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傳播系所學生捍衛新聞自主與專業倫理衝一波
【代轉】【採訪通知】
全台新聞傳播師生連署支持「捍衛新聞環境、支持NCC裁罰決議」連署結果公佈記者會 採訪通知
⏱️時間:2019 年 4 月 12 日(星期五)14:0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七樓大傳所大教室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1號(圖書館校區)綜合大樓7樓
📞新聞聯絡人:莊貿捷0931-057-128、莊承憲0937-018-793
🙋參與系所同學:臺師大大傳所、政大傳播學院、臺大新聞所、輔大傳播學院、世新傳播學院等…(邀請中)
▶️記者會流程
14:00 ~ 14:30 接待、預備
14:30 ~ 14:40 連署活動緣起與聲明:莊貿捷(臺師大大傳所碩士生、連署共同發起人)
14:40 ~ 14:50 連署名單公布:莊承憲(臺師大大傳所碩士生、連署共同發起人)
14:50 ~ 14:55 代表同學發言:陳德倫(臺大新聞所碩士生)
14:55 ~ 15:00 代表同學發言: 蘇怡兢 (政大傳播學院碩士生)
15:00 ~ 15:05 代表同學發言:沈粲家(輔大新聞系大學生)
15:05 ~ 15:10 代表同學發言:吳奕柔(臺大學生會會長、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發起人)
15:10 ~ 15:30 媒體Q&A時間
15:30 ~ 連署同學呼口號:「端正媒體風氣,你我固守分際!」
🎯初步連署結果
連署師生來自全台大專院校28家新聞傳播系所,均為非組織性之師生個人連署
連署總人數 1506 人
新聞傳播系所學生/畢業生 622 人
新聞傳播系所教授 18 人
相關領域教授 3 人
代表學校人數統計:政大傳院 :190 人、台大新聞所 : 23人、師大大傳所:33人、世新傳院: 72人、輔大傳:50人、淡江傳播系所: 27人、中正傳播系所:33人、文化新聞傳播學院 :42人、交大傳播系所: 14人
參與連署的學生橫跨: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臺灣大學新聞所、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所、中正傳播系、淡大大傳系、文大新聞系、交大傳播所、交大傳科所、交大傳科系、世新傳播學院、義守大眾傳播學系、輔大新聞系、聯大語傳系、東華大學語傳系、大葉大學多媒系、朝陽傳播藝術系、台藝大電影系、靜宜大傳、北教大傳科所、亞洲資訊傳播系、元智資訊傳播所、南華傳播系、銘傳傳播系、長榮大傳系、臺藝大圖傳系、台大生傳系所、慈濟大學大傳播系等至少28個系所。
連署發起人:莊貿捷、莊承憲、張季桓、謝宜樺、熊煌均
📝捍衛新聞環境、落實新聞專業、保護工作者新聞自由 敬邀媒體記者朋友蒞臨採訪!
近來假訊息、假新聞充斥台灣的網路與媒體環境,不但造成社會極化對立,也進而影響台灣新聞生產的正確、真實與嚴謹程度。日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電視台不當新聞報導,特別是「違反事實查證原則」,祭出相關處罰,並列舉各項缺失要求電視台改善,卻引發若干電視台高度反彈,社會衝突對立又再升高。
作為新聞與傳播專業訓練下的我們,認為必須站出來,捍衛新聞環境與新聞專業義理之落實,以保護新聞工作者不受新聞組織或所有權人的不當影響,實踐真正的新聞自由、自主與專業。
我們認為新聞媒體本即應堅守新聞專業意理,故NCC裁罰懲處決議也不應針對特定立場之電視台,須標準一致適用全體電視台,當罰則罰,以維護新聞生產的最終倫理底線—事實與查證。新聞的本質本就是「真實」,謠言、刻意扭曲、惡意詮釋、無事實根據的指控、故意造假等,都不應以新聞自由為藉口或託辭,逃避法律、政府與社會之監督。我們認為,新聞生產應竭盡所能做好查證義務,編輯則該善盡把關職責,否則新聞報導流於八卦謠言、穿鑿附會、各擁其主,難以為人信服。
我們深知新聞是人們對公共事務重要訊息的主要來源,對你我影響甚鉅,它建構閱聽大眾對社會世界的認知、態度、甚至行動,因此,我們對於任何媒體報導都應謹慎嚴肅看待。我們認為,社會大眾必須明白,所有自由都應構築在社會公共利益之上,未經查證的謠言透過主流媒體的放送,將會傷害社會、撕裂民主,而新聞媒體以「新聞自由」為保護傘掩護不實報導,不管如何詮釋,都是於法不顧、於理不合,更於情不容。
因此,作為新聞與傳播領域系所的師生,我們呼籲:
一、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根據《衛星廣播電視法》行使監督職權時,除了捍衛新聞媒體之言論自由,考量社會公眾之輿論壓力外,也應恪守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作為獨立監理機構之中立性;審議決策過程應公開透明,裁量懲處須一體適用,當罰則罰,並積極說明懲處事由與決議,否則將有失公允,招致非議。
二、新聞媒體身為社會第四權,播報新聞應善盡媒體之社會責任,遵守媒體自律之規範,並落實事實查證及公平原則,製播新聞及評論節目。
三、社會大眾作為理性閱聽人,應透過多元管道攝取新聞資訊,並肩負起媒體監督的責任,抵制未經查證的新聞,實踐媒體素養,共同維護台灣媒體環境。
💪「端正媒體風氣,你我固守分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
葉 元 之 台藝大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林洛安 Lin Erika Yuting Huang
粉絲頁: 林果陶製
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
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起就學的時光說到「我一直是生長在台北的孩子,相當融入城市中快速的腳步、繁忙的生活,求學的階段就讀普通國高中,下課後不外乎穿梭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擠在電影院般排排座的補習班,周末再起個大早到圖書館報到,日復一日的規律又乏味的生活讓我漸漸遺忘觀察日常事物的樂趣。」。
聊著聊著,說到小學久遠的記憶略微模糊,述說在自然中度過的童年時光「當時媽媽將我和弟弟送到陽明的森林小學就讀,全校只有六個班級,還記得每個班級在大水溝旁邊都有塊田,每天早上都要從水溝撈水照顧自己的農作物,可能是四季豆、番茄或是小黃瓜。在森林小學的課程一周有兩日半天的自然課程,老師讓我們在山中集合,每周帶學生認識校園周遭的植物與動物,除老師的講解還需到圖書館翻閱圖鑑、書籍,認真查資料加上寫生畫圖才能完成一張學習單,那時候就發現自己對於植物寫生的喜愛。」經過這段敘述,可以想像童年在山間奔跑的自由與快樂,加上林洛安家裡曾開過花店,走在路上、有花草的地方,母親便會一一告訴她這是什麼花、這是什麼植物…,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累積了大量植物知識。
林洛安的父親長年居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從事普洱茶商的工作,回台期間總會與她分享在當地與茶山村民互動、述說生長了百年的野生茶樹是多麼地高,而茶的採收作業是如何遵循季節更迭來摘取葉芽,使茶樹生長得更茂密;不使用農藥與人工化肥,以維持大自然間生息的平衡,洛安每每聽起關於茶山的故事,便會對大自然有種景仰與說不出的感謝,感謝大自然的照顧。
在城市中尋找綠意
近幾因搬家緣故,有幸家中多了一片小小的花園,喚起林洛安對花草的興趣,開啟了綠手指生活,其中對於多肉植物更是上心,其圓潤而飽滿的葉面和多變的外型令她感到驚奇,漸漸投身研究如何種植,進而有了自己一個多肉植物小天地。
就讀研究所期間,林洛安曾於誠品歐風花藝店打工一段時間,每日店內皆會保有2、30種進口花材與葉材,以及各式植栽與大型植物裝置,打工期間認識了許多植物與花材,也能利用上班空檔練習花材的搭配。這些生命經驗、對於植物的喜愛與研究,不知不覺已成為創作的養份。
取材於自然的溫度創作
大學就讀台藝大工藝設計系期間,林洛安接觸了多樣工藝媒材,包含金屬、陶藝與木工等,剛開始她覺得陶藝並不吸引人,經過兩年的學習,發現陶藝的塑造過程、裝飾技法與燒成都有著深厚學問與知識,而陶土的易塑性、能立體呈現作品外型等特質,更是令她深受吸引的原因。洛安認為「陶土經常被形容成為一種溫暖的材,在適當的濕度下捏塑起來的觸感柔軟細緻,其原料包含高嶺土及複雜的礦物質,使其成現不同的色彩、硬度、燒成溫度、黏土顆粒的粗細。對於土的掌控,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只要對乾濕度控制得宜加上眾多的成型方式,黏土就能在手中千變萬化,結合了土、水及在燒成環節需要用到的火,這樣近乎自然的材質皆取之於大地,甚至滋養了同樣被喻為溫暖的材質-木材,大地對我而言就是最溫暖的存在。」
從眾多媒材當中,林洛安選擇專注於陶藝創作,本次展覽作品造型元素靈感通常源自於植物的啟發,更將自然界植物所展現的對稱、飽滿、滑順、曲面等元素納入其中。
捕捉生機展現瞬間
本次系列作品以植物發芽的瞬間與繁衍的傳遞,作為展覽主軸,林洛安觀察到許多女性藝術家創作靈感經常來自植物、花卉與性徵,例如美國女性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的花朵繪畫「對於大部分的開花植物來說,花朵背負著複雜美妙的繁衍工作,它們色彩艷麗、香味誘人,花瓣的造型襯托出花粉和花柱,吸引昆蟲來傳遞花粉,繁衍後代。」。
《萌系列作品》微觀植物的細節,作品呈現圓潤、簡潔的線條,將特點聚焦,林洛安舉例作品<萌>,在一似葉面組織的平面上的兩點,象徵著甫冒出的芽點,佐以戲劇性的色彩打光加強重點。《傳遞系列作品》外型靈感來自於顯微鏡下的花粉,理念源自花粉的傳遞過程,授粉代表著植物生命延續與傳承。在作品的展現上也承續著自然界的定律「散撥越多種子提高生存機率的定律」大量複製同樣一件的組件作品ex. <向光>,使用種子發芽意象並向著陽光方向排列,呈現出律動感及方向性。藉由不同的媒材質感與成形方式,希望能更貼近她所想要傳遞的視覺感受。
自然的樂章與傳達
「我希望透過我的作品,也能傳達這樣的感受給觀者,讓觀賞的人能夠感受到美好及愉悅的情緒。」當藝術家林洛安徜徉於大自然所帶來的感動及美時,經由創作將這些生長的瞬間記錄下來,透過這樣的實現過程,傳遞給觀者,同時也達到自我療癒。林洛安的作品如同一首平靜溫涼的歌曲,卻飽含生命力與希望,帶領觀者徜徉於自然界的篇章。她更希望此次展出能有別於以往以材質特性為出發的習慣,以最純粹又新穎的視覺感受傳達作品義涵,帶來不一樣的陶瓷雕塑作品。(文:金車文藝中心)
林洛安學歷: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所陶瓷組
2009- 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系
獲獎 :2014 第十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 入選獎
2014 澳洲黃金海岸國際陶藝獎 入選
2014 南投縣第十五屆玉山美術獎 入選獎
2014 南瀛獎 佳作
2014 西班牙17 th Biennal de Ceràmica d'Esplugues 入選
展覽記錄:
2013 ﹝A﹞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系畢業展/台北世貿新一代,台灣
2014 「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釜山金海陶瓷博物館,韓國
2014 「心工藝˙新生活」/行政院大樓藝廊,台灣
2014 臺澳陶藝交流展 ﹣文化歷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台灣
2015 千層派 研究生工藝聯展/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展演中心,台灣
2015 千層派 研究生工藝聯展/鶯歌光點,台灣
2015 浙台青年學生視覺藝術聯展/浙江自然博物館
2015 冠冕上的珍珠-國際工藝競賽臺灣新銳創作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文化館,台灣
葉 元 之 台藝大 在 陳泰源-專任約房仲的斜槓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眼看穿房仲賣屋手法》自序─【莫忘初衷●常懷感恩】
在我26歲時,充滿抱負地參加台北市議員黨內初選,當時為了理想,最後選舉失敗並負債200萬元;後來因為一心想盡快還債,因緣際會下選擇從事房仲業,來到台北市大直這個陌生的環境,沒想到,從業第一年,竟又被當時的店長騙了100萬元,最高負債達300萬元!
人生跌落谷底的我,仍堅信我的選擇並沒有錯!我告訴自己:絕對不能再失敗了!......↓
我總是能用不花錢的方式行銷自己。透過選舉時的歷練,我培養出自己一套客戶經營之道;加上過去念高中華岡藝校和台藝大戲劇系的底子,讓我發揮專長,用拍攝「主持人介紹屋況」的短片來賣房,雖然不敢說是創舉,但是用這種手法賣屋的房仲可說是鳳毛麟角。
加上我曾經是雅虎奇摩超級商城的招商講師,對於網路行銷也頗有心得,從業第三年起,我已經成為大直地區網路關鍵字「自然排序第一名」的房仲。
其實,一開始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用自己的學習經驗,分享給房仲菜鳥業務員,讓真心喜歡這個行業的人,可以快速了解這個行業,後來為了擴大讀者群,才做了調整。
每個人一生中,自己或周邊的親友都有機會跟房仲打交道,有時候一時錯誤的觀念,會做出錯誤的抉擇,因此,這本書除了適合買賣雙方、房東、房客看之外,也絕對是一本房仲同業、業務人員、服務業從業人員必看的一本書。
我的遭遇不太一樣,踏進業界時,台灣已進入高房價時代的末期,剛起步學習,就要面對政府一連串的打房政策,從業第二年我進入台灣房屋大直特許加盟店,好不容易基本功有了,卻又面臨房市景氣反轉、觀望氣氛濃、買賣雙方拉鋸、房價無量盤整、房仲倒閉潮再起……可偏偏在這個時候,我在我們店裡,成交頻率(案件量)卻總是最高的!
雖然我從事房仲業目前為止不到七年,但我遇到的怪事可真不少;我不造神,書裡每一篇真實案例,全都是我親耳所聞、親眼所見,更有大部分的內容是我過去失敗的經驗,我深信,讓人體會「痛」,比直接教人如何成功,來得更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不論是遇到瓶頸的老鳥,或是想踏進這行業的菜鳥,看完這本書定能有所助益、舉一反三。衷心期盼這本書能激發讀者的熱情,只要願意改變,人生都有機會逆轉勝!
一本書的誕生,要感謝的人真的好多!
面對當下房市不景氣,這本書還能問世,只能佩服出版社的心臟夠大顆!因此,首先我要特別感謝的就是《Money錢》,謝謝你們願意幫我出這本書。然後是「包租公律師」─蔡志雄二哥,感謝你在某日的聚餐,不斷鼓勵三弟我出書,讓這顆種子埋進我的腦中,日漸長大!
再來是我的店長卓偉程,不僅在我人生跌落谷底時拉我一把,也在我後來的房仲生涯每每出包時幫我善後,始終不放棄我,讓我一路走來總算是挺過去了!接著是謝謝在書中幫我替消費者補充法律知識的陳友炘、葉恕宏兩位律師,你們真的超專業!
也謝謝全球不動產流通協會理事長李同榮願意幫晚輩寫推薦序,還有基金一姐趙靖宇、東森財經新聞台節目製作處總監隋安德、新聞主播陳盈卉、知名節目主持人陳凝觀、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謝謝你們看完我的書後,同意聯名推薦這本書,相信在你們的加持下,這本書必定大賣!
陳泰源 台灣房屋大直特許加盟店區經理
網址→http://blog.yam.com/taiyuanchen/article/171259585
葉 元 之 台藝大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起就學的時光說到:我一直是生長在台北的孩子,相當融入城市中快速的腳步、繁忙的生活,求學的階段就讀普通國高中,下課後不外乎穿梭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擠在電影院般排排座的補習班,周末再起個大早到圖書館報到,日復一日的規律又乏味的生活讓我漸漸遺忘觀察日常事物的樂趣。
聊著聊著,說到小學久遠的記憶略微模糊,述說在自然中度過的童年時光「當時媽媽將我和弟弟送到陽明的森林小學就讀,全校只有六個班級,還記得每個班級在大水溝旁邊都有塊田,每天早上都要從水溝撈水照顧自己的農作物,可能是四季豆、番茄或是小黃瓜。在森林小學的課程一周有兩日半天的自然課程,老師讓我們在山中集合,每周帶學生認識校園周遭的植物與動物,除老師的講解還需到圖書館翻閱圖鑑、書籍,認真查資料加上寫生畫圖才能完成一張學習單,那時候就發現自己對於植物寫生的喜愛。」經過這段敘述,可以想像童年在山間奔跑的自由與快樂,加上林洛安家裡曾開過花店,走在路上、有花草的地方,母親便會一一告訴她這是什麼花、這是什麼植物…,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累積了大量植物知識。
林洛安的父親長年居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從事普洱茶商的工作,回台期間總會與她分享在當地與茶山村民互動、述說生長了百年的野生茶樹是多麼地高,而茶的採收作業是如何遵循季節更迭來摘取葉芽,使茶樹生長得更茂密;不使用農藥與人工化肥,以維持大自然間生息的平衡,洛安每每聽起關於茶山的故事,便會對大自然有種景仰與說不出的感謝,感謝大自然的照顧。
在城市中尋找綠意
近幾因搬家緣故,有幸家中多了一片小小的花園,喚起林洛安對花草的興趣,開啟了綠手指生活,其中對於多肉植物更是上心,其圓潤而飽滿的葉面和多變的外型令她感到驚奇,漸漸投身研究如何種植,進而有了自己一個多肉植物小天地。
就讀研究所期間,林洛安曾於誠品歐風花藝店打工一段時間,每日店內皆會保有2、30種進口花材與葉材,以及各式植栽與大型植物裝置,打工期間認識了許多植物與花材,也能利用上班空檔練習花材的搭配。這些生命經驗、對於植物的喜愛與研究,不知不覺已成為創作的養份。
取材於自然的溫度創作
大學就讀台藝大工藝設計系期間,林洛安接觸了多樣工藝媒材,包含金屬、陶藝與木工等,剛開始她覺得陶藝並不吸引人,經過兩年的學習,發現陶藝的塑造過程、裝飾技法與燒成都有著深厚學問與知識,而陶土的易塑性、能立體呈現作品外型等特質,更是令她深受吸引的原因。洛安認為「陶土經常被形容成為一種溫暖的材,在適當的濕度下捏塑起來的觸感柔軟細緻,其原料包含高嶺土及複雜的礦物質,使其成現不同的色彩、硬度、燒成溫度、黏土顆粒的粗細。對於土的掌控,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只要對乾濕度控制得宜加上眾多的成型方式,黏土就能在手中千變萬化,結合了土、水及在燒成環節需要用到的火,這樣近乎自然的材質皆取之於大地,甚至滋養了同樣被喻為溫暖的材質-木材,大地對我而言就是最溫暖的存在。」
從眾多媒材當中,林洛安選擇專注於陶藝創作,本次展覽作品造型元素靈感通常源自於植物的啟發,更將自然界植物所展現的對稱、飽滿、滑順、曲面等元素納入其中。
捕捉生機展現瞬間
本次系列作品以植物發芽的瞬間與繁衍的傳遞,作為展覽主軸,林洛安觀察到許多女性藝術家創作靈感經常來自植物、花卉與性徵,例如美國女性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的花朵繪畫「對於大部分的開花植物來說,花朵背負著複雜美妙的繁衍工作,它們色彩艷麗、香味誘人,花瓣的造型襯托出花粉和花柱,吸引昆蟲來傳遞花粉,繁衍後代。」。
(萌系列作品)微觀植物的細節,作品呈現圓潤、簡潔的線條,將特點聚焦,林洛安舉例作品(萌),在一似葉面組織的平面上的兩點,象徵著甫冒出的芽點,佐以戲劇性的色彩打光加強重點。(傳遞系列作品)外型靈感來自於顯微鏡下的花粉,理念源自花粉的傳遞過程,授粉代表著植物生命延續與傳承。在作品的展現上也承續著自然界的定律「散撥越多種子提高生存機率的定律」大量複製同樣一件的組件作品ex. (向光),使用種子發芽意象並向著陽光方向排列,呈現出律動感及方向性。藉由不同的媒材質感與成形方式,希望能更貼近她所想要傳遞的視覺感受。
自然的樂章與傳達
「我希望透過我的作品,也能傳達這樣的感受給觀者,讓觀賞的人能夠感受到美好及愉悅的情緒。」當藝術家林洛安徜徉於大自然所帶來的感動及美時,經由創作將這些生長的瞬間記錄下來,透過這樣的實現過程,傳遞給觀者,同時也達到自我療癒。林洛安的作品如同一首平靜溫涼的歌曲,卻飽含生命力與希望,帶領觀者徜徉於自然界的篇章。她更希望此次展出能有別於以往以材質特性為出發的習慣,以最純粹又新穎的視覺感受傳達作品義涵,帶來不一樣的陶瓷雕塑作品。(文:金車文藝中心)
林洛安學歷: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所陶瓷組
2009- 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系
獲獎 :2014 第十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 入選獎
2014 澳洲黃金海岸國際陶藝獎 入選
2014 南投縣第十五屆玉山美術獎 入選獎
2014 南瀛獎 佳作
2014 西班牙17 th Biennal de Ceràmica d'Esplugues 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