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準備《蒙馬特遺書》的讀書會資料,為了補足不同的視角,也看完了賴香吟的《其後》(香吟是蒙馬特裡頭的小詠角色)。騎車上班時,靈機一動,如果我只用兩隻筆、禪繞畫的形式(不打草稿,線條隨性到哪就到哪、重複的構圖)來呈現她跟小詠之間的關係,那會是什麼樣子?想著畫著,最後就完成了。
「蒙 馬 特 遺書 小 詠」的推薦目錄:
蒙 馬 特 遺書 小 詠 在 那些蠹蟲的呢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相反的,在死亡之後的流水時光,我目睹的盡是變化,滄海桑田,人之變貌與情感的質變,一切不可阻擋,也往往情有可原。夫復何言。取代眼淚與吶喊的是強烈的孤寂感漫天而來,無孔不入,可相信我,心靈有其不死本事,如果你還在,想必能和我一樣,沒什麼好慌張的,孤寂就孤寂吧,與孤寂同在,細看它的模樣,看熟了就沒有什麼好慌張的。 」
-《其後それから》 賴香吟
--
醒來卻還不願起身時,第一件事便是賴在床上查看手機,看到訊息,你說賴香吟的《其後》看了讓人起雞皮疙瘩,不曉得我看過沒,很想推荐給我。
以為早已推荐過這本書了,仔細回想後才憶起當初翻閱《其後》時,其實還未有專頁的存在。
我選書一向很憑直覺,對於不認識的作家(恕我孤陋寡聞,在《其後》前,真的不認識賴香吟,但一直是知道小詠的),書名、封面設計便決定了五成,剩下的一半會隨意地翻翻內文,尋求一點點同類的氣味。就這樣,在書甫上市時,一無所知地便從書店架上將它帶回。
當天晚上便讀了,看著看著,越來越發現對故事情節的熟稔。五月,是邱生日的月份,也是我的,所以記得。讀到一半時終於確信,她是小詠,五月是邱。故事以五月的死亡作為分界,敘述著其後的滄海桑田,由家人、共同的朋友、事件撐起章節,串聯故事。
書寫,無疑是一種自我治癒。他們約定「寫,然後活。」
事實是,寫,未能使人痊癒,甚至更加讓人苦痛,完成《蒙馬特遺書》後,五月離開了,而小詠再也不能寫了。閱畢,漫天的哀傷與愁思襲捲,或許沒能理解他們之間的執守與紛擾,但情感之千思萬縷及其中錯綜複雜,不該用愛或恨單一表述。
而五月,不是因為鱷魚成名的作家,不是我心中一直敬佩能運用文字自若的虛擬同伴,他僅僅是賴香吟心中的五月,如此而已。
--
去年的我是這麼寫的,原來我不是一買回家馬上讀。
簡約的封面與書腰上摘自內文的句子,「霧漸漸散的時候,她們已經不在那裡了」、「該如何懷著那些傷害的故事繼續生長下去?不能忘卻,又不能時時記得;傷害的故事往往既美麗又醜陋,那其中,無論如何,曾將一個人最好的可能、最壞的黑影展演到極限,如果我不足以理解那其中的內容,也沒有什麼資格去保存這些」,在2012上架不久後,我將《其後それから》帶了回家,時至昨日終於翻開,購買時那種嗅到同類氣息的感覺得到解答。
一直是從C的角度去解讀小詠,這次則站在L身邊去理解某一小部分五月,故事以五月說「我不要向前走,我不要成為我自己。」作為引言,那還是一個鱷魚不容於世的年代,是非黑白分明、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內心的矛盾掙扎與外在的光環相衝突,與內心的怪獸對抗最後走上毀滅的道路,敘述著關於五月、關於自己、關於其間與其後的生活,「所以,這不並不是一本關於五月的書,而是關於我自己,其後與倖存之書。」
「那個春天,我無論如何只希望五月能活下去,至於她要變成怎麼樣的人,都無所謂。」1995年,五月告別世界。
「在死亡之後的流水時光,我目睹的盡是變化,滄海桑田,人之變貌與情感的質變,一切不可阻擋,也往往情有可原。夫復何言。取代眼淚與吶喊的是強烈的孤寂感漫天而來,無孔不入,可相信我,心靈有其不死本事,如果你還在,想必能和我一樣,沒什麼好慌張的,孤寂就孤寂吧,與孤寂同在的,細看它的模樣,看熟了就沒有什麼好慌張的。」
「我曾以為失去了很多,可是,再歷經一次剝奪,才發現自己曾擁有什麼。」不同時代、不同背景卻感知到靈魂共震,五月手記、遺書讀後那久揮之不去的巨大悲傷籠罩,在其後畫下句點,霧漸漸散的時候,我,也不在那裡了。