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與節日的第11本書
超狗一號的中秋任務
上架了
和我想像中的中秋繪本不同
真的
沒有黃澄澄的月亮
不見圓圓的月餅和柚子
不是哦
全書充滿了科技現代感
乍看會以為是講小汽車小AI的故事
故事讀進去
你才會發現
哇~這也太現代的中秋了吧
哈哈
這書,比其它生肖慢了快三年吧
第一本牛大力是2016出版的
這本書等了近三年
三年,一個小孩都會走會跑會跳了
等待是值得的
如果你把它打開,
每一頁,都可以見到畫者的用心
傳達了一個比文字更寬廣的世界
我想,拿到這本書的男孩會很開心
因為科幻風的冷色彩
會讓小男孩有拿到機器原稿比對的快樂
而拿到這本書的女孩也會很歡喜
因為畫者在每一頁都藏了無數的彩蛋
線索推理想像外加解謎
每一頁畫面,彷彿都能單獨拿來讀和看
而
喜歡繪本的媽媽們也不會失望
你們一定會有像我一樣的衝動
想把這本書每一頁撕下來裝裱
它可以擺在浴室,符合浴室的清爽感
它可以掛在書房,適合給孩子寫作業後紓壓用
當然,掛客廳、起居室也很棒,
簡潔的畫風可以滅輕現代人過重的視覺疲勞感
今年中秋節除了送月餅
更可以送本書(講真的,這年頭送月餅的負擔多重呀)
對這本書的畫作有興趣嗎
畫者9月7日-9月29日原畫展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90428814850028/?event_time_id=490428821516694
有空的朋友,不妨到現場給畫者一個讚
用行動,支持一位「認真」的畫家
當我開始畫這本書的時候,馬上遇到一個問題 —— 不管我怎麼畫,都覺得自己像在「配圖」,像在做一份工作而不是創作。
插畫的確也有配圖、很實用的情況,例如知識類的繪本;但故事類的繪本不應該侷限在此,應該是充滿想像的。
「文字是一種語言,圖像也是一種語言,繪本應該是兩種語言合作,共同去傳遞、豐富一個故事。」我都跟學生這樣說,結果我自己也做不好。
之所以覺得自己在配圖,是還沒走進故事中,只想著要消化作者的文字,想著如何去轉換成畫面,這也是長期做商業案所習慣的模式,用這種思考邏輯,自然而然地不論做的心情和方式,就會變得像在「工作」。
但我不想把它當作工作,工作已經夠多了。做繪本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和花光積蓄),如果用這樣的心態和方法做事,那真的是太可惜。
所以我開始想,有很多很棒的作品,也都是圖文合作,那這些作品是怎麼做到的?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手法和觀點,去重新詮釋另一個人寫得故事?
中間的想法怎麼跑、怎麼轉折我也記不清楚了,但我後來試出來的方法是,我必須加入自己的「劇情」在裡面,才會開始像「創作」。
萬能博士可能是我加入最多劇情的角色。
文字中提到博士愛發明,發明了XXX、OOO⋯⋯於是我開始想,還有什麼發明?結果我也變成萬能博士,想出更多文字中沒有寫到的發明。
還有,博士住在什麼地方?他的實驗室長什麼樣子?有沒有家庭?做過什麼工作?有哪些興趣?喜歡喝哪一種咖啡?書架上有哪些書⋯⋯這些通通都是我可以發揮的空間。
突然之間,這本書的可能就變得好廣好廣。
但在這個好廣好廣之下,還是有一定的「感覺」和符合故事「邏輯」的。
例如:博士是個熱愛藝術的人(這很明顯是我的置入),可以從他的書架上看到一些藝術家的作品集,這些也都是我喜愛的藝術家。但是,藝術家這麼多,到底要放誰?而且要跟博士連得起來?
所以有:康丁斯基、蒙德里安、Rothko、El Lissitzky⋯⋯因為這本書的構圖很幾何,幾何造型也符合一個跟「科學」和「未來」有關的故事。
(例如我也很喜歡莫迪里亞尼,但他就是跟博士連不起來)
還有許多旅遊書。旅遊的地點當然又是我的置入,但大部分還是跟情節扣在一起的,例如:U.S.A、Hawaii、Chile、New Zealand、Spain(這有私心,但也有合理的原因)
猜得出來這些國家有什麼共通點,會讓博士去造訪?
除了這些,我還藏了好多好多,愈藏愈高興,然後就一直在這種心情下,完成了這本書。
在此也要謝謝出版社老闆和編輯,在我還摸不著邊的時候,看到我圖像的特色和可能,讓我得以繼續挖掘,然後放手去創作。
(落落長文,完。)
《超狗一號的中秋任務》今天上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567?loc=P_0005_001
蒙德里安作品集 在 陳姝里 / Chu-li Ch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我開始畫這本書的時候,馬上遇到一個問題 —— 不管我怎麼畫,都覺得自己像在「配圖」,像在做一份工作而不是創作。
插畫的確也有配圖、很實用的情況,例如知識類的繪本;但故事類的繪本不應該侷限在此,應該是充滿想像的。
「文字是一種語言,圖像也是一種語言,繪本應該是兩種語言合作,共同去傳遞、豐富一個故事。」我都跟學生這樣說,結果我自己也做不好。
之所以覺得自己在配圖,是還沒走進故事中,只想著要消化作者的文字,想著如何去轉換成畫面,這也是長期做商業案所習慣的模式,用這種思考邏輯,自然而然地不論做的心情和方式,就會變得像在「工作」。
但我不想把它當作工作,工作已經夠多了。做繪本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和花光積蓄),如果用這樣的心態和方法做事,那真的是太可惜。
所以我開始想,有很多很棒的作品,也都是圖文合作,那這些作品是怎麼做到的?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手法和觀點,去重新詮釋另一個人寫得故事?
中間的想法怎麼跑、怎麼轉折我也記不清楚了,但我後來試出來的方法是,我必須加入自己的「劇情」在裡面,才會開始像「創作」。
萬能博士可能是我加入最多劇情的角色。
文字中提到博士愛發明,發明了XXX、OOO⋯⋯於是我開始想,還有什麼發明?結果我也變成萬能博士,想出更多文字中沒有寫到的發明。
還有,博士住在什麼地方?他的實驗室長什麼樣子?有沒有家庭?做過什麼工作?有哪些興趣?喜歡喝哪一種咖啡?書架上有哪些書⋯⋯這些通通都是我可以發揮的空間。
突然之間,這本書的可能就變得好廣好廣。
但在這個好廣好廣之下,還是有一定的「感覺」和符合故事「邏輯」的。
例如:博士是個熱愛藝術的人(這很明顯是我的置入),可以從他的書架上看到一些藝術家的作品集,這些也都是我喜愛的藝術家。但是,藝術家這麼多,到底要放誰?而且要跟博士連得起來?
所以有:康丁斯基、蒙德里安、Rothko、El Lissitzky⋯⋯因為這本書的構圖很幾何,幾何造型也符合一個跟「科學」和「未來」有關的故事。
(例如我也很喜歡莫迪里亞尼,但他就是跟博士連不起來)
還有許多旅遊書。旅遊的地點當然又是我的置入,但大部分還是跟情節扣在一起的,例如:U.S.A、Hawaii、Chile、New Zealand、Spain(這有私心,但也有合理的原因)
猜得出來這些國家有什麼共通點,會讓博士去造訪?
除了這些,我還藏了好多好多,愈藏愈高興,然後就一直在這種心情下,完成了這本書。
在此也要謝謝出版社老闆和編輯,在我還摸不著邊的時候,看到我圖像的特色和可能,讓我得以繼續挖掘,然後放手去創作。
(落落長文,完。)
《超狗一號的中秋任務》今天上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567?loc=P_0005_001
蒙德里安作品集 在 張吉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南风音】音乐祭
- - 云聚马来西亚、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音乐家的风音祭会!
日期:2014年6月3日(二)
时间:晚上7点30分
地点:隆雪华堂光前堂
询问|索票:03–2274 6645
呈献:隆雪华堂妇女组
这一场别开生面的【南风音】音乐祭,首次结合了我国马来西亚、中国南宁、美国、加拿大、日本的音乐家跨界演出,风音祭会!
这一次的演出,也是配合即将在5月24日于中国南宁举行一年一度的国际盛会 -- “中国东盟音乐周”。届时,马来西亚作曲家余家和、马来西亚High Wind木管室内乐团以及艺术家兼广播人张吉安将代表我国出征参与其盛。随后回国,这三个单位的演出者将联同“中国东盟音乐周”的部分参与者莅马,在6月3日晚上7点30分,隆雪华堂仅演一场。
此外,【南风音】音乐祭,也要请了来自加拿大的女高音安妮·哈雷(Anne Harley), 美国的钢琴家乔迪·戈布尔(Jodi Goble),美国的双簧管演奏家Keri McCarthy以及日本的长笛演奏家木下大祐 (Daisuke Kino-shita) 等国际音乐家,阵容鼎盛,是我国音乐界在2014年最为瞩目的艺术飨宴。
【南风音】音乐祭,当晚节目分为两项:
(一)2014年“中国东盟音乐周”作品:由漓江室内乐团将演奏多首中国著名作曲家的华乐作品,以及广西民族声乐。
(二)马来西亚作曲家余家和作品集:安妮·哈雷将用中文演唱余家和的声乐作品,Keri McCarthy,木下大祐与本地著名钢琴家Nicholas Ong各自将演奏余家和的乐器独奏曲。同时,音乐会的另外一首作品则是由张吉安联合马来西亚High Wind木管室内乐团,演出一首取材来自我国原住民Orang Asli的民间故事的乐队与朗诵音乐作品,这首作品也将在中国南宁的中国东盟音乐周演出。
音乐家 | 乐团简介:
中国漓江室内乐团 |
漓江室内乐团成员由中国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及骨干教师组成,乐团的每一位演奏家和歌唱家在各自的专业上代表着中国广西的最高水平,在各种类型的专业音乐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奖项。乐团除了演奏古今中外民乐和声乐经典作品外,还积极推广当代具有广西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民乐和声乐新作品。乐团组建以来,曾代表学院参加广西各项重大演出活动,并多次代表学院、区政府前往北京、台湾、新加坡、越南、日本、美国等地交流演出。
团长:侯道辉 (唢呐)
艺术总监: 钟峻程(驻团作曲家)
领队: 蔡央(指挥、打击乐)
琵琶:舒芳
古筝:王丽萍
二胡:刘晓静
笙:曹可欣
钢琴:陈斯凡
声乐:刘璐 熊雷
加拿大女高音 | 安妮·哈雷Anne Harley |
安妮·哈雷 (Anne Harley),作为耶鲁大学学士,波士顿大学音乐硕士,波士顿大学音乐艺术学博士,波士顿大学戏曲学院戏曲证书获得者,是一个资深的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现居加利福尼亚州的克莱蒙特。安妮·哈雷在加拿大多伦多出生,后移居到美国耶鲁大学钻研文学,后到波士顿学习声乐与歌剧表演。 2006年,在院长奖学金的支持下,她顺利完成了她的历史表演博士学位。自2009年以来,她任教于斯克里普斯学院,课程包括声乐,音乐历史和人文学。安妮既擅长于演奏具有挑战性和突破性的当代作曲家的音乐,也擅长早期欧洲、美国及俄罗斯的口头和书面传统音乐。
她曾经首演,表演和录制过当代作曲家埃文·兹破伦、约翰·亚当斯、李·霍比、路易·安德里森、彼得·欧特沃思、约翰·哈比森、乔迪·戈布尔、克里斯丁·索斯沃斯、莫·舒曼、余家和和柴普克·米卡拉的作品等等。她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的表演。由她作为独奏家的表演包括波士顿现代管弦乐团项目(天使在美国),波士顿歌剧院(尼克松在中国),美国话剧团(俄狄浦斯),亨德尔与海顿协会,波士顿卡米拉塔,班夫艺术中心和坦格活德音乐节。她创立了新的音乐项目“明珠之声”,览落世界上所有女性深奥的传统歌曲周期。(详情请见:www.voicesoftherpearl.org)。
波士顿环球报对安妮·哈雷在美国波士顿现代管弦乐团项目的美国首演颇有好评,称其“声乐和表演,并显着突出的优秀”。乡村之声描述她在美国波士顿卡米拉塔的独唱“洞彻心肺般的纯净”。她在欧洲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厅首次带领亨德尔的亚西斯和加拉蒂亚与凡尔赛巴洛克音乐中心风和奥伯林学院合作的“爱之力量”。在2009-10年度,她在埃文·兹破伦的歌舞剧巴厘A楼的首演了玛格丽特·米德的角色,剧本由保罗·希克著。此歌舞剧曾在乌布的水宫大剧院,后来在加州伯克利以及波士顿等多处演出。她非常致力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项目。在2009-10年度,她表演的玛格丽特·米德一角,在世界各地都曾演出,并且与巴厘岛各种传统歌手和舞者合作。她也与本科生和专业人员曾亲身制作了几个标准的歌剧乐团(例如哈佛大学的洛厄尔楼歌剧院与UNC夏洛特)。她致力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比较声乐教学有关的问题的学术项目,并由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支持,应邀在2013年作为客座教授在德国汉诺威交流。她经常被邀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几个高等院机构教授声乐。安妮可以用普通话交流与表演。她带领突破性地带领早期俄罗斯古典音乐乐团合作。他们的第一个录音项目由女作曲家从凯瑟琳大帝法院赢得美国音乐学学会奖的诺亚格林伯格创作。她的最新项目“明珠之声”表演并录制世界各种传统女声歌曲。她的独唱表演在各种平台都有发布,例如Hänssler Profil,Naxos,Sony Classics,Canteloupe, Musica Omnia,einKlang BMOP/sound,等等。
美国钢琴家| 乔迪·戈布尔 Jodi Goble
钢琴家,乔迪·戈布尔 (Jodi Goble) 自2009年开始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担当声乐讲师。同一时期,她在大学里培养歌手,指导荷华州立大学歌剧工作室,并且教授词曲创作。在之前的职业生涯里,乔迪·戈布尔在波士顿大学美术学院里担任音乐讲师和钢琴教练九年,有十二个夏天在波士顿大学坦格活德研究所担任高级声乐教练并成为那里歌剧项目的负责人。另外,她还在胡桃山艺术高中教授词曲创作,并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坦格活德节日合唱团的第一钢琴师。与合唱团合作期间,她从波士顿交响乐大厅走到纽约卡内基大厅,游历了欧洲七个城市并最终回到坦格活德小征泽尔音乐厅表演年度新年音乐会。在她任职于波士顿交响乐团期间,她有幸在著名指挥家詹姆斯·莱文,伯纳德·海廷克,科林·戴维斯,弗吕贝克·伯格斯,凯斯‧洛克哈特,小泽征尔等的指挥下表演,并与知名艺术家范·丹姆,保罗・格罗夫斯,伊冯·涅夫,斯蒂芬妮·布莱舍,马塞洛·乔达诺和彼得·塞尔金等一同合作。
乔迪·戈布尔定期与著名歌剧低音男中音西蒙·埃斯蒂斯在当地和美国其他地区一同登台演出,并成为他在名为“爱荷华之根与翅”的巡回演唱会担当官方伴奏,以及名为“西蒙·埃斯蒂斯青年艺术家音乐会系列演唱会”的钢琴伴奏和艺术总监。另外,乔迪·戈布尔经常与隶属于德梅因大都会歌剧院的艺术家们一同表演,并自2009年以来正式成为爱荷华州大都会歌剧院钢琴家。乔迪·戈布尔的作品以旋律感强,直观,包含习语的声乐写作,富有生命的词曲而备受欢迎。她的作品在全国各地已经音乐电台都有播放。她为花腔高音创作的套曲《破碎的象牙盒》,成为2007-2008年度全国音乐教师协会声乐艺术歌曲比赛的入围曲目。近来,她的套曲《错杂的赞美歌》荣获2013年度爱荷华州音乐教师协会金曲奖,并且与2013年六月在IMTA州集会上首演她根据诗人莎拉·蒂斯代尔的作品编写的两首歌曲。这两首歌曲是2013-2014年度全国音乐教师协会声乐艺术歌曲比赛的最终入选歌曲。她为《解放黑奴宣言》一百五十年纪念和黑人民权领袖艾弗斯遇刺五十周年而编写的圣咏清唱剧,《真实的见证》,在2013年十一月于斯克里普斯学院首演。最近其他乔迪·戈布尔参加的项目包括:北卡罗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创意歌剧(Operatecture项目),波士顿PALS女子合唱团,以及同奥马哈室内三重奏乐团表演的《我是海妖》(I, the Siren)。最近,恩迪科特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爱荷华州立大学,加里学院,爱荷华州作曲家论坛,以及纽约艺术歌曲保护社区都表演过她的作品。乔迪·戈布尔在奥利弗拿撒勒大学取得小提琴和钢琴表演的学士学位,并在州立波尔大学取得钢琴协作以及室内音乐的硕士学位。
美国双簧管演奏家 | 克里E.麦卡锡Keri E. McCarthy |
克里E.麦卡锡Keri E.McCarthy曾经任教于泰国玛希隆音乐大学,返回美国后,目前任教于华盛顿州立大学,并担任双簧管副教授和音乐史讲师的工作, 借此栽培更多享有国际水平的室内乐双簧管演奏家和双簧管独奏家。 克里目前也是华盛顿爱达荷交响乐团和冬至管乐五重奏的主要合作演奏员,除此之外,她也在泰国萨拉亚、美国埃文斯维尔爱乐和欧文斯伯勒交响乐团演奏双簧管和英国管。她曾与美国纽黑文乐团、宾厄姆顿乐团、雪城乐团、斯波坎和路易斯维尔交响乐团、纳什维尔乐团和印第安纳波利斯室乐团等合作演出。
日本长笛演奏家 | 木埜下大祐 |
木埜下大祐于1977年 出生 于日本金沢市,毕业于日本洗足学园音乐大学和日本东宝乐团学院,后被石川县保送到德国汉堡音乐学院进修。师从在不莱梅艺术大学任教的小泉浩、于尔根·弗兰兹、海伦·布莱索、哈里斯塔维尔德和马里奥·卡罗, 他也向松本清和青山浩二学习作曲。他在日本石川县的长笛比赛中获奖无数,曾经四度进入决赛,并在日本现代音乐比赛中二次获得评审团特别奖 。除此之外,他也是富山爱乐乐团和贵阳交响乐团的长笛独奏员。他目前是亚洲现代音乐协会(ADOK)的主席,也曾在很多现代音乐节中受邀演出,如:德国多瑙辛根pre-stage音乐节、中东国际现代音乐节、三得利夏季音乐节等。
马来西亚| High Winds木管室内乐团High Wind Ensemble |
马来西亚High Winds木管室内乐的团员都属于马来西亚公民,成立于2004年,是附属于马来西亚爱乐乐团 (MPO) 的教育及外展部门。MPO的双簧管副声部部长为乐团的指挥兼艺术总监。High Winds is the first classical ensemble in Malaysia whose members are all Malaysians. They were founded in 2004 by the Education and Outreach Department of the Malay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MPO)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r Joost C. Flach, Co-Principal Oboist of the MPO.
马来西亚钢琴演奏家Nicholas Ong |
Nicholas Ong博士是马来西亚杰出的钢琴演奏家,曾在法国依凤·蕾菲布国际钢琴比赛荣获第一名,也是瑞士克拉拉哈斯基尔国际钢琴比赛的决赛选手。 他的钢琴启蒙于马来西亚,后获得法国政府的奖学金,并以一等荣誉获得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学士学位 。之后,他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皮博迪音乐学院进修硕士学位,也在纽约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修得钢琴演奏博士学位。王博士在美国、欧洲和亚洲有非常丰富的演出经验,他曾在很多著名的音乐厅和音乐节受邀演出,如:茱莉亚音乐学院的爱丽丝塔利音乐厅、纽约米勒剧院、法国嘉禾音乐厅、巴黎科尔托音乐厅、首尔艺术中心、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的李氏基金剧院、马来西亚国油音乐厅和马来亚大学实验剧场。他曾受邀于卡斯尔顿音乐节、纽约焦点音乐节、巴黎肖邦音乐节、巴黎橘园音乐节、罗马梅迪奇别墅音乐节和马来西亚音桥现代音乐节 。他目前任教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 NAFA ),并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成立一间音乐工作室。
马来西亚表演艺术家 | 张吉安Chong Keat Aun |
马来西亚广播电台爱FM主持兼製作人,节目涵盖电影、剧场、爵士、华乐、曲艺、 摇滚、电音等; 电影系讲师、乡音採集人、 行为艺术工作者、《茨厂家•乡音馆》馆长。曾自资出版华人本土乡音採集着作,包括《乡音考古:行为採集 . 民俗演祭》、《乡音回家》、《八府巡按 •八音乩童》。 2011年凭着电影和跨界艺术的评论节目《安全考古地带》,荣获国家新闻与文化部《安卡沙国家广播大奖–最佳男广播员》,成为大马首位荣获此殊荣的华裔广播人。 2011年2月,代表亚太地区担任「伊朗国际电影节」评审;入围「2011大马十大杰出青年奖:文化艺术成就领域」;2012年11月,赴香港担任第二届华人阳光纪录片奖评委。
马来西亚作曲家 | 余家和Yii Kah Hoe |
余家和是马来西亚活跃作曲家。1991年毕业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纯美术系后再于 1994年前往中国西安音乐学院深造,主修音乐学,主导老师为罗艺峰;选修笛子,师从孙永志,并于1997年获学士学位。他先后向钱兆熹、饶馀燕学习作曲。余氏是2007年马来西亚爱乐交响乐团「马来西亚作曲家论坛2」得奖人。2006年获新加坡华乐团主办国际作曲大赛创作奖第三名。2010年,其作品获选入围意大利 Città di Udine 国际作曲家赛决赛。他的音乐作品曾在美国、德国、墨西哥、法国、英国、墨尔本、意大利、曼谷、越南、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台北、香港等地演出。余氏现为马来西亚世纪学院音乐系高级讲师,也是马来西亚2009现代音乐节总监,以及马来西亚作曲家协会的副会长。由于余氏的音乐作品都在国外演出,本地的观众比较难听的他的作品,这麽多年来,余氏一直想在自己的国家主办个人音乐发表会,这也是作为马来西亚作曲家的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