過,然後舉起手說:「六匹。」小心翼翼,躍然紙上。太史公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當時官場中那種終日戰戰兢兢、恭謹自保的政治風氣。
明代思想家李贄講到藝術創造時,說一個是「畫」,另一個是「化」。畫,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化作心靈的東西,並設法把這種「心象」化為詩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飛翔。這就觸及到散文寫作中想像與虛構這一頗富爭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新生代作者的闖入,小說家、學者的加盟,以及跨文體寫作的出現,散文創作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特別是作家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已不滿足于傳統散文單一的敘述方式,而是大膽引進西方的多種表現手法,吸收其他文學門類的寫作特點,輔之以象徵、隱喻、虛擬、通感、意象組合等藝術手法,意識流動,虛實相間,時空切換,場景重疊,使散文向現代性、開放性拓展。
事實上,早在「散文的想像與虛構」成為問題之前,有些作家已經在悄悄地進行著大膽嘗試了。出現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散文家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可是,許多人都知道,它卻是經過想像與虛構,對真人實事進行大膽加工的產物。1956年上海合唱團招考新團員,一名女青年報考,由於考試前夕她在楊樹浦參加一場救火,弄倒了嗓子,以致影響了考試成績,但合唱團還是破格錄取了她。何為當時正在醫院休養,聽家人講述了這件事,便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設計出第二次考試的情節,加進了蘇林教授這個關鍵性人物,改換了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陳伊玲身著「嫩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實際也並非如此,是作者為了加強形象的感染效果,從所住醫院一位實習醫生那裡移植過來的。
這個典型事例說明了,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前提是散文是藝術,而且是一種側重於心靈表達的藝術。黑格爾指出:「藝術作品既然是由心靈產生出來的,它就需要一種主體的創造活動,它就是這種創造活動的產品;作為這種產品,它是為旁人的,為聽眾的觀照和感受的。這種創造活動就是藝術家的想像。」「在這種使理性內容和現實形象互相滲透融會的過程中,藝術家一方面要求助於覺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要求助於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氣的感情。」
二
今年三月中旬,我率領大陸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到日月潭觀光,接待我們的是南投縣文化局長,他是一位文學博士。在同我們交談時,他直率地說,總覺得作家們想像力不足,有時過於拘謹。他說,有一次訪問日本,見到了楊貴妃的墓,便問有關人士「根據何在」。答覆是:「你們中國古代的白居易寫得很清楚嘛!」博士反詰:「楊貴妃不是死在馬嵬坡嗎?《長恨歌》裡分明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答覆是:「《長恨歌》裡還講:『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海上仙山在哪裡?就是日本嘛!」博士說:「這種顛倒迷離的仙境,原都出自當事人與詩人的想像。」答覆是:「什麼不是想像?『君王掩面』,死的是丫環還是貴妃,誰也沒有看清楚;所以才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這樣,生生造出一個「貴妃墓」來,結果還振振有辭!
歷史散文創作講求真實,關於史事的來龍去脈、真實場景,包括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止行為,都應該據實描繪,不可臆造;可是,實際上卻難以做到。國外「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與歷史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歷史脫離不了文本性,歷史文本乃是文學仿製品」,「歷史還原,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的論點,我們且不去說;這裡只就史書之撰作實踐而言。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左傳》記言而實乃擬言、代言」,「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當然耳」。「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口角親切,如聆罄咳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心口相語,屬垣燭隱,何所據依?」原來,「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孟軻讀過上古時的典章文獻彙編《尚書》中關於「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的記載,就曾提出過疑問,從而說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到了宋代,當學生問到「《左傳》可信否」時,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回答是:「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
我們再來看被奉為信史和古代散文典範的《史記》。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詳細記錄了鴻門宴的座次,說是項羽和他的叔叔項伯坐在西面,劉邦坐在南面,張良坐在東面,範增坐在北面。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因為有范增向項羽遞眼色、舉玉玦,示意要殺掉劉邦的情節,他們應該靠得很近;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用自己的身體掩蔽劉邦,如果他們離得很遠,就無法辦到了。司馬遷寫作《項羽本紀》大約在西元前94、95年前後,而鴻門宴發生在西元前206年,相距一百一十多年,當時既沒有錄相設備,而戰爭年代也不大可能有關於會談紀要之類的實錄,即使有,也不會記載座次。那麼,他何所據而寫呢?顯然靠的是想像。
三
中國文學史上還有一個典型事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象祠記》,作者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當時,貴州靈博山有一座年代久遠的象祠,是祀奉古代聖賢舜帝的弟弟象侯的。當地彝民、苗民世世代代都非常虔誠地祀奉著。這次應民眾的請求,宣慰使重修了象祠,並請流放到這裡的王陽明寫一篇祠記。對於這位文學大家來說,寫一篇祠記,確是立馬可就;可是,他卻大費躊躇了。原來,據《史記》記載,象為人狂傲驕縱,有惡行種種,他老是想謀害哥哥舜,舜卻始終以善意相待。現在,要為象來寫祠記,實在難以落筆:歌頌他吧,等於揚惡抑善,會產生負面效應;若是一口回絕,或者據史直書,又不利於民族團結。反復思考之後,他找到了解決辦法:判斷象的一生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段是個惡人,而後段由於哥哥舜的教誨、感化,使其在封地成為澤被生民的賢者,因此死後,當地民眾緬懷遺澤,建祠供奉。《象祠記》就是這樣寫成的。其中顯然有想像成分,但又不是憑空虛構。因為《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舜「愛弟彌謹」,「封帝象為諸侯」的記載。據此,作者加以想像、推理,既生面別開,又入情入理。用心可謂良苦。
這在西方也早有先例。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演說辭佔有四分之一篇幅。修氏自己承認:「我親自聽到的演說辭中的確實詞句,我很難記得了,從各種來源告訴我的人,也覺得有同樣的困難,所以我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儘量保持接近實際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說:「我以為一種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當世的人也未必能知道真確,何況我們這些晚輩。」這話不假。我們都看過《羅生門》這部影片,對於事件的真相,在場親歷者言人人殊。所以,有人說,「史,就是人們口上的一撇一捺。」看來,堅持歷史事件包括細節的絕對真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當然,這種想像必須是有限制的,要在尊重客觀真實和散文文體特徵的基礎上,對真人真事或基本事件進行經驗性的整合和合理的藝術加工,必須避免小說化的「無限虛構」或「自由虛構」;特別是有些散文種類是不能虛構的,比如,關於現實中的親人、友人、名人的傳記以及回憶性、紀念性文章,都是寫作者同時代的親歷親見親聞的事,與事涉遠古或萬里懸隔迥然不同,必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應隨意地想像、虛構。須知,這類散文美學效果的實現,是借助於其內容或主體的豐富而特殊的客觀意蘊,真實與否,影響是至大的。
萬里雲實習 在 Yen ‧ 吃吃旅行 邊走邊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深夜閒聊 #回去旅行 #美國西岸 #西雅圖
西雅圖,一座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的城市,因為從大學開始看同學推薦的美劇實習醫生格蕾,故事背景在西雅圖,因此在去之前對它充滿想像
那年9月底,正式結束打工,離開了黃石國家公園,從Bozeman搭內陸小飛機來到西雅圖,也是我們從台灣飛到美國的落地城市
那年的10月1號,正式展開我們在西雅圖的旅程
陰雨綿綿,是我對西雅圖的刻板印象,除此之外,它有很多美好的讚譽,像是適合生活與工作的城市、也是非常適合自助旅行的城市
可是為什麼踏進西雅圖,果真驗證了我的刻板印象?彷彿腳落在西雅圖這座城市裡,你就看不見天晴。待在西雅圖的短短幾天,僅僅在最後準備離開西雅圖時,才稍微看見這裡晴天時的樣子,其實真的很美
灰濛濛的天氣,大概是很多電影、美劇等等的長久以來給出來的印象,為此查過資料,發現西雅圖並不是美國降雨量排名在前的城市,它也有它天氣很好的時候,只是不巧的是我們去的時間
十月到三月的西雅圖常常會是陰天或下雨,如果想要晴朗又天氣溫和的西雅圖,正要踏入夏季與正值夏天會是最棒的選擇,難怪十月在這旅行的我們,每天都是細雨綿綿,而六月中剛抵達美國西雅圖的我們,對西雅圖無敵晴朗卻又微涼的天氣驚訝不已,真的是大反差
為什麼會說到天氣,因為在西雅圖的日子裡,最深刻的回憶就是有點煩人的陰雨天。雖然我一直秉持著,每個地方每個時間點都有它獨特的樣貌,都值得藉由旅程去體會那個當下,喜歡或不喜歡,都是旅遊的一部份,去接受、去記得,不過話說到底,如此討厭下雨天或陰天的我,如果能選擇,當然也是希望它最好是萬里無雲 🤣
只可惜不能,旅遊就是生活就是人生,過了就是過了(要嘛你只能選擇對的季節再來一次)
而天氣的好壞與否,確確實實也會令人直覺性對這個地方留下什麼樣的感受與畫面,以及會有多喜歡這個地方。我腦海裡最強烈的畫面仍然停留在剛踏入美國落地那一瞬間,在西雅圖呼吸到參雜著陽光與清新的冷空氣,所以還不至於對它印象太差
還有一件事就是,西雅圖是所有我去過的美西城市裡,算數一數二步調輕鬆的城市,整體的街道環境也乾淨。比起觀光,其實我更想嘗試在這裡生活一陣子,而不只是旅遊而已(當然我指的是夏天的西雅圖 🤣)
至於短短的兩天半旅遊行程,就待下篇分享吧
萬里雲實習 在 Dr Jim的營養資訊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後疫情時期的畢業快樂🎓 】
因為疫情,今年畢業生(106學年入學的孩子們),畢業典禮從大禮堂被迫在家觀看線上影片,少了與同學相擁共丟畢業帽的儀式,甚至有別於上一屆同學,離校前還可以穿著學士服穿梭在校園各角落拍照、參加謝師宴,這些對於今年的孩子來說,畢業典禮成了最不可能的事情。
其實,所謂的畢業,原本可以就讓學生自己看著官方直播,若無其事地結束,但身為這屆畢業班導師的自己思考著,如果我是這一屆的學生,這樣的「畢業」是不是少了甚麼?有哪些方式是這時的我可以做的?
或許是昨天採買的發酵飲品都喝得差不多了(就說很快就要補貨的吧),自己也不曉得哪根筋不對,就在我們老師們的群組裡詢問,有沒有老師願意在今天學校線上畢業典禮結束後,要跟同學們來一場線上祝福會,但必須老實說,訊息發出去後的自己,內心是非常擔憂的(有可能突然清醒了),焦慮著,會不會沒有人要上線?場面很不會很乾?要做甚麼互動或說甚麼? 當然還必須有別於WFH這段時間,身材走樣與邋塌形象,提早整理服裝與儀容...
當學校的官方直播影片啟動時,看著制式的流程,以及所有長官與學院院長的勉勵致詞後,就這樣結束時...電腦前的自己不禁一陣錯愕,如果,我說如果,沒有今天的線上相見歡,大家是不是就「這樣」畢業了?
看著孩子們穿上學士袍出現在電腦螢幕前,我知道,昨天的衝動決定是對的,大家或許仍期望著有一場屬於自己大學回憶的畢業典禮,而且大家願意開鏡頭拍照、說話、祝福,甚至唱歌(謝謝被抽點到的同學大方的唱了一段EASON的歌)讓大家可以一起在鏡頭前揮手、把手機當作螢光棒在電腦前揮舞,甚至拍了很多愛心、讚、YA甚至時牙痛的連拍照片,當然,非常感謝系上每一位老師,透過文字、語音甚至是照片等檔案,讓我可以今天在雲端,讓孩子們感受到每位老師們的祝福。
謝謝映岑昨天義不容辭地答應,與我一起完成這場「臨時起意」的線上會議,更要謝謝106保健營養學系屆的孩子們,從大一開始就與我一起度過了好多好多課程(食物學原理實驗、營養師見習、膳食療養學與實習、臨床諮詢與衛教、營養教育等),甚至從2年級開始就是訪談輔導到4年級,不論大家未來是否要成為營養師,大學畢業意味著大家即將踏入人生的下一旅程,在這屬於大家的時刻,德志老師要祝福大家,鵬程萬里,畢業快樂!!
這一場疫情,改變了很多很多事情,致2021年沒有畢業典禮的大家,我想,這一定是一場難忘的畢業典禮,因為,透過科技、透過鏡頭,雖然沒有面對面的祝福與撥穗,但你我都傳遞給彼此,最滿最滿的心意,我們珍重再見❤️❤️❤️❤️
#營養師養成
#中國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莫忘初衷
#畢業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